第8课文学文体的翻译
- 格式:pptx
- 大小:499.93 KB
- 文档页数:31
篇一:应用文体翻译应用文体翻译·一、应用文体翻译的特点。
应用文体最基本的特点是“用”,另外应用文体往往对象明确,时间性强、报启示,都属于应用文体的范围,而常见的应用文体有书信(包括e-mail)、评论的翻译、出国留学信函、公告、通知、规章、法令、广告、启事、契约、合同、公函、私信等。
因为它们固定的格式和明确的交际目的,对于应用文体的翻译不能像翻译小说、散文等纯文学语言形式那样去传达某种思想感情,它是以传递信息为主,且实用性、规范性极强,即要“务实”。
这是由它们形式的格式化要求的。
这个格式是人们在长期使用中习以为常、约定俗成、自然而然形成的。
二、应用文体翻译的就业方向和前景。
想获得高薪或好的笔译工作,需要积累一定的客户资源和需要一定的笔译经验,不过笔译确实是非常的累。
但应用文体翻译实用性较强,只要是经过专业训练、既有专业又懂外语的“复合型”和“高端”人才会更受用人单位青睐。
毕业生一般去向是翻译公司或就职于外贸部门、培训机构、报社编辑、大型企业、跨国企业、高校的翻译教学工作的机构。
三、应用文体翻译者的素质要求。
1)应用文体翻译应该保证读者得到准确的信息,达到预期的交际效果。
广告的功能是唤起读者的兴趣,它的翻译须以读者为中心,迎合译语读者的文化取向,采用对他们有感召力的语言。
因此,广告翻译中出现大段增删、改写也是不足为奇的。
法律文献和商业文件的翻译都需要一定的跨学科知识,即双语知识加有关行业的知识。
这在翻译操作这一层面上反映了翻译的跨学科性质。
2)注重团队精神,并做到诚信(不可以向外人透露公司或个人的一些材料);3)用人单位对译员的对于各种办公软件操作熟练程度会有要求,因此这也是一门必修课以及1-2年(或更多)的工作经验,笔译证书对于一些公司也是必不可少的; 4)扎实的英汉双语语言功底,跨文化交际意识。
掌握一些各学科知识,这样才能顺利应付诸如像商务信函的翻译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形式的术语词汇及习惯表达的含义和固定译法等。
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同步导学案(含答案)第一课时《咏雪》【学习目标】1.简要了解刘义庆和《世说新语》。
2.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言词语的意思,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俄而、欣然、拟、未若、因”等词,能够准确通顺地直译文言文。
3.理解课文基本内容,感受轻松高雅的家庭文化氛围,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4.会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事物。
【学习重点】1.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俄而、欣然、拟、未若、因。
初步认识一些文言虚词的用法。
2.背诵默写课文。
【学习难点】1.“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两个比喻,哪一个更好?2.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文体知识】志人小说是指魏晋六朝时期流行的专记人物言行和人物传闻逸事的一种杂录体小说,又称清谈小说、逸事小说。
志人小说是在品藻(即品评)人物的社会风气影响之下形成的。
它有以下特点:一是以真人真事为描写对象;二是以“丛残小语”、尺幅短书为主要形式;三是善于运用典型细节描写和对比衬托手法,突出刻画人物某一方面的性格特征;四是语言简练朴实、生动优美、言简义丰。
【学法导航】1.借助注释疏通文意,初步感知古今汉语的差别。
通过朗读培养文言语感,利用注释读懂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两则故事;疏通文意后,反复朗读,读到流利为止。
2.感受古人的生活情趣和文化修养,欣赏古代少年的聪慧和方正,拉近与古人的心理距离。
先自由说从这两个故事中读到了什么,再参考教材中“思考探究”的第二、三题,以及本书中“问题探究”的两个问题来思考。
3.了解“谦辞”和“敬辞”的概念,注意积累具有文言色彩的谦辞和敬辞,在言语交际中恰当使用,增强文化底蕴。
结合课后第五题,先了解课文中的“谦称”和“尊称”;再浏览教材补白中提供的词语,看看哪些词语自己比较熟悉,可以尝试使用。
【课文解读】本课是中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一定要克服畏难心理和生疏感,培养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和信心。
学习文言文,要“言”“文”兼顾,既牢牢掌握本课的文言词语和语法知识,又在此基础上将文言“文”作为文章来解读体会,深入赏析。
《文学翻译》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说明:《文学翻译》是英语翻译专业的一门选修课。
该课程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文学文体的特殊性,特别注意其与其它应用型文体的区别,具备各种文学体裁笔头翻译的基本能力,并对文学翻译艺术有一定的鉴赏能力。
并分别介绍散文、小说、诗歌、戏剧等语体及英译所应注意的问题和措施;帮助学生培养翻译目的意识。
从第五学期至第八学期,学生可根据具体情况在其中任一学期选修该课程。
建议学生在学习完《翻译基础》课后学习该课程。
二、教学目的及要求:该课程是一门要求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
通过与其它应用型文体的对比,展现汉语与英语各主要文学体裁的基本特点,并提出英汉互译的策略。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文学作品名家名译的英汉对比分析以及同一作品的几种译文的对比分析,运用有关翻译理论进行探讨,从宏观和微观的层次上引导学生分析文学作品翻译的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对各种文学体裁的翻译能力和提高学生对各种文学作品翻译的鉴赏能力,从而加深对翻译理论的理解,更好地运用各种翻译理论与技巧指导文学翻译实践。
作业要求:习题也是本课程的重要教学环节。
学生通过一定量的习题巩固和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同时使得学生将所学理论运用于实践,以提高学生的文学翻译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该课程的教学重点是汉语与英语各主要文学体裁的基本特点比较及翻译策略。
该课程的教学难点是了解各主要文学体裁的特点及翻译实践中所应采取的具体策略。
四、与其它课程的关系:该课程是《翻译基础》课的有机补充和深化,与翻译专业其它有关专业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密切相关。
五、学时与学分:学时:18学时。
学分:1学分。
六、教学内容:第一章文学翻译理论概述本章主要教学内容:简要介绍文学翻译领域的研究成果,梳理一些最主要、最有影响的文学翻译理论和原则。
本章教学目的及要求:了解最主要、最有影响的文学翻译理论和原则。
本章教学重点及难点:使用一些具体鲜明的翻译实例,帮助学生理解不同的学说和学派的研究成果。
八年级上册语文知识点整理【第1课新闻两则】一、重点字词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荻dí溃kuì退泄xiè气阻遏è 绥suí聿yù 2.解释下列词语。
(1) 业已:已经。
(2) 锐不可当:锋利无比,不可抵挡。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1.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
2.白崇禧经常说;“不怕**凶,只怕**生根。
”他是怕对了。
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
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盛了。
三、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1.《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和《中原我军解放南阳》两则新闻的作者是毛主席。
2.新闻的特征是用事实说话。
3.新闻的六要素是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4.新闻的结构包括五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第2课芦花荡】一、重点字词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提防dī fang疟yào子寒噤jìn 吆喝yāo he蹿cuān仄zè歪转弯抹mò角2.解释下列词语。
(1) 寒噤:因寒冷而哆嗦。
(2) 张皇失措:慌慌张张,不知怎么办才好。
3.用恰当词语填空。
(1) 可是假如是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
(2) 每天夜里,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就像一个没事人,他按照早出晚归捕鱼撒网那股悠闲的心情撑着船,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1.老头子又是一篙,小船旋风一样绕着鬼子们转,莲蓬的清香,在他们的鼻子尖上扫过。
鬼子们像是玩着捉迷藏,乱转着身子,抓上抓下。
2.他狠狠地敲打,向着苇塘望了一眼。
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撤。
文体学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摘要】文体学,亦被称作“语体学”或“风格学”,研究文本体裁的特征、本质及其规律,是一门介于语言学、文艺学、美学、心理学等学科之间的综合性边缘学科,正处于发展、完善的阶段。
鉴于运用文体学方面的知识可以有效的解决文学翻译中遇到的许多难题,它在文学翻译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本文论述了在文学翻译过程中,文体学在翻译方法(直译或意译)的选择方面有何作用,并进一步探讨如何运用文体学知识解决诗歌翻译中遇到的难题。
【关键词】文体学;文体分析;源语;译语0 引文众所周知,翻译是将一种语言(源语)转换或创造成另一种语言(译语),即,用另一种语言对原话所表达的内容、思想、感情、风格、神韵等的进行再现或再表达。
它是一种创造性的语言艺术,需要借鉴其他相关学科的成果和理论以发展和构建自己的方法。
在翻译过程中,每个人都可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我们应该忠实于原文的语言形式,忽视其写作风格、审美价值及文章灵魂,还是应该更注重原文的风格及美感,而忽视其语言形式?文体分析可以帮助译者对源语进行全面、深刻的分析,并找到与原语忠实对等的译语。
因此,全面而深入地了解文体学方面的知识将有助于促进译者翻译能力的提高。
1 文体学在翻译方法的选择上起着重要作用“Stylistics studies the relation between linguistic form and literary function.” (文体学研究语言形式和文学功能之间的关系。
)[1]通过选择不同的语言形式,作家可以表达出不同的思想,创作出多元化的文学风格。
鲁迅先生,既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又是一位资深的翻译家,他认为一个合格的译者必须努力做到以下两点:一方面,使译文易于读者理解,另一方面,保持作者原有的魅力和风格。
本文将阐述如何通过文体分析做到以上两点。
1.1 常用的两种翻译方法:直译和意译直译是指按照字面意思直接把源语转化成译语,保持其原始的形式,包括句子结构,词汇意思,及原文中的隐喻等。
简介《文学文体学与小说翻译》一、引言申丹教授的《文学文体学与小说翻译》由两大部分组成,前五章主要论述了小说文体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理论基础和特点等。
第六到第八章是具体运用小说文体学来研究文学翻译的。
该书语料丰富,体现了语言学理论的实证性和文学研究中审美艺术的相互结合,是一次多层次地对翻译本体进行细化研究的可贵尝试。
二、内容简介第一章作者首先从反面论述了这样一个问题:文学文体学与文学翻译之间的关系在中国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而在过去的近30年里,英美文学研究者在这一领域中投入了大量的精力。
所以作者认为,我们迫切需要用更为精确和深入的文体模式和方法替代当前传统的研究方法。
该书主要论述了文学翻译研究中运用文体学方法的有效性与必要性,并特别探讨了该方法在小说翻译中的应用。
第二章作者将文学文体学视为一门学科,并说明其性质、功能和有效性。
本章还重点区分了语言形式和小说事实,也就是histoire(话语的内容)and discours(这样说话的原因)。
作者随后又提出,该书不会涉及文体学的历史进程,也不会研究或比较文体学家所运用的语言学模式。
第三章作者以roger pearce 和stanley fish为例,对他们对文体学的批评一一加以反驳,同时提出小说文体学的特点、分析过程和理论基础。
第四章作者关注的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的问题。
提出一个基本的假定,即客观性是约定俗成的,而主观性是个人的兴趣。
以此为基础,他总结出三个特点:结构特征、心理价值和文学意义。
第五章重点探讨的是把文体学应用到文学翻译当中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作者首先指出,纯粹的语言学翻译研究对文学翻译的问题解决没有帮助。
作者认为解决的主要办法就是文学文体学,因为这一学科既包括现代语言学也包括文学能力和敏感性。
作者将其探讨的重点放在了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翻译上。
而对其进行文体分析则能解决“deceptive equivalence(虚假对等)”的问题。
这是作者多次提到的一个概念,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是译者对原文中的语言形式与主题意义的关系缺乏认识,所以有意识地对原文进行改动或“改进”,以求译文更加客观可靠,合乎逻辑和自然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