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一元一次方程——合并同类项与移项(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20.67 KB
- 文档页数:3
解一元一次方程(一)——合并同类项与移项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移项概念的理解与应用.
能力目标:会用移项法则解方程;能把简单的实际问题用方程形式表达出来;灵活应用去括号法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交流合作的能力,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决心.
【教学重难点】
会用移项法则解方程.
去括号法则和分配律的正确应用.
知识考点:用移项法则解方程是中考考查的内容之一、应注意灵活解题..
【教学过程】
四、课堂小结,巩固反思
1.灵活运用移项法则解方程,并会解含有括号的方程;
2.移项要变号.
【教学板书】
课题:例1.例2.
移项:
去括号:。
解一元一次方程(一)——合并同类项和移项
【教学目标】
1.掌握解方程中的合并同类项。
2.熟练运用移项变号法则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亲历移项变号进行解方程的探索过程,体验分析归纳得出移项变号法则,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探究、交流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利用合并同类项移项变号法则解一元一次方程。
难点:正确地找到等量关系列一元一次方程,会用“数学建模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用“化归思想”分析以及分类讨论思想解方程。
初步养成了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勇于探索的良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直接引入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解一元一次方程(一)——合并同类项和移项,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有解一元一次方程(一)——合并同类项和移项,并且我们要掌握这些知识的具体应用,能熟练解决相关问题。
二、讲授新课
(1)教师引导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了解解一元一次方程(一)——合并同类项和移项内容,形成初步感知。
(2)首先,我们先来学习解一元一次方程(一)——合并同类项和移项,它的具体内容是: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是1,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利用合并同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是:①合并同类项;②系数化为1;合并同类项的作用是:起“化简”的作用。
结合实际问题,建立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它是如何在题目中应用的呢?我们通过一道例题来具体说明。
例:解方程:529x x -=。
解析:合并同类项,得39x =,系数化为1,得:3x =。
教案反思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是在学生已经具备了代数初步知识、系统学习了整式加减的基础上安排的,是对整式运算的进一步深化和认识。
本节课是在教授了一元一次方程解法第一课时因此尤为重要。
同时着力培养学生积极思维的优良品格,逐步形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哲学思想,养成正确思考,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从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方程的有关概念1.方程: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就叫做方程.2. 一元一次方程: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元)x ,未知数x 的指数都是1(次),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例如: 1700+50x=1800, 2(x+1.5x )=5等都是一元一次方程.3.方程的解:使方程中等号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注:⑴ 方程的解和解方程是不同的概念,方程的解实质上是求得的结果,它是一个数值(或几个数值),而解方程的含义是指求出方程的解或判断方程无解的过程. ⑵ 方程的解的检验方法,首先把未知数的值分别代入方程的左、右两边计算它们的值,其次比较两边的值是否相等从而得出结论.等式的性质等式的性质(1):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个数(或式子),结果仍相等.用式子形式表示为:如果a=b ,那么a±c=b±c等式的性质(2):等式两边乘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结果仍相等,用式子形式表示为:如果a=b ,那么ac=bc;如果a=b(c≠0),那么a c =b c合并同类项法则:把同类项的系数相加,所得的结果作为系数,字母和字母指数保持不变。
移项法则:把等式一边的某项变号后移到另一边,叫做移项.新课例1.某校三年级共购买计算机140台,去年购买数量是前年的2倍,今年购买数量又是去年的2倍,前年这个学校购买了多少台计算机?分析:设前年这个学校购买了x 台计算机,已知去年购买数量是前年的2倍,那么去年购买___台,又知今年购买数量是去年的2倍,则今年购买了______(即____)台;题目中的相等关系为:三年共购买计算机140台,即前年购买量+去年购买量+今年购买量=140列方程:_____________如何解这个方程呢?根据分配律,x+2x+4x=(______)x=7x ;这样就可以把含x 的项合并为一项,合并时要注意x 的系数是1,不是0;下面的框图表示了解这个方程的具体过程:x+2x+4x=140↓合并同类项7x=140↓系数化为1x=20由上可知,前年这个学校购买了20台计算机.上面解方程中“合并”起了化简作用,把含有未知数的项合并为一项,从而达到把方程转化为ax=b 的形式,其中a 、b 是常数.练习:1.合并:x+3x-6x,z+0.5z-1.8z,5y+4y-y2.解方程:5x-2x=9 -3x+0.5x=10例2.某班学生共60人,外出参加种树活动,根据任务的不同,要分成三个小组且使甲、乙、丙三个小组人数之比是2:3:5,求各小组人数.思路:这里甲、乙、丙三个小组人数之比是2:3:5,就是说把总数60•人分成___份,甲组人数占___份,乙组人数占___份,丙组人数占___份,如果知道每一份是多少,•那么甲、乙、丙各组人数都可以求得,所以本题应设每一份为x人.关键:本题中相等关系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设每一份为x人,则甲组人数为__人,乙组人数为___人,丙组为___人,•列方程:_______________合并,得________系数化为1,得x=___所以2x=____,3x=_____,5x=______答:甲组_____人,乙组___人,丙组______人.请同学们检验一下,答案是否合理,即这三组人数的比是否是2:3:5,•且这三组人数之和是否等于60;【要点归纳】: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中,找等量关系是关键也是难点,本节课的两个问题的相等关系都是:“各部分量的和=总量”;这是一个基本的相等关系;合并就是把类型相同的项系数相加合并为一项,也就是逆用乘法分配律,合并时,注意x或-x的系数分别是1,-1,而不是0;例3.足球的表面是由若干个黑色五边形和白色六边形皮块围成的,黑白皮块的数目比为3:5,一个足球的表面一共有32个皮块,黑色皮块和白色皮块各有多少?解:设每份为_____个,则黑色皮块有_____个,白色皮块有_______个列方程_________合并,得_________系数化为1,得x=_____黑色皮块为___×___=____(个),白色皮块有____×___=____(个)例4. 某学生读一本书,第一天读了全书的三分之一多2页,第二天读了全书的二分之一少1页,还剩23页没读,问全书共有多少页?解:设全书共有____页,那么第一天读了()页,第二天读了()页.本问题的相等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全书页数;列方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题解一元一次方程(一)—合并同类项与移项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找相等关系列一元一次方程,会解方程中的化归思想,会移项、合并解ax+b=cx+d型方程,进一步认识如何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学习分析问题找到相等关系并通过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学习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体会到式子变形的转化作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合并”和“移项”,体会古老的代数书中的“对消”和“还原”的思想,激发数学学习的热情教学重点找相等关系列一元一次方程;用移项、合并等解一元一次方程教学难点找相等关系列方程,正确用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
教学方法:引导发现法教学突破思路以学生身边的实际问题展开讨论,突出数学与现实的联系。
从活生生的的实例入手,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钻研问题的能力,进而进行知识的学习,形成知识网络教学设计教师导学一、[活动1]解下列方程:某校三年共购买计算机40台,去年购买数量是前年的2倍,今年购买数量是去年的2倍。
前年这个学校购买了多少台计算机?从学生易于接受的问题入手,让学生发表见解,与同伴交流,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二、[活动2]由问题1入手解决问题方法. 设前年购买计算机X 台.可以表示出:去年购买计算机台,今年购买计算机___________台。
这三个量之间有升么关系?本题哪个相等关系可作为列方程的依据呢?教师与同学一起进行分析三、[活动3] 1、思考:方程x+2x+4x=140的一边只含有未知数项,另一边又常数项,怎样才能使它向x=a(常数)的形式转化呢?2、观察:上面方程的怎样变形. 3、解这个方程的具体过程:x+2x+4x=140合并7x=140系数化为1 x=20四、[活动4] 1、思考:合并的根据是什么?上面解方程“合并”起了什么作用?2、小结: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学生活动一、学生首先分析问题,找出三年购买数量之间的关系。
发表见解,与同伴交流,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为下一步列出方程准备二、学生讨论找出列方程的条件,思考后回答“总量等于各部分的和三、学生分小组讨论明确“合并”是解方程的基本思想及方法. 学生回答,应用所学乘法的运算律是合并的根据,依据等式的性质化系数为1,从而得出方程的解.四、教师与同学一起进行分析起到“合作者”的作用师生共同小结五、活动 1、练习教师要及时加以纠正 五、学生实际应用本节课所学知识,对于不准确的地方教师要及时加以纠正课堂小结1、列方程关键问题是什么?2、如何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3、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布置作业课本第91页习题3.2第1、7、9题 板书设计解一元一次方程—合并同类项与移项列方程关键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教学反思1529x x ()-=32722x x()+=330.510x x ()-+=47 4.5 2.535x x ()-=-。
解一元一次方程〔一〕——归并同类项与移项【课时安排】课时【第一课时】【教课目的】1.经历运用方程解决实质问题的过程,领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数学模型。
2.学会集并同类项,会解“ax bx c〞种类的一元一次方程。
3.能够找出实质问题中的数和未知数,剖析它们之间的数目关系,列出方程。
4.初步领会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价值,感觉数学文化。
【教课重难点】1.剖析实质问题中的量和未知量,找出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2.成立方程解决实质问题,会解“ ax bx c〞种类的一元一次方程。
【教课过程】一、设置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背景资料〕约公元825年,中亚细亚数学家阿尔一花拉子米写了一本代数书,重点阐述如何解方程。
这本书的拉丁文译本取名为?抵消与还原? 。
“抵消〞与“还原〞是什么意思呢?经过下边几节课的学习议论,相信同学们必定能回复这个问题。
问题1:某校三年共购买计算机140台,昨年购买数目是前年的2倍,今年购买的数目又是昨年的2倍。
前年这个学校购买了多少台计算机?设计理念:本节引子与上一节的“阅读与思虑〞相照顾,同时提出下边几节要议论的内容,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又有助于增添学习数学的兴趣,扩大知识面,感觉数学的历史和1/6文化的陶冶,提升数学修养。
以学生身旁的实质问题睁开议论,突出数学与现实的联系。
二、探究剖析,解决问题。
指引学生回想:设问1:如何列方程?分哪些步骤?师生议论剖析:设未知数:前年购买计算机x台找相等关系:前年购买量+昨年购买量+今年购买量=140台列方程:x+2x+4x 140设问2:如何解这个方程?如何将这个方程转变为x a的形式?学生察看、思虑:依据分派律,能够把含x的项归并,即x+2x+4x〔1+2+4〕x 7x设问3:以上解方程“归并〞起了什么作用?每一步的依据是什么?学生议论、回复,师生共同整理:“归并〞是一种恒等变形,它使方程变得简单,更靠近x a的形式。
设计理念:指明解题思路,加强本章的中心问题,剖析到位,浸透模型化的思想,初步渗秀化归思想,为使解方程的主线更连续,这里暂不提“同类项〞一词,淡假名称,使学生养成说理的习惯。
部编版七年级数学上册《解一元一次方程—合并同类项与移项》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概念和性质2.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和解的意义3.熟练运用合并同类项和移项的方法解决一元一次方程4.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和解的意义、合并同类项和移项的方法2.教学难点:合并同类项和移项的应用三、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出示两个简单的方程式 2x + 3 = 7 和 5x - 2 = 3x + 4 让学生自行解决,并让部分学生上黑板讲解解法。
2. 概念解释1.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概念:一元一次方程是指只有一个未知数,且该未知数的最高次数为1的方程,如 2x +3 = 7 就是一元一次方程。
2.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及解的意义:通过等式两边的运算使得未知数项消掉,一边成为0,另一边成为解。
解的意义是能够让未知数等于某个确定的值的数或式子。
3.合并同类项和移项的方法:合并同类项就是把式子中相同的项合并成一项,移项就是将含有未知数的项移到等式的另一边。
3. 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学生掌握了基本概念和解法后,我们带着学生提出实际的问题,例如:每次学校的门卫阿姨都会收取来访家长 20 元的停车费,今天学校门口停放的共有车辆有4辆,已经收取了50 元车费,请问今天来访的家长一共有多少位?然后让学生逐步解决问题。
4. 知识应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问题进行分析和求解。
其中包括合并同类项和移项的应用技巧,以及求解的正确性和实际意义。
5. 总结在学生完整的解决问题后,让学生总结今天所学习的知识和思考今天的收获,然后为下一次的课程做出准备。
四、教学反思本次教学活动,我主要采用了导入、概念解释、问题提出、知识应用、总结五个环节来进行教学。
在教学中,我尽可能从实际出发,引导学生逐步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同时注重合并同类项和移项的应用技巧。
解一元一次方程(一)——合并同类项与移项教案一元一次方程,指的是只有一个未知数,并且该未知数的最高次数为1的方程。
在数学中,解一元一次方程是最基本、最基础的一项技能。
它们广泛应用于物理学、工程学、商业、金融等各领域。
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如何解一元一次方程,包括如何合并同类项与移项。
一、合并同类项同类项指同一类变量的项。
例如,$3x$和$2x$是同类项,因为它们的未知数均为$x$。
同样,$7y^2$和$2y^2$也是同类项,因为它们的未知数均为$y^2$。
合并同类项就是把同类项合起来,化简方程的过程。
例如,将$5x + 3x - 2x$合并同类项,可以得到$6x$。
又例如,将$2y^2 - 3y^2 + 7y^2$合并同类项,可以得到$6y^2$。
二、移项移项指在方程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一个数,以使方程变形。
移项是解方程的重要步骤之一,因为它可以使方程更易于求解,简化计算过程。
例如,考虑如下一元一次方程:$$3x - 4 = 7$$我们可以使用移项的方法解决这个方程。
首先,将方程中的常数项-4移动到等号的右侧,得到:$$3x = 7 + 4$$然后,将右侧的常数项11除以3,得出方程的解:$$x = \frac{11}{3}$$这就是这个方程的唯一解。
下面我们通过一个例题来练习一下如何使用合并同类项与移项的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
例题:求解下列一元一次方程:$$3x - 7 = 2x + 5$$解题步骤:首先,把方程中的同类项合并。
将$2x$移到等号左边,得到:$$3x - 2x - 7 = 5$$接着,移项。
将常数项-7移到等号右边,得到:$$x = \frac{5 + 7}{1}$$最后,化简。
简化式子,得到:$$x = 12$$因此,方程的解为$x=12$。
总结:通过本文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出,解一元一次方程需要掌握许多技巧,其中合并同类项与移项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两个步骤。
掌握如何合并同类项与移项的方法,能够让我们更加顺畅地解决一元一次方程。
解一元一次方程(一)——合并同类项与移项(第3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能够建立方程解决问题.2.熟练掌握利用合并同类项与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体会化归思想.教学重点会利用合并同类项与移项的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教学难点能够通过题干分析出“总量和分量关系问题”和“盈不足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并建立方程解决问题.教学过程知识回顾1.利用合并同类项解方程.将一元一次方程同侧的含有未知数的项与常数项分别合并,使方程转化为mx=n (m≠0)的简单形式,从而更接近x=a(常数)的形式,便于求解.一般步骤:(1)合并同类项;(2)系数化为1.2.利用移项解方程.将含有未知数的项移到方程的一边,将不含未知数的常数项移到方程的另一边,使方程更接近于mx=n(m≠0)的形式.一般步骤:(1)移项;(2)合并同类项;(3)系数化为1.3.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1)审题勾画关键词,找出相等关系;(2)表示相等关系;(3)设未知数,列方程;(4)解方程、检验,并答题.本节课,我们将学习一元一次方程的简单应用.新知探究类型一、利用合并同类项解方程【问题】1.利用合并同类项解下列方程:(1)6x-4x=17-5;(2)-9x+2x-4x=50-2-4.【答案】解:(1)合并同类项,得2x=12.系数化为1,得x=6.(2)合并同类项,得-11x=44.系数化为1,得x=-4.【师生活动】教师提问:根据上面例题,请同学们尝试归纳利用合并同类项解方程时的注意事项.学生尝试总结,教师补充.【归纳】(1)把方程中的同类项合并时,要牢记合并同类项的法则:同类项的系数相加,字母连同它的指数不变.(2)在系数化为1时,特别注意系数是负数时,符号不要出错.【设计意图】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掌握如何利用合并同类项解方程.例题之后,进行总结归纳,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及应用.类型二、利用移项解方程【问题】2.利用移项解下列方程:(1)5x-4=-7x+8;(2)6-8x=3x+3-5x.【答案】解:(1)移项,得5x+7x=4+8.合并同类项,得12x=12.系数化为1,得x=1.(2)移项,得-8x-3x+5x=-6+3.合并同类项,得-6x=-3.系数化为1,得12x .【师生活动】教师提问:通过例题练习,你能发现利用移项解方程时的易错点吗?学生回答:移项时容易忘记变号.教师补充,学生尝试总结归纳.【归纳】(1)方程中的项包括它前面的符号;(2)在解方程时,习惯上把含有未知数的项移到等号的左边,不含有未知数的项移到等号的右边;(3)移项时一定要变号.【设计意图】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掌握如何利用移项解方程.例题之后,进行总结归纳,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及应用.类型三、列方程解应用题【问题】3.在植树节期间,学校开展了植树活动.七年级三个班共植树100棵,其中一班植树的棵数比二班植树的棵数多4棵,三班植树的棵数比二班植树棵数的2倍少4棵,求三个班各植树多少棵.【师生活动】教师提问:问题中涉及了哪些量?这些量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学生回答:(1)一班植树的棵数,二班植树的棵数,三班植树的棵数;(2)总棵数=一班植树的棵数+二班植树的棵数+三班植树的棵数.教师总结:在列方程时,“总量=各部分量的和”是一个基本的相等关系.【分析】题中已知一班、三班植树的棵数分别与二班植树的棵数的关系,所以可以考虑设二班植树x棵.【答案】解:设二班植树x棵,则一班植树(x+4)棵,三班植树(2x-4)棵.根据题意,得x+x+4+2x-4=100.合并同类项,得4x=100.系数化为1,得x=25.所以x+4=29,2x-4=46.答:一班植树29棵,二班植树25棵,三班植树46棵.【归纳】根据“总量=各部分量的和”解决问题的四个步骤:第1步:弄清楚总量包括哪几部分量,并设出未知数;第2步:根据“总量=各部分量的和”列出方程;第3步:解方程求出所设未知数;第4步:求出其余各部分量,并作答.【问题】4.已知一列火车匀速驶过一条隧道,从车头进入隧道到车尾离开隧道共用45 s,而整列火车全在隧道内的时间为33 s,且火车的长度为180 m,求隧道的长度和火车的速度.【师生活动】教师提问:隧道的长度有几种表示方法?学生回答:(1)若火车的速度为x m/s,火车匀速驶过隧道,从车头进入隧道到车尾离开隧道是45x m,减去火车的长度180 m,得隧道的长度为(45x-180)m;(2)若火车的速度为x m/s,整列火车全在隧道内行驶了33x m,加上两个火车的长度(180×2) m,得隧道的长度为(33x+180×2)m.教师追问:本题哪个相等关系可作为列方程的依据呢?学生回答:两种表示方式表示的隧道的长度是相同的.教师总结:“表示同一个量的两个不同的式子相等”是一个基本的相等关系.【答案】解:设火车的速度为x m/s.根据题意,得45x-180=33x+180×2.移项,得45x-33x=180+360.合并同类项,得12x=540.系数化为1,得x=45.45×45-180=1 845(m).答:隧道的长度为1 845 m,火车的速度为45 m/s.【归纳】根据“表示同一个量的两个不同的式子相等”解决问题的四个步骤第1步:找出应用题中贯彻始终的一个不变的量;第2步:用两个不同的式子表示出这个量;第3步:由“表示同一个量的两个不同式子相等”列出方程;第4步:解方程,求出答案并作答.【设计意图】通过问题3、问题4的分析与讲解,加深学生对这两种应用题解题方法的认识,在遇到相对应题型时可以准确迅速地找出相等关系,从而列出方程解决问题.课堂小结板书设计一、利用合并同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二、利用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三、列方程解应用题课后任务完成教材第91页习题3.2第1,3,6,11题.。
《解一元一次方程—合并同类项和移项》教学设计一、内容与解析1.内容一元一次方程的合并同类项解法,用方程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2.内容核心本章的核心内容是“解方程”和“列方程”。
方程的解法是初中内容的核心,合并同类项是解方程的基本步骤之一,是一种同解变形,合并同类项的依据是乘法分配律,运用合并同类项可以把等式两边的多项式合并成一项,从而使方程向x=a的形式转化。
合并同类项是后续解方程经常应用的步骤,并且在学习其它方程、方程组、不等式、函数时都要经常使用。
“列方程”在所有方程类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贯穿于全章的始终,从实际问题中建立一元一次方程模型,结合这些模型讨论方程的解法,这样可以自然的反映所讨论的内容是从实际需要中产生。
列方程对学生来说是个难点,以实际问题引入增强学生的兴趣,慢慢理解和掌握列方程的基本步骤,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解方程就是将复杂的方程向x=a的形式转化,其中化归思想起了指导作用,化归思想在以后二元一次方程组、一元一次不等式、分式方程、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中都有所体现。
根据以上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确定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建立形如ax+bx=c的方程,会用合并同类项的方法解形如ax+bx=c+d类型的一元一次方程。
二、目标和目标解析1.目标(1)掌握解方程中的合并同类项,会解形如“ax+bx=c+d”类型的一元一次方程,体会等式变形中的化归思想。
(2)能够从实际问题中列出一元一次方程,体会方程思想的作用以及它的应用价值。
2.目标解析达成目标(1)的标志是:知道合并同类项是应用乘法分配率,给定一个方程,能够准确的进行合并同类项解方程。
知道合并同类项的作用可以简化方程,使方程向x=a的形式转化,在此过程中体会化归思想。
达成目标(2)的标志是:通过对某校三年购买计算机台数的研究,建立ax+bx=c类型的方程,观察与分析方程的特征,可以通过合并同类项解这类方程;在“列方程”和“解方程”的过程中,能够体会方程思想的价值。
3.2解一元一次方程(一)——合并同类项与移项第1课时合并同类项一、基本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会合并同类项,会解“ax+bx=c”类型的一元一次方程.2.学会探索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正确地求解一元一次方程.【过程与方法】经历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发展抽象、概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体会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价值,感受数学文化.培养学生乐于思考,不怕困难的精神.二、重难点目标【教学重点】会解“ax+bx=c”类型的一元一次方程.【教学难点】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会列方程并能正确求解.环节1自学提纲,生成问题【5 min阅读】阅读教材P86~P87的内容,完成下面练习.【3 min反馈】1.教材第87页“思考”:通过合并同类项可以化简方程,把方程化为ax=b(a、b为常数且a≠0)的形式,从而求出方程的解.2.合并同类项的法则:同类项的系数相加,字母连同它的指数不变.3.解形如ax+bx=c的一元一次方程先合并,再将系数化为1.4.列方程步骤:(1)设未知数;(2)找相等关系;(3)列方程.环节2合作探究,解决问题活动1 小组讨论(师生互学)【例1】解下列方程:(1)3x -20x =-34;(2)y 3+y 4=1-112. 【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利用合并同类项的方法求解.【解答】(1)合并同类项,得-17x =-34.系数化为1,得x =2.(2)合并同类项,得7y 12=1112. 系数化为1,得y =117. 【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用合并同类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1)合并同类项,即把方程中含有未知数的项合并,常数项合并,把方程化为ax =b (a ≠0)的形式;(2)系数化为1,即根据等式的性质2,将形如ax =b (a ≠0)的方程两边都除以一次项系数,化成x =b a(a ≠0)的形式,即得方程的解为x =b a.系数化为1时注意:(1)利用等式的性质2,方程的两边同时除以未知项的系数,把系数化为1;(2)不要颠倒分子、分母的位置.【例2】有一列数,按一定规律排列成1,-3,9,-27,81,-243,….其中某三个相邻数的和是-1701,这三个数各是多少?【解答】见教材第87页例2活动2 巩固练习(学生独学)1.下列各式的变形错误的是( C )A .由7x -6x =1,得x =1B .由3x -4x =10,得-x =10C .由x -2x +4x =15,得x =15D .由-7y +y =6,得-6y =62.已知关于x 的方程4x -3m =2的解是x =m ,则m 的值是( A )A .2B .-2 C.27 D .-272.一个两位数,个位上的数字是十位上数字的3倍,两个数字的和是12,这个两位数是39.3.顺安旅行社组织200人到怀集和德庆旅游,到德庆的人数是到怀集的人数的2倍少1人,到两地旅游的人数各是多少人?解:设到怀集的旅游人数为x人,则到德庆旅游的人数为(2x-1)人.根据题意,得x+2x-1=200.解得x=67.则2x-1=133.即到怀集和德庆旅游的人数分别是67人,133人.活动3拓展延伸(学生对学)【例3】有一些分别标有6,12,18,24,…的卡片,后一张卡片上的数比前一张卡片上的数大6,小彬拿了相邻的3张卡片,且这些卡片上的数字之和为342.(1)小彬拿到哪3张卡片?(2)小彬能否拿到相邻的3张卡片,使得这3张卡片上的数的和为86?如果能拿到,请求出这3张卡片上的数各是多少;如果不能拿到,请说明理由.【互动探索】(1)根据题意可以求得相邻的三个数;(2)先判断这三个数字的和能否是86,然后说明理由即可.【解答】(1)设小彬拿到相邻的3张卡片上的数分别为x-6,x,x+6,则有x-6+x+x+6=342.解得x=114.所以x-6=108,x+6=120.即小彬拿到相邻的3张卡片上的数分别为108,114,120.(2)假设能拿到和为86的3张卡片,设这3张卡片上的数分别为y-6,y,y+6,则有y-6+y+y+6=86.解得y≈28.67,显然不符合题意,说明上述假设不成立.故小彬不能拿到相邻的3张卡片,使得这3张卡片上的数的和为86.【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由后一张卡片上的数比前一张卡片上的数大6的特点,可设中间的一张卡片分别为x,那么另外两张卡片为x-6和x+6.然后根据每一问中的具体等量关系列出方程即可.环节3课堂小结,当堂达标(学生总结,老师点评)1.合并同类项法则:把同类项的系数相加,字母的指数不变.利用合并同类项法则可使方程转化为ax=b的形式.2.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当问题中有多个未知数时,可设其中一个为x,再利用它们之间的关系,设出其他未知数,然后列方程求解.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第2课时移项一、基本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建立方程解决问题,进一步认识方程模型的重要性.2.掌握移项的方法,学会解“ax+b=cx+d”类型的一元一次方程.【过程与方法】通过解形如ax+b=cx+d的方程,使学生感受化归的思想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2.通过探究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关系,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二、重难点目标【教学重点】会解“ax+b=cx+d”类型的一元一次方程.【教学难点】分析实际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环节1自学提纲,生成问题【5 min阅读】阅读教材P88~P90的内容,完成下面练习.【3 min反馈】1.教材第88页思考:先移项,将方程变为3x-4x=-25-20的形式;再合并同类项,得-x=-45;最后将系数化为1,得x=45.2.把等式一边的某项变号后移到另一边,叫做移项.3.移项的根据是等式的性质1.4.教材第89页思考:通过移项,可以把含有未知数的项与常数项分别移到等号的两边,通过合并同类项,使方程化为ax=b(a、b为常数且a≠0)的形式,再化系数为1,即可求出方程的解.5.解方程20-3x=5时,移项后正确的是(B)A.-3x=5+20B.20-5=3xC.3x=5-20D.-3x=-5-20环节2 合作探究,解决问题活动1 小组讨论(师生互学)【例1】解下列方程:(1)x -2018=82-5x ;(2)-2x +3.5=3x -8.【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解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有哪些?移项的关键是什么?【解答】(1)移项,得x +5x =82+2018.合并同类项,得6x =2100.系数化为1,得x =350.(2)移项,得-2x -3x =-8-3.5.合并同类项,得-5x =-11.5.系数化为1,得x =2.3.【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移项是解方程的关键步骤,移项时,一般把含有未知数的项移到等号左边,常数项移到等号右边,注意移项时一定要变号.【例2】某制药厂制造一批药品,如用旧工艺,则废水排量要比环保限制的最大量还多200 t ;如用新工艺,则废水排量比环保限制的最大量少100 t .新、旧工艺的废水排量之比在2∶5,两种工艺的废水排量各是多少?【解答】见教材第90页例4【教师点拨】列方程解决应用题的关键是找出题中的等量关系.本题的等量关系:旧工艺废水排量-200 t =新工艺废水排量+100 t.活动2 巩固练习(学生独学)1.解下列方程:(1)x -2=3-x ;(2)-x =1-2x ;(3)5=5-3x ;(4)x -2x =1-23x ;(5)x -3x -1.2=4.8-5x .解:(1)x =52. (2)x =1.(3)x =0.(4)x =-3.(5)x =2.2.把若干块糖果分给若干个小朋友,若每人分3块,则多12块;若每人分5块,则少10块.则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多少块糖?解:设一共有x 个小朋友.根据题意,得5x -10=3x +12.移项,得5x -3x =12+10.合并同类项,得2x =22.系数化为1,得x =11.所以共有糖5x -10=45(块).即一共有11个小朋友,糖45块.3.一个三位数,十位上的数字比个位上的数字多1,且是百位上的数字的4倍,百位上的数字与个位上的数字之和比十位上的数字大1,求这个三位数.解:设十位上的数字为x .根据题意,得x -1+x 4=x +1. 移项,得x +x 4-x =1+1. 合并同类项,得x 4=2. 系数化为1,得x =8.所以个位上的数字为x -1=8-1=7,百位上的数字是x 4=84=2,则这个三位数是287. 活动3 拓展延伸(学生对学)【例3】某中学组织七年级的同学去游玩,原计划租用45座客车(不包括司机)若干辆,但有15人没有座位,如果租用同样数量的60座客车(不包括司机),则多出一辆且其余客车恰好坐满.则七年级有多少人?原计划租用45座客车多少辆?【互动探索】本题中的等量关系为:45×45座客车辆数+15=学生总数,60×(45座客车辆数-1)=学生总数,据此可列方程组求出45座客车辆数,进而可求出七年级的学生人数.【解答】解:设原计划租用45座客车x辆,则七年级有(45x+15)人.根据题意,得45x+15=60x-60.移项,得45x-60x=-60-15.合并同类项,得-15x=-75.系数化为1,得x=5.当x=5时,45x+15=45×5+15=240.即七年级有240人,原计划租用45座客车5辆.【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审题→找相等关系→设未知数→列方程→解方程→检验(不在解题过程中体现)→写出答案.环节3课堂小结,当堂达标(学生总结,老师点评)1.移项:移项是解方程的重要变形,一般把含有未知数的各项移到同一边(通常移到左边),而把常数项移到另一边(通常移到右边),不管是从左边到右边,还是从右边到左边,注意移项要变号.2.题目中含有比的应用题在设未知数时,一般根据比去设,如果题目告诉的比是a∶b,一般设为ax、bx两部分,如果比是a∶b∶c,一般设为ax、bx、cx三部分,然后找出题目中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并解答.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解一元一次方程——合并同类项与移项(教案)
系数化为1,得x=4.〔解答〕(2)
移项,得-3y-5y=5-9,合并同类项,得-8y=-4,系数化为1,得y=
(四)拓展应用
提出问题3:老师的学校距离林东镇
20公里,公共汽车行驶0.5小时正好走完
全程,求公共汽车的平均速度.
提出问题4:如果老师的学校距离林
东镇20公里,公共汽车0.5小时所走的路
程大于全程,求公共汽车的平均速度.能
不能用方程来解答?为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问题2的思考,
归纳、概括出列方程解实际问题的关键
为:找相等关系.
教师要重点关注学生能否根据方程
的定义想到列方程解应用题要找相等关
系.
学生口头解答问题1,尝试解
答问题2,并在小组内交流讨
论.
通过对问题1的解答,使学
生回顾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六个步
骤.同时使学生认识到方程是解
决实际问题的一种工具.
通过对问题2的探究,使学
生知道为什么列方程解应用题要
找相等关系,使学生经历知识的
形成过程.最终达到知其然知其
所以然的目的.
(五)
课堂小结六、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