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得古原草送别赏析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1
【古诗《赋得古原草送别》原文附赏析】原文注释、翻译赏析古诗《赋得古原草送别》原文附赏析诗文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唐代:白居易译文原野上长满茂盛的青草,每年秋冬枯黄春来草色浓。
野火无法烧尽满地的野草,春风吹来大地又是绿茸茸。
远处芬芳的野草遮没了古道,阳光照耀下碧绿连荒城。
今天我又来送别老朋友,连繁茂的草儿也满怀离别之情。
注释离离:青草茂盛的样子。
一岁一枯荣:枯,枯萎。
荣,茂盛。
野草每年都会茂盛一次,枯萎一次。
远芳侵古道:芳,指野草那浓郁的香气。
远芳:草香远播。
侵,侵占,长满。
远处芬芳的野草一直长到古老的驿道上。
晴翠:草原明丽翠绿。
王孙:本指贵族后代,此指远方的友人。
萋萋(qī):形容草木长得茂盛的样子。
赏析这是一首应考习作,相传白居易十六岁时作。
按科举考试规定,凡指定的试题,题目前须加“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相类似。
《赋得古原草送别》即是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诗的首句“离离原上草”,紧紧扣住题目“古原草”三字,并用叠字“离离”描写春草的茂盛。
第二句“一岁一枯荣”,进而写出原上野草秋枯春荣,岁岁循环,生生不已的规律。
第三、四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句写“枯”,一句写“荣”,是“枯荣”二字意思的发挥。
不管烈火怎样无情地焚烧,只要春风一吹,又是遍地青青的野草,极为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
第五、六句“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用“侵”和“接”刻画春草蔓延,绿野广阔的景象,“古道”“荒城”又点出友人即将经历的处所。
最后两句“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点明送别的本意。
用绵绵不尽的萋萋春草比喻充塞胸臆、弥漫原野的惜别之情,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韵味无穷。
此二句不但写出“原上草”的性格,而且写出一种从烈火中再生的理想的典型,一句写枯,一句写荣,“烧不尽”与“吹又生”是何等唱叹有味,对仗亦工致天然,故卓绝千古。
《赋得古原草送别》赏析
《赋得古原草送别》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描绘古原草生命力顽强、抒发离别情感的诗作。
下面从几个方面对《赋得古原草送别》进行赏析:
1. 画面生动:诗中通过对古原草生命力顽强的描绘,展现了自然界中生物顽强生存的精神。
如“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生动地描绘了草地在一年四季中的变化。
2. 寓意深刻:诗中通过野草的生命力,寓意了人生离别的无常和生活中的艰辛。
野火虽然能烧尽草地,但春风一吹,草地又焕发出勃勃生机。
这表达了作者对生活中美好时光的珍惜和对离别之情的感慨。
3. 诗情画意:诗人通过对古原草的描绘,将自然景色与离别情感相结合,营造出一种浓郁的诗意。
如“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通过香气四溢的野草侵占古道,翠绿的草色连接着荒城,展现了古原草的生机盎然。
4. 抒发离别情感:诗的结尾两句“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表达了诗人送别友人时的依依不舍之情。
通过富有感情的描绘,使读者感受到作者离别时的哀伤与感慨。
5. 语言优美:这首诗采用了赋得体的诗题,押韵和谐,节奏鲜明。
如“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诗句对仗工整,展现了白居易高超的文学才
华。
总之,《赋得古原草送别》是一首具有较高艺术价值和人文关怀的诗歌。
诗人通过对古原草的描绘,展现了自然界生命力的顽强,同时也抒发了离别时的哀伤与感慨。
这首诗既传达了作者对生活的思考,也表达了人们对美好时光的珍惜和对友情的珍视。
【赋得古原草送别】原文注释、翻译赏析_古诗大全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译文及注释】1、离离:繁盛的样子。
2、原:原野。
3、荣:繁盛。
4、远芳侵古道:伸向远方的一片野草,侵占了古老的道路。
远芳:牵连一片的草。
5、晴翠接荒城:在晴天,一片绿色连接着荒城。
6、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这两句借用《楚辞》“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的典故。
王孙:贵族。
这里指的是自己的朋友。
萋萋:草盛的`样子。
【赏析】这是一首应考习作,相传白居易十六岁时作。
按科举考试规定,凡指定的试题,题目前须加“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诗相类似。
《赋得古原草送别》即是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诗的首句“离离原上草”,紧紧扣住题目“古原草”三字,并用叠字“离离”描写春草的茂盛。
第二句“一岁一枯荣”,进而写出原上野草秋枯春荣,岁岁循环,生生不已的规律。
第三、四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句写“枯”,一句写“荣”,是“枯荣”二字意思的发挥。
不管烈火怎样无情地焚烧,只要春风一吹,又是遍地青青的野草,极为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
第五、六句“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用“侵”和“接”刻画春草蔓延,绿野广阔的景象,“古道”“荒城”又点出友人即将经历的处所。
最后两句“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点明送别的本意。
用绵绵不尽的萋萋春草比喻充塞胸臆、弥漫原野的惜别之情,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韵味无穷。
全诗章法谨严,用语自然流畅而又工整,写景抒情水乳交融,意境浑成,在“赋得体”中堪称绝唱。
据宋人尤袤《全唐诗话》记载:白居易十六岁时从江南到长安,带了诗文谒见当时的大名士顾况。
顾况看了名字,开玩笑说:“长安米贵,居大不易。
”但当翻开诗卷,读到这首诗中“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两句时,不禁连声赞赏说:“有才如此,居亦何难!”连诗坛老前辈也被折服了,可见此诗艺术造诣之高。
赋得古原草送别古诗讲解全文意思一、原文:《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二、衍生注释:- “离离”:形容草长得很茂盛的样子,就像一片一片的,密密麻麻的,那草长得可带劲了呢。
- “枯荣”:“枯”就是草干枯、死掉了;“荣”就是繁荣、茂盛。
草这玩意,一年里有死有活,也是很神奇的轮回。
- “远芳”:就是远处的芳草。
形容草长得特别远,那股子草香能飘老远了。
- “晴翠”:指阳光下翠绿的草色。
晴天下草绿得发亮,很漂亮。
- “王孙”:原指贵族子弟,在这里指远行的友人。
三、赏析:这诗的主题很明显是送别,但是它通过描写古原上的草来烘托离情别绪。
首先诗人上来就说原上的草特别茂盛,而且这种茂盛与干枯交替,一年又一年。
用“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两句简直绝了,体现了草顽强的生命力。
这不仅是对草的一种赞叹,其实也有点深意,就好像友情似的,就算经历艰难险阻,它也会像这草一样又有新的开始。
然后又写草的延伸,“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这画面感一下就出来了,古远的道路上全是草,荒城边也是,这时候该送朋友走了,“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看着这满眼的草,心里那种离愁别绪就满得要溢出来了。
在表现手法上,诗人从草的形象着笔,看似写草,其实都是为最后的送别感情做铺垫啊。
四、作者介绍:这首诗的作者是白居易。
这家伙可是唐朝有名的大诗人。
他的诗通俗易懂,写的东西可多了,从百姓生活到自己的感情啥都有。
他写诗的风格就是很直白,让人一看就明白,就像这首《赋得古原草送别》,虽然有这么深的意境,但是读起来也不费什么劲儿。
五、运用片段:- 场景一:毕业季,大家都要分别了,有个从小学就开始玩得很好的哥们儿要去外地读书了。
大家在操场边送他,操场边的草长得郁郁葱葱的,就像诗里说的“离离原上草”,这时候我对他说:“虽然咱们要分开了,但是就像这草一样,‘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咱的友谊不会断的,等你回来!”- 场景二:公司有个同事要调到别的分公司了。
【古诗《赋得古原草送别》原文附赏析】原文注释、翻译赏析古诗《赋得古原草送别》原文附赏析诗文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唐代:白居易译文原野上长满茂盛的青草,每年秋冬枯黄春来草色浓。
野火无法烧尽满地的野草,春风吹来大地又是绿茸茸。
远处芬芳的野草遮没了古道,阳光照耀下碧绿连荒城。
今天我又来送别老朋友,连繁茂的草儿也满怀离别之情。
注释离离:青草茂盛的样子。
一岁一枯荣:枯,枯萎。
荣,茂盛。
野草每年都会茂盛一次,枯萎一次。
远芳侵古道:芳,指野草那浓郁的香气。
远芳:草香远播。
侵,侵占,长满。
远处芬芳的野草一直长到古老的驿道上。
晴翠:草原明丽翠绿。
王孙:本指贵族后代,此指远方的友人。
萋萋〔qī〕:形容草木长得茂盛的样子。
赏析这是一首应考习作,相传白居易十六岁时作。
按科举考试规定,凡指定的试题,题目前须加“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相类似。
《赋得古原草送别》即是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诗的首句“离离原上草〞,紧紧扣住题目“古原草〞三字,并用叠字“离离〞描写春草的茂盛。
第二句“一岁一枯荣〞,进而写出原上野草秋枯春荣,岁岁循环,生生不已的规律。
第三、四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句写“枯〞,一句写“荣〞,是“枯荣〞二字意思的发挥。
不管烈火怎样无情地燃烧,只要春风一吹,又是遍地青青的野草,极为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
第五、六句“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用“侵〞和“接〞刻画春草蔓延,绿野广阔的景象,“古道〞“荒城〞又点出友人即将经历的处所。
最后两句“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点明送别的本意。
用绵绵不尽的萋萋春草比喻充塞胸臆、弥漫原野的惜别之情,真正到达了情景交融,韵味无穷。
此二句不但写出“原上草〞的性格,而且写出一种从烈火中再生的理想的典型,一句写枯,一句写荣,“烧不尽〞与“吹又生〞是何等唱叹有味,对仗亦工致天然,故卓绝千古。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的意思及赏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的意思及赏析赋得1古原草送别白居易离离2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3侵古道,晴翠4接荒城。
又送王孙5去,萋萋6满别情。
1赋得:凡是指定、限定的诗题,按惯例要在题目上加“赋得”二字。
2离离:青草茂盛的样子。
3远芳:草香远播。
4晴翠:一陽一光下翠绿的野草。
5王孙:本指贵族后代,这里指离家远游的友人。
6萋萋:青草长得茂盛的样子。
生长在古原上的野草多么茂盛啊,它每年一次枯萎又每年一次新生。
即使是漫天的野火也不能将它烧尽,等到来年,春风吹过它又重新破土而生。
这时,草香无边,弥漫着古老的道路,一陽一光普照下,无边绿色连接着远处荒城。
在这美好的春一光里我又要送别朋友去远方,那茂盛的春草好像也满含离别之情。
【顽强之美】白居易的这首诗是以古原上的小草为对象,向我们展示了小草顽强的生命力。
其实,历来人们赋予小草的特一性一就是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无论身在何处,它都是斩不尽锄不绝的,只要残存一点根须,便会很快蔓延原野。
虽然野火燎原,非常可怕,瞬息可以把大片枯草烧得一精一光。
但是来年小草会生长得更青。
【赏析】白居易这首诗之所以名声大噪、流传千古而不衰,与他写作时一贯的遣词造句有关。
比如,这诗中三四句“侵”、“接”二字用得生动形象,十分一精一当。
“侵”、“接”二字继“又生”,更写出小草蔓延扩展之势,再一次突出强者野草的形象。
另外,借芳草写送别在古诗词中经常出现,请你查找相关诗句,仔细品味,为以后写作小草积累素材。
比如蔡邕的“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
【启示】小草是一种一精一神的化身,具有小草一精一神的人,是非常顽强的。
如果拿诗人描写小草的一精一神来比喻人生就再恰当不过了。
小草的生命是极其短暂的,“一岁一枯荣”是最好的写照。
从我们出生的那一刻开始就注定要有这样一个枯荣过程,任何人都无法抗拒、无从选择,这就是人生。
我们唯一可以掌握与选择的是,面对困难时选择顽强还是懦弱,我们如何对待人与事,如何活得更有价值、更有意义。
《赋得古原草送别》原文及赏析“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这首《赋得古原草送别》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成名作,相信大家都不陌生。
咱们先来说说这原文。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这开头就特别生动形象。
我记得有一次去郊外踏青,那漫山遍野的野草,长得密密麻麻,可不就是“离离”的样子嘛!每到秋冬,它们渐渐枯黄,到了春天,又重新焕发生机,可不就是“一岁一枯荣”嘛。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两句简直太绝了!我曾经亲眼见过一场山火过后,那原本郁郁葱葱的山坡变得黑乎乎一片,看着真是让人心疼。
可没过多久,春风一吹,那些被烧焦的地方居然又冒出了嫩绿的芽儿,顽强得让人惊叹。
白居易这两句诗,把野草那种坚韧的生命力描绘得淋漓尽致。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这画面感一下子就出来了。
想象一下,那芬芳的野草一路蔓延,霸占了古老的道路;在晴朗的阳光下,那翠绿的颜色一直连接到远处的荒城。
我有次在一条古旧的小路上走着,路旁的野草肆意生长,那种情景和诗中描述的简直一模一样。
最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这就把送别之情融入到了野草之中。
就好像我有一次送好朋友去远方,看着他渐行渐远的背影,心里那种不舍和难过,就像眼前那望不到尽头的野草一样,满满的都是离愁别绪。
整首诗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了诗人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它语言自然流畅,意境浑然天成。
白居易写这首诗的时候还很年轻,但已经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
这首诗不仅在当时广为流传,到了现在,依然是经典中的经典。
咱们再从诗歌的结构和韵律上来看。
它的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前四句着重写草的生命力,中间两句描绘草的茂盛和辽阔,最后两句则巧妙地将草与送别之情结合起来,过渡自然,毫无生硬之感。
在韵律方面,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
这也是它能够流传千古,让大家都喜欢诵读的重要原因之一。
总之,《赋得古原草送别》这首诗,无论是从意境、情感还是艺术手法上,都堪称佳作。
赋得古原草送别原文翻译及赏析原文: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译文:原野上长满茂密的青草,每年秋冬枯黄春来草色浓。
野火无法烧尽满地的野草,春风吹来大地又是绿茸茸。
远处芳香的野草遮没了古道,阳光照射下碧绿连荒城。
今日我又来送别老伴侣,连繁茂的草儿也满怀离别之情。
赏析:这是一首应考习作,相传白居易十六岁时作。
按科举考试规定,凡指定的试题,题目前须加“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相类似。
《赋得古原草送别》即是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诗的首句“离离原上草”,紧紧扣住题目“古原草”三字,并用叠字“离离”描写春草的茂密。
其次句“一岁一枯荣”,进而写出原上野草秋枯春荣,岁岁循环,生生不已的规律。
第三、四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句写“枯”,一句写“荣”,是“枯荣”二字意思的发挥。
不管烈火怎样无情地燃烧,只要春风一吹,又是遍地青青的野草,极为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野草坚韧的`生命力。
第五、六句“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用“侵”和“接”刻画春草扩散,绿野宽阔的景象,“古道”“荒城”又点出友人即将经受的处所。
最终两句“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点明送别的本意。
用绵绵不尽的萋萋春草比方充塞胸臆、充满原野的惜别之情,真正到达了情景交融,韵味无穷。
据宋人尤袤《全唐诗话》记载:白居易十六岁时从江南到长安,带了诗文谒见当时的大名士顾况。
顾况看了名字,开玩笑说:“长安米贵,居大不易。
”但当翻开诗卷,读到这首诗中“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两句时,不禁连声欣赏说:“有才如此,居亦何难!”连诗坛老前辈也被折服了,可见此诗艺术造诣之高。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的古诗赏析优秀4篇篇一: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的古诗赏析篇一《赋得古原草送别》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成名作。
此诗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它可以看成是一曲野草颂,进而是生命的颂歌。
诗的前四句侧重表现野草生命的历时之美,后四句侧重表现其共时之美。
全诗章法谨严,用语自然流畅,对仗工整,写景抒情水乳交融,意境浑成,是“赋得体”中的绝唱。
赋得古原草送别作者: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作者背景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
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出生在新郑(今河南新郑)。
他的诗风格平易清新,质朴自然,常以揭发当时政治上的黑暗现象和人民的痛苦生活题材,如《新乐府》、《秦中吟》等均为反映社会疾苦的优秀之作。
其他如《长恨歌》、《琵琶行》等长篇歌行,传诵尤广。
注词释义赋得:凡是指定、限定的诗题,按惯例要在题目上加“赋得”二字。
古原:古原野。
离离:青草茂盛的样子。
枯:枯萎。
荣:茂盛。
远芳:草香远播。
晴翠:阳光下翠绿的野草。
王孙:本指贵族后代,这里指离定远游的友人。
萋萋:青草长得茂盛的样子。
古诗今译茂盛的野草长在古原上的野草多么茂盛,每年枯萎又每年新生。
熊熊野火不能将它烧尽,春风吹过它又重新获生命。
草香无边弥漫古老道路,一片绿色连接远处荒城。
又要送别朋友去远游,春草茂盛好像满含深情。
二:古原上的野草繁密茂盛,每年一度枯萎一度繁荣。
任凭野火焚烧也烧不尽,春风吹来又蓬勃地滋生。
远处的芳草侵伸向古道,翠绿的草色连接着荒城。
在此又送他乡游子远去,萋萋的芳草也充满别情。
名句赏析——“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赏析:这是白居易十六岁的作品,也是传诵千古的名篇。
他历来反对“嘲风雪,弄花草”而无所寄托的作品,在这诗中诗人将春草和送别有机地结合起来,表达了送别友人时的依依不舍之情。
首句紧扣题目,写出眼前景色,同时又交待出送别时的特定环境:古原上青草茂盛,正是一派春日景象。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全诗翻译赏析《赋得古原草送别》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成名作。
此诗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它可以看成是一曲野草颂,进而是生命的颂歌。
诗的前四句侧重表现野草生命的历时之美,后四句侧重表现其共时之美。
全诗章法谨严,用语自然流畅,对仗工整,写景抒情水乳交融,意境浑成,是“赋得体”中的绝唱。
赋得古原草送别作者: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作者背景: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
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出生在新郑(今河南新郑)。
他的诗风格平易清新,质朴自然,常以揭发当时政治上的黑暗现象和人民的痛苦生活题材,如《新乐府》、《秦中吟》等均为反映社会疾苦的优秀之作。
其他如《长恨歌》、《琵琶行》等长篇歌行,传诵尤广。
注词释义:赋得:凡是指定、限定的诗题,按惯例要在题目上加“赋得”二字。
古原:古原野。
离离:青草茂盛的样子。
枯:枯萎。
荣:茂盛。
远芳:草香远播。
晴翠:阳光下翠绿的野草。
王孙:本指贵族后代,这里指离定远游的友人。
萋萋:青草长得茂盛的样子。
古诗今译:茂盛的野草长在古原上的野草多么茂盛,每年枯萎又每年新生。
熊熊野火不能将它烧尽,春风吹过它又重新获生命。
草香无边弥漫古老道路,一片绿色连接远处荒城。
又要送别朋友去远游,春草茂盛好像满含深情。
二:古原上的野草繁密茂盛,每年一度枯萎一度繁荣。
任凭野火焚烧也烧不尽,春风吹来又蓬勃地滋生。
远处的芳草侵伸向古道,翠绿的草色连接着荒城。
在此又送他乡游子远去,萋萋的芳草也充满别情。
名句赏析——“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赏析:这是白居易十六岁的作品,也是传诵千古的名篇。
他历来反对“嘲风雪,弄花草”而无所寄托的作品,在这诗中诗人将春草和送别有机地结合起来,表达了送别友人时的依依不舍之情。
首句紧扣题目,写出眼前景色,同时又交待出送别时的特定环境:古原上青草茂盛,正是一派春日景象。
赋得古原草送别赏析
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注释:1. 离离:繁盛的样子。
2. 原:原野。
3. 荣:繁盛。
4. 远芳侵古道:伸向远方的一片野草,侵占了古老的道路。
远芳:牵连一片的草。
5. 晴翠接荒城:在晴天,一片绿色连接着荒城。
6.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这两句借用《楚辞》“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的典故。
王孙:贵族。
这里指的是自己的朋友。
萋萋:草盛的样子。
译文:原野上的青草繁茂。
一年一度枯萎了又会繁茂起来。
不管烈火怎样无情地焚烧。
只要第二年春风一吹,又是遍地青青的野草。
蔓延到远方的一片野草,占据了古老的道路。
在晴天里,阳光照耀一片绿色连接着荒城。
今天我又来送别老朋友,连繁茂的草儿也满怀离别之情。
赏析
这是一首应考习作,相传白居易十六岁时作。
按科举考试规定,凡指定的试题,题目前须加“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相类似。
《赋得古原草送别》即是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诗的首句“离离原上草”,紧紧扣住题目“古原草”三字,并用叠字“离离”描写春草的茂盛。
第二句“一岁一枯荣”,进而写出原上野草秋枯春荣,岁岁循环,生生不已的规律。
第三、四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句写“枯”,一句写“荣”,是“枯荣”二字意思的发挥。
不管烈火怎样无情地焚烧,只要春风一吹,又是遍地青青的野草,极为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
第五、六句“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用“侵”和“接”刻画春草蔓延,绿野广阔的景象,“古道”“荒城”又点出友人即将经历的处所。
最后两句“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点明送别的本意。
用绵绵不尽的萋萋春草比喻充塞胸臆、弥漫原野的惜别之情,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韵味无穷。
全诗章法谨严,用语自然流畅而又工整,写景抒情水乳交融,意境浑成,在“赋得体”中堪称绝唱。
据宋人尤袤《全唐诗话》记载:白居易十六岁时从江南到长安,带了诗文谒见当时的大名士顾况。
顾况看了名字,开玩笑说:“长安米贵,居大不易。
”但当翻开诗卷,读到这首诗中“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两句时,不禁连声赞赏说:“有才如此,居亦何难!”连诗坛老前辈也被折服了,可见此诗艺术造诣之高。
传说自居易十六岁时由江南到长安(即今天的西安)考举人,拿着自己的诗作去拜谒当时的大名士顾况。
顾看看他的姓名,开玩笑说:“长安米价正贵,在这里居住可不太容易啊!”及至批阅白居易的诗,读到这首《古原草》,不由得赞叹道:“能做出这样的诗语,居亦易矣!”白居易从此名声大振(见张固《幽闲鼓吹》)。
唐人的咏物诗,往往仅在最后一句才能见到作者的本意。
白居易一向提倡作诗要通俗易懂,但也不反对用隐喻的办法。
《古原草》这首诗题目标有“送别”二字,很显然是一首送别友人的诗篇。
而通篇几乎都在写草,实是借草取喻,以草木之茂盛显示友人之间依依惜别时的绵绵情谊。
情深意切,所喻尤为巧妙,不愧为、白居易的成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