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宋词概说
- 格式:ppt
- 大小:6.25 MB
- 文档页数:81
《中国古代文学史》(宋辽金部分)第一章宋代文学概说一、宋代文学的全面繁荣陈寅恪说:“中国文化,造极于赵宋之世。
”宋代文学是宋代文化中最重要的一环。
二、宋代社会的特点宋代从960-1279年,共319年,其中以1127年为界分为北宋与南宋两个阶段。
其社会特点可概括为:1、对外关系特别软弱;2、内部政权特别稳定;3、文官制度相当成熟;4、城市经济相当发达。
“恩逮于百官者惟恐其不足,财取于万民者不留其有余。
”(赵翼《廿二史札记》)三、宋代文人的特点1、官吏与文人的结合;2、社会责任感强;3、兼擅多种文学样式。
四、宋代文学的特点1、主题上充满了沉甸甸的政治关怀与道德意识,以及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悲凉情绪;2、讲究理趣,好发议论;3、讲究格律技巧以及法度和用典;4、浪漫主义精神减少了,现实主义精神得以张扬,恢宏雄健的气概削弱了,而深入细致的钻研精神则大大增强了。
五、宋代文学的分体特点1、宋诗的成就可以与宋词相提并论,但风格与唐诗和宋词不同,整体上含蓄、深沉,以文为诗成为基本风气;2、宋词被称为“一代之文学”,(《宋元戏曲史序》)词人与词作众多,风格总体上偏于艳科,特别讲究抒情性与音乐性,并形成婉约与豪放两大流派;(四派:婉约、旷达、豪放、骚雅)3、宋文在思想内容上与现实政治关系密切,总体风格是平易自然、流畅婉转;4、俗文学如说话、杂剧、南戏也较有成就。
第二章宋初诗文革新运动第一节宋初散文的创作特色及其理论宋初的散文大家是在继承与革新的基础上推动着诗文革新运动的发展,他们针对晚唐五代以来的如下文弊:第一,内容贫乏;第二,文气虚弱;第三,文风艰涩等等,提出一系列诗文革新主张。
其代表人物大体可分为两派:一、重道派以柳开、穆修为代表,主张通过复兴古文来复兴儒道。
(一)柳开字仲涂,又名肩愈,字绍元,后改名开,他的命名,体现的他的文学志向。
著有《河东先生集》。
柳开针对晚唐五代以来流行的浮靡文风,倡导古文,尊韩柳而重道统,将恢复古文与恢复古道相提并论,提倡平易文风,但亦有重道轻文、文道相斥的倾向。
第一章宋代文学概说一、历史背景宋代包括北宋和南宋两个历史时期,前后历时320年。
公元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受命抗击北汉和契丹,兵行至陈桥驿(今开封东北),赵普、石守信等人策动军士哗变,以黄袍加之于赵匡胤身上,拥戴其为天子。
第二年,改国号为宋,赵匡胤称帝为宋太祖,建立了北宋王朝,先后征服了后蜀、南唐、吴越、北汉,使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结束,国家大体重归一统。
但是赵匡胤因为担心藩镇割据重演,进行了“杯酒释兵权”,把军权集于自己一身,一方面使北宋的政治军事高度集中,另一方面使宋代进入了弱兵时代,兵不知将,将不知兵。
宋徽宗时,强大的金国南侵北宋,宋徽宗传位给儿子赵恒,即宋钦宗。
靖康二年(1127年)金兵攻入北宋都城开封,徽、钦二宗及后妃、皇室宗亲三千多人被掳,这就是“靖康之难”。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从此北宋灭亡,当时在河北担任天下兵马大元帅的宋徽宗的第九个儿子赵构,受旧臣拥戴,在归德(今河南商丘)即位,后迁都杭州,揭开了南宋的序幕。
南宋王朝怯于抗金,朝廷中主和派占了上风,主战派则屡遭挫折。
后来蒙古族兴起,建立了蒙古国,灭金之后继续南侵,建立元朝,于1279年灭了南宋。
尽管从历史上说,宋朝时一个软弱的时代,领土的范围也比较有限(正因为如此,所以现在有争论说用宋来概括一个朝代是不准确的。
)但它在文化史上却具有重要的地位,在文学上往往唐宋并称,在学术思想上往往汉宋并举,在绘画史上宋元同提。
从文学上来说,宋代步唐代文学的后尘,在诗、词、文、小说等方面都卓有成就。
二、与文学发展相关的科举制度。
北宋初年,科举制度沿用唐代的制度,诗赋是进士举的必试科目。
诗赋做得好,能够改变一些出身寒微的文人的命运,这些人一旦进入仕途,势必又能扩大其在文坛上的影响从而影响文学风气,欧阳修就是其中的代表。
到了宋仁宗时期,这种情况发生了一些改变,社会以古文为贵,诗赋的势头削弱。
王安石认为“今义少壮时,正当讲求天下正理,乃闭门学做诗赋,及其入官,世事皆所不习,此科法败坏人才。
宋词概说宋以前的词为宋词的发展提供了艺术借鉴作用。
宋词在前代词家艺术实践的基础上,得到高度的发展。
词这种文学样式,在宋代达到了顶峰。
一、宋词的发展1、宋词的发展与国家形势的变化紧密相关赵宋开国以来,一百年间和平安定,经济持续上升,城市也进一步繁荣,这为词这种歌唱文学的长足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客观条件。
在这样的和平环境中,晚唐、五代时期出现的花间、南唐的绮靡词风极易为文人所接受。
词坛现状仿佛是花间、南唐词的延续,随着国家积贫积弱后果的显露,从中期开始,就有忧国忧民的士大夫为振兴国家出谋划策,并进而出现了进步的政治改革,但遭到保守派的极力阻挠与反对,终至归于失败。
国运颓波难挽,以至抵挡不住北方少数民族女真族的南下侵略,大片北方领土沦入敌手,王朝南迁。
这样的形势变化,使不少词人从花间樽前猛省过来,先是以词言志,表达对国家前途的关心,再是以词抒愤,表达对国土沦丧、人民灾难的感慨。
填词、唱词从娱乐形式变成了表达政见的手段,成了一批爱国志士乐于使用的抒情工具。
这种情况到南宋时期更加突出,直到宋亡前后,依然有词人以词寄托自己的爱国情思。
而与此同时,在国家民族处于转折关头的时刻,一些词人由于种种原因,表现出逃避现实的倾向,依然作男女私情、离愁别绪的词篇,情调与时代格格不入。
南宋以来,由于民族矛盾空前尖锐,抗战爱国派与投降卖国派的斗争更加激烈,也由于偏安于南国,在短时期内经济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因此,在爱国词人唱出时代最强音的同时,一些词人也依然回避现实,专心讲究词的格律,以作出合律的词篇来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2、宋词的发展也与词体本身的发展演变有密切的联系词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学样式,在晚唐五代已经成熟。
但与正统文学样式诗文相比,她毕竟还是新面孔。
北宋前期,文人作词依然处于模仿和尝试状态,因此,晚唐五代的词风很容易为他们所接受。
一时间,小令词家辈出,令词也出现了万紫千红的局面。
但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
在小令创作达到炉火纯青,难以进一步超越的情况下,慢词形式从试作到成熟,从试行到盛行,为词的发展开辟了新天地。
第一章词的产生演变和发展第一节、词的产生和演变一、词的名称词是曲子词之简称,即有歌谱的歌词。
清宋翔凤《乐府余论》云:“以文写之则为词,以声度之则为曲。
”说明词是一种密切配合音乐用以歌唱的新兴抒情诗体。
其别称很多:长短句:因句子长短不齐,故有此称。
宋秦观词集叫《淮海居士长短句》。
诗余:因它是在诗之后发展起来的,与近体诗有密切关系,故有此称。
宋宁宗庆元间编有《草堂诗余》(传为胡仔所编,不可信)在之众多名称中,词是正名、通名,是曲子词、曲子的简称。
其它均为别称。
什么是词?王力先生定义为:词“是一种律化的、长短句的、固定字数的诗。
”但必须加上一句:它与音乐紧密联系在一起。
二、词的起源刘大杰认为“词出于乐府与由于唐代近体诗变化而来的一两说最有力。
”认为既产生于六朝乐府而变出于唐。
1.、词的产生与音乐有关。
词与音乐的结合方式与以往的诗歌不同。
大致而言,先秦时,以乐从诗,乐曲形式由诗之抒写情志的需要和体制所决定;汉至六朝,采诗入乐,主要入乐歌诗都必须依据曲题、声调、乐谱,经过协乐方可演唱,但乐府诗入乐,往往由乐工在文辞上进行分割拼凑以适应乐曲变化,辞曲并非完美结合,这种诗乐的情况与唐以来有意识地倚声填词是不同的。
因此,无论是诗经,还是汉魏六朝乐府,乃至唐代的五七言绝句,诗乐的结合方式大多是“选词以配乐”,唐宋词则是“由乐以定词”,即本备曲度,词人根据乐曲的旋律、节拍要求填上歌词。
最初依曲填词,词意与调名统一,中[河渎神]是祭赛河神之曲,所填词亦与赛河神有关。
但后来此曲普遍流传,不祭河神时也有人唱此曲,于是文人就用别的抒情意境填词,词意就与调名无关了。
初期小令,多为应歌而作,文句简明、词意一看便明,无需再加题目。
后来词的作用扩大,意境题材繁复,于是作者有必要再加一个词题或词序以说明词的创作动机及内容。
前者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后者如姜夔[杨州慢]、[齐天乐]等词均有较长的序。
2.、词的产生与长短句有关。
宋词概述宋代盛行的一种汉族文学体裁,宋词是一种相对于古体诗的新体诗歌之一,标志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
宋词句子有长有短,便于歌唱。
因是合乐的歌词,故又称曲子词、乐府、乐章、长短句、诗余、琴趣等。
它始于梁代,形成于唐代而极盛于宋代。
据《旧唐书》上记载:“自开元(唐玄宗年号)以来,歌者杂用胡夷里巷之曲。
”宋词是中国古代汉族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明珠,在古代汉族文学的阆苑里,她是一座芬芳绚丽的园圃。
她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神韵,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艳,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都代表一代文学之盛。
后有同名书籍《宋词》。
宋词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苏轼,辛弃疾(豪放派代表诗人)柳永、李清照。
(婉约派代表作家)音乐文学词是一种音乐文学,它的产生、发展,以及创作、流传都与音乐有直接关系。
词所配合的音乐是所谓燕乐,又叫宴乐,其主要成分是北周和隋以来由西域胡乐与汉族民间里巷之曲相融而成的一种新型音乐,主要用于娱乐和宴会的演奏,隋代已开始流行。
而配合燕乐的词的起源,也就可以上溯到隋代。
宋人王灼《碧鸡漫志》卷一说:“盖隋以来,今之所谓曲子者渐兴,至唐稍盛。
”词最初主要流行于汉族民间,《敦煌曲子词集》收录的一百六十多首作品,大多是从盛唐到唐末五代的汉族民间歌曲。
大约到中唐时期,诗人张志和、韦应物、白居易、刘禹锡等人开始写词,把这一文体引入了文坛。
到晚唐五代时期,文人词有了很大的发展,晚唐词人温庭筠以及以他为代表的“花间派”词人以李煜、冯延巳为代表的南唐词人的创作,都为词体的成熟和基本抒情风格的建立作出了重要贡献。
词终于在诗之外别树一帜,成为中国古代最为突出的文学体裁之一。
进入宋代,词的创作逐步蔚为大观,产生了大批成就突出的词人,名篇佳作层出不穷,并出现了各种风格、流派。
《全宋词》共收录流传到今天的词作一千三百三十多家将近两万首,从这一数字可以推想当时创作的盛况。
词的起源虽早,但词的发展高峰则是在宋代,因此后人便把词看作是宋代最有代表性的文学,与唐代诗歌并列,而有了所谓“唐诗、宋词”的说法。
下编宋词专题第一章词的产生演变和发展第一节、词的产生和演变一、词的名称词是曲子词之简称,即有歌谱的歌词。
清宋翔凤《乐府余论》云:“以文写之则为词,以声度之则为曲。
”说明词是一种密切配合音乐用以歌唱的新兴抒情诗体。
其别称很多:乐府、长短句、诗余、语业其中,词是正名、通名,是曲子词、曲子的简称。
其它均为别称。
二、词的起源1、关于词的起源有各种看法。
2、词的产生与音乐有关3、词的产生与长短句有关曹丕作的《上留行》《瑟调》就用了和声:居世一何不用,上留田。
富人食稻与梁,上留田。
贫子食糟与糠,上留田。
贫贱一何伤,上留田。
禄命悬在苍天,上留田。
今尔叹惜,将欲谁怨,上留田。
三、词的体制特点词“依曲拍为句”的独特体制有如下特点:1、依曲调为词调,不另立题。
2、依乐段分片,片有定式。
3、依词腔押韵,韵位疏密无定。
4、依曲拍为句,句式长短不齐。
5、依唱腔用字,讲究四声。
6、词的篇幅:(1)从节拍(即节奏不同)不同来区分,有令、引、近、慢。
这原是音乐上名称。
(2)从字数而言分小令、中调、长调。
第二节、唐五代词发展概述一、敦煌曲子词光绪26年(1900),敦煌莫高窟藏经洞中发现了词的抄卷,王重民辑为《敦煌曲子词集》三卷,所收共161首。
除少数著名的作者如温庭筠、欧阳烱、李杰(共四首)外,多为民间无名氏作,这是现存最早的唐五代民间词,大多作于唐玄宗时至五代。
主要表现了下面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表现男女恋情及女子不幸命运。
这类作品所占比重较大,艺术水平也较高。
如《菩萨蛮》:枕前发尽千般般愿:要休且待青山烂,水面上秤锤浮,直待黄河彻底枯。
白日参辰现,北斗回南面。
休即未能休,且待三更见日头。
《望江南》:莫攀我,攀我太心偏。
我是曲江临池柳,者人折了那人攀,恩爱一时间。
第二,反映战争问题和征夫思妇思想感情。
如《凤归云》“征夫数载”第三,记载民间传说和重大历史事件。
如五首《捣练子》第四,描写商人、书生、船夫等民间人物的生活状况与精神面貌。
《唐宋诗词鉴赏》之唐诗宋词概说上编唐诗第一章唐诗概述1.《全唐诗》及其补编共收诗50000余首。
作家3600多人,著名诗人几十名,“诗仙”李白,“诗圣”杜甫、通俗诗人白居易为世界公认的大诗人。
2.诗歌流派:山水田园诗、边塞诗派、奇险诗派、通俗诗派。
3.“四唐”即初唐、盛唐、中唐、晚唐。
4.初唐诗人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以宫廷官员为主,主要是魏征、李世民、上官仪、“文章四友”、沈佺期、宋之问;一类以下层文士为中心,主要有“四杰”、陈子昂、刘希夷、张若虚。
此外还有一类是隐士和侍诗僧,主要是王绩、王梵志。
5.初唐诗以陈子昂的成就最显著。
6.盛唐诗人的杰出代表是李白和杜甫。
7.杜甫的作品被称为“诗史”。
8.盛唐时期有著名的山水田园诗和边塞诗派,前者以王维、孟浩然、储光羲为代表;后者以高适、岑参、王昌龄为代表。
9.“二张”张说、张九龄;“三王”王幹、王湾、王之涣;“二崔”崔颢、崔国辅;“一贺”贺知章。
10.晚唐诗人有以韩愈、孟郊为代表的奇险诗派(亦称韩孟诗派)和以白居易、元稹为代表的通俗诗派(亦称元白诗派)。
主要诗人还有李绅、张籍、王建等。
11.晚唐时期诗人:杜牧、李商隐。
12.简答:唐诗兴盛原因。
答:(一)经济的繁荣、社会的安定伟为造就诗人提供了有利的物质基础和良好的环境。
(1)思想文化政策相对地有利于文化学术的繁荣。
(2)各种学术、艺术的繁荣对诗歌的繁荣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3)前代文学成就伟诗歌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二章初唐诗歌1.王勃代表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山中》2.骆宾王代表作《在狱咏蝉》: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于易水送人》3.杨炯《从军行》: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4.卢照邻代表作《长安古意》。
5.沈佺期、宋之问,人称“沈宋”。
沈佺期代表作《杂诗》;宋之问代表作《渡汉江》。
6.陈子昂是唐朝诗坛上得诗歌革新旗手。
7.陈子昂有《伯玉集》著名的有《感遇》(38首)、《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7首)。
第一章宋代文学概说一、宋代社会文化背景1、崇文抑武的国策“杯酒释兵权”;官僚大多出身于文人;文官待遇的优厚;军事力量的孱弱2、城市经济的繁荣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士大夫优裕的生活;词的兴盛与传播;3、民族矛盾的激化4、理学的兴盛5、高度成熟的文化天水一朝人智之活动与文化之多方面,前之汉唐,后之元明,皆所不逮也。
(王国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陈寅恪)二、宋代文学成就宋代文学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处于转型时期,一方面传统的诗、文和源于民间的词已经高度成熟、定型,另一方面新兴的话本小说、戏剧等叙事文学开始登上文学殿堂,为后世元、明、清文学重心的转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宋代文学成就——诗歌1、宋代非常重视诗歌创作。
诗人众多,著作大盛。
而且,宋诗也表现出不同于唐诗的独特风貌。
清吴之振《宋诗钞》说:“宋人之诗,变化于唐,而出其所自得,皮毛落尽,精深独存。
2、与唐诗相比,宋诗呈现出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的特点。
3、唐诗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
宋诗内敛温和,平淡瘦劲;唐诗外扬热烈、色泽丰美。
各有千秋,各有所长。
宋代文学成就——散文宋代散文成就超过唐文,表现在:1、文体多样化。
欧苏吸收骈文辞采、声调之长,以构筑古文的节奏韵律之美。
2、融合古文的议论、叙事和抒情三种功能,使古文的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更好地结合起来。
如欧苏之文。
3、风格丰富多彩,整体上平易畅达,简洁明快,更切于实用,奠定了以古文为主,骈文为辅的文章局面。
宋代文学成就——词1、流派众多,名家辈出,佳作如林。
2、完成了词体的建设,艺术手段成熟。
词的声律、章法、句法都建立了严格的规范。
3、在题材和风格上,开拓了广阔的领域。
题材应有尽有。
风格上婉约和豪放,清新与秾丽并存。
三、宋词的繁盛和发展宋词的繁盛词是宋代最引人注目,最具代表意义的文学样式。
宋代是词创作的鼎盛时期。
宋词繁盛的原因1、宋代城市经济的高度发展2、宋代社会的阶级特点3、宋代文人的创作心态4、唐五代词的传承与影响宋词的发展北宋前期词坛概况:北宋前期,词的创作出现兴盛的局面,柳永、晏殊、欧阳修等代表着这一时期词坛的最高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