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 26.忆读书(推荐阅读)
- 格式:doc
- 大小:22.00 KB
- 文档页数:4
【精选】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26课《忆读书》基础知识+课文讲解一、生字组词舅:舅舅舅父娘舅津:津液津贴问津斩:斩获斩首斩钉截铁限:界限期限限制凯:凯歌凯旋奏凯而归葛:诸葛姓葛述:讲述述说叙述贾:姓贾贾宝玉衰:衰弱衰败衰微刊:书刊周刊月刊琐:烦琐琐碎琐屑朴:朴实质朴朴素篇:篇章名篇篇幅某:某人某种某事二、多音字传:zhuàn(传记)chuán(宣传)煞:shà(煞白)shā(煞风景)卷:juàn(画卷)juǎn(胶卷)抹:mǒ(抹杀)mò(抹墙)má(抹布)三、形近字浬(津贴)律(规律)斩(斩获)崭(崭新)衰(衰弱)哀(哀愁)琐(烦琐)锁(封锁)朴(朴素)扑(扑倒)篇(篇目)偏(偏僻)四、词语解释津津有味:形容有滋味,有趣味。
一知半解:知道得不全面,理解得不透彻。
天罡:古书上指北斗星,也指北斗七星的柄。
《水浒传》中将梁山泊中的三十六位头领称为“三十六天罡”。
地煞:星相家指主管凶杀的星。
《水浒传》中将梁山泊中的七十二位头领称为“七十二地煞”。
消遣:做自己感觉愉快的事来度过空闲时间;消闲解闷儿。
烦琐:繁杂琐碎。
栩栩如生:形容艺术形象非常逼真,如同活的一样。
索然无味:形容没有兴致,没有趣味。
堆砌:比喻写文章时使用大量华丽而无用的词语。
无病而呻:比喻没有值得忧虑的事情却长吁短叹,也比喻文艺作品缺乏真情实感,矫揉造作自作多情:一厢情愿地做出种种表示,想以此博得对方欢心。
不能自己:自己不能控制住感情或行为。
五、反义词生动——呆板烦琐——简明华丽——质朴浅显——深奥津津有味——索然无味六、近义词期待——期盼催促——督促决定——决心居然——竟然欣赏——观赏思考——思索栩栩如生——惟妙惟肖七、词语扩展:AABC式:津津有味栩栩如生娓娓道来依依惜别遥遥无期愤愤不平井井有条AABB式:勉勉强强哭哭啼啼朦朦胧胧踉踉跄跄堂堂正正风风雨雨日日夜夜八、课文主题全文以“忆”为行文线索,记叙了自己快乐的读书生活、读书的感受和认识,抒发了自己热爱读书、以读书为乐的情感,深情告诫少年儿童“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忆读书》教案(5篇)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忆读书》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指导学生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揣摩词句含义,品读文章优美清新、富有感情的语言。
3、培养学生在整体感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导读导议。
2、学生自学,小组合作探究,班级读、评、讲、议的形式相结合。
3、初步感悟运用具体的事例,通过细致的描写表达情感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用心体会要表达的思乡之情,学做一个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人。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想象情景,体会的思想感情。
2、初步感悟运用具体的事例,通过细致的描写表达情感的方法。
教学难点:初步感悟运用具体的事例,通过细致的描写表达情感的方法。
三、教学策略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赏读评议法、活动法等教学方法,与直观形象的多媒体结合,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通过课前的预习,学生进行文章内容的梳理,自主发现文章的表达情感和文体特点。
2、围绕教材中提示的自学导读进行学习,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解决,引导学生发现语言文字背后的情感。
教师在点拨时授以学法指导。
3、在课文解读中设置好问题角度,激发学生关注语言文字前后的联系,多角度思维。
引导鼓励学生大胆交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一)初读课文,交流预习1、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齐读课题。
自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你认为需要同学们注意的字词。
预设:(全班交流)第一行:笨笨的姿态满树的叶子第二行:香气迷人香飘十里浸在花香里第三行:赏桂花糕饼茶叶课件展示相关字词:你发现了什么?边读边画出这些词语所在的句子,想一想,你对桂花有什么新的了解?2、简介。
课前预习中我们还查找了相关资料,你们对琦君有哪些了解?(全班交流)大家看,这就是琦君女士,她是当代中国台湾著名的作家,她的作品深受海内外读者的欢迎,被誉为中国台湾文坛上闪亮的恒星。
26 忆读书
推荐阅读
留几本书在窗台
翁秀美
星期天收拾房间,顺便整理书柜。
书大都是新的,买回来还没翻过。
有几本落了厚厚的灰,用湿布擦了,随手丢在窗台上晾着。
再进书房时,只觉眼前一亮。
迎面窗台上的书随意躺着,有一本斜放在红红的“中国结”上。
淡紫色窗纱轻拂过书面,宽大的窗台显得生动明媚。
原来,书可以不用整齐地码在书柜里,也可以不用机械肃穆地正襟危坐着。
书在窗台上很显眼,淡雅的鲜艳的封面堆叠,有些乱,却是明亮可喜,一进门就入了眼。
我的心情也轻松愉快,就想坐下来,细读一番。
这个念头,让我吃了一惊。
细致认真地读一本书,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
书,曾经是我的最爱。
端着饭碗看,躲在被窝里看,连上厕所也是手不离书。
最喜黄昏时,端了小凳坐在院子里,看《当代》,看《花城》,不知天黑不觉肚饿,每次被母亲催着赶着进屋还舍不得放下。
那会儿,好书,如友。
那一年生病住院,怕闷,带了《宋词三百首》《闲情偶寄》。
医院建在山下僻静处,病房夜里不熄灯,正好读书。
字字句句如清水,将五脏六腑涤(dí)荡得妥帖舒畅。
精神面貌实不像一个病人。
出院时,书角已被翻得起毛打卷。
好书,胜药。
只是不知什么时候,时间长了翅膀,“哧溜”一下就过去了。
一天、一月、一年,快得让人招架不住。
每天来去匆匆,总有做不完的事情,一天恨不能掰成两天用。
日子仿佛是被抽打着的陀螺转个不停,再难挤出时间来读书了。
黄庭坚有言:“三日不读书,便觉面目可憎。
”想来我早已是面目全非了。
坐在窗台,伸直腿,书搁在腿上,慢慢翻看。
午后的阳光透过玻璃笼在书页上,文字构建的美妙意象和感觉瞬间渗入全身,心在字里行间跳跃飞翔,喜悦漫溢开来。
窗外,天蓝如洗,云作奇峰。
这景被窗户框成了画,清新至极。
身边的书故人一般围拢着,久违的亲切感油然而生。
捧着书坐着,直到最后一缕阳光从书页里消失,暮色在身边聚集,犹不忍释卷。
因为阅读,匆忙枯燥的时间被文字的墨细细研磨了,书香适意怡人。
这个下午也变得安静美好,有了回味。
其实,日出日落,每天的时间并没有走快一分,是现代生活的快节奏,让我们的神经紧绷了,脚步加快了,也让我们的心浮躁不安。
想起时下正流行的“慢生活”观念,提倡慢工作、慢餐、慢运动、慢休闲、慢阅读等,提醒生活在高速发展时代的人们,适时慢下来关注心灵、环境和
传统,是多么的重要与必要。
是的,即使停一停看看身边的风景,读读手边的书,哪怕是安静地听完一首优美的曲子,也会让单调的生活充满暖暖阳光,使精神舒缓、愉悦、充实。
眼前,无意中留在窗台上的书,让我知道,阅读,其实一直是我心里最深切的渴求与向往。
留几本书在窗台,以便随时翻阅,在忙碌中休闲一回,给心灵放个假,重新体验读书的
乐趣,并且也将改变以往一成不变的生活方式。
扫码听读《留几本书在窗台》,思考:1.作者在文中提到了哪些书?2.读书给作者带来了
哪些感受?
参考答案:1.作者在文中提到的书有:《当代》《花城》《宋词三百首》《闲情偶寄》。
2.好书如友、好书胜药、好书怡人。
追寻书籍的味道
尤今
小时家穷,肚子像歉收的田地,老是空荡荡的;可是呢,精神却长年吃着奢华的鲍(bào)鱼海参。
把精神喂得饱饱的,是书籍。
捉襟见肘(zhǒu)的父母,餐桌上可能只有青菜豆腐,可是,屋子里,书本永远不虞(yú)匮(kuì)乏。
晚餐过后,便是一家子进入文字世界的大好时光了。
一人读书和一家读书,感受是完全不同的。
新买的书,有淡淡墨香,非常好闻,它能把一瓣瓣心叶都熏得香香的;屋内此起彼落地翻动着书页的声音,宛如天籁(lài)。
明明只是一本书嘛,可是,握在手里,大家却变成了哭笑难以自主的傀(kuǐ)儡(lěi)。
爸爸捧书哈哈大笑的那一刻,却见进入悲情世界的妈妈眼噙(qín)泪光;爸爸在严肃的政论书中忙忙碌碌地写着眉批的当儿,妈妈却高高兴兴地在她所寻获的妙言妙语底下画线。
当字里行间闪出了睿(ruì)智的思想亮光时,父母亲总会兴奋地读出来,让彼此分享精神的资产。
我们几个孩子呢,在盈屋的暗香里,随意抽选散置四处的书来读。
在那略识字的年龄里,只能一知半解地读、懵(měng)懵懂懂地读;读着、读着,读懂了,一颗心,便跳舞。
阅读,这个美丽的嗜好,就像种子,在我们四兄弟姐妹的心田里萌芽、茁长,一直长呀长的,迄(qì)今,已长成了根深叶茂的巨树了,丝毫撼动不得。
书籍,于我们而言,无所不能。
当生活的小舟遇上了惊涛骇浪时,书籍是令我们安心的避风港;当超负荷的工作把我们的心揉成一叶咸菜时,我们以书籍抚平内心的皱褶(zhě);当难以化解的忧伤把我们逼进黑暗的
死角时,书籍便是一束束亮丽的阳光;当我们的思想患上营养不良症时,书籍就充当了我们的维他命。
书籍之所以会深深地嵌进我们的血肉和骨髓(suǐ)里,紧密地成为我们生命的一部分,追溯(sù)原因,是父母从小就以“身教”的方式让我们知道,书籍是精神“永远的伊甸园”;它既是小孩的棉花糖,也是成人的花生糖;棉花糖软而可口,花生糖硬而适口,都能给生命的味蕾带来怡人的甜味。
现代阅读风气不盛,分析年轻人不爱阅读的因素时,一般人都归咎(jiù)于娱乐多元化、课业繁重或工作压力太大,让他们无暇分心或分心乏力。
不是的。
我认为真正的关键是:童年时,他们不曾用书籍把精神养肥,成年之后,当然不会“食
髓知味”地追寻书籍的味道啦!
不读课外书,可以有千万个不同的借口。
阅读课外书,原因却只有简简单单的一个:快乐。
当父母用美食和玩具堆砌孩子的童年时,孩子当然快乐,可是,那种快乐,是甜而短的,它不能无止无尽地延伸到成人的世界里;然而,如果高瞻远瞩的父母能把年幼的孩子引进文
字的世界里,就等于给了他们一份终生保值的礼物。
近日,与思齐聊天,她以温暖的语调忆述她那“贫瘠(jí)得十分璀璨”的童年。
她说:“当年,家在福建。
尽管家境贫苦,可家人还是给钱让我去租书来看。
5分钱租一本,
几天内得还。
于是,一目十行,飞快地读,还分秒必争地把自己喜欢的篇章逐字逐句逐行地
抄录下来。
把笔记本子收在一口箱子里,一本叠一本,抄了很多本。
箱子满了,便买个锁头
锁起来,满箱都是奇珍异宝哪!到新加坡定居多年了,那口大箱子,还好好地留在福建老家
呢!”
这个有着丰实童年的女子,现在,从事出版事业,以文字去喂养万千读者的精神。
爱读书的人,人生各自精彩,而读书的嗜好,必须从小养起。
扫码听读《追寻书籍的味道》,思考:“我们”一家人各是怎样读书的?读书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启示?
参考答案:爸爸捧书哈哈大笑,却见妈妈眼噙泪光;爸爸写着眉批,妈妈在妙言妙语底下画线。
当字里行间闪出了思想亮光时,父母亲总会兴奋地读出来,彼此分享精神的资产。
我们几个孩子只能一知半解地、懵懵懂懂地读,读着、读着,读懂了,一颗心,便跳舞。
启示:读书让人生精彩,而读书的嗜好,必须从小养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