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精选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1 忆读书]语文版习题精选[含答案解析]七十四
- 格式:docx
- 大小:554.17 KB
- 文档页数:6
1.《忆读书》第一部分: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笸.箩()消遣.()天罡.()朦胧..()()2.本文选自(《冰心选集》),作者冰心原名(谢婉莹),现代作家,儿童文学家。
3.释词:⑴这又使我知道了许多外国的人情世故。
人情世故:⑵看了人物如生的《水浒传》就不会看索然无味的《荡寇志》等等。
索然无味:⑶对于现代的文艺作品,那些写得朦朦胧胧的,堆砌了许多华丽的词的、无病而呻、自作多情的风花雪月的文字,我一看就从脑中抹去。
风花雪月:4.作者渐渐明白要看什么样的书?用文中原句回答。
5.“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一句话表达了三层意思,请简要说明。
⑴⑵⑶6.你喜欢读什么样的书?你读了哪些书?请作简单的介绍。
第二部分:(一)⑴“娘,您别送了,”我喉咙里涩涩的,“天不早了,您回去吧!”⑵“娘晓得。
我儿上了大学,娘心里高兴,我儿给娘和你爹争了气。
”车窗外的娘眼眶红红的,笑着说,“娘没文化,讲不出什么大道理。
娘只指望我儿今后碰到什么不顺心的事要多挺一挺,咬咬牙,也就过去了……”⑶“我记住了,娘……”我哽咽着,低下头……⑷娘终于回去了,一直没有回头——我知道,娘一回头,就又舍不得走了,娘每走几步,便伸起手擦眼泪。
娘瘦小的背影渐渐模糊,泪水顺着我的脸颊毫无顾忌地流下来。
⑸那一晚,我失眠了——想娘,为了儿女苦了一辈子的娘。
⑹她不识字。
小时没念过书,就因为家里穷。
十三四岁的时候,就跟着别人到大山中去砍柴,晒干了晾干了,再挑到十几里外的集市上去卖。
收购干柴的老板欺负娘不识字,记数用“壹贰叁肆”,故意克扣柴的重量。
娘气得不行,只有哭。
她一边骂,一边暗暗发誓:以后就是典家什、当土地,也要供自己的孩子识字念书,不能当“睁眼瞎”。
⑺穷人的孩子当家早,理事早。
哥哥和我小时念书用功,期中、期末总是每人摞着一叠奖状回家,这是娘最高兴的时候。
但一到开学,娘就犯愁了。
兄妹三人都念书,三双要钱的手都伸向娘。
爹心眼儿实,只能靠卖力气挣钱,可那点微薄的收入仅够敷衍油盐酱醋。
1 忆读书01积累运用1.字词积累——读下面一段文字,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比如说看了精彩的《西游记》就会丢下fán suǒ()的《封神榜》,看了人物如生的《水浒传》就不会看suǒ rán wú wèi()的《荡kòu()志》等等。
对于现代的文艺作品,那些写得朦朦胧胧的,duī qì()了许多华丽的词句的、无病而shēn()、自作多情的风花雪月的文字,我一看就从脑中mǒ()去。
2.字词积累——把下面词语中的错别字用“____”画出并工整地改正在方框内。
人情事故无病而呻不能自己若有所失天罡地熬兴亡盛衷3.词语积累——根据语境解释词语。
(1)我只好带着对于故事下文的无限悬念..,在母亲的催促下,含泪上床。
( )(2)尤其是以“寻寻觅觅”起头,描写尽了“若有所失”的无聊..情绪。
( )(3)就请人去买林译小说来看,这又使我知道了许多外国的人情世故....。
( )4.文化积累——文学常识填空。
(1)“我听得津津有味,什么‘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真是好听极了。
”句中的“豪杰”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
(2)《红楼梦》是在我十二三岁时看的……还是到了中年以后再拿起这部书看时,才尝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个朝代和家庭的兴亡盛衰的滋味。
(3)冰心,原名________。
现代作家,儿童文学作家。
她在印度著名诗人________(人名)《飞鸟集》的影响下创作的《________》《春水》,集中体现了________、童真、自然三大主题,是人们公认的小诗创作的最高成就。
5.语言运用——在下列各句的方框内,填上恰当的标点符号。
(1)了。
(2)还有就是李易安的《声声慢》(3)6.语言运用——依照下面的例句再仿写两句以构成一组排比句。
例句:生命是盛开的花朵,绚丽多彩,灿烂芬芳。
仿句:生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生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一单元阅读理解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忆读书一谈到读书,我的话就多了!我自从会认字后不到几年,就开始读书。
倒不是四岁时读母亲教给我的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国文教科书第一册的“天、地、日、月、山、水、土、木”以后的那几册,而是七岁时开始自己读的“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三国演义》。
那时我的舅父杨子敬先生每天晚饭后必给我们几个表兄妹讲一段《三国演义》,我听得津津有味,什么“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真是好听极了。
但是他讲了半个钟头,就停下去干他的公事了。
我只好带着对故事下文的无限悬念,在母亲的催促下,含泪上床。
此后,我决定咬了牙,拿起一本《三国演义》来,自己一知半解地读了下去,居然越看越懂,虽然字音都读得不对,比如把“凯”念作“岂”,把“诸”念作“者”之类,因为我只学过那个字的一半部分。
谈到《三国演义》,我第一次读到关羽死了,哭了一场,把书丢下了。
第二次再读时,到诸葛亮死了,又哭了一场,又把书丢下了。
最后忘了是什么时候才把全书读到“分久必合”的结局。
这时我同时还看了母亲针线筐箩里常放着的那几本《聊斋志异》。
聊斋故事是短篇的,可以随时拿起放下,又是文言的,这对于我的作文课很有帮助,因为我的作文老师曾在我的作文本上批着“柳州风骨,长吉清才”的句子。
其实我那时还没有读过柳宗元,和李贺的文章,只因那时的作文都是用文言写的。
因为看《三国演义》引起我对章回小说的兴趣,对于那部述说“官迫民反”的《水浒传》尤其欣赏。
那部书里着力描写的人物,如林冲——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回,看了使我气愤填胸!——武松、鲁智深等人,都有其自己极其生动的风格,虽然因为作者要凑成二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勉勉强强地写满了一百零八人的数目,但我觉得也比没有人物个性的《荡寇志》强多了。
《精忠说岳》并没有给我留下太深的印象,虽然岳飞是我从小就崇拜的最伟大的爱国英雄。
在此顺便说一句,我酷爱古典诗词,但能够从头背到底的,只有岳武穆的《满江红》“怒发冲冠”那一首,还有就是李易安的《声声慢》,她的那几个叠字——“寻寻觅觅……凄凄惨惨戚戚……”写得十分动人,尤其是以“寻寻觅觅”起头,描写尽了“如有所失”的无聊情绪。
同步阅读阅读下文,完成习题。
读书三益①我们常常听到一些人感叹:“工作这么忙,头绪这么多,哪顾得上读书学习?”②此话听起来似乎很有理,实则并不尽然。
③其实人们读书的时间多是从闲暇中挤出来的。
古人就有“读书三余”论,即: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欧阳修又归纳出“读书三上”论,即:车上、厕上、枕上。
时代变了,“三余论”在今天未必可行,而“三上论”科学与否也值得讨论,但挤时间读书学习的精神总是值得提倡的。
现在实行“双休日”,加上节假和年假,一年将近有100多天的休闲时间,何尝没有时间读书呢?④或许有人会说,休闲休闲,顾名思义,是用来休息的,怎么可以用来读书呢?其实,这里有个如何理解“休闲”的问题。
以我之见,读书也是一种休闲,而且是高雅、优质的休闲,至少有三益:⑤读书是一种享受。
各种书籍,不论是政治理论、文学名著、诗词歌赋,还是自然科学,只要去读,都会是一种愉悦。
陆游有诗云:“官身常欠读书债;禄米不供沽酒资。
剩喜今朝寂无事,焚香闲香玉溪诗。
”丁玲也深有体会地说:“读书是一种享受。
读书有一种味道,很高的,可以忘掉一切的味道……”休闲享受是各种各样的,有人喜欢享受睡眠,有人喜欢享受踏青,有人喜欢享受网络,而读书应该也可以是一种非常好的休闲方式。
⑥读书可以健脑健心,延年益寿。
人的大脑是越用越灵的。
美国心理学家发现,脑细胞的旧神经根,在新环境的刺激下能长出新的神经。
如果经常坚持读书学习,脑细胞就会不断更新。
同时,读书还可以集中人的意念,养心怡神,有利于身心健康。
日本医学家春山茂雄的《脑内革命》一书,详细阐述了这种用脑的健康理论。
他认为人在读书学习中,身心放松,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个目标上,脑内就会产生一种神奇的波纹。
这种波纹会使大脑分泌出一种物质,使人轻松敏捷,能够提高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⑦读书还可以疗疾。
阅读书报,可以解除人的烦恼,消除精神障碍,使之气血流畅,从而达到疗病的效果。
在德国,许多医院都为病人开设了专门的图书馆。
1.忆读书自主积累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笸.箩()聊斋.()天罡.()朦胧..()()堆砌.()消遣.()寻觅.()读书好.()二、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摧促悬念一知半解分久必合柳州风骨B居然无聊官逼民反风花雪月真情实感C滋味酷爱不能自己无病而呻若有所失D风格浅显自作多情兴亡盛哀读万卷书三、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义。
1.这又使我知道了许多外国的人情世故....。
人情世故:2.看了人物如生的《水浒传》就不会看索然无味....的《荡寇志》等等。
索然无味:3.自作多情的风花雪月....的文字,我一看就从脑中抹去。
风花雪月:四、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著名的绘画大师毕加索坚决反对德国法西斯的侵略战争。
一次,在巴黎艺术馆,他发给每个出入艺术馆的德国官兵一幅他的名画《格尔尼卡》的复制品,这幅画采用了抽象的形式描绘了西班牙城市格尔尼卡遭德军飞机轰炸的惨状。
“这是你的杰作..吗?”一位德军军官指着画问毕加索。
“不!”毕加索面色严峻地说,“这是你们的杰作..!”文中加点的“杰作”意思一样吗?分别指什么?答:五、《忆读书》一文选自,作者冰心原名,是现代著名女作家,儿童文学家。
(2分)能力训练六、课文紧紧围绕着"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这一中心内容来组织材料、选用材料的,作者回忆了幼时、少时读过的哪些书?答:七、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回忆幼时、少时读书经历的?找出表明顺序的词语?答:八、请概括归纳出作者“读书好”的原因。
答:九、作者渐渐明白要看什么样的书?用文中原话回答。
答:十、“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一句话表达了三层意思,请简要说明。
答:十一、阅读下边选段,完成后边各题。
①一谈到读书,我的话就多了!②我自从会认字后不到几年,就开始读书。
倒不是四岁时读母亲教给我的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国文教科书,第一册的“天、地、日、月、山、水、土、木”以后的那几册,而是七岁时开始自己读的“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三国演义》。
课时训练·基础达标一、积累运用——试一试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宽恕.(shù)惊惶.(huánɡ)模.样(mó)憔.悴(qiáo)B.伶仃.(dīnɡ)诀.别(jué)可鄙.(bǐ)嫌恶.(è)C.什.物(shí)荡漾.(yànɡ)寂.寞(jì)惩.罚(chénɡ)D.瑟.缩(sè)即.刻(jí)虐.杀(nuè)掷.出(zhì)2.指出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
(1)还有寂寞的瓦片风筝,没有风轮,又放得很低,伶仃地显出憔悴可怜模样。
()(2)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了铅块,很重很重地堕下去了。
()3.下列对课文分析错误的一项是()A.《风筝》选自《鲁迅全集》第二卷,回忆了“我”的一件少年往事,并由此抒发了自己忏悔、自责的思想感情。
B.本文采用了倒叙的写法,以第一人称展开叙述,显得真切感人。
C.“既给我久经逝去的儿时的回忆,而一并也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
”这一句中之所以用“无可把握”是“我”没有机会补过,这是“我”没有预料到的,所以说这悲哀是“无可把握”的。
D.文章一开始,对北京冬季放风筝的景色描写属闲来之笔,没必要。
4.综合性学习。
班里准备举办一次“阅读鲁迅,追寻鲁迅”的主题班会,请你积极参与。
【活动一】读片段,说作品“于是二十年来毫不忆及的幼小时候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忽地在眼前展开,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了铅块,很重很重地堕下去了。
”“精神的虐杀”这一幕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二】寻鲁迅,说精神请写出一副能概括鲁迅精神的对联。
上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三】删名篇,谈观点近日,各地教材大换血,在媒体列举的20多篇“被踢出去”的经典课文中,涉及鲁迅的多篇作品。
(2016年秋季版)湖南省冷水江市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忆读书》阅读理解练习语文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6年秋季版)湖南省冷水江市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忆读书》阅读理解练习语文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6年秋季版)湖南省冷水江市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忆读书》阅读理解练习语文版的全部内容。
第一单元阅读理解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ﻫ忆读书ﻫ一谈到读书,我的话就多了!我自从会认字后不到几年,就开始读书。
倒不是四岁时读母亲教给我的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国文教科书第一册的“天、地、日、月、山、水、土、木"以后的那几册,而是七岁时开始自己读的“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三国演义》。
那时我的舅父杨子敬先生每天晚饭后必给我们几个表兄妹讲一段《三国演义》,我听得津津有味,什么“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真是好听极了。
但是他讲了半个钟头,就停下去干他的公事了.我只好带着对故事下文的无限悬念,在母亲的催促下,含泪上床。
此后,我决定咬了牙,拿起一本《三国演义》来,自己一知半解地读了下去,居然越看越懂,虽然字音都读得不对,比如把“凯”念作“岂",把“诸”念作“者”之类,因为我只学过那个字的一半部分。
谈到《三国演义》,我第一次读到关羽死了,哭了一场,把书丢下了。
第二次再读时,到诸葛亮死了,又哭了一场,又把书丢下了。
最后忘了是什么时候才把全书读到“分久必合”的结局。
这时我同时还看了母亲针线筐箩里常放着的那几本《聊斋志异》。
聊斋故事是短篇的,可以随时拿起放下,又是文言的,这对于我的作文课很有帮助,因为我的作文老师曾在我的作文本上批着“柳州风骨,长吉清才”的句子。
忆读书◆走近作者冰心(1900—1999),女作家、诗人。
原名谢婉莹,笔名冰心,原籍福建长乐。
作品有散文集《归来以后》《再寄小读者》《三寄小读者》等,诗集《繁星》《春水》,小说集《超人》,儿童文学作品选集《小橘灯》等。
歌颂母爱,歌颂童真,歌颂自然是冰心作品的思想内核。
◆生字注音笸箩..(pǒ luo) 天罡.(gāng) 地煞.(shà) 悬.念(xuán) 无聊.(liáo) 朦.朦胧.胧(méng lóng) 消遣.(qiǎn) 堆砌.(qì) 酷.爱(kù) 戚.戚(qī) ◆多音辨析解⎩⎪⎨⎪⎧(jiě)解放(jiè)押解(xiè)姓解曾⎩⎪⎨⎪⎧(céng)曾经(zēng)曾祖 着⎩⎪⎨⎪⎧(zhāo)着数(zháo)着迷(zhe )顺着(zhuó)着手强⎩⎪⎨⎪⎧(qiáng)强大(qiǎng)勉强 ◆词语积累津津有味:形容非常有滋味,有趣味。
酷爱:非常爱好。
一知半解:知道得不全面,理解得不透彻。
若有所失:好像失去了什么。
索然无味:没有一点趣味。
人情世故:指为人处世的道理。
气愤填胸:愤恨的情绪填满了胸膛,形容非常生气。
怒发冲冠:头发竖直,把帽子都顶起来了,形容非常愤怒。
风花雪月:原指古典文学作品里描写自然景物的四种对象,后来比喻堆砌辞藻、内容空泛的诗文。
◆背景介绍本文选自《冰心选集》,写于1989年9月8日清晨,当时冰心已是九十岁的人了,冰心一生创作甚丰,这与她大量的阅读密不可分,为了引导青少年正确读书,作者回忆了自己幼时、少时读书的经历及多年的读书经验,写了这篇《忆读书》。
◆主题解说课文生动回忆了作者幼时、少时读书的经历及多年来读书的经验,旨在引导青少年懂得“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的道理。
◆结构图解◆疑难探究师:如何理解冰心在本文中所说的“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这句话的含义?生:“读书好”是作者的亲身体会,正是由于读书才使作者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增加了知识和文学修养,由一个无知的小女孩成长为一名著名的女作家。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忆读书课后练习:上册学习是劳动,是充满思想的劳动。
查字典语文网为大家整理了七年级语文忆读书课后练习,让我们一起学习,一起进步吧!1.【汉语拼音坊】给加点的字注音(1)勉强()(2)笸箩()(3)堆砌()(4)天罡()2.【汉字改错堂】下面四个句子中各有一个错别字,请用横线标出,并改正在句后括号内(1)我只好带着对于故事下文的无限玄念,在母亲的催促下,含泪上床()(2)起初我对它的兴趣并不大,贾宝玉的女声女气,林黛玉的哭哭啼啼,都使我厌繁()(3)那部书里着力描写的人物,如林冲——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回,看了使我气奋填胸!()(4)那时只要我手里有几角钱,就请人去买林译小说来看,这又使我知道了许多外国的人情世固()3.【词语理解屋】理解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1)从读书中我还得到了做人处世的“独立思考”的大道理,这都是从“修身”课本中所得不到的(2)以德育为先,注重道德学问,注重修身养性是中国古代高等教育的重要教育原则4.【名著阅览室】名著知识填空(1)“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这是我国古典名著《》的开篇词(2)卫哲用四大名著概括了一个成功企业要走的四个阶段:人生的第一阶段首先从《》开始,“脱颖而出,打破常规”也就是说,人要想成功,第一阶段是你首先要走出来;第二阶段已然形成《》之势,企业和个人都有了一定的规模,有了强劲的对手;第三阶段就像《》,有一个复杂的大家庭需要管理;第四阶段就是《》,凡间已无事可做,企业和企业家都进入了一个取经、传经的阶段(3)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甲】黑熊般一身粗肉,铁牛似遍体顽皮,交加一字赤黄眉,双眼赤丝乱系怒发浑如铁刷同,狰狞好似狻猊天恶煞下云梯【乙】头裹芝麻罗万字顶头巾,脑后两个太原府纽丝金环,上穿一领鹦哥绿丝战袍,腰系一条文武双股鸦青绦,足穿一双鹰爪皮四缝干黄靴生得面圆耳大,鼻直口方,腮边一部貉臊胡须身长八尺,腰阔十围①【甲】【乙】两段描写的人物出自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他们分别是和②试各写一个与【甲】【乙】段所描写的人物相关的故事情节③试比较【甲】【乙】两段所描写人物形象异同相同:不同:小编为大家提供的七年级语文忆读书课后练习大家仔细阅读了吗?最后祝同学们学习进步。
亲爱的朋友,很高兴能在此相遇!欢迎您阅读文档忆读书同步练习(有参考答案),这篇文档是由我们精心收集整理的新文档。
相信您通过阅读这篇文档,一定会有所收获。
假若亲能将此文档收藏或者转发,将是我们莫大的荣幸,更是我们继续前行的动力。
忆读书同步练习(有参考答案) 篇一:忆读书阅读答案《1、忆读书》复习提纲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1.填空:本文选自,作者,原名,代著名作家,家。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诗集,,译作有。
2.与作者有关的古代诗词有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中的,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的。
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笸箩消遣酷爱刊物寻觅聊斋欣赏斩首厌烦........4.解释下列词语:悬念无聊消遣自已若有所失索然无味5.指出下列句子的表达方式:(1)我永远感到读书是我生命中的最大快乐!()()(2)我自1986年到日本访问回来后即因伤腿闭门不出,行万里路做不到了,读万卷书更是我惟一的消遣。
()(3)谈到《三国演义》,我第一次读到关羽死了,哭了一场,把书丢下了。
()(4)那部书里着力描写的人物,如林冲——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回,看了使我气愤填胸!()(5)比如把凯念作岂,把诸念成者之类,因为就只学过那个字的一半。
()6.写出四大名著的名称与作者。
7.写出记叙文的六要素和记叙顺序的种类。
阅读第一、二部分,回答文后问题:1.选文(甲)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二部分的内容。
3.选文回忆了作者幼时读书的哪些具体事例?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介绍。
4.作者喜欢读哪些作品?不喜欢哪些作品?5.你知道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是指哪些作品吗?写出它们的作者。
6.请写出你所读过的一部名著,如《水浒传》或《三国演义》中的两个故事情节。
7.在作者看来,读书有什么好处?8.我为什么对外国小说产生了兴趣?读了外国小说有什么好处?9.我中年时读《红楼梦》有什么独到的体会?10.作者说:我永远感到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请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和体会。
2019年精选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1 忆读书]语文版习题精选[含答案解
析]七十四
第1题【单选题】
下列加横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悬念(xuán)堆砌(qì)聊斋(liáo)
B、天罡(ɡānɡ)地煞(shà)笸箩(bǒ)
C、寻觅(nì)凄惨(cǎn)消遣(qiǎn)
D、朦胧(lónɡ)呻吟(shēn)哭啼(dí)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对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津津有味:形容有滋味;有趣味。
B、若有所失:好像失去了什么。
C、索然无味:没有一点趣味。
D、无病而呻:比喻所写文章或文艺作品没有语病,没有矫揉造作的感觉。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对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摧促气愤一知半解分久必合柳州风骨
B、居然无聊官逼民反风花雪月真情实感
C、滋味酷爱不能自己怒发冲冠长吉清才
D、风格浅显自作多情兴亡盛哀读万卷书
【答案】:
【解析】:
第4题【问答题】
读《忆读书》,开头一句“一谈到读书,我的话就多了!”独立成段,有什么作用?
【答案】:
【解析】:
第5题【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风吹哪页读哪页
丁立梅
①人、书、风,就这样安静在阳光下,安静在岁月里,妥帖,脉脉温情。
②年少的时候,我曾热切地做过一个梦,一个有关书的梦:开一家小书店,抬头是书,低头还是书。
③那时家贫,无钱买书。
对书的渴望,很像饥寒的人对一碗热汤的渴盼。
偶尔得了几枚硬币,舍不得用,慢慢积攒着,等有一天,走上几十里的土路,到老街上去。
④老街上,最诱惑我的,不是酸酸甜甜的糖葫芦,不是香喷喷的各色糕点,不是喜欢的红绸带,而是小人书。
小人书是一个中年男人的,他把书摊摆在一棵大树下,或是巷道的拐角处。
书大多破旧得很了,有的甚至连封面都没了,可是,有什么关系呢?它们在我眼里,是散着馨香的。
我穿过川流的人群奔过去,我穿过满街的热闹奔过去,远远望见那个男人,望见他脚跟前的书,心里腾跳出欢喜来,哦,在呢,在呢。
我扑过去,蹲在那里,租了书看,直看到暮色四合,用尽身上最后一枚硬币。
⑤那时,我的班主任家里,订有一些报刊杂志。
班主任跟我父亲是旧交,凭着这一层关系,我常去他家借书看。
⑥一个夜晚,我去借书,一个人走上六七里的路。
乡村的夜,寂静,村庄安睡在轻纱般的月色里。
偶有两声狗吠,叫过一阵,复又归于宁静。
我看着自己小小的影子,在月下行走,像一片飘着的叶。
我听着自己的脚步声,嚓嚓嚓,嚓嚓嚓。
单调,孤独,内心却充实。
新借得的书,安静地在我的怀里,温良,敦厚,让我有满怀的欢喜。
⑦多年后,我想起那些夜晚,还觉得幸福。
母亲惊奇,那时候,你还那么小,一个人走夜路,怎么不晓得害怕?我笑,我那时有书做伴呢,哪里想到怕了?那样的月色,漫着,水一样的。
一个村庄,在安睡。
我走在村庄的梦里面,怀里的书,散发出温暖亲切的气息。
⑧上高中时,语文老师清瘦矍铄,爱书如命。
他藏有一壁橱的书。
我憋足了劲学好语文,只为讨得他欢喜,好开口问他借书。
他也终于答应我,我想读书时,可以去他家借。
⑨他家住在老街上,很旧的平房,木板门上的铜环都生锈了。
屋顶上黛青色的瓦缝里,长着一蓬一蓬的狗尾巴草。
这样的房子,在我眼里,却如童话中的小城堡,只要打开,里面就会蹦跳出无数的美好来。
⑩是四五月吧,他屋门前的一棵泡桐树,开了一树紫色的桐花,小花伞似的,撑着。
我去借书,看到他在树下坐着,一人,一椅,一本书。
读到高兴处,他抚掌大叹,妙啊!他孩子气的大叹,让我看到人生还有另一种活法:单纯,洁净,桐花一般地美好着,与书有关。
?后来,我离开老街,忘了很多的人和事,却常不经意地会想起他:一树的桐花,开得摇摇欲坠,他在树下端坐。
如果我的记忆也是一册书,那么,他已成一枚书签,插在这册书里面。
?而今,我早已拥有了自己的书房,也算实现了当初的梦想——抬头是书,低头还是书。
若是外出,不管去哪里,我最喜欢逛的,定是当地的书店和书摊。
?午后时光,太阳暖暖的,风吹得漫漫的,人在阳台上小憩,随便从书架上抽出一本书,摊在膝上,风吹哪页读哪页。
如果书也是一朵花,我这样想象着,如果是的话,那么,风吹来,随便吹开的一页,那一页,便是盛开的一瓣花。
(选自《情感读本·意志篇》2010年第2期)
作者围绕“读书”写了自己小时候的哪些事?
文中第⑥段画线句是什么描写?作用是什么?
试从修辞角度从下列句中任选一句进行赏析。
①老街上,最诱惑我的,不是酸酸甜甜的糖葫芦,不是香喷喷的各色糕点,不是喜欢的红绸带,而是小人书。
②屋顶上黛青色的瓦缝里,长着一蓬一蓬的狗尾巴草。
这样的房子,在我眼里,却如童话中的小城堡,只要打开,里面就会蹦跳出无数的美好来。
“风吹哪页读哪页”,最后一段作者描绘了自己惬意的读书生活,你理想的读书情景是什么样的?请充分发挥想象,描绘出你读书的理想情景。
(50字左右)
【答案】:
【解析】:
第6题【综合题】
阅读《忆读书》,“我自1986年到日本访问回来后即因伤腿闭门不出……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回答小题。
概括选文第一、二段的内容。
在作者看来,什么样的文章才是好文章?
作者写道:“看了精彩的《西游记》就会丢下烦琐的《封神榜》,看了人物如生的《水浒传》就不会看索然无味的《荡寇志》等等。
”举这两个例子的目的是什么?
文章结尾一段“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能不能颠倒顺序?为什么?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答案】:
【解析】:
第7题【综合题】
每年的4月23日定为“世界图书和版权日”(也译为“世界读书日”“世界书香日”),鼓励人们尤其是年轻人发现读书的乐趣,并以此对那些为推动人类社会和文化进步所作出伟大贡献的人们表示感谢和尊重。
你所在的学校准备举办“读书节”活动,作为一名中学生,你应该积极行动起来,主动参与到这一活动中去。
请你为这次活动拟写一条宣传标语。
请为你们班拟一个活动方案。
活动主题:______
活动目的:______
活动方式(两项以上):
______
【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