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忆读书》习语文版
- 格式:doc
- 大小:134.50 KB
- 文档页数:5
七年级语文预习《忆读书》语文出版社【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预习《忆读书》二. 教学重难点:1、明确题目的含义、作者简况。
2、初读课文,疏通文字,扫清字词障碍。
3、初步了解文章的内容。
4、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
三. 新课讲解:(一)文学常识:1、作者介绍:冰心(1900—1999),现代著名女作家、儿童文学家。
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
“五四”运动时,开始创作反映社会、家庭、妇女等问题的小说。
《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是她最早的一批作品。
1921年出版诗集《繁星》《春水》,并加入文学研究会,努力实现“为人生”的艺术观点。
作品里充满“爱的哲学”,形成清新明媚、玲珑剔透的艺术风格。
冰心从十九岁成名,度过了六十多个创作春秋。
著作有《寄小读者》《小橘灯》等,还翻译了泰戈尔的《园丁集》《吉檀迦利》等。
2、对冰心作品的评价:(1)在中国近代的诸多作家中,冰心是一位艺术风格独特的作家。
她的作品,不论是她的问题小说,哲理的散文,还是清新的小诗,多以充实的内容,深刻的哲理和明丽、典雅的语言影响着几代人。
在冰心所有这些成就和风格中,最为突出的从内容上讲无疑是她的“爱的哲学”,从形式上讲,是清新明丽、典雅细腻的被称为“冰心体”的语言风格。
所谓爱的哲学,就是一种泛爱,是一种博大精深的爱。
体现在冰心和她的作品中的爱包括:爱祖国、爱人民、爱世界、爱人类、爱自然、爱亲人、爱故乡、爱师生、爱朋友、爱少年儿童。
冰心作品的另一大艺术特点是语言清新明快,富有感情色彩。
她的散文,没有雕琢,没有堆砌,清淡中见明丽,朴实中出文采,清新、自然、流利,以感情色彩浓烈取胜。
郁达夫曾说:“冰心女士散文的清丽,文字的典雅,在中国算是独一无二的作家了。
”(2)《繁星》《春水》的内容,是诗人平时随便记下的“随时随地的感想和回忆”。
后来,她受到泰戈尔《飞鸟集》的启发,觉得自己那些三言两语的小杂感里也有诗的影子,这才整理起来,而成为两本诗集。
忆读书1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准确、流畅地朗读课文。
2、整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清写作顺序。
2学情分析《忆读书》是六年级第一学期的一篇课文。
《忆读书》一文作者冰心先生在这篇文章中主要向中学生讲述有关读书的问题。
通常在这一类的文章中我们看到的多是理论性的说教。
如:读书会给我们带来的各方面的好处等等,让学生读来索然无味,自然也就无法激发学生对于读书的兴趣。
而冰心先生这篇文章却另辟蹊径。
首先文章开篇一句“一谈到读书,我的话就多了”让人听来很亲切,好像一位慈祥的奶奶在与自己谈活,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心。
在整篇文章中,完全是对自己亲身经历的讲述,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跟随冰心奶奶成长,直到文章结尾得出结论:“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娓娓道来之语,如心底之泉水,缀缓流进了学生的心中,让他终身难忘。
初预第一学期就接触这样的文章可以借此引导学生如何学习和如何阅读课外书籍。
3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这一中心内容及两个“好”字。
2、教学难点: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培养分析概括能力。
4教学过程4.1 第一学时4.1.1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准确、流畅地朗读课文。
2、整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清写作顺序。
4.1.2学时重点理解“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这一中心内容及两个“好”字。
4.1.3学时难点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培养分析概括能力。
4.1.4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第一模块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女作家寥若晨星。
世纪老人冰心是文学界的常青树,从19岁成名到耄耋之年仍在创作。
她能取得这么高的文学成就与她的勤奋读书是分不开的。
她是怎么读书的呢?今天我们来学习她的文章《忆读书》。
二、走近作者:1、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现代诗人、小说家、散文家。
成就:小说——开创“问题小说” 之风代表作《两个病人》诗歌——“繁星格”、“春水体” 代表作《繁星》、《春水》散文——“冰心体” 代表作《寄小读者》2、“冰心”笔名的由来:出自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课《忆读书》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正确读写“书目”“折扣”等生字词。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读书的热爱之情。
(3)学习课文的写作方法,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方法,进行仿写练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读书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阅读的习惯。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读书的热爱之情。
(2)学习课文的写作方法。
2.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2)如何指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方法。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聊一聊:同学们,你们平时喜欢读书吗?读过哪些书?分享一下你们的读书感悟。
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如“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等。
二、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注意把握课文结构,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圈出课文中自己喜欢的语句,并说明理由。
3.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感悟。
三、课堂讨论1.教师提问:课文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内容?3.教师提问:作者在课文中表达了哪些对读书的看法?四、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忆读书》的第一部分,了解了作者少年时代的读书生活。
下一节课我们将学习第二、三部分,进一步体会作者对读书的热爱之情。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回顾作者的读书经历。
2.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会对读书如此热爱?二、课堂讨论1.教师提问:课文第二部分写了作者成年后读书的经历,请同学们找出相关内容,并概括其要点。
3.教师提问:课文第三部分写了作者对读书的感悟,请同学们找出相关内容,并谈谈自己的理解。
三、写作训练1.教师出示写作题目:请以“我的读书故事”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求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方法。
2.学生写作,教师巡视指导。
3.学生分享作文,教师点评。
《忆读书》课文原文在我小时候的记忆中,读书是我最喜欢的事情之一。
那时候,每当我打开一本新的书,就像打开了一个神奇的世界,让我沉浸其中,忘记了一切烦恼和疲惫。
我记得当时家里的书架上摆满了各种各样的书籍。
从百科全书到童话故事,从小人书到经典文学作品,我都能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每当我有空闲时间,我就会躺在床上或者坐在沙发上,埋头于书海中。
读书给了我很多乐趣和启发。
我曾经读过一本关于动物的百科全书,里面详细介绍了各种动物的特点和行为习惯。
通过阅读,我了解到了每个动物都有自己独特的生存方式,有的喜欢生活在草原上,有的则在深海中生活。
这些知识使我对动物世界充满了好奇和敬畏之情。
除了百科全书,我还喜欢读一些经典的文学作品。
例如《红楼梦》,这是一部描写清朝社会生活的长篇小说。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了解到了古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这些经典作品不仅开阔了我的眼界,还让我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读书不仅让我获得了知识,还培养了我对文字的敏感和表达能力。
通过阅读各种不同类型的文字,我学会了如何运用丰富的词汇和表达方式来准确地描述自己的思想和感受。
这对我来说非常重要,因为在日常生活中,我经常需要用文字来与他人进行交流和沟通。
读书还给了我一种独特的享受。
每当我读到一段特别动人的文字或者感受到一种强烈的情感,我就会感觉到一种心灵的震撼。
这种感觉难以用言语来描述,只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才能真正理解。
读书不仅是一种学习的方式,更是一种心灵的享受。
尽管如今我已经长大成人,工作和生活的压力让我很难有时间去阅读。
但我仍然会尽量挤出时间来读一些书籍。
因为读书不仅是一种娱乐方式,更是一种修身养性的途径。
通过阅读,我可以不断地学习和成长,丰富自己的思想和内涵。
回忆起童年时的读书经历,我感到非常幸福和满足。
那时候,我可以尽情地沉浸在书海中,享受文字给我带来的乐趣和启发。
读书不仅开拓了我的眼界,还培养了我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方式。
我希望将来我能够继续保持对读书的热爱,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和修养。
语文版《忆读书》(5篇)《忆读书》教案篇一教材简析《忆读书》是部编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八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是冰心在八十年代末写的一篇随笔。
全文以“忆”为行文线索,记叙了自己快乐的读书生活,读书的感受和认识,抒发了自己热爱读书、以读书为快乐的情感,全文语言清新优美,生动形象,极富感染力,由于所写内容和学生实际接近,文章很容易调动起学生的思维投入和情感共鸣,进而懂得“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的深刻道理。
教学理念较新《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强调,语文教学须“简化头绪,突出重点”,实现“课课有点、一课一得”的教学目标。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有“根据要求梳理信息,把握内容要点”。
文后的一个思考题“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说说冰心回忆了自己读书的哪些经历,她认为什么样的书才是好书”可围绕它设计活动任务,作为学生练习梳理信息、整体感知文本的一个支架。
教学目标1、自主识记生字词语,运用已掌握的方法理解词语。
2、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能梳理出作者的读书经历,说出作者对“好书”的看法。
3、能对作者的读书方法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字词正音1、猜人物导入2、今天这节课,我们通过有名作家冰心的回忆,来了解她读书的经历。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26忆读书。
二、默读课文,总结梳理信息的方法1、课文内容大家也已经预习过,冰心通过回忆自己读书的经历,介绍了和自己读书有关的哪些内容(信息)?学生交流:读书的时间(什么时间看的书)读书的书目(读了什么书)读书的感受或评价(读书有什么收获)读书的缘由(为什么会去读这些书)读书的方法(怎么读书的)读书的好处(读书有什么收获)2、根据关键内容,老师整理了一张表格,同学们请看:3、现在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根据表格梳理冰心读书的经历。
别急,那么如何找到散落在文章中的信息呢?同学们再来看大屏幕。
4、快速浏览,谁来说说图片中是用什么方法提取信息的?(根据图示,学生总结方法)①用相同的符号勾画同一类型的信息。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忆读书》同步练习及答案⑶对于现代的文艺作品,那些写得朦朦胧胧的,堆砌了许多华丽的词的、无病而呻、自作多情的风花雪月的文字,我一看就从脑中抹去。
风花雪月:4.作者渐渐明白要看什么样的书?用文中原句回答。
5.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一句话表达了三层意思,请简要说明。
⑴⑵⑶6.你喜欢读什么样的书?你读了哪些书?请作简单的介绍。
第二部分:(一)⑴娘,您别送了,我喉咙里涩涩的,天不早了,您回去吧!⑵娘晓得。
我儿上了大学,娘心里高兴,我儿给娘和你爹争了气。
车窗外的娘眼眶红红的,笑着说,娘没文化,讲不出什么大道理。
娘只指望我儿今后碰到什么不顺心的事要多挺一挺,咬咬牙,也就过去了⑶我记住了,娘我哽咽着,低下头⑷娘终于回去了,一直没有回头--我知道,娘一回头,就又舍不得走了,娘每走几步,便伸起手擦眼泪。
娘瘦小的背影渐渐模糊,泪水顺着我的脸颊毫无顾忌地流下来。
⑸那一晚,我失眠了--想娘,为了儿女苦了一辈子的娘。
⑹她不识字。
小时没念过书,就因为家里穷。
十三四岁的时候,就跟着别人到大山中去砍柴,晒干了晾干了,再挑到十几里外的集市上去卖。
收购干柴的老板欺负娘不识字,记数用壹贰叁肆,故意克扣柴的重量。
娘气得不行,只有哭。
她一边骂,一边暗暗发誓:以后就是典家什、当土地,也要供自己的孩子识字念书,不能当睁眼瞎。
⑺穷人的孩子当家早,理事早。
哥哥和我小时念书用功,期中、期末总是每人摞着一叠奖状回家,这是娘最高兴的时候。
但一到开学,娘就犯愁了。
兄妹三人都念书,三双要钱的手都伸向娘。
爹心眼儿实,只能靠卖力气挣钱,可那点微薄的收入仅够敷衍油盐酱醋。
娘只有一个办法--借!⑻跑东家,串西家,鞋底磨穿了,嘴皮也磨破了。
大清早出去借,往往半夜才回来。
好几次梦中醒来,我听见娘和爹的叹息声、交谈声,还有娘低低的抽泣声。
娘为凑齐兄妹三人的学费,好几天都吃不下饭,却从来没抱怨过半句--娘一辈子也忘不了那个誓言。
⑼我读高二那年,家里已经穷得叮当响。
《忆读书》课文一谈到读书,我的话就多了!我自从学认字后不到几年,就开始读书。
倒不是四岁时读母亲的商务印书馆出片的国文教科书第一同的“天、地、日、月、山、土、木”以后的那几册,而是七岁时开始自己读“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三国演义》。
那时,我的舅你杨子敬先生每天晚饭后必给我们几个表兄妹讲一段《三国演义》,我听得津津有味,什么“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真是好听极了。
但是他讲了半个钟头,就停下去干他的公事了。
我只好带着对于故事下文的无限悬念,在母亲的催促下,含泪上床。
此后,我决定咬了牙,拿起一本《三国演义》来,自己一知半解地读了下去,居然越看越懂,虽然字音都读得不对,比如把“凯”念作“岂”,把“诸”念作“者”之类,因为我只学过那个字一半部分。
读到《三国演义》,我第一次读到关羽死了,哭了一场,把书丢下了。
第二次再读到诸葛亮死了,又哭了一场,又把书丢下了。
最后忘了是什么时候才把全书支离破碎到“分久必合”的结局。
这时我同时不定期看了母亲针钱笸箩晨常放着的那几本《聊斋志异》。
聊斋故事是短篇的,可以随时拿起放下,又是文言的,这对于我的作文课很有帮助,因为老师曾在我的作文本上批着“柳州风骨,长吉清才”的句子,其实我那时不定期没有读过柳宗元和李贺的文章,只因那时的作文,都是用文言写的。
因为看《三国演义》引志了我对章回小说的兴趣,对于那部述说“官迫民反”的《水浒传》尤其欣赏。
那部书里着力描写的人物,如林冲——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回,看了使我气愤填胸!——武松、鲁智深等人,都有其自己极生动的风格,虽然因为作者要头面人物成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勉勉强强地写满了一百零八人的数目,我觉得也比没有人物个性的《荡寇志》强多了。
《精忠说岳》并没有给我留下太大的印象,虽然岳飞是我从小就崇拜的最伟大的爱国英雄。
在此顺便说一句,我酷爱古典诗词,但能够从头背到底的,只有岳武穆的《满江红》“怒发冲冠”那一首,还有就是李易安的《声声慢》,她那几个叠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写得十分动人,尤其是以“寻寻觅觅”起头,描写尽了“如有所失”的无聊情绪。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忆读书》课文详解内容预览:1.忆读书这是一篇书写读书乐趣的回忆性散文。
全文语言清新优美,生动形象,极富感染力。
学习这篇课文,要学会联系自己平时读书的实际,对自己的读书情况作一次总结。
我们还应--1.在不断的诵读中,整体感知课文。
2.文中涉及名著较多,可排出时间表,有计划地进行阅读。
3.同学之间可于课下互相交流对“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的点滴体会。
走近作者一、作者简介冰心(1900-1999),现代女作家、儿童文学家。
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
五四运动时,在革命浪潮激荡下,开始创作反映社会、家庭、妇女等问题的小说。
《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庄鸿的姊姊》是她最早的小说。
1921年,冰心接连出版了《繁星》、《春水》两个诗集,并参加文学研究会,努力实践“为人生”的艺术观点。
后赴美留学,专攻文学,同时把旅途和异邦的见闻写成散文寄回国内,结集为《寄小读者》。
1926年回国后,在燕京大学、清华大学文理学院任教。
陆续出版了小说集《南归》、《往事》、《去国》,散文集《同情》及《冰心诗集》、《冰心游记》等。
1931年发表短篇小说《分》,呈现出新的思想面貌,对超阶级的“爱”是一个不自觉的否定,显示冰心跟随时代前进的步伐。
抗战爆发后,辗转到昆明、重庆,以“男士”为笔名,发表了一些短篇小说和散文,都收录在《关于女人》的集子里。
抗战胜利后去日本,与郭沫若等人出版了小说集《可纪念的朋友们》。
1949年在东京大学任教。
1951年秋回国。
新中国的阳光照亮了她的心,使她文思如泉涌,写出了《归来以后》、《我们把春天吵醒了》、《樱花赞》、《拾穗小札》、《小橘灯》等作品。
1958年又写《再寄小读者》。
这些新篇章,保留了过去清新明媚、玲珑剔透的艺术风格。
作品中虽然蕴含着缕缕温柔情思,却跳动着乐观主义的音调;赞美的也不再是超阶级的“母爱”,而是祖国的建设和各国人民的战斗情谊了。
1 忆读书01积累运用1.字词积累——读下面一段文字,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比如说看了精彩的《西游记》就会丢下fán suǒ()的《封神榜》,看了人物如生的《水浒传》就不会看suǒ rán wú wèi()的《荡kòu()志》等等。
对于现代的文艺作品,那些写得朦朦胧胧的,duī qì()了许多华丽的词句的、无病而shēn()、自作多情的风花雪月的文字,我一看就从脑中mǒ()去。
2.字词积累——把下面词语中的错别字用“____”画出并工整地改正在方框内。
人情事故无病而呻不能自己若有所失天罡地熬兴亡盛衷3.词语积累——根据语境解释词语。
(1)我只好带着对于故事下文的无限悬念..,在母亲的催促下,含泪上床。
( )(2)尤其是以“寻寻觅觅”起头,描写尽了“若有所失”的无聊..情绪。
( )(3)就请人去买林译小说来看,这又使我知道了许多外国的人情世故....。
( )4.文化积累——文学常识填空。
(1)“我听得津津有味,什么‘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真是好听极了。
”句中的“豪杰”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
(2)《红楼梦》是在我十二三岁时看的……还是到了中年以后再拿起这部书看时,才尝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个朝代和家庭的兴亡盛衰的滋味。
(3)冰心,原名________。
现代作家,儿童文学作家。
她在印度著名诗人________(人名)《飞鸟集》的影响下创作的《________》《春水》,集中体现了________、童真、自然三大主题,是人们公认的小诗创作的最高成就。
5.语言运用——在下列各句的方框内,填上恰当的标点符号。
(1)我听得津津有味,什么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真是好听极了。
(2)还有就是李易安的《声声慢》,她那几个叠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写得十分动人。
(3)书看多了,从中也得到一个体会物怕比,人怕比,书也怕比,不比不知道,6.语言运用——依照下面的例句再仿写两句以构成一组排比句。
例句:生命是盛开的花朵,绚丽多彩,灿烂芬芳。
仿句:生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生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综合性学习。
新学期,为响应学校主题为“美丽中国——携手经典,与好书为伴”的活动,你所在的班级打算开展创建“书香班级”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与。
(1)下面是你校开展“书香班级”的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具体措施,请结合实际情况,再补充两项措施。
措施一:举办一次读书征文(演讲)比赛。
措施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措施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大家准备在教室内张贴标语来营造浓浓的读书氛围,请你拟写两条。
(3)在主题班会上,同学们纷纷发言,畅说自己的读书感悟。
请仿照甲、乙两人发言的形式,续写完成你的发言。
甲说:“书是一叶扁舟,带你遨游知识的海洋。
”乙说:“书是一驾马车,带你畅游博大的历史。
”你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有同学在学校里发起了关于阅读兴趣的调查,得到以下材料。
请仔细阅读表格中的数据,说说你的发现。
02课内精读阅读“我自1986年到日本访问回来后即因伤腿闭门不出……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回答问题。
8.结合加点的词语,体会下面语句流露的情感。
我自1986年到日本访问回来后即因伤腿闭门不出,“行万里路”做不到了,“读万卷书”更是我唯一的消遣.....。
9.作者用哪两个短语概括了自己阅读现代优秀文学作品时的真切感受?10.结合选文说说,作者认为怎样的书才能算得上好书?11.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说说你对“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的理解。
(不少于50字)03拓展阅读(原创)甘美的回味丰子恺①一次我偶得闲暇,温习从前所学过的弹琴课。
一位朋友拍拍我的肩膀说道:“你们会音乐的真是幸福,寂寞起来弹一曲琴,多么舒服!唉,我的生活太枯燥了。
我儿时也想学些音乐,调剂调剂呢。
”②这朋友说我“寂寞起来弹一曲琴多么舒服”,实在是冤枉了我!因为我回想自己的学习音乐的经过,只感到艰辛与严肃,却从未因学习音乐而感到舒服。
③记得我在杭州第一师范读书的时候,最怕的功课是“还琴”。
李叔同先生每星期教授我们弹琴一次。
先生先把新课弹一遍给我们看。
略略指导了弹法的要点,就令我们各自回去练习。
一星期后我们须得练习纯熟而来弹给先生看,这就叫作“还琴”。
这不是由教务处排定在课程表内的音乐功课,而是先生给我们规定的课外修业。
故还琴的时间,总是在午餐后至第一课之间,或是晚饭后至晚间自修课之间。
我们自己练习琴的时间则各人各便,大都在课余或晚上。
但这课外修业实际比一切正课都艰辛而严肃。
这并非我个人特殊感觉,我们的同学们讲起还琴都害怕。
我每逢轮到还琴的一天,饭总是不吃饱的。
我在十分钟内了结吃饭与盥洗,立刻挟了弹琴讲义,先到练琴室内去,抱一下佛脚,然后心中带了一块沉重的大石头走进还琴教室。
我们的先生——他似乎是不吃饭的——早已静悄悄地等候在那里。
大风琴上的谱表与音栓都已安排妥帖,显出一排雪白的键板,犹似一件怪物张着阔大的口,露出一口雪白的牙齿而蹲踞着,在那里等候我们的来到。
④先生见我进来,立刻给我翻出我今天所应还的一课来,我坐在大风琴边,悄悄地抽一口大气,然后开始弹奏,先生并不正面督视我的手指,而是斜立在离开我数步的桌旁。
他似乎知道我心中的状况,深恐使我心中慌乱而手足失措,所以特地离开一些。
但我确知他的眼睛是不曾离开过我的手上的。
因为不但遇到我按错一个键板的时候他知道,就是键板全不按错而用错了一根手指时,他的头也会急速地回转,向我一看,这一看表示通不过。
先生指点乐谱,令我从某处重新弹起。
小错从乐句开始处重弹,大错则须从乐曲开始处重弹。
有时重弹幸而通过了,但有时越是重弹,心中越是慌乱而错误越多,这还琴便不能通过。
先生用平和而严肃的语调低声向我说:“下次再还。
”于是我只得起身离琴,仍旧带了心中这块沉重的大石头而走出还琴教室,再去加上刻苦练习的功夫。
⑤先生的教授音乐是这样严肃的,我毕业离校,不再练习弹琴,但说起音乐演奏,总觉得是一种非常严肃的行为。
我须得用了“如临大敌”的态度而弹琴,用了“如见大宾”的态度而听人演奏。
弹过听过之后,只感到兴奋的疲倦,绝未因此而感到舒服。
所以那个朋友拍着我的肩膀而说的话,在我觉得冤枉,不能首肯。
难道世间另有一种娱乐的音乐教材与娱乐的音乐先生吗?这疑团在我心中久不能释。
有一天我在某学校的同乐会上恍然地悟到了。
⑥同乐会就是由一部分同学和教师在台上表演唱或奏,全是令人发笑的内容。
座上不绝地发出哄笑的声音。
我回看后面的听众,只见许多血盆似的笑口。
我觉得这同乐会的确是“乐”!听他们的唱奏,可以全不费一点心力而但觉鼓膜上的快感。
这与我所学习的音乐大异,听这种音乐,不必用“如见大宾”的态度,而只须当作喝酒。
我听了一会音乐,好似喝了一顿酒,觉得有片刻的陶醉和舒服。
⑦于是我悟到了,那个朋友所赞叹而盼望学习的音乐,一定就是这种喝酒一般的音乐。
他是把音乐看作喝酒一类的乐事的。
他的话中的“音乐”及“弹琴”等字倘若改作“喝酒”,例如说,“你们会喝酒的人真是幸福,寂寞起来喝一杯酒多么舒服!”那我便首肯了。
⑧但是,那种酒上口虽好,过后却颇感恶心,似乎要呕吐的样子。
我自从那回尝过之后,不想再喝了。
我觉得那种舒服的滋味,远不及艰辛严肃的回味的甘美。
(选自2016年2月《美文悦读》)12.作者认为自己学习音乐的过程是“艰辛严肃”的,请你结合文章内容,概括“艰辛严肃”的具体表现。
【概括文意】(1)需得在一周内把新课练习得纯熟;练琴只能用课余或晚上的时间。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结合语境,根据提示,赏析下列语句的表达效果。
【句子赏析】(1)大风琴上的谱表与音栓都已安排妥帖,显出一排雪白的键板,犹似一件怪物张着阔大的口,露出一口雪白的牙齿而蹲踞着,在那里等候我们的来到。
(提示:从修辞的角度)(2)先生用平和而严肃的语调低声向我说:“下次再还。
”(提示:从人物描写的角度)14.文章回顾了自己艰辛严肃的学琴历程后,为什么还要写“同乐会”的经历?【文段的作用】15.文章结尾说:“我觉得那种舒服的滋味,远不及艰辛严肃的回味的甘美。
”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句子含义的理解】16.读了《忆读书》和本文之后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拓展延伸】04写作创新17.本文成功地运用了对比手法来写读书的感受。
请你也运用对比手法写一段话,可以是自己熟悉的人物,也可以是某种特殊的感受,一定要有真情实感。
(200字左右) 【课文片段在线】因为看《三国演义》,引起了我对章回小说的兴趣,对于那部述说“官逼民反”的《水浒传》尤其欣赏。
那部书里着力描写的人物,如林冲——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回,看了使我气愤填胸!——武松、鲁智深等人,都有其自己极其生动的风格,虽然因为作者要凑成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勉勉强强地写满了一百零八人的数目,我觉得也比没有人物个性的《荡寇志》强多了。
【写法分析】选段运用对比指出因为《水浒传》人物风格生动,故而对这部书十分欣赏,表达出了作者的读书体验。
对比是通过对不同人、事、物的对比描写或说明,以突出其各自的特色,或者将同一人、事、物在不同时空和境况下的情景进行对照,以彰显其变化。
在行文中恰当使用对比的手法,能使文章内容丰富而厚实,形象生动而鲜明,中心明确而集中。
1忆读书1.烦琐索然无味寇堆砌呻抹 2.事—世己—已熬—煞衷—衰 3.(1)挂念,惦记(2)精神无所寄托(3)为人处世的道理 4.(1)刘备、关羽、张飞(2)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3)谢婉莹泰戈尔繁星母爱 5.(1)“”,(2)“”,(3):“”。
6.示例:生命是隽永的诗篇,清新流畅,意蕴深长;生命是优美的乐曲,音律和谐,婉转悠扬。
7.(1)示例:办好一期主题黑板报(手抄报)。
建好每一个班级图书角、定期举行“诗文朗诵”比赛等。
(2)示例:最是书香能致远;阅读点燃智慧,好书引领成长。
(3)示例:书是一双翅膀,带你畅享知识的天堂。
(4)示例:中学生阅读的兴趣倾向于消遣性、刺激性的读物,对文学名著的兴趣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