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关山月
- 格式:docx
- 大小:21.92 KB
- 文档页数:6
陆游《关山月》原文、注释及解析〔原文〕关山月[宋] 陆游和戎诏下十五年②,将军不战空临边③。
朱门沉沉按歌舞④,厩马肥死弓断弦。
戍楼刁斗催落月⑤,三十从军今白发。
笛里谁知壮士心⑥,沙头宽照征人骨。
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⑦。
遗民忍死望恢复⑧,几处今宵垂泪痕!〔注释〕①本篇选自陆游《剑南诗稿》。
是作者于宋孝宗淳熙四年(公元1177年)初春在成都范成大幕府任参议官时所作。
关山月,汉乐府横吹曲旧题。
②和戎诏,指“隆兴和议”。
孝宗于隆兴元年(公元1163年)下诏,以“和戎”及派遣金国通问使等交朝臣讨论,次年即与金议和,至陆游作此诗正十五年。
和戎,古指与外族讲和;这里是指宋王朝对女真(金)贵族屈服。
③临边,巡守边境。
临,到。
④朱门,古代贵族豪门的住宅,因其门多漆为朱红色,故称。
沉沉,形容屋宇深邃。
按,打拍子。
⑤戍楼,边地用来警戒、守望的岗楼。
刁斗,古代一种军用锅,铜制,有柄,三脚,晚上兼用作巡守报更的器具。
⑥笛,指羌笛。
王昌龄《从军行》有“更吹羌笛关山月”句。
⑦逆胡,指女真(金)贵族统治集团。
金自建国至灭北宋,已传国五世。
⑧遗民,指北方沦陷地区的民众。
〔解析〕《关山月》是宋孝宗淳熙四年(公元1177年)作者五十三岁在成都时所作。
当时诗人虽被罢职闲居,但寂寞中不忘恢复失地,悲愤中更向往战斗。
由于宋高宗长期采取投降政策,南宋王朝一次又一次地向金屈辱求和,继绍兴和议(公元1154年)之后,又签订了隆兴和议(公元1164年)。
这次和议不仅被金索去四州之地和岁币20万,且议定宋金为侄叔之国,这实际上等于承认了金国统治者继续侵占中原的合法性,统一祖国的大业再次被葬送。
诗人胸怀壮志,但始终报国无门,只好把一腔爱国热情倾注于笔端。
七言古诗《关山月》就是一篇很有代表性的爱国诗歌。
作者借戍边将士的口吻评述时事,抒发对朝廷文恬武嬉不图恢复失地的愤恨。
全诗十二句,四句一层,共分三层。
首句“和戎诏下十五年”,即点明时代背景,揭示出造成诗人所痛恨的社会现实的总根源。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
出自宋代陆游的《关山月》
原文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
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
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
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
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
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
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
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
孝宗时赐进士出身。
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
晚年退居家乡。
创作诗歌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
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创作背景:隆兴元年(1163年)宋军在符离大败之后,十一月,孝宗诏集廷臣,权衡与金国议和的得失,后达成和议。
到了孝宗淳熙四年(1177年),此时距当年下诏议和已十五年了,南宋朝廷不思恢复,沉浸在苟安的和平里,诗人感伤时事写下此诗。
第 1 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我司不为其真实性及所产生的后果负责,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陆游《关山月》赏析关山月陆游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
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
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
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
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一腔报国情怀,万首豪放诗词,放翁留给我们的,是一个爱国诗人的伟大形象。
陆游一生坎坷,多不得志。
仕途上,多次被秦桧打压;为官时,因主张抗敌与朝廷政见相左,数用数黜;感情上,爱妻唐婉因不受公婆喜爱而被逐出家门……然每念及那些慷慨激昂、脍炙人口的诗篇,我们所看到的,却只有满腔报国热血、忧国忧民、豪情奔放的陆游。
此诗作于陆游罢官闲居成都之时。
短短数行,却将南宋的剪影呈现在读者面前,放翁构思绝妙、文字凝练、情感溢于表、爱憎分明,爱国、报国之思不言而喻。
寥寥数十字,却刻画出不同人物的思想和形态,由小见大,这不就是当时的南宋?全诗分为三层,每一层从某种人物描写。
前四句为第一层,写只图享乐、荒废战备的将军;中四句为第二层,从边疆战士的角度出发,表现战士们报国无门、蹉跎年华的悲愤心情;后四句写沦为遗民的人们切盼收复,等来的却是一次又一次的失望。
议和的诏书已下十五年,将军来到边疆不为战斗,只图那深院紧锁、歌舞升平的奢靡生活,就算马肥死、弓弦断,又有谁去认真准备战备?岗楼阵阵更声,仿佛在催促着将落的圆月,正如那半年从军的战士,如今已是白发点点。
谁又知道,那凄凉的笛声里,是壮士无奈无望的心声,沙场上那累累白骨,月光之中显得更加苍白。
与胡人之战古来就有,可何曾沦落至此,中原的土地竟养着胡人的子孙!沦落的难民啊,切切期盼,何时能再回来祖国的怀抱,可就算他们夜夜垂泪,朝廷又能带给他们什么希望呢?同一轮圆月下,不同的是每个人的心境。
诗人从不同人物的角度入手,制造了强烈、鲜明的对比,使全诗层次分明、色彩丰富、情感激烈,呈现了一幅渐近、交织的关山月夜图。
诗中有景有物,以景托物,以物衬景,朱门、厩马、戍楼、落月、沙头这些本不相关的景物在诗中,很好地融为了一体,若非诗人情到深处、细致入微、才学渊博,焉能有此好诗?从诗人的理想和情怀,我们不难推测诗人所想。
陆游《关山月》原文|译文|鉴赏《关山月》是陆游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这首诗表现了了诗人忧国忧民、渴望统一的爱国情怀。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古诗吧。
陆游《关山月》原文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
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
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
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
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译文及注释译文与金人议和的诏书已经下了十五年,将军不作战白白地来到边疆。
深广、壮丽的贵族府里按着节拍演歌舞,马棚里的肥马默默死去、弓弦朽断。
守望岗楼上报更的刁斗催月落,三十岁参军到如今已经白了发。
从笛声里谁人知道壮士的心思。
月亮白白地照射着出征将士的骨头。
中原一带的战争古代也听说有,但哪有异族统治者能在中原传子传孙?沦陷的人民忍痛生存盼复国,今天晚上有多少地方的民众在流泪!注释1.关山月:乐府旧题,《乐府解题》云“《关山月》,伤离别也”。
2.和戎:原意是与少数民族和睦相处,实指宋朝向金人屈膝求安。
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年)下诏与金人第二次议和,至作者作此诗时,历时为十五年。
3.边:边防,边境。
4.“朱门”句:红漆大门,借指豪门贵族。
沉沉:形容门房庭院深邃。
按:击节拍。
5.“厩(iù)”句:马棚。
肥死:马棚里的马不用,渐渐死去。
弓断弦:弓很久不用,绷的弦都断了。
6.“戍楼”句:边界上用以守望的岗楼。
刁斗:军用铜锅,可以做饭,也可用来打更。
7.笛里:指以笛吹奏的曲调声。
8.沙头:边塞沙漠之地。
征人:出征戍守边塞的战士。
9.逆胡传子孙:指金人长期占领中原。
金自太宗完颜晟进占中原,至此时已有四世,故云传子孙。
又可理解为南宋当今君臣不思恢复。
将它留给后代去处理。
10.“遗民”句:指金国占领下的中原百姓。
恢复:恢复中原故土。
鉴赏《关山月》充分地体现了陆游爱国主义诗歌的基本内容和精神实质,是思想性和艺术性结合比较完美的作品。
饱含诗人忧国爱民的思想,感情沉痛悲愤,读来使人泪下。
赏析:陆游《关山月》赏析:陆游《关山月》导语:《关山月》充分地体现了陆游爱国主义诗歌的基本内容和精神实质,是思想性和艺术性结合比较完美的作品。
以下是由应届毕业生网小编为您整理的陆游《关山月》赏析,欢迎阅读!《关山月》是乐府旧题,属于西域军乐中的横吹曲,一半用来表现边塞战士的怀人思乡之情,声调悲凉哀怨。
陆游却运用来抒发爱国愤世的思想感情,内容丰富充实,情调悲壮激越,在艺术上表现了很大的创造性。
陆游是一个胸怀强烈爱国热情的伟大诗人,曾经在宋孝宗乾道八年到达陕川交界处的抗金前线。
他感到这正是他杀敌报国收复失地的大好机会。
然而,由于南宋朝廷内部政治原因,排挤主战派,所以不到一年,陆游便被南调至远离前线的内地成都。
从南郑前线撤到成都,本来心中就十分苦闷,加上在写这首诗的前一年,当时在嘉州(今四川乐山市)任知州的陆游又被指斥“燕饮颓放”而被免官,改为主管台州桐柏山的崇道观。
在这样残酷的打击面前,诗人并没有消极颓放,沉溺于个人的不幸之中,而是更深切地关心国家,关心人民,怀着更强烈的爱和恨,发出更加高昂的爱国主义歌唱。
这首《关山月》就集中地反映了诗人的这种崇高的思想感情。
他在题作“初自南郑来成都作”的《汉宫春》词中,发出了“何事又作南来”的沉痛感慨。
又由于陆游一直坚持抗金的主张,不断触犯着主和势力的忌讳,紧接着在淳熙三年又被强加以“燕饮颓放”的罪名而免去官职。
《关山月》就是陆游遭受这次政治打击后的第二年,也就是淳熙四年春天在成都写下的,诗人这时已经五十三岁了。
这是一首七言古诗,全诗十二句,四句一段,一段一意,共分三段。
前四句为第一段,从大的方面来写统治阶级屈膝投降政策所带来的严重后果。
以对比的手法,对只知享乐、屈辱苟安的统治阶级提出愤怒的谴责。
因张浚北伐失败,宋孝宗于隆兴元年(1163)下诏与金议和,签订了屈辱投降的“隆兴和议”,到此诗写作时正好是十五年。
“和戎诏”三个字从思想上统摄全篇,点出一切问题和后果都由此产生出来。
陆游关山月赏析哎,说起陆游那首《关山月》,那可是首让人心里头五味杂陈的好诗。
咱们不聊那些高深莫测的诗词解析,就用大白话,聊聊我读到这首诗时,心里头那点子感受吧。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
”一开篇,陆游就像跟咱们拉家常似的,说了这么一句。
你想啊,十五年了,朝廷一直跟那些个外头的人讲和,可咱们的英雄将士呢,只能眼巴巴地看着边境,手里头拿着枪啊剑啊的,却没法儿真刀真枪地干上一场。
这心里头,得是多憋屈啊!就像是咱们小时候,眼瞅着别人家孩子手里的糖,自己只能咽唾沫,那滋味儿,别提多难受了。
“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
”接着往下看,陆游又给我们描了另一幅画面。
那些个有钱有势的人家,大门一关,里头歌舞升平,热闹得很。
而那些战马呢,养在马厩里头,吃得膘肥体壮,都快走不动路了,更别说上战场了。
弓箭也是,弦都断了,都没人管。
这场景,就像是咱们现在说的“富二代”们,天天吃喝玩乐,却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有多凶险。
“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
”再往后读,陆游又把我们带到了边疆的戍楼上。
夜深人静的时候,那刁斗声(就是古代军队里用来报时的器具)一阵阵响起,催着月亮落下去。
想想那些士兵,三十多岁的时候就上了战场,现在头发都白了,还在那儿守着。
这简直就是活生生的“青春献给小酒桌,醉生梦死就是喝”的升级版啊,不过人家喝的是风霜雨雪,守的是家国天下。
“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
”说到这儿,陆游又给我们吹了个笛子。
当然啦,这不是真的吹笛子,他是说那笛声里,有谁知道壮士们的心酸呢?只有那沙漠上的太阳,还空照着那些战死沙场的人的骨头。
这就像咱们现在说的“孤独求败”,但这里的“败”,不是武功上的败,而是心灵上的孤独和无奈。
“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最后这句,陆游直接发飙了。
他说啊,自古以来中原地区就战乱不断,但哪有听说过异族能代代相传,永远统治下去的呢?这简直就是咱们常说的“风水轮流转”,今天你强,明天我兴,谁也别想永远坐那龙椅。
关山月陆游翻译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陆游,字根恭,号香林森,为清代文学家,诗文作家。
他曾赴江南,游历江州等地,创作出大量的诗文,发挥了他高超的文学才能,让江南的文化底蕴得到了深刻的彰显,其作品中把江南的景物和民俗以及它的历史等等各方面,娓娓道来,深入浅出,引发了江南文化和景观赏析的热潮,并具有很高的文学艺术价值,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与欣赏。
他的着作《陆游诗稿》全集,共收录百余首诗歌,涵盖了汉唐以来各类诗人之作,从早期抒情诗,到晚期道家诗,有现代文体的回归,既有李杜的抒情诗,又有白居易的清新和蔡邕的诗性自然,而且由于地域的不同,诗歌的题材也分别显示出不同的风格,表现了江南风景的独特美,体现出江南文化的象征性特征。
陆游的一首文学名作《关山月》,就是以唐代诗人韩愈的《乘黄鹤去》为原型,结合当时他游历江州的经历,而重新创作出来的。
由于他自己游历江州过,因此,他对江州的诗文比韩愈更加深入有研究,他一句一句,一针一线,用诗文来展现江南的风土人情,把江南的风光旖旎的描绘出来,令人回味无穷。
在《关山月》这首诗中,陆游以凋零的句子开篇,把人们梦寐以求的“黄鹤一去不复返”的悲哀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我们看到江州大地神秘兮抒情的美景:“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里写着关山静谧,无边烟波。
最后,陆游以归零的结尾:“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这首诗中,陆游用淡淡的景象,把江州的自然风光和人的深情结合在一起,江州的美丽寓意也被完美的表达出来,无论江南的风景变的多么的多变,江南的历史永远让人难以忘怀。
陆游的诗文创作,大大彰显了江南在历史长河中的魅力,令江南文化得以永恒,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着尊崇的地位,在江南文化的历史发展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可以说,陆游的一笔笔诗文,不仅为江南留下了浓浓的文学韵味,还把江南文化深深地刻在人们心里,成为江南文化之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陆游的关山月名词解释陆游(1125年-1210年),字文澜,号放翁,宋代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被尊称为“江南才子”和“宋江南三大家”之一,与辛弃疾、杨万里合称为宋代“江南三逸”。
关山月,是陆游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词作,词中融合了陆游对人生、自然和命运的独特见解。
下面将对陆游《关山月》中的几个名词进行解释,以更好地理解这首词作。
首先,关山在词中起到了象征的作用。
关山是指边疆的山脉和要塞,关山之地被视为边疆的重要地带,代表着战火纷飞和生死存亡的边境地区。
陆游将自己与关山相比,表达了他在乱世中的身份和处境,以及对战乱和动荡时期的深刻思考。
接着,月亮是《关山月》中的主要意象之一。
在词中,月亮承担了描绘自然景物和表达情感的重要角色。
陆游赋予了月亮各种象征意义,比如歌词中的“照离人,妆楼孤影度玉簪”,描绘了月亮孤独而寂静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亲友离散的思念之情。
同时,月亮也被运用到了表达对故土、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中。
词中的“久离乡,别后故园今如此”一句,表达了陆游离乡背井后的思乡之情。
月亮的光辉一度照耀着故土,但如今却反映出变故和离别,加深了主题的表达。
最后,词作中还有一个意象是“九原”。
九原是古代中国神话中的地域,传说中是众神的居住地。
陆游在《关山月》中用“九原”一词来比喻异国他乡,表达了对故土的强烈思念之情。
他将自己置身于异国他乡,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离乡别井的痛苦和思乡之情。
通过以上解释,我们可以看出陆游的《关山月》是一首融合了自然景物和情感表达的词作。
作者通过描绘关山和月亮等意象,抒发了自己对乱世的疾苦和思乡之情。
这首词作以其深入人心的情感表达和独特的意境,成为了陆游不朽的艺术作品之一。
陆游在他的一生中以其独特的情感表达和文学造诣,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关山月》不仅体现了作者对人生命运的思考,同时也通过景物描写和意象运用,将个人情感与社会时代相结合,使词作具有了更深的内涵。
正是因为这首词作的独特魅力,陆游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人物。
关山月
朝代:宋代
原文: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
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
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参军今白发。
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
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
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译文
与金人议和的诏书已经下了十五年,将军不作战白白地来到边疆。
深广、壮丽的贵族府里按着节拍演歌舞,马棚里的肥马默默死去、弓弦朽断。
守望岗楼上报更的刁斗催月落,三十岁参军到如今已经白了发。
从笛声里谁人知道壮士的心思。
月亮白白地照射着出征将士的骨头。
中原一带的战争古代也听说有,但哪有异族统治者能在中原传子传孙?
沦陷的人民忍痛生存盼复国,今天晚上有多少地方的民众在流泪!
注释
1、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
3、边:边防,边境。
4、朱门:红漆大门,借指豪门贵族。
沉沉:形容门房庭院深邃。
按:击节拍。
5、厩(jiù):马棚。
肥死:马棚里的马不用,渐渐死去。
弓断弦:弓很久不用,绷的弦都断了。
6、戍楼:边界上用以守望的岗楼。
刁斗:军用铜锅,可以做饭,也可用来打更。
7、笛里:指以笛吹奏的曲调声。
陆游《关山月》《关guān山shān月yuè》作zuò者zhě:陆lù游yóu和hé戎róng诏zhào下xià十shí五wǔ年nián, 将jiāng军jūn不bù战zhàn空kōng临lín边biān。
朱zhū门mén沉chén沉chén按àn歌gē舞wǔ, 厩jiù马mǎ肥féi死sǐ弓gōng断duàn弦xián。
戍shù楼lóu刁diāo斗dòu催cuī落luò月yuè, 三sān十shí从cóng军jūn今jīn白bái发fà。
笛dí里lǐ谁shuí知zhī壮zhuàng 士shì心xīn, 沙shā头tóu空kōng照zhào征zhēng人rén骨gǔ。
中zhōng原yuán干gān戈gē古gǔ亦yì闻wén, 岂qǐ有yǒu逆nì胡hú传chuán子zǐ孙sūn! 遗yí民mín忍rěn死sǐ望wàng恢huī复fù, 几jǐ处chù今jīn宵xiāo垂chuí泪lèi痕hén。
作者介绍: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尚书右丞陆佃之孙,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陆游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一生笔耕不辍,诗词文具有很高成就。
其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
关山月表达了什么思想南宋陆游在罢官休闲于成都的时候,此时的南宋已经是求和已久了,但是却依旧的不思进取,沉绵与苟安的和平之中。
此时陆游写下了关山月,那你知道这首诗想表达什么思想?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到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关山月表达了什么思想陆游只因感伤时事便提笔写下了一首流传千古的诗歌《关山月》,其中的诗词“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无论是否去过边塞,在身边永远都能感受到服役的难处、国家的难处,赤子之心立即显现。
从类型看,这首《关山月》算是一首乐府诗了,根据其文学体裁算作是一首七言律诗了。
这首《关山月》在宏观结构中也是极为押韵的,诗中的内容主要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的,由浅及深,古诗中的意境和诗人的声声叹息也是愈渐分明了,只将笔锋针对了不思进取的朝中的那些腐朽玩乐之人了。
诗中的字眼诗人拿捏的极为恰到好处,不多一字不少一字,却是将文中的哀伤与惆怅表露无遗了。
思想之深刻,让人觉得诗人胸襟之博大,感情之深沉,让人觉得诗人境界之开阔,形象之饱满,让人觉得诗人体会之深刻,描写之生动,让人觉得诗人拿捏之贴切。
《关山月》中的艺术境界更是让人觉得大开眼界的,陆游将自己的心得体会都悄悄地灌注在这首诗中了,可见陆游虽已经罢官离去,却依然感伤国事。
一首《关山月》似乎将陆游整个人的心境和思想都融为一体了,只是在诗中安宁的诉说着自己忧国忧民的一腔苦心。
陆游是什么诗人首先,陆游是一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这也是谈到陆游是什么诗人常人立刻会想到的一点。
陆游逝去后,留下了很多他的诗词著作,一共有9300多首,是中国史上存诗量多的诗人。
而他的很多诗词作品都是表达了他对于抗金杀敌和收复中原的伟大报复。
比如说《示儿》、《浪淘沙》、《长相思》等等作品,语句都其悲壮和豪迈,生动形象的体现了他对穷苦人民的怜惜和敌人的仇恨,洋溢着他内心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其次,陆游还是一名重感情,专一的诗人。
陆游二十岁的时候不顾母亲的极力反对与唐琬结婚了。
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的意思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的意思:谁能理解笛里传出的
壮士的心声?落月的余光白白地把战场上征人的尸骨照映。
出自宋代陆游的《关山月》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
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
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
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
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
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关山月:乐府旧题,《乐府解题》云“《关山月》,伤离别也”。
和戎:原意是与少数民族和睦相处,实指宋朝向金人屈膝求安。
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年)下诏与金人第二次议和,至作者作此诗时,历时为十五年。
边:边防,边境。
“朱门”句:红漆大门,借指豪门贵族。
沉沉:形容门房庭院深邃。
按:击节拍。
“厩(jiù)”句:马棚。
肥死:马棚里的马不用,渐渐死去。
弓断弦:弓很久不用,绷的弦都断了。
“戍楼”句:边界上用以守望的岗楼。
刁斗:军用铜锅,可以做饭,也可用来打更。
笛里:指以笛吹奏的曲调声。
沙头:边塞沙漠之地。
征人:出征戍守边塞的战士。
逆胡传子孙:指金人长期占领中原。
金自太宗完颜晟进占中原,至此时已有四世,故云传子孙。
又可理解为南宋当今君臣不思恢复。
将它留给后代去处理。
“遗民”句:指金国占领下的中原百姓。
恢复:恢复中原故土。
陆游:关山月
本文是关于诗词名句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关山月》
作者:陆游
原文: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
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
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
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
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
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注释:
1、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
2、和戎:原意是与少数民族和睦相处,实指宋朝向金人屈膝求安。
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年)下诏与金人第二次议和,至作者作此诗时,历时为十五年。
3、边:边防,边境。
4、朱门:红漆大门,借指豪门贵族。
沉沉:形容门房庭院深邃。
按:击节拍。
5、厩(jiù):马棚。
肥死:马棚里的马不用,渐渐死去。
弓断
弦:弓很久不用,绷的弦都断了。
6、戍楼:边界上用以守望的岗楼。
刁斗:军用铜锅,可以做饭,也可用来打更。
7、笛里:指以笛吹奏的曲调声。
翻译:
与金人议和的诏书已经下了十五年,
将军不作战白白地来到边疆。
深广、壮丽的贵族府里按着节拍演歌舞,
马棚里的肥马默默死去、弓弦朽断。
守望岗楼上报更的刁斗催月落,
三十岁参军到如今已经白了发。
从笛声里谁人知道壮士的心思。
月亮白白地照射着出征将士的骨头。
中原一带的战争古代也听说有,
但哪有异族统治者能在中原传子传孙?
沦陷的人民忍痛生存盼复国,
今天晚上有多少地方的民众在流泪!
赏析:
当淳熙二年(1175年),陆游几经调动再回到成都时,范成大也以四川制置使的身份来到这里,旧友异地相逢,十分亲热,常在一起饮酒酬唱。
陆游原本豪放不羁,这时因抗金的抱负与个人的事业都受到挫折,更是借酒浇愁,放浪形骸。
因他“不拘礼法”,被一些人讥
为“颓放”(《宋史》本传),并于淳熙三年被罢去知嘉州的官职。
陆游索性自号“放翁”,表示对抗和蔑视的态度。
但尽管他外表上旷达颓放,饮酒寻乐,内心却常常充满了忧患、愤慨和悲哀,我们从他这一年所作的《关山月》可以看到。
《关山月》这首诗较好地体现了陆游爱国主义诗歌的基本内容和精神实质,是思想性和艺术性结合比较完美的作品。
这是一篇用乐府古题写时事的作品,作于宋孝宗淳熙四年(1177),陆游53岁。
这时陆游因力主抗金而遭到投降派的打击。
刚刚在淳熙三年被加上宴饮颓放的莫须有的罪名,免去职务,他满怀报国热忱,却没有用武之地,眼看着统治阶级醉生梦死,置国家与民族的利益于不顾,一味的妥协投降,苟且偷安,内心十分愤慨。
于是他在《关山月》这首诗中如实地描写了由南宋朝廷长期执行投降政策造成的恶果,表达了对外族侵略者的无比仇视,对统治集团的愤怒谴责和对要求抗战的爱国战士、遗民的同情。
这是一首七言古诗,全诗十二句,共分三段,四句一段,一段一层意思: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
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
”第一段从南宋统治集团写起。
戎——是古代对外族的称呼,这里是指金国侵略者。
和戎诏——是宋朝皇帝向金国侵略者求降的诏书,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于福力大败,而向金国下了求和诏书,从那时开始到陆游写这首诗时,一共十三、四年,说十五年是举其成数。
从那时起,将军虽统帅兵马驻守边境,却无从发兵,无事可作。
空临边——是白白地到边境去。
指将军不得作战,不是不肯作
战,为什么将军不战空临边呢?这因为南宋统治集团只顾自己的安乐,而不惜出卖国家、民族的利益。
“朱门”一句,沉沉——形容屋宇深遂。
按歌舞——指依照乐曲节奏载歌载舞。
这一句一针见血地揭露了他们妥协、投降的实质,在大敌当前,国土沦丧,民族危亡之际,统治者却是一味追求灯红酒绿,争歌逐舞的享乐生活。
他们贪生怕死,向敌人屈膝投降,采取不抵抗政策,下什么自欺其人的“和戎诏”,致使那些养来抗敌的战马,用来杀敌的弓箭,死的死,断的断,而且马是肥死,弓是朽断。
这是多么惨痛的现实呀!“厩马肥死弓断弦”是对“将军不战空临边”的补充,这两句都与和戎下诏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第二段由写南宋统治集团写到边防战士,与“将军不战空临边”一句照应。
“戍楼刁斗摧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
”这两句是写战士苦闷悲愤的心情,由于统治集团的投降政策,北方失地不能恢复,战争没有终结,他们也就长年累月地驻守戍楼不得与亲人团聚。
他们迫切地要求驱逐敌人统一祖国,可这愿望却长期不得实现,他们只得在刁斗报时的声音中,让时光白白地流逝,于是,每当明月之夜,他们就情不自禁地怀念故乡的亲人。
战士们用悲凉的笛声来传达自己不能以身报国的苦闷和悲愤。
然而朱门之中的统治者们,还在依照他们自己的乐曲去载歌载舞,哪里会听到并理解笛声中的含义呢?于是活着的战士熬白了头发,死去的烈士空流了鲜血。
夜空中传来凄凉的笛声,明月徒然地照着留在沙场的尸骨。
所以诗人说:“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
”这是描写空怀壮志的苦闷和激愤的心情,是和戎
的投降政策贻误了战机,使他们进不能杀敌尽力,退不能还乡会亲,而只能遥望天边的月亮,守着同伴的尸骨,听着哀怨的笛声,前途未卜,国家无望,内心何等的凄凉。
这是第二段。
诗人的感情也是悲痛难忍,情绪激烈的。
“空照”、“谁知”等词语是他这种心情的写照。
最后四句是第三段,从写边防战士转到写人民,写在敌人统治下被奴役的北方人民即所谓遗民。
“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这两句是说,北方自古以来就遭受过外族的侵略,但是统治者从来不可能在这里长久地占下去,诗人坚信总有一天敌人会被赶走。
这是一层意思;这两句同时可以理解成是对统治者的谴责。
中原自古以来就遭受过外族的武装侵略,但都没能够让他们站住脚,如今在南宋统治者和戎投降政策下,金侵占中国,侵占中原至今,已经传过四世,统治者只顾自己苟安,早把沦陷区的人民给忘了。
遗民们深受异族蹂躏,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支持他们的精神力量,就是盼望宋军能够挥戈北上,恢复祖国统一的局面。
然而遗民们期待北伐,盼望恢复的愿望无法实现,他们只好空望着南方,伤心落泪。
这就是结尾两句“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的含义。
这首诗的思想内容:《关山月》这首诗虽然既写了统治集团,又写了将士、遗民,但是从头到尾贯穿着一条线索——南宋王朝下诏和戎,这是诗的第一句指明了的。
正是因为下诏和戎,将军才不战空临边,战士才不得趁年轻力壮上阵杀敌,遗民才不得从外族统治的水深火热之中解放出来。
诗人的思想倾向是非常鲜明的,这就是诗中所表现的对南宋集团妥协投降政策的谴责,对抗敌爱国的将士和遗民的深
切同情,和对侵略者的无比仇恨,正因为表现了这些思想,所以我们才说这首《关山月》集中体现了陆游爱国诗歌的进步内容和精神实质。
陆游诗歌爱国主义精神还常常表现为他壮志未酬的愤懑。
在《关山月》这首诗中,虽然不像《书愤》等诗那样直接表现这一点,但是在“将军不战空临边”,“厩马肥死弓断弦”,“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等句子中间也隐含着自己倾音无路,壮志未酬的悲愤,诗人与抗金的将士们是息息相通的。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