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关山月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13.00 KB
- 文档页数:2
关山月-语文版唐宋诗词鉴赏教案一、教学目标1.熟读并理解《关山月》这首唐诗的背景和意境;2.学习并掌握本诗的韵律和表现技巧;3.分析本诗的词汇、句法和修辞手法;4.开展诗歌鉴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准备1.课本《语文》;2.电子白板、PPT等多媒体设备;3.播放器和选中的《关山月》音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忆曾经学习过的唐宋诗词,激发学生对唐宋诗词的兴趣。
2. 欣赏音乐及赏析(20分钟)先让学生欣赏关山月的音乐,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接着请学生观察图片,从“彩云间,朝陌上,客舍青青柳色平”这一句开始,让学生逐一感受本诗的意境和韵律。
通过音乐和画面的展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这首唐诗的情感表达和意境。
3. 体验故事情节(15分钟)让学生尝试把唐诗《关山月》中的情节搬上舞台,安排几个学生扮演主人公,其他同学扮演众人,让其即兴表演唐诗中的情节,以达到感知情感的效果。
4. 分析诗歌的形式、主题和意境(15分钟)老师演绎一遍《关山月》,再让学生一起朗诵,跟随韵律划分出上下句和一定格律。
通过学生的理解来分析主人公的情感表达,最后聚焦于关山月的情感表达,引导学生从音乐和意象上感受诗歌的悲壮和深沉。
5. 理解和解读诗歌(20分钟)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和课堂上的分析来深入理解诗歌的语言和修辞的手法,掌握如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更好地感受诗歌的情感表达。
6. 探究有关得到诗歌中的表达,让学生感到它的神彩熠熠,对唐宋诗词印象加深,受益终身。
四、课堂作业1.自主创作一首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2.熟读背诵《关山月》一首诗歌。
五、教学总结通过对唐诗《关山月》的深入研究和分析,学生掌握了唐诗的语言表达和文学鉴赏技巧,能够更好地欣赏和理解唐宋诗词的内涵和修辞手法,并深入领悟唐宋文学的精髓。
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陆游的生平及其爱国精神;掌握《关山月》的创作背景、主题思想及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点:1. 理解《关山月》的主题思想;2. 把握《关山月》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1. 深入体会陆游在诗中所表达的爱国情怀;2. 理解《关山月》的艺术特色。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介绍陆游的生平及其爱国精神,激发学生的兴趣。
2. 引导学生思考:陆游的诗歌为何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二、课文分析1. 朗读《关山月》,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2. 分析《关山月》的创作背景,了解诗人的爱国情怀。
3. 分析《关山月》的主题思想,探讨诗人对南宋统治者的批判和对国家统一的渴望。
三、讨论与赏析1. 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如“关山月”、“朱门”、“戍楼”等,体会诗人的情感。
2. 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如对比、象征、抒情等手法。
3.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与感悟。
四、总结与拓展1. 总结《关山月》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引导学生思考:陆游的爱国情怀对我们有何启示?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复习《关山月》的创作背景、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提问:陆游的爱国情怀对我们有何启示?二、诗歌朗诵与赏析1. 学生分组朗诵《关山月》,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2.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对比、象征等手法,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感。
三、课堂讨论1. 讨论陆游的爱国情怀对当代青年的启示。
2. 结合时事,引导学生关注国家统一和民族复兴的大业。
四、总结与作业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陆游的爱国情怀。
2. 布置作业:撰写一篇关于《关山月》的读后感,表达自己的感悟。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分析《关山月》的创作背景、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引导学生体会陆游的爱国情怀。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陆游《关山月》教学案例(2)
五、资料归纳: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陆游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辛弃疾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林升
《病起书怀》: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父老望和銮。
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
——陆游
《读陆放翁集》:
(一)诗界千年风,兵魂销尽国魂空;集中什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
(二)负胸中十万兵,百无聊赖以诗鸣。
谁怜爱国千行泪,说到胡尘意不平。
——梁启超
《关山月》: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李白。
关山月人教版高三下册语文教案(小编整理)第一篇:关山月人教版高三下册语文教案关山月人教版高三下册语文教案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关山月人教版高三下册语文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关山月——[唐]李白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注释】《关山月》:古乐府《横吹曲》调名,多抒离别哀伤之情。
天山:指祁连山,位于今青海、甘肃两省交界处。
汉时,匈奴称“天”为“祁连”,所以祁连山也叫天山。
玉门关:在今甘肃敦煌西,古代通向西域的交通要道。
汉下:指汉高祖刘邦当年出兵白登山征战。
汉,指汉高祖刘邦。
下,即出兵征战。
白登:白登山,在今山西大同东北。
汉代匈奴曾围困刘邦于此。
胡:吐蕃兵将。
吐蕃,即藏族祖先。
窥:窥视,有所企图。
戍客:指戍边的兵士。
高楼:古诗中多以高楼指闺阁,这里指戍边兵士的妻子。
【古诗今译】皎洁的明月升起于云雾缭绕的天山之上,穿行于苍茫的云海之间。
那横跨万里的长风,翻山越岭,一直吹到这遥远的玉门关。
想当年汉高祖刘邦曾出兵于白登山征战,而今吐蕃人仍不断窥伺着青海湾大片的河山。
自古以来,这里就是兵家必争要地,多少将士奔赴边关沙场,却不见有人生还。
戍边的将士们凝望着边城的冷月,思念家乡,思念亲人,却不得归期,心中充满着不尽的愁苦,而在这明月高悬之夜,他们那些可怜的家人又何尝不是夜夜望月叹息啊!【赏析】李白(701-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东),唐代著名诗人。
李白天宝初年入长安,荐于唐玄宗,待诏翰林。
后漫游江湖间,永王李璘聘为幕僚。
璘起兵,事败,流放夜郎(在今贵州省)。
中途遇赦,至当涂依李阳冰,未几卒。
唐代虽然国力强盛,但边尘战事却从未曾停息过,李白的这首《关山月》就是一首反映当时无数戍边将士及其后方思妇愁苦的力作。
《关山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关山月》。
这是一首描绘战争背景下,士兵与家人离别,表达深情思念的诗歌。
诗歌通过描绘边塞的苍茫景象,表现了战士们英勇无畏的精神和对家乡的无限眷恋。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背诵《关山月》;2.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3. 引导学生体会战士们英勇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诗歌的背诵和理解;难点:诗歌中意境的把握和战士精神的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学具:课本、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播放战争背景的音乐,让学生感受战争的残酷和战士们的英勇;2. 诗歌讲解:分析诗歌的结构、韵律,解释生僻词语,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3. 意境体会:让学生发挥想象,描绘诗歌中的景象,体会战士们的精神;4. 课堂练习:让学生背诵诗歌,并进行相关的填空、问答练习;5. 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引导学生培养爱国情怀;6.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回家后,结合家人,思考战士们的牺牲和家庭的重要性。
六、板书设计板书《关山月》板书内容:1. 诗歌结构2. 重点词语解释3. 意境描绘4. 战士精神七、作业设计1. 背诵《关山月》;2. 结合家人,思考战士们的牺牲和家庭的重要性,写一篇感悟;3. 分析《关山月》的韵律特点,写一段赏析。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情景引入,让学生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从而更好地理解了诗歌的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讲解、练习、讨论等多种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
板书设计简洁明了,有助于学生对诗歌的把握。
作业设计既巩固了课堂知识,又让学生从家庭的角度思考战士们的牺牲,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拓展延伸:下一节课,可以让学生欣赏其他关于战争的诗篇,如《滕王阁序》、《兵车行》等,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古典诗词鉴赏能力,同时引导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战士们的英勇精神。
陆游《关山月》教学案例一、教学流程:1、导读。
让学生齐背的《书愤》,感受诗人爱国情怀,营造浓郁学习氛围。
2、诵读。
依次是学生自由读、集体读、个人小组挑战读、教师示范读。
3、抄读。
学生认真抄读该诗,指定一名学生到台上将诗抄写在黑板上,并让学检查抄写有无失误。
4、研读。
学生阅读课后注释及教材相关链接。
5、读。
依次是体裁、诗作内容、诗人情感、抒情主人公形象、写作技巧。
指导学生括内容时,按照“人物+事件”格式进行。
学生集体回答和单个提问相结合。
6、扩读。
一是陆游的《病起书怀》,一是梁启超的《读陆放翁集》。
前者由学生试着讲解,后者教师作总结用,突出“亘古男儿一放翁”之高度评价即可,不做过多阐释,最终归结到诗人的爱国精神。
二、备课过程:《关山月》比较简单,学生手头资料也比较丰富,一是学案上的赏性文章,二是教材上的课下注释和“相关链接”。
只要学生能认真阅读,对诗的理解不成问题。
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学案上的内容又比较多,我侧重指导学生跟教材走。
教材辅助学习资料简洁明了权威,适合作为课堂学生自主学习的参考材料。
作为诗歌,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应是其重要目标,而诵读形式忌单一单调,所以拟安排集体读、单个读、小组读、教师读。
为活跃气氛,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实行对抗形式较为灵活。
但这个小组读,实在是课堂上灵机安排的,课前并没有预设此环节。
可见,备课是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
教学过程中的教育机智对讲好一节课很是关键。
选修《宋词鉴赏》,诗歌抄读或背默环节我很重视。
此一环节,看是雕虫小技,却有极强的指导意义。
从实践情况看,简单易行,学生欢迎,效果明显,有利于学生眼睛向下,脚踏实地,夯实根基。
在此次教学中仍为必选。
只是考虑到文章偏长,学生可能不能熟练背默,而采取了抄的办法。
学生在黑板上所抄内容,是师生分诗歌时所要运用到的,要考虑它在黑板上所处的位置,要给课堂板书留足空间。
这是小细节,细节也不可忽视。
因为,板书内容完整、布局合理美观,能给学生提供更直观清晰系统的知识网络。
《关山月》教学设计陆游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本诗,了解陆游的爱国诗篇。
2.把握本诗中诗人所表达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重难点:1.理解本诗的主题思想;2.把握本诗的艺术特色。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示儿》引出陆游的爱国情怀二、写作背景:当淳熙二年(1175),陆游几经调动再回到成都时,范成大也以四川制置使的身份来到这里,旧友异地相逢,十分亲热,常在一起饮酒酬唱。
陆游原本豪放不羁,这时因抗金的抱负与个人的事业都受到挫折,更是借酒浇愁,放浪形骸。
因他“不拘礼法”,被一些人讥为“颓放”,并天淳熙三年被罢去知嘉州的官职。
陆游索性自号“放翁”,表示对抗和蔑视的态度。
但尽管他外表上旷达颓放,饮酒寻乐,内心却常常充满了忧患、愤慨和悲哀,我们从他这一个所作的《关山月》可以看到。
三、翻译:与金人议和的诏书已经下了十五年,将军不作战白白地来到边疆。
深广、壮丽的贵族府里按着节拍演歌舞,马棚里的肥马默默死去、弓弦朽断。
守望岗楼上报更的刁斗催月落,三十岁参军到如今已经白了发。
从笛声里谁人知道壮士的心思。
月亮白白地照射着出征将士的骨头。
中原一带的战争古代也听说有,但哪有异族统治者能在中原传子传孙?沦陷的人民忍痛生存盼复国,今天晚上有多少地方的民众在流泪!四、赏析诗歌:1、文中有哪些对比,产生了怎么样的表达效果?对比如:“笛里谁知壮士心”和“将军不战空临边”;“沙头空照征人骨”和“朱门沉沉按歌舞”;“遗民忍死望恢复”和“将军不战空临边”;“几处今宵垂泪痕”和“朱门沉沉按歌舞”等。
表现了爱国将士报国无门的苦闷以及中原百姓切望恢复的愿望,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渴望统一的爱国情怀,同时也反映了南宋时期的社会矛盾。
2、这首诗是通过什么抒情言志的?明确:通过选取典型事物,创造典型场景来抒情言志。
3、诗中选取了哪些典型事物和典型场景?明确:典型事物有:马肥死、弓断弦、白骨堆、遗民泪。
典型场景有:狂歌酣舞,沙场怨笛,万民望月等。
授课班级:班级名称授课教师:教师姓名授课时间: 2023年月日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陆游《关山月》一诗的背景、主题和艺术特色。
2. 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3.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1. 《关山月》的诗歌背景和主题。
2. 诗歌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1. 诗歌中抒情的深度和广度。
2. 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爱国情怀。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介绍陆游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对《关山月》一诗的兴趣。
2. 播放与陆游生平或爱国故事相关的影视片段,引发学生对爱国主题的思考。
二、诗歌分析1. 背景介绍:讲解陆游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南宋与金朝之间的战争形势。
2. 主题分析:引导学生分析《关山月》一诗的主题,包括爱国情怀、战争对人民的伤害、对和平的渴望等。
3. 艺术特色:分析诗歌的韵律、意象、修辞手法等,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艺术魅力。
三、课堂讨论1. 分组讨论诗歌中表达的情感,如爱国情怀、思乡之情等。
2. 结合自身经历,谈谈对诗歌中爱国主题的理解。
四、作业布置1. 请学生课后阅读陆游的其他诗作,进一步了解其文学成就。
2. 撰写一篇关于《关山月》一诗的赏析文章。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一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诗歌背景、主题和艺术特色的理解。
2. 引导学生分享课后阅读陆游诗作的体会。
二、诗歌赏析1. 选取诗歌中具有代表性的句子或段落,进行深入分析。
2.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如爱国情怀、忧国忧民等。
三、课堂讨论1. 分析诗歌中抒情的深度和广度,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爱国情怀。
2. 结合时代背景,探讨诗歌对现实生活的启示。
四、总结1. 总结《关山月》一诗的主题、艺术特色和现实意义。
2.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爱国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诗歌分析、课堂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关山月》一诗的内涵和艺术价值。
本教案旨在通过对《关山月》这篇文章的阅读及分析,帮助学生掌握以下技能:1.了解文学作品的主题和情节;2.理解作品中的语言和辞方法;3.学会通过阅读分析作品的结构;4.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对《关山月》的阅读和分析,学会掌握阅读技巧,提升自主阅读能力。
教学难点分析文学作品中的意义,学会通过阅读分析作品的结构。
教材分析《关山月》是明代文学家辛弃疾创作的一首词,描写了作者离别恋人的心理和情感。
这篇文章采用了唯美的语言和诗意化的表达方式,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第一步:预习在开始阅读《关山月》之前,要对文学词汇有一定的了解。
学生们可以通过网络或字典查询文学术语的含义,如词牌、押韵、比兴等。
同时,通过介绍辛弃疾及其作品的背景,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
第二步:阅读阅读时,要注意读懂文章的语言和结构,认真揣摩作者的用词和修辞,以理解作者试图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学生可以尝试用自己的话转述文章,对难以理解的部分可以多加思考,或寻找外部资料加以解释。
第三步:分析在阅读《关山月》之后,学生可以通过分析整篇文章的结构和形式,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思想内涵。
例如,分析词牌的选择与作品主题的关系,揣摩作者的抒发情感的手法等。
同时,可以将作品放入时代背景中看待,探讨作者在文化传承方面的贡献。
第四步:评价通过分析和思考,学生应该对《关山月》的情节和主题都有了深入的认识,可以就文章中所描写的情感、文学风格和意义等方面进行个人评价和解读。
第五步:反思完成阅读和分析之后,学生还需要通过反思和总结体会到阅读的过程和收获。
问自己是否已经掌握了本课所要求的技能和知识点,是否还有不足和需要进一步提升的地方,以便更好地实现独立阅读的能力。
教学方式1.讲解与引导型教学,通过老师的讲解和引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2.讨论型教学,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提升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3.互动式教学,通过与学生互动的形式,让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学习。
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陆游的生平及其爱国诗篇《关山月》的写作背景,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引导学生关注历史与现实,培养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1. 理解《关山月》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深入体会陆游在诗中所表达的爱国情怀。
教学难点:1. 深入理解陆游在诗中所表达的爱国情怀。
2. 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关山月》原文、相关背景资料、教学课件。
2. 学生准备《关山月》原文、相关背景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陆游的生平及其爱国诗篇《关山月》的写作背景。
2. 提问:同学们对陆游及《关山月》有何了解?二、阅读课文1. 学生自由朗读《关山月》,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 教师引导学生集体朗读,感受诗歌的气势和情感。
三、分析课文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关山月》的主题思想,包括对宋金和议的不满、对南宋朝廷的谴责、对恢复中原的愿望等。
2.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关山月》的艺术特色,包括诗歌的体裁、结构、意象、修辞手法等。
四、讨论与交流1. 教师提问:同学们认为陆游在《关山月》中表达了怎样的爱国情怀?2. 学生分组讨论,各抒己见,分享讨论成果。
3. 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强调陆游在诗中所表达的爱国情怀。
五、拓展延伸1.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陆游的其他爱国诗篇,如《书愤》、《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等,进一步了解陆游的爱国精神。
2. 学生分享阅读体会,讨论陆游的爱国精神对现代人的启示。
六、总结与反思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陆游的爱国情怀。
2. 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谈谈对爱国情怀的认识。
教学评价:1. 学生对《关山月》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在讨论与交流中的表现,包括观点的清晰度和表达的能力。
3. 学生对陆游爱国情怀的认识和感悟。
关山月
李白
三维目标
1、了解李白的生平及写作背景。
2、理解这首诗的内容,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3、感受诗人对征人的关切与向往和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理解这首诗的内容,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明月是思念的眼,看着你也看着我。
古往今来以明月表相思的诗句有很多,你能说说吗?
二、作者简介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天宝元年,供奉翰林。
受权贵谗毁,不久离开长安。
安史之乱中
三、品味诗歌
1.前四句,表现形式:描写。
关键词:明月、天山、云海、长风、玉门关。
品味:苍凉雄浑,或情感寄托之物,或情感发酵之地。
(相关例证:“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朗西。
”、“浮云游子意”……)
2.中间四句,表现形式:议论,用典。
关键词:征战地、不见还。
品味:惨烈的战争给百姓带来的是无尽的伤害。
(相关例证: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证战几人还?……)
3.后四句,表现形式:描写。
关键词:戍客、思妇、高楼、叹息。
品味:此恨绵绵。
叹息的是戍客是妻子,是儿孙亦是亲娘,也是诗人。
(请你展开丰富想象:他们叹息的是什么?)
四、小结。
五、背诵与默写。
关山月
[语文常识]
一陆游字务观,自号放翁,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
二关山月,原为乐府旧题,为汉乐府横吹曲名,内容多写戌边战士月夜思乡及家人互伤别离之情。
[分析]
一主旨:揭露南宋王朝投降政策的罪恶,反映广大军民抗金复国的愿望,斥责权贵误国的行径。
表达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和信念。
二分三层
1.将军沉湎歌舞,不修战备
2.战士报国无门,老死沙场
3.遗民复国无望,对月垂泪
[思考题]
一通过“和戎诏”下所造成的腐朽局面,戌边将士报国无门的悲愤以及中原遗民恢复无望的伤痛三个场面,揭露了南宋小朝廷的投降政策。
二见提示
三本诗以“月夜”统摄全篇,将不同的人物场景凝聚为一个整体,朱门的权贵,从军的壮士,沙场的白骨,垂泪的遗民,都是“月夜”中的景色,落月既是画面的背景,又是串联组合之物,既烘托了气氛,又显示了抒情的线索。
四运用对比手法多种多样:第一节写南宋君臣,第二节写戌边壮士,第三节写爱国遗民,三者构成强烈的对比,将军临边不战,戌边战士切盼杀敌收复失地;
权贵酣歌醉舞,征人暴骨沙场;遗民渴望恢复,朝廷屈辱求和,前后对比强烈,深化了主题。
四本诗运用对比手法巧妙多样,第一节描写南宋君臣,第二节写戌边将士,第三节写爱国遗民,三者构成了强烈的对比,将军临边不战,戌边将士切盼杀敌,收复失地;权贵酣歌醉舞,征人暴骨沙场;遗民渴望恢复,朝廷屈辱求和,前后对比鲜明,深化了主题。
五“朱门--,厩马--”写达官贵人不思恢复,不理国事,清歌曼舞,醉生梦死以致边备荒废,表现了作者的不满和义愤。
“笛里——沙头——”写月光照白骨,笛声抒壮心,表现了作者的惋惜和愤慨;
“遗民--几处--”写遗民望月垂泪,失望痛苦,表现了作者深切的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