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课大学语文陆游《关山月》
- 格式:ppt
- 大小:312.00 KB
- 文档页数:13
陆游《关山月》原文、注释及解析〔原文〕关山月[宋] 陆游和戎诏下十五年②,将军不战空临边③。
朱门沉沉按歌舞④,厩马肥死弓断弦。
戍楼刁斗催落月⑤,三十从军今白发。
笛里谁知壮士心⑥,沙头宽照征人骨。
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⑦。
遗民忍死望恢复⑧,几处今宵垂泪痕!〔注释〕①本篇选自陆游《剑南诗稿》。
是作者于宋孝宗淳熙四年(公元1177年)初春在成都范成大幕府任参议官时所作。
关山月,汉乐府横吹曲旧题。
②和戎诏,指“隆兴和议”。
孝宗于隆兴元年(公元1163年)下诏,以“和戎”及派遣金国通问使等交朝臣讨论,次年即与金议和,至陆游作此诗正十五年。
和戎,古指与外族讲和;这里是指宋王朝对女真(金)贵族屈服。
③临边,巡守边境。
临,到。
④朱门,古代贵族豪门的住宅,因其门多漆为朱红色,故称。
沉沉,形容屋宇深邃。
按,打拍子。
⑤戍楼,边地用来警戒、守望的岗楼。
刁斗,古代一种军用锅,铜制,有柄,三脚,晚上兼用作巡守报更的器具。
⑥笛,指羌笛。
王昌龄《从军行》有“更吹羌笛关山月”句。
⑦逆胡,指女真(金)贵族统治集团。
金自建国至灭北宋,已传国五世。
⑧遗民,指北方沦陷地区的民众。
〔解析〕《关山月》是宋孝宗淳熙四年(公元1177年)作者五十三岁在成都时所作。
当时诗人虽被罢职闲居,但寂寞中不忘恢复失地,悲愤中更向往战斗。
由于宋高宗长期采取投降政策,南宋王朝一次又一次地向金屈辱求和,继绍兴和议(公元1154年)之后,又签订了隆兴和议(公元1164年)。
这次和议不仅被金索去四州之地和岁币20万,且议定宋金为侄叔之国,这实际上等于承认了金国统治者继续侵占中原的合法性,统一祖国的大业再次被葬送。
诗人胸怀壮志,但始终报国无门,只好把一腔爱国热情倾注于笔端。
七言古诗《关山月》就是一篇很有代表性的爱国诗歌。
作者借戍边将士的口吻评述时事,抒发对朝廷文恬武嬉不图恢复失地的愤恨。
全诗十二句,四句一层,共分三层。
首句“和戎诏下十五年”,即点明时代背景,揭示出造成诗人所痛恨的社会现实的总根源。
20、关山月陆游一、文学常识:1、陆游,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词和散文的成就也很高。
2、陆游创作的诗歌中,最为突出的是那些关心民生疾苦、反映民族矛盾、批判统治者屈膝事敌、渴望恢复中原的诗歌。
其诗激荡着昂扬奔放的爱国热情,具有很强的战斗性.3、风格雄浑豪放。
4、作品集《剑南诗稿》、《渭南文集》、《放翁逸稿》、《老学庵笔记》等。
二、课文结构分析全诗十二句,每四句一个层次。
第一层:写统治阶级屈辱偷安,不修战备的场景。
第二层:写戍边战士壮士难酬,老死疆场的场景。
第三层:写中原人民渴望恢复,对月流泪的场景。
三、赏析:《关山月》是一首乐府旧题诗,是七言歌行体.(1)分析这首诗感情层次,理解以“月”贯串全诗的结构特点。
诗中诗人描绘了三个场景,也将诗中所表达的感情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诗人痛心疾首地指出隆兴议和以后南宋朝廷一味不战求和,屈辱偷安,令人惨痛的景象。
豪门贵族整日歌舞升平,醉生梦死;临边将军按兵不动,让大好年华就此岁月蹉跎。
第二层次写戍边战士报国无门,老死疆场的场景。
“沙头空照征人骨”一句中,一个“空”字点明了战士最终与征战无缘,只能老死边关的归宿,含着不尽的悲愤和无奈。
第三个层次,写中原遗民在金人的铁蹄下忍辱负重,渴望恢复,对月流泪的情景,从而进一步抨击了南宋朝廷妥协苟安的投降政策。
(二)写作特点:1全诗以“月色”贯穿全篇,诗人紧扣诗题“关山月”,以照临关山的月光来凝聚同一时间,不同地域的三个场景,用鲜明对照的手法写出了“关山”内外三种人物在“月”下的不同境况和感情,就使不思战备的统治阶级、空掷岁月的戊边战士、渴望恢复的中原百姓融为一体,构成关山月夜的全景图。
2选取典型事物、典型场景来抒情言志。
本诗抒情言志,不是采用一般常用的借景抒情的写法,而是选取了马肥死,弓弦断,白骨堆,遗民泪等独特的典型事物,以统治阶级歌舞升平,戊卒怨笛,遗民望月等典型场景来引发读者想象,表现作者情感。
四、课文阅读分析(一)简答题1.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答:诗人借用乐府旧题,通过表达守边战士报国无门的愤然和沦陷区中原遗民渴望复国的心情,尖锐地批判了南宋统治者对敌妥协苟安的投降态度,表现了作者抗金复国的强烈愿望和爱国之情。
陆游关山月
关山月
宋陆游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
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
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
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
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
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解析:这首七言古诗每四句分为一个层次,三个层次分别选取同一
月夜下三种人物的不同境遇和态度,作为全诗的结构框架,语言极
为简练概括而内涵却又十分丰富深广。
一边是豪门贵宅中的文武官员,莺歌燕舞,不思复国;一边是戍边战士,百无聊赖,报国无门;一边是中原遗民,忍辱含诟,泪眼模糊,盼望统一。
这三个场景构
成了三幅对比鲜明的图画,痛斥了南宋朝廷文恬武嬉、不恤国难的
态度,表现了爱国将士报国无门的苦闷以及中原百姓切望恢复的愿望,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渴望统一的爱国情怀。
引申: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
汉族,越州山阴
(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
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
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
孝宗时赐进士出身。
中年入蜀,投身
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
晚年退居家乡。
其一生笔耕不辍,今
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
与王安石、苏轼、黄庭坚并称“宋代
四大诗人”,又与杨万里、范成大、尤袤合称“南宋四大家”。
著
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关山月陆游朝代:宋代作者:陆游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
朱门绝情按歌舞,厩马肥死去斧断弦。
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
笛里不料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
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遗民忍死盼恢复正常,几处今宵雕泪痕。
鉴赏:《关山月》这首诗较好地彰显了陆游爱国主义诗歌的基本内容和精神实质,就是思想性和艺术性融合比较轻松的作品。
这就是一篇用乐府和古题写时事的作品,写于宋孝宗淳熙四年(1 1 7 7),陆游5 3岁。
这时陆游因力主抗金而遭投降派的压制。
刚刚在淳熙三年被加之宴饮颓放的莫须有的罪名,免职职务,他满怀报国热忱,却没用武之地,眼见着统治阶级醉生梦死,复置国家与民族的利益于罔顾,一味的让步战败,苟且偷安,内心十分愤怒。
于是他在《关山月》这首诗中如实地描写了由南宋朝廷长期执行投降政策造成的恶果,表达了对外族侵略者的无比仇视,对统治集团的'愤怒谴责和对要求抗战的爱国战士、遗民的同情这首诗的思想内容:《关山月》这首诗虽然既写下了统治集团,又写下了将士、遗民,但是从头到尾横跨着一条线索——南宋王朝下诏和戎,这就是诗的第一句阐明了的。
正是因为下诏和戎,将军才久攻不下空临边,战士才严禁趁着年轻力壮出赛身先士卒,遗民才严禁从外族统治者的水深火热之中解放出来。
诗人的思想倾向就是非常独特的,这就是诗中所整体表现的对南宋集团让步战败政策的抨击,对抗日爱国的将士和遗民的诚挚同情,和对侵略者的极其仇恨,正因为整体表现了这些思想,所以我们才说道这首《关山月》集中体现了陆游爱国诗歌的进步内容和精神实质。
陆游诗歌爱国主义精神还常常整体表现为他壮志未酬的愤恨。
在《关山月》这首诗中,虽然不像《书愤》等诗那样直接表现这一点,但是在“将军不战空临边”,“厩马肥死弓断弦”,“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等句子中间也隐含着自己倾音无路,壮志未酬的悲愤,诗人与抗金的将士们是息息相通的。
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陆游的生平及其爱国精神;掌握《关山月》的创作背景、主题思想及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点:1. 理解《关山月》的主题思想;2. 把握《关山月》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1. 深入体会陆游在诗中所表达的爱国情怀;2. 理解《关山月》的艺术特色。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介绍陆游的生平及其爱国精神,激发学生的兴趣。
2. 引导学生思考:陆游的诗歌为何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二、课文分析1. 朗读《关山月》,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2. 分析《关山月》的创作背景,了解诗人的爱国情怀。
3. 分析《关山月》的主题思想,探讨诗人对南宋统治者的批判和对国家统一的渴望。
三、讨论与赏析1. 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如“关山月”、“朱门”、“戍楼”等,体会诗人的情感。
2. 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如对比、象征、抒情等手法。
3.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与感悟。
四、总结与拓展1. 总结《关山月》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引导学生思考:陆游的爱国情怀对我们有何启示?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复习《关山月》的创作背景、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提问:陆游的爱国情怀对我们有何启示?二、诗歌朗诵与赏析1. 学生分组朗诵《关山月》,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2.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对比、象征等手法,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感。
三、课堂讨论1. 讨论陆游的爱国情怀对当代青年的启示。
2. 结合时事,引导学生关注国家统一和民族复兴的大业。
四、总结与作业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陆游的爱国情怀。
2. 布置作业:撰写一篇关于《关山月》的读后感,表达自己的感悟。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分析《关山月》的创作背景、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引导学生体会陆游的爱国情怀。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关山月》原文及翻译赏析《关山月》原文及翻译赏析赏析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山月》原文及翻译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朝代:南北朝作者:徐陵关山三五月,客子忆秦川。
思妇高楼上,当窗应未眠。
星旗映疏勒,云阵上祁连。
战气今如此,从军复几年。
译文十五的月亮映照在关山上,出征的人儿思念遥远的故乡。
想必妻子此时正站在高楼上,对着窗户遥望远在边关难以入眠。
旗星照耀在疏勒城头,密布的浓云笼罩着祁连山。
如今战争这样残酷频繁,什么时候才能结束这从军生涯回家。
注释关山月:乐府《横吹曲》题。
关山:边境要塞之地,指征战人的所在地。
三五月:阴历十五的月亮。
客子:在外地出游或出征的人。
秦川:指关中地区,泛指今陕西、甘肃、秦岭以北的平原地带。
思:想到。
妇:指客子的妻子。
这句和下句时客子想象的情景。
当:对着。
未眠:没有睡觉。
旗:星名。
星旗:就是旗星,古代人认为它代表战争。
《史记·天官书》:“房心东北曲十二星曰旗。
”映:照耀,映照。
疏勒:汉代西域的诸国之一,王都疏勒城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疏勒县。
云阵:就是阵云,像兵阵一样密布的浓云。
祁连:山名,指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境内的天山。
战气:战争气氛。
从军:在军队中服役。
复:又,再。
赏析《关山月》是一首较有感染力的抒情诗,引用汉代故事描述了因战事而离别的夫妇间相思之衷情与哀愁。
诗人又巧用十五圆月作引子,抒发了内心的深情。
此诗虽只有简洁八句四十个字,但写得情景交融,历历在目,呈现出一幅征夫思妇的互念互思的情感相思图。
诗人基于深厚的功底,功妙的艺术构思,简洁的语言,成功地创作出这一首的古题新作。
其中有三个值得赏析和品味的诗点。
首先,有感而作,国事家事也萦怀于心,将边关战争和征夫思妇融于一起而描述在诗中。
当时也是多事之秋,战事频繁,影响到国泰民安,百姓家庭团圆幸福,诗人抓住征夫远在边塞而思念家人的情思作为着笔点,既有了边关战事,更写出了远征战士家庭的情感,流露出对征人远离亲人的同情,对战争的谴责,这首诗作成功之处就在于具有一定的现实性与人民性,摆脱了宫体诗作内容的贫乏。
关山月陆游翻译及赏析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关山月”是乐府《横吹曲》题,本诗题为“关山月”。
关山者,关隘山岭也。
它是边塞诗的常用意象,本篇写关山客子的室家之思。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关山月徐陵关山三五月,客子忆秦川。
思妇高楼上,当窗应未眠。
星旗①映②疏勒,③云阵上祁连。
战气今如此,从军复几年?【注释】①星旗:星名。
②疏勒:西域国名,也是其王城。
③云阵:军队。
1、诗歌表现了“客子”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
(5分)2、诗歌前两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说明。
(6分)3、有人说,此诗的三四句委婉别致,尤为动人,请简析这两句在表达上有什么特别之处。
4、“战气今如此,从军复几年?”联系全诗,说说诗人的追问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①思念家乡亲人。
(3分)②厌倦战争,渴望回家团聚。
(2分)2.虚实结合。
关山客子思念家乡是实写,思妇夜间未眠当窗远眺丈夫是虚写。
【或答想象,客子身处边塞想象妻子深夜不眠的情景;或从对方写起(衬托),用家中思妇的不眠衬托军中客子的思乡,均可得分。
】手法3分,说明3分。
3、诗的前六句主要是诗人以第一人称叙述和追想,三四句的意思是说,离人惆怅之时,思妇应该也守候在窗边难以成眠吧。
诗人从亲临者的角度以己度人来表达痛苦与无奈之情,尤为动人。
4、诗人述说“客子”之忆和“思妇”之思,叙写战争的进程,重在表现战争的漫长和造成的深沉痛苦,思乡与无奈之情明显,表达了反对战争、期待和平的.强烈情感。
翻译:在遥远的边塞,正是三五之月,我这个客居在外的征人想起了我的家乡。
在遥远的秦川故里,满腹心事的妻子肯定也没有入睡,她登上高楼,倚著窗儿,正在眺望中天寒月,思念着远在边关的亲人。
星辰映照在遥远的西域,云阵积聚在高高的祁连山上。
目前的战争气氛还是很浓厚,不知道我还要从军多久?赏析:开头两句点出诗题,以一个“忆”字逗出无尽情思。
三四句写所“忆”情景。
客子设想,在遥远的秦川故里,满腹心事的妻子肯定也没有入睡,她登上高楼,倚著窗儿,正在眺望中天寒月,思念着远在边关的亲人。
《关山月》原文及翻译赏析《关山月》原文及翻译赏析5篇《关山月》原文及翻译赏析1关山月关山三五月,客子忆秦川。
思妇高楼上,当窗应未眠。
星旗映疏勒,云陈上祈连。
战气今如此,从军复几年。
古诗简介《关山月》是南北朝时期诗人徐陵用汉代乐府古题吟咏故事的一首抒情五言诗。
全诗通过将士征战四方的历程,影射出思念之情,期盼战争尽快结束,表达了诗人反对战争,向往和平的心情。
翻译/译文十五的月亮映照在关山,征人思乡怀念秦川。
(想必)妻子此时正站在高楼上,对着窗户遥望远在边关的我而没有睡觉。
战争的旗帜飘扬在疏勒城头,密布的浓云笼罩在祁连山上。
战争局势如此紧张,从军征战何时能够还乡。
注释①关山月:乐府《横吹曲》题。
②关山:边境要塞之地,指征战人的所在地。
三五月:阴历十五的月亮。
③客子:在外地出游或出征的人。
秦川:指关中地区,泛指今陕西、甘肃、秦岭以北的平原地带。
④思:想到。
妇:指客子的妻子。
这句和下句时客子想象的情景。
⑤当:对着。
未眠:没有睡觉。
⑥旗:星名。
星旗:就是旗星,古代人认为它代表战争。
《史记·天官书》:“房心东北曲十二星曰旗。
”映:照耀,映照。
疏勒:汉代时西域的诸国之一,王都疏勒城在今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疏勒县。
⑦云阵:就是阵云,像兵阵一样密布的浓云。
祁连:山名,指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境内的天山。
⑧战气:战争气氛。
⑨从军:在军队中服役。
复:又,再。
创作背景梁武帝太清二年(548年),徐陵奉命出使东魏,后因侯景之乱,被迫留在邺城达7年之久,不得南归,因此其诗风有所变化,写出了一些富有真情实感,为人所称道的诗篇。
《关山月》就是这一时期写下的一首描写边塞风光的诗。
赏析/鉴赏《关山月》是一首较有感染力的抒情诗,引用汉代故事描述了因战事而离别的夫妇间相思之衷情与哀愁。
诗人又巧用十五圆月作引子,抒发了内心的深情。
此诗虽只有简洁八句四十个字,但写得情景交融,历历在目,呈现出一幅征夫思妇的互念互思的情感相思图。
诗人基于深厚的功底,功妙的艺术构思,简洁的语言,成功地创作出这一首的古题新作。
关山月陆游宋代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
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
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
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
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译文与金人议和的诏书已经下了十五年,可笑将军们不战徒然地驻守在边疆。
豪门府第终日沉溺于宴乐歌舞,棚里的战马肥胖老死,军库中闲置的弓箭也已腐朽断折了。
守望岗楼上报更的刁斗催促着月亮下山,三十岁从军现已是白发丛生。
谁又能理解羌笛声中传出的战士心声呢?落月的余光把战场上征人的尸骨照映。
中原大地古来战争不断地发生,而今只能让金人在此传子生孙?遗民忍死偷生盼望着失地收复,今夜不知有多少人流泪望月轮!注释关山月:乐府旧题,《乐府解题》云“《关山月》,伤离别也”。
和戎:原意是与少数民族和睦相处,实指宋朝向金人屈膝求安。
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年)下诏与金人第二次议和,至作者作此诗时,历时为十五年。
边:边防,边境。
“朱门”句:红漆大门,借指豪门贵族。
沉沉:形容门房庭院深邃。
按:击节拍。
“厩(jiù)”句:马棚。
肥死:马棚里的马不用,渐渐死去。
弓断弦:弓很久不用,绷的弦都断了。
“戍楼”句:边界上用以守望的岗楼。
刁斗:军用铜锅,可以做饭,也可用来打更。
笛里:指以笛吹奏的曲调声。
沙头:边塞沙漠之地。
征人:出征戍守边塞的战士。
逆胡传子孙:指金人长期占领中原。
金自太宗完颜晟进占中原,至此时已有四世,故云传子孙。
又可理解为南宋当今君臣不思恢复。
将它留给后代去处理。
“遗民”句:指金国占领下的中原百姓。
恢复:恢复中原故土。
赏析《关山月》充分地体现了陆游爱国主义诗歌的基本内容和精神实质,是思想性和艺术性结合比较完美的作品。
饱含诗人忧国爱民的思想,感情沉痛悲愤,读来使人泪下。
这种感人肺腑的巨大力量,除了来自其伟大的爱国情怀,还在于其高超的艺术手法,其中最突出的一点就是构建了多重套叠的对比示现修辞文本。
诗每四句分为一个层次,三个层次分别选取同一月夜下三种人物的不同境遇和态度,作为全诗的结构框架,语言极为简练概括而内涵却又十分丰富深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