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课诗歌、小说与戏剧
- 格式:ppt
- 大小:4.06 MB
- 文档页数:30
【教学目标】重点:浪漫主义诗歌、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和荒诞派戏剧代表人物、作品及其体现的时代特色处理方法:学生分组合作,提前预习并查找相关作家的生平、代表作等信息资料。
教学中把课堂大部分时间交给学生,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互教、互助,达到理解掌握重点,培养能力、陶冶情操的目的。
难点:浪漫主义诗歌、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和荒诞派戏剧兴盛的时代背景;《等待戈多》的思想内涵处理方法:对于浪漫主义诗歌和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兴盛的背景,用恩格斯的一段经典论述作为材料,引导学生分析当时的社会状况,得出结论。
对于荒诞派戏剧有关的情况,先播放一段《等待戈多》的视频,让学生有一个整体的印象和感受。
因思想内涵的理解上有一定难度,以教师讲解为主。
【教学方法】1、分组合作学习:课前根据学生兴趣和意愿划分学习小组,在教师指导下分头预习并准备相关资料,以此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搜集整理资料,获取有效信息等方面的能力。
2、以图片创设情境导入,激发学生兴趣;或者以复习回顾方式导入,为本课学习做好铺垫。
3、专题报告式的课堂教学:学生根据课前预习情况,展示本组合作学习的成果,向全班同学介绍相关作家及作品。
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以及合作交流意识。
4、编排表演课本剧《守财奴》,形象直观地反映巴尔扎克作品的特点,也有利于学生产生兴趣,培养能力。
5、多媒体辅助教学:用多媒体展示作家画像、作品封面、片段、改编的影视作品【板书设计】【情景导入】十九世纪以来,欧洲的政治、经济、文化都经历了哪些翻天覆地的变化?政治上: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资产阶级的统治基本确立;经济上: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经济主导一切;文化上:启蒙思想家号召人们追求自由、民主、平等、博爱的更为美好的社会。
文学艺术作为现实生活的一面镜子,在十八世纪后半叶至十九世纪欧洲大革命与大变革的时代背景下,也出现了新的艺术形式和新的内容,更生动地反映了十九世纪以后的社会变迁。
【讲授新课】(展示板书):一、杰出的浪漫主义文学家(18世纪中叶以后至19世纪初)浪漫主义是一种文学艺术的创作方法和思潮,原指用罗马语书写的故事,进而专指长篇小说或骑士故事,后来也包括传奇小说等。
第四单元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化
第17课诗歌、小说与戏剧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好!
我说课的课题是《》,我将从说教材、说目标、说教法、说教学过程等四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首先,说教材:
从教材的空间角度讲,文学艺术是现实生活的一面镜子,通过学习本课,有助于学生通过这一时期的重要作品认识西方社会的重大变化。
从高考的时间角度讲,本课在高考中占有较为重要位置。
自2007年新课改高考以来,全国共考过8道选择题,0道简答题。
山东0道选择题,0道简答题。
具体题目是1.(2012·广东文综卷·19)18世纪末19世纪初西方某文学流派“以艺术的方式描摹了这一特定时代人的激荡、亢奋而敏感、纤弱的心灵世界,展现了有着强烈个性扩张欲望的自我”。
其创作风格是()
A.浪漫主义B.现实主义C.古典主义D.理性主义
【考点】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解析】本题解题的关键是通过时间信息和艺术特征来判定选项。
浪漫主义于18世纪末至19世纪30年代盛行,从题干中的“敏感、纤弱的心灵世界、有着强烈个性扩张欲望的自我”反映的是浪漫主义文学的特征,因此A项正确;从时间信息和艺术特征上看,BCD与题意不符。
诗歌、小说与戏剧教学设计一、课标要求:了解19世纪以来文学的主要成就,认识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影响。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19世纪以来文学的主要成就,识记浪漫主义文学、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和现代主义文学的代表及其代表作。
通过分析拜伦、雪莱、巴尔扎克、贝克特等著作的特征,理解文学作品与时代背景之间的关系,以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解读历史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和成果展示的方式,让学生自主对拜伦、雪莱、巴尔扎克、托尔斯泰和贝克特的作品进行概括、比较、整理,从而得出各种文学特点的不同,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另外,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鉴赏作品和分析史料总结其产生的背景和文学价值,提高学生分析史料、感悟史料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动荡的社会环境下,涌现了一批优秀的文学作品和杰出的作家,了解这些作家的生平和性格特点,从而认清这些作品所反映的历史画卷和时代变迁,继承优秀的人类文化遗产,为国家、社会和人类作出自己的贡献;通过对名家名著的了解,培养审美情趣、提升艺术品味、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与人生观。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浪漫主义文学、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和荒诞派戏剧的作品特点及其产生的时代背景;难点:理解浪漫主义文学、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和荒诞派戏剧作品的不同;理解《等待多戈》的思想内涵。
四、学情分析1、教学对象:高二学生。
2、有利之处:学生对西方近代政治经济的发展已经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学生在语文课及日常生活中也能偶尔接触文学作品,对它的一些形式不会陌生。
3、不利之处:现在的学生对西方的诗歌、小说与戏剧这种相对乏味的艺术不感兴趣,甚至有抵触情绪,对于它的现状关注不够;学生还比较缺乏把思想文化与政治经济相结合学习分析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回顾第三单元的内容老师(问):上一节课我们已经结束了第三单元的学习,第三单元我们最主要学习了一种精神——人文主义精神,在讲人文主义精神的过程中,我们最主要讲了近代西方三场思想解放运动,请问同学们,这三场思想解放运动分别是什么呢?它们代表的是哪个阶级的利益?它们的批判对象分别是谁?学生(答):运动: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代表的是资产阶级的利益;批判对象:文艺复兴批判的是宗教神学,宗教改革批判的是教皇的权威、教会的特权,启蒙运动批判的是君主专制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