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童年》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28.50 KB
- 文档页数:7
《童年》教案《童年》教案《童年》教案1课时1主备(集体备课)辅备(个人备课)教学目标1.学习抓住特征刻画人物的方法。
2.学习作者生动细腻而又饱含感情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学习抓住人物的特征,运用描写方法刻画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文章中重点语句的揣摩,以及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
教学方法朗读指导法探究讨论法教学过程与学生活动一、导入新课童年灿烂总让我们回味,特别是陪伴我们度过那些愉快日子的儿时朋友更让我们怀念。
不知你们的童年朋友是谁?他为什么会让你如此难以忘怀?请说一说。
下面我们来看看高尔基《童年的朋友》又是怎样的一位朋友吧二、朗读课文,思考:1.读完课文,你认为哪句话可以概括全文的中心内容呢?明确:“她马上成为我终身的朋友,成为最知心的人,成为我最了解、最珍贵的人,——是她那对世界无私的爱丰富了我,使我充满了坚强的力量以应付困苦的生活的”。
2.想一想,在“我”的眼里外祖母是怎样的人。
学生回答:肥胖、慈爱、温柔、纯朴、勤劳、坚强、乐观。
最珍贵,最知心,是我的朋友等。
三、赏析课文1.有人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写人最好是写眼睛。
课文中三次写了外祖母的眼神,把有关的句子画出来。
体会这些描写表现人物怎样的内心世界。
2.外婆在孩子的眼里是长辈,可作者在文中说外婆是他的“朋友”,而且是“最知心”“最珍贵”的“终身朋友”。
为什么?明确:1.黑眼珠儿闪耀着气愤的光芒;那黑得像黑樱桃的眼珠儿睁得圆圆的,闪出一种难以形容的愉快光芒;但通过她的眼睛,从她内心却射出一种永不熄灭的、快乐的、温暖的光芒。
表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充满活力、愉快、温暖。
2.因为她不仅善良,又爱心。
还把我领到光明的地方,给了我关怀,给了我生活的勇气和力量。
四、品味文章的语??文章使用了巧妙的修辞手法,具体说说作者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①描写声音和动作的句子:“外祖母说话好似在用心地唱歌,字字句句都像鲜花那样温柔、鲜艳和丰润,一下子牢牢地打进我的记忆里。
《童年》导读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童年》的背景、内容及主题。
2.学会阅读整本书要关注的内容。
3.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引导学生制定合适的阅读计划。
教学重难点:1.整体感知《童年》的背景、内容及主题。
学会阅读整本书要关注的内容。
2.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引导学生制定合适的阅读计划。
教学过程:一、说童年,走进悲惨生活1.导入:同学们,人生至美是童年,你觉得你的童年是怎样的呢?为什么?(1)快乐的、幸福的……年轻人,等你长大了你才会发现,作业的苦,学习的苦反而会是一种甜。
(2)不管童年是快乐的,还是痛苦的,都是我们不一样的童年,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读读《童年》这本书。
去感受这本书中的主人公阿廖沙不一样的童年经历。
板书:《童年》(3)这本书是谁的作品?谁了解过高尔基?我们一起来看看高尔基的人生经历。
4岁时……(4)读着简介你知道了什么?(了不起的成就)高尔基有着悲惨的身世、痛苦的童年,经历了艰辛的生活。
《童年》这本书是高尔基根据自己的人生经历创作的一部自传体成长小说。
板书:自传体小说2.这本书从成书现在已经一百多年了,依然是经久不衰。
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我们先来读读这段文字。
(1)读读这段文字,你感受到一种怎样的氛围?(压抑的、悲伤的……)(2)一部经典名著,一个文学大师,往往一开头就能奠定整本书的感情基调,读着这本书的开头,我们来猜一猜,你觉得阿廖沙在外祖父家可能过着怎样的日子?(悲惨、痛苦、可怜、苦不堪言……)悲苦(3)你们猜得对不对呢?我们来看一段文字。
二、走进毒打片段,读懂人物形象。
1.默读片段二,用横线划出外祖父毒打我的句子并读一读。
(1)思考:外祖父是一个怎样的人?(2)汇报。
(3)同学们,现在你们明白了吗?作家一开始为什么要写那么压抑的,悲凉的场景呢?暗示阿廖沙悲惨的童年呢。
我们在读书的时候,一定要读懂作者的暗示。
板书:读懂作者暗示。
(4)那这本书仅仅写的是苦难吗?他可能还写了什么呢?我们继续读。
《童年》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感受高尔基《童年》中描绘的俄罗斯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体会作者对苦难的认识和对社会的独特见解。
2. 通过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和情节,引导学生理解阿廖沙的成长过程,以及他在困境中保持顽强、乐观的精神品质。
3. 学习小说中的现实主义手法,关注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环境描写等方面的技巧。
4.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他们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小说背景介绍:高尔基、《童年》、俄罗斯下层人民生活。
2. 人物形象分析:阿廖沙、外祖母、外祖父等。
3. 主要情节梳理:阿廖沙的成长经历、与外祖母的深厚感情、与外祖父的矛盾冲突等。
4. 现实主义手法探讨:人物形象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童年》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现实主义手法。
2. 教学难点:分析阿廖沙在困境中保持顽强、乐观的精神品质,以及这种品质对当代学生的启示。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小说背景、人物形象、情节安排等。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情节,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人物性格和作品主题。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五、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小说背景,分析人物形象。
2. 第二课时:梳理主要情节,探讨现实主义手法。
3. 第三课时:讨论阿廖沙的精神品质,分享阅读感悟。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童年》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现实主义手法有深入理解,能够分析阿廖沙的成长过程及其精神品质。
2. 学生能够运用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对小说进行独立思考和分析。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比较《童年》与其他文学作品的主题和手法上的异同,拓宽阅读视野。
2. 邀请家长或专业人士进行讲座,分享对《童年》及高尔基其他作品的解读和感悟。
3. 鼓励学生阅读高尔基的其他作品,如《在人间》、《我的大学》等,加深对作者及其文学风格的理解。
童年教学设计(共7篇)第1篇:童教学设计《童年》教学设计一、阅读教学目标:1、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源,让图书馆成为学生获取信息、进行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场地,扩大学生知识视野,带动学生学习方式、学习手段的转变,发展学生特长,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课堂是师生共同的天下,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给学生读书、说话、展示的机会。
让每个学生个性化的、鲜活的阅读替代教师对文本肢解性的解读,让学生自己和作家、作品对话,读出作者,读出社会,读出自己。
3、交流《童年》一书中的三个主要人物形象(阿廖沙、外祖母和外祖父),引导学生通过抓住描写方法等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并从中受到启发,珍惜生活。
4、通过阅读示例,使学生掌握选读法、粗读法、精读法、摘读法的阅读方法,养成“不动笔墨不看书”的良好习惯;二、教学重点、难点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享受读书乐趣,奠定自学基础。
三、课时设计:2课时四、教学方法及教学媒体: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提升学生阅读水平;利用多媒体展示课件,增强阅读兴趣,增加阅读容量。
五、教学过程:一、读书方法指导 1.导入课程同学们,我们都知道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们也知道没有书的生活如同没有阳光,我们更知道读书可以让你披上美丽的光彩。
我更愿意把温家宝总理在参加“世界读书日”活动时说过的一句话送给大家:为了让我们自己充满希望,为了我们的民族充满希望,让我们共同走进教科书以外的书的世界,去共同感受课外阅读带给我们的不一样的精彩!今天我们来谈一个轻松的话题——有关课外阅读的问题:“大家课外都喜欢读什么样的书?”2、学生交流互动,谈自己喜欢的课外书,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3、情况小结,出示板书:读书要有选择性——先进的、优秀的文化作品读书要有目的性——启迪智慧、升华思想今天,我们先来学习一些阅读方法希望大家学习后都能够有所感、有所悟,更能有所行动!4、下面我们来学习一下“读书方法” 一是选读法,即根据自己在课内外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
童年教学设计1 一、设计理念 高年级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写作基础,积累了丰富的词语,有着一定的生活阅历。
所以本次作文通过引导学生在短时间内确定写作范围,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激发习作兴趣,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提升情感,审美的价值,享受作文教学的愉悦,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二、教材内容 这次作文是人教版六年制第十一册第五单元的习作《童年趣事》。
本单元学习了两篇童年的课文,角度不同,都充满了童真童趣,从中勾起了对自己类似经历的回忆。
在学习课文时学生就有了想向别人倾诉的愿望,想一吐为快,与别人分享自己的快乐,此次作文为学生提供了表达的平台,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童年趣事》从而降低了写作的难度,也是我选择快速作文(20分钟)完成习作的原因。
由于是自己亲身经历的事,使学生能言之有物,按一定顺序表达,做到言之有物和言之有序的统一,使学生在写作中获得乐趣,激发了习作的兴趣,体会到作文并不可怕,不是一件苦差事,六年级的学生写过很多记叙文,童年趣事是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我在学完两篇童年的课文之后让学生回忆,写三件童年趣事,这样为写作文做好了准备,结合这次作文的内容,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教学要求: 1、选材要新颖,选择自己印象最深的事,体现个性化。
2、要突出趣字,内容要有教育意义。
3、记事的内容要具体,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中心明确。
4、4000字以上。
教学重点: 《童年趣事》明确选材范围,与《童年记事》的选材要区分,《童年趣事》紧扣“趣”字,在选材上选择趣事,不应选择值得回忆的事、有意义的事,从理论上说学生理解有一定的难度,我把两个范文共同欣赏,通过对比,学生马上明白了他们在选材上的不同,一字之差,选材不同,要使题目与内容相呼应,紧扣中心。
教学难点: 把所选择的材料加工整理,按一定的顺序表达出来,做到言之有序,内容要具体,中心要突出是本次作文的难点,通过独立修改,提高修改能力,把自己的篇作文修改成一片优秀习作。
呢?今天就让我们一同翻开这本书,走进高尔基的童年故事。
二、整合信息,提炼阅读方法
1.过渡:同学们,一本好书就像一个大宝藏。
同样的宝藏,有些人能找到很多宝贝,有些人却找不到。
关键在于他们“挖宝藏”的方法不一样,读课外书也一样,有好的阅读方法,能让我们在同样的时间内有更多的收获,该怎样读呢?
2.介绍方法;(1)阅读计划(2)情节记录卡(3)制作人物卡片(4)思维导图(5)绘制故事地图(6)成长梯(7)启示卡体会人物形象的鲜明性与复杂性
三、试读《童年》,初感人物形象
1、埋葬了父亲,年幼的阿廖沙就跟着母亲和外祖母一起就来到了外祖父家。
来到这个家不久,他就目睹了饭桌上发生的这一幕。
(播放视频)
同学们想一想:年幼的阿廖沙今后将会生活在怎样的家庭环境中呢?(整日争吵打架、矛盾重重……)
2、接下来在这个家里,阿廖沙还预设:
1.为什么会心怀不安呢?
2.为什么开始对一切委屈和伤
痛变得极度敏感呢?
3.当初那个对父亲死去都没有
太多感知的阿廖沙,他的心理
为何有如此大的变化呢?这一
切都是为了什么呢?(同学们
讨论交流)
有效激发学生阅读的内驱
力。
整本阅读导读课《童年》教学设计【课型】阅读推进课【教学目标】1.梳理前七章的情节,理清人物关系。
2.通过对比阅读,感受外公和外婆的人物形象。
3.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体会化“泪”为成长的动力的真正含义。
【教学重点】目标1【教学重点】目标2、目标3【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前回顾,梳理情节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上午好!最近我们走进了小说单元的学习,通过学习《桥》《穷人》《金色的鱼钩》等小说,我们知道了,读小说,要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
(板书:情节、环境、人物)师: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童年》这本小说,去感受高尔基笔下的人物形象。
大家都读到哪儿了?师:看来大部分同学已经读到了这本书的第七章,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同学们读得怎样?我们先一起来回顾一下前七章的主要情节(抽生汇报)。
生汇报后,师追问:你是通过什么方法进行情节梳理的?(预设:借助目录;提取关键词;看导读页……)二、梳理人物,感知形象1.结合语境,猜测人物。
师:大家通过借助目录、提取关键词等方法,梳理了情节。
在《童年》一书中,有许许多多的人伴随着阿廖莎的成长。
罗老师想来考考大家,看大家能不能通过具体的语言描写猜出描写的是谁?(母亲)围着一条红裙子,跪在父亲身边,一边用小梳子梳理父亲的头发,一边伤心地哭泣,眼睛都哭肿了。
(抽生说,请你读给大家听)(舅妈)脸色苍白,蓝眼睛、大肚子,走起路来很吃力,常常停下来,喘着气低声说:“哎哟,我实在走不动了!”(抽生说,请女生来读一读)(小茨冈)宽肩阔背,脸膛方方正正的,一头漂亮的鬈发。
(抽生说,请男生来读一读)(米哈伊尔)舅舅的黑头发梳理得非常整齐,他像外公一样干瘦干瘦的;(雅科夫)舅舅的头发是浅色的,打着卷儿。
(师:外国人的名字不太好识记,我们可以多读几次。
来我们一起把这句话读一读。
)2.利用环形图,梳理人物。
师:伴随阿廖莎成长的人物还有很多,课前已经请同学们结合情节补充了前七章的人物环形图。
《童年》教学设计•学段:六年级【教学目标】1.能想象并说出作者所描写的画面。
2.能借助关键语句,体会作者对白鹭的赞美之情,了解作者是如何把这样感情融入对白鹭的描写之中的。
3.建构学生利用结构图梳理课文主要内容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借助关键语句,体会作者对白鹭的赞美之情。
【教学难点】建构学生利用结构图梳理课文主要内容的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师:我们从出生起,就踏上了成长之旅。
很多作家的作品讲述了成长的故事,这些故事的主任公有的是和我们同龄的孩子。
他们的生活,有欢笑和喜悦,也有磨难和痛苦。
这些或甜或苦的经历,教他们一步步向前,勇敢地面对未来。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一位作家的作品,看看他在作品中是如何记录成长故事的。
1.出示“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说出这句名言的作者。
2.介绍高尔基及生平。
3.引出高尔基的人生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二、话童年,析《童年》(一)想象童年1.出示“童年”这两个字,如果在“童年”前面加一个形容词,会加什么词。
()的童年师:每个人都希望有一个美好的童年,童年爬树,弹球,秋游,打雪仗都有给我们都会给我们留下美好的回忆。
那么高尔基笔下的《童年》又是怎么样的呢?2.出示《童年》封面,预测这是一个()的童年故事。
3.出示《童年》的内容简介,验证这是一个()的童年故事。
(二)梳理《童年》人物1.根据主要内容,找到了这本书都有哪些主要人物。
并在黑板上梳理人物关系。
2.根据主要内容,初步感知人物特点。
将人物特点板书在人物关系图上。
(三)高尔基与《童年》1.《童年》的内容简介连结高尔基的生平,发现其中的秘密。
(有相同的人生经历)2.揭示《童年》是高尔基的自传体小说,根据高尔基的经历所写的。
3.连结《大森林里的小木屋》《窗边的小豆豆》说明自传体小说特点。
三、走近人物,完善人物关系图(一)阅读选文,完善人物师:外祖母将“我”和母亲带到了外祖父家。
新的生活即将展开,“我”的生活将会是什么样子呢?“我”和母亲的到来,让这个家的气氛显得更加紧张。
《童年》整本书阅读导读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童年》的背景、内容及主题。
2.学会阅读整本书要关注的内容。
3.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引导学生制定合适的阅读计划。
教学重点:整体感知,激发兴趣。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如果让你们用色彩来形容你的童年,你想用什么颜色?为什么?2、加上书名号,你想到了什么?3、是不是只有美好而愉快的童年才能让我们成长得更幸福、让未来有所成就呢?苏联作家高尔基笔下的《童年》或许可以给我们一些启迪。
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童年》导读课堂。
二、读薄——明相关信息,读整本书籍交流:走近文本之前,大家说说可以用哪些方法快速了解这本书呢?。
(一)欣赏封面我们可以先从读封面开始,你觉封面关键信息是什么?课件出示封面。
(二)读序言、作品导读或前言1.与这本书相关的信息还可以从哪里知道?书中的“序言”可以给我们提供信息。
你能从序言或前言中读懂什么呢?预设:因为版本不同,有的书前面没有安排序言,也可能是作品导读或者是前言。
无论是哪部分,都能让我们了解与这本书的相关信息。
3.重点读“作者简介和写作背景”。
为了深入理解这本书的内容,我们在读前言或序言时,应该重点读懂哪一部分?预设:我们最重要的是了解作者简介和写作背景。
通过这两点能了解高尔基虽然身处黑暗社会,但他并没有因此失去生活的勇气和信心,反而逐渐成长为一个坚强、勇敢、正直和充满爱心的人,是俄国一代新人的代表。
他不向恶势力屈膝,坚强而善良,勇敢而自信。
加深对小说中人物认识,更好地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三)初识《童年》,了解自传体小说1.同学们,再读读阅读《童年》内容简介与作者简介,并进行对比,你有什么发现?2.小结:我们发现,作者的经历和小说主人公的经历相似。
像这样以主人公的生平经历和事迹为素材写成的传记,我们称为“自传体小说”。
(四)了解目录1.读目录:说说你从目录中知道了什么?并试着进行推测。
2.目录中有哪些人名呢?请用笔圈出目录中的人物姓名,和这些名字打打招呼吧,以后的阅读中,可能会成为朋友呢!教师小结:通过刚才“读封面”“名师导读方案”“名著阅读导航”“鉴赏与品读”“读目录”这些方面可以从整体上了解了这本书的相关信息,我们可以说这就是先把书读“薄“。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精彩片段的赏析,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2.通过不同朗读方法,分析小说中几个主要的人物形象。
3.让学生感受阿廖沙的不幸童年,了解他在苦难中成长的经历,教育学生成为一个正直、善良、坚强的人。
重点:通过精彩片段的赏析,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难点:让学生如何从作品中感悟到小主人公在苦难中成长起来的经历。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播放歌曲《童年》。
每位同学都有过幸福的童年,今天让我们走进阿廖沙的“童年”,真情体会特殊的在苦难中成长的童年。
二、作者作品:作者是一位苏联作家,他一生写了无数的作品,为世界文坛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同学们知道他是谁吗?生答:高尔基。
(补充)高尔基:苏联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导师,苏联社会文学的创始人。
列称他是“无产阶级艺术最伟大的代表者”。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母亲》,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过渡:《童年》是高尔基以“苦难”为主题的作品,作品以他自己3岁到10岁之间的童年生活为原型,小说写了主人公阿廖沙在悲惨黑暗的童年生活中经历苦难和磨练成长起来的故事。
三、整体感知:学生快速阅读课后名著导读精彩片段,说说印象最深刻的人物或情节。
学生自由回答。
过渡:下面我给同学们推荐精彩片段深入了解阿廖沙经历了哪些苦难又心酸的童年生活。
四、精彩片段:(一)“深重的苦难”1.齐读片段一《一起生活了50年后分家》问题: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外祖父?(吝啬自私)这种性格体现在哪些事情上?小结:通过以上片段的赏析我们看到了一个贪婪吝啬的外祖父,也看到了一件件和他有关的家庭丑事。
过渡;有人说在外祖父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人性的许多的弱点和不足。
再看片段二《我失去了知觉》2.一生朗读片段二《我失去了知觉》问题:通过语段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外祖父?他是如何对待家人的?并从语段中找出依据。
知道外祖父毒打我的原因吗?(残忍粗暴,不顾亲情,蛮横无理,丧尽天良等)过渡:难道阿廖沙的童年生活中仅仅只耳闻目睹了这些事情吗?不,不是!请看:就让我们用朗读来读出阿廖沙那些痛心疾首的伤心经历吧!3..男女生分别朗读片段三《各种不可思议的故事场景》问题:读了这些不可思议又让人义愤填膺的故事场景,以及对外祖父这一家之主所作所为的了解,我们感觉到这是一个怎样的家庭?你能用一两个恰当的词语来概括吗?问题:读着这一桩桩丑事,一幕幕悲剧,让我不由地疑惑重重:为什么都是一家人却将亲人变成仇人,让本应美满的家庭支离破碎,是一个人如此,还是每个人都如此,是一个家庭这样,还是每个家庭都这样呢?阿廖沙在自编的儿歌这样唱:在我们大门口,无数孤儿和老头,哀号乞讨,到处奔走……我们将看到的是怎样的一个现实社会呢?小结:阿廖沙的悲剧经历不仅仅是来自这个小市民家庭的愚昧无知和自私自利,更是和腐朽衰败的旧社会环境息息相关。
《童年》阅读指导课教案东白湖镇小周煜一、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经历及写作背景。
2.通读全书,了解作品内容及艺术特色。
3.上洗漱中精彩片段,概括内容,感知人物形象。
4.分析人物形象,概括人物性格特点。
5.引导学生与高尔基童年对照,珍惜今天幸福生活。
6.学会略读和赏读阅读方法7.掌握正确的阅读顺序二、教学重点:1.分析概括人物形象。
2.以精彩片断赏析,带动理解全书内容。
3.在阅读《童年》中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课前准备:1.学生用两至三周阅读高尔基《童年》。
2.收集作者情况及写作背景。
3.教师制作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1.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富采,足以长才。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2、好书分享:学生分享从以前阅读的课外书中习得的感悟。
二.我的阅读,我收获1.团队分组。
团队一:主考团:小小五马关,欢迎来闯关团队二:焦点评论团:焦点热烈,各抒己见。
团队三:演员团:演剧舞台,放飞精彩!2.了解阅读顺序3.阅读方法:略读和赏读三、走进童年1.作者知多少?学生介绍高尔基一生经历及写作情况。
(预设:①高尔基——全名:马克西姆·高尔基(Gorkey,Maksim)(1868~1936)苏联作家。
原名阿列克塞·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
1868年3月16日生于下诺夫哥罗德市一个木工家庭,1936年6月18日卒于莫斯科。
代表作:《母亲》它描绘了无产阶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塑造了共产党员工人巴维尔和革命母亲尼洛芙娜的感人形象,被公认为是世界文学史上崭新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作品。
②马克西姆·高尔基,前苏联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社会活动家。
他出身贫苦,亲身经历资本主义残酷的剥削与压迫对他的思想和创作发展具有了重要影响。
登上文坛后,他塑造了一系列工人和无产阶级革命者的英雄形象,抨击了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和反动思潮。
代表作有《海燕之歌》,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等。
前苏联有以高尔基命名的州和城市。
③高尔基1868年出生在伏尔加河畔一个木匠家庭。
由于父母早亡,他十岁时便出外谋生,到处流浪。
他当过鞋店学徒,在轮船上洗过碗碟,在码头上搬过货物,给富农扛过活。
他还干过铁路工人、面包工人、看门人、园丁……。
在饥寒交迫的生活中,高尔基通过顽强自学,掌握了欧洲古典文学、哲学和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知识。
只上过两年小学的高尔基在24岁那年发表了他的第一篇作品,892年,以马克西姆・高尔基(意为最大的痛苦)这个笔名,发表了处女作《马卡尔・楚德拉》。
1901年,高尔基因参加彼得堡的示威游行而被捕。
著名散文诗《海燕》就是他参加这次示威游行后写的,他以这篇豪情洋溢的革命檄文,迎接了20世纪无产阶级的革命风暴。
同年,他写了第一个剧本《小市民》,其突出成就是塑造了世界文学史上第一个革命无产者(革命工人尼尔)的形象。
1906年,高尔基最优秀的代表作《母亲》发表了。
在世界文学史上,它是一部划时代的巨著,开辟了无产阶级文学的新的历史时期。
同年,在美国写了描写工人暴动的剧本《敌人》,它是高尔基最优秀的剧作之一。
1913年高尔基创作了自传体三部曲的第一部《童年》。
1913年高尔基回到祖国,主持《真理报》文艺栏,从事文化组织工作和文学活动。
1916年,发表自传体三部曲的第二部《在人间》;1922年发表第三部《我的大学》。
十月革命胜利后,1925年发表长篇小说《阿尔达莫诺夫家的事业》。
1925―1936年写的长篇史诗《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是高尔基的最后一部巨著,这部史诗是高尔基最杰出的艺术成就之一。
1934年,在高尔基主持下召开了第一次全苏作家代表大会,高尔基当选为苏联作家协会主席。
)2.《童年》写作背景。
《童年》是高尔基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一部。
早在19世纪90年代,高尔基就有撰写传记体作品的念头。
在1908年至1910年间,列宁到高尔基在意大利卡普里岛的寓所做客,高尔基不止一次地向他讲起自己的童年和少年的生活。
有一次,列宁对高尔基说:“您应当把一切都写出来,老朋友,一定要写出来!这一切都是富有极好的教育意义的,极好的!”高尔基说:“将来有一天,我会写出来……”不久,他实现了这个诺言。
高尔基在这本书中真实地描述了自己苦难的童年,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一些典型的特征,特别是绘出了一幅俄国小市民阶层风俗人情的真实生动的图画。
它不但揭示了那些“铅样沉重的丑事”,还描绘了作者周围的许多优秀的普通人物,其中外祖母的形象更是俄罗斯文学中最光辉、最富有诗意的形象之一。
是这些普通人给了幼小的高尔基良好的影响,使他养成不向丑恶现象屈膝的性格,锻炼成坚强而善良的人。
⒊小说整体内容感知。
《童年》是高尔基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的第一部(另有《在人间》、《我的大学》)。
小说讲述阿廖沙三岁到十岁的童年生活。
从“我”随母亲去投奔外祖父写起,到外祖父叫“我”去“人间”混饭吃结束,生动再现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俄罗斯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
高尔基出生在俄国尼日尼•诺夫戈罗德一个木工家庭,早年丧父,寄居在外祖父家,十一岁走向社会,饱尝了人生的辛酸。
而《童年》正是根据他童年的生活而写成的,可以说是自传体小说,正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状。
三.人物赏析⒈师:作品中出现了众多人物,你最喜欢谁?为什么?学生从作品中找出相关描写,读一读,对人物进行分析。
明确:作品中主要塑造了两大类人物形象,作者通过对这两大类人物的叙述表达了对他们的爱憎之情。
阿廖沙:坚强、勇敢、正直和充满爱心的人。
阿廖沙是全书的中心人物,他不向丑恶势力屈膝,坚强而善良,勇敢而自信。
他在“令人窒息的、充满可怕景象的狭小天地里”艰难地生活着,身边那些层出不穷的暴行和丑事并不能压倒和毁灭他,这体现了他的坚强和勇敢;他不论是对自己的还是别人的屈辱和痛苦,都会感到难以忍受,这说明了他善良的一面;母亲的再婚,使得他很孤僻,但也没能打垮他的意志。
他的形象是俄罗斯一代新人的代表,他的成长道路是俄国千百万劳动者走向革命,走向新生活之路。
当然,在他遭遇挫折的时期,也曾有过自杀的念头。
那一次,他买了一把手枪要自杀,但幸好没打中心脏,不然就结束了他那年轻宝贵的生命。
不过高尔基还是凭着坚定的革命信念和坚强的毅力战胜了自我,重新树立起生活和学习的信心。
外祖母:慈祥善良,聪明能干,热爱生活,对谁都很忍让,有着圣徒一般的宽大胸怀。
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阿廖沙敏感而孤独的心。
通过对外祖母的回忆,表达了对以外婆为代表的劳动人民的热爱、崇敬之情。
外婆善良慈祥,爱亲人,爱邻居,爱所有的人。
她心甘情愿把生活中的一切压力都承担下来而毫无怨言。
生活的困苦、丈夫的殴打、儿子的忤逆……都熄灭不了她内心深处的仁爱之光。
她是一个充满生活气息与诗意的劳动妇女,她能歌善舞,善于讲形形色色的传说、童话、民间故事。
她还是一个勇敢的人,作坊起火时,所有的人都惊慌失措,只有她冲进火海,抢出水桶大小的一桶硫酸盐。
因此,尽管她有对恶势力顺从忍耐,对上帝盲目信仰的缺点,这并不影响她整体人性上的光辉。
老长工格里戈里:一个非常正直的人,是他真正教阿廖沙做一个正直的人。
小伙子茨冈:是个弃婴,被外婆收养,长大后就成了外公的雇工,他勤劳能干,力大无穷,虽然被外公与舅舅当成牛马使唤,仍很善良乐观。
房客“好事情”:是一个成年人,对生活有透彻的了解与感悟。
他是祖国无数优秀人物中的一个,见识远大,教阿廖沙用心观察生活、发现生活,教他做任何事都要讲究技巧。
我的母亲:他的母亲:绝望主妇,被丈夫抛弃、孩子病死,但十分坚强。
这些人都是阿廖沙所喜欢与崇敬的,他们对阿廖沙人生观的形成有重要影响,从正面唤起了阿廖沙对生活的热烈向往。
这些人都不同程度的向阿廖沙敞开自己的心灵,帮助他了解到在生活中除丑事之外,还存在着健康与富有创造性的东西。
外祖父:吝啬、专横、贪婪、残暴,经常毒打外祖母和孩子们,狠心的剥削手下的工人。
是阿廖沙十分讨厌的一个人,对他无论是外貌描写还是内心世界的刻化,总有作者辛辣的讽刺意味在里面。
例如:他矮小、干瘦,只有外婆的肩膀高,走起路来步子快而细,自私残忍,野蛮粗暴,动辄就打人骂人,哪怕遇上一点不如意的事情也要歇斯底里的发作。
为了维护他那摇摇欲坠的小业主地位和分崩离析的家庭,他残酷的虐待工人伙计,甚至六亲不认,将替他劳动了一辈子的老匠人格里戈里赶出家门,共同生活了一辈子的老伴他也要她自谋生路。
有钱时作威作福,独断专行。
破产后更加贪婪吝啬,品格底下。
物质上破产,精神上也完全垮掉。
尽管在这个市侩气十足的人身上还有一点人性的闪光,如他年轻时候在伏尔加河当纤夫,经历了贫困和沉重的生活,是一个生活的斗士与勇士。
当他给阿廖沙讲到那时的经历时,露出一种真诚而兴奋的表情。
再如他叫阿廖沙识字也体现对阿廖沙的疼爱。
但这一切并不能掩盖他整体人性上的残忍与自私。
对于外公的种种恶劣行为,阿廖沙是非常讨厌的,尤其是外公无故殴打善良的外婆时,他无比愤怒,报复外公。
这种厌恶、愤怒同样也存在于作者心中,通过对阿廖沙反抗外公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以外公为代表的那一类人的蔑视、厌恶、否定,也表达了作者对小市民阶层肮脏、龌龊不良品性的否定。
外祖父开了家染坊,但随着家业的衰落,他变得吝啬、贪婪、专横、残暴,经常毒打外祖母和孩子们,狠心地剥削手下的工人。
有一次阿列克谢因为染坏了一匹布,竟被他打得昏死过去。
幼小的阿廖沙也曾被他用树枝抽得失去知觉。
他还暗地里放高利贷,甚至怂恿帮工去偷东西。
两个舅舅也是粗野、自私的市侩,整日为争夺家产争吵斗殴,疯狂虐待自己的妻子。
师:这是另外一些人,是阿廖沙所厌恶的,带给阿廖沙的是痛苦与折磨。
代表生活中丑陋的一面。
⒉师生讨论:处在这样丑陋的社会,我们不得不担心阿廖沙的心灵会不会也被玷污?这世界也不完全是丑陋不堪的一面,身边还会有善良正直的人存在,他们给了阿廖沙信心和力量,使他看到了光明和希望,并相信黑暗终将过去,未来是属于光明的。
例如:在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个人外祖母,正直的人的是老长工格里戈里。
那个善良、乐观、富于同情心的“小茨冈”……高尔基在作品的开头就写到:“有时连我自己也难于相信,竟会发生那样的事。
有很多事情我很想辩驳、否认,因为在那‘一家蠢货’的黑暗生活中,残酷的事情太多了。
”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在这黑暗的另一面,还有一种叫做光明的东西在那隐隐发光。
只要还对光明充满希望,那么这一点点微弱的火光就可以被放到无限大,直至洒到每一处阴暗的角落。
四.精彩片段赏析1.阅读精彩片段(二)思考:这段写了什么内容?其中写了哪几个人物?从中反映出他们怎样的特点?这些事情带给作者怎样的感受?2.我阅读,我欣赏,我推荐你最欣赏那个章节的内容?请说出你的推荐理由,把它推荐给大家。
把你最喜欢的章节,写下来,写一篇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