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武夷山下梅村砖雕艺术
- 格式:doc
- 大小:1.93 MB
- 文档页数:5
【关键字】旅游《中国民俗旅游》课程论文下梅村民俗旅游资源开发探讨院系:旅游系专业:旅游管理年级(班级):2013级(3)班姓名:林元卿学号: 011指导教师:周作明完成日期:2014年6月17日摘要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民俗旅游也迅速成为各地旅游发展中的一个亮点,民俗旅游具有显著的地域性特色,同时历史文化氛围浓厚,还有丰富的表现形式,自然备受旅游者的青睐,成为现代旅游业和旅游者新的目标。
本文以武夷山下梅村为例,根据下梅村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特色,试着探索出下梅村发展民俗旅游的优势同时也指出其潜在的发展问题。
并在此根底上提出对策和发展构想。
关键词:旅游业;民俗旅游;乡村民俗游;下梅村AbstractAlong with the vigorous development of tourism,folklore tourism has rapidly become a bright spot in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of folklore tourism,with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significantly,at the same time,historical and cultural atmosphere,and rich form,nature has been favored by tourists,become the modern tourism and tourist new target. In this paper,Mei Village in Wuyishan as an example,according to Mei Village folk culture tourist resources characteristic,try to explore the plum village development folklore tourism advantages but also points out the potential development. And on this basis,put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and development.Keywords: Tourism;folklore tourism;Rural Folklore Tour;Xia Mei Cun目录下梅村民俗旅游资源开发探讨1 引言当前,国际旅游趋势在向文化旅游发展,以弘扬地域风采的民俗旅游越来越受到重视。
下梅村武夷山下飘满茶香的最美古村(组图)(全文)因央视《走遍中国》,让山海闽越里的一个小镇名声大噪。
下梅村,一个多么诗意的名字,就隐藏在武夷山脚下,村落中祠堂、古井、老街、旧巷,无不让人着迷。
有时间去武夷山的话,别忘记逛逛下梅,这个茶叶飘香的小村子。
因茶而兴起的小村子(图片来源:小林)下梅是一座因茶叶而兴,也因茶叶而衰的古村落。
尽管当溪水依然缓缓流淌着,却已不见了昔日里舟来楫往、南下北上的热闹与喧嚣。
“鸡鸣晨光兴,祥云夹出千灶烟”,从下梅村流传的这首民间歌谣里可以想见当年的繁荣,这里曾经是闽北至莫斯科的万里茶叶之路的起点,曾经吸引了晋商甘冒性命危险南下买茶。
载满茶叶的船只从这里出发,过广西分水关一路北上,以中俄边境的恰克图为中心,横贯欧亚大陆。
而如今,这里仅剩下这些古旧的建筑群供游人去凭吊那逝去的繁荣。
当阳光洒进村子(图片来源:小林)气势宏大的祠堂(图片来源:小林)老奶奶在认真挑选茶叶(图片来源:小林)俯瞰下梅村(图片来源:小林)村里唯一的一家旅馆“仙美酒店”是全村最高的三层建筑,也是俯拍全景的最好制高点。
听名字大概会让人误以为老板是一位“美若天仙”的姑娘,然而名叫“仙美”的老板却是不折不扣的大叔。
作为武夷岩茶贸易的起点,在这里学会品茶当然十分重要。
除了名声在外的“大红袍”以外,水金龟、白鸡冠、铁罗汉、黄观音、半天腰等等名字让人眼花缭乱,尤其像“不知春”这样的名株,光听名字就已经美煞人。
在村里无论走到哪里,总有人招呼你进来喝杯茶,手中总能捧到一杯酽酽的武夷岩茶,杯如胡桃大小,袅袅的茶香在白瓷的杯中绽放、升腾……武夷山人喝茶讲究,三只手指牢牢地托着杯子,且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叫“三龙护鼎”,若是女子再微微一翘兰花指,另一只手再翘中指一托,风情立时便有了。
“不待山盘水亦回,溪山信美暇徘徊。
行人自趁斜阳急,关得归鸦更苦催。
”这是宋代诗人杨万里写的一首《过下梅》。
想那几百年前的一个黄昏,下梅应该还是一位养在深闺人未识的青涩少女,然而尽管斜阳西沉、归鸦苦催,尽管只是惊鸿照影的匆匆一瞥,下梅沉静的美仍是那样引得年青的儒生频频回首,倒有点蒲公笔下诡秘香艳的气氛了。
武夷山下梅村有什么特色?武夷山下梅村旅游景点推荐因茶而兴,也因茶而美
下梅位于武夷山脚,是晋商千里茶路的出发地,有着延绵百年的兴衰史,以及保存极为完好的古建筑。
清康熙、乾隆年间,下梅村曾是武夷山的茶市,兴盛一时,现仍保留具有清代建筑特色的古民居30多幢。
这些集砖雕、石雕、木雕艺术于一体的古民居建筑群,清代茶
市风貌街,是下梅村最具代表性的一道风景,是武夷山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玩什么:镇国庙、市井百态、邹氏家祠、邹氏大夫第
门票与交通:下梅村在武夷山景区外,从景区出发打车大约十几分钟.(在武夷山打车最好是打表)
目前下梅在收门票,门票是60元,一般买了门票就会有导游相随,带你领略古村风情。
但如果你不想买门票,你也可以请当地的茶农带你进去,你可以顺便去他家喝茶用买门票的钱来买茶。
Culture文化88闽北一行,印象深刻的不是武夷山的大川大河、花鸟怪石,也不是大红袍飘逸而出的醉人茶香,而是下梅村村落中祠堂、古井、旧巷那古香古色的老街、流水和风情,以及山护村屯、水养邑人、山环水抱相对封闭安宁的古村神韵。
下梅是一座古村落,距离武夷山很近,但却常常被人忽略。
下梅村位于一条名叫梅溪的河边,因为处于梅溪下游,故名下梅。
据说,当年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朱熹常往返于上梅、下梅,观村野农家、山冈田塍梅香飘逸,留下了“晓登初移屐,寒香欲满襟”等赞美梅香的诗句。
下梅村人按照阴阳五行,在村中间开挖了一条人工小运河,取名当溪,和梅溪交汇,形成“丁”字形水网,如棋盘布局的下梅村,就安卧在山环水抱中,村庄整体上蕴藏着“山气刚、川气柔”的风水意象,堪称“钟灵毓秀”之地。
我们到达时,正赶上淅淅沥沥的小雨,举目望去整个古镇还有远处的梅岭、遥山被笼罩在烟雨中,带着几分宁静和神秘。
导游是个当地男子,相貌中看不出能说会道,但一开口却极其专业:下梅村是何时发源的,有多少人当宰相,多少人做官、考秀才,多少人是巨商,哪条小巷、哪个府上有什么大小故事等等,都讲得头头是道,娓娓动听;诗词歌赋信手拈来;名言古句运用得恰如其分。
见我们全神贯注臣服于他的讲解,他兴奋的语调又高了许多,自豪神情溢于言表,口吐莲花,妙语相环。
村落古祠有讲究细细品味下梅民居的建筑,会发现各民居的布局错落有致,巷道曲径通幽,每一处书阁、花园、吊楼、闺楼、厢房的结构是那么精巧,青瓦屋顶起架平缓,院落布局合理,都设置了四方天井,便于采光、集雨、通风,达到“天人合一”的境地:门面多饰砖雕、石雕、木雕和墙头彩绘,是下梅古民居的一枝奇葩。
展现了丰厚的文化韵味,表达了古代劳动人民美好的愿望。
基础、门当、石鼓、花架、池栏等物多是用石头凿制而成,上面雕刻有各式各样的花纹,既美观又实用,不失为赏用兼备的工艺精品。
如果说古祠是这里的一大特色,那么邹氏家祠就是下梅村的标志性建筑,也是武夷山境内保存得最完整的一座祠堂建筑。
福建:武夷山下的“清明上河图”——下梅村梅溪,武夷山东部一道秀丽多姿的溪流。
梅溪上游的村庄叫上梅村,梅溪下游的村庄叫下梅村。
美丽的梅溪,蕴育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下梅村。
下梅村位于武夷山市东部,距武夷山风景区8公里,村落建于隋朝,兴于宋朝,隆于清朝,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武夷山下梅村如果你想要寻味武夷茶,一定要去下梅村走走,这处安静的水乡不仅养育过柳永朱熹,还铺造了武夷“茶商水道”的传奇故事,也是万里茶道的起点。
这个看似寻常的下梅村,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茶村,是闽北地区最富传奇色彩的地方。
下梅村保留着不少明清时期的建筑,集砖雕、石雕、木雕为一体,古街、古井、古码头、古集市造就了典型的江南水乡风貌。
走到村口,就可以感觉到她的悠闲宁静。
梅溪从下梅村前流过,清澈的溪水似乎看不到在流动。
小溪两岸绿树掩映,碧绿的溪水中偶尔露出小岩石,两三只可爱的小白鸭,闲立石上,显徇悠然自得,根本不在乎指指点点的游客。
这样的流水、这样的小溪,让人一下子找到了那种心仪的感觉。
下梅当年因茶市兴,水道是下梅的命脉。
七月,我们看到的这些埠位,因为雨水的稀少,溪水枯黄,沧桑的面容裸露在骄阳下,沾满尘灰,裸露了它的饥渴。
离水位有点远,浅浅的溪水,即使为了一口水折腰,那腰弯得比虾米还厉害,河底,成了几只鸭子嬉戏的好地方。
当溪两岸有南北二街,临溪的街边的靠栏,美人倚虽然刻满历史的风雨沧桑,有点风烛残年,但依然看得出当年的隽秀婉约。
那年早春,雨水绸缪,徐徐的凉风扑面,宛若云鬓花颜的女子,凭栏轻摇团扇,临水照影,顾盼自怜。
缠绵的目光,追随南来北往的竹筏,恋恋不舍地看着风流倜傥的茶商,带走武夷茶香,而让武夷的女人,看着茶商顺着小溪缓缓远行,将下梅村头一行幽幽的目光,定格在美人倚,把一路茶香,与溪水一样悠远出武夷。
徜徉悠悠古巷,宁静中感受曾经的辉煌。
下梅古时是商贾云集之地,山西晋商在这里施展才华,武夷山的岩茶、红茶便从这里起运,北至山西、内蒙、俄罗斯,南至福州、厦门、印度。
武夷山下梅古民居介绍篇一:武夷山下梅古民居是位于中国福建省南平市武夷山市下梅村的一处传统古老民居建筑群,被誉为'活化石'。
这座民居建筑群是中国传统建筑的珍贵遗产,也是闽南地区建筑文化的重要象征之一。
武夷山下梅古民居的建筑风格独特,融合了福建传统山区建筑和中国传统的庭院式建筑特点。
这些古民居建筑一般都是以青砖和红瓦为主要建材,建筑的结构和屋顶设计充分考虑到了对抗台风和地震的需求。
古民居的建筑内部布局也非常注重功能性和实用性。
一般来说,古民居的正门会面向南方,这样可以最大程度地利用自然光线和通风。
古民居内部会有一个宽敞的庭院,周围围绕着多个房间,用来居住、储物和工作。
这些房间往往会有精美的木雕和砖雕装饰,展示了古代福建人的艺术才华和对生活的热爱。
武夷山下梅古民居的历史悠久,有些建筑甚至可以追溯到明清时期。
这些古老的建筑凝聚了历史的记忆,是传统文化的见证。
在过去的几百年里,这里一直是当地居民的居住地,也是世代相传的家族聚居地。
如今,武夷山下梅古民居已成为一处重要的旅游景点。
游客们可以在这里领略到传统建筑的魅力,了解古代福建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古民居内还设有一些展览室和文化活动场所,展示了福建地区的传统文化、手工艺品和民间艺术。
此外,武夷山下梅古民居周边的自然环境也非常优美。
这里有茂密的森林和清澈的溪流,还有绵延不绝的茶园和果园。
游客可以在这里感受到大自然的宁静和美丽,也可以品尝到地道的武夷山茶和当地特色美食。
总而言之,武夷山下梅古民居是一处值得探访的旅游胜地。
它不仅展示了传统建筑的独特魅力,还融入了自然环境和文化活动,使游客能够全面感受到福建传统文化的魅力。
无论是对历史文化感兴趣的游客还是想要享受自然风光的旅行者,这里都是一个不容错过的目的地。
篇二:武夷山下梅古民居是位于中国福建省武夷山市下梅村的一处古老民居建筑群,它是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典范之一。
下梅古民居坐落在武夷山的腹地,被山峦环抱,四季花木繁茂,景色宜人。
·1·基金课题基金项目:本论文为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JAS161115)武夷山下梅古民居的旅游开发与保护刘超婧(闽北职业技术学院,福建…南平 353000)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武夷山下梅古村落的保护与开发受到广泛关注,也变得越来越迫切。
本文通过运用茶文化知识和古建筑开发与保护的综合研究,依托大量的实地勘察数据,验证了保护古村落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并以此提出了具有可行性、前瞻性的保护方案和设计方案,力求打造出以“茶路首埠,风雅水乡”为主题的下梅村旅游品牌。
关键词:古建筑;旅游;规划;保护0 引言下梅古村历史悠久,人文荟萃,不仅是“国家历史文化名村”“晋商万里茶路起点”,同时也是武夷山世界文化、自然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村内现今保留有大批珍贵的明清风格建筑,具有极大的旅游开发潜力。
因历史、发展等原因,这块钟灵毓秀的宝地没能得到有效的保护,不少富有历史、艺术价值的古建筑、古遗址濒临毁灭的危险,亟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予以抢救。
本文立足下梅古村落的人文历史条件与发展现状,在深入实地开展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规划了可行性的古村落保护方案,设计了前瞻性的古村落景区规划方案,旨在推动下梅古村落的旅游开发和保护,为其进一步发展建设提供一些依据。
1 下梅古民居的调查与分析下梅村古民居为明清风格的古建筑,集砖雕、石雕、木雕艺术为一体,其古街、古井、古码头、古建筑、古民居、古集市保存完好,外观古朴,乡土气息浓郁,900多米的人工运河穿村而过,沿河两岸建有凉亭、栏杆、美人靠,加上民风淳朴的民情风俗,造就了典型的江南水乡风貌。
1.1 历史沿革下梅村的历史可追溯到旧石器时代,先秦为闽越之地,隋唐属建宁,宋代称当坑坊,明代形成商埠,清朝乾隆年间达到鼎盛时期,成为武夷岩茶的主要集散地之一。
据《崇安县志》记载,清初下梅村邹氏茶商依托晋商的贸易伙伴关系,使武夷岩茶溯西北而上,经江西、湖北、安徽、山西、内蒙古,直至俄罗斯的恰克图,又南下泉州,扬帆直达港澳与东南亚,开辟了长达万里的武夷岩茶之路。
浅谈武夷山下梅村砖雕艺术
砖雕是在青砖上雕刻出人物、山水、花卉等图案,是古建筑雕刻中很重要的一种艺术形式。
主要用于装饰寺塔、墓室、房屋等建筑物的构件和墙面。
通常也指用青砖雕刻而成的雕塑工艺品。
砖雕主要流派有:1、北京砖雕;2、天津砖雕;3、山西砖雕;4、徽州砖雕;5、苏派砖雕;6、广东砖雕;7、临夏砖雕。
下梅村曾是武夷山的茶市,兴盛一时,现仍保留具有清代建筑特色的古民居30多幢。
这些集砖雕、石雕、木雕艺术于一体的古民居建筑群,是武夷山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其中以“邹氏祠堂”、“大夫第”等典型清代民居所拥有的大规模砖雕建筑为代表的砖雕群展示了下梅村建筑文化和人文环境。
邹氏祠堂——位于当溪溪北,临溪,建于清乾隆五十五年,
占地约200多平方米,为砖木结构。
祠门以幔亭造型,对称布列梯式砖雕图案,为体现中国家族敦本传统,特饰有“木本”、“水源”这篆刻书法两幅,意即家传宗法血缘有如木之本、水之源,生息相关。
祠门前设有拴马石,抱鼓石,供前来祭祀始祖的后代驻停。
祠内供有祠规、家祠史略的碑刻。
主厅敞开式,两侧为厢房,楼上为观戏台。
前廊为精巧木柱拱架,造型别致,可悬宫灯、花灯。
照壁为四扇合一的木雕画屏门,主体表现为伦理、宗法、
生活情趣。
邹氏大夫第——位
于下梅村北街,为清代建
筑,因屋主曾获朝廷诰封
“中宪大夫”而得名。
宅
第大门口地面由青石铺
设,两旁的拴马石和旗杆
石仍保存完好。
大门面壁
全部用砖雕装饰,题材丰
富,形象逼真,富有生活
气息,手法以浮雕和透雕
相结合,层次分明,构图得体。
每个天井都有一高一矮两个石花架。
屋后有观花赏月的花园“小樊川”,属江南园林造型,有“镜月”台、金鱼池、对弈台、石花架等。
园内植有罗汉松,嵌式窗镶以双面镂花砖雕,通过借景给人以“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
的美学感受。
整个建筑宽敞明亮,无不显示主人公的富有与显赫地位。
该宅是下梅村众多古民居中保存最好的一座。
下梅至今还保存着
500余幅砖雕,其构图
之美,制作之精,数
量之多,保存之好,
堪称闽北一绝,就是
在其它地方的古民居
群中也是不曾多见的。
它主要是作为建筑构件和装饰材料被大量用于民居、宗祠的大门、墙壁、天井、花园等处,如珍宝般熠熠生辉。
下梅砖雕通常选用民间流行与喜爱的吉祥物,比如花草好选牡丹石榴,物品爱用文房四宝,珍禽心仪仙鹤凤凰,瑞兽常刻麒麟玉兔,还有将历史典故、神话戏曲人物作为表现内容,运用浮雕、透雕、线刻
等手法进行制作,精雕细刻,人物造型逼真,笔法活泼,透现出丰厚的文化底蕴。
这些砖雕并不仅仅是用于美化建筑,更多的是应用形象的比拟或谐音、数字的比拟等,或表明宅第主人的身份、情趣、志向等,或寓某种希望、寄托、祈盼于其间,昭显世人,勤勉自身,激励后人,相传子孙。
比如一幅刻有宝瓶和一支古戟图案的砖雕,瓶是民间吉祥物的八宝之一,自古以来象征着智慧圆满不漏,它又与平安中的“平”字同音,而戟则体现古代的尚武精神,既象征武勋官价,又与“吉”、“及”、“级”字同音,这幅砖雕通常要表现的便是主人期望家族后人能出入将相,年年平升一级、平安及第。
而另一幅刻着十只梅花鹿的砖雕,“鹿”即是“禄”,“十鹿”寓含着宅第主人渴望子孙后代能出人头地,为官吏、食俸禄,光耀祖宗的意愿。
类似这样的砖雕,经常以十多幅、几十幅量数同时装饰于一个民居的门墙上,把封建时代人们的功名利禄思想与观念表露得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