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危重患者的卧位与安全
- 格式:pptx
- 大小:12.46 MB
- 文档页数:27
危重病人卧位护理危重病人的卧位护理是指对重症患者进行正确的卧位调整,以维持其呼吸、循环和器官功能的稳定,预防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护理工作,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恢复速度。
下面将介绍危重病人卧位护理的目的、原则、方法以及注意事项。
一、危重病人卧位护理的目的:1.保持呼吸道通畅:通过正确的体位调整,可以减少呼吸道阻力,维持气道的通畅,避免分泌物滞留和窒息的发生。
2.提供氧气供应:合理的卧位可以促进氧气的吸入和排出,增加氧气的供应,减少缺氧的可能性。
3.维持循环稳定:通过调整卧位,可以改善血液循环,减少心脏负荷,提高心脏输出量,防止休克的发生。
4.预防并发症:危重病人容易出现压疮、肺炎、血栓和肌肉萎缩等并发症,合理的卧位护理可以减少这些并发症的发生。
二、危重病人卧位护理的原则:1.个体化: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特点,制定适宜的卧位护理方案,以满足其个体化的需求。
2.安全性:选择适当的卧位,注意避免患者压迫自身器官,保护患者的皮肤、关节和骨骼,避免损伤和并发症。
3.合理性:考虑患者的病情和治疗需要,选择合理的卧位,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
4.人性化:在卧位护理过程中,关心患者的感受,尊重其权益,提供心理支持和安慰。
三、危重病人卧位护理的方法:1. 重症患者卧位的常规调整:重症患者应不定时地进行体位调整,以减少肌肉僵硬、肺部积液和血液淤滞等并发症。
常规可以是通气后卧位的30度左右高卧位,可使患者胸腔腔隙增大5-6cm,提高肺的复张力,有效改善通气和氧合情况。
2.仰卧位:对于需要插管或气管切开患者,可以选择仰卧位,使气道通畅,便于呼吸治疗。
同时注意保护喉部插管或切口的稳定性。
3.低头位:对于患有颅脑损伤的患者,可以采取低头位,减少颅内压,预防脑水肿和脑疝的发生。
4.俯卧位:对于需要背部引流或胸部引流的患者,可以选择俯卧位,促进引流液排出,减少肺部感染和胸腔积液。
5.侧卧位:对于需要保护胃黏膜的患者,可以选择侧卧位,减少胃内容物的倒流,预防胃肠道并发症的发生。
病人的卧位与安全护理一、病人的卧位卧位是病人卧床的姿势。
卧位与论断、治疗和护理有密切的关系,正确的卧位对减轻症状、治疗疾病、预防并发症均起到良好的作用。
(一)卧位的性质1.主动卧位病人在床上自己采取最舒适的卧位。
2.被动卧位病人自身无力变换卧位者,如意识丧失或极度衰弱的病人,必须由护士帮助更换卧位。
3.被迫卧位由于疾病的影响或治疗的需要所采取被迫的卧位。
(二)常用的几种卧位1.仰卧位(1)去枕仰卧位病人去枕仰卧,头偏向一侧,两臂放于身体两侧,双腿伸直,将枕横立置于床头。
适用于昏迷或全麻未清醒病员,可防止呕吐物流入气管而引起窒息及吸入性肺炎等并发症;用于脊椎麻醉或脊髓腔穿刺后的病人,可预防脑压减低而引起的头痛。
(2)休克卧位抬高头胸部约10度-20度,抬高下肢约20度-30度,适用于休克病人。
抬高头胸部,有利于呼吸;抬高下肢,有利于静脉血回流。
(3)屈膝仰卧法病人采取自然仰卧,头下垫一枕头,两臂放在身体两侧,双腿曲屈,使腹肌放松,适用于胸腹部检查。
2.侧卧位病人侧卧,两臂屈肘,一手放于胸前,一手放于枕旁,下腿稍伸直,上腿弯曲;必要时两膝之间、背后、胸腹前可放置一软枕。
用于灌肠、肛门检查。
侧卧与平卧交替可预防褥疮。
3.半坐卧位病人卧床上,以髋关节为轴心,上半身抬高与床的水平成40度-50度角(自动床、半自动床、或手摇床),再摇起膝下支架。
放平时,先摇平膝下支架,再摇平床头支架。
若无摇床可在床头垫褥下放一靠背架,将病人上半身抬高,下肢屈膝,用中单包裹膝枕垫在膝下将两端带子固定于床两侧,以免病人下滑, 放平时应先放平下肢,再放平床头.半坐卧位适用于以下情况:(1)用于心肺疾患所引起的呼吸困难的疾病。
由于重力作用,部分血液滞留在下肢和盆腔脏器内,可使静脉回流量减少,从而减轻肺部瘀血和心脏负担;半坐卧位可使膈肌位置下降,有利于呼吸肌的活动,能增加肺活量,有利于气体交换,改善呼吸困难。
(2)腹腔、盆腔手术后或有炎症的病人,采取半坐卧位,可使腹腔渗出物流入盆腔、促使感染局限化。
ICU患者体位调整技巧在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 ICU)中,患者的体位调整是非常重要的一项护理措施。
正确的体位调整可以有效预防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康复速度。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ICU患者体位调整技巧,以帮助护理人员更好地照顾患者。
一、卧位调整1. 仰卧位(supine position)仰卧位是ICU患者最常见的体位,适用于绝大多数患者。
在仰卧位时,患者的头部略向后仰,保持颈椎的自然曲线。
另外,还需注意患者的褥疮防护,定期翻身保持皮肤整洁干燥。
2. 俯卧位(prone position)俯卧位适用于特定的患者群体,如ARDS(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患者。
这种体位可以改善患者的氧合状况,减轻肺部炎症反应。
在俯卧位调整过程中,需要注意保护好患者的气道,确保通畅。
3. 侧卧位(lateral position)侧卧位适用于患有肺炎、肺不张等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
在侧卧位调整中,需要将患者的身体稍微向胸部倾斜,使患侧肺部受压较少,减轻呼吸负担。
二、头部调整1. 垫高头部对于中风患者或有胃酸反流风险的患者,需要垫高头部。
垫高头部有助于防止误吸和胃酸反流,并改善氧合状况。
垫高头部时,应选择合适的支撑物,如枕头或护士站式头垫。
2. 侧卧头部调整当患者处于侧卧位时,需要注意调整头部的姿势。
头部应与躯干成一条直线,并尽量保持自然曲线。
脖颈部要稳妥支撑,避免扭曲或过度屈曲。
三、肢体调整1. 肢体抬高当患者存在肢体水肿或静脉血栓风险时,可以适当抬高肢体。
通过垫高患者的手臂或小腿,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减轻水肿和预防血栓形成。
2. 肢体伸直某些ICU患者可能会因为肌肉僵硬或手术后需要保持肢体伸直。
在肢体伸直过程中,需要注意患者的舒适度,并遵循医嘱及相应的操作流程。
四、床位调整1. 低位床位低位床位可以减少患者跌倒和坠床的风险。
在ICU中,因患者病情不稳定,需要频繁进行抢救和护理操作,低位床位的使用是必要的。
护理学基础知识:卧位和安全的护理关于卧位和安全的护理,一直是基础护理学中一节非常重要的内容。
也是考试中的重点内容。
所以在此中公的专家们将关于其重要的考点进行总结,方便大家学习。
卧位:一、卧位的性质根据病人的活动能力,卧位通常分为:①主动卧位病人自主采取的卧位。
②被动卧位病人自身无改变卧位的能力,躺在被安置的卧位,如昏迷、极度衰弱、瘫痪等病人。
③被迫卧位病人意识清晰,有改变卧位的能力,由于疾病、治疗的原因,被迫采取的卧位,如支气管哮喘病人发作时,因呼吸困难而采取端坐卧位。
二、常用的卧位1.仰卧位①去枕仰卧位②中凹卧位③屈膝仰卧位2.侧卧位3.半坐卧位4.端坐卧位5.俯卧位6.头低足高位7.头高足低位8.膝胸位9.截石位三、更换卧位的方法保护具的应用:1、目的①保证安全,防止小儿或高热、谵妄、昏迷、躁动、危重病人等因意识不清或虚弱等原因而发生坠床、撞伤、抓伤等意外。
②确保治疗、护理工作进行。
2、方法①床档主要用于保护病人,预防坠床。
②约束带主要用于躁动或精神科病人,以限制身体或肢体活动。
3、注意事项①严格掌握保护具的应用指征,向病人及家属介绍保护具使用的必要性,以取得其理解,消除其心理障碍,保护病人自尊。
②制动性保护具只能短期使用,须定时松解约束带(一般每2小时松解一次);同时注意病人肢体应处于功能位。
③使用约束带时,局部必须垫衬垫,松紧适宜,并经常观察局部皮肤颜色(一般每15~30分钟观察一次),必要时按摩局部,以促进血液循环。
④记录保护具使用的原因、使用时间、观察结果、所采取的护理措施、停止使用的时间。
危重病人床位体位更改观察要点病人的床位体位更改是医护人员在照顾危重病人时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
正确的床位体位能够有效缓解病人的症状,减轻不适感,并且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本文将介绍危重病人床位体位更改的观察要点。
一、背位背位是危重病人最为常见和基本的床位体位,观察要点如下:1.保持自然曲线:在更改背位时,要确保病人的躯干与腿部处于自然曲线位置,避免出现过度伸展或过度弯曲的情况。
2.支撑防止滑落:在将病人调整为背位时,要确保床位上的支撑物稳定可靠,避免病人滑落或身体不稳定导致的意外发生。
3.观察头颈位置:应观察病人的头颈位置,避免过度侧向或向后仰头的情况,以防止气道阻塞或颈椎损伤。
二、侧位侧位是危重病人在某些情况下需要调整的床位体位,观察要点如下:1.保持平衡:将病人调整至侧位时,要确保病人躯干与下肢呈现一个平衡的状态,避免出现身体向前或向后倾斜的情况。
2.注意肢体角度:在侧位时,要注意病人上肢和下肢的角度调整,避免身体过度弯曲或过度伸展导致不适或压力溃疡的产生。
3.观察压力分布:在侧位时,要特别关注病人的侧部身体接触面,确保压力得到合理分散,预防压力溃疡的发生。
三、卧位卧位是危重病人需要长时间休息、保持平稳的床位体位,观察要点如下:1.保持垂直平衡:在卧位时,要确保病人的头、胸、腹、下肢呈现一个垂直平衡的状态,避免身体前倾或后仰导致不适或肌肉酸痛。
2.观察睡眠质量:注意观察病人在卧位时的睡眠质量,包括入睡时间、睡眠持续时间以及是否出现打鼾、呼吸困难等异常情况。
3.保证肢体舒适:在卧位时,特别要留意病人的肢体部位,保持舒适的角度和支撑,避免出现肌肉疼痛或血液循环不畅的情况。
四、翻身翻身是危重病人床位体位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观察要点如下:1.选择合适时间:根据病人的病情和生理需要,选择合适的时间间隔进行翻身操作。
2.操作规范轻柔:在翻身时,要注意规范的操作方法,并确保动作轻柔,避免对病人造成不适或不必要的伤害。
患者卧位和安全的护理概述一、患者卧位的原则和目的1.正确的患者卧位有助于维持患者的体位平衡和舒适感,从而促进患者的康复和健康恢复。
2.卧位有助于促进患者的体液循环和呼吸功能,防止感染和并发症的发生。
3.卧位对于一些具有特定病理条件的患者来说,还可以防止错误的体位引起的疼痛和不适。
二、常见的患者卧位类型1.仰卧位(背卧位):患者仰卧于床面上,适用于需要休息和睡眠的患者。
2.俯卧位:患者俯卧于床面上,适用于需要进行背部操作或背部伤口护理的患者。
3.侧卧位:患者侧卧于床面上,适用于需要减轻压力或保持呼吸道通畅的患者。
4.半卧位:患者上半身直立或呈45度角,适用于需要减轻胃肠压力或保持呼吸道通畅的患者。
三、患者安全的护理1.床边护理:将床栏设置在适当的高度,确保患者在床上的安全性。
2.防滑措施:在床边和患者走动的地方使用防滑垫,确保患者的行动安全。
3.防跌倒措施:在床边或需要患者离床的时候,及时将床栏提起,并在患者身边陪伴或使用辅助设备。
4.防压疮措施:及时更换患者体位,保持皮肤的清洁和干燥,使用防压疮垫、抗菌垫等。
5.不同标志:在入院时,对特殊病患如失智患者、中风患者等要贴上不同的标志,以方便识别和照顾。
四、患者卧位和安全护理的注意事项1.了解患者的病情和健康状况,根据医嘱和患者的需要确定合适的卧位。
2.在患者卧位之前,先确认床垫的干燥和整洁,并做好床单、被罩的平整工作。
3.在转移患者的过程中,需要有足够的护理人员参与,保持良好的沟通和配合,以减少患者的不适和伤害。
4.患者在卧位期间,需要保持适当的体位,避免长时间的压迫和固定,以减少肌肉萎缩和血液循环障碍的发生。
5.定期更换患者的卧位,避免长时间处于同一体位导致的皮肤损伤和关节僵硬。
6.在给患者进行卧位时,需做到动作轻柔、缓慢,避免过度用力或突然转位,以免引起患者的不适或身体损伤。
7.注意患者的指示和反应,在过程中随时询问患者的感受,避免不必要的疼痛和恐惧情绪。
危重病人的体位护理一、危重病人体位护理的重要性体位在临床上与诊断、治疗和护理有着密切的关系。
正确的体位不仅能减轻病人的痛苦,而且还能配合医疗减轻症状、治疗疾病、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危重病人由于受到意识状态、镇静剂、肌松剂或外科手术的影响,常需要长期卧床。
长期卧床会导致很多不良后果,包括肺不张、肺炎、低氧血症、静脉血栓、压力感受器缺失导致的晕厥、压力性溃疡等。
采取合适的体位对预防因卧床不动引起的并发症及提供病人的治疗疗效有重要的意义。
二、危重病人体位护理的原则危重病人由于其病情重、变化快的特殊性,体位变换时应加强护理。
(一)首先,应从生理学、力学方面考虑,尽量采用适合病人的舒适体位。
(二)其次,变换体位前后必须查看病人的生命体征是否适宜,并且要询问病人的感受,必要时向病人说明更换体位的目的。
同一体位原则上不超过2h。
(三)为减轻减轻局部体压,应尽可能使受压面增宽,并选择合适的护理用具(床的角度、枕头、床单、沙袋、气垫等)。
(四)变换体位后要注意观察患部或身体局部受压部位、关节的情况。
三、体位的种类(一)水平仰卧位1、特点:体位的变化对人体影响最大的是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
水平仰卧位时,重力对于循环系统的作用减少,回心血量增加;换气血流之比,上肺野和下肺野比较均一。
同时,水平仰卧位时头与足动脉压相似,故颅内压增高;由于心脏、膈肌的压迫,肺容量会减少,顺应性也会减少。
2、适用人群:水平仰卧位适用于循环血量不足、血管扩张致静脉回流减少的病人,如休克或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及下肺野有病变的患者。
3、禁忌症:由于平卧位时静脉回流增加,所以右心衰竭、肺水肿、颅内压增高的病人不建议采用平卧位。
水平仰卧位时,肺容量及顺应性都减少,因此有呼吸功能障碍的患者、肥胖者不宜采用此体位。
(二)半卧位1、特点:半卧位是上半身抬高30°至45°的体位,同时可将枕头放于膝关节下使腿屈曲,或两腿原样伸展。
(1)半卧位有利于食物通过幽门进入小肠,减少胃内容物潴留,从而有效减少反流和误吸。
危重病人体位护理要点对于危重病人的护理工作,体位护理是非常重要且关键的一环。
正确的体位护理可以减轻病人疼痛和不适,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以下是危重病人体位护理的要点:1. 舒适和安全性危重病人体位护理的首要目标是确保病人的舒适和安全。
护理人员应该定期检查病人的体位是否合适,避免病人出现压疮、肌肉萎缩等问题。
体位应该尽量有利于病人的呼吸和循环,减少疾病的进展。
2. 保持呼吸通畅危重病人往往伴有呼吸困难,体位护理可以帮助病人保持呼吸通畅。
对于有氧依赖的病人,应采用半卧位或正坐位,以减轻呼吸负担。
对于气道分泌物较多的病人,应采用侧卧位,促进气道排痰。
护理人员还可以利用市售的护理枕或护理垫,帮助病人保持适当的体位。
3. 预防肺部并发症危重病人容易出现肺部并发症,体位护理可以预防这些并发症的发生。
对于病人长时间卧床的情况,应进行定期的翻身,促进肺部通气和气体交换。
同时,抬高病人的床头,以减轻肺淤血的风险。
对于有肺部感染的病人,应采用感染控制的体位护理,避免病原体的扩散。
4. 预防循环系统并发症危重病人还容易出现循环系统的并发症,体位护理可以减轻这些并发症的发生。
对于病人容易发生静脉血栓形成的情况,应采用抬高下肢的体位,促进血液循环。
对于病人容易发生低血压的情况,应采用半卧位或高位卧床,避免血液回流受阻。
5. 防止压疮和肌肉萎缩长期卧床的危重病人容易出现压疮和肌肉萎缩,体位护理可以预防这些并发症的发生。
护理人员应定期更换病人的体位,避免长时间的压力在病人身上集中。
同时,还应根据病人的情况进行被动运动,保持肌肉的收缩。
6. 心理支持和安抚危重病人往往心情低落,体位护理也可以起到心理支持和安抚的作用。
护理人员在进行体位护理时,应与病人进行沟通,解释体位护理的重要性,并尽量避免给病人带来疼痛和不适。
综上所述,危重病人体位护理是提高病人生活质量和预防并发症的关键环节。
通过正确的体位护理,可以减轻病人的不适和疼痛,促进康复和恢复。
危重症病人卧位护理危重症患者因受到镇静剂、意识不清、外科手术、肌松剂等状况的影响,需要长时间卧床休养。
若卧床体位选择不当,就会引起肺炎、静脉血栓、肺不张、低氧血症、压力性溃疡、晕厥等不良后果。
为此需要根据病情调整适当的卧位,以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不适感,同时有效预防并发症。
为了提升危重症患者的卧位护理质量,下文将给大家介绍一些卧位护理知识。
一、危重症患者的卧位护理干预原则危重症患者病情较严重且变化比较快,为此,在变换卧位姿势时应加强护理干预。
具体原则如下:(1)从力学、生理学等方面综合考虑患者的卧位姿势,以提升患者的舒适感。
(2)更换卧位姿势之前要检查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看是否处于正常,并询问患者的主观感受。
同时给患者讲解定时更换卧位的重要性和目的,以及同一卧位的维持时间(一般维持在2小时之内),以提升患者的配合度。
(3)尽可能增宽患者的受压面,必要时可使用护理用具,例如枕头、沙袋、床单、气垫等,以降低局部体压。
(4)帮助患者更换卧位后,要密切观察局部受压情况和患处的身体情况,以及关节状况,以便及时处理异常现象。
二、危重症患者可选择的卧位种类(1)半卧位:此体位是抬高上半身到30°-45°左右,同时在膝关节下放上枕头,让腿部保持屈曲状态,或者让双腿处于原样伸展状态。
具体特点有:①半卧位有助于让食物从幽门到达小肠,降低胃内容物潴留,进而减小误吸和反流的发生率。
②半卧位能让膈肌下降,进而减缓呼吸阻力。
在肺扩张时,还能增加胸膜腔负压,有助于患者肺部扩张,进而改善其通气能力。
③半卧位能增加胸腔负压,有利于淋巴液与静脉血液回流。
④半卧位还能提升患者的舒适感。
⑤使用呼吸机的患者采取半卧位,还能预防肺炎。
⑥半卧位也有缺点,会提升骶尾部压力性溃疡的发生率。
适合半卧位的患者有:对于因心肺疾病导致的机械通气、呼吸困难、腹腔手术后、头面部手术后或者盆腔手术后的患者较适合半卧位。
不适合此体位的患者有:对于外伤性脑损伤、低心脏指数以及低血压的患者不适合半卧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