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课题2溶解度第一课时
- 格式:doc
- 大小:38.50 KB
- 文档页数:3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课题2溶解度》第1课时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溶解度》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课题2的内容。
在课题1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对溶液的概念,溶质和溶剂的概念,溶解的过程,溶液的用途有了一定的了解。
基于溶液在化学研究和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本节课是在是定性的研究上进一步从定量的角度介绍物质在水中溶解的限度。
通过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定义的理解,以及它们之间相互转化,结晶等的学习,加深学生对物质溶解性和溶液的认识。
【学情分析】学生已了解了溶液的概念,溶质和溶剂的概念,溶液的用途,会从微观角度理解溶解的过程,定性地了解溶液的组成和基本特征。
学法上学生已经基本会通过实验现象推理出实验结论,但对问题缺乏科学全面的分析能力,容易将一般规律绝对化。
【教学目标】1.通过数据或实验现象判断某溶液是否达到饱和状态。
说明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方法。
2.知道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之间的关系。
3.通过理解饱和状态,举例说明结晶现象并根据实验过程辨别结晶的两种方法。
【教学重点】知道什么是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知道两者之间如何转化。
【教学难点】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问题衍生教学法、引导探究法、分组实验、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实验探究法、合作交流法【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氯化钠、硝酸钾、高锰酸钾、烧杯等。
学生准备:预习课本了解化学的内容。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温故而知新】1.溶液的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做乳浊液。
乳浊液_______,_______能够增强乳浊液的稳定性。
提出问题:一种物质在水里能不能无限制的溶解呢?引入新课【新知探究】一、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实验探究】:在室温下,向盛有20mL水的烧杯中加入5g氯化钠,搅拌,等溶解后,再加5g氯化钠,搅拌,观察现象。
第九单元溶液课题2溶解度(第1课时)【核心素养】通过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涵义及转化方法的探究,熟悉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提升在实验中的归纳总结能力。
【教材分析】本课题包括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及其转化关系,以及结晶的概念和方法。
本节课的内容是本章的重点,也是整个初中化学的重点内容之一,在中考中属于常考内容。
本课题的学习是在学生学习了溶液形成的基础上,以两个物质的实验探究为主线,引领学生对物质溶解的认识开始从质到量的过渡,也为下一章的教学构建了理论铺垫。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溶液的形成,对于一般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现象比较熟悉,但是从定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状态却很少思考。
另外学生对生活中的现象虽熟悉却不一定会解释,如家里冲糖水时加到一定量时就不再溶解,所以本节课将通过一些生活中实验来引导学生从定量的角度研究物质在一定量的水中溶解的限度问题,从而使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课程目标】1、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及其相互转化的方法。
2、了解结晶的现象和方法。
【教学重点】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的方法。
3、结晶的方法。
【教学难点】1、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并充分理解概念中的“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和“这种溶质”。
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方法。
【教学方法】启发引导、实验探究、设疑讨论。
【学习方法】科学探究、合作学习、归纳总结。
【教学手段】科学实验探究、现象分析、问题讨论、归纳总结、反馈练习。
【教具准备】多媒体、实验仪器和药品。
【课前准备】学生完成教师发布的课前预习任务,教师通过预习反馈,了解学生的薄弱点。
【教学过程】设疑:同学们通常在一杯水中放几袋咖啡?如果多放几袋,咖啡都能溶解吗?溶质能无限制的溶解在水中吗?象。
解几袋咖啡,课,吸引提出疑问“咖啡能学生的注无限制的溶解吗?”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设置疑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最新]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课题2 溶解度第一课时教案人教新[最新]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课题2溶解度第一课时教案人教新专题2溶解度(两学时)从容说课本课程分为两部分:饱和溶液和溶解度。
第一部分通过“活动与探索”介绍饱和溶液的概念,学生分析、讨论和理解饱和溶液的两个前提条件,判断物质的溶液是否饱和,最后分析和总结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条件。
第二部分通过讨论与探究引入溶解度的概念,理解溶解度的相对大小,再以一个活动与探究绘制溶解度曲线,巩固和应用溶解度概念。
最后又讨论引出了气体溶解度的概念。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饱和溶液的含义。
(2)了解溶解度涵义,初步学习绘制溶解度曲线和查阅溶解度曲线。
2.过程与方法(1)学会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并能总结相应的概念。
(2)学会通过实验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认识矛盾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2)树立做任何事情都要实事求是的观点。
教学重点理解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概念。
教学困难1.理解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概念。
2.正确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概念。
教学方法实验、比较、归纳、实践和实践。
用心爱心专心-1-教具教师用具:投影仪。
学生设备:仪器:烧杯、玻璃棒、酒精灯、蒸发皿、勺子、天平、砝码、量筒、石棉网、铁架、坐标纸。
药物:氯化钠、硝酸钾。
课程安排:2学时第一课时:饱和溶液。
第二课时:溶解度。
教学过程A部分[复习提问]什么叫溶液?溶液由什么组成?[学生活动]【导言】我们知道盐很容易溶于水形成溶液,但盐能无限期地溶解在一杯水中吗?[学生发言]1。
是的。
不[过渡]下面我们就以氯化钠和硝酸钾为例探讨这个问题。
[投影]活动与探究1.取装有20ml水的烧杯加入5克氯化钠,搅拌,加入5克氯化钠,搅拌,加入5毫升水。
结论2。
用硝酸钾代替氯化钠用心爱心专心-2-操作现象结论加入5g硝酸钾,搅拌,加入5g硝酸钾,搅拌。
加热,加入5克硝酸钾,搅拌并冷却[学生活动,教师巡逻][互相交流](由一组同学描述现象、结论,其他各组提出异议)[结论]1。
9.2 溶解度(第一课时)(教学教案)-初中九年级下册化学同步教学(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了解溶解的定义及相关术语;2.掌握溶质、溶剂、溶液的概念;3.理解溶解度的概念和计量方法;4.掌握溶解度曲线的绘制方法。
二、教学内容1.溶解的定义及相关术语;2.溶质、溶剂、溶液的概念;3.溶解度的概念和计量方法;4.溶解度曲线的绘制方法。
三、教学重点1.溶解的定义及相关术语;2.溶解度的概念和计量方法。
四、教学难点1.掌握溶解度曲线的绘制方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引入(5分钟)(教师展示一瓶溶解后的盐水和未溶解的盐晶体)教师:同学们,你们看到这瓶是什么?学生:是一瓶盐水。
教师:非常好。
这个盐水是怎么形成的呢?学生:把盐溶解在水中。
教师:对的。
那我们今天的课程关于什么呢?学生:关于溶解度。
教师:非常好。
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溶解度的概念和计量方法。
2. 知识讲解(15分钟)教师:首先我们先了解一下溶解的定义及相关术语。
溶解是指溶质在溶剂中充分混合形成溶液的过程。
在溶解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了解几个基本的术语。
教师在黑板上写下以下术语,并逐一解释: - 溶质:指能溶解在溶剂中的物质,如盐、糖等; - 溶剂:指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如水、酒精等; - 溶液:指由溶质和溶剂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的物质。
教师:以上就是溶解过程中的几个关键词。
下面我们来学习一下溶解度的概念和计量方法。
教师: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单位体积的溶剂中最多能溶解的溶质的质量。
通常用单位体积(mol/L)或质量分数表示。
溶解度是一个物质在溶剂中溶解性的重要指标。
教师:那么我们该如何计量溶解度呢?我们通常可以通过实验来测定溶解度。
在实验中,我们会逐渐加入溶质到溶剂中,并观察是否有溶质无法溶解的情况出现。
当达到溶质无法再溶解的状态时,我们称溶质达到了饱和溶解度。
3. 实验演示(15分钟)教师:为了更好地理解溶解度的概念,我们进行一个实验演示。
请同学们观察以下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