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作文如何多角度立意说课材料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3
多角度立意学习目标:1、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拓展思维空间,提高思维能力。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养成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习惯和能力。
3、通过思维训练,打开写作思路,多角度立意、多方面取材。
学习重点:培养学生在短时间内产生多种思维的能力。
学习难点:引导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多途径地思考问题。
学法指导:首先要认真细致的观察,其次运用发散思维对其进行不同角度、多侧面、多层次的联想、思考。
教具:两个柄长一米长的勺子,一盆水。
学习过程:一、导语请听下面一组句子:1、车轮——在你周而复始的辛劳中,我们得以到达四方,领略到无穷的风景。
2、车轮——你之所以能承受巨大的压力,既是因为你的虚心,也是因为你的充实。
3、车轮——遇到松软的道路,越是贪恋舒适,越容易深陷其中而不能自拔。
4、车轮——你身上突出的一条条棱,不是为了彰显你的个性,而是让你的步伐更加坚定。
这几组句子是作者经过细心观察,多方联想,表达对生活中常见之物车轮的赞叹。
这节课我们一起看一看,对于同一件事,咱们同学们会有哪些不同的理解。
二、出示学习目标和学习指导后学生齐读目标和指导。
三、老师:今天我拿来了一盆水和两把勺子,如果让你们用这种勺子舀水喝你们能做到吗?学生:能。
老师:怎么喝呢?学生:互相喂着喝。
老师:地球人都知道呀!由什么想到的?学生:《天堂与地狱》。
老师:谁能讲一下学生:一个人为了聪明的选择死后的归宿,他分别参观了天堂和地狱。
他首先来到了地狱,看到所有人都坐在餐桌旁,桌上摆满了各种美味。
奇怪的是,他们全都面黄肌瘦,一个个无精打采。
这人仔细一瞧才发现,原来餐桌上的人左臂都捆着一把叉,右臂捆一把刀,刀和叉的把手长达四尺,掌握刀叉的人根本吃不到桌面上的东西,因此他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美味佳肴而挨饿。
这人又来到了天堂,发现所有的用餐设备和方式和地狱的一模一样。
但这儿人们却面色红润,而且到处都充满了欢歌笑语。
这人感到非常奇怪,他们为什么不怕饥饿呢?很快他就看到了答案,原来天堂的人从不把手上的食物喂给自己,而是愉快地递给别人,这样,谁都可以吃上美味佳肴;而地狱的人只想喂给自己,所以就只有挨饿。
《感受思考想象多角度构思立意作文》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作文的意义,认识到作文是表达思想、情感和观点的重要方式。
2. 培养学生对作文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3. 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拓宽作文的构思和立意。
4. 教会学生如何进行思考、想象和构思,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二、教学内容1. 作文的意义和作用2. 作文的基本要求3. 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方法4. 想象和构思的方法5. 作文的评分标准和修改方法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作文的意义、作用和基本要求,讲解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方法和想象、构思的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优秀作文和病文,让学生了解作文的评分标准和修改方法。
3. 练习法:让学生进行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4.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写作经验和心得。
四、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讲解作文的意义和作用,让学生认识到作文的重要性。
2. 第二课时:讲解作文的基本要求,让学生了解作文的评分标准。
3. 第三课时:讲解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
4. 第四课时:讲解想象和构思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如何进行想象和构思。
5. 第五课时:分析优秀作文和病文,让学生了解作文的评分标准和修改方法。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写作练习的质量:通过学生的写作练习,评价学生的作文水平。
2.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 学生小组讨论的参与度: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4. 学生对作文的认知和理解程度:通过课堂提问和作业批改,了解学生对作文的认知和理解程度。
六、教学活动1. 作文讲座:邀请一位有经验的作家或教师进行作文讲座,分享他们的写作经验和技巧。
2. 写作练习:布置相关的写作练习,让学生亲自尝试从多角度构思立意。
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互相分享写作经验和心得,互相学习和改进。
七、教学资源1. 作文教材:提供相关的作文教材,供学生参考和学习。
初中写作课立意教案年级:初中一年级学科:语文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立意在写作中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教学内容:1. 立意的概念与作用2. 立意的方法与技巧3. 立意实践与评价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在写作中,什么是最重要的?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立意是文章的灵魂,决定着文章的价值和高度。
二、什么是立意(10分钟)1. 教师讲解立意的概念:立意是指作者在写作过程中对文章主题、思想、观点的确定。
2. 学生举例说明,教师点评。
三、立意的作用(10分钟)1. 教师讲解立意的作用:决定文章的走向,体现作者的价值观,吸引读者。
2.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
四、立意的方法与技巧(15分钟)1. 教师讲解立意的方法与技巧:从生活中挖掘素材,多角度思考问题,善于联想和想象。
2. 学生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方法,教师点评并总结。
第二课时:一、立意实践(15分钟)1. 教师给出一个主题,要求学生现场进行立意,并简要阐述自己的思路。
2. 学生展示,教师点评并指导。
二、立意评价(10分钟)1. 学生互相交换作文,进行立意评价。
2. 教师总结评价标准,对学生进行指导和鼓励。
三、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立意的重要性和方法。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悟,教师给予鼓励和指导。
教学评价:1. 学生对立意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 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的创新意识和表达能力。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立意的概念、作用、方法和技巧,让学生明白了立意在写作中的重要性。
在实践环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方法进行立意,并能够对自己的立意进行评价。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此外,还可以通过增加写作练习,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立意能力。
材料作文的多角度立意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材料作文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培养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多角度立意的方法进行作文创作。
二、教学内容1. 材料作文的定义和特点2. 多角度立意的概念和意义3. 多角度立意的方法和技巧4. 实例分析与练习三、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有趣的作文题目,引发学生对材料作文和多角度立意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材料作文的定义和特点,多角度立意的概念和意义,以及多角度立意的方法和技巧。
3. 实例分析:分析一些优秀的作文实例,展示如何运用多角度立意进行作文创作。
4. 练习: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尝试运用多角度立意的方法进行作文创作。
5. 反馈与讨论:学生互相交流自己的作文作品,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
四、教学评估1. 学生作文作品的质量,包括立意的新颖性、思维的深度和广度等。
2. 学生对多角度立意方法和技巧的掌握程度,包括是否能灵活运用并进行有效的思考。
1. 作文实例:收集一些优秀的作文实例,用于讲解和分析。
2. 作文评价标准:制定作文评价标准,用于评估学生的作文作品。
六、教学活动1. 小组讨论:学生分为小组,讨论在作文创作中遇到的多角度立意难题,共同寻找解决方案。
2. 课堂分享:每个小组选出一名代表,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解决方案。
3. 总结与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多角度立意的方法和技巧,并鼓励学生在自己的写作中尝试运用。
七、教学延伸1.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选择一个作文题目,运用多角度立意的方法进行作文创作,下节课进行分享和讨论。
2. 推荐阅读:为学生推荐一些关于多角度思考和作文创作的阅读材料,帮助学生进一步拓展思维和提高写作能力。
八、教学反思1. 学生对多角度立意的方法和技巧的掌握程度如何?2. 学生在作文创作中是否能够灵活运用多角度立意?3. 教学活动中是否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九、教学修改根据教学反思的结果,教师对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修改和完善,以提高教学效果。
立意教案中考作文指导立意一、立意的重要性作文的立意,是文章的灵魂,是决定文章质量的关键因素。
立意高远,文章就能给人以启迪,引人深思;立意平庸,文章就会流于表面,难以引起读者的共鸣。
在中考作文中,立意的成败往往决定了作文的分数档次,因此,掌握立意的方法和技巧,对于提高作文水平至关重要。
二、立意的原则1.正确性:立意要符合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传递正能量,弘扬真善美,抨击假丑恶。
文章的立意要积极向上,体现出作者的正确立场和健康心态。
2.深刻性:立意要深刻,不能只停留在表面现象,要挖掘事物的本质,揭示事物的内在联系。
立意深刻,才能使文章有分量,有力度。
3.新颖性:立意要新颖,避免陈词滥调,要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思考。
新颖的立意能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使文章更具吸引力。
4.鲜明性:立意要鲜明,立场要明确,不能模棱两可。
鲜明的立意能够使文章的观点更加突出,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三、立意的方法1.以小见大:从生活中的小事入手,挖掘出其中的深刻道理,反映出社会的大主题。
这种方法要求作者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刻的思考能力。
2.反向思维:对于一些传统的观念和做法,可以采取反向思维,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从而形成新颖的立意。
3.比较鉴别:通过对两种或多种事物的比较,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从而提炼出文章的主题。
4.联想拓展:从一个事物出发,展开丰富的联想,挖掘出与之相关的事物和道理,形成文章的立意。
四、立意的步骤1.审题:仔细阅读题目,理解题目的要求和限制,确定文章的主题。
2.构思:根据题目要求,进行深入的思考,形成初步的立意。
3.修改:在写作过程中,根据文章的发展和内容的需要,对立意进行适当的调整和修改。
4.确定立意:在文章完成后,再次审视立意,确保其正确、深刻、新颖、鲜明。
五、立意的注意事项1.避免空泛:立意要具体,避免空泛的口号和套话。
2.避免跑题:立意要紧扣题目,避免离题万里。
3.避免肤浅:立意要深入,避免流于表面。
初中作文如何立意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作文立意的重要性,认识到好的立意是作文成功的关键。
2.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创新表达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二、教学内容:1. 作文立意的定义与作用2. 作文立意的方法与技巧3. 实例分析与练习三、教学过程:1. 导入:以一篇成功的作文为例,让学生分析其立意的好处,引发学生对作文立意的兴趣。
2. 讲解作文立意的定义与作用:立意是指作者在写作过程中,对所要表达的主题、观点、情感等方面进行明确和坚定的决定。
好的立意能使得作文内容更加丰富、有深度,更能打动读者。
3. 讲解作文立意的方法与技巧:a) 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题目通常是作文的出发点,关键词往往是作文立意的核心。
b) 从生活中寻找灵感:生活是创作的源泉,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可以找到独特的立意。
c) 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可以增加作文的艺术性,使立意更加生动有趣。
d) 结合自身经历与感受:真实的经历与感受能使作文更具说服力,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4. 实例分析与练习: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定一个题目,运用所学的方法与技巧进行立意,然后分享讨论成果。
5.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次课的重点内容,鼓励学生在日常写作中多尝试、多练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
同时,可以推荐一些关于作文立意的参考书籍,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作文立意的理解程度:通过课堂提问、讨论等方式了解学生对作文立意的认识。
2. 学生的立意能力:通过课后作文练习,观察学生在实际写作中运用立意的方法与技巧的情况。
3. 学生的作文水平:长期跟踪学生的作文成绩,了解立意教学对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作用。
五、教学建议:1. 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 结合学生实际,举例生动,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3. 鼓励学生多阅读优秀作文,从中学习借鉴立意的方法与技巧。
4. 加强课后练习与指导,让学生在实际写作中运用所学,不断提高作文水平。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部编版《写作审题立意》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写作审题立意》是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的一篇写作指导文章。
本篇文章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写作的基本技巧,特别是如何进行有效的审题和立意。
教材通过理论指导和实例分析,使学生了解不同文体的写作特点和要求,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表达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写作基础,对于记叙文、议论文等文体的写作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掌握。
但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往往存在审题不准确、立意不明确等问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指导和训练。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不同文体的写作特点和要求,掌握写作的基本技巧。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分析,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写作的兴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写作的基本技巧,特别是审题和立意。
2.教学难点:如何进行有效的审题和立意,以及不同文体的写作特点和要求。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讨论法、实践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素材等,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写作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理论讲解:讲解写作的基本技巧,重点阐述审题和立意的重要性。
3.实例分析:分析不同文体的写作特点和要求,让学生了解写作的具体操作方法。
4.实践训练:学生分组讨论,结合实例进行写作练习,教师给予指导和评价。
5.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写作技巧在实际写作中的应用。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重点。
可以采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将写作技巧、文体特点等关键信息展示出来,方便学生理解和记忆。
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分为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过程性评价主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终结性评价主要关注学生对写作技巧和文体特点的掌握程度。
初中语文:作文如何多角度立意说课材料
一、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作文如何从多角度构思立意
二、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通过话题“手有五指”的练习以及实战演练总结技巧,学会运用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进行构思立意,从而使立意新颖深刻。
三、说课的教学流程:
1.释题
以著名画家达芬奇的《谈画蛋》和苏轼的诗歌《题西林壁》导入,从而引出作文应从多角度多层次构思立意的话题。
2.话题训练以“手有五指”为话题进行练习,总结出作文如何多角度构思立意?
3.实战演练一
歌德《叙事谣曲》中的故事
4.实战演练二
阅读三则名言,以“快和慢”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5.结语
6.作业:小练笔
四、具体过程如下:
第一环节:我引用达芬奇《谈画蛋》中的一句话“即使是同一只蛋,只要变换一下角度,它的形状便立即不同了”和苏轼《题西林壁》的诗引入话题,从而总结出作文命题立意需要从多角度多侧面入手,以期能达到切入主题激发学生兴趣的目的。
第二环节:
选择一个学生熟悉而又感兴趣的话题“手有五指”进行训练,首先指导学生构思要领五步曲即:选定角度—感受生活—寻找特点—联系生活—确立中心。
把握要领之后,引导学生如何选定角度?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比如:整个手指,手指间,各个指头等等。
角度一.整只手
我会引导学生这样构思:俗语云“劳动创造世界,双手扭转乾坤”,这只手怎样才会有力量?五指分开是分力,并拢成合力,手指曲向掌心又成向心力,由此不难挖掘出主题:团结力量大。
角度二.五指间
我会启发学生这样构思:“独木不成林”“众人拾柴火焰高”。
我们怎样才能变得灵巧能
干,这就需要五指的配合,协作。
由此,我们会探究出团结互助的立意。
角度三.大拇指
可以这样构思“大拇指最短,最粗,也最不好看,但许多操重的工作都要劳烦它,大拇指就像一个长相粗陋的人,其貌不扬的它有自己的长处,从而可以挖掘出这样的立意:拇指形丑作用大,谈”美与丑“。
角度四.说小指
可以这样思考:小指很小,很细,很笨,但缺少了它就不会有一只完美的手,而且很多细小的活也离不开它。
所以,小指应自尊、自信、自强。
由此立意:小指莫自卑或要爱护和帮助弱者。
角度五.手指的“做“和”让“
可以这样引导学生:五个手指发挥着各自不同的作用,但不可能事事一起工作,有时就需要自觉避让,进而得出立意:“礼让”风格赞。
以上环节的设计目的是培养学生学会运用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进行多角度构思立意,使立意新颖深刻。
第三环节:实战演练
实战演练一:歌德的《叙事谣曲》中有这样一个故事:耶稣带着门徒彼得远行,途中发现一块破烂的马蹄铁,耶稣让彼得捡起来,不料彼得懒得弯腰,假装没听见。
耶稣自己弯腰捡了起来,用它换了3文钱,买了18颗樱桃。
师徒经过茫茫荒野。
耶稣猜到彼得定会很渴,就让藏在袖子里的樱桃悄悄地掉出一粒,彼得赶忙捡起来吃。
耶稣边走边丢,彼得就狼狈地弯了18次腰。
于是,耶稣笑着对彼得说:“要是你刚才弯一次腰,就不会后来没完没了地弯了那么多次腰了。
小事不干,将在更小的事情上受操劳。
”请根据材料自定话题写一篇文章。
我提示学生可以从故事中的主要情节和人物的对话入手,比如:耶酥训导弟子的话:“要是你刚才弯一次腰,就不会后来没完没了地弯了那么多次腰了。
小事不干,将在更小的事情上受操劳。
”这话揭示了小事与大事的关系,这样就可以确立小事与大事的话题。
再比如:“不料彼得懒得弯腰,假装没听见”,说明彼得不愿干小事的原因是懒得弯腰,由此可以确立第二个话题“懒惰”。
从彼得的角度看,他懒得弯腰,主动放弃了捡马蹄铁卖钱换樱桃这一“机遇”,从而导致他后来没完没了的弯那么多次腰的结果,由此提炼出“机不可失”的观点。
确立第三个话题“机遇”。
从耶稣的角度看,他不强逼彼得的去捡,而让彼得自己承受懒得弯腰的不良后果,以此来教育彼得,由此确立了第四个话题”教育方法“
实战演练二.阅读下面材料,列车提纲。
乌龟比兔子更能多讲些道路上的情况。
——纪伯伦
追踪着鹿的人是看不见山的。
——佚名
慢慢走,欣赏啊!——阿尔卑斯山的路牌
这是一个高速的世界,有高速公路,有各式各样的快餐,有各式各样的文化快餐,打开电脑更可以几分钟之内“网尽天下”……但是,高速就一定那么好么?以“快和慢”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这里我为学生提供了狮子和羚羊的家教的故事和一行人去玩赛车的故事,从而总结出快与慢是相对的,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不妨试着从以下话题入手:比如:龟兔赛跑拔苗助长化蝶为蛹城市发展等等。
第五环节.总结
通过“手有五指“的话题练习和实战演练,让学生领悟到文章的立意并非是技巧问题,它是一个体现思想境界、认识事物能力的问题。
所以,要达到立意好,必须努力上进,注重培养良好的思想品质,树立远大的志向;还要善于观察、分析、思考生活中的事物和现象。
第六环节.作业
小练笔:一天晚上,法国雕塑家罗丹(1840-1917)叫来几个学生,让他们一齐欣赏自己整整花了七年时间所雕成的巴尔扎克像。
一位学生指着雕像那双叠合在胸前的手,说:“这手像极了!老师,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奇妙而完美的手啊!”
这真诚的赞美引起罗丹的沉思。
他猛然操起身边的一柄斧子,朝着塑像的双手砍去,一双“完美的手”消失了,学生们也惊呆了!罗丹解释说:
“这双手太突出了!它们已有了自己的生命,不属于这个雕像的整体了。
记住。
一件真正完美的艺术品,没有任何一部分是比整体更重要的。
”
根据以上文字,从生活中选择一个有意义的话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题目自拟,全文不少于800字。
以上就是我这节课的流程,请同仁们多多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