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移植术后再次手术的麻醉处理
- 格式:doc
- 大小:2.41 KB
- 文档页数:1
肝脏移植手术操作规范1. 简介肝脏移植手术是一种重要的手术方法,用于治疗肝功能不全或肝脏疾病无法逆转的情况。
本文档旨在提供肝脏移植手术操作的规范指南,确保手术过程的安全性和成功率。
2. 术前准备2.1 病人选择:严格遵守肝脏移植手术的适应症和禁忌症标准,评估是否是合适的手术候选人。
2.2 供体选择:选择与病人血型和体型匹配的合适供体,确保移植成功率和供体安全性。
2.3 术前检查:进行必要的身体检查、影像学检查以及实验室检查,评估病人的全身状况和肝脏功能。
3. 手术操作3.1 麻醉: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麻醉方法,确保手术过程中的安全和舒适。
3.2 手术入路:选择适合的手术入路,如肝切口的位置和大小,并进行必要的解剖。
3.3 肝脏切除: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切除方法,如肝叶切除或肝叶切除联合胆管重建。
3.4 移植手术:将供体肝脏移植到病人体内,确保血管和胆管畅通,维持肝脏的血液供应和功能。
4. 术后管理4.1 监护:术后密切监测病人的生命体征和生化指标,确保早期发现并处理并发症。
4.2 免疫抑制治疗:使用合适的免疫抑制药物,控制排斥反应,保护移植肝脏。
4.3 康复训练:进行必要的康复训练,帮助病人适应移植后的生活并促进功能恢复。
4.4 随访:定期进行随访,评估移植肝脏功能,早期发现并处理任何并发症。
5. 结论本文档提供了肝脏移植手术操作的规范指南,包括术前准备、手术操作和术后管理。
遵循这些操作规范可以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和成功率,确保病人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肝移植的麻醉管理目前全世界肝移植最长成活已超过30年,第一年成活率达87.5%,5年成活率也超过73%。
手术学发展(1). 经典肝移植。
(2). 保留下腔静脉背驼式肝移植。
(3). 改良背驼式肝移植。
(4). 亲体肝移植。
(5). 辅助肝移植。
活体肝移植由以往半肝切除发展采用左外侧叶切除,其活体供者死亡率下降至1%,并发症下降至5%,活体肝移植多适用在儿童。
目前儿童肝移植供肝来源:(1). 减体肝。
(2). 亲体肝。
(3). 分体供肝。
一年成活率已由29%上升至90%。
近10年中国肝移植手术有长足进步和发展,这与世界肝移植的发展有相似之势。
至2004年底中国多个医疗中心已完成>7, 000例。
国内最长成活率超过7年,1年成活率>60%。
目前我国肝移植存在主要问题:(1). 供体来源以及供肝质量。
(2). 手术时机。
(3). 手术方式选择。
(4). 围术期处理水平有待提高。
一、监测项目选择和管理肝移植围手术期的麻醉处理主要是及时有效的对症处理,而对症处理的先决条件就是必要监测。
只有尽可能完善监测,才能较正确进行处理。
肝移植麻醉期间可以采用的监测项目(1)心电监测(2)有创血压监测(3)脉搏血氧饱和度(4)连续性中心静脉压(5)体温(鼻咽温和肛温)、尿量(6)吸入麻醉药浓度和肌松监测(7)动脉血气分析以及血糖(8)呼吸末二氧化碳(ETCO2)(9)血液动力学监测Swan-Ganz导管监测(CO、PCWP、SVR、PVR)(10)经食道超声心动图监测(TEE)(11)术中多谱勒肝血流监测、多谱勒肾血流监测(12)胃粘膜血供监测(13)凝血机能监测(14)术中神经系统监测。
围手术期多导联心电图监测可以考虑以标准Ⅱ导联为主。
若配有ST段变化分析有助于了解围术期心肌缺血状况以及变化趋势以便有针对性及早处理。
对于是否放置Swan-Ganz漂浮导管术中血流动力学变化监测有不同看法。
我们坚持每例病人均行PA监测。
肝脏移植手术的麻醉Randolph Steadman, M.D. Los Angeles, Canifornia 终末期肝病紧随肿瘤、心脏病以及意外创伤之后,成为45~54 岁的美国民众死亡的第四大因素。
2000年死于肝病的患者达到26 000人,成为第12大死因1。
在所有器官移植中肝脏移植占21%,位居第二。
在过去的 3 年里(2000~2002 年),每年的肝脏移植数都较为稳定,一直波动在4900~5300例之间,但等待肝脏移植的患者却逐年增加,在过去的十年里增长了9 倍2。
发展史1963 年在新药高效咪唑硫嘌呤和强的松应用于肾移植患者后,Starzl 率先为1 例胆道闭锁的3 岁患儿进行了第一例肝脏移植术3,由于术中无法吻合血管侧枝裂口以及难以控制的凝血功能障碍,患儿发生大出血死在手术台上。
1967 年Starzl 再次对 1 例18 岁的肝细胞癌患者进行了肝脏移植术并取得成功。
1979 年新药环抱酶素的应用显著提高了患者术后存活时间,>70%患者存活超过一年。
1989年新药tacrolimus 应用于临床,改善了免疫抑制剂引起的药物不良反应4。
鼠类单克隆抗体(Mab3)用于拮抗CD-3和白介素-2受体(IL-2R)后推迟了急性排斥反应,还降低了类固醇排斥反应的发生率 5 6。
目前最近有新研制出Mabs (basiliximab 和daclizumab)和一些免疫抑制剂(MMF、rapamycin),但其确切作用尚不明确。
在最近的十年里,研究人员不断在手术技巧、调控凝血疾病、预防手术并发症以及治疗感染等方面取得进展,明显减低了患者的死亡率。
适应症与禁忌症首先是评估哪些患者可以接受非活体肝脏移植术。
1997~2001 年行非活体肝移植的患者其所患病种分类如下:非胆汁淤积性肝硬化67%、胆汁淤积性肝病11%,急性肝坏疽9%,胆管闭锁4%、代谢病3.9%、恶性肿瘤3%,其余病种7%。
1999年由于成人-成人活体肝脏捐赠移植增多, 活体肝脏移植总数明显增加, 到2001 年,行活体肝脏捐赠移植的患者所占比例达到11%。
肝切除术麻醉管理
肝切除术是一种复杂的手术,需要精细的麻醉管理。
在手术前,麻醉医师需要仔细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确定合适的麻醉方法和药物选择。
常用的麻醉方法包括全身麻醉、椎管内麻醉和局部麻醉。
药物选择方面,麻醉医师需要考虑药物的镇痛效果、镇静效果、副作用和相互作用等因素。
在手术中,麻醉医师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心率、血压、呼吸等指标。
针对不同的生理变化,麻醉医师需要及时调整麻醉深度和药物剂量,确保患者的安全和舒适。
肝切除术后,麻醉医师需要继续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疼痛程度,并给予适当的镇痛和镇静治疗。
同时,麻醉医师也需要注意患者的呼吸和循环功能恢复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措施。
综上所述,肝切除术麻醉管理是一项复杂而严谨的工作,需要麻醉医师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和专业知识,以确保患者手术期间和术后的安全和舒适。
- 1 -。
【摘要】目的总结 27例肝移植术(olt)后患者行非肝脏手术的临床麻醉经验,探讨其特点。
方法 2003年2月—2007年6月共有27例olt术后患者施行了非肝脏手术,其中,术后早期开腹探查8例,腰椎肿瘤14例,神经纤维瘤3例,上臂肿瘤1例,肾上腺肿瘤1例,5例合并高血压。
男性22例,女性5例。
26例患者采用了静吸复合全身麻醉;1例患者采用臂丛神经阻滞。
结果术后早期开腹探查术平均手术时间为(102±33)min,19例非肝脏手术时间为(156±21)min;早期开腹探查术术后拔管时间平均为(30±21)min,非肝脏手术术后拔管时间平均为(18±11)min;早期开腹探查术术中出血平均为(282±198)ml,非肝脏手术术中出血平均为(837±221)ml,术中8例患者输血。
全部患者均未使用去氧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
所有患者无围术期死亡;术后无肺部感染和其他部位感染;术后无一例发生肝、肾功能衰竭;术后未发生一例急性排异反应。
结论olt术后患者再手术的麻醉选择应考虑多方因素,围术期应保持血流动力学平稳,保护肝脏功能,防治感染等。
【关键词】麻醉肝移植再手术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肝移植(olt)患者得以长期存活,olt患者再次手术的机会逐渐增多。
olt后患者术后并发症多且严重,病情复杂,个体差异较大,麻醉处理比较困难。
我科自2003年2月—2007年6月共为27例olt术后患者实施手术麻醉,包括术后早期开腹探查手术8例,肝外肿瘤手术19例。
本文重点回顾27例肝移植后患者再次手术的麻醉资料,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27例olt术后患者再次施行了非肝移植手术,术后早期开腹探查手术8例,其中术后出血2例;胆道探查6例;肝外肿瘤手术19例,其中腰椎肿瘤14例,神经纤维瘤3例,上臂肿瘤1例,肾上腺肿瘤1例。
分为肝移植后早期手术组和肝移植后肝外肿瘤组,围术期资料见表1。
1.2麻醉方法
26例患者全部采用了静吸复合全身麻醉。
吸氧去氮后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05 mg/kg、芬太尼2 μg/kg、丙泊酚1 mg/kg 和阿曲库胺0.5 mg/kg 麻醉诱导后气管插管、机械通气。
术中持续吸入七氟烷、间断注射芬太尼和阿曲库胺维持麻醉。
术毕待患者完全清醒后拔除气管导管,转送监护室。
表127例olt术后患者施行非肝移植手术的围术期临床资料临床指标术后早期开腹探查手术(略)
1.3麻醉管理术中连续监测动脉血压、心电图、血氧饱和度、呼气末二氧化碳(petco2)、听觉诱发电位指数、末梢循环(尿量、甲床、温度),根据需要行血气分析、电解质、血常规监测,并对症治疗。
18例患者采用了有创血压监测,占全部患者的66.7 %;术中12例患者输血,占44.4%;全部患者均未使用去氧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如术中出现血压下降,给予小剂量多巴胺维持,对于脊柱肿瘤手术,由于出血量较大,术中采用控制性降压措施,将平均动脉压控制在80 mmhg(1 mmhg=0 133 kpa)左右。
同时使用乌司他丁减少炎症反应,保护肾脏功能。
1.4术后随访所有患者无围术期死亡,术后无肺部感染和其他部位感染,术后无一例发生肝、肾功能衰竭或急性排异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