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张艺谋电影中色彩意象的运用
- 格式:doc
- 大小:32.00 KB
- 文档页数:4
论张艺谋电影中的色彩魅力在张艺谋的电影造型手段之中,色彩一直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看过张艺谋电影的人无疑都会被他所创造的绚烂的光影世界所倾倒,他本人是摄影出身转而改执导筒,因而影片的色彩造型是他的强项。
在他的众多电影之中,色彩的巧妙运用无疑是给他的电影增色不少。
如在商业大片《英雄》、《满城尽带黄金甲》以及《红高粱》等志。
《红高粱》一开头,呈现在观众面前的就是大块的红色和黄色所构置的画面,十八里坡的贫瘠荒凉、黄土飞扬,象征了生存环境的艰多部优秀影片种多种色彩元素的加入。
《红高粱》是张艺谋导演的处女作,张艺谋一出手就把绚烂的红色发挥到了极致,以后对红色的偏爱几乎成了张艺谋电影的一个标难,也映衬了生命力的强悍;“我奶奶”身着红袄、红裤、红鞋,头顶红盖头,强盛的生命力和原始性的激情联系在一起。
红色基调同十八里坡的野性场景结合在一起,整个空间都弥漫在血红偏黄的色调中,继而响起高亢嘹亮甚至尖锐刺耳唢呐声,观众的视觉听觉整个情绪都亢奋起来,仿佛某种内在而生的原始生命冲动和压抑至深的痛苦突然夸张地毫无节制地喷涌而出。
这种极端的造型样式是前所未有的,观众猝不及防地陷入一种纯粹的情结性体验中,直到“颠轿”一场戏结束,夜幕降临,回到酿酒作坊,转入“典型的天空色”——深蓝色调时,观众的情绪才慢慢平复下来,并留下了深刻的红色印象。
“娘,娘,上西南,高高的大路,足足的盘缠,娘,娘,上西南……”——“我”父亲高亢童稚的声音回荡不绝,碰得高粱棵子索索打抖。
在剪破的月影下,“我”爷爷牵着他的手在高粱地里行走,三百多个乡亲叠股枕臂,陈尸狼籍,鲜血灌溉了一大片高粱,把高粱下的黑土浸泡成稀泥。
人月深处,无边无际的高粱红成的血海。
奶奶安详地倒在血泊中,高粱齐声哀鸣,慷慨、悲凉。
太阳出来了,太阳被暗红色的血抹成深红,红色的太阳燃得正旺,世界都是红色……这是电影《红高粱》的结尾。
使观众久久驻立,沉浸在极度的美的感觉中。
张艺谋真高明,他大胆运用了色彩的特殊的审美价值,为观众创造了一个红色的世界。
从《影》看色彩在视听语言中的特点和作用电影《影》是由张艺谋执导的一部古装战争片,讲述了一个古代国家内斗的故事。
在这部电影中,色彩在视听语言中具有独特的特点和作用。
色彩在《影》中的特点是鲜艳夺目。
张艺谋擅长运用鲜艳的色彩来进行表达,在电影中的色彩搭配构成了一个个精美的画面。
在开篇的樱花纷飞的场景中,红色和白色的樱花盛开在黑暗的天空下,形成了一幅光与暗的对比,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这种鲜艳的色彩不仅让观众印象深刻,也增添了电影的艺术感。
色彩在《影》中的作用是烘托气氛。
通过不同的色彩调配,电影能够营造出不同的情绪和氛围。
电影中使用了大量的黑、红、白等色彩,黑代表着暗、阴谋,红象征着烈火、血腥,白象征着纯洁、和平。
通过黑、红、白相互衬托,给人一种阴暗、压抑的感觉,从而让观众更加深入地感受到电影中的故事情节和角色的心理变化。
色彩在《影》中的特点是明暗交错。
张艺谋善于运用明暗对比来创造出视觉上的冲击力。
电影中的色彩对比极强,黑暗与光明交错出动态的图像,在观影过程中,给人带来震撼的视觉效果。
在电影中,经常使用黑暗的背景与明亮的人物形象进行对比,形成鲜明的视觉效果。
通过对比的手法,不仅突出了人物的形象,更加凸显了电影的主题与故事情节。
色彩在《影》中的作用是表达意象和情感。
色彩作为视听语言的一种表现形式,能够通过一种直观的方式来表达观点和情感。
在电影中,色彩的运用往往能够给观众带来深刻的直观印象,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电影的主题和情感。
在电影中,红色代表着杀戮和权力,让观众更直观地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深重的阴影;白色代表着善良和无暇,通过白色的光芒,给观众一种清新、明亮的感受。
通过色彩的表达,电影能够更好地唤起观众的情感共鸣。
色彩在电影《影》中的特点和作用是鲜艳夺目、烘托气氛、明暗交错和表达意象和情感。
通过这些色彩的运用,电影创造了一个个精美的画面,营造了不同的情绪和氛围,给观众带来直观的印象和深刻的触动。
视听解读视听电影视觉化叙事中色彩的运用——以张艺谋电影为例□刘佳佳摘要:影视作品依托色彩给观众呈现出最直观的感受。
电影的色彩不是单纯的电影语言,不是精致的电影画面,它所表达的是象外之意、韵外之味,因此导演们会把色彩作为一门艺术语言,用来表现引人深思和共鸣的东西。
本文主要探讨色彩艺术在电影中的地位,并以张艺谋电影为例,探讨电影如何用色彩来叙事以及色彩如何帮助电影完成叙事。
关键词:电影;色彩;张艺谋;色彩意象;色彩叙事电影是一门视觉艺术,它源于绘画,脱胎于照相,有着极强的审美功能。
在电影中,画面、色彩、构图、空间等各个视觉元素合理搭配便会产生美感,如电影可以利用各种色彩完美组合与拼接,以不同的层次、不同的段落、不同的象征意义、不同的视觉感受,根据色彩的搭配和变化,塑造人物,突出电影的节奏。
一、色彩艺术在电影中的地位著名摄影师斯托拉罗曾经说过:“色彩是电影语言的一部分,我们使用色彩表达不同的情感与感受,就像运用光与影象征生与死的冲突一样。
”色彩作为一种视觉符号,其象征意义源于每个人的认知、理解产生的寄托和希望。
电影是一门假定性的艺术,导演要在有限的时间中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色彩便常会作为意象的载体出现在电影中,成为表现手法之一。
色彩在电影中的地位与导演密切相关,它是导演风格的体现。
如在基耶洛夫斯基的作品《蓝》中,从女儿的棒棒糖、玻璃吊饰等道具到整个环境的设置都是蓝色,整部作品笼罩着一种忧郁基调;《大红灯笼高高挂》中,大面积灰暗的红灯笼用来暗示封建女性生命的惨淡。
在21世纪的今天,技术的发展使得三色技术开启了一个新的世界,利用颜色设置一种气氛;在特殊场合使用特别的颜色.色彩在电影中的地位已经不可替代。
二、电影中色彩意象的侖义色彩的意义体现在人们内心对色彩的认识、对色彩的主观判断中。
一般来说,白色象征纯洁、神圣;黑色象征权威;黄色象征轻快;红色象征热情;粉色象征温柔……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国家、不同地域的人对色彩的审美截然不同。
从《影》看色彩在视听语言中的特点和作用电影《影》是张艺谋执导的一部历史题材大片,讲述了南北朝时期,反映出权力斗争和宫廷文化中的妇女地位。
本文从色彩的特点和作用出发,探究电影中色彩对视听语言的影响。
首先,电影《影》善于运用饱和度和明度的变化来表现情感和表达主题。
在电影的拍摄中,饱和度是指颜色的纯度和深浅程度,明度则是指颜色的明暗程度。
在电影《影》中,饱和度较低的画面常常出现在弱势角色和场景中,如女主角杨幂饰演的妃嫔杨贵妃经常穿着暗淡的衣服出现在画面中。
同时,颜色亮度低的场景也经常出现在宫廷内,这种局限和压抑的感觉与宫廷文化和权力斗争的主题恰恰吻合。
其次,电影《影》通过运用暗光和明光的变化来体现时间流逝和剧情节奏。
电影对光影的运用也是对颜色的运用,因为彩色的光束和白炽灯光会使用颜色滤镜以达到鲜艳、黑白和杂波的效果。
在电影《影》中,经常使用暗光来表现时间的蜕变和变化,如激动人心的战争场面中会有大量的动态炸弹和闪烁的火焰,这种场景让观众感到压抑和紧张。
最后,电影《影》运用透视和色彩的对比来给观众带来视觉冲击。
透视是指表现画面深度感的技巧,色彩对比则可以表现画面中光影变化的差异和对比效果。
在电影《影》中,经常使用透视来表现情感和主题,如影视重心的地位高于其他人物,通过透视的处理方式来提高权力的感觉。
同时,颜色的对比也表现在宫廷和女性地位的关系中,如红色与蓝色、暗灰绿色对比出女性在宫廷中的弱势地区。
综上所述,电影《影》通过运用色彩和光影的变化,表达出人物情感、设定场景和反映主题,并通过透视和色彩对比来带给观众视觉冲击。
色彩不仅可以表现主角和配角不同的情感表达方式,还可以反映出政治文化和主题角色对社会的影响。
因此,电影《影》中的色彩运用为整个影片增添了愉悦、感性和深度,使观众充分理解并体验到电影呈现出的意境和情感。
《红高粱》色彩分析张艺谋是一个十分擅长运用色彩的导演,他尤其喜欢使用红色,而《红高粱》这部电影恰恰使用了大量的红色,奠定了红色的基调。
红色,既能表达热烈、喜庆、吉祥、兴奋的积极意义,也能表达敬畏、残酷、危险、血腥的消极涵义。
在影片的开头,女主角九儿穿着红色衣服带着红色盖头,坐在红色的轿子上,一身红色表明女主角要出嫁交代了故事的开端。
开头除了红色,还有黄色,男主角是黄土地的汉子,说明他的性格豪爽敢作敢当无所畏惧。
在抬轿的过程中,镜头里表现出的是整片黄土地,红色的轿子与黄土地形成鲜明对比,那一点红色代表着当时的妇女地位,黄土地代表着压迫,表现出在封建时代,妇女地位的卑微,听从父母的安排,没有自由。
新婚当晚,屋里除了微弱的灯光外,就是大片黑色和九儿身上的红色,黑色代表九儿无限的恐惧,外面天空的蓝色预示着即将发生危险的事。
在回娘家时,路过绿色的高粱地,绿色代表生命,片头也出现了这片高粱地,说明即将再次发生生命的转折。
一个大全景,绿色的高粱地和深色的天空形成对比,表现出男女主角的爱情将受到挫折和考验。
回到家中,女主的红色和家中的黑色形成对比,表现出与家里关系的不和,预示着即将决裂。
而老掌柜死后,外面的强光和抛洒的高粱酒和剪纸的红色预示着女主将获得新生,希望。
造酒时被男主破坏,画面并没有变成代表愤怒的暗红色,而是变成代表希望的金黄色,表现出热烈与喜庆的气氛,也说明日子的红火和生命的灿烂。
在祭奠罗汉时,红色蜡烛,红色高粱酒,红色的光,表现出他们的愤怒和为罗汉报仇的决心,而出现深蓝色的天空和黑色的石头,暗示结局。
在家中准备外出报仇时,送行的酒宴中,血红色的高粱酒,代表着危险与血腥,暗示着结局。
在送行中,女主穿着白色的衣服,与血红色的高粱酒相互照应,暗示了结局时女主的死亡。
最后女主中枪时,使用红色的画面和喜庆的音乐,以喜衬悲,暗示最后结局女主和日本人同归于尽,烘托了一种悲伤的气氛。
结局是男主的视角,世界变成红色,表现出他内心的悲伤,日食发生了,世界变成了红色海洋,红色的高粱杆高速摇摆,预示着生命的崛起和抗战的继续。
从《影》看色彩在视听语言中的特点和作用《影》是一部由张艺谋执导的电影,通过创新的视觉语言和独特的叙事方式,给观众带来了一场视听盛宴。
色彩在《影》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既是表现手法,也是情感载体。
下面从特点和作用两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色彩在《影》中有着鲜明的特点。
电影整体以黑白为基调,这种抽象的表现方式使得影片更加具有艺术性和现代感。
黑白色调给人一种压抑和冷静的感觉,与影片中演员们的动作呼应,更加突出了他们之间的对立和冲突。
偶尔会出现红色的元素,如雪花、火焰和嘴唇等,这种局部的红色在黑白的背景下显得格外突出,增加了观众对画面的关注和视觉冲击力。
红色也有象征性的意义,代表了情感的激烈和欲望的燃烧。
色彩的饱和度和明暗度在电影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它们能够创造出不同的氛围和情绪,例如高饱和度和明亮的色彩能够使人感到温暖和充满希望,而低饱和度和阴暗的色彩则更容易让人感到压抑和恐惧。
色彩在《影》中的作用也是多方面的。
色彩能够增加电影的表现力,使其更具有观赏性。
黑白色调使得电影更加具有纪实性和艺术性,红色的出现则增加了观众的视觉冲击力。
这些色彩的运用,使得电影的画面更加鲜明生动,令人难以忘怀。
色彩能够表达人物内心的情感和冲突。
在电影中,女主角杨幂饰演的双胞胎姐妹一人爱国一人奉献,她们之间的内心战争和痛苦,通过色彩的对比得到了生动的展现。
黑白和红色的运用,使得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共鸣她们的内心世界。
色彩还能够创造出特定的时空背景和情绪氛围。
电影中的黑白色调和红色元素,使得观众能够感受到古代东方世界的厚重和神秘感,也增加了电影的戏剧性和冲突感。
色彩在电影《影》中具有非常重要的特点和作用。
通过黑白和红色的运用,电影创造了一种独特的视觉语言和艺术表达方式,使得观众更容易投入到故事中去。
色彩也能够表达人物的情感和内心矛盾,使得角色更加立体和丰满。
《影》的成功得益于色彩在视听语言中的独特魅力和作用。
从《影》看色彩在视听语言中的特点和作用《影》是张艺谋导演的一部高水平电影作品,色彩是该电影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元素。
在视听语言中,色彩在影片中有着独特的特点和作用。
一、颜色的意象特点在《影》中,颜色的意象特点表现得非常明显。
整部电影的色调偏暗,黑、灰、蓝等色调占据了大部分画面。
这种暗淡的色调和电影所讲述的故事情节相呼应,使得电影的氛围变得更加沉重和压抑。
在有些时候,导演会通过配色来体现人物的心理状态,比如当阴阳师张良在朝臣议论阵前死时,场景被演绎成红光满眼的景象,增加了整个场景的悲情氛围,突出年轻女子临终前一刻的心酸和无奈。
二、色彩的象征作用在《影》中,色彩的象征作用非常突出。
比如,红色象征权势、血腥和欲望,而黑色则代表恐惧、死亡和秘密。
在电影中,当涉及到权力斗争,导演会运用红色来突出权力的高度和残酷,如在电影的开始,我们就看到了秦朝的宫廷和王室中有大量的红色,并提醒观众红色暗示了张世平的死因。
而当演绎到阴阳师张良景-表演包括红白二色的棋局、皇帝的玉玺等等,还会将红色和白色结合起来,使图像变得更加醒目和有力。
三、颜色的烘托作用在《影》中,颜色的烘托作用也非常明显。
黑色是电影中的一个基础色,但黑色在电影中并不单调,经常和其他明亮色彩搭配使用。
在黑暗的背景下,明亮的色彩会更加突出。
比如,电影中有很多场景配有金色和红色的元素,这些色彩都增强了画面的视觉冲击力和艺术性。
总之,《影》中的色彩应用非常器重,无论是色彩的意象特点、象征作用还是烘托作用都发挥得淋漓尽致。
它不仅增强了电影的艺术性,同时也增加了观众的情感体验。
1、色彩运用鲜明。
张艺谋导演对于色彩的敏感程度,是其他同代导演所无法比拟的,尤其是对红色,更是情有独钟。
张艺谋导演在影视作品中对于红色的运用是十分出彩的,比如最早的《红高粱》中的“高粱酒”、“最后的血红画面”,再到《菊豆》中的“红染布”,又到后来的《秋菊打官司》中的“红辣椒”,都十分鲜明的在影片中起到了点题的作用。
他能大胆运用大片大片的中国红或者黄色来烘托气氛,比如《英雄》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张艺谋十分注重画面的美感,像《我的父亲母亲》(早期的)和《英雄》、《黄金甲》、《十面埋伏》等都这样,给人一种很唯美的感觉。
个人比较欣赏《我的父亲母亲》,它把人内心中最深处的情感表达的非常好,最纯朴的人,最纯洁的爱情,很感人、唯美。
2、电影风格有活力。
早期的张艺谋电影风格都体现出不同于以往的活力,也是因为这种特别的活力,才能让张艺谋导演拥有直面社会现实的勇气。
使得张艺谋能够冲破以往电影风格来寻找新的电影语言。
3、深度的思辨性和创新性。
张艺谋导演的作品具有非常深刻的思辨性和创新性。
首先是思辨性,张艺谋导演在电影中表现出的思辨性,不仅仅只是停留在谁对谁错的方面,他更多的是对于社会和民族心理结构,以及社会人际关系的思辨;通过电影的艺术语言和造型,深入剖析社会经济环境和民族文化的历史原意,探索社会历史变化的内在动力,从生活的最底层,把握人们的心理结构,进而了解整个中华民族的民族心理结构。
其次就是张艺谋的创新性,他每一部电影的创作都力求有所突破,对故事的叙述和人物的塑造上,都最大限度的表现新的视点;最形象的表达自己对电影的认识,并形成了他特有的叙事方法,视觉效果,生动的证明了一名“中国最勤奋”的电影工作者的誓言。
4、彰显女性的个性。
张艺谋导演的影片中,女性始终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早期影片尤其彰显女性的个性与魅力。
每部作品中的女性都是不同性格不同身份女性的代表。
5、总结。
总的来说,张艺谋的电影非常善于表达和传递中国文化,叙述、类型、风格多变,从来不重复,追求突破;背景音乐唯美动听,画面宏伟壮丽;深度剖析人性,追求生命的意识,同时选角严格,善于挖掘新人。
略谈张艺谋电影作品色彩运用技巧[摘要]色彩是影视作品重要的视觉语言之一。
作为第五代导演的领军人物之一,张艺谋对色彩的运用已经臻于化境,他恰当自然地运用色彩语言,创造出独特的视觉艺术效果,使自己的电影作品具有更加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更为强烈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张艺谋影视作品色彩运用电影是集视觉和听觉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色彩运用是电影表现技巧中一个特殊造型元素,是构成影视作品重要的视觉语言之一,在电影中有着不可低估的艺术表现能力和审美价值。
作为中国第五代导演的领军人物之一,张艺谋在色彩运用方面已经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一、张艺谋电影作品中的色彩摄影师的出身使张艺谋本人具有强烈的视觉画面感,其电影作品中的镜头常常是精妙绝伦的。
在他的作品中,色彩雕琢得恰到好处,电影色调具有一贯性,从《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到《活着》、《我的父亲母亲》,一直到后来的《英雄》和《十面埋伏》,从冷青浑厚到金黄艳丽,满目的红、蓝、绿、橙、黄、青……,通过对画面形象的色彩设计、提炼以及选择搭配,独具匠心地使用着夸张热烈、丰富多彩的色泽,渲染、烘托出了主题内容所需要的情绪基调和特定氛围,为电影增添了独特的观赏性和审美性,获得了强烈的艺术效果,使观众饱享了色彩的饕餮盛宴。
二、色彩在张艺谋电影作品中的作用色彩强烈是张艺谋电影的主要特点,他惯于在电影中使用色彩斑斓的造型来烘托电影的气氛、塑造人物形象、增强视觉效果。
1.烘托电影的艺术氛围张艺谋作品中善于运用颜色来营造电影的氛围,例如在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中,那用菊花铺展的皇宫,黄色流泻整个银幕,色彩浓烈、单一,画面具有极强的冲击力,渲染了皇家的华贵雍容与在这种华贵雍容下潜伏的杀机的视觉氛围;电影《红高粱》中那一望无际的红色高粱,与影片中充满野性魅力的人物形成了统一的整体;电影《菊豆》中红色则彰显着主人公那奔腾而难以压制的欲望;电影《十面埋伏》中最后的那一场雪地戏,也用了大量镜头向观众展现了白色的雪原,茫茫林海,烘托了结尾悲凉哀伤的气氛。
浅谈张艺谋电影中色彩意象的应用
一、前言
色彩意象是电影中不可忽略的一部分,有效的应用可以更好得表现电影的内涵可以让观众更好的感知电影的内在含义,张艺谋电影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其独特的色彩意象,张艺谋在他的电影中对颜色有着特别的追求,他擅长通过对色彩的独特热爱和概括,利用色彩本身对人的视觉美感效应以及色彩的象征意义来唤起观众丰富的联想,进而更好的表现作品的主题。
他的电影从《红高粱》到《大红灯笼高高挂》再到《秋菊打官司》《黄土地》等无一不用了鲜艳绚丽的色彩,张艺谋的电影作品亦即色彩之旅,色彩就是思想和社会生活的写照,在他的电影作品中或隐或现地呈现出来,深深地打上了他个人的印记。
二、张艺谋电影中的画面色彩
一望无际的大红高粱地,如翡翠般的红高粱酒,桐红色的油脂皮肤、、、、、、首先呈现给我们的是《红高粱》红轿子、红衣服、红太阳、血红的天空、鲜血、、、、、、大量红色的运用色彩极为深郁、饱满、鲜艳、富有表现力,不仅是叙事的一部分,更奠定了电影的情感基调,热烈、饱满。
《大红灯笼高高挂》除了延续了《红高粱》中的红之外,又增加了红轿子,红灯笼、黑布套、蓝院墙白雪等色彩意象。
影片一开头就是一个呈静态的长镜头,凝固的空间,重压的气氛,正面的肖像描写,倔强而木然的月光,把观众置于颂莲所直面的不在场的画面之外继母地位,倾听她说“嫁人就嫁人”,“当小老婆们就当小老婆”,体味她的屈从与反抗,灰色也是这部影片的一个基本色调之一,灰黑色的天空,灰白色的画面,青灰色德尔枯死的瓦片,充斥了观众的视觉空间。
而在《菊豆》这部电影中,整个院存在以蓝色为主调的夜色中静溢地等待黎明,这一画面在电影中出现了无数次,当天青从外面赶脚回来的时候,菊豆在杨金山折磨下呻吟,声音穿透了夜色,在整个时空回荡,加之各色鲜艳的染布,这一画面就具有了压抑、同情、抗争等含义。
《黄土地》当中,则以大面积的黄色土地、黄河、红嫁衣、红盖、头、黑粗
布棉袄白羊肚毛巾来表现作者的感情,饱满、凝重、温暖沉重,土黄为主调,黑豹为辅。
《我的父亲母亲》《英雄》中都是大面积单色的运用色彩对比强列,酣畅淋漓,分别以金黄和红绿蓝黑白为主关注人情性与爱情写出人性中的真善美,关注国家同民族命运。
三、色彩运用的特点
张艺谋对色彩的选择不是随意的,而是经过深思熟虑,有其独特魅力。
1、画面色彩冲突
从张艺谋所有拍摄导演的作品看,构图新颖,画面华美,色彩绚丽,带有极强的主观性和表现意识,色彩效果极度的夸张,冲突强烈,他曾说过:“我要彻底的鲜艳,所有颜色都要吓人一跳,我希望给别人炸开了的感觉、、、、、、所以,色彩完全不用按照常规的去想,一定要强烈。
”他往往选择那些富有强烈视觉性的物象,来表达主题,《红高粱》是一大片一大片火一般燃烧的红高粱,《菊豆》中瀑布般挂着的“五颜六色”,《英雄》几乎收集了他最青睐的、最擅长的颜色,将红、蓝、黄、白、黑各种颜色发挥到了极致,人物服装的色彩不仅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并兼备了色彩本不具备的意义内涵。
在他的作品中,色彩使用既有偏爱的主色调,更有不同色彩的混合,杂糅、对比,制造出一种单一色调无法比拟的效果,且色彩对比强烈与和谐同影片情节的起伏形成了一致关系。
《我的父亲母亲》中父亲黑棉袄与母亲红棉袄的对比,过去时空的色彩与现在时空的黑色对比,父亲的黑棉袄反衬出母亲的绚丽动人。
黑白是死亡、沉重的象征,彩色是生命浪漫的象征。
《大红灯笼高高挂》灰黑色的天空,灰白色的地面,灰黑的院墙,青灰色的瓦与大红灯笼的对比,冷色是暮气、腐烂的象征,暖色是生机、自由的象征。
2、画面色彩和谐
张艺谋曾说:“对于一个创作者来说,最重要的一点是求变,不辞辛苦的反复求变,增加自己的弹性和张力。
”在他的作品当中,绚丽的色彩、冲突、形式或异的强烈是为了对其内容服务的,在对比冲突中有高度和谐统一。
最能体现这一点的是《英雄》,《英雄》当中收集了多种颜色,人物服装的绚丽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用红白蓝三色呈现了三种故事的样貌。
浓郁到倾泻般
的色彩运用,好像在色彩中流动,让人们享受一场视觉盛宴,但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一些画面:黄叶漫天,两个女子凌空飞舞;碧波如镜,两个男子湖面掠过;飞流倾泻,一对男女瀑前过招。
这一幅幅画面都是精妙绝伦的,所有的色彩在这里结合的非常融洽。
其它的作品如《黄土地》用极度单纯的色彩,满眼都是支离破碎、沟壑纵横,满眼毫无生气的黄土,影片中的色彩也是以昏黄为主,给人一种朦胧的昏黄的感觉,再加之以红门帘、红花轿、红棉袄等多处出现的红色,以及延安农民的黑棉裤和白羊肚手巾,取其色彩的单纯浓郁,却是色彩鲜明,在昏黄中透漏出点点生机。
《秋菊打官司》用红黄两种颜色近写实的摄影艺术,红辣椒点缀着尘土飞扬的黄土地,反映下层民众的生活原态,讲述了情、理、法相悖的故事。
3、淋漓尽致的红色运用
张艺谋的作品在色彩上最大的特点就是红色几乎贯穿了他所有的作品。
如我们熟知的《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菊豆》、《英雄》、《十面埋伏》等,每一部作品都成功地运用了大量红色。
红高粱、红灯笼、红染坊、红棉袄、红辣椒、红肚兜、红衣女子等等,不仅在影片的布局上,就连家庭内部的陈设上,都偏爱红色。
当我们面对《红高粱》是,就会感知全片被灰黄的红色所浸透,红色是太阳,高粱酒,血的色彩。
影片以开头就是一个年轻漂亮名气通人的“我奶奶”那张充满生命的红润的脸,接着就是占满银幕的红盖头,那鼎热烈饱满的红轿子,野合时那在狂舞的高粱杆上闪烁的阳光,似红雨般的红高粱酒,血淋淋,一直到那日食后天地通红的世界、、、、、、整部影片都被红色笼罩。
这是一种对完美、自由的、自然生命的渴望与赞美。
表现最初的原始生命形式,欲望彻底的被解放与还原,高粱与人结合为一体,没有扭曲的形态,没有女人的重负与男人的猥琐,有的只是热血沸腾的活力。
很自然地勾勒出一幅“天人合一”的意境。
《大红灯笼高高挂》中有几个红色的画面让人影响深刻。
颂莲新婚之夜那满屋子的红灯笼让整个屋子充斥着红色,颂莲孤独地坐着,拿起红灯笼对着镜子望自己,神情悲戚,满脸泪水,人物的命运似乎已现端倪。
红色显得那么悲凉,颂莲发现丫鬟屋子里的红灯笼和针刺小布偶人,整个屋子的红色又酝酿着一场悲剧的诞生。
影片的最后,颂莲将三太太房里的灯全部点亮,整个屋子浓郁饱满的红
色又让人恐惧悲凉。
疯了的颂莲又将自己院里和房里封了的灯全部点亮,黑色的灯套在红灯笼的照射下十分醒目。
影片最后定格在红灯笼下颂莲的脸上,面无表情,悲剧达到了顶峰。
红色贯穿始终,见证了颂莲的悲剧命运;见证了农家四合院内的愚昧无知;见证了封建势力的残酷无情。
红色在《菊豆》中试欲望的代表。
张艺谋塑造的菊豆是一个有反叛精神的女性,面对强大的封建势力,她敢于反抗,追求自己的理想爱情。
那些丈多高,遮天蔽日的红染布一泻而下,述说着个人生命本能的强烈和对爱情的不可遏制。
红染缸见证了菊豆与天青热烈奔放的爱情,同时也揭示了人性在封建伦理纲常中的压抑、扭曲与丧失的宿命。
《秋菊打官司》中秋菊不满于代表着封建权利的村长的不公,腆着大肚子,裹着红头巾,穿着红棉袄,拉着一车又一车的红辣椒,重复着蜿蜒的羊肠小道,一次又一次的走进政府的大门,把官司从村里打到乡里,从乡里打到县里,从县里打到市里。
尤其是那一串串的红辣椒,既是陕北乡土风情的写照,也象征了主人公秋菊的泼辣与固执。
四、结语
张艺谋电影中色彩意象的运用不仅使画面色彩绚丽,生动丰富,给人视觉上的美感,更重要的是作者借助这一意象来塑造作品中人物的性格,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揭示更广阔的社会内容。
通过这些对比鲜艳,饱满热情又不失和谐统一的色彩画面,我们不仅看到了“我爷爷奶奶”的热情奔放,菊豆的勇敢反抗,更重要的是我们也看到了封建势力下女性的悲惨命运,看到了人性的扭曲、变形的宿命,有其丰富的内涵与意义,让我们在色彩与情思交融的画面中,体会着那一份或深或浅的思想意义。
对人性、命运、爱情、亲情、欲望、名族陋习、封建礼教、乡村教育等方面通过色彩的描写一一表现出来。
把意象所追求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体现的淋漓尽致。
【参考文献】
1、《未来,中国电影教父——张艺谋传》,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年
2、申载春,殷国栋《张艺谋电影的文化蕴含》,青海师专学报,2006年
3、万洁,《论张艺谋电影中民俗的运用》,科文汇报,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