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艺谋电影的色彩美学
- 格式:ppt
- 大小:362.00 KB
- 文档页数:7
电影《红⾼粱》中⾊彩艺术的运⽤与赏析2019-09-30[摘要] 当前,影视作品已经成为⼈们视觉审美最为重要的⼀部分,它是⼀种视觉艺术,图像是其造型语⾔,⽽⾊彩是其造型语⾔中最重要的组成元素之⼀。
影视作品的画⾯质量直接影响着观众的视觉享受,⽽⼈的视觉感受在⼈的感官中最为强烈。
电影《红⾼粱》是最能反映张艺谋早期风格的⼀部经典作品。
电影中⼀个个油画似的场景,勾勒出了⼀个以红⾊为基调的“红⾼粱”世界,歌颂黄⼟⾼坡上的中华⼉⼥抗⽇⽣活的电影,⽤来祭奠那些激荡在⽆边⽆际的如⽕如荼的⾼粱地⾥的灵魂。
[关键词] 《红⾼粱》;⾊彩艺术;⼈性;魅⼒⾼粱,象征着狂野的、⾃然的⼈性,它们在风中劲舞,⾃⽣⾃灭,是世间⽣命万物的象征。
《红⾼粱》对红⾊渲染达到了⽆以复加的地步。
红⾼粱,红褂,红裤,红轿⼦,在烈⽇的灼烧下通红的汉⼦背,以及影⽚最后染满整个银幕的鲜⾎,既象征了⾯对恶势⼒的践踏,以最本质的⽅式进⾏反抗的原始⽣命⼒,也使整个电影充满了诗情画意。
《红⾼粱》,以浓烈的⾊彩、豪放的风格,歌颂了中华⼉⼥激扬亢奋的民族精神,叙事和抒情结合得恰到好处、写实与写意联系得相得益彰,把电影语⾔的独特魅⼒发挥得淋漓尽致。
该部电影充满了神奇的⾊彩,它颂扬了⼈性的本质及⽣命的不可抗拒,对⼤⾃然⾊彩的运⽤也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
⼀、电影《红⾼粱》的⾊彩艺术效果《红⾼粱》中所营造出的以红⾊为基调的画⾯以及恢宏的氛围,部分来⾃于作者⾃⾝所注⼊的感情,部分则来⾃于客观事物烘托的意境,情境⾃然结合,“情与景会,意与象通”。
这正是影⽚创作的基础,同时也是观众喜欢的魅⼒所在。
在这部电影意境的营造⽅⾯,⾊彩发挥了⾄关重要的作⽤。
⾊彩在电影创作中有助于情感的表达,它主要依赖于⼈们的联想来获得,即⼈们通过⾊彩⽽获得的感受。
⼈物的内⼼深层次的刻画能够烘托其复杂的⼼理活动及其性格特点。
⽽要想在限定的较短时间⾥,有限的场景中来形象、细致刻画⼀个⼈的内⼼活动,那就需要能够让观众看到⼀个恰到好处的视觉载体,⽽美术⾊彩艺术的巧妙作⽤就恰好可以充当这⼀载体。
[张艺谋电影中色彩的应用]电影中的色彩分析ppt摘要:色彩是电影中重要的艺术手段,著名导演张艺谋更是将这一手段发挥的淋漓尽致,登峰造极。
张艺谋是中国第五代电影导演的代表人物,他执导的电影不论在思情意旨上,还是在电影美学探索上,都给中国观众、电影界乃至文化界带来心灵的震撼和视觉的冲击。
摄影师出生的他对色彩在影片中的运用更是独具匠心,不断求索与创新。
关键词:张艺谋;色彩电影语言与一般语言不同,作为视听艺术,电影与其他艺术门类最重要的区别在于其“语言”的独特性。
比如:文学是用文字来描写,音乐用声音来论释,舞蹈用动作来叙述,而电影则用画面来表现。
而画面当中,色彩所占据的分量无疑是很重要的。
张艺谋可能对色彩有天生的鉴赏力,或者是由于摄影训练的影响,张艺谋对色彩的运用在哪个是很精妙。
色彩频繁而不多余,浓重而不俗气,超越现实而令人感到真实。
(一)多重意境的“红”色红色是张艺谋电影的主色调,在他的电影作品中,对红色有着刻意的追求,红色象征着生命的动力和不可抗拒的情欲。
人们称他为“偏爱红色的导演”。
在所有色彩中,刺激幅度最强的是红色,它能马上唤起人的情绪,在视觉上给人以感染力。
红高粱、红灯笼、红染坊、红棉袄、红辣椒、红兜肚、红衣女子等等。
在影片的布景上,他也格外注意色彩的搭配,就连家庭的室内装饰都令人难以想象地运用了各种鲜艳的颜色,除造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外,更隐喻着看似平静的社会所存在的各种怪诞的问题。
《红高粱》中,红绒花、红盖头、红轿子、红兜肚、红高粱、红红的高粱酒、夕阳、鲜血、大火以及“我奶奶”透过红盖头看见的红色的天与地、“我爹”眼中的主观化了的血红太阳、血红天空和血红的高粱在飞舞。
这红色基调,经过张艺谋的修饰与夸张,一切都具有了无限的文化意味,携带了主观的审美信息。
它既象征着青春、生命、自由,又喻示着为争得这种自由同扼杀自由的恶势力所进行的充满血与火的肉搏以及付出的代价。
《大红灯笼高高挂》中,在这一片沉重的灰色迷雾中能有一点暖色调――红色,无疑会给人以一丝慰藉、一丝希望。
影视文学张艺谋电影色彩的运用分析◎郭爱红(安阳师范学院美术学院,河南安阳455002)作为一门以视觉为主的艺术,色彩是永远都不能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张艺谋的电影创作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和他对色彩的重视与敏感是分不开的。
新时期下,文化发展进入了一个多元时期,怎样使色彩既能够充分发挥出其在作品中的作用和意义,又能够彰显出中国电影所特有的民族特色,已经成为摆在每一个电影人面前的重要课题。
本文结合实际作品,对此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之用,引起更多人对这一课题的重视,推动中国电影的色彩使用以促使中国电影本身朝着更好更快的方向发展。
一、张艺谋电影创作中的色彩使用概述(一)对电影色彩的绝对重视张艺谋是摄影出身,所以对电影色彩有着较为敏锐的感觉,他甚至将色彩视为影片的生命。
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将色彩作为最为深刻的视觉语言。
在他的作品中,他经常使用色彩的对比、运动变化等,传达出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并在构图、音乐等其他艺术元素的共同作用下,使得电影效果得到空前的突出,营造出一种具有立体感的氛围。
比如在《我的父亲母亲中》,当年轻的母亲,穿着大红色的棉袄站在雪地中,执著地等着父亲归来时,这一点大红色是如此的引人注目,不仅构成了一种画面跳动的美感,同时也渲染出年轻母亲对爱的坚贞和执著,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其次是将色彩视为电影华丽的外衣。
电影的内容和思想固然重要,但是也需要用恰当的视觉语言将其表现出来,而色彩作为人类最敏锐的视觉造型语言之一,具有独特的功效,能够形成一种视觉冲击,给观众带来视听感官的刺激。
比如《红高粱》中那霸道的血红,《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中那令人窒息的灰白;《满城尽带黄金甲》中的金光灿灿和富丽堂皇等。
色彩更像是电影的一道华丽的外衣。
最后,张艺谋将色彩视为电影的生命。
在张艺谋的影片中,色彩其实有着更为深刻的内涵,那就是一种生命和人性意识,即通过色彩的运用,表达出一种人类所共同的认识和情感。
从《影》看色彩在视听语言中的特点和作用电影《影》是张艺谋执导的一部历史题材大片,讲述了南北朝时期,反映出权力斗争和宫廷文化中的妇女地位。
本文从色彩的特点和作用出发,探究电影中色彩对视听语言的影响。
首先,电影《影》善于运用饱和度和明度的变化来表现情感和表达主题。
在电影的拍摄中,饱和度是指颜色的纯度和深浅程度,明度则是指颜色的明暗程度。
在电影《影》中,饱和度较低的画面常常出现在弱势角色和场景中,如女主角杨幂饰演的妃嫔杨贵妃经常穿着暗淡的衣服出现在画面中。
同时,颜色亮度低的场景也经常出现在宫廷内,这种局限和压抑的感觉与宫廷文化和权力斗争的主题恰恰吻合。
其次,电影《影》通过运用暗光和明光的变化来体现时间流逝和剧情节奏。
电影对光影的运用也是对颜色的运用,因为彩色的光束和白炽灯光会使用颜色滤镜以达到鲜艳、黑白和杂波的效果。
在电影《影》中,经常使用暗光来表现时间的蜕变和变化,如激动人心的战争场面中会有大量的动态炸弹和闪烁的火焰,这种场景让观众感到压抑和紧张。
最后,电影《影》运用透视和色彩的对比来给观众带来视觉冲击。
透视是指表现画面深度感的技巧,色彩对比则可以表现画面中光影变化的差异和对比效果。
在电影《影》中,经常使用透视来表现情感和主题,如影视重心的地位高于其他人物,通过透视的处理方式来提高权力的感觉。
同时,颜色的对比也表现在宫廷和女性地位的关系中,如红色与蓝色、暗灰绿色对比出女性在宫廷中的弱势地区。
综上所述,电影《影》通过运用色彩和光影的变化,表达出人物情感、设定场景和反映主题,并通过透视和色彩对比来带给观众视觉冲击。
色彩不仅可以表现主角和配角不同的情感表达方式,还可以反映出政治文化和主题角色对社会的影响。
因此,电影《影》中的色彩运用为整个影片增添了愉悦、感性和深度,使观众充分理解并体验到电影呈现出的意境和情感。
影评无可否认,摄影出身的导演张艺谋,色彩从来都是张艺谋强项,不愧是成名的摄影专家,紫、红、蓝、黄、金、些许的绿和远处的白光,构成了整个构图都是完整的,在摄影角度是完美的。
《红高梁》的民族气概令人热血沸腾,《大红灯笼高高挂》的气氛很中国,《英雄》的色彩和中国元素更是运用得一流,而《满城尽带黄金甲》整个影片中,尽是满眼金灿灿的宫廷色彩,华丽精致的布景服饰令人目不暇接,大呼好看,也只有张艺谋能把金色运用得如此大气,而丝毫不显俗气,让人盛赞《红高粱》一开头,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大块的红色和黄色所构置的画面,十八里坡的贫瘠荒凉、黄土飞扬,象征了生存环境的艰难,也映衬了生命力的强悍;红色基调同十八里坡的野性场景结合在一起,整个空间都弥漫在血红偏黄的色调中,继而响起高亢嘹亮甚至尖锐刺耳唢呐声,观众的视觉听觉整个情绪似乎都亢奋起来,久久压抑的之深的原始生命似乎即将的要冲动爆发,全片都被那辉煌的红色所浸透。
太阳的红,血色的红,高粱酒的色在这里,导演对色彩的运用是高度风格化的,整部影片都被红色笼罩,在原始的封建的旧社会中,在整个几乎固化僵硬的时代,人们不无渴望一种解脱,一种超越自我的实现,而红色的象征是自由,是胜利,是我们内在生命力的精神外化,影片结束时,黑红色的高粱舒展流动充满了整个银幕空间,红色的扩张力极为辉煌、华丽、壮美。
同样是红色,在《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红色的灯笼,红色的旗袍,红色的空气,红色的权贵,却是红色的悲剧,被灯笼决定命运的女人们,整日在灯笼的下渴求着生命的所谓“绽放”,点灯,灭灯,封灯的过程,包含了多少凄凉与绝望。
灯亮点亮了女人的希望,灯灭,女人就是被熄灭的灯,而封灯的结局,是女人的命运的终结。
红色,给我们的影响最深是红色,红色本代表喜庆,但在影片中似乎不怀好意的讽刺,显得如此的刺眼,栽进这一片血红,便开始了不幸的人生。
黑色:影片从头到尾都没看见过宅院主人的脸面,但他的身影却是无处不在的。
就像黑暗势力,让人窒息在其中,一种欲罢不能的境地。
张艺谋电影中的⾊彩艺术2019-10-10摘要:作为电影“格式塔”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彩在丰满⼈物造型、深化主旨意涵等⽅⾯发挥着独特的视觉冲击作⽤。
中国第五代导演的领军⼈物――张艺谋⽆疑是⼀位将⾊彩游刃有余玩弄于股掌之间的⼤师。
张艺谋电影中的⾊彩艺术不仅为观众奉献了异常华美的视觉盛宴,⽽且还成为彰显电影艺术⽓质的符号化象征。
关键词:张艺谋电影;⾊彩艺术;视觉盛宴摄影出⾝的张艺谋对⾊彩有⼀种近乎偏执的迷恋和敏感,观看他的电影,很容易被其影⽚中⼤肆渲染的斑斓⾊彩震撼,浓郁强烈、酣畅淋漓。
在“视觉消费”攫取“眼球”的21世纪,张艺谋不仅善⽤夸张刺激、⼤胆明朗的“浓墨重彩”营造令⼈难以抗拒的视觉冲击,⽽且巧于挖掘中国传统⽂化的内在寓意和深沉蕴涵,从⽽也为其在国际、国内影坛⾼歌猛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视觉盛宴的打造在张艺谋的作品中⾊彩不再仅仅是电影的⼀种附属表现,⽽是被赋予了独⽴的审美特质,时时传达出导演本⼈的思想观念。
在他苦⼼孤诣营造的镜头美学中其对⾊彩的有⼒掌控和对形式美的极致追求在中国形形⾊⾊的导演中可谓绝⽆仅有,⽆论是其处⼥作《红⾼粱》中彰显⽣命活⼒与不可抑制原始情欲的⾎红,《⼤红灯笼⾼⾼挂》中象征封建权势阴冷、抑郁的暗红,《满城尽带黄⾦甲》中烘托雍容富贵的铺天盖地的⾦黄以及《英雄》中喻义不同故事的红、⽩、蓝、绿、⿊等诸种颜⾊的场景调度⽆⼀不在丰富观感体验、刺激观众⼼理、调动观众情绪等⽅⾯发挥得淋漓尽致,甚⾄这种⾊彩盛宴下产⽣的画⾯和视觉震撼已经远远超过故事情节本⾝。
著名摄影师斯托拉罗曾说:“⾊彩是电影语⾔的⼀部分,我们使⽤⾊彩表达不同的情感和感受,就像运⽤光与影象征⽣与死的冲突⼀样。
”或许是出于摄影专业的敏锐直觉,或许是张艺谋的有意为之,张的作品总是以夸张、饱满的⾊块张⼒烘托影⽚主题所需的情感基调和氛围,从⽽弥补其影⽚故事性的某些不⾜。
作为⼀种形式美感,虽然⾊彩看似恣意,实则是作为某种道具或隐语与⽚中的特定情绪以及深层含义相得益彰(如《红⾼粱》中野合段,⾼空俯拍下随风狂舞的铺天盖地的红⾼粱暗指⽣命的肆意张扬和狂放不羁)。
张艺谋的《影》美学上大胆的尝试纵观张艺谋的作品,我们发现他的作品可以分作两种,一种重色彩,一种重叙事。
就《影》的预告片所呈现出的成色来看,美学风格上是开创性的,但隐隐中也有一些不安的因素。
就《影》的预告片所呈现出的成色来看,美学风格上是开创性的,但隐隐中也有一些不安的因素。
张艺谋是一个擅长于色彩叙事的导演,从《影》的预告片来看,这种色彩叙事表现得尤为突出。
整部预告片的效果呈现出一种浓浓的中国水墨画风格,无论是构图,还是色彩都传递出中式意趣。
影片对于景别、光线都有着精准的运用。
在早前曝光的预告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张艺谋对邓超饰演的两个角色不同的光线转换。
《影》的官方剧情简介没有介绍任何剧情,只是简单的发问“是愿做真身,还是愿做影子?是明处做人,还是暗处做鬼,换作是你,如何选择?”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在电影《影》中张艺谋还注入了大量的哲学思考。
他提出的“选择”的问题,也是很多人面临的哲学问题。
在中国的哲学体系中“善与恶、明与暗”都是没有定论的,所以现在这又是一个复杂的命题。
张艺谋的叙事能力尚且存疑,遑论在叙事上又加上了浓浓的哲学思辨气息。
张艺谋能否驾驭得了这个宏大的故事,我们暂且按下不表。
对于张艺谋这部《影》已是期待甚久,国师只用了不到五分钟的时间,就让我沉浸在了“影”的世界。
简单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评价这部影片。
东方美学和色彩减法看过预告片以及张艺谋的一些采访后,我问了自己一个问题“这样大程度长时间的统一水墨风格,会不会视觉疲劳?”不会。
这些年来,由于遭受各种外来文化冲击,急需文化自信的中国市场开始了大范围的“中国风”创作。
无论是纯艺术还是出于商业目的,我们见证了一批又一批的“三不像”作品,不单单是影视或是音乐。
张艺谋在没有了欧美制片的束缚后,他呈现了真正的东方美学。
说到《影》这部作品中的东方美学,大到整体的水墨丹青画风、山水、房屋布景,小到衣着、屏风,更细微到各种刺绣花纹。
除静物的美学设计外,武术动作、音效配乐都在呈现着张艺谋高水准的艺术水准。
《解析张艺谋电影中的色彩艺术》郭萌萌。
这篇论文主要围绕张艺谋电影中色彩具体运用来分析。
分为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作者分析了民间色彩带来的视觉冲击。
她提到张艺谋善用单纯明快与夸张刺激的民间色彩来捕捉观众的视觉点,这种民间色彩是一种原生态的表现形式, 它们与自然、社会和人生诸方面的观念形态相
关联。
对此观点我表示赞同,首先,色彩本身就能起到感染群众的作用,加之色彩来自于民间更能引发共鸣。
色彩固然可以刺激大脑,传达讯息,但是只有真正理解感受色彩的意义才能有所收获。
第二,色彩在其电影中所承担的叙事与情感作用.作者认为张艺谋的电影作品却对于故事内容的直接描述少之又少, 他的所有影片的对白都
尽可能用大部分的情节都选择了用画面表述的形式, 用极富感染力的
色彩增强电影的视觉效果。
我认为,虽然色彩在电影中对叙事产生很大的作用,但是缺少对白而采用大部分的画面来表达还是稍有不妥,适当的运用是很不错的,但要是用之过极就会减分,所谓语言也是有它的魅力所在,讲画面色彩和语言适当正确的结合对叙事和情感的作用才更好。
张艺谋电影中的色彩视觉叙事分析[权威资料] 张艺谋电影中的色彩视觉叙事分析张艺谋作为中国电影界的领军人物,他的影视作品对国内外电影的影响都十分巨大,主要体现在电影叙事中,对色彩进行充分挖掘、精心布置设计,以及充分利用这些色彩具有的象征性特点、直观性特点等,以此来给观众的视觉带来强烈的冲击力,使电影叙事更加完整并且使电影自身的美学效果更加突出。
分析张艺谋以往影视作品中色彩在电影叙事方面的贡献,以及对电影叙事和色彩所具有的文化内涵相互融合这一课题,可以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研究、认识目前影视文化的内涵,并为探究大众在对电影审美方面的教育以及电影导演在色彩方面进行创作,提供一条研究有关审美心理方面的途径。
一、不同色彩所体现出的叙事视觉(一)厚重黑白色的清雅张艺谋在色彩运用方面的一个显著特点,便是他十分擅长运用电影的原始黑白色调对影片进行渲染,并且大部分都是主要来表现爱情。
虽然这两种颜色看上去略显灰暗,但却是张艺谋对人生、对爱情的独特见解,也从另一角度营造出了一种清新、典雅、别致的电影氛围。
在电影《我的父亲母亲》中,“我”在获悉父离世一直到思绪飞回父母相恋之时,黑白两色一直充斥着整个影片,影片营造出“我”因丧父所带来的悲伤、沉痛以及灰暗的情绪。
正如张艺谋本人曾说过黑白两色更能表现出葬礼中悲伤、怀念的感觉。
但是,当影片的视角转向母亲的回忆后,又用彩色来展现过往的一切,尤其是当年母亲穿的“红色棉袄”以及父亲的中山装,这一切在母亲的心中永远是充满彩色的。
虽然整部影片主要以回忆为主,但在电影开头部分和结尾部分都是以黑白两色来表现,更显得中间的彩色回忆部分是多么美好、多么令人神往,父亲和母亲的爱情才显得这么美丽。
[1]而这正是那个年代纯真而坚定的爱情,是对家庭、对事业的执着,也是叙述者“我”心中眷念的故乡。
因此,黑白两种色调并没有使整部影片显得沉闷无趣,反而使平淡质朴的爱情得到了升华。
张艺谋导演只在电影的背景中运用了黑白色调,父母纯真的爱情便是这灰暗背景中的一抹亮色,张艺谋通过真爱将个人和国家之间、历史与文化之间进行了统一,黑白色调的运用正是他制胜的关键。
色彩中的舞者--张艺谋影片之色彩审美分析
薛扬
【期刊名称】《美与时代(下旬刊)》
【年(卷),期】2005(000)001
【摘要】@@ 张艺谋,中国第五代导演的代表,自<红高粱>、<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等影片相继推出,成为中国影坛的最具重量级人物.在此之后,<英雄>一片又让他不折不扣地火了一把,只是近来的<十面埋伏>引来更多非议,国内评论几乎骂声一片.笔者无意参加到那场是是非非的大讨论中,在此只是就张片中的色彩审美问题作出分析.客观地说,张艺谋丝毫没有掩饰他商业炒作的动机,但无论如何,最终把观众引入影院、牵住观众的还是影片金钱味中透出的文化墨香.
【总页数】3页(P87-89)
【作者】薛扬
【作者单位】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研究生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绘画色彩与影片色彩的光影重叠r——《弗里达》的影片色彩运用分析 [J], 郑建萍
2.浅析张艺谋影片中的色彩 [J], 李广;李慧君
3.浅谈张艺谋导演影片中的色彩运用 [J], 万莉
4.基耶斯洛夫斯基与张艺谋影片中色彩运用的差异\r——以《蓝白红三部曲》和《红高粱》的比较为例 [J], 汪洋
5.张艺谋影片中“红”色的色彩运用与对比分析——以电影《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为例 [J], 郁轩;肖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张艺谋电影的色彩和造型艺术丁颖磊 0212818 编辑出版学作为摄影出身的导演,色彩和造型一直是张艺谋所关注的。
张艺谋对于电影色彩和造型艺术的探索也显示了他在美学方面的天才,他的电影画面从来就不缺乏视觉冲击力。
张艺谋不但善于使用适当的电影色彩以使观众产生心理刺激和视觉震撼,而且擅长使用独特的造型达到他所追求的隐喻和象征效果。
色彩实际上是包含在造型艺术里的。
在电影作品中,色彩和光线、画面构图等都具有视觉造型的功能。
但是本文为了突出张艺谋独具特色的色彩运用,特别地将色彩单列出来进行论述。
一、张艺谋电影的造型艺术电影是以造型艺术为依托的综合艺术。
近年来,一些欧美国家常用“视觉艺术”来涵盖绘画、雕塑、摄影、电影艺术等多个艺术门类。
而电影艺术与绘画、摄影等传统艺术门类的相同之处就在于其造型性。
造型艺术是指占有一定空间、构成有美感的形象、使人通过视觉来欣赏的艺术。
电影重视画面艺术构成,强调视觉效果的感染力,造型艺术恰恰满足了电影的需要。
默片时代的电影理论家卡赞斯基曾经说过:“电影就其艺术材料和表达手段而言,是属于造型艺术的”。
①造型不仅可以作为一种叙事技巧,还可以用来塑造环境,表现人与环境的关系,作为铺排故事情节的重要支撑点。
中国第五代导演极为注重电影中的造型艺术,而他们中间最为突出、最为优秀的就是张艺谋。
以剧情为依托实现造型艺术是张艺谋电影的重要特点。
张艺谋惯于在他的电影中使用色彩斑斓的造型来烘托电影的气氛,增强视觉效果。
这些造型可能是一幕场景,一些道具,也可能是一些动作,它们和故事情节紧密结合,不光给予观众以强大的视觉冲击,也象征性的传递了导演想在电影中表现的主题。
红高粱、红花轿、红辣椒、红剪纸、酒坊、酒缸、黄土地、染布池、红灯笼、深宅大院、布条、唢呐、京剧、脸谱、书法、皮影戏、赌场、骰子、红色标语、大炼钢铁、毛主席画像、红袖章、红宝书……这些都是张艺谋电影中的造型。
张艺谋的早期电影全是改编自出版的小说,但张艺谋常常在电影中使用独特的造型,为原著添加神来之笔,使得电影比原著显得更加丰富和出彩。
浅析张艺谋电影的色彩艺术摘要:我们所介绍的张艺谋由于是从摄影师开始做起的,所以他会重点注意电影的色彩与构架,在其创造制作过程中,能将色彩方面达到最大程度的运用和呈现,它的作用就是不仅仅能给观众们带来鲜明的视觉方面的刺激,还能够充当一种“无形的工具”来渲染所需要场景的气氛。
本文主要研究由张艺谋导演的电影《英雄》在色彩方面独特的地方,我们会根据张艺谋平时的一贯色彩渲染手法和其色彩使用手法,再以全新的思维来评价判断《英雄》这一电影,分析电影中色彩运用的利弊之处,同时我们可以欣赏张艺谋导演其他作品色彩方面的奇特。
关键词:张艺谋;电影;色彩艺术引言视觉效果的传达是电影表现其艺术性的主要方式,所以,人们欣赏评价一部电影的着手点就是分析该电影的视觉效果,以及能否让观众享受到电影之美[1]。
经过时间的发展,人们发现色彩的运用是否合适直接决定着观众的观看感受,故而色彩在电影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这也是电影艺术与思维不断发展的必然产物。
在张艺谋导演所导出的电影中,色彩这一方面一直占主导地位,所以就有人说张艺谋导演最凸显的手段就是色彩和造型的统一。
在张艺谋导演首次尝试的商业大片《英雄》中,他就再次使用了色彩这一手段。
有资料记载说是“可以用来记录电影,在整个世界中,排第二项的重要资产是彩色。
[2]”但是在张艺谋导演的《英雄》中排第一的当之无愧的就是色彩。
在电影告别黑白步入色彩时代,就说明了人们对色彩电影是充满了期待的[3]。
由此可知,在电影造型中充分发掘和发挥色彩的潜力和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1章电影中的色彩应用与分析色彩的运用在电影中极为重要。
由于完整性和逼真性的要求,因此色彩在电影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尽管在彩色电影的发展初期,色彩的运用只是单纯地为了最大限度地再现事物的原貌,风格一致的作用也由此呈现出来。
然而,随着色彩电影的不断茁壮发展,电影创作人也知道了色彩的另一个关键作用就是其戏剧性的价值,尽管现在的色彩技术工具的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