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脑梗神方补阳还五汤
- 格式:docx
- 大小:14.90 KB
- 文档页数:1
第 1 页 补阳还五汤的功效与作用
现代科学的发展使得中医方剂领域也取得有利的研究条件,根据中医辨证论治的特点,针对现代临床的多发病、常见病, 广泛使用古今中药方剂。那么你知道补阳还五汤吗?
【处方】
黄耆120克(生)归尾6克 赤芍4.5克 地龙3克(去土)川芎3克 桃仁3克 红花3克
【药理作用】
(1)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浙江中医杂志》1986(3):110,中风患者血液处于"粘、浓、凝、聚"的倾向,运用本方后,能增加血小板内环磷酸腺甙的含量,抑制血小板聚集和释放反应,抑制和溶解血栓,以改善微循环,促进侧枝循环。(2)对心、脑血管系统的药理作用 《中药通报》1987(2):51,补阳还五汤静脉注射,有缓慢、持久的降压作用,对麻醉家兔能显着地增强心肌收缩幅度,反映心肌耗氧量的心肌张力时间指数显着降低,心肌营养性血流量明显增加。(3)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陕西中医》1986(10):466,补阳还五汤能使免疫功能低下小鼠的免疫器官重量增加,提高单核巨噬细胞吞噬功能,从而表明本方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药理学基础。 第 2 页
【功能主治】
补气活血,祛瘀通络。
【用法用量】
水煎服。
【注意】
中风正气未虚或阴虚阳亢,风、火、痰、湿等余邪未尽者,均忌用。
【备注】
本方重用生黄耆大补元气,归尾、川芎、赤芍、桃仁、红花活血化瘀,地龙通行经络。诸药合用,使气旺血行,瘀祛络通,诸症自可渐愈。
【摘录】
《医林改错》卷下
通过上面的关于补阳还五汤的介绍,相信大家都对补阳还五汤有了一个相对比较清晰的认识,大家可以在医生的叮嘱下,按照合适的量服用,这对于健康是有很大的帮助的。 第 3 页
1 补阳还五汤顺口溜
补阳还五汤
组成:生黄芪、当归尾、赤芍、地龙、川芎、红花、桃仁。
功用:补气,活血,通络。
主治:中风之气虚血瘀证。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謇涩,口角流涎,舌暗淡,苔白,脉缓无力。
【方剂歌诀】
补阳还五赤芍芎,归尾通经佐地龙;四两黄芪为主药,血中瘀滞用桃红。
【趣味歌诀】
当地凶人持红旗。
【配伍意义】
方中重用生黄芪,意在气旺则血行,瘀去则络通,为君药。
地龙通经活络。黄芪与当归用量比为20:1.
全方配伍特点:重用补气药与少量活血药相伍,使气旺血行以治本,祛瘀通络以治标,标本兼顾;且补气而不壅滞,活血又不伤正。
本方既是益气活血法的代表方,又是治疗中风后遗症的常用方。
2 【考情分析】
补阳还五汤掌握组成、功用和主治,此方治疗中风后遗症,还五是还一半,即治疗半身不遂。注意黄芪和当归的比例。
河北中医2(I)7年3月第29卷第3期Hebei J TCM,March 2007,Vol 29,No.3 ≥ 毫: 善: 萎 善 ≥ 至蠹: 誊毒 l ≥翁 溪 -精 iilll 囊 × × :善 蓦等※ 善 补阳还五汤在异病同治中的运用 尤菊松 (江苏省南通市中医院内科,江苏南通226001) 【关键词】补阳还五汤;异病同治 【中图分类号】R 289.5;R 2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619(2007)03—233—02 笔者采用清代著名医家王清任《医林改错》补阳还五 汤治疗眩晕、耳呜、胸痹等病证,疗效满意。 1眩晕 陆某,男,73岁,农民。2001—05—26初诊。头昏目眩 反复6个月,时有头痛,颈项不舒,耳呜,上肢麻木,但活动 自如,神疲倦怠,少气,舌苔薄,质黯红,脉细弦。血压 21.3/12 kPa(160/90 toni Hg),颈椎x线片示颈椎病。中医 诊断:眩晕。证属元气亏虚,血脉瘀滞。治宜益气活血,行 瘀散滞。方选补阳还五汤加味。药物组成:生黄芪30 g, 当归15 g,川芎、桃仁、红花、赤芍药、白芍药、天麻、甘草、 枸杞子、地龙各10 g,泽泻15 g,陈皮6 g。水煎服,13 1剂。 7剂后头痛、耳呜、肢麻消失,眩晕减轻,精神稍振,苔脉如 前。治守原法,黄芪改为45 g,再进7剂。药后眩晕症状 基本消失,余症亦平,舌苔薄,脉细弦。药已中的,原方增 损调治15 13病愈。随访1年未见复发。 按:气虚是产生血滞、血瘀的先导。《医林改错》指 出:“元气即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瘀。” 患者为古稀之人,元气已亏,气虚血运无力而血脉痹阻,清 空失养而发病。治疗应以补、通兼施,重用黄芪大补元气, 使气旺以促血行,祛瘀而不伤正;佐以当归、赤芍药、川芎、 桃仁、红花养血活血,祛瘀生新;地龙通络和血,引药直达 病所。配以枸杞子、菊花、泽泻、陈皮、天麻以益阴柔肝,化 痰熄风。药证合拍,收效甚捷。 2耳鸣 陈某,女,67岁,工人。2005—04—22初诊。右耳呜响 1个月,甚则耳鸣如蝉,昼轻夜重,稍劳即发,有时失聪,神 倦气短,面白肢麻,稍有头昏,舌苔薄,脉细弱。血压 18.7,11.5 kPa(140/86 toni Hg)。电测听检查:右神经性聋。 前医以地黄汤类益肾治之,鲜有疗效。中医诊断:耳呜。 辨证为年老气弱,清气不升,血脉瘀滞,清窍被阻。治宜益 气升清,活血通窍。方选补阳还五汤合通气散加减。药物 组成:生黄芪30 g,川芎、当归、桃仁、红花、炒白芍药、柴 作者简介:尤菊松(1955一),男,主任中医师,学士。从事中医内 科呼吸、胃肠疾病的研究。 233
补阳还五汤在临床上的应用
〖方源〗《医林改错·卷下·瘫痿论》此方治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蹇涩,口角流涎,大便干燥, 小便频数,遗尿不禁。
〖组成〗 黄芪 生,四两[120g] 当归尾 二钱[3g] 赤芍 一钱半[5g] 地龙 一钱[3g]川芎 一钱[3g] 红花 一钱[3g] 桃仁 一钱[3g]
〖用法〗 水煎服。
〖方歌〗 补阳还五赤芍芎,归尾通经佐地龙,四两黄芪为主药,血中瘀滞用桃红。
〖主治〗
中风。半身不遂,口眼斜,语言蹇涩,口角流涎,小便频数或遗尿不禁,舌黯淡,苔白,脉缓。
〖功用〗 补气活血通络。
〖运用〗1.本方是体现王清任所创气虚血瘀理论的代表方剂。常用于中风后的治疗。以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苔白脉缓或脉细无力为证治要点。
2.常用于脑血管意外后遗症,以及其他原因引起的偏瘫、截瘫,或上肢或下肢痿软属气虚血瘀者。
〖注意事项〗
1.使用本方需久服缓治,疗效方显。愈后还应继续服用一段时间,以巩固疗效,防止复发。
2.本方证以正气亏虚为主,故生黄芪用量宜重(可以30~60g开始,效果不显再逐渐增加),祛瘀药宜轻。
【加减】初得半身不遂,依本方加防风3克,服四五剂后去之;如已病三两个月,前医遵古方用寒凉药过多,加附子12~15克;如用散风药过多,加党参10~15克。
【方论】本方重用生黄耆大补元气,归尾、川芎、赤芍、桃仁、红花活血化瘀,地龙通行经络。诸药合用,使气旺血行,瘀祛络通,诸症自可渐愈。
【实验研究】(1)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浙江中医杂志》1986(3):110,中风患者血液处于"粘、浓、凝、聚"的倾向,运用本方后,能增加血小板内环磷酸腺甙的含量,抑制血小板聚集和释放反应,抑制和溶解血栓,以改善微循环,促进侧枝循环。(2)对心、脑血管系统的药理作用 《中药通报》1987(2):51,补阳还五汤静脉注射,有缓慢、持久的降压作用,对麻醉家兔能显著地增强心肌收缩幅度,反映心肌耗氧量的心肌张力时间指数显著降低,心肌营养性血流量明显增加。
1 补阳还五汤临床研究进展
南方医科大学(原第一军医大学) 田时雨
广州中医药大学 吴宣富
1 前言
王清任是我国清代伟大的医学科学家,他的学术成就是举世瞩目的。100多年来,国内外对王清任学说的研究方兴未艾,硕果累累。他的唯一著作《医林改错》,确为后世集活血化瘀之大成者。该书制方三十三首,除去可保立苏汤、黄芪防风汤及单方等11首外,余22首皆以活血化瘀为主,用以治疗50种血瘀症,兼治20种气虚症,应用范围甚广。现就王氏补阳还五汤的临床研究进展试探讨如下:
2 补阳还五汤 补阳还五汤出自清代名医王清任的《医林改错》“此方治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蹇涩,口角流涎,大便干燥,小便频数,遗尿不禁。
黄芪四两(生)(30-60)▲1
归尾二钱(10) 赤芍一钱半(10) 地龙一钱(去土)(10)
川芎一钱(10) 桃仁一钱(10)
红花一钱(10) 水煎服。
初得半身不遂,依本方加防风一钱,服四五剂后去之。如患者先有入耳之言,畏俱黄芪,只得迁就人情,用一、二两,以后渐加至四两,至微效时,日服两剂,岂不是八两,两剂服五、六日,每日仍服一剂。如已病三、四个月,前医遵古方用寒凉药过多,加附子四五钱。如用散风药过多,加党参四五钱,若未服,
1 注:▲通常用量,单位为克。 2 则不必加。此法虽良善之方,然病久气太亏,肩膀脱落二、三指缝,胳膊曲而搬不直,脚孤拐骨向外倒,哑不能言一字,皆不能愈之症,虽不能愈,常服可保病不加重。若服此方愈后,药不可断,或隔三、五日吃一付,或七、八日吃一付,不吃恐将来得气厥之症。方内黄芪,不论何处所产,药力总是一样,皆可用。”
【方歌】
“补阳还五赤芍芎,归尾通经佐地龙,四两黄芪为主药,血中瘀滞用桃红。”
该方特点为重用黄芪为君,大补元气使气旺血行,周流全身;川芎、赤芍、归尾为臣,养血行血;桃仁、红花为佐,破结散瘀;地龙为使,通利经络。黄芪量四两,而其它活血祛瘀药物大都为一钱,仅归尾、赤芍稍多,亦不过二钱,合计为八钱,其黄芪用量是其它活血药总和的五倍。本方以补气活血化瘀通络为主,用于中风半身不遂等症,治验频多。
龙源期刊网
腰背痛妙方补阳还五汤
作者:王 付
来源:《家庭医学》2009年第05期
腰痛是常见病和多发病,也是比较难治疾病。引起腰背痛的原因很多,如腰背肌肉损伤、强直性脊柱炎、肥大性脊椎炎、腰椎间盘突出、腰椎骨质增生、椎间管狭窄,以及妇科疾病、泌尿系疾病、前列腺疾病等。中医辨治腰背痛的最大特点是审证求机,无论是何种原因引起的腰背痛,只要审明病变证机是瘀血气虚证,选用补阳还五汤均能取得一定治疗效果,若非瘀血气虚证则不能随意用之。如吴某,女,69岁。5年前出现胸椎、腰椎骨质增生,经手术治疗后症状明显减轻,但仍然经常腰痛,痛处固定,活动后加重,休息后好转,下肢麻木僵硬,少气乏力,舌淡,苔薄,脉涩,以此而辨为瘀血气虚证。给予补阳还五汤加味6剂,药后病证得以改善;又以前方治疗60余剂,腰痛基本解除。之后,复以前方变汤剂为丸剂治疗3个月,诸证悉除。
龙源期刊网
心动过缓病人除了正常的手术和药物治疗外,日常生活中,对于心动过缓的保健和护理同样很重要。心动过缓的保健和护理主要包括日常生活、饮食的护理和药物的保健。
心动过缓药物的保健:
心动过缓病人日常生活中可服用一些中成药进行保健,比如麻附细辛汤、加味补阳还五汤、温通复脉汤、加减炙甘草汤等等。对于疾病的痊愈有一定的效果。
相信患者只要做好了心动过缓的保健和护理,相信心动过缓的治愈只是时间问题。
加味补阳还五汤
【处方】黄芪(60g)、地龙(15g)、当归(15g)、川芎(15g)、赤芍(15g)、淫羊藿(15g)、桃仁(9g)、红花(9g)、桂枝(9g)。
【用法】上药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适用病症】用于补气温阳、活血化瘀、通络止痛。冠心病心绞痛(气虚阳衰,血瘀痰阻型),症状为心前区隐痛、少气懒言、形寒肢冷、乏力、舌黯淡、苔白、脉弦缓。
【按】本病为本虚标实之症,本为气虚阳虚,标为血瘀寒凝痰阻。气为血之帅,气旺则行,气行则血行,气虚则气血运行缓慢,终致气滞血瘀。阳虚则寒、湿、痰不化,闭阻心络。故治疗当用补气温阳为主以治其本,化瘀通络为辅以治其标。方中以大剂量黄芪补气以行气血;桂枝温通心阳;当归、川芎、桃仁、红花、赤芍活血通络,化瘀止痛;地龙化痰通络;淫羊藿温补肾阳,诸药合用,有大补阳气,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之功,用于治疗冠心病,甚为合拍。现代医学认为,冠心病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血液粘稠度高,血小板聚集性增高,血流缓慢,引起冠状动脉供血不足而成。加味补阳还五汤中,黄芪能扩张冠脉和降低外周血管阻力。川芎及当归具有扩张冠脉,增加冠脉血流量、降低心肌耗氧量,扩张外周血管,抑制血小板聚集及抗血栓作用。地龙有降压作用。桂枝有镇痛,加强活血化瘀药的功效。淫羊藿有降血脂、降血压、降血糖、增加冠脉血流量的作用。少气懒言,心胸隐痛,神疲乏力严重者,加党参30g;伴形寒肢冷,舌体胖淡,喜热饮者,加制附子9g,薤白6g伴胸胁胀闷、嗳气,脉弦者加香附、枳壳各9g;血压偏高者加石决明、钩藤、龙齿各15g;胸痛严重者,加川三七(研末分2次冲服)、檀香各6g。
1 ---真理惟一可靠的标准就是永远自相符合
补阳还五汤的最新应用
补阳还五汤第一次改良:就补阳还五汤而论,《医林改错》剂量为:黄民50~100克,当归10克,赤芍7.5克,地龙5克,川芎7克,桃仁5克,红花5克,同样用于中风(ct诊断脑血栓形成),中老年体质较好而无其它器质性病变的病人连用两周却不显效。通过剂量改良为:黄芪500克,当归20克,赤芍20克,地龙25克,川芎20克,桃仁20克,红花50克,陈皮20克,用药5剂后大有成效。
补阳还五汤第二次改良:通过大量的(近100例同类病人)临床应用,经改良后的补阳还五汤尚有不足之处。中医认为脑血栓形成、脑梗塞和脑血管痉挛病人,均属中风的中经络范畴,中风病因是风痰入络而致瘀血阻滞。所以,又改良为:黄芪500克,当归20克,赤芍20克,地龙25克,川芎20克,桃仁20克,红花50克,陈皮20克,僵蚕20克,蝉衣50克,防风10克,荆芥10克,半夏10克,而后又用于临床,效果更加显著,甚至无后遗症。
补阳还五汤功用是补气、活血、祛瘀通络,生用黄芪大剂量则力专而行走,周行全身,大补元气而起痿废。配其它六味活血、祛瘀之药不在于逐瘀,而在于活血通络,所以,用大剂量黄芪为主药的目的,就是用补气来行血通络,第二次改良再加上搜风祛痰之药,效果更是显著。笔者仅仅把补阳还五场的个人应用体会介绍给大家,目的在于抛砖引玉,启迪广大医务人员能研究出更多更好的妙方,服务于广大患者。 2 ---真理惟一可靠的标准就是永远自相符合
组成] 生黄芪60 当归尾8 赤芍8 广地龙8 红花5 桃仁8
[功用] 补气,活血通络。
[主治] 中风后遗症。表现为半身不遂,口眼涡斜,语言障碍,口角流涎,小便频数或遗尿不禁,舌黯淡,苔白,脉缓。
[注意] 使用本方时,病人已经清醒过来,体温正常,血压平稳,脑出血停止,脉缓弱。另外,阴虚血热者严禁服用。
[方解] 因气虚血滞,正气亏虚,不能固摄,从而引至小便频数;另外,无力行血,使得脉络瘀阻,筋脉失养,导致半身不遂等。
方中黄芪补元气,使气旺血行;当归尾、川芎、赤芍、桃仁、红花活血化瘀,地龙活络通经,使得瘀去络通。
[现代应用] 现代常加减运用于治疗脑血管意外的后遗症(比如脑溢血,脑血栓形成,脑栓塞等),小儿麻痹后遗症,以及其它
原因引起的半身不遂,截瘫,单瘫而属气虚血瘀者。
[加减法] 1.若病人脾胃虚弱,可加入党参18 白术15
2.痰多者,加入法夏10 天竺黄10
3.下肢瘫痪者,加入杜仲12 牛膝12
4.言语不利者,加石菖蒲8 远志12
推拿加补阳还五汤治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观察
1资料与方法
本组有神经根型颈椎病共300例,随机分2组,其中治疗组200例中,男102例,女98例。年龄50~60岁72例,61~70岁104例,71~78岁24例,平均岁。病程最短2周,最长23年,平均年。对照组100例中,男58例,女42例。年龄50~60岁36例,61~70岁52例,71~76岁12例,平均岁。病程最短13d,最长12年,平均年。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
治疗组:推拿治疗:(1)患者坐位,医者位于其后侧方,先用滚法于患者的颈后部、两侧背部斜方肌及患上肢往返施术。(2)以拇指端按揉颈部夹脊穴、风府、风池、肩井、天宗、肩中俞、肩外俞、曲池、手三里、外关等,以局部达酸、麻、胀、痛、重“得气”为宜。(3)拿捏颈部两侧、双侧斜方肌及患侧上肢处。(4)颈椎拔伸法:患者坐位。医者位于其背后,以两手拇指分别抵住两侧风池穴,两手四指及掌面分别托其下颌处,在病人颈椎前倾位(5°~20°)时,两前臂尺侧下压患者两肩井处,同时两手缓解上拔伸头颈部。(5)最后轻轻拿揉颈项部、肩井(双)穴结束。每日操作1次,每次治疗时间20min,12次为1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
1 补阳还五汤
补阳还五汤:是一剂活血祛瘀的方药,补气活血通络。主治气虚血瘀之中风。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蹇涩,口角流涎,小便频数或遗尿不止,舌暗淡,苔白,脉缓。本方所治证候,半身不遂,系由气虚血瘀所致。半身不遂变称中风。肝主风又主藏血,喜畅达而行疏泄,“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气为血之帅,本证中风半身不遂,一属中气不足则邪气中之,二属肝血瘀滞经络不畅,气虚血瘀发为半身不遂。治宜补气活血为法。气虚属脾,故方用黄芪120克补中益气为主;血瘀属肝,除风先活血,故配伍当归尾、川芎、桃仁、赤芍、红花入肝,行瘀活血,疏肝祛风;加入地龙活血而通经络。共成补气活血通络之剂。
用法:水煎服。黄芪初用一二两,以后渐加至四两。至微效时,日服两剂,两剂服至五六日,每日仍服一剂。 君药---生黄芪120:重用,大补脾胃之元气,使气旺血行,瘀去络通。 臣药---当归尾6∶长于活血,兼能养血,因而有化瘀而不伤血之妙。 可换鸡血藤活血化瘀、养血、舒经活络 佐药---赤芍5,川芎3,桃仁3,红花3∶助当归尾活血祛瘀; 使药---地龙3∶通经活络不是很强,不如全虫,能降血压,肝阳上亢,肝火上炎,舒张平滑肌治哮喘。 配伍特点---大量补气药与少量活血药相配,气旺则血行,活血而又不伤正,共奏补气活血通络之功。
运用
1.本方是体现王清任所创气虚血瘀理论的代表方剂。常用于中风后的治疗。以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苔白脉缓或脉细无力为证治要点。 2.常用于脑血管意外后遗症,以及其他原因引起的偏瘫、截瘫,或上肢或下肢痿软属气虚血瘀者。
加减:初得半身不遂,依本方加防风3克,服四五剂后去之;如已病三两个月,前医遵古方用寒凉药过多,加附子12~15克;如用散风药过多,加党参10~15克。
粥:生黄芪15,党参15,鸡血藤15,核桃仁2个,桃仁10 无便秘者去桃仁,加山药30
2 苏子降气汤
【组成】
20114年第22卷第4期 Vo1.22,No.4,2004 四 31I 中 医 Journal of Sichua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7
补阳还五汤的临床应用心得
江介平
南溪县人民医院(四川南溪644100)
提要:王清任对气血论有独到之处,王氏治病最重气血,他在《医林改错·气血舍脉说》中论
定“治病要诀在明白气血”,认为气血相关的同时,强调以气为本。王氏基于气虚血瘀病机,提出
了“补气活血”的治法,创立了治疗中风病的主方一补阳还五汤。作者遵循王氏理论的精髓,将
补阳还五汤用于属气虚血瘀的各种疾病,临床疗效较好。
关键词:方剂应用 补阳还五汤
补阳还五汤是清代著名医家王清任所制,用于治疗气
虚血瘀的代表方剂,主要用于脑中风后遗症。笔者在临床 发现:补阳还五汤不仅对脑中风后遗症疗效显著,而且对 其它辨证属于气虚血瘀的疾病疗效也相当满意。
1斑秃 郭某某,男,25岁,2002年3月6日来诊。自述2年 前不明原因头部出现一团团落发,到某大医院皮肤科就诊, 诊断为斑秃,经治疗后痊愈,但一月后复发,且逐步加重, 很快整个头部发缕全无。又到某大医院皮肤科就诊,经内 服外搽(用药不详),头发很快长出,但很快又落掉,从此 头发再也没有长出,虽经多方治疗,仍无好转。见患者整 个头部无一丝发缕,皮肤光亮。舌质暗,苔薄白,脉微细 而涩。余认为此患者因气虚而不能运血,瘀血阻络,血不 荣发,毛发失养,而致病。用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药用:
黄芪120g,当归10g,川芎15g,赤芍15g,红花10g,桃 仁15g,地龙15g,制首乌15g,山甲珠10g、川牛膝18g, 白芷15g,蜈蚣2条,桑白皮15g,补骨脂15g,丹参30g, 甘草6g。加减治疗4个月后.开始长发,后又治疗2月痊 愈。随访郭某,未发。 按:班秃俗称“鬼剃头”,大多为一圆形或椭圆形、直 径1~2厘米或更大的落发,严重者头发可以全部落掉,传 统认为与肝肾气血虚损有关。现代医学认为,本病属自身 免疫性疾病,多认为与细胞免疫功能缺陷、精神情绪因素、
龙源期刊网
补阳还五汤临床举偶
作者:李萍
来源:《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下半月》2012年第05期
【关键词】中药;补阳还五汤;临床应用
【中图分类号】R2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2)10—0054—02
补阳还五汤,源于医家王清任所著的《医林改错》。具有补气、活血、通络等功用。该方原为治疗中风后遗症而设。2008~2010年期间,笔者临证中尝用此方,随症加减,活用本方,扩展应用于治疗面神经麻痹、房室传导阻滞、脑梗塞和闭经等多种病症,收到较为满意的效果,唯疏于全面收录,现将资料较为完整的4则案例,作一介绍,以供同道参考。
1 面神经麻痹
张某,女,40岁,2008年9月1日初诊。
患者因睡觉吹电风扇,次晨醒后,发现左眼流泪、闭合不能,口角歪向左侧。右侧鼻唇沟变浅,经某医院诊为面神经麻痹,先经抗炎、扩血管等治疗近1月,效果不显著,经加用中药、针灸等治疗月余,仍无明显进展,遂来我科治疗。症见:面色萎黄、口眼歪斜、舌淡、苔薄润、脉细、按之无力、平素体质虚弱,易感冒,症属气虚邪中,脉络痹阻,拟补阳还五汤加味。药用:生黄芪60g,桃仁、红花、赤芍各9g,葛根、当归尾各12g,白附子、地龙各10g,全蝎(研末吞服)3g,水煎湿服,连服5剂,右眼睑已能闭合,鼻唇歪斜基本恢复,续以原方去全蝎,再进7剂,面瘫基本恢复。
按:面神经麻痹,又称“面瘫”,多为络脉空虚,风寒之邪乘虚侵袭面目,以致经气阻滞,筋脉失养,纵弛不收,本案久治乏效,实为气虚邪侵,络脉痹阻所致,经投补阳还五汤补气活血,加以葛根、白附子、全蝎祛风通络,诸药配伍,共使正气回复,驱邪外出。
2 房室传导阻滞
王某,女,58岁,2009年8月3日诊。
患者因劳累过度,情志失畅而心悸、气短,有时胸闷刺痛,头昏乏力,失眠纳差,脉沉迟,心率:40次/分,心电图示:3度房室传导阻滞,心肌供血不足。住人本院诊治,经用阿托品口服乏效,后改用异丙基肾上腺素1MG,静滴,配合能量合剂,营养心肌l周后,心率46次/分,停药后,心率减慢至42次/分,改为中药施治。刻诊:心悸气短,面色发白,头龙源期刊网
・48・ 浙江中医杂志2008年1月第43卷第1期
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皮肤病举例 肖 东 上海市金山区中心医院枫泾分院 上海201501 关键词 补阳还五汤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下肢淤积性皮炎 结节性红斑 慢性荨麻疹 补阳还五汤是临床用来治疗气虚血瘀中风后遗症 的名方,笔者根据异病同治原则,将其加减治疗皮肤 科的多种疾病,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现举案例数 则如下。 1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朱某,女,75岁。患者于8个月前感冒后,右上 肢内侧、腋下至肘关节之间,出现剧烈针刺样疼痛, 2天后疼痛部位出现簇集的红斑、水疱,呈带状分布, 在外院检查后诊断为带状疱疹,经用阿昔洛韦等药物 治疗20天后,疱疹消退,痂皮脱落,但疼痛不减, 又经谷维素、美洛昔康等治疗,疼痛无好转,遂来我 科就诊。诊见患者右上肢内侧带状疱疹分布区域刺 痛,拒绝触按,色素沉着。舌黯红、苔白,脉弦细。 证属气滞血瘀,治以理气活血,和络止痛。补阳还五 汤加减,处方:生黄芪、生地、鸡血藤、忍冬藤各 30g,赤芍15g,川芎5g,地龙、片姜黄、当归、桃 仁、红花、丹参各10g。水煎服,每日1剂。15剂 后,疼痛减轻,原方生黄芪加至60g,续服18剂后, 疼痛完全缓解。 按: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是由于带状疱疹病毒使 受侵犯的神经节发炎或坏死而致,其疼痛程度与机体 免疫状态密切相关。老年患者,由于体质虚弱,机体 修复神经的功能降低,一旦患带状疱疹极易留下后遗 神经痛,且持续时间较长,给病人带来极大的痛苦, 治疗上甚为棘手。中医认为该病的发生系年老体衰, 毒热虽去,但正气衰微,则运血无力,可致血瘀,故 皮疹退后仍遗留神经痛。治疗上在活血化瘀、行气通 络止痛的同时,更应重视扶正固本,提高机体免疫 力。方中重用生黄芪补气;生地、当归、川I芎、桃 仁、红花、丹参、赤芍养血活血,化瘀止痛;地龙、 鸡血藤、忍冬藤通络止痛,片姜黄引经通达上肢。通 过扶正祛邪,使气足而血行,血行则气畅,缩短治疗 时间,临床疗效明显。 2下肢淤积性皮炎 许某,男,72岁。双下肢静脉曲张30余年。近 几年反复下肢轻度浮肿,晨轻午后重,双下肢坠胀疼 痛、瘙痒,抓痕破溃不易收口,外周红肿,近半年来 胫内侧皮肤紫黯破溃、渗出、结痂,周边色素沉着, 以右下肢为重。舌黯、苔白腻,脉细涩。诊断:下肢 淤积性皮炎。证属气虚血瘀,经络阻遏,治以益气活 血,祛瘀通络,清热解毒。补阳还五汤加减,处方:生 黄芪、鸡血藤、忍冬藤、生地各30g,赤芍、怀牛膝各 15g,川I芎5g,当归、桃仁、红花、巴戟天、地龙各 10g。水煎服,每日1剂。外敷白及粉。14剂后,双腿 肿消,坠胀疼痛减轻,生黄芪加至60g,加焦苡仁、丹 参各30g,党参15g,续服30剂,渗出明显减少,上方 加减服8周后疮面愈合,皮色逐渐变淡,嘱其夜间将小 腿垫高,晨起用高弹力绷带缠裹下肢,并加强运动锻 炼,促进下肢血液回流,防止复发。 按:本病与中医的“臁疮”相似。此病常与下肢 静脉曲张有关,位于胫前内侧缘者为“内臁疮”,位 于胫外侧缘者为“外臁疮”。《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 诀》日:“此证生在两胫内外廉骨。外廉属足三阳经 湿热积聚,……兼血分虚热而成,更兼廉骨皮肉浅 薄,难得见效,极其绵缠。初发先痒后痛,红肿成 片,破津紫水……日久疮色紫黑……又年久顽臁,疮 皮乌黑下陷”。本病多因风寒湿热毒相聚或久站、久 行、劳伤,致使经络阻滞,气血不通,日久溃烂,诱 发成疮。本方中重用生黄芪为君,配党参补气升阳, 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合当归、生地大补气血;赤 芍、地龙、川芎、桃仁、红花、丹参凉血活血,化瘀 止痛;巴戟天温通肾阳;忍冬藤清热解毒;鸡血藤祛 风除湿;焦苡仁利水消肿;怀牛膝引药下行,直达病 所。诸药配合,使疾病日趋康复。 3结节性红斑 王某,女,60岁。患者半年前右侧胫前下部发现 一圆形红斑,中央色深,有小结节,向外逐渐色淡, 压痛不明显,双腿胀痛,活动后加重,膝关节疼痛,
四 川 中 医 Journal of Sichuan of TraditiolaaI Chmese Medicine 2002年第20卷第5期 Vo1.20,No.5,2002
补阳还五汤临床运用
任晓丹 曲靖市妇幼医院(云南曲靖655000) 提要:补阳还五汤由黄芪、当归、赤芍、地龙、川芎、红花、桃仁组成,具有补气活血通络 之功,主治气虚血瘀之半身不遂。作者运用于血栓性静脉炎、人流术后闭经、颈椎病、偏头痛等, 疗效满意。 关键词:方荆应用补阳还五汤
补阳还五汤出自<医林改错》,由黄芪、当归、赤芍、 地龙、川芎、红花、桃仁组成,具有朴气、活血通络之功, 原方主治气虚血瘀之半身不遂,笔者用以治疗血栓性静脉 炎.人流术后用经、颈椎病、偏头痛等,收效显著,现总 结如下。 1血栓性静脉炎 何××,女,32岁。剖宫产后第十四天不明原因突然 出现左下肢肿痛,活动时加重,不能站立,左腹股构压痛 明显,拒按。经抗感染治疗症不减,于发病第十天来诊。 查见:左下肢肿胀,双下肢周径差8cm,股静脉部位可扪 及条索状物,压痛明显,呈非凹碴性水肿,左腹股沟内侧、 小腿肌肉压痛,直腿伸踩试验(Hottma ̄征)阳性.压迫腓 肠肌试验(Neuhof征)阳性。舌菠、苔薄自,脉弦细。拟 诊左下肢血栓性静脉炎。此为产后气虚,瘀血阻络而致之 痹证。治当益气化瘀,通络止痛。处方:黄芪30g,地龙、 川芎、桃仁、甲珠(另包为末兑服)、桂枝、王不留行子、 羌活各15g,当归12g,赤芍、红花、水蛭(另包为末兑 服)、土鳖虫各10g。水煎,连服6剂后,双下肢周径差缩 小为2cm,左下肢疼痛明显减轻。 按:静脉血栓形成是静脉的一种急性非化脓性炎症, 并伴有继发性血管腔内血栓形成的疾病。西医认为静脉壁 损伤、静脉血流缓慢以及异常的血液高凝状态是本病的主 要病因。内科治疗主要以抗凝为主。本例方投益气化瘀通 络之补阳还五汤加水蛭等.与西医抗凝药物异曲同功。方 中黄芪大朴元气.使气旺以促血行,川I芎、当归、赤芍、 桃仁、红花、土鳖虫、水蛭活血祛瘀,甲珠、桂枝、留行 子配合地龙通经活络.羌活止痹痛兼顾其标。诸药台用, 使气旺血行,瘀祛络通 2人流术后闭经 赵××,女,34岁。既往月经正常,14岁初潮,28~ 3O天一行.量中,色红夹少量瘀块,4~5天经净。本次孕 48天行人工流产木,术后阴道流血5天即止,之后月经3 月未至,伴腰骶坠痛,面色苍黄,身倦乏力,舌淡,边尖 夹瘀,脉细。证属气血亏虚,瘀阻冲任。治当益气化瘀通 经。处方:黄芪、益母草、路路通各30g.当归、赤芍、 地龙、牛膝、桑寄生、续断各15g.桃仁、红花、没药、 川芎各10g。水煎服,连服2剂后,月经复来.以后月经 如期而至。 按:女性月经周期建立后又停经3月以上为继发性闭 经,为妇科常见病。本倒病起于人流木后,气血亏损,气 虚无力推动血行,瘀血阻络,瘀积于血海,冲任受阻,故 发为用经。临床辨证要点为气虚与血瘀并存,治当朴气化 瘀通络,与补阳还五汤方证合拍。方中黄芪补气以令血行, 牛膝引血下行,益母草活血化瘀.桑寄生、续断培补肝肾 以固本。诸药合用使胞脉气旺,瘀祛而经自行。 3颈椎病 周x.女,56岁。头晕反复发作半年,伴左上肢麻 木.肩部疼痛。颈推片示G~6、 ~7椎间隙变窄,G~ 椎 上缘均可见唇样增生,牵拉试验、压头试验阳性。诊为 “颈椎病”。经静脉滴注丹参注射液及枕颁牵引治疗症不减 而来诊。证见步气懒言,舌质黯、苔薄自,脉弦。证属气 虚血瘀.筋脉失养。治当益气化瘀.温养赫脉。处方:黄 芪40g,桂枝20g,葛根30g,当归、赤芍、地龙、红花各 15g,桃仁12g,川芎10g,全蝎6g(另包为末兑服) 上方 水煎兑服生三七粉(每服2g)。连服l5剂后,诸症消失。 按:颈部日常活动频繁,中年以后,肾气渐衰,筋骨 懈惰.颈部劳损为常见病。本例患者年近花甲、气血运行 不畅,瘀血滞于颈肩经络而致筋脉收引。气血阻滞,筋屈 不伸,肢体麻木,活动障碍。方选补阳还五汤益气化瘀通 络,加用挂枝温经通阳,葛根升阳解肌,鸡血藤行血补血, 疏筋活络,全蝎通络解痉。方中川芎同时作为引经药,配 合葛根引药上行以达病所。请药台用并吞服生三七粉补血 行血,共奏补气养血、化瘀温筋通脉之功。 4偏头痛 尹××,女,39岁。头痛反复发作1O余年,以左侧
补阳还五汤是治疗中风的名方,初见于王清任的《医林改错》,影响深广,方用“黄芪四两(生)、归尾二钱、赤芍钱半、地龙一钱(去土)、川芎一钱、桃仁一钱、红花一钱”,主治“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謇涩,口角流涎,大便干燥,小便频数,遗尿不禁”等。王氏治中风半身不遂,积数十年诊疗经验,“细心研究,审气血之荣枯,辨经络之通滞,四十年来,颇有所得。”
现在我想谈一谈对“所得”二字的理解。
其一,“补阳”反映了他治半身不遂等症在立法方面重视补阳补气。如果说人身有十分元气,因气虚,伤及几分元气则病,此方力求恢复受损之元气。中风是危难重病,死亡率相当高,完全康复的可能较小。补阳还五汤施治,与历史上多种名方相比,具有若干优势,能使杂病中风的临床疗效明显提高。
其二,补阳还五汤是在王氏深刻理解半身不遂病因、病机的基础上所拟订的一个效方。我们在临证中遇到不同症情的中风病证,基本上可用此方加减论治(急性发病时例外),使医生易于掌握。
其三,让后世医者认识到,中风立法的历史变异性。自汉以降,据不完全统计,治疗杂病中风诸证的传世治疗方剂约有六、七百首之多。我们翻阅历代名医名著,其中治疗中风各类病证的名方亦数不胜数。如张仲景《金匮要略》附方中之续命汤,孙思邈之大续命汤、小续命汤、小风引散、秦艽散、续命煮散、小黄芪酒、排风汤、大八风汤等,《千金翼方》之续命汤、大三五七散、大排风汤等,《太平圣惠方》之续命散、天麻散、竹沥饮子、乌蛇丸、乌蛇散、生地黄饮子等,《圣济总录》之神照散、羌活汤、排风散、天麻丸、竹沥汤等,《扁鹊心书》之三五七散、八风汤,《和剂局方》之牛黄清心丸、苏合香丸、青州白丸子,《三因方》之活络通经丸,《杨氏家藏方》之牵正散等。王清任认为这些古代名家所论该病之病因、病机“皆是因风、因火、因气、因痰之论;所立之方,俱系散风、清火、顺气、化痰之方。有云气血虚弱而中风邪者,于散风清火方中,加以补气养血之药;有云阴虚亏损而中风邪者,于滋阴补肾药内佐以顺气化痰之品。”王氏对这些名著所论中风是因为中了风邪有不同的看法。张仲景《金匮要略》说:“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王氏深持异议,并对汉以后历代医家所论中风诸证因火、因气、因痰之论,认为亦非其主因。“初得半身不遂,依本方加防风一钱,服四五剂后去之。”由此可见,补阳还五汤的立法、处方与前贤名家处方迥异,他重在补气,兼以活血通络。
补阳还五汤加减
补阳还五汤出⾃清代名医王清任的《医林改错》此⽅治疗半⾝不遂,⼝眼歪斜,⼤便⼲燥,⼩便频数,遗尿不禁等。
⽅解:该⽅特点为重⽤黄芪为君,⼤补元⽓,使⽓旺⾎⾏,周流全⾝,川芎、⾚芍、归尾为⾂,养⾎⾏⾎,桃仁、红花为佐,破解散瘀,地龙为使,通经利络。黄芪量四两,⽽其他活⾎药⼤都⼀钱,仅归尾、⾚芍稍多,也不过⼆钱,合计为⼋钱,其黄芪⽤量是其它活⾎药总和的五倍。本⽅以补⽓活⾎化瘀通络为主,⽤于中风半⾝不遂等。治验颇多。
临证加减:--- 中风急性期加防风
兼神志不清加菖蒲、远志
兼⾔语不利加菖蒲、远志、桂枝、⽣蒲黄
兼⼝眼歪斜加菖蒲、僵蚕、⽩附⼦、全蝎
兼偏头痛加茺蔚⼦、钩藤
兼眩晕加菊花、蔓荆⼦、⽩芷、元胡
兼⼝禁加钩藤、僵蚕
兼失眠加知母、茯神、酸枣仁
兼⾎压⾼加珍珠母、⽯决明、磁⽯、⽜膝、黄芪⽤量宜少
若⾎脂⾼加⼭楂、⼤黄
兼⾎压偏低黄芪宜加量,若其体温升⾼,加知母、花粉凉制之品以制之
若半⾝不遂已久,脉虚缓⽆⼒重⽤黄芪
若病⽇不久,邪⽓仍盛,正⽓未衰,脉弦有⼒者不⽤黄芪为宜
若瘫痪⽇久,曾⽤过桃仁、红花、归尾等活⾎药,效果不明显者,可改⽤⽔蛭以破瘀通络
若以下肢瘫痪⽆⼒为主加补肝肾之剂,如桑寄⽣、功劳叶、千年健,枸杞、川断、⽜膝、地
黄、⼭萸⾁等
上肢瘫痪为主加桂枝
右瘫痪加⼈参、⽩术
左瘫痪加熟地、杭菊
腰膝⽆⼒加枸杞
肌⾁萎缩加⿅⾓胶、阿胶、鱼鳔
如原⽅剂中加上蜈蚣、全蝎、⽩附⼦则疗效更佳
⾎管性痴呆加远志、菖蒲、郁⾦、龟板
治脑梗神方补阳还五汤
中风病案:雷某某,男,发表75岁,衡阳县人。
病史简介:患者因突发右侧肢体障碍伴言语蹇涩1天入住我院神经内科。入院后经过头部CT:诊断为“左侧颞叶,顶叶脑梗塞”,经过西医相关处理后患者脱离生命危险,但患者右侧肢体不利,言语障碍等症状改善不明显,患者性格孤僻,不愿住院治疗。特邀会诊寻求中医治疗。
会诊症见:患者神清,形体偏胖,精神较差,疲乏,头倾视深,半身不遂,右侧肢体活动不利,右侧肌力2级,肌肉松弛,口角歪斜,口中流涎颇多,舌淡,苔薄白,脉细。气虚血瘀,与补阳还五汤原方主之。
秘方:黄芪40、当归尾10、赤芍10、川芎10、桃仁10、红花3、地龙15、川牛膝15、鸡血藤15。十剂。
复诊:患者儿子前来复诊,代诉服用上方后精神转佳,下肢肌力明显好转,口角流涎明显减少。舌脉不详,前方中病,守方再进。
再方:黄芪50、当归尾10、赤芍10、川芎10、桃10、红花3、地龙15、川牛膝15、鸡血藤15:十剂后痊愈如常人。献方人:尹周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