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经学
- 格式:docx
- 大小:14.43 KB
- 文档页数:2
2004年11月22日第十章两汉经学第一节汉代思想流变概况一、历史背景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商鞅变法和鲁国初税亩的实行,中国传统社会已经开始了从井田封制到封建制的结构性转变。
秦的统一完成了这一历史过程。
秦王朝用郡县制代替了封邦建国的分封制,用小农经济取代了井田制,车同轨、书同文,实现了政治、经济的统一,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王朝。
秦王朝也知道文化统一的重要性,但没有认识到取天下与守天下的时势之异,而是采取了“以法为师,以吏为教”的高压政策,“焚书坑儒”;又在政权尚未完全稳定、人民生活没有得到恢复的情况下,留然发动对外战争。
结果陈胜、吴广振臂一呼,天下云集响应,秦王朝很快丧失了政权,未能实现传至万世的梦想。
然而秦的灭亡,只是一个政权的灭亡,并不是它所建立的封建制度的灭亡。
继秦而兴的汉王朝,基本上继承了秦的政治、经济制度,继续推进着建立封建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的大业。
二、两汉哲学争论的基本问题(一)先秦诸子的百家争鸣为独尊儒术的局面所代替:中国古代哲学由春秋战国(经秦)至汉代的发展,经历了一个转折时期——先秦诸子的百家争鸣为独尊儒术的局面所代替,地主阶级专制主义首次取得了统一的理论形态。
这是和社会历史发展中的转折相适应的:社会制度——汉承秦制,继续了秦王朝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度,并进一步巩固和加强了这种制度,使奴隶社会和列国纷争的局面成为过去。
社会矛盾——奴隶主残余势力虽未完全消除,但主要矛盾已转变为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了。
社会任务——巩固和加强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度,实质上是如何对付农民、处理好地主和农民的矛盾的问题。
意识形态任务——汉初因为国家经历了长期的战乱,统治者采取了“清静无为,与民休息”的政策。
黄老之学适应历史形势的需要,为这一政策提供了哲学基础,因而在汉初六十多年间得到了推行。
经过文景之治后,汉王朝积累了大量的财富,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又通过剪灭同、异姓诸侯王的军事活动和汉武帝对于匈奴的军事反击,获得了一个比较安定的内外环境;借助于平淮、酒榷、盐铁专营等经济龚断措施,汉王朝也消除了由于民间经济力量过于强大而产生的对于王朝的威胁。
国学两汉经学介绍经学是训解、阐发和研究儒家经典的学问。
起初,六经是孔子删定的教材——《诗》、《书》、《礼》、《乐》、《易》、《春秋》;战国以降,又成为儒家学派授受的教本,并经师徒相传,形成众多的传记。
及至汉代,正式出现“经学”一词,《汉书》中有邹阳说“邹鲁守经学”。
汉武帝罢黜诸子传记博士,只立《五经》博士,《五经》遂成为治国的法典,孔学遂成为官学,儒学便一步步从包含革命性的原始儒学摇身一变,成为僵化的制度化儒学,匮乏创新却饱浸陈腐。
其后,南朝的“七经”,唐朝的“九经”,直至宋朝扩充为“十三经”。
由汉初至清末的2100年中,经部书籍不断增加,在《四库全书总目》达1773部20427卷,经学成为烦琐哲学。
正如经学专家周予同先生所说的那样,随着儒学的经学化和制度化,“就表面上看,孔子的思想,到这时期,似乎大发展了。
其实完全不然;因为汉朝所尊奉的孔子,只是为政治的便利而捧出来的一位假的孔子,至少是一位半真半假的孔子,决不是真的孔子。
”孔子的真相若何?他是一位实际的教育家;“他是一位不得意的政治思想家;他是一位专研道德问题的伦理专家。
”第一今文经学历经秦始皇焚书和项羽火烧咸阳后,刘邦入关,萧何努力收集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却未顾及《六经》典籍,当时的中国文化出现了断层。
汉初欲复兴儒家文化,只得求诸故秦博士记忆口颂和民间匿藏。
秦博士或官吏,如伏生、叔孙通、张苍、浮丘伯等口授,由汉初时人按通行的文字(隶书)记录下来的典籍,便是“今文经”,训释、研究今文经的学问,称为“今文经学”。
因其时《乐经》已无人传授,也不见古文秘籍,汉初只有《五经》流传于世。
其一为《诗》,诗分三家,《鲁诗》传人为荀况弟子浮丘伯,《齐诗》传人为齐人博士辕固,《韩诗》传人为燕人博士韩婴。
其二为《书》,传人为济南博士伏生。
其三为《易》,传人为齐人田何。
其四为《礼》,传人为叔孙通、高堂伯。
其五为《春秋》,战国时即有“三传”,《左氏》无今文,《公羊》、《榖梁》创于战国而写定于汉初,属今文。
两汉经学的主要内容两汉经学指的是中国两汉时期(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的经学思想和学术体系。
这一时期是中国古代经学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经学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
两汉经学的主要内容包括《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左传》等古代经典的研究与解释。
首先,《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文学诗集,被视为经学的基础。
两汉经学家通过对《诗经》的研究,探究其中的诗歌哲学和文化内涵,以及古代社会的风俗习惯和审美观念。
他们关注《诗经》中的音律、节奏和意象,通过对诗歌的赏析和解释,来揭示诗歌背后的道德和伦理教育意义。
其次,《尚书》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历史文献之一,记录了周朝的政治制度和历史事件。
两汉经学家对《尚书》进行了深入研究,试图从中探寻古代政治制度的理想模式,以及君主与臣民之间的道德、礼仪和忠诚关系。
他们认为,通过研究《尚书》可以获得对古代政治治理和社会秩序的深入理解,为当时的政治实践提供参考。
第三,《礼记》是一部论述礼仪制度的经典著作,也是两汉经学的重要研究对象。
两汉经学家在研究《礼记》时,主要关注礼仪的原则、规范和意义。
他们认为,礼仪是维系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的重要工具,通过研究《礼记》可以揭示古代社会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以及君臣、父子、夫妻等关系的基本原则。
此外,《周易》和《春秋左传》也是两汉经学的重要内容。
《周易》是一部古代卜筮经典,被认为是中国古代哲学和宇宙观的重要来源。
两汉经学家通过研究《周易》,试图探索自然和人类社会的规律,以及人类与宇宙的关系。
《春秋左传》是一部记载春秋时期历史事件和思想的文献,两汉经学家通过研究《春秋左传》,试图从中寻找古代政治家和大臣的道德风范和政治智慧。
总的来说,两汉经学的主要内容是对古代经典著作的研究和解释,旨在揭示古代社会的文化、伦理和政治思想。
这一时期的经学思想奠定了中国古代经典文化传统的基础,对后世的哲学、政治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两汉经学今古文评议简体中国古代经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两汉时期是经学发展的重要阶段,留下了丰富而深刻的文化遗产。
今古文评议,旨在探讨两汉经学在今日的价值与影响。
一、两汉经学的历史地位两汉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阶段,孔子学说、法家学说、道家学说等不同学派在这一时期相互碰撞、融合。
儒家经典《论语》、《孟子》等深刻影响了后来的儒学发展,而道家、法家的思想也在这一时期迅速传播。
二、儒家经学的今古评议儒家经学在两汉时期达到了巅峰,其核心思想主张仁爱、礼乐、忠恕等道德观念,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今日,儒家经学以其强调人伦关系、弘扬中庸之道的理念,仍然对中国社会产生深刻的影响。
儒学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国社会稳定和谐的思想基石。
三、道家经学的今古评议道家强调“道”和“无为而治”,主张追求超越尘世的境界,倡导无为而治的思想对今日社会仍然有启示。
在现代社会压力日益增大的情况下,道家的宁静、淡泊、随遇而安的理念有助于指导人们更好地面对挑战,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安宁。
四、法家经学的今古评议法家学说在两汉时期崭露头角,主张法治思想,注重法律的制定和执行。
今日,法家学说的法治理念仍然对建设法治社会产生积极影响。
强调法制和治理的法家思想,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推动法治建设的进程。
五、经学的传承与创新今日,两汉经学在现代社会得到了传承与创新。
不仅有学者通过研究经典文献继承传统,更有一系列现代注解和解读使得经学焕发新的生命力。
这既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也是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使古代智慧在今日焕发出新的光彩。
六、结语两汉经学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承载了丰富的哲学智慧,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
今日,我们在传承经学的同时,更要在现代语境中理解、借鉴,并通过创新使其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的发展。
两汉经学不仅是历史的遗产,更是当代社会的宝贵财富。
思想史两汉经学问题总结思想史是研究人类思想发展过程的学科,它涵盖了政治、哲学、宗教、艺术等多个方面。
而中国的思想史可以追溯到古代,其中两汉经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经学是汉代文人士人所学习和研究的一门学问,对于两汉以及后来的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对于两汉经学问题的总结。
首先,经学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分别是西汉时期和东汉时期。
西汉时期的经学以孔子的儒学为主体,强调学习经典书籍,尤其是《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
西汉时期的学者主要是通过理解和诠释这些经典来理解儒家思想,并且致力于将儒家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融入到社会生活中。
而东汉时期的经学则更加注重实践和应用,对于政治和社会问题的研究更为深入。
东汉时期的学者主要是通过注释经典来阐发儒家思想,并且根据当前的社会环境提出具体的政治和社会改革建议。
其次,两汉经学的核心问题之一是经义学。
经义指的是对经典的解释和理解,它是经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在两汉时期,经义学成为了儒家学者争论的焦点,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观点和解释。
例如,东汉末年的王充提出了"自然"的观点,主张从自然中寻找道德和价值的根源,与传统儒家的观点产生了明显的分歧。
而另一位东汉学者郭象则主张对经典进行字词的考证和研究,以求真正还原原始的经典意义。
这些不同的观点和解释提供了思想交锋的舞台,丰富了儒家思想的内涵。
第三,经学与其他学派的交流和影响也是两汉经学的重要问题。
两汉时期,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等不同的思想流派在中国发展兴起并与儒家经学产生了交汇和对话。
这种交流和对话不仅丰富了儒家经学的内涵,也为其他学派提供了借鉴和启发。
例如,东汉时期的儒家经学对于道家思想的接纳和融合,加深了两个学派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同时,儒家经学对于法家和墨家等学派的批判和反思,也促进了不同学派之间的辩论和争议。
最后,两汉经学的影响远远超出了当时的范围。
经学在中国历史上一直是主流学问和思想流派,直到近现代才逐渐受到儒家以外的思想观念和学术方法的挑战。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思想一直是一种重要的思想流派。
在中国历史的不同时期,儒家思想也经历了不同的变革和发展。
先秦儒家、两汉经学、宋明理学是儒家思想发展的三个重要阶段,它们之间是否有传承关系,革新和区别体现在哪些方面呢?先秦儒家是儒家思想的最早阶段,其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等。
先秦儒家主张“仁”、“礼”、“义”、“智”等道德观念,强调个人修养和社会秩序的建立。
先秦儒家的思想基础是《尚书》、《周易》、《诗经》等经典,这些经典被认为是儒家思想的根源。
先秦儒家的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两汉经学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第二个阶段,其代表人物有郑玄、严复、何晏等。
两汉经学强调对经典的注解和解释,以及对经典的研究和传承。
两汉经学的核心是《五经》的注解和解释,这些注解和解释成为了后世儒家思想的重要参考资料。
两汉经学的发展对儒家思想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宋明理学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第三个阶段,其代表人物有朱熹、程颐、张载等。
宋明理学强调“理”、“气”、“心”等概念,提出了“心学”、“理学”等重要思想,强调个人修养和社会秩序的建立。
宋明理学的核心是《四书》、《五经》的注解和解释,以及对经典的研究和传承。
宋明理学的发展对儒家思想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先秦儒家、两汉经学、宋明理学之间有着明显的传承关系。
两汉经学是在先秦儒家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强调对经典的注解和解释,为宋明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宋明理学则是在两汉经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强调“理”、“气”、“心”等概念,为后世儒家思想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尽管先秦儒家、两汉经学、宋明理学之间有着传承关系,但它们之间也有着明显的革新和区别。
先秦儒家注重个人修养和社会秩序的建立,两汉经学注重对经典的注解和解释,宋明理学注重“理”、“气”、“心”的探讨和研究。
三个阶段的儒家思想在强调的内容和思想方法上都有所不同,这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背景和思想需求。
国学学术发展简史之二两汉经学两汉经学是中国国学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该时期的经学对后世的国学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从经学的起源、两汉时期经学的特点和代表人物等方面进行具体阐述。
经学的起源经学起源于古代的文献学。
在古代,文献保存和传承主要通过口头传授,随着文字的出现,文献逐渐被记录下来,从而形成了古代文献学。
而经学正是在古代文献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两汉时期经学的特点两汉时期的经学主要以儒家经典的研究为主要内容。
尤其是《五经》是当时经学研究的核心。
其中《尚书》、《礼记》、《周易》、《诗经》、《春秋》被看作是儒家经典中最为重要的五部经书。
同时,两汉时期的经学家注重对经典的解释和阐释,推崇儒家传统的解经方法,注重经文的通读、分析和解释。
两汉时期的经学家注重学术研究而非仅仅注重仪式礼节等方面。
一方面,两汉时期经学家提倡通过学术研究来弘扬儒家思想,推广儒家经典,同时也倡导通过学术研究来改变社会风气,提倡道德伦理。
另一方面,两汉时期的经学家以经学为职业,严肃认真地对待经学研究,追求学术的卓越和创新。
尤其是刘向、杨雄等经学家的学术研究具有很高的专业性和学问性。
两汉时期经学的代表人物在两汉时期,有许多杰出的经学家,他们对经学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以下是两汉时期几位著名的经学家及其贡献:1.董仲舒(179BC-104BC):董仲舒是西汉时期的一位重要经学家,他将儒家经典与道家思想相结合,主张以天道为依据来治理国家。
他对经学的研究极其深入,提出了“格物致知”的学说,强调通过实践经验来增长知识。
2.扬雄(53BC-18AD):扬雄是东汉时期的经学家,他注重对经典的研究和阐释。
他在《法言》中提出了“才子论”和“状元论”,主张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达到个人的修养和国家的和平。
3.刘向(AD4-AD23):刘向是东汉时期的著名经学家,他在经学研究方面有很高的造诣。
他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对经经的研究进行了精确的分析和解释,并在《说苑》一书中对古代文化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总结,对后世的学术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两汉经学名词解释一、经学概述经学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学科之一,主要研究儒家经典《五经》的内容和意义,以及相关的注释、解释和研究方法。
它在两汉时期达到了鼎盛时期,对后世影响深远。
二、两汉经学的特点1.注疏体系的建立:两汉时期,出现了一系列重要的注疏作品,如《毛诗正义》、《论语集解》等。
这些注疏作品通过对经典文字的解释和注释,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
2.经学与政治的紧密联系:两汉时期,儒家思想成为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并与政治相结合。
经学成为官员选拔和考试制度中的重要内容,举子们必须通过考试掌握经典中所传达的价值观念。
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两汉时期,经学不仅停留在对经典文字的解读上,还强调将儒家思想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礼记》中提倡“礼”作为社会秩序的基础,这一理论在两汉时期得到了实践。
三、两汉经学名词解释1. 五经五经是指儒家经典的总称,包括《易经》、《书经》、《诗经》、《礼记》和《春秋》。
这些经典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影响深远。
•《易经》:又称《周易》,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哲学著作。
主要讲述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之间的关系,通过八卦和六十四卦的变换来预测未来和解读现象。
•《书经》:又称《尚书》,是一部记载了周朝早期历史和政治制度的文献。
它以简洁明了的文字描述了当时的治理原则和政治思想。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集合,包括了民歌、宫廷歌曲等多种形式。
这些诗歌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礼记》:是一部关于礼仪制度的著作,主要讲述了古代社会的礼仪规范和行为准则。
它对于维护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的稳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春秋》:是一部记载了春秋时期历史事件和政治斗争的编年体史书。
它通过对当时国家的兴衰和政治变迁的描述,展示了儒家思想中“仁义”等核心价值观念。
2. 注疏注疏是对经典文献进行解释和注释的著作,可以帮助读者理解经典中的内容和思想。
两汉时期出现了许多重要的注疏作品,对后世经学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2004年11月22日第十章两汉经学第一节汉代思想流变概况一、历史背景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商鞅变法和鲁国初税亩的实行,中国传统社会已经开始了从井田封制到封建制的结构性转变。
秦的统一完成了这一历史过程。
秦王朝用郡县制代替了封邦建国的分封制,用小农经济取代了井田制,车同轨、书同文,实现了政治、经济的统一,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王朝。
秦王朝也知道文化统一的重要性,但没有认识到取天下与守天下的时势之异,而是采取了“以法为师,以吏为教”的高压政策,“焚书坑儒”;又在政权尚未完全稳定、人民生活没有得到恢复的情况下,留然发动对外战争。
结果陈胜、吴广振臂一呼,天下云集响应,秦王朝很快丧失了政权,未能实现传至万世的梦想。
然而秦的灭亡,只是一个政权的灭亡,并不是它所建立的封建制度的灭亡。
继秦而兴的汉王朝,基本上继承了秦的政治、经济制度,继续推进着建立封建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的大业。
二、两汉哲学争论的基本问题(一)先秦诸子的百家争鸣为独尊儒术的局面所代替:中国古代哲学由春秋战国(经秦)至汉代的发展,经历了一个转折时期——先秦诸子的百家争鸣为独尊儒术的局面所代替,地主阶级专制主义首次取得了统一的理论形态。
这是和社会历史发展中的转折相适应的:社会制度——汉承秦制,继续了秦王朝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度,并进一步巩固和加强了这种制度,使奴隶社会和列国纷争的局面成为过去。
社会矛盾——奴隶主残余势力虽未完全消除,但主要矛盾已转变为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了。
社会任务——巩固和加强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度,实质上是如何对付农民、处理好地主和农民的矛盾的问题。
意识形态任务——汉初因为国家经历了长期的战乱,统治者采取了“清静无为,与民休息”的政策。
黄老之学适应历史形势的需要,为这一政策提供了哲学基础,因而在汉初六十多年间得到了推行。
经过文景之治后,汉王朝积累了大量的财富,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又通过剪灭同、异姓诸侯王的军事活动和汉武帝对于匈奴的军事反击,获得了一个比较安定的内外环境;借助于平淮、酒榷、盐铁专营等经济龚断措施,汉王朝也消除了由于民间经济力量过于强大而产生的对于王朝的威胁。
两汉经学现代文阅读答案经学的真正确立是在汉武帝时代。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独尊儒术”的建议,设置五经博士,收博士弟子五十人。
其后博士弟子屡经增加,东汉时多达三万人。
五经博士及其弟子以五经为研习对象,这就形成了经学。
所谓经学,是指专门研究儒家经典的学问。
从中国文化史看,经学出现的前提是汉王朝运用国家力量将民间流传的文化经典宣布为国家经典,并设立博士制度予以专门研究,于是,五经成为国家政治、法律、意识形态的根据。
从国家制度层面保证儒家经典的传习,确立了儒家经典在中华文化经典中的主流地位,客观上也确立了经学在中国学术体系中的核心地位。
儒学作为汉代主流思想,是与中央集权的统一相适应的。
儒家主张的五伦、五常作为社会伦理道德,也因儒家的主流地位而得以明确确立。
两汉经学分为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
秦始皇焚书,造成文化典籍的浩劫,五经借助儒生记忆而保存下来。
用汉代流行的隶书书写的经书文本,被称为今文经。
汉景帝以后,陆续在孔府旧宅壁等处发现的与五经有关的用战国字体书写的文本,被称为古文经。
古文经与今文经不仅书写字体不同,而且同一部经典的篇章多寡也或有差别,如孔府旧宅壁中友现的《尚书》就比汉初伏生所传《尚书》多16篇。
此外,还发现了一些其他古文经典,如《周官》《左传》等。
因汉武帝及其后所立五经博士皆为今文经博士,西汉末刘歆便要求把古文经也立于学官,但遭到今文经学家的阻挠,一时没有实现,于是引起今古文经学家之间的一场大争论。
西汉时期,今文经学是经学主流。
今文经学通经以致用,注重思想的阐发,强调经书的历史借鉴意义,但弊病是与谶纬结合而流于神秘。
古文经学在东汉发展昌盛,注重文字训诂和对典章名物的解释,突出还原历史和文化传承,学术贡献良多,弊病是流于繁琐的文献考证而脱离思想和生活。
东汉章帝时的《白虎通义》主张今文经学,强调经学大义与社会价值,借以维护主流思想,带有一定的理论总结性。
东汉末古文经学家郑玄融合今古文经学,遍注群经,成为汉代经学的集大成者。
两汉经学的特点
两汉经学是中国经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宗经思想:两汉经学以宗经为核心,强调对儒家经典的尊重和传承。
经学家们认为,儒家经典是圣贤智慧的结晶,是指导人们行为和思想的准则。
因此,他们主张以经为纲,以传注为辅,对经典进行阐释和解读。
2.注疏传统:两汉经学注重对经典的注疏,即对经典进行解释和说明。
经学家们通过对经典的注疏,不仅阐发了经典的内涵,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术观点和思想体系。
这一传统为后来的经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3.义理探究:两汉经学不仅关注对经典的注疏,也注重对经典中蕴含的义理进行深入探究。
经学家们通过对经典的解读,发掘出其中的义理,进一步阐述了自己的思想观点。
这种探究方式对后来的宋明理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4.政治实践:两汉经学与当时的政治实践密切相关。
经学家们认为,儒家经典是指导国家治理和社会秩序的准则。
因此,他们主张通过学习经典、研究经典、实践经典,来推动社会的发展和国家的繁荣。
这种思想观念在当时具有广泛的影响力。
5.学术交流:两汉经学在学术交流方面也表现出了一定的特点。
经学家们通过各种渠道进行学术交流和讨论,如著书立说、讲学授徒、参加学术会议等。
这种学术交流不仅促进了经学的繁荣发展,也推动了不同学派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总之,两汉经学作为中国经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具有宗经思想、注疏传统、义理探究、政治实践和学术交流等特点。
这些特点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文化氛围,也对后世的经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两汉经学
经学即“经世之学”(以经学治国)。
汉初汉武帝刘彻采纳了谋士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孔子和“六经”成为汉代不可侵犯的圣人和经典,儒家思想成为汉代正统的政治思想,学者们只能就“六经”进行注疏、阐述,发掘其微言大义,此乃经学。
经学是中国古代学术的主体,是儒家学说的核心组成部分。
在两汉经学中,董仲舒最有代表性,他的哲学是政治哲学,是当时时代精神的精华。
他的主要观点有:
1、“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的思想概念最早是由庄子阐述,后被董仲舒发展成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
“天”就是自然界,“人”就是我们人类,“天人合一”是说人与自然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天人之分”说相对立。
董仲舒说:“天地之常,一阴一阳。
阳者天之德也,阴者天之刑也。
……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
”又说:“事各顺于名,名各顺于天,天人之际合而为一。
”(《春秋繁露》)这种把自然哲学与历史哲学混合起来的现象,是中国哲学的重要特点。
2、“天人感应”。
天人感应思想源于中国先秦哲学,董仲舒将其发展成为神秘主义学说。
董仲舒认为,天和人同类相通,相互感应,天能干预人事,人亦能感应上天。
“以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
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醒,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天人三策》)天人感应思想在汉代
曾占据了统治地位,以此为基础形成谶纬之学,盛行一时,并在中国封建社会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