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_先秦儒学与两汉经学--高考历史总复习分析
- 格式:ppt
- 大小:330.50 KB
- 文档页数:24
第1课先秦儒家与两汉经学一、儒家思想综述1.儒家思想(孔子思想)产生的背景(1)儒家学派是乱世求治中产生的学术思想流派(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在变革、转型阶段,礼崩乐坏、列国纷争,连年战乱A政治领域变革(分裂到统一,封邦建国制向中央集权制转化)礼崩乐坏,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国家分裂,社会动荡;列国进行富国强兵的内政改革B经济领域变革:铁制农具和犁耕技术为代表的新生产力把农业经济提高到新水平;井田制崩溃,土地被大量开垦、转让买卖和争夺;各国奖励耕战争策促进自耕农和新型地主产生(他们推动内政改革);私人手工业、商业活跃。
社会出现追逐利益、实力竞争的新局面。
C文化领域:百家争鸣,学术思想灿烂活跃2儒家思想的地位、影响(1)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儒学地位的演变具体过程:在春秋战国时受到冷遇不受重视,在秦朝遭到打压焚书坑儒,在汉武帝以后逐渐上升为统治思想。
由私学提升为官学。
(2)儒家文化(礼乐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最主要部分,影响广泛、深远。
表现在:A儒学形成一套伦理政治思想体系。
中国传统政治、法律、伦理道德、教育、建筑、服饰、习俗等各个领域都受儒家思想影响。
政治:皇帝和中央集权制(大一统);仁政(民本);德治、礼治法律:以礼入法,维护皇权、等级制度伦理:“仁”是最高道德准则,三纲五常教育:儒学、教育、做官相结合,太学、郡县学都以儒家经典为主要研习内容;因材施教等教学方法生活习俗:建筑、称谓、服饰等各方面都体现儒家提倡的等级森严。
B儒学传到日本、朝鲜等国,对这些国家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形成东亚文化圈(儒家文化圈)。
C儒家经典在新航路开辟后传到西方,受到启蒙思想家的推崇或批判(成为其批判封建专制、天主教会的武器)D近代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思想、维新思想、新文化运动、中西文化论战等都与儒家思想有关。
(维护、利用、批判儒家思想)E当今社会儒家思想中的精华部分(如道德自律、和而不同等)再度受到重视,成为构建和谐世界、和谐社会的良方(精神财富)3 儒家思想的内容:(1)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孔孟之道——两汉经学(儒学经学化、神学化、官学化)——宋明理学(儒学理学化、哲学化)(2 )一脉相承的是:提倡礼制和德政;重视道德自律、伦理纲常4 孔子的学说为什么称为仁学?仁——思想核心克己复礼(礼治、德治)——政治理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对执政者的施政要求在孔子看来,仁和礼是相辅相成的,“仁”是礼的继承与发展,只有把仁注入礼,礼才能永葆青春(学者樊树志的观点)孔子把仁作为执政者必须遵循的伦理道德规范和准则。
历史汉代儒学知识点总结一、汉代儒学的发展历程在汉代之前,儒家学说已经有了相当的积累,但在汉代得到了更加广泛的传播和深化。
在汉代初期,主要是以孔子的学说为主,后来又逐渐形成了多种不同的儒家流派。
汉代王朝不仅相续四百年之久,而且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王朝满盈国土,倾其政治伦理之道,多姿多彩的儒家学说在汉代得以繁盛发展。
1. 西汉时期的儒学发展西汉时期是中国儒学发展的重要阶段,当时有一些学者对儒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司马迁,他编撰了《史记》,成为中国古代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为后来的儒家思想提供了重要的文献基础。
同时,汉武帝时期也实行了贾谊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使儒学得到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2. 汉武帝时期的儒学兴盛在汉武帝时期,儒学得到了更大的发展,当时的学者们纷纷对儒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形成了多种不同的儒家思想流派。
汉武帝时期的学者有司马迁、贾谊、刘向、扬雄等人,他们都对儒家学说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不同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3. 汉武帝时期的学术争议在汉武帝时期,儒学兴盛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学术争议。
其中最为有名的是“文帝时期的儒学是以刘向和扬雄为代表。
”一方面,刘向是儒家学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对儒家经典进行了详细的注释,并且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另一方面,扬雄是汉代儒家流派中的一个重要人物,他在儒家学说中也有着重要的地位。
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对于儒学的研究和理解也产生了一些分歧,形成了多种不同的儒家思想流派。
4. 汉代后期的儒学变革汉代后期,儒学发生了一些重要的变革。
当时出现了一些新的儒家学派,他们对儒学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和改革。
最有名的是王莽的“新政”,他试图通过改革和创新来推动儒学的发展。
二、汉代儒学的思想特点在汉代,儒学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而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汉代儒学的思想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儒家经典的研究和发展在汉代,儒家经典得到了更加广泛的研究和传播。
2020年高考历史全套知识点复习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汉朝: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唐朝:公元618年—公元907年北宋:公元960年—公元1127年南宋:公元1127年—公元1279年元朝:公元1271年—公元1368年明朝: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清朝:公元1644年—公元1912年总特征:政治:奴隶社会的分封制和宗法制;封建社会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经济: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手工业、商业发达;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思想文化:儒家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古代科技文化世界领先对外关系:由对外开放到闭关锁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第一讲先秦时期(~221年)阶段特征:先秦是指我国秦统一以前的历史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
经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生产力不断进步,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中华文化萌生,奠定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
І核心提炼 归纳提升一原始社会1.农业(1)土地制度: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
(2)农作物: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南方)和粟(北方)的国家。
(3)耕作方法:①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法是用石刀、石斧刀耕火种。
②随着松土工具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农业生产力得到提高。
(4)家畜:中国最早饲养的家畜是狗、猪、鸡和水牛。
(5)传说:神农氏遍尝百草,找到适合人们食用的谷物和药草,创制农具耒耜。
2.手工业(1)冶铜技术:原始社会晚期,中国人已经掌握了冶铜技术。
(2)丝织技术:距今四五千年,我国已经养蚕并有了丝织品,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织绸的国家。
二. 夏商周时期的政治经济1.夏朝和商朝(1)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
(2)政治:中国出现早期国家政治制度。
启废除禅让制,实行王位世袭制。
(3)特点:王权具有了神秘色彩。
第一单元儒家文化与古代中国第一单元绪言导读儒学的地位:儒家学说自汉代以来一直是中国古代社会占主导地位的官方意识形态。
儒家文化产生与发展(即儒学的演变)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春秋时代,孔子针对礼崩乐坏,以重振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为己任,希望通过仁爱的方式恢复宗法制度下的身份等级秩序。
第二阶段——汉代以董仲舒为首的儒士兼采阴阳五行学说,为儒家的伦理纲常附上浓郁的神学色彩。
第三阶段——宋明理学家将儒学提升至哲学的高度,使之更为精致而周密。
本质:儒学是与中国的家族制度相辅相成的理论体系,是封建王朝维护统治的工具。
影响:1.国内影响——在家族制度与君主政治长期延续的过程中,儒家文化对古代中国的社会观念、行为规范、政治思想、法律制度等都具有十分深远的影响;2.国际影响——辐射东亚,形成儒家文化圈,并在西方引起很大反响。
第1课先秦儒家与两汉经学考纲要求:孔孟之道(C);儒学的经学化(B)重点:从春秋战国到汉代儒家学说发展变化的过程导入:周公“制礼作乐”1.周公(姬旦)思想:把礼的重心从神事转到人事,把尊礼看作是统治者行“德治”的重要内容,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
2.制礼作乐(1)制礼A.礼的概念:起源于原始先民的习俗仪式,后逐渐演变为人们生活中必须共同遵守的规范。
B.周公制礼:将礼的规范作用推广到宗法关系和政治等级上,以显示身份差异和权利义务。
(2)作乐A.目的:以音乐激起人们的认同感,维系社会成员团结。
B.创作礼乐、史诗(3)制礼作乐的意义A.起到了维护社会秩序的功能;B.维护等级制度和宗法关系,以显示身份差异及权利义务;C.激起人们认同感,维系社会成员的团结。
3.影响:对后世的儒家思想和我国古代政治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孟之道的基础就是周公的礼乐思想。
一.孔孟之道1.概念:由孔子创立,孟子继承和发展的儒家学说,后人习称“孔孟之道”。
2.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转型,礼崩乐坏,动荡纷争,在乱世求治的过程中孔孟之道应运而生。
☆八大方略引领二轮复习走向成功——通史框架下二轮复习要点古人云“行百里者半九十”。
高考复习进入年后阶段,时间也过去了一大半,离高考只剩三个多月了,成功与否,关键就在于年后的大二轮如何复习了!在这关键期,如何合理高效地复习?如何充分利用这短暂宝贵的时间?怎样才能实现鲤鱼跃龙门为人生的辉煌打下坚实的基础?八大方略,科学备考,引领您的二轮复习走向成功!方略一通史时序,抓特征全国卷的高考考纲和试题编排,都是按照通史时序编排,而现行教材的编写打破了历史学科的自身整体性,将同时期关系密切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内容安排在不同模块、不同时间讲授。
其实,政治是历史的骨架、经济是历史的血肉、思想文化是历史的灵魂,三位一体、不可分割。
这种分割模式破坏了历史的内在逻辑关系,造成了时序上的混乱,破坏了历史概念的完整性,弱化了新旧知识的联系,形不成知识间的铺垫关系,易造成学生理解上的困难。
所以,二轮复习首先要抓通史时序,要抓通史阶段特征,形成新的知识体系,建立在通史之上的内在逻辑,这是适应当今高考的必由之路。
本书以通史为主线,必修部分从古至今、从中国史到世界史,每一讲首先抓通史时序,以时间为轴,融合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科技。
使学生易于从宏观上把握知识。
同时,从综述到分述,高度概括阶段特征。
这样形成一个通史的基本框架,理清历史的发展线索,明确历史重大事件的演变过程。
真正做到融会贯通、古今贯通、中外关联,一提一条线,一串一大片,从而提高二轮复习效率。
方略二整合教材,抓基础注重基础永远是高考的主旋律,咬定基础不放松,一定会旗开得胜。
最后的复习,千万不要因为焦虑而放松对基础的巩固。
基础知识来于教材,要做到无论提及哪一个知识点,都能准确说出其所属的册、章、节、目,复述相关的结构、纵横的网络。
首先,从必修到选修的顺序进行“地毯式”阅读。
阅读时应有整体意识,要宏观把握。
阅读时应有细节意识,要精读教材,知微见著,进行精细化处理。
例如,标题的再现、细化、深化,课前提示相关内容,正文、注释、插图、引文等。
高一历史两汉的文化知识点两汉的文化知识点中国历史上的两汉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非常重要的时期。
它涵盖了西汉和东汉两个朝代,从公元前202年到公元220年。
在这个时期,中国发生了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同时也培育了许多重要的文化知识点。
本文将介绍高一历史中两汉的文化知识点。
1. 儒家思想的盛行在两汉时期,儒家思想被广泛地推崇和实践。
西汉时期的经学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被封为“至圣先师”,其学说影响了整个朝代的统治思想和社会道德观念。
这种思想强调仁、礼、义、道等伦理道德观念,注重家庭、社会和国家的和谐发展,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文学艺术的繁荣两汉时期是中国文学艺术的繁荣时期。
在西汉时期,出现了伟大的文学家屈原、司马迁等,他们的作品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而在东汉时期,著名的文学家、音乐家、政治家和军事家董仲舒则是当时文化艺术的代表人物。
此外,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3. 医药科学的进步两汉时期也是中国医药科学发展的重要时期。
西汉时期的名医扁鹊、汉代张仲景等人对医学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们著作的《伤寒杂病论》和《金匮要略》等经典医学著作至今仍有重要价值。
在这个时期,中药学的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为后来的医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 科技发展的突破两汉时期也是中国科技发展的重要时期。
西汉的历史上出现了许多重要发明和科技突破,如造纸术、指南针、火药等。
这些发明对中国乃至世界的科技进步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东汉时期,数学家刘徽提出的《九章算术》被视为中国古代数学的巅峰之作,对后世的科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 社会制度的变革两汉时期也是中国社会制度发生变革的重要时期。
在西汉时期,实行了封建君主制度,由大汉王朝统治整个中国。
而在东汉时期,由于一系列的内外因素,逐渐演变为一个相对宽松的统治体制。
此外,两汉时期还产生了地方豪强和农民起义等重大社会运动,这些运动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1课先秦儒学与两汉经学(学案)第1课先秦儒学与两汉经学学案【教学目标】1、基本史实:①孔孟之道的根源,代表人物,各自观点;儒学的经学化概念、原因、代表、观点2、史能:(1)归纳整理:儒家代表人物的基本观点;(2)分析说明:儒家代表人物提出观点的时代性;(3)分析理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以及流程;3、史识:儒学本质上是一门注重解决人世现实问题的伦理-政治学说。
其救世方案的核心是:希望重振宗法制度下的西周礼制(即严格的身分等级制度),并扩展至平民阶层,恢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级秩序井然的有序状态,以消弥争权夺利的混乱。
但在春秋战国时期,严格的宗法制度趋于瓦解,各国兼并纷争,其实践意义并未受人重视。
秦汉以来,中国进入以君主专制为特征的帝国时代,而宗法组织、宗法关系、宗法原则又长期留存,于是,儒家学说所具有的两面性——既强调尊卑贵贱的等级差别,又对君权有所限制,使之成为各社会阶层都比较认同的理论学说。
此后,便成为官方意识形态,在中国历史上产生深远的影响。
【教学要点】说明:★为高考要求;◆为选学或仅限于理解层次一、孔孟之道★:1、儒学产生的时代背景2、儒学的代表人物3、孔子的主要思想(春秋时期)4、孟子的主要思想(战国时期)5、荀子的主要思想◆(战国时期)二、儒学的经学化1、概念以及实质:2、原因:3、代表人物以及观点:4、汉武大帝时期将儒学奉为“至尊”的措施?【课后反思】同步训练试题一、填空:1、儒家是在_______________的过程中应运而生的学术思想流派;主要代表人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创始人是_____________,他是针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现状,提出的一系列救世主张,其思想核心是______2、孟子是在继承________ 思想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思想核心是_________,即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后人将其二人思想合称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