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灶性运动神经病有哪些症状?
- 格式:docx
- 大小:16.96 KB
- 文档页数:3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什么是多灶性运动神经病
导语:相信大家对于多灶性运动神经病这样的症状肯定不会太过于熟悉吧,多灶性运动神经病并不是我们常见的一种症状,我们周边也很少有人会出现多灶
相信大家对于多灶性运动神经病这样的症状肯定不会太过于熟悉吧,多灶性运动神经病并不是我们常见的一种症状,我们周边也很少有人会出现多灶性运动神经病的情况,但是由于多灶性运动神经病的危害性很大,所以我们还是有必要多了解一些关于多灶性运动神经病的信息,下文我们介绍一下什么是多灶性运动神经病。
多灶性运动神经病(MMN)又称多灶性脱髓鞘性运动神经病,是一种少见的脱髓鞘性周围神经疾病。
其临床表现为进行性非对称性肢体无力,以远端受累为主。
电生理特征是在运动神经上存在持续性多灶性传导阻滞,而感觉神经没有或只是很轻的受累。
进行性非对称性肢体无力,以远端受累为主,电生理特征是在运动神经上存在持续性多灶性传导阻滞,而感觉神经没有或只有很轻的受累。
少数病人可有一过性的肩部疼痛和轻度的感觉异常,但无肯定和恒定的感觉障碍。
本病是一种可治疗的疾病。
大剂量环磷酰胺冲击治疗,继之以维持量口服,大部分患者临床症状可获得改善,血清GM1抗体滴度明显下降。
大剂量免疫球蛋白治疗MMN也有较好疗效。
本病预后相对良好。
多数患者病情缓慢发展,一些患者常因肌无力而使日常生活不能自理。
可有不同时段的平台期和自发缓解期。
在上面的文章里面我们介绍了一种比较少见的疾病,那就是多灶性运动神经病了,我们知道多灶性运动神经病也被叫做是多灶性脱髓鞘性运动神经病,上文为我们详细介绍了多灶性运动神经病的临床表现
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运动神经元病临床诊断治疗指南【概述】运动神经元病(motor netlron disease,MND)为一组病因不清的系统性疾病。
主要累及上、下运动神经元的慢性进行性变性疾病。
根据受损的病变部位不同而分为进行性脊肌萎缩症、进行性延髓麻痹、原发性侧索硬化和肌萎缩侧索硬化数种类型。
一、肌萎缩侧索硬化【临床表现】肌萎缩侧索硬化(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可分为三型,即散发型(或称经典型)、家族型(5%~10%)和关岛型。
散发型表现为中年或中年以后起病,40岁以下起病者亦不少见。
国内报告最早发病为18岁。
男性多于女性。
起病隐袭,呈慢性进展病程,部分患者为亚急性病程,少数起病后呈急剧进展,可于病后半年左右死亡。
早期出现肌肉无力、肌肉萎缩及肌纤颤。
常自上肢远端手部肌肉开始,可自一侧手肌开始,数月后可波及对侧;也可双侧手肌同时受累,随后波及前臂肌肉及上臂和肩胛部肌肉。
部分患者可以三角肌或冈上、下肌无力开始,造成肩胛下垂,抬肩或臂上举无力。
少数患者可以下肢起病,表现为下肢无力、沉重、走路无力,骨盆带肌肉受累后可有上台阶、楼梯、蹲下起立困难,下肢肌肉萎缩。
随着病情的发展,肌无力和萎缩可延至颈部、躯干、面肌及延髓支配的肌肉,表现为抬头困难、转颈障碍,呼吸肌受累出现呼吸困难,延髓支配肌肉受累则有吞咽困难、咀嚼费力、舌肌萎缩、发音障碍等。
延髓麻痹通常出现于疾病晚期,但也可于手肌萎缩不久后出现,少数情况下为首发症状。
肌纤颤为常见的症状,可在多个肢体中发生。
在舌体由于肌膜薄而可看到肌纤维颤动。
本病很少有感觉障碍,客观感觉异常少见,有少数患者可有痛性痉挛。
绝大多数患者无括约肌障碍。
本病的生存期随临床类型而有不同,短者数月,长者可十余年,最长可至35年,平均生存3年左右。
严重者多因延髓麻痹或呼吸麻痹而死亡。
本病患者在肌肉萎缩的同时出现上运动神经元损害体征,表现为腱反射亢进,手部可引出Hoffmann及Rossolimo等病理征。
运动性神经元病的症状有哪些运动性神经元病属于一种神经内科疾病,主要病情会发展为以肌肉萎缩、肌无力等症状。
虽然运动神经元病的发病率不是很高,但是大家要多了解一些运动神经元病的症状是非常必要的,若不幸有身边的家人或朋友出现这种症状时,我们可以及时提醒患者到医院就医,避免病情持续延误,造成可怕的后果。
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运动性神经元病的症状有哪些。
运动神经元疾病的症状有很多,首发症状有75%的病人在四肢,而25%表现为球部症状。
最早表现的症状为一个肢体的非对称性无力,或构音不清,上肢发病者多从肩部无力开始,有时在轻微的局部损伤后发现远端无力常较明显,表现为持物无力,大约35%的患者首先在上肢,大约40%的患者从脊髓腰段开始,这些病人由于单侧足下垂跛行或由于无力难以站立。
一旦发病约有50%的运动神经元疾病患者具有明显的疼痛症状。
而10%的患者通常会出现远端的感觉异常和麻木等症状。
按照运动神经元疾病的症状划分,主要以上级运动神经元为主,被人们称作为原发性侧索硬化;若病变以下级运动神经元为主,称为进行性脊髓性肌萎缩;若上、下级运动神经元损害同时存在,则称为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
一、上、下运动运动神经元病混合型这一类型的运动神经元病的症状通常以手肌无力、萎缩为首发症状,一般从一侧开始以后再波及对侧,随病程发展出现上、下运动神经元混合损害症状,称肌萎缩侧索硬化症。
病程晚期,全身肌肉消瘦萎缩,以致抬头不能,呼吸困难,卧床不起。
本病多在40~60岁间发病,约5~10%有家族遗传史,病程进展快慢不一。
二、上运运动神经元病其中上运动神经元病的症状表现为肢体无力、发紧、动作不灵。
症状先从双下肢开始,以后波及双上肢,且以下肢为重。
肢体力弱,肌张力增高,步履困难,呈痉挛性剪刀步态,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阳性。
若病变累及双侧皮质脑干,则出现假性球麻痹症状,表现发音清、吞咽障碍,下颌反射亢进等。
三、下运运动神经元病下运动神经元病也属于运动神经元病的类型之一,多于30岁左右发病。
周围神经病临床症状、病变部位类型判断、神经纤维病理变化过程、起病方式与病程、病因判断等临床诊断思路判断临床症状是否符合周围神经病周围神经病的临床特征如下。
1、感觉障碍:刺激症状可有感觉异常、感觉过度、疼痛等,毁损症状有感觉减退或丧失,符合周围神经分布。
2、运动障碍:刺激性症状可有肌肉颤搐、肌束颤动、痉挛、肌肉痛性痉挛等,毁损性症状有肌力减退或丧失,轴突变性或神经断伤后,肌肉失去神经的营养作用而萎缩。
3、自主神经障碍:刺激症状可有多汗、高血压;毁损性症状有皮肤少汗或无汗、体位性低血压、心动过缓、腹泻或便秘,甚至肠梗阻、阳痿、膀胱功能障碍等。
4、反射减低或丧失:腱反射的减低或丧失。
判断病变临床解剖部位/类型1、神经干疾病明确病变部位是单神经病/多发性单神经病/多发性神经病;病变神经属性是运动神经、感觉神经或自主神经损害为主;病变神经纤维大小。
2、多数性单神经病的病因诊断血管炎:血管炎性神经病、糖尿病性单神经病和腰骶神经根神经丛神经病、类肉瘤;感染性:麻风病、HIV、莱姆病;免疫介导性:多灶性运动神经病、多灶性获得性脱髓鞘性运动感觉神经病;遗传性:遗传性压力易感性神经病、Tangier病3、以感觉神经受累为主的周围神经病糖尿病、维生素B12或维生素B1缺乏、恶性肿瘤、遗传性感觉和自主神经病、原发家族性淀粉样变性、尿毒症、莱姆病、干燥综合征、麻风病。
4、小纤维神经病病因代谢/营养障碍:糖尿病、空腹血糖异常、胰岛素神经炎、代谢综合征、慢性肾病、维生素B12缺乏、维生素B1缺乏、甲状腺机能减退、高脂血症等;感染:HIV、丙型肝炎、Chagas病等;淀粉样变性:系统性、家族性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干燥综合征、纤维性肌痛、系统性红斑狼疮、血管炎、结节病等;药物和毒素:甲硝唑、汞、疫苗等;副肿瘤:多发性骨髓瘤和单克隆丙种球蛋白病、肺癌等;遗传性疾病:Fabry病、钠离子通道病等;炎性疾病:感觉性/小纤维GBS等;其他疾病:帕金森病、Pomp病等;特发性疾病。
指南与共识常见周围神经疾病诊疗指南中图分类号:R74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8-1089(2009)11-0074-05d o i:10.3969/j.i s s n.1008-1089.2009.11.0271 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A I D P)是以周围神经和神经根的脱髓鞘及小血管周围淋巴细胞及巨噬细胞浸润的炎性反应为病理特点的自身免疫病。
又称吉兰-巴雷综合征(G B S)。
1.1 临床表现 多数患者病前1~4周有胃肠道或呼吸道感染症状或疫苗接种史。
急性或亚急性起病,出现四肢完全性瘫痪及呼吸肌麻痹。
瘫痪可始于下肢、上肢或四肢同时发生,下肢常较早出现,可自肢体近端或远端开始。
呈弛缓性瘫痪,腱反射减低或消失。
部分患者在1~2天内迅速加重,多于数日至2周达到高峰。
发病时多有肢体感觉异常如烧灼感、麻木、刺痛和不适感,可先于瘫痪或同时出现,呈手套袜套样分布,震动觉和关节运动觉障碍少见,约30%患者有肌肉痛。
可有K e r n i g征和L a s e g u e征等神经根刺激症状。
颅神经麻痹可为首发症状,双侧周围性面瘫最常见,其次是延髓麻痹,眼肌及舌肌瘫痪较少见。
可有皮肤潮红、出汗增多、手足肿胀及营养障碍。
单相病程,多于发病后4周左右肌力开始恢复,恢复中可有短暂波动,但无复发缓解。
1.2 辅助检查1.2.1 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 即蛋白含量增高而细胞数正常,是本病的特征之一。
起病之初蛋白含量正常,至病后第3周蛋白增高最明显。
1.2.2 神经传导速度和肌电图检查 在发病早期可见F波或H反射延迟或消失,神经传导速度减慢、远端潜伏期延长、波幅正常或轻度异常等。
病情严重可有远端波幅减低甚至不能引出。
1.2.3 腓肠神经活检 发现脱髓鞘及炎性细胞浸润可提示G B S。
1.3 诊断 ①根据病前1~4周有感染史;②急性或亚急性起病,四肢对称性弛缓性瘫,可有感觉异常、末梢型感觉障碍、颅神经受累;③常有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④早期F波或H反射延迟、神经传导速度减慢、运动末端潜伏期延长及C M A P波幅下降等电生理改变。
多灶性运动神经病有哪些症状?
*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多灶性运动神经病症状,尤其是
多灶性运动神经病的早期症状,多灶性运动神经病有什么表现?得了多灶性运动神经病会怎样?以及多灶性运动神经病有哪些
并发病症,多灶性运动神经病还会引起哪些疾病等方面内容。
……
*多灶性运动神经病常见症状:
肌性肌无力、感觉障碍、传导阻滞、颈背部肌肉痉挛
*一、症状
1.起病隐匿,少数病人可为急性或亚急性起病。
好发年龄为20~50岁,男性多见,男女比例为4∶1。
2.其中90%的患者以肢体远端起病,且主要累及上肢,早期以肌无力为主,双侧可不对称,分布的区域多与桡神经、尺神经和正中神经支配的范围一致,晚期可出现肌萎缩。
2/3的患者可有肌束颤动和肌肉痉挛。
3.少数病人可有一过性的肩部疼痛和轻度的感觉异常,但无肯定和恒定的感觉障碍。
4.腱反射多正常或减弱,偶见腱反射活跃。
无锥体束征。
脑神经和呼吸肌受累罕见。
5.神经肌电生理检查显示其特征性的改变为持续性、多灶性、
部分性运动传导阻滞。
后者是指在肢体的近端和远端选择两点,分别刺激运动神经,所产生的复合肌肉动作电位的幅度和面积降低,下降幅度多大于20%,有时可高达70%以上,且不伴异常短
暂分散相。
传导阻滞可同时发生于多条周围神经或同一条神经的不同节段。
在尺神经、正中神经和桡神经容易检测到传导阻滞。
6.实验室检查有血清肌酸激酶(CK)轻度增高,少数患者脑脊液蛋白可有一过性轻度升高。
20%~84%的患者血清抗神经节苷脂(GM1)抗体阳性。
国内报道6例,血清GM1抗体明显升高4例,
另2例轻度升高。
*二、诊断
依据本病主要临床特点,当患者表现为以周围神经分布的慢性进行性肌无力、肌萎缩,症状左右不对称,以肢体远端受累为主,没有或有很轻的感觉症状时,应想到MMN的可能,确诊必须做神经电生理检查,本病的特征性发现是1根或多根运动神经局灶性传导阻滞而相应神经的感觉传导检查正常,其他异常如远端潜伏期和F波潜伏期的轻度延长,传导速度的轻度减低,不正常的时间离散等在运动神经上也常见到,对诊断有一定的价值。
神经电生理检查发现部分运动神经传导阻滞而感觉神经正常,是诊断MMN的必要条件。
血清抗神经节苷脂GM1抗体的升高对诊断有帮助。
*以上是对于多灶性运动神经病的症状方面内容的相关叙述,
下面再看下多灶性运动神经病并发症,多灶性运动神经病还会引起哪些疾病呢?
*多灶性运动神经病常见并发症:
重症肌无力
*一、并发病症
病情可有反复,急性期有类似吉兰-巴雷综合征表现,但呼吸肌多不受累,常可因肌无力而使日常生活不能自理。
*温馨提示:以上就是对于多灶性运动神经病症状,多灶性运动神经病并发症方面内容的介绍,更多疾病相关资料请关注疾病库,或者在站内搜索“多灶性运动神经病”可以了解更多,希望可以帮助到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