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书的注释
- 格式:ppt
- 大小:3.77 MB
- 文档页数:46
古书注释的几种形式
一.简明注释
简明注释是一种简短的古书注释,它包括有关古书的简要的解析,旨在帮助读者理解和欣赏古书的内容和表达形式。
例如,古代著作《左传》中记载“宋公宗恩石慧”时,可以做如下简明注释:“宋公宗恩
石慧:宋公宗孝武帝赐给臣民“恩石慧”,即让石担任慧(大夫)职务,以此来鼓励臣民孝顺父母。
”
二.阐释注释
阐释注释是一种较为详尽的古书注释,它旨在深入分析古书内文,以便熟悉书中的内容、掌握文字的意义。
例如,《史记》中记载“古
有李建成”时,可以补充如下阐释注释:“古有李建成者,清代历史
学家耿湋于《古今诗话》中记载有当时的李建成,他有很高的文学造诣,曾任宰相;他的主张,也有利于推动国家政治的发展。
”
三.语言注释
语言注释是一种关注古书词句的古书注释,它旨在帮助读者理解古书语言的内涵,包括当年书面语的特殊用语、俗语和文言拟声的表达形式等等。
例如,《左传》中记载“祖公受恩”时,可以补充如下
语言注释:“祖公受恩:‘受恩’是古代文言中表达‘受到恩惠’的拟声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受宠’。
- 1 -。
古书的注释二、训诂的概念•训、诂二字,在汉初是分用的,《尔雅》卽有“释诂”、“释训”的区别。
释诂,通古今之字,古与今异言也。
释训,言形貌。
•训诂:•《说文解字·言部》:“训,说教也。
”段玉裁注:“说教者,说释而教之,必顺其理。
”•诂,《说文》释为“训故言”,段玉裁注:“故言者,旧言也。
十口所识前言也。
训者,说教也。
训故言者,说解故言以教人,是谓之诂。
”而诂字始见东汉,未见先秦、汉初古书。
表示“故言”的诂,本作故。
故、诂是古今字。
所以段玉裁注“诂”字又说:“汉人传注多称‘故’者,《毛诗》云‘故训传’者,故训,犹故言也。
谓取故言为传也。
取故言为传,是亦诂也。
贾谊为《左氏传训故》,训故者,顺释其故言也。
”•唐代的训诂学家孔颖达在《诗经周南。
关雎》的疏中对“训”和“诂”分别作了解释。
他说:诂者,古也。
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
孔颖达的意思是说,诂和训,是解释语言的两个不同的法则:•(一)“诂”是解释“异言”的。
所谓“异言”,就是同一事物因时代不同或地域不同而有不同的称呼。
因时而产生的异言,也就是古语。
因地而产生的异言,也就是方言。
对因时而异的古语,用当时的今语去解释;对因地而异的方言,用当时的标准语(雅言)去解释,这就是“诂”。
•陈澧说:“诂者,古也。
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之也。
盖时有古今,犹地有东西,有南北,相隔远,则言语不通矣。
地远则有翻译,时远则有训诂。
有翻译,则使邻国如乡邻,有训诂则使古今如旦暮。
所谓通之者,训诂之大功矣哉。
”•以“故”为体式的古书注释,大概比较侧重于一字一义的解释。
•后来,“训故”二字多连用,如:•《汉书·艺文志》:“汉兴,鲁申公为《诗训故》,而齐辕固、燕韩生皆为之《传》。
”•又曰:“《苍颉》多古字,俗师失其读,宣帝时征齐人能正读者,张敞从受之,传至外孙之子杜林,为作《训故》,并列焉。
”•《刘歆传》:“初,《左氏传》多古字、古言,学者传训故而已。
”颜师古注:“故,谓指趣也。
古书的注释一直是我国古代文献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古代,古书的注释是对古籍内容的解释和阐释,有助于读者更深入地理解古籍内涵。
在古代学者注释古书时,常常会使用到传和疏这两种方式。
传和疏在注释中有着不同的特点和用途,本文将对传和疏在古书注释中的异同进行介绍。
一、传的特点和用途1. 传是对古书内容的全文解释和注释,它的目的是帮助读者理解古书的内涵和背景。
传的内容会就古籍的文字、人物、史事、典故等进行详细的解释,有助于读者对古籍的理解和领会。
2. 传常常会附有注解、考证等内容,以增加古书注释的权威性和可信度。
传注通常由资深学者或专家进行编写,其注解内容经过深入研究和考证,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3. 传注可以帮助读者解决古籍理解中的疑难问题,引导读者深入研究古书内容。
二、疏的特点和用途1. 疏是对古书内容的重点解释和注释,它的目的是帮助读者快速把握古书的要义和主题。
疏的内容会对古籍的重点部分进行详细的解释,有助于读者快速理解古籍的核心内容。
2. 疏注注重对古书内容的梳理和归纳,以清晰的逻辑结构阐述古书的主题和思想。
疏注内容简明扼要,让读者在较短的篇幅内对古书内容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3. 疏注一般由经验丰富的学者或专家编写,其注释内容通常具有较高的可读性和普适性,适合不同层次读者阅读。
三、传和疏的异同1. 相同之处传和疏在注释古书时都着重解释古籍的内容和内涵,目的是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古书。
两者都是对古书内容的解释和阐释。
2. 不同之处传注注重全面、详尽地解释古书内容,注重考证和权威性;疏注注重重点、精要地解释古书内容,注重逻辑性和可读性。
传注偏向于学术性和深度的解释,适合专业研究者阅读;疏注偏向于普及性和广度的解释,适合一般读者阅读。
四、结论传和疏在古书注释中各有其特点和用途,两者可以相辅相成。
传注可以帮助专业研究者深入研究古书内容,疏注可以帮助一般读者快速理解古书内容。
在古书研究和阅读中,应根据自身需求选择合适的传注或疏注进行阅读和研究,以更好地理解和领会古籍内涵。
古代汉语教案古书的注释古书的解释我们阅读古书,通常要参看注解,古书的注解有现代人用白话作的注,有古人用文言作的注。
相比较起来,前者比后者少得多,而且,有一些古书(例如先秦著作),离我们的时代太远了,现代人要给它们作注,也离不开汉代和唐人作的旧注。
所以,要阅读古书,必需参考古书的旧注。
这一讲“古书的注解”,主要讲怎样看古书的旧注。
(一)古书注解的概况为什么要给古书作注,最主要是因为语言的进展变化,后来人对古书中的一些话不懂了,于是就要由有特地讨论的人来作注。
这种情形早在春秋战国时就存在了,孟子发表谈论时,经常引用《诗经》上的语,有时怕人不懂,就作一些解释。
但这还不是系统地给古书作注。
系统地给古书作注,是从汉代开头的。
汉代的注解工作主要限于儒家著作,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正统思想,儒就著作也成为经典著作。
因为语言进展,再因为汉儒书大多是口授传抄,错误无数,汉代人已经不能彻低看懂,於是有人特地为它作注解。
例如,在汉代,《诗经》有三录的解说,即,鲁的申培公、齐的辕周生、燕的韩婴,分离称为鲁诗、齐诗、韩诗。
后来又有毛亨作传,称为《毛传》。
孔安国曾给《尚书》作注,马融、郑玄是汉代闻名学者(马融是郑玄的教师),曾给许多儒家经典作过注。
高诱:曾给《战国策》、《吕氏春秋》、《淮南子》作注。
王逸曾给《楚辞》作注。
除此之外儒家的经典,在汉代几乎一致有人作了注解,汉代的注解比较注意语言文字的解释,而且由于他们离先秦时代较近,所以汉朝人的注解有较多参考价值。
固然,汉朝人的注解也不是一致正确的,有不少地方,后代学者作了补充和更正。
汉代注解的古籍主要是儒家经典,到后来注解的范围逐步扩大,如在六朝时有魏代王弼的《老子注》,晋代郭象的《庄子注》,三国时书昭的《国语注》,刘宋、裴的《史记集解》等等。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富强兴旺的时期,唐代的学者在古籍收拾,注解方面作了不少工作,唐代人用一种新的注解办法,不仅解释改,而且经前人的注解作注解,这种注解普通叫“疏”,也叫“正义”;唐代比较闻名的解释家有孔颖达,注《王经正义》、(《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左氏传》》李善注《文选》,颜师古注《汉书》,都是为后世称道的,一些“子书”也有人为之作注,杨倞的《苟子注》,尹知章的《管子注》等,张兼节《史记正义》。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古代汉语》(下册)通论知识要点﹙一﹚■第四单元:古汉语综合运用(共三节)●笫一节古书的注释〔训诂学常识〕一古书注释概说:1汉代的古书注释:西汉多为先秦儒家经典作注,东汉范围渐扩。
汉代的著名注释家有:西汉毛亨(《诗诂训传》),孔安国(《古文尚书传》、《孝经传》),刘向《五经通义》等;东汉郑玄(《毛诗笺》、《三礼注》),马融(《周易注》、《尚书注》),高诱(《吕氏春秋注》),王逸(《楚辞章句》)等。
2 汉后至唐代的古书注释:魏晋南北朝:玄学发展,出现了魏·王弼《老子注》、晋·郭象《庄子注》等,史书亦有吴·韦昭《国语注》等;唐代:出现了“疏”(或曰“正义”)的体例,代表作有孔颖达《五经正义》(周易、尚书、诗经、礼记、左传正义),贾公彦《周礼疏》《仪礼疏》,徐彦《春秋公羊传疏》,杨士勋《春秋谷梁传疏》等。
儒家经典之外注疏有杨倞《荀子注》,尹知章《管子注》,张守节《史记正义》,颜师古《汉书集注》等。
3 宋代至清代的古书注释:宋代:邢昺为《论语》《孝经》《尔雅》作疏,孙奭为《孟子》作疏,朱熹作《周易本义》《诗集传》《论语集注》《孟子集注》《楚辞集注》等。
后人把汉至唐宋注疏的儒家经典加上唐·陆德明《经典释文》的音义合刊为《十三经注疏》。
清代:清代学者盛行古籍整理与研究,对文字、音韵、训诂研究更深。
如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王念孙《广雅疏证》,王引之《经义述闻》,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俞樾《古书疑义举例》等。
附:唐、宋注释家的重要成果—《十三经注疏》⒈《尚书》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正义⒉《周易》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正义⒊《诗经》汉毛亨传郑玄笺唐孔颖达正义⒋《仪礼》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⒌《礼记》汉郑玄注唐孔颖达正义⒍《春秋左传》晋杜预注唐孔颖达正义⒎《春秋公羊传》汉何休注唐徐彦疏⒏《春秋穀梁传》晋范宁注唐杨士勋疏⒐《周礼》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⒑《孝经》唐李隆基注宋邢昺疏⒒《论语》魏何晏注宋邢昺疏⒓《尔雅》晋郭璞注宋邢昺疏⒔《孟子》汉赵岐注宋孙奭疏二古书注释的体例:﹙三大体例﹚1传注体:一种以解释文献词句意义为主的注释体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