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书注释术语
- 格式:ppt
- 大小:11.14 MB
- 文档页数:91
1、疏:古人给古书作注解时,除了解释古书原文(经)之外,还给前人的注作注解,这种经注兼释的注释就叫做“疏”,也叫“注疏”、“义疏”。
2、读为:古人注解古书常用的以本字说明假借字的训诂术语。
其特点是,既注音又释义。
3、读若:古人注释字、词的术语,主要作用是注音,有时也用来说明假借字。
4、衍文:校勘学术语,也叫“衍字”,简称“衍”,是指古籍因传抄、刻印等误加的文字。
5、句读:古人读书,常在句末一个字的旁边加个点或圆圈,叫做“句”;在句中停顿处字的下面加一个点,叫做“读”。
两者合称句读。
6、正义:是一种经注兼释的注释。
义疏产生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唐代出于思想统一和科举考试的需要,由官方以指定的注本为基础把经书的解说统一起来,这种新的注疏唐人称之为“正义”。
7、十三经注疏:宋代学者为了便于查阅,把儒家十三部经书的注和疏加上唐代陆德明《经典释文》的注音合刊成一部书,即《十三经注疏》。
这十三部经书的注疏包括:《周易正义》《尚书正义》《毛诗正义》《周礼注疏》《仪礼注疏》《礼记正义》《春秋左传正义》《春秋公羊传注疏》《春秋谷梁传注疏》《论语注疏》《孝经注疏》《尔雅注疏》《孟子注疏》8、近体诗和古体诗不同的地方主要有四点:(1)句数固定(2)押韵严格(3)讲究平仄(4)要求对仗9、三平调:”仄仄仄平平”句式第三字(七言为第五字)不能不拘平仄,必须用仄声,否则便成了”三平调”10、孤平:在五律“平平仄仄平”句型中的第一字,七律“仄仄平平仄仄平”中的第三字,必须用平声,如果用了仄声,全句除句尾外就只有一个平声字,这就是犯了孤平。
11、句读:古人用来断句的符号常用的有两种:一种是“句”,一种是“读”,合称“句读”。
12、押韵──每一首格律诗的偶数句句末位置的字都应属于《诗韵》中同一韵的字,读起来就感觉韵律和谐,这就叫做押韵。
13、韵脚──绝句的二、四句句末,律诗的二、四、六、八句句末,必须用《诗韵》中同一韵的字来互相押韵,这些字叫做韵脚字,简称韵脚。
传、注、笺、疏……古籍注释名目这么多,这篇文章给你捋清楚古籍的注释,是伴随着对古籍的讲授、传播而发展起来的。
我国古籍的注释名目繁多,有传、说、解、诂、训、笺、注、释、诠、述、学、音、疏、微、隐、义、疑等。
在这众多的名目中,传、注、笺、疏较为常见。
例如相传为孔子所作的《易传》,伏生的《尚书大传》,有名的《春秋》三传(即《左氏传》、《穀梁传》、《公羊传》)等,其注释都称作“传”。
魏晋以后,才多称作“注”。
唐代学者刘知几说:“盖传者转也,转授于无穷;注者流也,流通而靡绝。
惟此二名,其归一揆。
”(《史通》卷五《补注》)即名称虽然不同,其实质还是一样的。
传有大传、小传、内传、外传、补传、集传的区别。
据郑玄《尚书大传序》说,伏生为秦时博士,到汉孝文帝时,年龄将近一百岁,音声和记忆,都难免有讹误之处。
张生、欧阳生跟他学习《尚书》。
伏生死后,他们便将伏生所讲的“大义”,予以追记,这就是《尚书大传》。
可见所谓“大传”,就是“大义”之义。
至于所谓“小传”,如宋刘敞撰有《七经小传》,估计是不敢尊大的谦词。
因为很清楚,此书虽称“小传”,但却不默守古注,勇于创新,开一代注释风气的先河。
它的出现,意义确是不“小”的。
韦昭《国语解序》曾对“外传”作过解释,他说:“其文不主于经”,故号外传。
”那么,其文“主于经”、“配经而行”(此见刘知几《史通》卷五《补注》)就应该是“内传”。
汉以后,不少学者都称三传为《春秋内传》,《国语》为《春秋外传》,就是这个意思。
“补传”和“补注”意同,都是补充前人注释所不完备之处。
如:宋范处义《诗补传》即称:“文义有阙,补以六经史传;诂训有阙,补以《说文》篇韵。
”(转引自《四库总目》)它“补注”的用意是一样的。
如洪兴祖《楚辞补注》,意在补王逸注之不足;王先谦《汉书补注》,意在补颜师古注之缺,一个“补”字,足以表明这种注释的性质。
《楚辞补注(典藏本)》(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至于“集传”,亦与“集注”同。
古代汉语常识部分古代汉语常识部分(十八)古书的注解(讲授内容)一、古书注解的概况和体例1、汉代的注释传笺2、唐代的注释疏正义《五经正义》《十三经注疏》3、宋代的注释朱熹4、清代的注释衍文脱文二、旧注的常用术语1、曰为谓之2、谓3、貌之貌4、犹5、之言之为言6、读曰读为读若读如1.名词解释:疏、正义、传、笺。
(P672)“传”就是对“经”的解说。
正义:解释经传而得义之正者称为“正义”,“注”、“说”有时也可称为“正义”。
“疏”:“疏”是相对“注”而言的,在注的基础上再进一步作注就叫做“疏”。
“疏”是对注的解释。
笺:“笺”本来是对传的阐发和补充,后来只指注解的意思。
注:“注”指对古书的注解,狭义的“注”只指注解,而广义的则包括传、笺等。
2.十三经注疏周易正义魏.王弼、东晋.韩康伯注, 唐.孔颖达等正义尚书正义西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等正义毛诗正义西汉.毛亨传、东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仪礼注疏东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春秋左传正义晋.西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周礼注疏东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礼记正义东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春秋公羊传注疏东汉.何休解诂、唐.徐彦疏春秋谷梁传注疏东晋.范宁注、唐.杨士勋疏孝经注疏唐玄宗注、北宋.邢昺疏尔雅注疏晋.郭璞注、北宋.邢昺疏论语注疏魏.何晏注、北宋.邢昺疏孟子注疏东汉.赵岐注、北宋.孙奭疏3.了解《诗经》、《史记》三家注、《汉书》、《三国志》、《老子》、《庄子》、《楚辞》等名著在唐代以前的名家注解。
战国策注,东汉,高诱。
吕氏春秋注,东汉,高诱。
楚辞注,东汉,王逸,宋洪兴祖补注。
老子注,魏,王弼,河上公;周易注,魏,王弼。
庄子注,晋,郭象,《世说新语》以郭象窃向秀之书。
国语注,吴,韦昭。
论语注,梁,皇侃。
荀子注,唐,杨倞。
管子注,唐,尹知章。
史记三家注,裴骃集解,司马贞索隠,张守节正义。
汉书集注,唐,颜师古。
文选注,唐李善、五臣注。
三国志注,南朝宋,裴松之。
古书的注解名词解释古书是人类宝贵的文化财富,通过古书的学习我们可以了解前人的智慧和见解。
然而,由于时代的差异和语言的演变,我们在阅读古书时可能会遇到一些注解名词,这些名词对于理解古书的含义和背景非常重要。
在本文中,我将解释几个常见的古书注解名词,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古书的内容。
1. 今文:今文指的是古书中所使用的字句。
由于古代文字发展的演变,古书中的文字与现代文字有所区别。
今文就是对古书中出现的生僻字、古代词语或特定用法进行解释,以帮助读者准确理解古书的含义。
2. 而立、不惑、知天命:这是出现在《论语》中的三个词汇,分别指的是人生的不同阶段。
而立意为三十而立,指一个人到了三十岁时应该有一定的生活规划和责任感;不惑意为四十而不惑,表示一个人在四十岁时应该对自己的人生和价值观有清晰的认识;知天命则表示五十而知天命,指的是一个人在五十岁时应该对自己的人生目标和方向有更深入的理解。
3. 义理、蕴意、内涵:这些名词常用于解释古书的意义和内在含义。
义理指的是古书中的道理和原理,蕴意指的是古书中隐含的深刻思想和哲理,内涵则是指古书中所包含的丰富的意境和情感。
通过了解这些名词,读者可以更好地把握古书的主旨和精髓。
4. 大义凛然、浸润于心、振聋发聩:这些名词常见于古书中的修辞手法的解释。
大义凛然指的是一种气势恢宏、正气凛然的修辞手法,表达的是对伟大道义的执着追求;浸润于心表示一种深入人心的修辞手法,通过文字描绘令读者产生共鸣和情感共振;振聋发聩则是指一种声势浩大、震撼人心的修辞手法,让读者产生强烈的冲击力和震动感。
5. 孤芳自赏、真知灼见、望文生义:这些名词通常用来解释古书中的人物特点或行为方式。
孤芳自赏指的是一个人自视甚高、独自欣赏自己的行为,类似于现代俗语的“自作聪明”;真知灼见则表示一个人对某个事物有深入的理解和准确的判断;望文生义则是指读者在理解古书时仅仅根据表面文字的字面意思去理解,而不考虑背后的深层含义。
古注的常用术语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古书注解逐渐形成一些程式化的用语,我们称之为古注的术语。
不同的术语,具有着不同的特点,发挥着特定的作用。
因此,要想顺利地阅读古书注解,必须对古书注解的常用术语有所了解。
如:《尔雅·释训》:“鬼之言归也。
”1、曰、为、谓之(1)都是用来解释字词含义的(2)被解释的词都放在术语的后面(3)都能用来辨析近义词、同义词(4)都可译作“叫”、“叫做”等例如:《诗经·魏风·硕鼠》:“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悬特兮。
”毛传:“兽三岁曰特。
”《楚辞•离骚》:“各兴心而嫉妒。
”王逸注:“害贤为嫉,害色为妒。
”(辨析同义词)《论语•先进》:“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朱熹注:“谷不熟曰饥,菜不熟曰馑。
”《尔雅》作:“谷不熟为饥,菜不熟为馑。
”;《穀梁传》作:“二穀不升谓之饥,三穀不升谓之馑”)2、谓“谓”常用来解说词语在特定文句中的具体含义或特指对象,相当于“说的是”、“是指”、“指的是”。
有时也用于讲解句意,相当于“这句话是说”。
•与“谓之”的差别:①使用的位置不同(被释词在前)②解词的内容不同(“谓之”是一般性释义)例如:《孟子》:“树艺五谷。
”赵岐注:“五谷谓稻黍稷麦菽也。
”《楚辞·离骚》:“恐美人之迟暮。
”王逸注:“美人谓怀王也。
”《礼记·檀弓上》:“子高曰:我死则择不食之地而葬我焉。
”郑注:“不食,谓不垦耕。
”讲解句意例:《荀子·劝学》:“君子之学也,入乎耳,著首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
”杨注:“入首耳,著乎心,谓闻则志而不忘也。
布乎四体,谓有威议润身也。
形乎动静,谓知所措履也。
”(讲解句意也可以用“言”)3、犹(1)用近义词解释;(2)用今语释古语;(3)指出该词在句中用的是引申义。
有“相当于”、“等于说”的意思。
《孟了•梁惠王上》:“直不百步耳。
”朱熹注:“直,犹但也。
”《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杜预注:“间,犹与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