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书的注解
- 格式:ppt
- 大小:1.08 MB
- 文档页数:30
【古书的注解】(一)古书注解的重要性1、古注是我们读懂古书的重要途径。
2、古注是重新注释古书和检验新注是否正确的重要依据。
3、古注中包含着许多语言学和其他学科的理论。
(二)古注的源发、历代特点及名家注1、源发:先秦:萌芽→两汉:兴盛→魏晋至隋唐:发展→宋元明:中落→清:复兴→解放后:出版→现代:研究2、历代特点及名家注(1)先秦①特点:A注释多夹在正文中。
B尚未成为一门学科。
C自觉不自觉地运用,无注释专书。
②名家注:例:乾,健也;坤,顺也;震,动也;巽,入也;坎,陷也;离,丽也;艮,止也;兑,说也。
《周易·说卦》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错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
《周易·系辞》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
《孟子·梁惠王》(2)两汉①特点:A以注释儒家经书为主。
B重视字词句的解释。
②名家注:例:毛亨《毛诗故训传》;孔安国《古文尚书注》;马融《周易注》、《尚书注》、《毛诗注》、《论语注》、《周礼注》、《仪礼注》、《礼记注》;郑玄《毛诗笺》、《周礼注》、《仪礼注》、《礼记注》;何休《春秋公羊解诂》;高诱《战国策注》、《吕氏春秋注》、《淮南子注》;王逸《楚辞章句》。
(3)魏晋至隋唐①特点:A注释范围进一步扩大,同时受玄学影响。
B出现了“经注兼注”的“疏(正义)”。
②名家注:例:王弼《老子注》;郭象《庄子注》;韦昭《春秋外传国语注》;孔颖达《五经正义》(《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左氏传》);贾公彦《周礼疏》、《仪礼疏》;徐彦《春秋公羊传疏》;杨士勋《春秋谷梁传疏》;陆德明《经典释文》;杨倞《荀子注》尹知章《管子注》;张守节《史记正义》;司马贞《史记索隐》;颜师古《汉书集注》;李善《文选注》。
(4)宋元明①特点:注释家受理学的影响,常常借注释来发挥自己的政治、哲学思想,后人称“六经注我”。
②名家注:例:邢昺《论语疏》、《孝经疏》、《尔雅疏》;孙奭《孟子疏》;朱熹《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周易本义》、《诗集传》、《楚辞集注》。
古书的注解1古书的基本体例:有传﹑注﹑笺﹑诂﹑解﹑章句﹑音义﹑正义﹑补注、集注﹑集解﹑集释等。
大致类型有:(1)传注体:用以解释古书正文,(2)义疏体:既解释古书正文,又解释前人注文。
(3)集解(集注﹑集释)体:在同一本古书下洪各家注释。
2、《十三经注疏》本中,《诗经》注疏包括的四家的注解,即西汉毛亨的《毛诗故训传》,东汉郑玄的《毛诗笺》,唐陆德明的《毛诗音义》(又叫《释文》),唐孔颖达的《毛诗正义》(又叫《疏》)。
3、古书注解的内容大致包括以下几方面:(1)解释词义(2)串讲文意(3)分析句读(4)提示语法(5)说明修辞表达方式(6)诠释典故成语(7)校勘文字。
4、古注中的章句体,着重于串讲和提示文意。
不仅串讲文句大意,还往往把文章的段落大意归纳出来。
集注体的古注有时也这样做。
5、古注的常用术语:(1)曰﹑为﹑谓之:用来辨析意义相同相类的词语间的细微差别。
用法是解释语+曰﹑为﹑谓之被解释语。
如豕一岁曰豵,豵是被解释语。
(2)谓:以狭义释广义,以具体释抽象,以分名释总名。
偶尔有用谓辨析相关相类的词语的意义差别。
如有谓富也,亡谓贫也。
(3)犹:被释语在前,解释语在后。
使用这个术语大致有四种性质:用同义(包括近义)词来解释。
如同犹俱也。
用远引申义来解释。
如老犹敬也,幼犹爱也。
以今语释古语。
谁为,犹为谁也。
以常用字释非常用字。
如直犹但也。
(4)貌,之貌:都用来解释表示某种性质﹑状态的形容词,相当于的样子。
如莞尔,小笑貌。
(5)辞(词)也﹑语词也﹑语助也﹑发声:古注中使用这些术语,大都是用来说明某字是虚词(主要是指语气词)。
如《诗经》:汉之广矣,不可泳思。
毛传:思,辞也。
意思指思是虚词。
(6)之言﹑之为言:一般都是声训,即用被解释的词的声音相同或相近的词来进行解释,目的在于探求事物的命名之义或同源词,并不是解释这个词在句中的具体表达义。
如《礼记》:古者公田藉而不税。
郑玄注:藉之言借也。
古注中也有用之言来解释用字通假现象的。
第一讲古书的注解一、古注的类型和体例(一)古注的类型1、传注体1.1诂、训唐孔颖达说:“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
训者,道也,道物之貌以告人也。
”(《诗•周南•关雎》疏)。
清马瑞辰认为:“单词则为诂,重言则为训。
诂是就其字之义旨而证明之,训则兼其言之比兴而训道之。
此诂与训之辨也。
”1.2传唐孔颖达说:“传者,传通其义也。
”《汉书·古今人表》“传曰……”注:“师古曰:传谓解说经义者也。
”《说文》:“传,遽也。
”段玉裁注:“传者,今之驿马。
”1.3注晋张华《博物志》说:“上代去先师近,解释经文皆曰传,传师说也。
后代去师远,或失其传,故谓之注。
注,下己意也。
”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中说:“毛君、孔安国、马融、王肃之徒,其所注书皆谓之传,郑玄则谓之注。
”《礼记·曲礼上第一》下又说:“注者,即解书之名。
但释义之人多称为传。
传谓传述为义,或样承圣旨,或师儒相传,故云传。
今谓之注者,谦也。
”《说文》:“注,灌也。
”用在注释古书上,指使文意如水之流注,畅通明晓。
1.4笺《诗·周南·关睢·郑氏笺》释文:“《字林》云:…笺,表也,识也。
‟按,郑《六艺论》云…注《诗》,宗毛为主,毛义若隐略,则更表明,如有不同,即下己意,使可识别也。
‟”唐孔颖达《毛诗正义》在《诗经·周南·关雎》“郑氏笺”下注云:“郑于诸经皆谓之注,此言笺者,吕忱《字林》云:…笺者,表也,识也。
‟郑以毛学审备,遵畅厥旨,所以表明毛意,记识其事,故特称为笺。
余经无所遵奉,故谓之注。
”《说文》:“笺,表识书也。
”2、章句体刘师培《国语发微》说:“章句之体,乃分析经文之章句者也。
”汉赵歧《孟子章句》在《孟子·滕文公上》“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章后注:“章指:言神农务本,教于凡民。
许行蔽道,同之君臣。
陈相倍师,降于幽谷;不理万情,谓之敦朴。
是以孟子博陈尧舜上下之叙以匡之也。
古书的注解
古书的注解在古代非常重要,因为古代教育水平低下,大部分人都无法理解古书中的含义和背景,注解可以使古书中的意义更加清晰和易于理解。
如《周易》、《春秋》等书虽然是古代经典之作,但是其中的意义非常深奥,很难让人理解。
在这种情况下,注解就成为了中华文化重要的遗产之一。
古书的注解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补充资料,二是解释内容。
在补充资料方面,古书注解的作用主要是通过对书中对当时历史、文化、宗教、道德、法律等方面的补充资料,使读者对当时的历史和文化有更深入的理解。
就像《资治通鉴》中的注解,它给出了各种各样的历史背景和相关人物,使读者能够深入了解和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时代发展。
在解释内容方面,古书注解的作用是解释书中的意义。
这些意义可能是深奥的哲学思想,可能是关于人类存在和生命的思考,也可能是一些实用的技能和方法。
例如,在《论语》的注解中,虽然内容简短,但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之一,注解解释了孔子的经验,也把孔子的智慧传承给后代。
古书的注解不仅可以帮助读者理解古书的内涵,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帮助读者提高自己的修养和素质。
通过阅读标注的注解,读者能够从中学习到许多不同领域的知识。
此外,注解也有助于读者从不同的角度去了解古书,拓宽视野和拓展思路。
总之,古书注解在历史上始终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通过注释,优秀的注解家们在一代代人们之间传承着中华传统文化的遗产。
在今天,注
解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传承方式,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人的思考和智慧,同时也有助于我们理解和把握时代的发展脉搏。
古书的注解
一、注解的名称有多少?分别指什么?
1.疏:也叫正义,作者不仅解释正文,而且还给前人的注解做注解。
2.傅:指阐明经义
3.笺:有补充与订正毛传的意思,一方面对毛传简略隐晦的地方加以阐明,另外一方面把不同于毛传的意见提出,使可识别。
二、了解经书注解的体例是什么样子的(见书)
三、常见的注解术语有哪些?(见书)
四、古书的注解工作都包括哪些方面?
1.释词、串讲、释词并串解、通释全章大意
2.考证人名地名和考核史实,考证词语的出处和典故的来源。
3.阐明哲学思想
4.古籍校勘
五、古书的注音有几种情况?
1.早期的注解一般是用直音法或“读若”“读如”等术语注音,后来反切逐渐被注解家用来注音了。
2.古书上常常有一字异读的情况。
不同的读音往往表示了词义或词性的不同。
3.利用四声来区别词义和词性,这是汉语的特点之一。
6.对于古书的注解,汉、唐、宋、清等朝代的学者贡献巨大,那么请问他们的贡献分别是什么?
六、对于古书的注解,汉、唐、宋、清等朝代的学者贡献极大,那么请问他们的贡献分别是什么?(见书)。
古书的注解看注解对于读古书来说是必需的,因此,了解古书注解的体例、方法及其它的局限性,对提高阅读古书的能力是很有帮助的。
我国给古书作注释的历史很长,但较系统的是从秦汉开始,并一直持续到清代。
由于注释的古书从内容到形式都很多,所以,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些书进行分类。
从时间上分有“故注”、有“今注”;从释义的方式上分有随文释义和通释语义;从注释的体例上分有传注体、义疏体和集解体。
笼统的说,注只释经,疏兼释注。
一般,把清代以前训诂学家为古书作的注释,成为“古注”,民国以后对古书作的注释称为“今注”。
一、重要概念注疏:注只解释经(正文),疏不仅解释正文,还解释前人的注释用语。
衍文(衍字):古籍中因传抄、刻印误加的文字。
脱文(脱、夺、夺字):古籍中因传抄、刻印而脱落的文字。
二、释义方式(一)随文释义的注疏随文释义:所释的义常被局限于某种语言环境中,是某一词语在某一书或某一句话中具体意义,与这个词语在别的书或别的句子中的含义不一定相同。
1.注疏名称注疏的名称很多,如:传、说、解、诂、训、笺、注、释、义、疏、音义、章句等。
这些名称,有的名异实同,有的意义微殊,有的可单说亦可连说。
(1)传《说文》:传,遽也。
从人,专声。
辵部:遽,传也。
《尔雅释言》:驲、遽,传也。
按:以车曰传,亦曰驲,以马曰遽,亦曰驿,皆所以达急速之事。
由此引申①由此达彼称为传②以言语递达者亦称传③递达古今之言语者亦称传④解释古今之言语者亦称传。
(2)说《说文》:说,说释也。
释,解也。
《墨子经上》:说,所以明也。
按:说即说明,解释之义,引申为用以解说的词语。
(3)解《说文》:解,判也。
判,分也。
按:解的本义是分析,注解就是分析语义,所以也叫解。
(4)训《说文》:训,说教也。
按:说教即说释而教之。
(5)诂《说文》:诂,训古言也。
孔颖达《诗周南关雎》: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
按:诂,即古言,古义的意思。
(6)笺《说文》:笺,表识书也。
吕忱《字林》:笺者表也,识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