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王凤彬-决策
- 格式:ppt
- 大小:636.50 KB
- 文档页数:7
王凤彬《管理学》第1章治理者与治理工作第1节治理的概念、作用和任务组织: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组合而成的有机整体。
组织中的活动包括作业活动和治理活动两大部分。
治理的作用组织需要合作、协作或和谐,如此治理就应运而生了。
人类关于治理的需要是随着社会经济的进展和组织规模的不断壮大而日益明显的。
治理:确实是在特定的环境下,对组织所拥有的资源进行有效的打算、组织、领导和操纵,以便完成既定的组织目标的过程。
治理的目标 1.组织的产出目标。
一个组织要开展活动,必须具有人、财、物和信息资源。
组织所获得的这些人力资源、金融资源、物资资源和信息资源,就构成了组织的〝投入〞。
对资源或投入的运用,就能够产生组织的成果。
成果是组织活动过程的最终结果,通称为组织的〝产出〞。
包括:1产量与期限2品种与质量3成本花费。
2.组织的效率和成效。
绩效目标是对组织所取得的成果与所运用的资源之间转化关系的一种更全面的衡量。
组织的绩效高低,表现在效率和成效两大方面。
效率是指投入和产出的比值。
成效是指组织在高效率的基础上实现正确的活动目标。
3.组织的终极目标。
终极目标有2种表现形式:以追求利润和资本保值增值为要紧终极目标的组织为营利性组织,以满足社会利益和履行社会责任为要紧终极目标的组织为非营利性组织。
治理的任务:使组织以尽量少的资源而尽可能多地完成预期的合乎要求的目标。
第2节治理者的职责、技能及职业化治理者:指组织中从事治理工作的人。
包括综合治理者、专业治理者,以及高层、中层、基层治理者。
职业治理者:指同意专门治理训练的、在经理市场上自由流淌的、通过治理劳动而换取薪资酬劳的人。
治理者的分类与职责:1.从组织的横切面分:1.作业人员,指组织中直截了当从事具体实施和操作工作的人。
没有治理职能。
2.基层治理人员,处于作业人员之上的组织层次中,负责治理作业人员及其工作。
重在领导职能。
3.中层治理人员,是直截了当负责或者协助治理基层治理人员及其工作的人。
【名师指导】2-8月份是专业课复习黄金时间,因为在复习过程遇到不懂的难题可以尽早地寻求帮助得到解决。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只有早准备才能在最后时刻不会因为时间不够而手忙脚乱。
对于跨专业来说,时间安排上更是应当尽早。
复习的尺度上,主要是将参考书精读2-3遍,速度不宜太快,否则会有遗漏,一般每天弄懂2-3个问题为宜。
由于这段时间很关键,大家完全可以而且应当把专业问题都吃透。
事实上,并非所有的知识点都能够作为考试内容,但是重点则会不厌其烦地在不同年份的真题中变换着面孔出现。
所以,大家在精读的时候就需要把这些能够成为考察点的东西挖掘出来,整理成问答的形式。
限于篇幅,不再赘述,以上仅供大家参考,不当之处,敬请指正,更多备考方法、策略、规划请到我们的官网查询,必能满足你的期待。
管理学王凤彬第5章领导第1节领导的本质和内容领导者指组织中确定和实现组织目标的首领。
非正式领导指未在正式组织中拥有管理职位的领导者。
领导的本质指通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使被领导者能义无反顾的准随他前进,自觉自愿而又充满信心的把自己的力量奉献给组织,促进组织目标的更有效实现。
侧重于人的因素及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领导职能与其他管理职能的显著区别之一。
领导工作指管理工作过程中的一项重要而独特的职能,它通过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的双向互动过程,使被领导者能义无反顾的准随他前进,自觉自愿而又充满信心的把自己的力量奉献给组织,促进组织目标的更有效实现。
领导工作的内容:1权力或影响力的形成和运用2激励3沟通4营造组织气氛,建设组织文化。
第2节领导的权力基础权力指一个人主动影响他人行为的潜在能力,它是领导者对他人施加影响的基础。
权力有职位权力与个人权力之分。
权力分为5种:1法定权力,指组织内各领导职位所固有的合法的、正式的权力。
2奖赏权力,指提供奖金、提薪、升职、赞扬、理想的工作安排和其他任何令人愉悦的东西的权力。
3强制权力,指给予扣发工资、降职、批评乃至开除等惩罚性措施的权力。
模拟题一概念题(每题2分,共10分)权变管理原理系统组织目标管理滚动计划法二、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1、凡是存在()的地方,就存在管理。
A、人B、人群C、组织D、工作2、员工积极性的最高阶段是()。
A、参与B、负责C、创新D、承诺3、()是领导的基础。
A、权力B、情景C、关系D、职位4、技术技能是()管理者需要的技能。
A、高层B、基层C、中层D、各层5、()是指:“无论对哪一件工作来说,一个下属人员只应接受一个领导人的命令。
”A、统一领导B、统一指挥C、分工协作D、权力制衡6、()是组织的最终要求。
A、功能B、稳定性C、激励性D、协调性7、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企业倾向于采用()。
A、直线制B、直线职能制C、事业部制D、矩阵制8、工序控制属于()。
A、前馈控制B、现场控制C、反馈控制D、外部控制9、科学管理的实质就是按()管理。
A、科学技术B、客观规律C、计算机D、数学理论10、问卷调查属于()法。
A、统计调查B、个案调查C、经验总结D、现场调查11、()认为,管理就是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A、泰勒B、法约尔C、韦伯D、德鲁克12、决策过程的第一步是()。
A、确定目标B、提出问题C、澄清情景D、拟定方案13、对企业而言,组织变革是()。
A、应该避免的B、可以避免的C、无法避免的D、有害的14、相对于外部招聘,内部晋升的优点是()。
A、选择余地大B、消除不满情绪C、更快胜任工作D、以上各项15、以追随者对领导的认同感为基础的影响力属于()权力。
A、法定B、专家C、感召D、奖惩16、根据公平理论,公平发生在自己与他人()相同的那种情形。
A、报酬B、贡献C、报酬贡献比D、职位17、对各层管理者具有同等重要的技能是()。
A、概念技能B、人际关系技能C、技术技能D、计划技能18、控制的基本目的在于()。
A、寻找错误B、衡量绩效C、确保计划实施D、约束行为19、强化理论认为()。
A、行为是结果的函数B、结果是行为的函数C、行为与结果无关D、行为与结果关系不确定20、在一个组织中,一个人距离权力中心越近,其影响力()。
第三章计划本章内容要点·计划的含义,计划的性质,计划的重要性;·计划的类型及其相互关系;·制定计划的步骤;·制定计划的技术方法:滚动计划法、网络计划法、运筹学方法、计量经济方法、投入产出法;·决策;·目标管理。
计划是管理的基本职能之一,就管理的过程而言它位于其他管理职能之首。
其主要任务是在收集大量基础资料的前提下,对组织的未来环境和发展趋势做出预测,并根据预测的结果和组织拥有的资源确立组织目标,然后制定出各种实施目标的方案、措施和具体步骤,为组织目标的实现做出完整的谋划。
任何组织、任何管理活动都需要计划,它是组织进行管理的前提,这个职能发挥的好坏将直接关系到组织的生存和发展。
本章将对计划职能、决策和目标管理的有关内容进行讨论。
第一节计划的含义与性质在中国的历史上,古人已经成功地实践过复国的战略计划。
公元前494年,越国和吴国交战战败,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根据本国和敌国情况,制定了一个越国复兴、转败为胜、长达13年的战略计划——破吴七计,最后越国终于战胜了吴国。
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企业,一个好的计划是何等的重要。
为了阐述管理的计划职能,本节将介绍计划的概念和计划的基本特性。
一、计划的含义(一)计划的几个代表性定义下面是一些学者关于计划含义的不同陈述:(1)计划是预先决定的行动方案。
(2)计划是事先对未来应采取的行动所作的规划和安排。
(3)计划职能包含规定组织的目标,制定整体战略以实现这些目标,以及将计划逐层展开,以便协调和将各种活动一体化。
计划既涉及目标(做什么),也涉及达到目标的方法(怎么做)。
(4)计划是一种结果,它是计划工作所包含的一系列活动完成之后产生的,是对未来行动方案的一种说明。
- 1 -(5)计划工作是一种预测未来、设立目标、决定政策、选择方案的连续程序,以期能够经济地使用现有的资源,有效地把握未来的发展,获得最大的组织成效。
第一篇概述第1章管理者与管理工作【重点】第1节管理的概念、作用和任务组织: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组合而成的有机整体。
组织中的活动包括作业活动和管理活动两大部分。
管理的作用组织需要合作、协作或协调,这样管理就应运而生了。
人类对于管理的需要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组织规模的不断壮大而日益明显的。
管理:就是在特定的环境下,对组织所拥有的资源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以便完成既定的组织目标的过程。
管理的目标1.组织的产出目标。
一个组织要开展活动,必须具有人、财、物和信息资源。
组织所获得的这些人力资源、金融资源、物资资源和信息资源,就构成了组织的“投入”。
对资源或投入的运用,就可以产生组织的成果。
成果是组织活动过程的最终结果,通称为组织的“产出”。
包括:1产量与期限2品种与质量3成本花费。
2.组织的效率和效果。
绩效目标是对组织所取得的成果与所运用的资源之间转化关系的一种更全面的衡量。
组织的绩效高低,表现在效率和效果两大方面。
效率是指投入和产出的比值。
效果是指组织在高效率的基础上实现正确的活动目标。
3.组织的终极目标。
终极目标有2种表现形式:以追求利润和资本保值增值为主要终极目标的组织为营利性组织,以满足社会利益和履行社会责任为主要终极目标的组织为非营利性组织。
管理的任务:使组织以尽量少的资源而尽可能多地完成预期的合乎要求的目标。
第2节管理者的职责、技能及职业化管理者:指组织中从事管理工作的人。
包括综合管理者、专业管理者,以及高层、中层、基层管理者。
职业管理者:指接受专门管理训练的、在经理市场上自由流动的、通过管理劳动而换取薪资报酬的人。
管理者的分类与职责:1.从组织的横切面分:1.作业人员,指组织中直接从事具体实施和操作工作的人。
没有管理职能。
2.基层管理人员,处于作业人员之上的组织层次中,负责管理作业人员及其工作。
重在领导职能。
3.中层管理人员,是直接负责或者协助管理基层管理人员及其工作的人。
第二章决策(重中之重,理解、记忆)第1节决策的含义与过程一、什么是决策决策就是人们对行动目标和手段的一种选择或抉择。
其核心和本质就是选择。
决策不仅包括在某一瞬间作出明确、果断的决定,还包括在做决定之前进行一系列的准备活动,以及在决定之后采取具体措施落实决策方案。
二、决策在管理中的地位西蒙(1978年)提出:“管理就是决策。
”西蒙之所以称“管理就是决策”,其目的显然是为了强调决策是管理的核心内容,决策贯穿于管理过程的始终。
确实,无论进行计划、组织还是领导和控制,各项管理职能的开展都离不开决策,决策是管理工作的基本要素。
管理实际上是由一连串的决策组成的,决策的身影始终伴随着管理工作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决策质量好坏对于管理各项职能工作的效率和效果都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作用。
正是为了突出决策的地位和作用,所以我们通常说:决策是管理的中心,管理就是决策。
三、决策的基本步骤决策过程通常可划分为如下几个基本步骤:发现问题、确定目标、拟定方案、选择方案、执行方案、检查评价和反馈处理1.发现问题。
一切决策都是从问题开始的。
所谓问题,就是应有状况与实际状况之间的差距。
2.确定目标。
决策目标既是决策方案评价和选择中依据的标准,又是衡量决策行动是否取得预期结果的尺度。
3.拟定方案。
在决策过程中,为解决某一问题需要设计出两个或两个以上备选方案。
备选方案通常应该包括两大方面内容:一是落实决策总目标的各种次级目标及这些目标实现的途径;二是目标实现过程中的主要约束条件及其可控和不可控的程度。
4.选择方案。
选择方案是指根据一定标准,从各种可供选择的方案中选取其一或综合成一。
作为最后选定的方案,首先必须能在较高程度上实现预定的决策目标,这是决策的合理性标准。
5.执行方案。
6.检查评价和反馈处理。
这是决策过程的最后一个步骤。
通过追踪检查与评价,可以发现决策执行过程中出现的偏差,以便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进行决策控制。
具体追踪处理措施有三类:一是保持现状,不采取措施;二是采取措施纠正偏差;三是修正原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