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王凤彬主编-概述
- 格式:ppt
- 大小:550.50 KB
- 文档页数:16
第一章管理的基本概念本章内容要点·管理的含义、管理的职能、管理者与管理对象;·管理学的特性;·管理的应用范围与管理的作用·企业的含义、分类及公司制企业管理学是一门研究各类组织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管理方法的科学。
它以一般组织为研究对象,探讨和研究管理的基本概念、原理、方法和程序,这里的组织可以是企业,也可以是学校、医院、行政部门、军队等任何实体。
当然,管理有许多特殊的领域,如企业管理、行政管理、经济管理、行业与部门管理等等,而管理学研究探讨的则是这些领域共性的内容。
第一节管理的含义本节在分析比较国内外学者对管理含义描述的基础上,引入管理的概念,并对管理的基本职能、管理者与管理对象进行了简要的介绍。
一、什么是管理若从字面上来解释,管理即是管辖、治理的意思。
大到国家,小到企业,几乎任何组织都离不开管理。
可以说管理伴随着人类生存、发展的各种活动。
随着管理学的产生与发展,在不同时期不同学者对管理给出了不同的描述,这些管理的定义都从不同的侧面客观地反映了管理的特性。
1911年,古典管理学家、科学管理的奠基人泰勒(Frederick W. Taylor)对管理进行了最朴实的描述,认为“管理就是确切地了解你希望工人干些什么,然后设法使他们用最好、最节约的方法完成它”。
1916年,古典管理学家法约尔(Henri Fayol)在他的著作《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中认为“管理,就是实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他第一次提出了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管理的五项职能,意义深远。
1955年,管理学家孔茨(Harold Koontz)在与奥唐纳(Cyril O’Donnell)合著的《管理学》中认为“管理就是设计并保持一种良好环境,使人在群体里高效率地完成既定目标的过程。
这个定义需要展开为:作为管理人员,需完成计划、组织、人事、领导、控制等管理职能;管理适合于任何一个组织机构;管理适用于各级组织的管理人员……”。
管理学王凤彬第3章计划第1节计划工作的实质和意义计划指关于组织未来的蓝图,是对组织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的目标和实现目标途径的策划与安排。
计划工作的意义:1计划明确了组织成员行动的方向和方式,从而成为协调组织各方面行动的有力根据。
2计划工作的开展迫使各级主管人员花时间和精力去思考未来的各种情况,从而促发了各种沟通、思考、预测等行为。
3计划工作能促使人们改善组织运行的效率。
4计划工作还为组织各层管理人员的日常考核和控制工作提供最基本的依据。
关于计划的典型误解:1计划关系到组织的发展大计,和中、基层管理者无关。
2计划是计划部门的事,和其他管理人员无关。
3当环境不断变化时,计划也要不断调整,因此计划的意义不大。
4计划是一种约束,会降低组织的灵活性。
第2节计划工作的类型以表现形式分正式计划和非正式计划,以内容差异分指向性计划和具体性计划,以时间长短分长期计划和短期计划,以作用性质分战略计划和战术计划。
正式计划指正式付诸笔墨的、以书面文件形式明文和明确规定下来的计划。
非正式计划指蕴涵在当事人脑海中的、不以书面文件形式予以表述的计划。
指向性计划指仅对行动提供较宽松的指导和一般性方向的计划。
具体性计划指规定有明确是目标和实现目标的方案的计划。
战略计划指关于企业活动总体目标和战略方案的计划。
战术计划指有关组织活动如何运作的计划,它详细规定组织实现目标的具体实施方案和细节。
第3节计划工作的程序1.收集资料,确定计划的基本前提条件。
分为:1外部和内部的前提条件。
2定量和定性的前提条件。
3可控和不可控的前提条件。
有效确定计划的基本前提条件需要注意:1合理选择关键性的前提条件2提供多套备选的计划前提条件3保证计划前提条件的协调一致。
2.确定组织目标和实现目标的总体行动计划。
步骤:1根据前述对计划基本前提条件的认识,估量组织发展的机会,确定组织的目标。
2进一步调查研究,明确计划的具体前提条件。
3提出多种可供选择的方案,经过比较分析,确定最优或最满意方案。
管理学王凤彬,李东编著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ISBN:9787300082332页码:449版次:3装帧:平装开本:出版时间:2000-9-1印刷时间:2007-8-1字数:437000商品标识:20006095内容简介本书是面向来自各种不同背景的初学管理学的人士编写的。
为使本书成为一本好用又易懂的入门培训或自学的教材,我们在编写过程中努力以描述性的语言,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介绍管理工作的实质、过程,以及各项职能活动开展的原理和方法。
在内容取舍与安排上,力争做到体系完整而又突出重点,并注重案例教学和反映现实管理工作情形的模拟试题的练习,以使一些重要理论知识能在看书学习、做题思考和联系实际的过程中,在读者心中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本书是按照“概述篇”、“管理的基本职能篇”、“综合与应用篇”这样的逻辑顺序来阐述管理过程的有关知识及其应用的。
与一般的管理学教材不同,本书在最后一篇中增加了体现管理职能的整合、发展和应用的一些章节。
增加这些内容的目的是为了让读者了解:在管理学这门课程中,计划、组织、领导、控制这几大管理职能实际上并不是彼此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交织地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有效的管理过程要求相关管理职能间互相支持、配合,并根据管理所要完成的任务而作出调整和变通;管理职能作为支撑管理知识体系的支柱,不仅可以用来分析和规范对整个企业或组织的管理行为,也可进一步应用到对人的管理,以及对生产、销售、理财等工作的管理乃至对组织环境的管理上。
读者不难从中发现管理的普遍性与共通之处。
作者简介目录第1篇概述第1章管理者与管理工作第1节管理的概念、作用和任务第2节管理者的职责、技能及职业化第3节管理的过程、特性和适用范围第4节管理工作所面对的环境第2章管理决策第1节决策的含义与过程第2节决策的要素与类型第3节个体决策的基本方法第4节群体决策的基本方法第2篇管理的基本职能第3章计划第1节计划工作的实质和意义第2节计划工作的类型第3节计划工作的程序第4节目标及目标制定第5节计划方案的制定第6节制定计划的技术方法第4章组织第1节组织工作的基本内容和过程第2节职务设计与人员配备第3节部门划分与整合第4节组织中的职权关系第5节常见的组织结构形式第6节组织运作中的主要问题第7节组织变革第5章领导第1节领导的本质与内容第2节领导的权力基础第3节领导效能的决定因素及有关的领导理论第4节人性假设与激励第5节信息沟通第6节组织气氛与组织文化第6章控制第1节控制的含义与作用第2节管理控制的过程与要素第3节管理控制的类型与方法第4节管理控制的基本原则第3篇综合与应用第7章管理思想的演变第1节古典管理思想第2节行为管理思想第3节定量管理思想第4节系统和权变管理思想第8章事务型管理与变革型管理第9章人力资源管理过程第10章销售工作管理过程第11章理财工作管理过程第12章自我测试练习题参考答案主要参考以上为书本信息。
高校教师资格试讲教案课程名称:管理学试讲教师:郭XX试讲对象:试讲类型:理论课单位:2019年7月13日第六章控制第1节控制的含义与作用一、授课学时:1学时(40分钟)二、教材名称及版本:《管理学》第5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王凤彬主编,2016年10月出版三、教学目标与要求:1.掌握控制的概念及含义;2.掌握控制在管理工作循环中的地位;3.熟悉控制的性质、控制与计划的关系;4.熟悉管理控制的目标和作用;5.了解管理控制的基本特点。
四、教学重点:1.控制的概念及其完整的含义2.控制在管理工作循环中的地位五、教学难点:1.PDCA循环过程2.控制的“调适”作用六、教学对象及其特征分析:1.教学对象为2018级四年制本科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卫生事业管理方向)学生,已经完成了公共卫生事业管理、公共关系学、社会学概论、基础医学、预防医学、卫生统计学等相关基础课程的学习,且具备了一定的管理学和医学知识,学生整体素质较高,理解和记忆能力较强。
2.经过近半个学期《管理学》理论知识的学习,特别是对管理者与管理工作、管理决策、计划、组织、领导等章节的学习,学生对该门课程的知识体系已经有了基本了解,但是深度不够,对各区块知识间的联系尚缺乏深入理解。
3.通过本部分教学,在带领学生深入学习管理学控制含义与作用的同时,侧重引导学生逐步将分散的知识系统化,分割的理论整体化,培养其将知识融会贯通,活学活用的能力。
七、教具或电教设备:粉笔、黑板等八、教学法:启发式教学、讲授法教学九、授课内容纲要、要求和时间分配1. 回顾及引言(3分钟)——新课导入(启发式教学)【知识回顾】今天我们开始进入到第六章管理学控制的内容。
那么我们之前学的管理学三大职能大家还记得是哪三大吗?对,是组织、计划、领导。
上节课学习了跟领导有关的一些理论,包括激励领导,信息沟通,领导风格、领导文化。
那么从今天开始我们来谈一谈,管理学第四项也是最后一项管理职能,控制。
第二部分课后习题第1篇概述第1章管理者与管理工作一、思考题1.管理的实质是什么?对政府机构或高等院校的管理与对企业的管理有何相同和不同之处?答:(1)管理的实质管理是指在特定的环境下,对组织所拥有的资源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以使完成既定的组织目标的过程。
这个定义包含以下四层含义:①管理是为实现组织目标服务的,是一个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的过程。
管理是任何组织都不可或缺的,但绝不是独立存在的。
管理不具有自己的目标,不能为管理而进行管理,而只能使管理服务于组织目标的实现;②管理工作要通过综合运用组织中的各种资源来实现组织的目标;③管理工作的过程是由一系列相互关联、连续进行的活动构成的。
这些活动包括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它们成为管理的基本职能;④管理工作是在一定环境条件下进行的,有效的管理必须充分考虑组织内外的特定条件。
(2)任何组织都有其特定的组织目标和特定的资源调配利用问题,因此,都有管理问题。
管理普遍适用于各种类型的组织,包括各类营利性组织和非营利性组织。
政府机构或高等院校等组织以满足社会利益和履行社会责任为主要终极目标,属于非营利性组织。
而企业以追求利润和资本保值增值为主要终极目标,属于营利性组织。
对政府机构或高等院校的管理与对企业的管理在管理基本职能及其开展的过程,管理原理和方法等方面存在共性,同时由于不同类型组织在使命目标和业务活动内容上存在差异,管理也存在差异。
①相同点a.管理的基本职能和过程不管是对政府机构或高等院校的管理还是对企业的管理,管理者所开展的各项管理工作活动,按大致阶段可以划分为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四大职能。
计划是指对组织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的目标及其实现途径的策划与安排。
组织是指确保计划实施的活动。
领导包括激励下属、指导和指挥他们的活动并选择最有效地沟通渠道,以及营造良好的组织气氛等活动。
控制监督各项活动,以保证它们按计划进行并纠正各种重要偏差的过程。
这四个步骤构成了管理工作不断反复进行的循环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