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凤彬李东管理学讲义第2章
- 格式:ppt
- 大小:1.23 MB
- 文档页数:41
王凤彬《管理学》第1章治理者与治理工作第1节治理的概念、作用和任务组织: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组合而成的有机整体。
组织中的活动包括作业活动和治理活动两大部分。
治理的作用组织需要合作、协作或和谐,如此治理就应运而生了。
人类关于治理的需要是随着社会经济的进展和组织规模的不断壮大而日益明显的。
治理:确实是在特定的环境下,对组织所拥有的资源进行有效的打算、组织、领导和操纵,以便完成既定的组织目标的过程。
治理的目标 1.组织的产出目标。
一个组织要开展活动,必须具有人、财、物和信息资源。
组织所获得的这些人力资源、金融资源、物资资源和信息资源,就构成了组织的〝投入〞。
对资源或投入的运用,就能够产生组织的成果。
成果是组织活动过程的最终结果,通称为组织的〝产出〞。
包括:1产量与期限2品种与质量3成本花费。
2.组织的效率和成效。
绩效目标是对组织所取得的成果与所运用的资源之间转化关系的一种更全面的衡量。
组织的绩效高低,表现在效率和成效两大方面。
效率是指投入和产出的比值。
成效是指组织在高效率的基础上实现正确的活动目标。
3.组织的终极目标。
终极目标有2种表现形式:以追求利润和资本保值增值为要紧终极目标的组织为营利性组织,以满足社会利益和履行社会责任为要紧终极目标的组织为非营利性组织。
治理的任务:使组织以尽量少的资源而尽可能多地完成预期的合乎要求的目标。
第2节治理者的职责、技能及职业化治理者:指组织中从事治理工作的人。
包括综合治理者、专业治理者,以及高层、中层、基层治理者。
职业治理者:指同意专门治理训练的、在经理市场上自由流淌的、通过治理劳动而换取薪资酬劳的人。
治理者的分类与职责:1.从组织的横切面分:1.作业人员,指组织中直截了当从事具体实施和操作工作的人。
没有治理职能。
2.基层治理人员,处于作业人员之上的组织层次中,负责治理作业人员及其工作。
重在领导职能。
3.中层治理人员,是直截了当负责或者协助治理基层治理人员及其工作的人。
管理学王凤彬,李东编著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ISBN:9787300082332页码:449版次:3装帧:平装开本:出版时间:2000-9-1印刷时间:2007-8-1字数:437000商品标识:20006095内容简介本书是面向来自各种不同背景的初学管理学的人士编写的。
为使本书成为一本好用又易懂的入门培训或自学的教材,我们在编写过程中努力以描述性的语言,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介绍管理工作的实质、过程,以及各项职能活动开展的原理和方法。
在内容取舍与安排上,力争做到体系完整而又突出重点,并注重案例教学和反映现实管理工作情形的模拟试题的练习,以使一些重要理论知识能在看书学习、做题思考和联系实际的过程中,在读者心中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本书是按照“概述篇”、“管理的基本职能篇”、“综合与应用篇”这样的逻辑顺序来阐述管理过程的有关知识及其应用的。
与一般的管理学教材不同,本书在最后一篇中增加了体现管理职能的整合、发展和应用的一些章节。
增加这些内容的目的是为了让读者了解:在管理学这门课程中,计划、组织、领导、控制这几大管理职能实际上并不是彼此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交织地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有效的管理过程要求相关管理职能间互相支持、配合,并根据管理所要完成的任务而作出调整和变通;管理职能作为支撑管理知识体系的支柱,不仅可以用来分析和规范对整个企业或组织的管理行为,也可进一步应用到对人的管理,以及对生产、销售、理财等工作的管理乃至对组织环境的管理上。
读者不难从中发现管理的普遍性与共通之处。
作者简介目录第1篇概述第1章管理者与管理工作第1节管理的概念、作用和任务第2节管理者的职责、技能及职业化第3节管理的过程、特性和适用范围第4节管理工作所面对的环境第2章管理决策第1节决策的含义与过程第2节决策的要素与类型第3节个体决策的基本方法第4节群体决策的基本方法第2篇管理的基本职能第3章计划第1节计划工作的实质和意义第2节计划工作的类型第3节计划工作的程序第4节目标及目标制定第5节计划方案的制定第6节制定计划的技术方法第4章组织第1节组织工作的基本内容和过程第2节职务设计与人员配备第3节部门划分与整合第4节组织中的职权关系第5节常见的组织结构形式第6节组织运作中的主要问题第7节组织变革第5章领导第1节领导的本质与内容第2节领导的权力基础第3节领导效能的决定因素及有关的领导理论第4节人性假设与激励第5节信息沟通第6节组织气氛与组织文化第6章控制第1节控制的含义与作用第2节管理控制的过程与要素第3节管理控制的类型与方法第4节管理控制的基本原则第3篇综合与应用第7章管理思想的演变第1节古典管理思想第2节行为管理思想第3节定量管理思想第4节系统和权变管理思想第8章事务型管理与变革型管理第9章人力资源管理过程第10章销售工作管理过程第11章理财工作管理过程第12章自我测试练习题参考答案主要参考以上为书本信息。
育明教育中国考研专业课辅导第一品牌八年专注于中央民族大学行政管理考研专业课辅导。
2014年,育明教育共有4名学员成功考上中央民族大学行政管理专业,包括初试第一名、第二名学员(二本,育明集训营学员)。
更有8名学员成功考上北大行管,12名学员成功考上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2015年中央民族大学行管考研全程班(基础+强化+冲刺)优惠价2500元!赠送阅卷人指导一对一指导!通过率高达百分之八十五以上!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考研招生专业目录注:因为民大的行管招生人数并不是很多,除去统考一般是招6个人左右,但是因为教育经济管理、社保还招收3个人左右,另外0304Z2 ★民族地区公共行政管理也招收2个人,考试的内容都是一模一样的,大家不妨先认真准备,最后根据准备的程度报考最后的方向,行管相对来说是最热的,难度也比其他方向大一些。
毕竟报考是10月份底才结束。
2015年民大行管考研参考书(官方版)614政治学、管理学基础《政治学导论》,杨光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版);《管理学》,王凤彬、李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2版);815行政管理学《实用行政管理学》,荣仕星,人民出版社,2004年;《公共管理学(修订第2版)》,张成福、党秀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
民大行管考研参考书复习特点解析:首先:民大行政管理,教育经济与管理,社会保障,民族地区公共行政管理这几个专业的参考书目和试卷都是一样的,所以在复习的时候这几个专业的同学可以共享经验和资料。
1、《公共管理学》这本书看着觉得很简单,实际上并非如此,里面很多观点都是来自于国际知名学者的看法,由此一来,翻译过程中难免出现难以理解之处,对这本书的复习是所有专业书里面最为重要的一本。
2、对于《管理学》这本书,在复习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重点。
里面有很多的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因为考试有教育经济与管理,社会保障,民族地区公共行政管理这几个专业,这些专业的试卷都相同的。
中国农业大学_727管理学综合_《管理学》王凤彬复习题第二章作业习题复习题1.管理思想的发展可分成几个阶段?为什么这样划分?2.简述古代的管理思想?3.科学管理产生的历史背景是什么?4.科学管理的主要内容有哪些?5.科学管理的贡献是什么?它存在哪些弊端?6.法约尔一般管理主要包括哪些内容?7.法约尔一般管理原则有哪些?8.什么是跳板原则?9.法约尔一般管理思想有那些贡献与不足?10.何谓霍桑试验?11.梅奥人群关系理论产生的条件是什么?12.何谓社会人?何谓经济人?13.非正式组织有哪些优缺点?14.为什么梅奥认为生产效率主要取决于职工态度以及他和周围人的关系?15.分析梅奥的人群关系理论。
16.现代西方管理思想学派主要有哪些?它们的主要观点是什么?讨论题1.中国有哪些早期的管理思想?这些管理思想对现在的企业管理有影响吗?试举例说明。
2.科学管理的内容中,哪些适合我国现在的情况,哪些不适合,并说明原因。
3.法约尔把企业的全部工作分为六项,你认为这种分法合适吗?如果你来分类应怎样做?4.你认为组织中的人际关系对组织的生存与发展起什么作用?为什么?试举例说明?作业题一、判断题1.科学管理最明显的局限性是认为工人是“社会人”。
-----------------------------------------()2.随着人员组织层次职位的提高,管理能力的相对重要性在降低,而技术能力的要求逐步提高;企业规模越大,技术就显得越重要,而管理能力的重要性相对减少。
-----------------------------()3.霍桑试验主要研究外界因素与工人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
-------------------------------()4.霍桑试验的试验结果大大出乎人们的意料,影响工人劳动生产率的因素并非是在工作中发展起来的人群关系,而是工作中的物质因素。
--------------------------------------------------------------()5.梅奥人群关系理论的内容主要为,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生产效率主要取决于职工的工作态度及其与周围人的关系。
第二章管理思想发展史本章内容要点• 管理阶段的划分• 泰勒科学管理的主要内容及贡献• 法约尔一般管理的主要内容及贡献• 霍桑试验、梅奥人群关系理论的主要内容及贡献• 现代管理理论的主要流派。
管理是人类的一种活动,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管理。
有史料记载的管理实践和观念已经存在了数千年。
但直到19世纪末管理才开始形成一门学科。
纵观管理思想发展的全部历史,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古代的管理思想,产生于19世纪末以前。
第二阶段为近代管理思想,产生于19世纪末到1945年之间。
这一阶段的管理思想主要以泰勒(Frederick W. Taylor)的科学管理、法约尔(Henri Fayol)的职能管理、梅奥(Elton Mayo)的人群关系理论及巴纳德(Chester I. Barnard)的组织理论等思想为代表。
第三阶段为现代管理思想,产生于1945年以后。
这一时期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现在,管理蓬勃发展,百家争鸣,出现了众多的管理思想和管理学派,每一学派都有自己的代表人物。
应该注意,对管理思想发展阶段的划分方法很多,在此按时间的顺序划分为三个阶段,是因为这样划分既简单又便于研究讨论。
这些理论只是产生的时间有先后,而不能将这三个阶段的理论截然分开。
事实上,后一阶段的理论产生和盛行后,前一阶段的理论并未过时和消失,有的仍然在不断发展。
因此,各个阶段管理思想之间的关系不是相互替代的关系,而是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向纵深发展的关系。
例如,近代管理思想阶段,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虽然产生至今已近百年,但其影响依然很大。
不但作为其直接继承者的管理科学学派发展的非常繁荣,其它许多管理学派的产生和发展也深受其影响。
当前一些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发展阶段与西方科学管理产生时的情况相似,科学管理的许多理论和方法在这些国家与当地具体情况相结合被作为主要的管理理论在应用,而且在发达国家中也有人提出不要忘记科学管理思想的精髓,表明其依然有生命力。
《管理学》王凤彬李东第一章管理者与管理工作第1节管理的概念、作用和任务一、组织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组合而成的有机整体。
组织中的活动包括作业活动和管理活动两大部分。
管理的作用组织需要合作、协作或协商,这样管理就应运而生了。
人类对于管理的需要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组织规模的不断壮大而日益明显的。
二、管理就是在特定的环境下,对组织所拥有的资源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以便完成既定组织目标的过程。
三、管理的目标1、组织的产出目标一个组织要开展活动,必须具有人、财、物和信息资源。
组织所获得的这些人力资源、金融资源、物资资源,就构成了组织的“投入”。
对资源或投入的运用,就可以产生组织的成果,成果是组织活动过程的最终结果,称为“产出”。
包括:(1)、产量与期限(2)、品种与质量(3)、成本花费2、组织的效率和效果绩效目标是对组织所得的成果与所运用的资源之间转化关系的一种全面的衡量,组织绩效的高低,表现在效率和效果两大方面。
效率是指投入和产出的比值。
效果是指组织在高效率的基础上实现正确的活动目标。
3、组织的终极目标终极目标有2种表现形式:一是以追求利润和资本保值增值为主要终极目标的组织成为营利性组织;二是以满足社会利益和履行社会责任为主要终极目标的组织称为非营利性组织。
管理的任务使组织以尽量少的资源而尽可能多地完成预期的合乎要求的目标。
第2节管理者的职责、技能及职业化管理者指通过协调他人的活动,以与他人一道或通过他人实现组织目标的人。
包括综合管理者、专业管理者,以及高层、中层、基础管理者。
职业管理者指接受专门管理训练的,在经理市场上自由流动的、通过管理劳动而换取薪资报酬的人。
一、管理者的分类与职责1、从组织的横切面分(1)作业人员,指组织中直接从事具体实施和操作工作的人。
没有管理职能。
(2)基层管理人员,处于作业人员之上的组织层次中,负责管理作业人员及其工作的人。
重在领导职能。
(3)中层管理人员,是负责直接负责或协助管理基层管理人员及其工作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