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海蜇的增殖
- 格式:ppt
- 大小:1.96 MB
- 文档页数:19
海蜇头生长发育的影响因素和调控机制海蜇是一类生活在海洋中的无脊椎动物,具有独特的头冠结构,因此得名。
海蜇头部的生长与发育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并且存在一套复杂的调控机制。
本文将探讨海蜇头生长发育的影响因素和调控机制,希望能够从细胞、分子和环境等层面解释这一过程。
首先,海蜇头的生长发育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
海蜇的遗传背景决定了其头部结构的基本形态和生长速度。
不同的基因组组合可能导致不同的生长模式和速度。
研究显示,一些基因在控制头部生长发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例如,一些调控胚胎发育的基因在海蜇头的组织再生和器官形成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其次,环境因素也对海蜇头的生长发育产生重要影响。
环境中的温度、光照、盐度、饵料丰富度等因素都会对海蜇头的生长发育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例如,较高的水温可能促进海蜇头的生长速度,但过高的温度则可能诱发海蜇死亡。
光照是海蜇头生长发育的重要因素之一,光照不足可能导致海蜇头的发育受阻。
盐度和饵料丰富度也会影响海蜇头的生长发育,适宜的盐度和充足的饵料可以促进海蜇头的健康发育。
此外,分子机制在海蜇头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海蜇头的生长发育是一个复杂的细胞过程,涉及到基因表达、蛋白质合成、细胞分裂和增殖等多个分子机制。
研究发现,一些关键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在海蜇头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这些蛋白质可能调控细胞的增殖和分化,进而影响海蜇头的发育速度和形态。
另外,激素和信号分子也参与了海蜇头的生长发育调控。
例如,生长激素和甲状腺激素等激素可能通过影响细胞的增殖和分化来调节海蜇头的生长发育。
此外,一些信号分子,如细胞因子、生长因子和透明质酸等,也可能通过调节细胞内信号转导通路来控制海蜇头的生长发育。
最后,细胞内环境的稳态和营养状况对海蜇头的生长发育也具有重要影响。
海蜇头发育过程中,细胞的新陈代谢与能量供应息息相关。
优良的细胞内环境和充足的营养是海蜇头正常发育的基础。
研究发现,一些调控细胞代谢和营养利用的分子通路在海蜇头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024.3海蜇(Rhopilemaesculenta )隶属根口水母科、海蜇属。
海蜇属有4种,其中海蜇、黄斑海蜇和棒状海蜇在我国均有分布。
海蜇的个体最大,是渔业生产和加工食用的主要种类,也是目前人工养殖的主要品种。
海蜇在海洋中营浮游生活,栖息于近岸水域河口附近,主要分布在中国、日本、朝鲜半岛沿岸及俄罗斯远东海域。
海蜇富含蛋白质和多种维生素,还含有钙、碘等微量元素,营养价值较高,味道鲜美,深受消费者喜爱。
现将海蜇的人工养殖及秋季繁育技术总结如下。
一、养殖设施养殖车间顶部设置遮阳设施,调节车间内光照在2000~2400勒克斯。
养殖池面积为40~50米2,池深1.2~1.5米,配备成套卤虫孵化装置、鼓风机、海水沉淀池、沙滤池、高位水塔等设施。
二、人工养殖养殖开始时间为6月中旬,养殖品种选择红海蜇,其养殖品质较好。
1.海蜇苗入池养殖池布气石0.5个/米2,提前加满水,使水温、水质等与育苗池接近,气石充氧量调至水面微冒气泡。
挑选伞径3~5厘米、伞部光滑无残缺、活力强、胃部饱满的健康幼蜇放入养殖池。
2.饵料投喂海蜇人工养殖,无论是幼蜇、水母体还是螅状体,主要以丰年虫为饵料。
春季也可添加投喂轮虫,轮虫可以从市场购买也可以自己培育。
购买的轮虫必须暂养12小时并经消毒后投喂。
投喂安排具体为白天投喂6次,每2小时1次;夜间投喂2次,分别为20:00、24:00。
海蜇水母体阶段生长迅速、摄食量大,根据其生长情况调整投饵量。
卤虫孵化装置要配套齐全,要保证孵化缸的充氧量,严格控制孵化水温和孵化密度。
丰年虫最佳孵化温度为26℃左右。
孵化温度越高,孵化时间越短,但孵化的丰年虫活力差。
活力差的丰年虫容易沉至池底,海蜇不易摄食,造成饵料浪费,一旦腐烂变质还会污染水体。
3.日常管理红海蜇养殖适宜温度为15~28℃,最佳生长水温为20~26℃,盐度为18~30,pH 为7.8~8.6,喜弱光环境。
海蜇对水质要求较高,温度适宜、饵料充足、水质较好时海蜇生长速度较快。
海蛰池塘养殖技术摘要:海蜇,学名Rhopilema esculenta,属腔肠动物门,钵水母纲,根口水母目,根口水母科,海蜇属,是大型食用水母之一。
因其经济价值很高,脂肪含量极低,蛋白质和无机盐类等含量丰富,所以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青睐。
海蜇作为大宗出口海产品,在出口创汇中占有重要地位。
海蜇具有生长快,适应范围广,投入少,见效快、收益大、耐低溶氧等优点,已受到了我国科技工作者和养殖业户的广泛关注,是一种较好的养殖品种。
关键词:海蜇养殖技巧山东省自上世纪90年代,就对海蛰人工育苗技术进行了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进行人工养殖和放流增殖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本世纪初由于海蛰自然产量下降,出口效益高,致使价格上涨迅猛,因而池塘养殖发展迅速,2002年山东省养殖面积达1万亩,2008年养殖面积近4万亩,养殖产量9000多吨。
随国内外市求量的增加,目前鲜海蜇,加工的海蜇皮、海蜇头等价格逐年上涨。
近年来每500克鲜海蜇售价达到6-8元。
海蜇全身是宝,除海蜇皮和海蜇头外,海蜇皮内层刮下来的红皮、内脏团、性腺等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市场需求量大,药用价值很高。
海蜇的内层红皮、内脏团、性腺每500克20~30元,加工干品达每500克1500元。
1 放苗前的准备工作1.1 池塘的选择进排水方便,小潮能换水,附近有淡水以便调整水的盐度,面积20亩以上,养殖后期水深1.5m以上。
1.2 温、盐适应范围水温适应范围15~32℃,最适20~24℃;盐度适应范围8~32,最适为18~26;ph值7.6~8.5。
1.3 清池肥水冬季冻晒池塘,清除池底杂物。
放苗前1个月进行整修、肥水,杀灭野杂鱼、蟹类等主要敌害。
蓄水后全池均匀泼洒发酵有机肥60kg/亩~120kg/亩,也可用氮磷比为10:1的氮肥和磷肥(尿素、碳碳铵、过磷酸钙等)。
7~15d后池水透明度达30cm~50cm时,接种轮虫或卤虫等。
1.4 设置网带网栏在0.5m水深处,用海蛰苗不易通过的纱网或大眼网绕池设置网带。
海蜇繁殖特性:
海蜇生活史中有明显的世代交替, 其生殖方式包括有性世代和无性世代, 前者是营浮游生活的水母体,后者是营附着生活的水螅体, 两种生殖方式互相交替。
通常所说的海蜇是指水母体。
海蜇的生命周期为1 周年, 雌雄异体, 黄、渤海的海蜇一般在每年8 月中旬~ 10 月上旬性成熟。
成熟的雌、雄海蜇分别将卵子和精子排放到海水中, 精、卵在海水中受精。
受精卵发育至浮浪幼虫孵化, 浮浪幼虫经变态发育为螅状体, 即附着于基质上。
螅状体形成足囊, 通过足囊的无性繁殖又可产生新的螅状体;螅状体通过横裂生殖产生碟状体。
碟状体发育为幼蛰, 幼蛰生长至性腺发育成熟后即为成蛰。
由此可见, 海蜇的有性世代是从碟状体到成蛰;无性世代是从螅状体到碟状体, 为足囊繁殖和横裂生殖两种形式。
无论是有性繁殖由受精卵发育而成的螅状体, 还是无性繁殖由足囊产生的螅状体,在水温、营养等条件适宜时, 都能进行横裂生殖。
海蜇的无性繁殖是其生活史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一般经足囊繁殖,螅状体的数量可增加2 ~ 3 倍;螅状体经横裂生殖能多次释放碟状体,平均1 只螅状体大约可放散5 ~ 20 只碟状体。
海蜇的人工养殖海蜇是一种生活在暖水性海洋中的大型可食用水母。
水母是古老的腔肠类动物,它的品种有很多,“海蜇〃是其中的一种自卫时会蜇人的水母。
海蜇的寿命比较短,一般只有一年左右。
在这一年中,它会经历水螅型和水母型两种生存状态,我们通常所说的海蜇,是指它的水母型成体。
和其它的水母一样,海蜇长得象个蘑菇,它的身体包括伞部和口柄两个部分。
伞部象个馒头,外表光滑,伞部直径在30-60厘米左右,最大的可以达到1 米。
伞部中胶层厚,里面有发达的环状肌,可以带动伞部做有节奏的舒缩运动;伞体中央向下伸出一根圆柱形的口柄,口柄能完成捕食、防御、排泄、生殖等多种功能。
海蛰一般生活在5-20米深的近海水域,以摄食小型浮游生物为生;最适合它生长的海水盐度为千分之14至千分之20,水温为18°C-24°C,目前它主要分布在我国沿海地区、日本和朝鲜半岛沿岸,以及俄罗斯的远东海域。
海蜇的运动昼夜不停,但它的游泳能力较弱,在静水中每分钟最多只能游4到5米;它常随潮汐、风向、海流漂浮;对光线、盐度和温度反应敏感,喜欢栖息在光照2400勒克斯以下的弱光环境。
过去,我国天然海蜇资源丰富,食用的海蜇多是自然捕捞;但近年来,由于捕捞过度及海洋环境恶化,天然资源已难以满足市场需求,于是人们开始对海蜇进行人工养殖。
今天这期节目,我们就一同来学习海蜇的人工养殖技术。
要养海蜇,先要有海蜇苗。
获得蜇苗,可以到海上直接采集天然苗,也可以采收海上已怀卵的成熟海蜇,然后,在育苗池人工投放附着基,来获得苗种;如今最常用的方法是选用天然成蜇或人工养殖的成蜇,通过全人工强化培育来获得蛰苗。
苗种的选购无法自行采捕或繁育苗种的养殖户,需要到专门的育苗厂选购苗种。
选购时,养殖品种一般选用红色海蜇(即棉蛰),养殖品质比较好。
在规格上,应选择中央口已封闭,伞径在1.5-3厘米之间、无残疾、游动有力、活力强的健康幼蛰。
此外,还应尽量选择在和养殖池水质条件接近的育苗池中育出的苗种,这样,苗种成活率更高。
海水养殖海蜇苗的人工控制增殖和繁育技术研究引言:海水养殖海蜇作为重要的水产品之一,在近年来逐渐得到了广泛关注和研究。
海蜇是一种重要的渔业资源,富含大量蛋白质和营养物质,被认为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低胆固醇的健康食品。
然而,海水养殖海蜇的增殖和繁育过程中存在一些困难和挑战。
为了提高海蜇种苗的繁育效率,需要进行人工控制增殖和繁育技术的研究。
一、海蜇种苗的人工繁殖技术1. 海蜇的性别分化与复制海蜇的性别分化与繁殖是人工繁殖的关键。
通过调控海蜇的环境因素,如水温、光照和饲料等,可以控制其性别的分化。
此外,人工刺激海蜇的生殖腺和生殖细胞也是一种常用的方法。
2. 人工控制海蜇的生殖周期为了提高海蜇的繁殖效率,需要准确掌握海蜇的生殖周期。
通过监测海蜇的生殖腺和生殖细胞的发育情况,可以确定适宜的繁殖时间。
在人工控制海蜇的生殖周期过程中,可以调节水温和光照等环境因素,提高海蜇的生殖能力和繁殖效果。
二、人工控制海蜇种苗的增殖技术1. 海蜇种苗的选种和培育为了获取高质量的海蜇种苗,需要进行选种和培育工作。
选种的目标是选取具有良好生长性能和繁殖能力的个体作为种苗。
通过筛选和交配等方法,可以获得具有优良特性的海蜇种苗。
在培育过程中,需要注意控制水质、饲料和环境等因素,保证海蜇种苗的健康和生长。
2. 人工饲养海蜇的人工饲养是增殖技术的关键环节。
通过控制饲料的类型、营养成分和投喂量等因素,可以促进海蜇的生长和繁殖。
一般而言,海蜇的主要饲料是浮游动物和植物,如浮游动物、藻类等。
合理选择饲料来源和投喂方式,可以提高海蜇的生长速度和繁殖效果。
三、人工控制海蜇种苗的养殖技术1. 养殖环境的调控为了提高海蜇种苗的养殖效果,需要合理调控养殖环境。
水质是影响海蜇生长和繁殖的关键因素之一。
通过控制水质中的温度、盐度、 pH 值和溶解氧等参数,可以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
此外,光照和水流等环境因素也需要进行合理调节。
2. 疾病防控海蜇在养殖过程中容易受到疾病的侵袭,影响其生长和繁殖。
海蜇人工育苗专业指导书1、海蜇人工育苗的质量目标1.1 必须选择辽东湾海区的天然海蜇作为繁殖亲体。
1.2 所先亲蜇的规格必须严格地控制在8kg/个以上。
1.3 所先亲蜇的性腺必须外在第一产卵高峰以前。
1.4 在越冬期以前的螅状体达16腕的百分率在70%以上,8腕以下的百分率在10%以下。
1.5 在整个幼体培育过程中完全采用人工孵化的卤虫无节幼体为饵料。
1.6 螅状体培育过程中的脱板率小于20%。
1.7 蝶状幼体培育过程中畸形率小于5%,稚蜇培育中畸形率小于7%,幼蜇培育中畸形率小于8%。
1.8从蝶状体开始释放到出池时间控制在14~18天。
1.9 苗种出池规格必须严格控制在伞径≥1.5cm。
1.10 整个苗种培育过程中完全不投药。
2、海蜇人工育育苗2003年生产计划2.1 附着基处理及装吊在8月20日之前完成,装吊数量控制在1500吊左右。
2.2 8月20日~8月25日间,刷池进水等准备工作完成。
2.3 2003年8月25日开始购亲蜇,规格在8kg/个以上,数量控制在200~230个之间。
2.4 8月30日~9月10日间螅状体附着完成,之后将所有已经附着好的螅状体附着基倒池并吊起,同时进行初步定量,进行第一次投饵。
2.5 20℃以前每4天投喂卤虫无节幼体一次,量控制在10个卤虫无节幼体/螅状体;10℃~20℃每7天投饵一次,量控制在5个卤虫无节幼体/螅状体;5℃~10℃每15天投饵一次,量控制在5个卤虫无节幼体/螅状体;5℃以下完全不投饵。
2.6 在11月中旬左右室外水温下隆到4℃左右时,开始在冷库5#、6#库内铺设塑料布并进水80cm左右,在室内处水温平衡后将螅状体附着基全部移入冷库进行越冬管理,越冬期间每天充气4小时左右,频率为2小时/12小时,每7天检测一次溶液氧和氨氮理化指标。
2.7 2004年月4月初室外水温上升到10℃左右时将附着基移到冷库苗室继续培育。
2.8 在5月30日以后开始售苗,并陆续向南方基地发出螅状体附着基,预计南北方的出苗量控制在1500万左右。
海蜇怎么养海蜇的营养价值海蜇俗称为水母、石镜、蜡、樗、蒲鱼、水母鲜等。
海蜇属钵水母纲,是生活在海中的一种腔肠软体动物,那么你对海蜇的饲养方法了解多少呢?以下是由店铺整理关于海蜇怎么养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海蜇怎么养池塘的选择选择离海边比较近,进排水方便(最好是小潮也能换水)的池塘。
池塘附近最好能有淡水资源以便调整水的盐度。
池塘的大小在20亩以上为宜,越大越好。
水深在1米以上,1.5~3米为最宜。
岸边的坡度应该是越陡越好,如坡度太缓应该在岸边水深0.5米处加围网或塑料布,以防海蜇抢滩死亡,所以要注意了。
池塘的进排水进水口应该有围网,防止杂鱼、杂虾等敌害生物的进入,围网的网目应该在40~60目左右。
池塘的排水口也应该设有围网,网目应该和入水口的网目相同,防止排水时跑苗,围网的面积应该大一些,依据具体池塘大小而定。
网目的大小可以随着海蜇的生长而逐渐增大,排水时水流尽量缓一些,防止海蜇苗粘在排水网上而发生死亡。
进水10天以后方可放苗,进水后根据情况可适当肥水,保证浮游动物有一定的数量。
放苗前的准备工作对水质进行检测,主要是水温、盐度、pH值等。
此项工作应该由技术人员来完成,可求助于育苗厂家,一定要准确,这关系到放苗后的成活率。
将养殖池塘的水温、盐度在放苗前告知育苗厂家,看室内外池塘的水质条件差别大小才能断定是否能放苗。
适宜海蜇养殖的水温范围是15~35℃,最适是22~28℃;盐度的适宜范围是8‰~36‰,最适范围是18‰~30‰。
岸边坡度太缓的池子应该在放苗前在岸边0.5米水深处加围网或塑放苗放苗时间应该选择在天气较好的早晨或傍晚,最好是无风、无阳光直射的天气。
放苗的密度应该严格控制在300只/亩以下。
密度过大会造成缺氧、生长缓慢、长不大等现象。
具体的放苗密度应该和池塘的大小、水深、水质情况及换水条件等相联系,条件好的密度可以大一些,条件差的一定不能多放,否则可能导致养殖失败。
蜇苗运输时应充氧、遮光、加冰、以防升温。
资讯国际资讯]海蜇的生物学特性———海蜇增养殖技术讲座之一海蜇Rhopilemaesculenta(kishinouye)是大型食用水母,经济价值很高,其营养成分独特之处是脂肪含量极低,蛋白质和无机盐类等含量丰富,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青睐。
近几十年来海蜇作为大宗出口海产品,在出口创汇中占有重要地位。
增养殖海蜇具有投入少,见效快,收益大等优点,已受到了我国沿海渔业科技工作者和养殖业户的广泛关注。
1.海蜇的形态特征海蜇隶属腔肠动物门(Coelenter鄄ate),钵水母纲(Scyphomedusae),根口水母目(Rhizostomeae),根口水母科(Rhi鄄zostomadae)。
水母体呈蘑菇状(见图),分为伞体和口腕两部,伞径一般300毫米~500毫米,伞体部高,超过半球形,中胶层厚,伞顶表面平滑。
伞缘具8个感觉器和112个~176个缘瓣,缘瓣上具刺胞团。
内伞具有较发达的环状肌,施运动功能。
内伞间辐位共4个半圆形生殖下穴,有胶质膜封闭,不与胃腔相通;每穴外侧具1瘤状生殖乳突。
伞体中央向下伸出圆柱形口柄(胃柱),其基部从辐位有8对侧扁的肩板,端部为8条三翼性口腕。
肩板和口腕上有许多小吸口丝状附器,其表层满布刺细胞团,施捕食与防御作用。
胃腔大,椭圆形,由中央胃向伞缘伸出16条辐管,辐管侧生许多分支小管,终端由一条环管连接,形成复杂的网管系统。
胃腔向下延伸并向口腔和肩板分叉形成腕管,与吸口相通。
生殖腺由胃腔内伞壁的内胚层形成,位于伞体腹面生殖下穴的上方,在胃丝的外侧,褶叠形,共4个,宽5毫米~10毫米。
生殖腺一端与胶质相连,另一端游离,与胶质膜之间形成生殖腔隙。
无生殖管,性产物排放经由生殖腔隙通向胃腔,再经吸口排出体外。
胃丝上有刺细胞和能分泌消化酶的腺细胞。
体色多样,多数呈紫红色,也有乳白、浅蓝或金黄色个体。
伞部和口柄部颜色通常相似,也有两部分颜色相异的个体。
2.海蜇的生态习性海蜇水母体在海洋中营浮游生活,栖息于近岸水域,尤其喜居河口附近,分布区水深一般5厘米~20厘米,有时也达4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