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社会学考研笔记(西方社会学理论上卷)
- 格式:doc
- 大小:132.00 KB
- 文档页数:13
西方社会学理论笔记第一篇(1)古典社会学理论第一篇古典社会学理论第一章人类三大理论阶段学说方法论科学分层或层级体系→→实证社会学孔德社会静力学:人性结构&社会性质结构社会学理论实证主义社会动力学:社会变迁社会有机论()赛宾斯社会进化论第二章研究对象——社会事实学科建设涂尔干研究方法社会团结和社会分工研究内容(范例)宗教自杀论第三章维科——提出理解的方法施莱尔马赫——解释学自省/“最后事实”狄尔泰↓(修正)资料外部标志/他人内心世界自然科学——普遍化李凯尔特——科学的分类个别记述文化科学价值联系第四章研究对象——社会互动和交往形式;西美尔:问题领域——一般社会学(普通社会学)社会类型纯粹社会学(形式社会学)社会互动和交往形式哲学社会学(认识论)社会几何学文化社会学——主观&客观文化社会分化导致两种变化——群体组成原则&群体数量货币哲学——交换关系第五章社会学研究对象——人类社会行动社会学两大任务——解释性理解:直接观察&动机因果性说明社会分析模式研究的客观性——价值中立社会行动类型理性类型科层制资本主义精神第曼海姆与知识社会学六章第一章实证主义社会学创始人基本思路:人类三大理论阶段学说方法论科学分层或层级体系→→实证社会学孔德社会静力学:人性结构&社会性质结构社会学理论实证主义社会动力学:社会变迁社会有机论()赛宾斯社会进化论第一节孔德的实证主义社会学一、孔德:(一)社会背景:法国大革命(1789年)大革命后的社会和政治紊乱经济和社会结构的变化;圣西门的秘书、就业困难、对社会的不满、社会重建的责任;(二)理论框架:孔德逻辑的构造出一个“科学等级体系”提出社会学这一名词,创立一门新科学——实证社会学。
主张以自然科学的实证精神来建立社会秩序。
孔德的实证社会学包括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两大部分。
方法论人类的三大理论阶段学说:神学→形而上学→科学或实证科学分层或层级体系:天文学→物理→化学→生物→社会学社会静力学/社会秩序论)“重建社会秩序”的宏观构想;定义:社会静力学只在解释人类社会的基本秩序,它从横断面,静态考察人类社会的结构和制度,寻找确立和维护人类社会的共存和秩序原则。
1.帕累托将人类行为分为逻辑行为和非逻辑行为。
古典社会学三大传统:人文主义、实证主义、批判主义2.社会静力学就是从静止的状态去研究社会,是研究一般的社会关系、秩序、结构及其性质的学说,即关于人类社会自发秩序的一般理论。
3.社会动力学是在静力学的基础上研究人类社会发展的学说,即人类自然进步的一般理论。
4.孔德人道宗教基本教义(实证主义口号)是爱是原则,秩序是基础,进步是目的。
提出社会学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比较法、历史法,其思想局限:社会哲学、唯心倾向、乌托邦、保守5.孔德认为人类智力(社会)发展的三阶段:虚构阶段(神学)、抽象阶段(形而上学)、实证阶段(科学)6.斯宾塞社会学理论两大支柱是社会进化论和社会有机体论。
社会与生物有机体的相似之处:●生长过程●结构进化●功能分化●相互依赖,是第一位以社会为研究对象的社会学家。
7.斯宾塞将社会分为军事社会(紧张)和工业社会(和平)两种类型。
8.滕尼斯1887年《公社与社会》一书成为划时代的伟大著作(认为人非完全理性,也不是完全非理性),其体系分为一般社会学和专门社会学(纯粹社会学(公社和社会、社会价值、规范、本质等),应用社会学,经验社会学)9.齐美尔形式社会学:主张社会学对社会现象的研究可以集中研究社会交往的形式,而忽略其内容。
形式有:统治、服从、竞争、合作、党派、分工等,小群体(互相依赖,保持个性),大群体(制度和法律,压制个性),个人与社会(矛盾)双重关系,不能脱离社会,但与社会对立,因为制度和理性化压抑个性。
10.齐美尔对社会冲突的看法:冲突普遍存在,有积极功能(社会整合和社会稳定,安全阀机制)11.迪尔凯姆著作《自杀论》,提出了社会支持概念,社会整合与社会规范。
认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事实,确立社会研究方法的准则:理论命题——理论假设——经验检验的研究步骤,价值中立的原则,解释社会事实拒绝还原论,不把社会事实的起因和功能混为一谈,批判目的论,确定因果关系的方法:共变法与控制比较法12.涂尔干(法)社会团结:指把个体结合在一起的社会纽带,是一种建立在共同情感、道德、信仰或价值观基础上的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的,以结合或吸引为特征的联系状态。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第一章阿列克西·德·托克维尔一、历史的必然与心灵的惶然:作为理念型的民主社会1.如何面对历史必然趋势托克维尔并不认为《论美国的民主》首卷介绍的美国政治结构“是民主国家应当建立的惟一的和最好的形式”,而只是民主国家“可以采取的政府形式之一”。
而且身份平等这种社会状况似乎普遍的趋势也不一定必然获得同样的政治结果。
他只是希望借鉴而不是照搬美国,因为民主的革命既成事实,他要从“经历过这场革命的国家中找出一个使这场革命发展得最完满和最和平的国家,从而辨明革命自然应当产生的结果;如有可能,再探讨能使革命有益于人类的方法”。
2.如何研究现代民主社会(1)民主社会和贵族社会是托克维尔分析中提取的两个理念型。
(2)托克维尔笔下的民主概念复杂,包括具有公民自由和广泛选举权的代议制度;人民主权的政治形式;中产阶级主导的社会政治制度;下层民众政治;乃至类似于无政府状态的混乱的政治体系等。
但托克维尔注重的“民主”主要是现代特有的一种基于身份平等的社会经济状况,并延伸到心理状态。
3.平等激情:民主社会的双刃剑(1)民主民主不仅是托克维尔眼前的现实,而且基于普遍的人性和自然权利的民主似乎超越了现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代社会特定的历史和习俗,获得永恒而普遍的正义,不断战胜旧制度、旧习俗而蓬勃成长,遂成势不可挡的历史必然。
(2)平等激情民主的社会状况最显著的特征就是身份平等,而这绝不仅限于法权意义上的平等。
民主国家中平等的最重要内涵和最强大力量就是人心中激发起的平等激情。
(3)平等激情是“一柄双刃剑”平等也会使人养成一些极具危害的习性。
随着等级的消除,“生活的多样性正从人类社会逐渐消失,同样的举止、同样的思想和同样的感情正在进入世界的每个角落。
”不仅如此,平等激情可谓“一柄双刃剑”。
放纵对平等的追慕就会走向堕落。
民主社会的命运正取决于人们能否以及如何节制和引导平等在人心中激发起的欲望和激情。
北京市考研社会学复习资料社会学理论与社会研究方法论重点知识点梳理与实践社会学是一门研究社会现象和社会关系的学科,通过社会学理论和研究方法帮助我们理解社会发展和社会变迁的规律。
对于北京市考研的社会学学科来说,掌握社会学理论和研究方法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对社会学理论和社会研究方法的重点知识点进行梳理,并通过实践案例加深理解。
一、社会学理论1. 功能主义理论功能主义理论认为社会是由各种功能互相协调和共同维持的,强调社会的秩序和稳定。
重点知识点包括以下内容:(1)奥古斯特·孔特(Auguste Comte)的社会学初级阶段理论;(2)恩格斯与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和社会唯物主义;(3)孟德斯鸠的权力三分说和社会契约论。
2. 冲突理论冲突理论认为社会是由不同阶级之间的冲突和斗争推动发展的,强调社会的不平等和不稳定。
重点知识点包括以下内容:(1)马克斯·韦伯的社会行动理论;(2)埃米尔·杜尔凯姆的社会功能主义理论;(3)亨利·永辉斯坦和查尔斯·莱斯布鲁尔的社会议题理论。
3. 符号互动主义理论符号互动主义理论强调个体在社会交往中的意义构建和符号交流。
重点知识点包括以下内容:(1)乔治·赫伯特·米德和查尔斯·霍顿·库尔曼的目标导向理论;(2)赫伯特·布卢默的社会角色理论;(3)厄文·戈夫曼的微观社会学理论。
二、社会研究方法论1. 问卷调查问卷调查是社会学中常用的调查方法,通过给受访者发放问卷并收集数据来获取信息。
重点知识点包括以下内容:(1)问卷设计和样本选择的原则;(2)问卷调查中的常见问题和可能存在的偏倚;(3)问卷调查的数据分析方法。
2. 访谈访谈是一种详细了解受访者观点和经验的方法,可以通过面对面或电话方式进行。
重点知识点包括以下内容:(1)访谈的分类和设计;(2)访谈中的有效沟通和倾听技巧;(3)访谈数据的整理和分析方法。
大写的形式出现。
4个客体系统:A、功能性的客体系统;B、非功能性的客体系统;C、变态功能性的或病态功能性的客体系统;D、社会——意识形态的客体系统。
A、功能性的客体系统,称为“客观话语”。
通过“室内设计的结构”和“室内环境的结构”两个方面分析:室内设计的结构:传统的是父权制的,倾向于积累、填充和关闭,它突出了单一的功能性、不可移动性、庄严的表现和等级性的标志;室内与室外的对立使室内结构成为私有财产和家庭稳定的心理符号,成了某种封闭的超越存在。
当代的是较自由和开放的结构意味着较多的流动性、灵活性和方便。
家具的安排不再有象征意义,而是纯粹的功能性的。
室内环境的结构(指室内的颜色、材料、形式和风格的配置):超越对立,现代室内环境的结构成为一个新的符号体系。
总结:室内的整个系统是建立在功能性概念上的。
特征(在系统中客体及其特性已不具有自身的价值,它们作为抽象的符号只具有系统所规定的普遍价值;自然因素在系统中的出现为系统提供了某种与自然的联系,但系统又是对自然的否定—相对与自然而言它是一个拒斥、缺失和伪装的系统。
)B、非功能性的客体系统,又称“主观话语”它们不符合功能计算的原则,而满足别的要求——证据、记忆、怀旧或逃避等。
任何客体都有两种功能(被使用,对应于世界的实用总体性领域;被占有,对应于主体的抽象总体性领域)。
这两种功能是成反比的:在极端情况下,纯实用的客体获得社会地位;在相反的极端情形下,缺乏任何功能或脱离其实用性的客体获得纯主观的地位。
C、变态功能性或病态功能性的客体系统,是人将功能绝对化——沉迷于自动化的结果道德滞后将技术进步理想化,使之成为唯一确定的价值、成为社会的最终权威;与此同时,以技术进步为特征的生产系统也被免除任何道德责任。
D、社会——意识形态性的客体系统:客体的样式和系列;信用;广告现代社会的客体系统的内部差异取决于客体的不同的样式和系列。
客体被个人化了。
“个人化”是现代社会中一个根本的意识形态概念,社会把客体个人化的意图仅在于更有效地将个人整合到社会中。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第四章马克斯·韦伯一、生平和学术背景1.生平韦伯的一生不断受到心理上的折磨。
这样的内心冲突必然会影响到他的学术工作。
这种内心冲突主要源于他的博学和睿智赋予他的思想和理念的明晰、透彻与超前以及他对自己承担的社会责任的自觉跟他所面对的德国当时社会现实之间的差距,和他意识到自己理想不能实现、社会责任亦不能完全担当当时内心的痛苦。
具体来说,这种内心冲突源于他与家庭的纠纷,也源于他试图摆脱帝制的德国那种愚民政治环境。
2.学术背景作为一名具有新康德主义背景的社会学家,韦伯以极其深刻的形式吸收了欧洲理性主义的传统,同时也亲身体验到了19世纪理性主义危机的新的精神思潮。
韦伯的世界观是由自然主义、自由主义和主观主义三者相互矛盾复杂地交织成的综合体,他的社会学方法论表明他受到了英法实证主义、德国浪漫主义和德国古典哲学这三种思想体系的影响:从实证主义中汲取了客观性、价值中立性,从出发点上拒斥任何脱离经验的、抽象的观点;从浪漫主义中学到了敏锐关注个体性、意志自由的原则;从形而上学(黑格尔唯心主义体系)中借鉴了它的历史性。
二、理解社会学及其方法论基础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韦伯主要研究的是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人类行动者们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所采取的行动的主观目的。
这样的目的表现为行动者赋予行动的主观意义。
而按照韦伯的想法,这样的意义是可以被理解的。
韦伯的理解社会学亦由此而来。
1.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1)社会科学韦伯给社会学下了这样一个定义:“旨在对社会行动作出的解释性理解以获得对这一行动的原因、进程和结果的解释的科学。
”要使社会学成为科学,就必须放弃那种只研究主体的内心体验和感受的方法,找出外在表现出来的、可以客观地加以说明的主观意义之间的逻辑,因为只有这种以概念表达出来的东西才具有普遍意义。
(2)科学的方法韦伯提出,科学的方法无论其对象是物还是人,总是以抽象和概括为手段的。
西方社会学理论复习一、关于个体与社会的关系的三种观点在个人与社会关系问题上,争论的焦点是社会本位主义,还是个人本位主义,这个分歧把社会学家观察社会的视角分成宏观和微观两种。
有关个体与社会关系的看法大体上存在着三种不同的观点:个体主义、社会整体主义和个体与社会有机关联。
美国哲学家约翰·杜威在其《哲学的改造》中阐明了这三种观点:“社会必须为个人而存在;或个人必须尊奉社会为他所设定的各种目的和生活方法;或社会和个人是相关的、有机的,社会需要个人的效用和从属,而同时亦需要为服务于个人而存在。
”二、行动与结构的三种关系在社会学理论中,个体与社会的关系往往是通过行动与结构的关系表现出来的。
A.结构优先于行动:认为社会现象不能归结为个体行为,行动并不表现为个体的主观选择,而是由社会结构所决定的。
社会结构具有外在性和强制性,任何个体的行动都是社会结构制约的产物。
因此主张摒弃个体的主观因素,从结构入手对社会现象进行客观的研究。
B.行动优先于结构:认为社会结构是社会行动的结果,行动的关键是个人的选择而不是宏观的结构情境。
一切复杂的社会现象,如社会、文化、制度、结构等都必须由个体的动机和行动来说明和解释。
因此个体行动成为分析和观察一切社会现象的基本视角。
C.行动和结构相互作用:行动与结构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一方面,社会结构相对于社会行动者而言,具有独立性和约束性。
另一方面,行动者在具体的时空状态下,可以废除或打破现有的规则或规范结构,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
因此:社会结构产生于个体的社会行动,又反过来对个体的社会行动产生影响和制约;个体的社会行动受社会结构的影响和制约,但是又有可能突破既有的社会结构,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
三、为什么说社会学的出现与现代性的产生是一致的?社会学的出现与现代性的产生是一致的。
社会学的诞生就是为了探索由前现代社会(或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所带来的后果,是对现代社会特征的一种反思性分析,其关注的核心就是“现代性”的形成和命运。
西⽅社会学理论(上卷)(北⼤社会学考研)西⽅社会学理论——上篇第⼀章:埃⽶尔·涂尔⼲(P117)涂尔⼲的⽣平与基本理论关怀涂尔⼲(Emile Durkheim)是现代(实证主义)社会学的奠基⼈之⼀。
后⼈才把涂尔⼲(⽽⾮孔德)看作是经典社会学的三⼤代表⼈物之⼀。
1893年,他完成了⾃⼰的博⼠学位论⽂《论社会分⼯》并取得了博⼠学位,这本书后来被认为是他的第⼀本最重要的著作。
1895年,涂尔⼲⼜出版了《社会学研究⽅法论》⼀书。
1897年,⼜出版了《⾃杀论》⼀书。
这三本书奠定了实证主义社会学的理论与⽅法论基础,也奠定了涂尔⼲在法国学术界的地位。
涂尔⼲在其社会学研究中所关注的核⼼问题,若⽤⼀句话来概括,就是如何来恰当地理解和有效地解决19世纪西⽅发达国家在从前⼯业社会向⼯业社会(或从前现代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过程中所遭遇的各种危机。
这些危机⾄少包括以下⼏个⽅⾯:(1)经济危机:具体表现为19世纪频繁发⽣的⼯商业的危机和破产。
随着劳动分⼯的不断发展,⼯商业的危机和破产越来越频繁,这种频繁发⽣的“⼯商业的危机和破产……已经证明,在有机体的某些⽅⾯,某些社会功能相互之间是⽆法调和的”。
(2)社会危机:具体表现为进⼊19世纪以来同样正在变得越来越频繁和越来越激烈的劳资冲突。
他忧⼼忡忡地看到,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业职能越是朝着专业化的⽅向发展,劳动和资本的对抗就越激烈,远远超出了社会团结的⽔平”。
(3)精神危机:具体表现为⼈们普遍对社会现实感到悲观失望,悲观思潮已经达到了不正常的强度。
叔本华哲学、⽆政府主义、唯美主义、神秘主义和社会主义在某种程度上说都是这种“集体悲伤情调”变态发展的产物。
(P122)现代性危机的根源:社会转型与失范19世纪西⽅发达国家中出现的那种失范状态不是⼀种正当的,⽽是⼀种应该尽快加以消除的社会状态。
在涂尔⼲看来,19世纪西⽅发达国家出现的所谓“失范”状态虽然跟劳动分⼯的迅速发展有⼀定的关联,但却并⾮源⾃于其他⽅⾯的因素。
绪论西方社会学理论的产生和发展•19世纪30年代孔德创造“社会学”一词。
一、社会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工业革命与现代无产阶级出现经济危机与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间斗争加剧二、促进西方社会学理论产生的理论前提(一)、古希腊思想家的社会观•打破旧的宗教观念,反对神创世界。
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二)、社会契约论•自愿订立契约建立国家如:霍布斯,洛克(三)、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自由、平等、财产私有是自然法的灵魂如:孟德斯鸠、伏尔泰、狄德罗,卢梭(四)、苏格兰启蒙思想•社会是客观过程,是经济、社会和历史的产物。
如:亚当·斯密、休谟(五)、实证主义与圣西门“工业社会观”•社会以生产为基础三、西方社会学理论发展的历史传统(一)、英国功利主义传统•是社会学功能主义、理性选择理论、交换论的基础(二)、法国大革命后的实证主义传统•社会生活受自然法支配,可用科学的方法揭示。
(三)、德国历史主义传统•不主张社会发展的普遍原则,研究特定社会的特定文化与历史,以实现对该社会特有精神的理解。
(四)、美国实用主义传统•讲求实用,强调个人价值,关注解决都市问题的具体方案。
如;芝加哥学派四、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社会学理论发展的特点(一)、微观——宏观的整合•古典时期:宏观—微观相结合•涂尔干:宏观社会事实对微观个人行为的影响•齐美尔:客观文化,主观文化的关系•20世纪20-30年代•库利,米德——微观•帕森斯——宏观•80年代后的整合•诺贝特·艾利亚斯《文明的进程》(二)、能动性——结构性的整合•哈贝马斯“生活世界的殖民化”(三)、理论的综合 20世纪90年代开始•将两种或更多不同理论进行综合,相互汲取和承认对方的理论观点。
第一编古典社会学理论•社会学从哲学中分离,成为独立的经验学科•孔德,斯宾塞,涂尔干,齐美尔,•马克思·韦伯第一章实证主义社会学的创始人•孔德(1798—1857)•1839--1842《实证哲学教程》完整阐述了实证主义理论体系•1851--1854《实证政治体系》(4卷)提出“社会静力学”,“社会动力学”一、孔德实证主义社会学•(一)、实证社会学的提出•1、实证的含义(知识研究的是)•(1)真实:智慧所能及的,非虚幻神秘•(2)有用:改善现实境况•(3)肯定:建立和谐一致•(4)精确:知识与现象的性质相协调•(5)相对:知识具有相对意义•2、科学的等级体系•(1)神创阶段(虚构阶段)•追求事物终极原因,寻求绝对真理•(2)形而上学阶段(抽象阶段)•基于抽象的实体概念,寻找关于本质的绝对知识•(3)实证阶段(科学阶段)•寻求现象之间的经常联系•3、“社会学”的提出•实证的方法运用于数学----生物学-----社会学•社会学:研究人类社会秩序与进步的一般法则•(二)、社会秩序论•《实证政治学》中将社会学基本内容划分为“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静力学:从社会的横断面,静态考察人类社会的结构和制度,寻求确立和维护人类社会的共存和秩序的原则。
第一章阿列克西·德·托克维尔第一节历史的必然与心灵的惶然:作为理念型的民主社会一、如何面对历史的必然趋势《论美国的民主》、《旧制度与大革命》二、如何研究现代民主社会民主社会VS贵族社会民主概念复杂注重“民主”主要是现代特有的一种基于身份平等的社会经济状况,并延伸到心理状态民主时代的激情和欲望;民主的最大危险是“民情的逐渐萎缩,心灵的堕落,趣味的庸俗”三、平等激情:民主社会的双刃剑民主制的平等趋势和普遍人性身份平等的好处和危害平等造成的相对剥夺论四、从不平等的不凡到平等的平庸民主时代:面向实际;不能安定个体性危机表面稳定、严格的贵族时代心智造就出多样化的品位、激情和立场,而表面多变、开放的民主时代心智却培养着千篇一律的平庸化商业性格第二节从个人主义到中央集权:民主、平等和专制的亲和一、通往奴役之路利己主义;个人主义专制和平等相辅相成多数暴政:思想失去独立和自由二、温和的新型专制立场中庸化、风格单一化、个体原子化社会和个人严明而温和的奴役第三节在民主实践中维护自由:美国的经验一、从正确理解的自我利益开始正确理解的自我利益;公民教育二、从乡镇自治与结社到爱国主义地理环境;法制;生活习惯和民情;平等和自由的社会条件乡镇地方自治和结社:公民精神、爱国主义和德行集体个人主义三、将心灵带回民主制度设计:法律制度;陪审制度承认个体独立的正当性;强调民主生活中间团体的作用多元主义结社和私人生活相辅相成第四节旧制度与大革命:以法兰西为鉴一、重新思考大革命民主的革命和民主革命法国革命的病症二、旧制度:大革命的漫长缘起旧制度:封建制度日渐衰落和中央集权不断强化的混合中央集权对民情的影响三、改革举措与文人政治:大革命的爆发文学政治产生和传播的社会条件——法国缺乏政治自由文人政治是大革命的源泉四、在革命的废墟上新社会自由的丧失,平等的强调,新型专制的形成五、从平等和民主中拯救自由民主和平等固然是现时代的必然趋势,自由之光却渐趋暗淡自由往往是争取民主的口号,民主又成为争取平等的手段,而平等最后只不过促使人们去发现新的奴役形式政治自由;民主的政治制度;民情宗教和结社自由的重要性第五节两个世界之间:托克维尔的政治生涯和理论生涯一、通往美国的思想之路二、两卷《论美国的民主》的成功与失落三、议会泥沼中的堂吉诃德自由;德行四、在治史中反思治政第六节共和、保守与浪漫:托克维尔的时代与时代精神一、阅读暧昧的托克维尔平等的支配地位与日俱增,自由的实践脆弱的很力图拯救民主社会中愈益孤零平庸的个体,变其为在公共参与中守护自由的公民政治;治学学说没有严密精确的体系化普遍概括二、生活在七月王朝保守派积极参与具有公共宗旨的群体或共同体,求取自信、增长知识,培育一种独立刚毅而又善于合作的新型个人主义只有在公共政治互动中才能确立真正持久的个人主义三、工商社会与德行追求商业和财富有碍自由,诱发并巩固专制孟德斯鸠和托克维尔四、现代政治处境下的个体与公民社会和政治分离产生专制;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区分自由主义;共和主义地方自治与公共德行民主专制制度:建立在平等基础上,以人民名义统治的中央集权导致政治自由和政治生活的丧失依靠公民的独立努力和自由活动,可以实现秩序托克维尔自由近于自我治理,而不仅是享有自由权利托克维尔对个人主义的批判,以及现代民主社会中个体如何通过参与共同生活维护贵族气质的独立自由乃至民族使命的论述五、到自由社会之路品格、精神、民情重振法国政体道德,从制度上落实民主的“自由”,保护公民德行空间,在进步与隐患并存的民主世界里孕育自我治理的实践宗教第七节革命传统与升平气象:作为同时代人的托克维尔一、如履薄冰的自由民主社会的两个趋势:人与人之间愈益相似,同时愈益封闭自由派;贵族派;民主派过度政治化;过度私人化二、托克维尔的书与其时代如何控制民主制而非放弃民主制多数暴政;温和专制自由意愿的丧失恐惧:平等的趋势三、永远的同时代人第二章卡尔·马克思第一节早年的思想历程:从青年黑格尔主义到历史唯物主义应对早期现代性危机科学社会主义黑格尔哲学:唯心主义的社会理论否定黑格尔理念和国家观确立终身理论活动目标国家和市民社会;自由、平等、解放政治解放VS人类解放无产阶级;私有财产废除人道主义色彩的理论体系和劳动到历史唯物主义(成熟时期)第二节马克思的社会学理论体系:历史唯物主义静态社会学理论(关于社会形态的分析);动态社会学理论(关于社会变迁过程的分析)一、社会形态理论1、基本概念生产力,即指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用来改造自然、从自然界中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生产关系,即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为了进行物质生产过程而形成的那些社会交往或社会联系经济基础,指的是社会的经济结构,在内容上包括了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所发生的全部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指的是一定的“经济结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全部法律设施、政治设施和社会意识形态,包括“法律的、政治的上层建筑”和“社会意识形式”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社会形态比社会更好的表明具体历史性质2、基本命题(1)生产关系的性质一定要和生产力状况相适应(2)上层建筑的性质一定要和经济基础的状况相适应(3)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上述两个命题之间具有近义性甚至同义性二、社会变迁理论1、社会变迁的基本动力两大矛盾具有发生学上的先后顺序生产力更加活跃、更易变化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进程,历史不过是追求者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2、社会变迁的历史过程和未来方向部落所有制(原始社会末期)古代公社所有制和国家所有制(奴隶社会)封建的或等级的所有制(封建社会)资本主义所有制(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共产主义社会)亚细亚社会、古代社会(派生出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由日耳曼所有制派生)、资本主义社会原始社会、原始社会末期(亚细亚社会或原始公社所有制)三、阶级和阶级斗争理论阶级的无明确定义;与“生产关系”密切相关阶级与分工阶级关系和生产力发展阶级与斗争和冲突阶级斗争推动历史进步阶级的存在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这个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第三节马克思论现代性:资本主义及其后果现代社会是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为基础而建立的社会,即“资本主义社会”或“资产阶级社会”商品生产;剩余价值形式的改变;劳动力;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逻辑限制了机器大工业生产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生产)和实现过程(交换)资本主义经济秩序周期性危机的原因: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的比例性要求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追求与平均利润率不断下降趋势之间的矛盾;生产的无限扩大趋势与社会有支付能力的消费需求相对而言不断趋于缩小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阻碍了机器大工业条件下劳动过程的合理化趋势:旧的分工制度;工人无生命的存在;工人难以摆脱资本家的剥削,缺乏技能和知识社会日益两极分化和工人阶级普遍贫困化第四节走向“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对“现代性”的超越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的勾画:公有制;按需分配;商品、市场消失;消灭固定分工;消灭对立,国家消亡;暴力革命无产阶级承担历史使命社会主义革命应该也只能首先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发生;同时发生(生产力普遍发展和世界交往)没有经历资本主义制度或正在经历但生产力水平尚不发达的国家不应该也不可能发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立社会主义社会三阶段:革命转变时期;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高级阶段第五节马克思社会学理论的影响极其引发的争论广泛、深入、持久1、如何看待经济因素在社会生活中所具有的重要作用2、基本概念理解问题3、基本命题理解问题4、前期马克思主义和后期马克思主义思想关系的问题是否根本断裂;两种取向的马克思主义5、“五形态发展模式”普遍有效性问题6、现代性分析马克思;孔德和涂尔干;韦伯;吉登斯理论与实践的不符第三章埃米尔·涂尔干实证主义社会学模式最终创立第一节涂尔干的生平与基本理论关怀库朗热和布特鲁《论社会分工》《社会学研究方法论》《自杀论》《社会学年鉴》《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学院派社会学家19世纪西方发达国家在从前工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危机:经济危机;社会危机;精神危机理解危机思路:马克思主义者思路;密尔等自由主义者的思路(改良和完善自由主义制度);梅斯特尔等保守主义思路(恢复各种传统重建社会秩序);孔德等实证主义社会学家的思路(孔德主张重建与工业社会的特征相适应的新的社会秩序;涂尔干总体属孔德一路,集体意识,自由和秩序结合等)第二节现代性危机的根源:社会转型与失范《社会分工论》现代经济生活中存在着法律和道德的失范状态自由是一系列规范的产物失范原因:社会容量(人口的数量和关系)和社会密度(社会成员之间相互交往的频率和强度)促进了劳动分工;劳动分工改变了社会团结的基础;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在不同时代比重不同;劳动分工促进了机械团结向有机团结的过渡分工:创造了新的生存条件;加强了人们之间的联系;促进了个性发展反常分工造成社会矛盾和冲突,社会失序和社会危机三种反常分工:失范的分工;强制的分工(分工与人们嗜好和能力不相符合;违反等价交换原则的分工):原因是竞争者之间存在着各种外部竞争条件的不平等状况;不适当的分工更重视失范的分工,失范是社会危机的主要根源第三节消除危机的处方:职业群体与职业伦理建设危机产生于集体意识和社会规范的丧失反对马克思区分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否定前者,支持后者孔德重建社会秩序两方法法人团体(职业群体)层次上的集体意识和行为规范法人团体的起源、发展及随着大工业产生和发展而逐渐衰落国家在大工业时代的局限性;必须重建与大工业相适应的法人团体建立公共制度职业群体道德力量,为个人提供一个近期目标、对其产生强烈和持久影响的社会环境国家作用;社会整体层次上的集体意识和社会规范国家解放个人;维持国家作用:公共道德;制度建设国家、个人、法人团体的相互辅助和相互制约第四节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社会现象:不同于社会中的普遍现象;独立于个人的特殊现象;包括动作状态和存在状态,后者是前者的固定社会现象看做客观事物;具有外在性、突生性、强制性;不能用理解的方式研究科学研究的基本程序和方法:一、对社会现象的外部特征进行客观的观察(1)排除所有成见(2)根据社会现象的共同外部特征进行定义(3)客观的观察事物的外部特征:在观察中尽量排除个人主观感受,从那些比较确定的对象入手二、用社会现象来解释社会现象功能解释和因果解释社会现象原因只能从其他社会现象中去寻找社会环境现象和其他现象三、用比较方法来检验、证明事实之间的因果关系前提:事物的原因和结果只能是一一对应的剩余法;相同法;相异法;共变法(最有效)比较研究三个系列:一个单独社会;同一社会类型;不同社会类型社会学研究方法的特点:社会学是一门独立的科学;客观性;把社会现象当做客观的事物第五节自杀现象的社会学研究《自杀论》;对社会现实的道德关怀和对社会学研究方法的科学主张结合研究原因;自杀两要点;自杀具有社会性质:自杀率;否定性回答从反面说明“社会现象只能用社会现象来解释”;否定了生理-心理特征和外部环境对自杀率影响采用溯源学方法(即通过追溯导致现象的原因进行分类)划分自杀类型1、利己型自杀由极端的个人主义引发的自杀2、利他型自杀过度的利他主义导致的自杀义务利他型;自由利他型;强烈利他型3、失范型自杀人们的行动缺乏适当的规范以及由此引起的痛苦而导致的自杀行为,往往伴随着社会动荡一定程度的自杀是正常现象;不正常的自杀当前欧洲是个人主义盛行导致的利己型自杀担当社会整合的群体不能是国家、宗教或家庭,只能是职业团体第六节宗教的起源和功能宗教作为一种特殊的集体意识反对超自然崇拜和神行人格界定宗教神圣事物和凡俗事物的联系和隔绝宗教与巫术区别宗教是一种与众不同、又不可冒犯的神圣事物有关的信仰与仪轨所组成的统一体系,这些信仰与仪轨将所有信奉它们的人结合在一个被称之为“教会”的道德共同体之内神圣事物与凡俗事物的区分以及与此相应的宗教情感正是根源于人们的社会生活图腾崇拜:氏族的神、图腾本原,都只能是氏族本身而不可能是别的东西;本原性的力即社会对人们所具有的强制力、激发力,这两种力导致了神圣世界和世俗世界的分离,并最终形成了宗教情感社会对人的强制力和激发力往往在一定时期格外明显-仪式图腾崇拜的社会性质起源于社会生活,并维持和再造着社会生活宗教仪典的作用-聚集个体宗教是一种特殊的社会事物:两个方面宗教仪式;理论或教义宗教理论特征:与现代科学相协调;某些方面超越现代科学第七节涂尔干社会学理论的简要评价贡献:社会整合与社会秩序研究社会新视角:劳动分工决定的功能关系实证主义,确立了社会学在现代社会科学中的学科地位;“社会学主义”方法论一系列经验研究推动了相关领域社会学研究的开展欧洲讲授社会学第一人;欧洲第一个社会学系;《社会学年鉴》批评:主题保守;视角片面;方法论主张过于极端;对《自杀论》《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批评第四章马克斯·韦伯第一节生平与学术背景一、生平1864年生于德国《社会科学文献》《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社会科学方法论》《经济与社会》二、学术背景英法实证主义;德国浪漫主义;德国古典哲学1、德国唯心主义的遗产温德尔班德;李凯尓特;狄尔泰;雅斯贝斯2、德国历史主义和社会学的影响一般性;特殊性齐美尔;滕尼斯3、尼采和马克思的影响意识和利益在任何情况下都保持完全独立的学术立场,拒绝屈从任何思想路线第二节理解社会学及其方法论基础社会行动;个体行动者;主观目的和意义;理解一、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社会生活领域的独特性反对实证主义和历史学派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区分是科学家的兴趣和目的的不同,而非研究方法上的不同方法论的史学和社会学统一二、价值相关和价值中立价值相关:选题价值中立:客观和中立的态度从事研究;区分“事实领域”和“价值领域”三、理解社会学1、理解社会学旨在对社会行动作出解释性理解以获得对这一行动的原因、进程和结果解释的科学理解:合理明晰的;移情明晰的理解和解释的关系2、社会行动及其分类社会行动含义;两个条件四种社会行动3、韦伯方法论上的个人主义个人;集体方法论上个人主义;社会唯名论个别化的方法;个人主义整体/个体二元对立调和;德国历史主义传统和近代科学追求的结合四、理性类型两个特征目的:现实与理想比较获得对行动者赋予行动的主观意义的理解和解释三种理性类型:历史性的具体特点;包含社会现实的现象因素;一种具体行动的合理化设想五、因果性和或然性用或然性表述因果性历史学与社会学关于因果性的不同在新康德主义基础上,在社会认识上提倡因果多元论,要找到全部因果关系是极其复杂的第三节理性与现代性西方文明如何走向现代性;科学与理性在社会中的特殊地位;现代性的限制所在一、目的理性与价值理性概念和区别合理性和非理性的相互转换、动态发展和辩证关系宗教的世俗化、常规化目的-工具合理性称为形式合理性;价值合理性称为实质合理性合理性和非理性的相对主义化二、信念伦理与责任伦理一切以伦理为取向的行动都可以分成这两类一个在于信念(主观价值认定);一个在于责任(行为后果负责)责任伦理与此岸性联系;信念伦理与彼岸性相通神秘主义宗教与信念伦理;禁欲主义宗教与责任伦理新教伦理-责任伦理-入世-目的合理性(肇源于价值合理性)理性主义发展的逻辑这种理性是西方社会现代性的体现,同时也给西方社会带来深刻的社会问题三、理性与现代性职业人;驱魅;秩序人;理性中的非理性成分形式合理性和实质非理性;理性化导致了非理性生活方式;异化;悲观立场:人在理性逻辑面前无能为力第四节政治社会学理性化渗透到政治领域一、韦伯政治社会学基本概念权力;统治;纪律三者联系与区别信仰体系、自愿服从,构成权威系统合法性:乃是促使一些人服从某种命令的动机,而不论这些命令是由统治者个人签发,亦或是通过契约、产生抽象的法律条文、规章或命令形式出现祛除巫魅的当代资本主义在功能方面的形式合理性和价值方面的实质非理性二、三种统治类型两类、五种正当性与四种行动类型;三种基础:理性的基础;传统的基础;卡里斯马基础1、传统型统治风俗习惯、伦理道德;宗法制;世袭;主子与奴仆;五个特征2、个人魅力型统治出色感召力领袖拥戴和信仰;革命力量,伴随社会革命运动;人治;暂时性3、法理型统治法律都是以目的合理性或价值合理性(或两者兼有)为目标制定;科层制三、科层制(官僚制)精确性;稳固性;纪律性;严谨性;可信性;可计算性;非人格化;技术统治和专家治理;形式合理;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政治社会学和组织社会学的开创者第五节宗教社会学宗教视为一种救赎论理性化一、韦伯对神秘主义和禁欲主义两类宗教的讨论先知和预言;两种先知;禁欲或自制救赎的两种方式:入世和出世入世禁欲主义:新教,把尘世的劳动看做人的天职,努力而勤勉的工作被视为赎罪和获救的手段,甚至是荣耀上帝的行为出世禁欲主义:天主教,完全拒绝外部尘世,拒绝任何世俗诱惑,把一切世俗生活都看做不具有道德意义上善的性质入世神秘主义:儒教,遵从某种圣统,信奉千年不变的传统权威,要求顺应世俗,但带有悲观论和宿命论的色彩出世神秘主义:佛教,厌弃世俗,沉于冥想二、《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资本主义精神强调透过一种诚实、有信用的方式去赚的财富,不是罪恶,反而是一种美德加尔文教:预定论资本主义精神与传统生活态度相对立劳动天职:上帝安排的任务,使世俗生活神圣化施路赫特:劳动义务;现世成就荣耀上帝;反对奢侈逸乐;除魅(韦伯理性化两个标准:除魅程度;系统化程度);选民隔断传统人际关系第六章结语社会学理论、方法、研究对象规定理性主义者和自由主义者的思想矛盾;追求无偏和完美的理论,过于宏大;西方中心主义立场第五章格澳尔格·齐美尔第一节齐美尔的生平及主要著述1858年德国著作三个时期:19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哲学研究时期;19世纪90年代末至20年代初社会学研究时期;生活哲学和新形而上学研究时期认识论时期-社会学时期-形而上学时期第二节从哲学思辨到经验事实的观察:早期思想演变扬弃了某种哲学传统,选择了一种从经验事实出发观察世界的视角文化是人际互动和相互作用的产物,而不是先验的东西实然表述和应然表述;价值中立论质疑先验的规范性观点对社会主义的实践和理论上矛盾的态度社会不断发展和分化导致个性形成,同时群体成员中的个人接近陌生人社会中相互作用的程度和分化的程度是同步发展的,其决定性因素是生产力发展、劳动分工发展以及文化发展未来社会将是世界社会:个人在其生活的社会中自由交往原子论和集体论之争;过程分析方法取代前二者社会学没有自己专门的研究对象,而只是研究其他科学已经整理出的材料,并且从这些材料中获得新的综合和观点人们共同生活的形式的描写和规则的发现社会是所有社会性的相互作用的总和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区分;社会发展不存在规律分化;个人化和社会化分析氏族社会第三节货币、交换及其后果学科的上限和下限货币绝对客观现代国民经济学的“二重弥补”:认识论方面的反思;玄思认识论的综合立场绝对论世界观和相对论世界观之间的统一经济价值归因于经济交换中的主体间性结构估价;经济价值的产生;客体的价值;交换与相互作用;竞争;中间性的世界货币:对抗关系的化解;超时间性和无限性相对性和相互作用的纯粹形式第四节现代生活的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