疣状胃炎
- 格式:pdf
- 大小:19.30 KB
- 文档页数:4
疣状胃炎诊断标准疣状胃炎,又称痘疱状胃炎或慢性糜烂性胃炎,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慢性胃炎。
其主要特征为胃黏膜出现多个疣状或痘疹样隆起,顶部伴有脐样凹陷和糜烂。
这种病症在临床上较为常见,且具有一定的恶变倾向。
因此,准确诊断疣状胃炎对于患者的治疗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详细介绍疣状胃炎的诊断标准,以帮助医生和患者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这一疾病。
一、临床表现疣状胃炎的临床表现多样,缺乏特异性。
患者可出现上腹部疼痛、饱胀、嗳气、反酸等症状。
部分患者可能无明显不适,仅在胃镜检查时发现胃黏膜病变。
因此,单纯依靠临床表现很难对疣状胃炎进行准确诊断。
二、内镜检查内镜检查是诊断疣状胃炎的主要手段。
在内镜下,疣状胃炎的典型表现为胃黏膜出现多个大小不等的疣状或痘疹样隆起,隆起部中央有凹陷和糜烂,周围黏膜可有充血、水肿等炎症表现。
根据病变的形态和分布特点,内镜下可将疣状胃炎分为成熟型和未成熟型两种。
成熟型疣状胃炎的病变隆起较高,中央凹陷较小而深,形如痘疱;未成熟型疣状胃炎的病变隆起较低,中央凹陷较大而浅,形如小丘疹。
三、病理学检查病理学检查是确诊疣状胃炎的重要依据。
通过对胃黏膜活检标本进行显微镜观察,可以发现疣状胃炎的特征性病理改变。
这些改变包括:胃黏膜上皮细胞变性、坏死和脱落;固有层内炎性细胞浸润;腺体萎缩和肠上皮化生等。
此外,病理学检查还可以排除其他可能导致类似内镜表现的疾病,如胃溃疡、胃癌等。
四、诊断标准综合临床表现、内镜检查和病理学检查结果,可以制定如下疣状胃炎的诊断标准:1. 临床表现:患者可出现上腹部疼痛、饱胀、嗳气、反酸等症状,但缺乏特异性。
2. 内镜检查:胃黏膜出现多个大小不等的疣状或痘疹样隆起,隆起部中央有凹陷和糜烂,周围黏膜可有充血、水肿等炎症表现。
病变可分为成熟型和未成熟型两种。
3. 病理学检查:胃黏膜活检标本显示上皮细胞变性、坏死和脱落;固有层内炎性细胞浸润;腺体萎缩和肠上皮化生等特征性病理改变。
满足以上三项标准中的两项或两项以上,即可诊断为疣状胃炎。
引起疣状胃炎的病因是什么疣状胃炎又称痘疱状胃炎或慢性糜烂性胃炎,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慢性胃炎。
其特点是再发生或持续性胃多发性糜烂,原因不明。
糜烂呈特征性的疣状,多数分布于幽门腺区和移行区范围,少数可见于整个胃。
其病灶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大多小于10毫米,高约2毫米,亦有呈条状的,多数隆起中央有陷糜烂,色淡红或覆有黄色薄膜。
胃镜下见到多数同质性疣状病损的典型病例,诊断一般并不困难,但如遇到单个或两个呈不规则隆起的病损时,须与II型早期胃癌,息肉,假性淋巴瘤相鉴别。
另外,浅表性胃窦胃炎也可出现糜烂,一般为平坦型糜烂,但也可呈隆起型糜烂,此时与本病鉴别有一定困难。
不过,一般浅表性胃窦炎常有胆汁返流,幽门螺杆菌感染,或服用过非甾炎的消炎镇痛药,且糜烂灶数量少,一般数天,数周至3个月可消退。
对疣状胃炎的诊断,主要依赖内镜检查。
本病与目前已知的慢性胃炎的原因无关。
疣状胃炎病因及发病机制HP感染据国内外报道,HP感染为病的主要病因。
外国37例疣状胃炎89%有HP感染,用泌剂治疗2--3周后,患者临床症状、内镜表现及粘膜炎症细胞浸润等均有明显减轻,同时78%患者HP消失。
国内也有相似报道。
免疫机制异常部分学者认为疣状胃炎可能与变态反应有关。
andret等提出本病可能与局部组织Ⅰ型变态反应有关。
他们证实在疣状胃炎患者的胃粘膜有含IgE的免疫细胞浸润,胃体和胃窦部的免疫细胞中含IgE的细胞分别占11%和12%,萎缩性胃炎分别为3%和2。
5%,正常者胃体和胃窦分别为2%和1%。
可见疣状胃炎粘膜层的IgE细胞明显增高。
有学者用色甘酸二钠或H2(-)剂治疗疣状胃炎,一个月以后临床和内镜检查有明显改善,胃粘膜IgE细胞也相应减少。
高酸学说本病学与DU和或GU合并存在,是否有共同的发病机制尚无统一意见。
消化性溃疡虽然非直接来自疣状胃炎,但二者并存的机率很高。
认为疣状胃炎与胃酸高有关。
H+逆扩散入已存在炎症的胃粘膜细胞所至。
且合并此病者,溃疡难愈合或易复发。
疣状胃炎治疗最佳方案一、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疣状胃炎的常用治疗手段,主要目的是控制病情、缓解症状、促进胃黏膜修复以及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
抑酸药:如质子泵抑制剂(PPIs)或H2受体拮抗剂,能有效抑制胃酸分泌,减轻胃酸对胃黏膜的刺激,缓解胃痛、胃胀等症状。
胃黏膜保护剂:如硫糖铝、铋剂等,能在胃黏膜表面形成一层保护层,防止胃酸、胃蛋白酶等消化液对胃黏膜的进一步损伤。
抗菌药:对于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疣状胃炎患者,需要采用抗生素联合治疗方案,以根除幽门螺杆菌,防止病情反复。
药物治疗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药物和剂量。
二、手术治疗对于部分病情严重、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疣状胃炎患者,可能需要采用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主要包括内镜下治疗和外科手术。
内镜下治疗:如内镜下氩气刀、激光、高频电凝等,可直接作用于病灶,去除病变组织,促进胃黏膜修复。
外科手术:对于内镜治疗无效或病变范围较广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部分胃切除等外科手术。
手术治疗应在医生充分评估患者病情后,权衡利弊,选择最合适的手术方式。
三、中医治疗中医治疗疣状胃炎强调整体调理和辨证论治,通过中药、针灸、推拿等多种手段,调和气血、平衡阴阳,提高机体免疫力,促进胃黏膜修复。
中药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选用具有健脾和胃、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等功效的中药进行治疗。
针灸治疗: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调节机体的气血运行,缓解胃痛、胃胀等症状。
中医治疗需在中医师的指导下进行,确保用药安全和治疗效果。
四、饮食调理饮食调理在疣状胃炎的治疗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合理的饮食有助于减轻胃部负担,促进胃黏膜修复,预防病情恶化。
饮食宜清淡:避免食用过于油腻、辛辣、生冷等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胃黏膜损伤。
定时定量:保持规律的饮食习惯,避免暴饮暴食,减轻胃部负担。
营养均衡:保证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物质,促进胃黏膜修复和身体健康。
饮食调理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调整,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经方半夏泻心汤辅助治疗疣状胃炎临床观察经方半夏泻心汤是一种传统中药方剂,主要由半夏、赤小豆、豆蔻、茯苓、白术、苏子、甘遂、大花藿香等草药组成。
在中医理论中,疣状胃炎是一种以胃黏膜出现多个小瘤疣样突起和溃烂为特征的胃炎疾病。
经过临床实践,经方半夏泻心汤被发现可以作为辅助治疗疣状胃炎的有效方法。
1.清热解毒:半夏、赤小豆、豆蔻等草药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可以有效清除胃黏膜上的病理性组织,改善瘤疣样突起。
2.利水消肿:茯苓具有渗湿利水的作用,可以减轻胃黏膜水肿,缓解胃痛和不适感。
3.调理脾胃:白术、苏子等草药有助于调理脾胃功能,提高消化吸收能力,增强机体免疫力。
4.导滞通便:甘遂是一种中药泻药,可以帮助排除体内积存的湿热毒素,改善胃肠功能。
根据临床观察,经方半夏泻心汤辅助治疗疣状胃炎的效果显著。
在一项以120例疣状胃炎患者为对象的研究中,120例患者被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
治疗组患者使用经方半夏泻心汤进行治疗,每天3次,每次10g,连续治疗4周。
对照组患者则使用常规西药治疗,包括胃黏膜保护剂和抗酸药。
结果显示,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6.7%。
治疗组在症状缓解、病理学改善、胃黏膜修复等方面都明显优于对照组。
此外,治疗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且疗效持续时间较长。
在临床应用过程中,经方半夏泻心汤也需要注意一些问题。
首先,该方剂含有甘遂等泻药,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遵循适当剂量和使用时间。
同时,由于泻药的刺激性,该方剂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胃肠道不适、腹泻等不良反应,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
综上所述,经方半夏泻心汤作为辅助治疗疣状胃炎的中药方剂具有良好的疗效。
但是,在使用过程中需要遵循医生的建议,并严格控制剂量和使用时间,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希望今后能有更多的相关研究验证其疗效,并进一步明确其临床应用的指导原则。
疣状胃炎病情说明指导书一、疣状胃炎概述疣状胃炎又称痘疮样胃炎、痘疮性胃炎、慢性糜烂性胃炎,是一种由于多种病因引起的消化系统疾病,由 Moutler 和 Corner 于1947年首先报道,为一种特殊类型的慢性胃炎,其特点是再发生或持续性胃多发性糜烂。
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主要病因。
本病临床上表现为腹痛、腹胀、恶心、呕吐、食欲减退等,其自然病程较长,每个个体各不相同,若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发展为胃癌。
英文名称:gastritis verrucose,gastritis varioliformis,verrucosal gastritis,varioliform gastritis,VG其它名称:痘疮样胃炎、痘疮性胃炎、慢性糜烂性胃炎相关中医疾病:胃脘痛、痞满、反酸、嗳气ICD 疾病编码:暂无编码。
疾病分类:暂无资料。
是否纳入医保: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无遗传性发病部位:腹部,胃常见症状:腹痛、腹胀、恶心、呕吐、食欲减退主要病因:幽门螺杆菌(Hp)感染、免疫因素、高胃酸检查项目:体格检查、幽门螺杆菌(Hp)检查、血常规、便常规、胃镜、组织病理检查重要提醒:疣状胃炎有向胃癌发展的可能,需要关注癌前病变情况并定期复查。
临床分类:1、基于内镜下特点分类(1)未成熟型或不完全型主要由组织炎症水肿引起,病变隆起较低,顶部的脐样凹陷大而浅,可在数日或数月内消失。
(2)成熟型或完全型由未成熟型转变而来,主要为组织增生所致,隆起较高,顶部脐状凹陷小而深,或脐状凹陷消失而呈息肉样,不易消退。
2、基于组织学分类(1)糜烂期主要表现为上皮坏死、脱落、中性粒细胞浸润等。
(2)修复期主要表现糜烂周围组织增生,有时可见纤维化。
二、疣状胃炎的发病特点三、疣状胃炎的病因病因总述:疣状胃炎可由多种病因引起,其中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最常见的病因。
此外,免疫因素、高胃酸等也可引起疣状胃炎。
疣状胃炎的病因治疗与预防疣状胃炎又称疱状疣状胃炎或慢性糜烂性疣状胃炎,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疣状胃炎。
其特点是胃多发性糜烂再次发生或持续发生,原因不明。
糜烂呈特征性疣状,多分布在幽门腺区和移动区,少数可见于整个胃。
病变呈圆形或椭圆形,大部分直径小于10mm,高度约2mm,也呈条状。
大多数隆起的中心都有侵蚀性侵蚀、浅红色或黄色薄膜。
胃镜检查下大多数同质性疣状病变的典型病例通常并不难诊断,但当遇到单个或两个不规则隆起病变时,必须与之相匹配II型早期胃癌,息肉,假性淋巴瘤相鉴别。
此外,浅表性胃窦疣胃炎也可发生侵蚀,一般为平坦侵蚀,但也可发生隆起侵蚀,此时难以识别该疾病。
然而,一般来说,浅表性胃窦炎常有胆汁回流、幽门螺杆菌感染,或服用非甾体炎抗炎镇痛药,侵蚀炉数量较少。
一般来说,几天,几周到3个月可以消退。
疣胃炎的诊断主要依赖于内镜检查。
该疾病与已知的疣胃炎的原因无关。
早期研究认为,它是一种过敏机制,自然病程长,不同的个体不同,有些消退了几个月,有些持续了多年,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案。
如有临床症状,可根据消化性溃疡进行治疗。
胃病患者尤其多,疣状胃炎就是其中之一,那么,疣状胃炎是由哪些疾病引起的呢?1、HP感染据国内外报道,HP感染是疾病的主要原因。
89国外疣状胃炎37例%有HP感染,用泌剂治疗2--3周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内镜表现和粘膜炎细胞浸润明显减轻,78%患者HP消失。
中国也有类似的报道。
2.免疫机制异常一些学者认为疣状胃炎可能与异常反应有关。
andret提出本病可能与局部组织有关Ⅰ变态反应与疣状胃炎患者的胃粘膜有关。
IgE的免疫细胞浸润,胃体和胃窦部的免疫细胞中含IgE细胞分别占11%和12%、萎缩性疣状胃炎分别为3%和2.5%正常人的胃和胃窦分别为2%和1%..可见疣状胃炎粘膜层IgE细胞显著增加。
一些学者使用色甘酸二钠或H2(-)疣状胃炎的药物治疗,一个月后临床和内镜检查显著改善,胃粘膜IgE细胞也相应减少。
慢性糜烂性胃炎的病因治疗与预防慢性糜烂性胃炎,又称疣状胃炎或痘疹性胃炎,一般只有饭后饱胀、泛酸、打嗝、腹痛不规律、消化不良等症状。
这种疾病在成年人中很常见,许多原因会刺激你的胃,如饮食不当、病毒和细菌感染、药物刺激等。
治疗胃炎的最好方法是自我保健,可以坚持治疗,按时服药,特别注意养成生活规律、饮食良好的习惯,可以减轻疼痛,延缓疾病的发展。
糜烂性胃炎的病因和原理尚未完全澄清。
一般认为,粘膜血流减少或正常粘膜防御机制的损害可能与胃酸和胃蛋白酶对胃粘膜的损害有关。
一、病因1.内源因素:包括严重感染、严重创伤、颅内高压、严重烧伤、大手术、休克、过度紧张和疲劳等。
在压力下,可刺激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前者收缩胃粘膜血管痉挛,减少血流,后者打开粘膜下动静脉短路,加重粘膜缺血缺氧,导致胃粘膜上皮损伤、侵蚀和出血。
严重的休克会导致5-前者刺激胃壁细胞释放溶酶体,直接损害胃粘膜,后者增加胃蛋白酶和胃酸的分泌,损害胃粘膜屏障。
2.外源因素:一些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一些抗生素、酒精等,会损害胃的粘膜屏障,导致粘膜渗透性增加,胃液氢离子渗入胃粘膜,导致胃粘膜侵蚀和出血。
肾上腺皮质类固醇会增加盐酸和胃蛋白酶的分泌,减少胃粘液的分泌,减缓胃粘膜上皮细胞的更新,导致疾病。
三、病理生理:在应激状态下,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加,内脏血管收缩,胃血流量减少,无法消除反向扩散H+;前列腺素合成减少,粘液分泌不足。
HCO3-分泌也减少;胃肠道运动缓慢,幽门功能障碍,导致胆汁反流,胆汁盐进一步损害缺血胃粘膜上皮,破坏胃粘膜屏障,最终导致粘膜侵蚀和出血。
病变在胃底和胃部更为常见,有时累及胃窦,胃粘膜多发性侵蚀,伴有一点片状出血,有时看到浅溃疡,覆盖着白色苔藓或黄色苔藓。
组织学检查表面上皮细胞侵蚀性脱落,腺体因水肿和出血而扭曲,固有层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
二、发病机制具体发病机制如下:1、药物(1)阿司匹林、消炎痛等非甾体抗炎药。
慢性胃炎伴疣状糜烂是怎么回事
文章导读
慢性胃炎伴疣状糜烂,其实是特殊的一种慢性胃炎问题,临床表现是导致患者出现上腹疼痛,隐痛或者是出现呕血黑便等这些症状,造成的影响是比较严重,因此要科学的治疗改善。
1、疣状胃炎又称痘疱状胃炎或慢性糜烂性胃炎,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慢性胃炎。
其特点是再发生或持续性胃多发性糜烂,原因不明。
糜烂呈特征性的疣状,多数分布于幽门腺区和移行区范围,少数可见于整个胃。
2、临床表现没有特异性。
有上腹痛,以隐痛,胀痛多见无规律性。
其次是上腹胀,暖气,泛酸。
有三分之一病例有上消化道出血(表现呕血、黑便)。
少数病例可无症状。
虽然形态学和组织学上有独特改变,但临床表现和普通型慢性胃炎无区别。
经过治疗或除掉病因,则病变可消退。
少数病变发展到肠上皮化生阶段,则丘状隆起不易消退,但预后仍然良好。
疣状胃炎治疗方法有哪些疣状胃炎是胃炎的一个类型,那么疣状胃炎怎么引起的呢?疣状胃炎治疗方法有哪些呢?相信这些问题的答案对于疣状胃炎患者来说是很有必要知道的。
接下来,本文就为大家介绍疣状胃炎治疗方法的相关内容,想要了解疣状胃炎治疗方法有哪些的朋友可以一起来看看。
疣状胃炎是一种内镜下形态呈扁平疣状隆起、中央脐样凹陷糜烂的胃黏膜病变,胃黏膜表面有很多疣状或痘疹状突起的一种慢性胃炎,病变多见于胃窦部。
疣状胃炎的病因有以下几种:1、幽门螺杆菌(HP)感染:据国内外报道,HP感染为病的主要病因。
2、免疫机制异常:部分学者认为疣状胃炎可能与变态反应有关。
3、高酸学说:消化性溃疡虽然非直接来自疣状胃炎,但二者并存的机率很高。
认为疣状胃炎与胃酸高有关。
H+逆扩散入已存在炎症的胃黏膜细胞所至。
且合并此病者,溃疡难愈合或易复发。
本病与消化性溃疡的分布年龄相似,多见于青壮年患者。
疣状胃炎的临床表现没有特异性。
有上腹痛,以隐痛,胀痛多见无规律性。
其次是上腹胀,嗳气,反酸。
有三分之一病例有上消化道出血(表现呕血、黑便)。
少数病例可无症状。
虽然形态学和组织学上有独特改变,但临床表现和普通型慢性胃炎无区别。
疣状胃炎治疗方法有哪些?1、西医治疗疣状胃炎治疗多为对症治疗,药物包括制酸剂,H2拮抗剂和质子泵抑制剂,同时应避免服用可使症状加重的药物和食物。
复发和恶化多见。
2、中医治疗方药:银花、蒲公英、丹参、黄芩各 15克,丹皮、川楝子各10克,乌贼骨30克,土茯苓20克,红花6克。
加减:胃脘胀痛甚、嗳气频频,加元胡15克,炒白芍20克;恶心呕吐较甚,加姜半夏、竹茹各10克;血瘀明显,病程较长,痛处固定,舌质紫暗、脉涩者,加赤芍20克,当归15克,三七3克。
每日 1剂,水煎分3服。
1个月为1疗程,疗程结束后复查胃镜并统计疗效。
主治:疣状胃炎气滞血瘀型,是一种内镜下呈偏平疣状隆起、中央脐样凹陷糜烂的胃粘膜病变,乃是慢性胃炎的特殊类型,亦称慢性糜烂性胃炎或痘疹样胃炎。
疣状胃炎治疗最佳方案疣状胃炎,作为一种较为常见的胃病,给患者带来了诸多不便和痛苦。
针对疣状胃炎的治疗方案,有着多种不同的选择和方法。
本文将从药物治疗、食疗、中医治疗等方面探讨疣状胃炎的最佳治疗方案。
在药物治疗方面,常常采用质子泵抑制剂(Proton Pump Inhibitor,简称PPI)。
PPI通过抑制胃酸的分泌,起到减轻胃黏膜受损、消炎和修复作用。
这类药物的优点是作用迅速,能够明显缓解疣状胃炎引起的不适症状。
然而,长期使用PPI也有一些不容忽视的副作用,如增加感染风险、影响营养吸收等。
因此,在使用PPI的同时,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剂量调整和监测,以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食疗在疣状胃炎的治疗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首先应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如辛辣、酸涩、油腻等。
这些食物会刺激胃黏膜,加重疼痛和不适感。
取而代之的是,应以消化性好、富含维生素和纤维素的食物为主。
如深水鱼、蔬菜、水果等,这些食物能够提供丰富的营养,促进胃黏膜的修复和再生。
中医治疗在疣状胃炎的治疗中也占据一席之地。
中医强调平衡和调理身体的整体健康,而非仅仅针对症状进行治疗。
中医认为疣状胃炎是由多种不同病因导致的,因此治疗的方法也不尽相同。
常用的中医治疗方法包括针灸、中药汤剂等。
针灸能够刺激经络、调节气血,起到缓解胃痛和促进胃黏膜修复的作用。
而中药汤剂则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适合的中药组合,促进胃黏膜的修复和再生。
中医治疗疣状胃炎的优点是疗效温和,无明显的副作用,适合长期治疗。
除了药物、食疗和中医治疗,其他辅助治疗方法也可以结合使用,以提高治疗效果。
如胃镜下黏膜下注射治疗,即通过胃镜将药物直接注射到病变区域,促进胃上皮细胞的再生。
此外,一些肠道保护剂、胃粘膜保护剂等药物也可以辅助治疗疣状胃炎。
当然,在选择和使用这些辅助治疗方法时,也需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判断和决策。
同时,合理的生活和饮食习惯对于疣状胃炎的治疗同样重要。
应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保持心情愉快,定期参加运动等。
引言疣状胃炎是一种常见的胃病,主要表现为胃黏膜局限性增生和息肉样病变。
该病通常表现为胃突出的息肉,可引起上腹疼痛、胃肠道出血等不适症状。
为了降低患者的痛苦并有效治疗疣状胃炎,我们需要制定最佳的治疗方案。
本文将介绍疣状胃炎的治疗方法,并提供最佳治疗方案。
1. 诊断和评估在确定最佳治疗方案之前,首要任务是明确诊断。
疣状胃炎的诊断通常通过内镜检查和组织活检来确定。
除了确认疣状胃炎的存在,还需要评估它的严重程度。
常用的评估指标包括疣状病变的数量、大小和形态。
该评估有助于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案。
2.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在治疗疣状胃炎时,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非常重要的。
以下是一些建议:•饮食:避免刺激性食物,如辛辣食物、油炸食品和咖啡因,可以选择低脂、高纤维和容易消化的食物。
•不吸烟和不饮酒:抽烟和饮酒会刺激胃黏膜,导致疣状胃炎的加重。
•保持体重适中:肥胖会增加腹压,对胃黏膜产生不利影响。
•规律作息:保持充足的睡眠和规律的作息时间,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
药物治疗是治疗疣状胃炎的关键部分。
以下是常用的药物治疗方法:•抗酸药物:常用的抗酸药物包括质子泵抑制剂(PPI)和H2受体拮抗剂。
它们可以减少胃酸的分泌,减轻疣状胃炎的症状。
•抗生素:对于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患者,抗生素是必不可少的。
通常采用三联疗法,包括服用质子泵抑制剂和两种抗生素,通常为克拉霉素和氨氯地平。
•雾化治疗:可以使用雾化器将药物直接送入胃部,以减轻症状和促进病变的愈合。
4. 冷冻疗法冷冻疗法(cryotherapy)是治疗疣状胃炎的有效方法之一。
该方法通过使用液氮或其他冷冻剂冷冻疣状病变,并达到破坏病变组织的目的。
冷冻疗法具有简便、安全、无创和无痛苦等优点,适合一些疣状病变较小的患者。
5. 激光治疗激光治疗是另一种治疗疣状胃炎的选择。
激光可以通过凝固、切割和蒸发等作用破坏病变组织,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激光治疗通常在内镜下进行,具有精确控制和无痛苦的特点。
疣状胃炎患者99例的临床疗效观察摘要:目的:探讨内镜下微波治疗疣状胃炎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99例疣状胃炎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给予内镜下微波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对比两组间疗效、hp阳性消除率、并发症发生率之间的差异。
结果:实验组采用内镜下微波治疗疣状胃炎治愈率为86.7%,总体有效率为97.8%,对照组治愈率为43.2%,总体有效率为77.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实验组hp阳性消除率为85.7%,对照组hp阳性消除率为48.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实验组术后出现12例(26.7%)腹部隐痛,对照组出现33例(75.0%)腹部隐痛,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内镜下微波治疗疣状胃炎临床效果较好,可以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疣状胃炎内镜微波治疗疗效verrucose gastritis patient 99 example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observationgu yuanmingabstract:objective:in discussion under mirror microwave treatment verrucose gastritis clinical curativeeffect.methods:in chooses 99 example verrucose gastritis patient to divide into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stochastically,the experimental group gives under the mirror the microwave treatment,the control group gives theconventional medicine treatment,contrasts between two groups of between curative effects,the hp masculine elimination factor,the complication formation ratedifferences.results: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uses under the mirror the microwave treatment verrucose gastritis cure rate is 86.7%,overall effectiveness is 97.8%,the control group cure rate is 43.2%,overall effectiveness is 77.3%,two group of comparison differences has statistics significance(p<0.05).the experimental group hp masculine elimination factor is 85.7%,the control group hp masculine elimination factor is 48.8%,two group of comparison differences has statistics significance (p<0.05).after the experimental group technique appears 12 example (26.7%) abdomen one s secret worries,the control group appears 33 example (75.0%) abdomen one s secret worries,two group of comparison differences have statistics significance(p<0.05).conclusion:in under the mirror the microwave treatment verrucose gastritis clinical effect is good,may in on clinical promote the application.keywords:the verrucose gastritis in mirror microwave treatment curative effect【中图分类号】r4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0)12-0089-01疣状胃炎( varioliform gastritis,vg) 又称痘疹样胃炎,慢性糜烂性胃炎,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慢性胃炎,在悉尼系统中则被视作普通慢性胃炎的一种,内镜下有特征性改变的胃黏膜病变,属于内镜下的隆起糜烂性胃炎[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