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疣状胃炎的西医治疗
- 格式:pdf
- 大小:337.68 KB
- 文档页数:2
疣状胃炎如何治?疣状胃炎属于慢性胃炎中一种比较特殊的疾病,一般疣状胃炎在内镜下呈现出来的是胃粘膜扁平疣状隆起,并伴有中间脐样塌陷甚至是糜烂的症状,此外,患者胃粘膜的表面还会出现很多疣状、痘状凸起的情况,一般发病在胃窦部位。
主要的发病原因是1)患者出现幽门螺杆菌感染;2)患者的免疫机制出现异常的情况;3)患者的胃酸过高。
疣状胃炎和消化性溃疡患者发病的年龄分布很相似,一般都会在青壮年之间发生。
疣状胃炎的患者一般不会有特别的临床表现症状,患者会出现上腹隐隐作痛,也会出现没有规律性的腹部胀痛,有一些患者会出现尾部反酸、嗳气的症状,小部分的患者会出现消化道出血,呕血、黑便,极个别的患者没有症状,在临床表现上和普通的慢性胃炎的症状比较相似。
一、西医治疗(一)保守药物治疗疣状胃炎的患者因为出现胃酸比较高,胆汁反流、幽门螺杆菌感染等问题,所以在治疗方面需要通过抑算、治疗幽门螺杆菌和保护胃黏膜来进行治疗。
一般来说在西医药物保守治疗方面主要采用抵抗幽门螺杆菌三联疗法,主要是以胶体铋或者是PPI加上两种抗生素,联合胃粘膜保护剂来进行治疗。
而根据研究者的研究发现,单纯的依靠西药治疗疣状胃炎,患者比较容易复发,并且对那些比较成熟疣的治疗效果并不是很好,患者病灶完全清除的情况非常少。
(二)创伤性治疗方法(1)微波治疗方法;这种治疗方法主要是通过微波的热效应来对患者病灶进行治疗,从而实现改善患者局部症状,消除炎症的目的。
通过微波热效应的治疗方法,可以让患者的胃粘膜小动脉和毛细血管扩张,并加速患者的血液循环,调整患者的局部营养和代谢的情况,让患者的局部免疫防御性更强,减少炎症的出现。
另外,微波热效应联合抗幽门螺杆菌药物来治疗疣状胃炎可以对患者的炎症和病灶进行同时治疗的作用,有着比较明显的效果。
(2)热极治疗法;主要是借助于热传导和热辐射的原理来对患者的局部病灶进行快速升温治疗从而达到凝固热凝的效果,加速病灶坏死脱落的目的。
在胃镜的辅助下,通过热极治疗仪来对疣状胃炎患者进行治疗,治疗方法更加简单快捷,效果更加彻底和明显,并且治疗组织的损伤性也比较小,大大的提升了治疗安全性,是现阶段,治疗疣状胃炎的一种理想方法。
疣状胃炎中西医治疗进展刘晏;刘定;余莉芳【摘要】@@ 疣状胃炎(VerrUCOUS gastritis,VG)是一种具有特征形态学表现的慢性胃炎,临床表现以中上腹痛、嗳气、恶心、呕吐、饱胀、泛酸、烧心、食欲不振、呕血、便血等为主,多发于30~59岁,男性多于女性,其发病率为2.5%~3.7%[1],内镜检出率为1.22%~3.3%[2].电子胃镜下可见多个丘疹样或条索状隆起,表面见有脐孔样凹陷,中央有糜烂,多见于胃窦部,可分为平坦型、不完全型和完全型.有学者把它归类于"慢性糜烂性胃炎"范畴(包括隆起糜烂型和平坦糜烂型).近年来,中西医治疗日趋推广,现将有关进展作一综述.【期刊名称】《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年(卷),期】2011(018)004【总页数】3页(P106-108)【关键词】疣状胃炎;中西医结合疗法;综述【作者】刘晏;刘定;余莉芳【作者单位】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上海市中医医院普内科门诊部,上海,200041;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上海市中医医院普内科门诊部,上海,200041;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上海市中医医院普内科门诊部,上海,20004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59.733疣状胃炎(Verrucous gastritis,VG)是一种具有特征形态学表现的慢性胃炎,临床表现以中上腹痛、嗳气、恶心、呕吐、饱胀、泛酸、烧心、食欲不振、呕血、便血等为主,多发于 30~59岁,男性多于女性,其发病率为 2.5%~3.7%[1],内镜检出率为1.22%~3.3%[2]。
电子胃镜下可见多个丘疹样或条索状隆起,表面见有脐孔样凹陷,中央有糜烂,多见于胃窦部,可分为平坦型、不完全型和完全型。
有学者把它归类于“慢性糜烂性胃炎”范畴(包括隆起糜烂型和平坦糜烂型)。
近年来,中西医治疗日趋推广,现将有关进展作一综述。
目前,西医对VG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但近十几年来的研究表明,其发病可能和幽门螺杆菌(HP)感染、胆汁反流、过敏、胃酸过多、免疫等因素有一定关系。
疣状胃炎治疗最佳方案一、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疣状胃炎的常用治疗手段,主要目的是控制病情、缓解症状、促进胃黏膜修复以及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
抑酸药:如质子泵抑制剂(PPIs)或H2受体拮抗剂,能有效抑制胃酸分泌,减轻胃酸对胃黏膜的刺激,缓解胃痛、胃胀等症状。
胃黏膜保护剂:如硫糖铝、铋剂等,能在胃黏膜表面形成一层保护层,防止胃酸、胃蛋白酶等消化液对胃黏膜的进一步损伤。
抗菌药:对于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疣状胃炎患者,需要采用抗生素联合治疗方案,以根除幽门螺杆菌,防止病情反复。
药物治疗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药物和剂量。
二、手术治疗对于部分病情严重、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疣状胃炎患者,可能需要采用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主要包括内镜下治疗和外科手术。
内镜下治疗:如内镜下氩气刀、激光、高频电凝等,可直接作用于病灶,去除病变组织,促进胃黏膜修复。
外科手术:对于内镜治疗无效或病变范围较广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部分胃切除等外科手术。
手术治疗应在医生充分评估患者病情后,权衡利弊,选择最合适的手术方式。
三、中医治疗中医治疗疣状胃炎强调整体调理和辨证论治,通过中药、针灸、推拿等多种手段,调和气血、平衡阴阳,提高机体免疫力,促进胃黏膜修复。
中药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选用具有健脾和胃、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等功效的中药进行治疗。
针灸治疗: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调节机体的气血运行,缓解胃痛、胃胀等症状。
中医治疗需在中医师的指导下进行,确保用药安全和治疗效果。
四、饮食调理饮食调理在疣状胃炎的治疗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合理的饮食有助于减轻胃部负担,促进胃黏膜修复,预防病情恶化。
饮食宜清淡:避免食用过于油腻、辛辣、生冷等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胃黏膜损伤。
定时定量:保持规律的饮食习惯,避免暴饮暴食,减轻胃部负担。
营养均衡:保证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物质,促进胃黏膜修复和身体健康。
饮食调理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调整,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疣状胃炎的病因治疗与预防疣状胃炎又称疱状疣状胃炎或慢性糜烂性疣状胃炎,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疣状胃炎。
其特点是胃多发性糜烂再次发生或持续发生,原因不明。
糜烂呈特征性疣状,多分布在幽门腺区和移动区,少数可见于整个胃。
病变呈圆形或椭圆形,大部分直径小于10mm,高度约2mm,也呈条状。
大多数隆起的中心都有侵蚀性侵蚀、浅红色或黄色薄膜。
胃镜检查下大多数同质性疣状病变的典型病例通常并不难诊断,但当遇到单个或两个不规则隆起病变时,必须与之相匹配II型早期胃癌,息肉,假性淋巴瘤相鉴别。
此外,浅表性胃窦疣胃炎也可发生侵蚀,一般为平坦侵蚀,但也可发生隆起侵蚀,此时难以识别该疾病。
然而,一般来说,浅表性胃窦炎常有胆汁回流、幽门螺杆菌感染,或服用非甾体炎抗炎镇痛药,侵蚀炉数量较少。
一般来说,几天,几周到3个月可以消退。
疣胃炎的诊断主要依赖于内镜检查。
该疾病与已知的疣胃炎的原因无关。
早期研究认为,它是一种过敏机制,自然病程长,不同的个体不同,有些消退了几个月,有些持续了多年,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案。
如有临床症状,可根据消化性溃疡进行治疗。
胃病患者尤其多,疣状胃炎就是其中之一,那么,疣状胃炎是由哪些疾病引起的呢?1、HP感染据国内外报道,HP感染是疾病的主要原因。
89国外疣状胃炎37例%有HP感染,用泌剂治疗2--3周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内镜表现和粘膜炎细胞浸润明显减轻,78%患者HP消失。
中国也有类似的报道。
2.免疫机制异常一些学者认为疣状胃炎可能与异常反应有关。
andret提出本病可能与局部组织有关Ⅰ变态反应与疣状胃炎患者的胃粘膜有关。
IgE的免疫细胞浸润,胃体和胃窦部的免疫细胞中含IgE细胞分别占11%和12%、萎缩性疣状胃炎分别为3%和2.5%正常人的胃和胃窦分别为2%和1%..可见疣状胃炎粘膜层IgE细胞显著增加。
一些学者使用色甘酸二钠或H2(-)疣状胃炎的药物治疗,一个月后临床和内镜检查显著改善,胃粘膜IgE细胞也相应减少。
疣状胃炎基础知识
疣状胃炎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胃部疾病,主要表现为胃黏膜上有一定数量大小不等的突起状病灶,形态呈蕉状、疣状、赭石状或鸡冠状。
这些突起病灶是由于黏膜增生性增加、黏膜肥厚与炎症浸润等因素共同作用所致。
病因
疣状胃炎的发生和发展与多种因素有关。
慢性胃炎、胃溃疡、胃息肉等疾病,胃部慢性炎症、长期药物刺激、酒、烟、辛辣食物等刺激,以及幽门螺杆菌感染等均可导致疣状胃炎的发生。
临床表现
患者主要症状包括上腹不适、疼痛、嗳气、恶心、呕吐等。
严重病例还可能发生上消化道出血、贫血等并发症。
诊断
疣状胃炎的诊断主要依据内镜检查发现胃黏膜上突起的病灶,结合组织病理学检查有助于确认诊断。
治疗
治疗疣状胃炎主要包括根除致病因素、抑制幽门螺杆菌感染、改善胃部环境、对症处理等。
预防
为预防疣状胃炎的发生,可以有规律生活,保持饮食清淡、规律,戒烟戒酒,避免药物和化学刺激、定期体检等方式。
疣状胃炎是一种慢性疾病,患者应定期复诊,遵医嘱进行治疗和生活调理,以维持良好的胃部健康状态。
以上就是疣状胃炎的基础知识介绍,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饮食卫生和规律化生活,防止疣状胃炎的发生。
疣状胃炎治疗方法有哪些疣状胃炎是胃炎的一个类型,那么疣状胃炎怎么引起的呢?疣状胃炎治疗方法有哪些呢?相信这些问题的答案对于疣状胃炎患者来说是很有必要知道的。
接下来,本文就为大家介绍疣状胃炎治疗方法的相关内容,想要了解疣状胃炎治疗方法有哪些的朋友可以一起来看看。
疣状胃炎是一种内镜下形态呈扁平疣状隆起、中央脐样凹陷糜烂的胃黏膜病变,胃黏膜表面有很多疣状或痘疹状突起的一种慢性胃炎,病变多见于胃窦部。
疣状胃炎的病因有以下几种:1、幽门螺杆菌(HP)感染:据国内外报道,HP感染为病的主要病因。
2、免疫机制异常:部分学者认为疣状胃炎可能与变态反应有关。
3、高酸学说:消化性溃疡虽然非直接来自疣状胃炎,但二者并存的机率很高。
认为疣状胃炎与胃酸高有关。
H+逆扩散入已存在炎症的胃黏膜细胞所至。
且合并此病者,溃疡难愈合或易复发。
本病与消化性溃疡的分布年龄相似,多见于青壮年患者。
疣状胃炎的临床表现没有特异性。
有上腹痛,以隐痛,胀痛多见无规律性。
其次是上腹胀,嗳气,反酸。
有三分之一病例有上消化道出血(表现呕血、黑便)。
少数病例可无症状。
虽然形态学和组织学上有独特改变,但临床表现和普通型慢性胃炎无区别。
疣状胃炎治疗方法有哪些?1、西医治疗疣状胃炎治疗多为对症治疗,药物包括制酸剂,H2拮抗剂和质子泵抑制剂,同时应避免服用可使症状加重的药物和食物。
复发和恶化多见。
2、中医治疗方药:银花、蒲公英、丹参、黄芩各 15克,丹皮、川楝子各10克,乌贼骨30克,土茯苓20克,红花6克。
加减:胃脘胀痛甚、嗳气频频,加元胡15克,炒白芍20克;恶心呕吐较甚,加姜半夏、竹茹各10克;血瘀明显,病程较长,痛处固定,舌质紫暗、脉涩者,加赤芍20克,当归15克,三七3克。
每日 1剂,水煎分3服。
1个月为1疗程,疗程结束后复查胃镜并统计疗效。
主治:疣状胃炎气滞血瘀型,是一种内镜下呈偏平疣状隆起、中央脐样凹陷糜烂的胃粘膜病变,乃是慢性胃炎的特殊类型,亦称慢性糜烂性胃炎或痘疹样胃炎。
疣状胃炎治疗最佳方案疣状胃炎,作为一种较为常见的胃病,给患者带来了诸多不便和痛苦。
针对疣状胃炎的治疗方案,有着多种不同的选择和方法。
本文将从药物治疗、食疗、中医治疗等方面探讨疣状胃炎的最佳治疗方案。
在药物治疗方面,常常采用质子泵抑制剂(Proton Pump Inhibitor,简称PPI)。
PPI通过抑制胃酸的分泌,起到减轻胃黏膜受损、消炎和修复作用。
这类药物的优点是作用迅速,能够明显缓解疣状胃炎引起的不适症状。
然而,长期使用PPI也有一些不容忽视的副作用,如增加感染风险、影响营养吸收等。
因此,在使用PPI的同时,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剂量调整和监测,以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食疗在疣状胃炎的治疗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首先应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如辛辣、酸涩、油腻等。
这些食物会刺激胃黏膜,加重疼痛和不适感。
取而代之的是,应以消化性好、富含维生素和纤维素的食物为主。
如深水鱼、蔬菜、水果等,这些食物能够提供丰富的营养,促进胃黏膜的修复和再生。
中医治疗在疣状胃炎的治疗中也占据一席之地。
中医强调平衡和调理身体的整体健康,而非仅仅针对症状进行治疗。
中医认为疣状胃炎是由多种不同病因导致的,因此治疗的方法也不尽相同。
常用的中医治疗方法包括针灸、中药汤剂等。
针灸能够刺激经络、调节气血,起到缓解胃痛和促进胃黏膜修复的作用。
而中药汤剂则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适合的中药组合,促进胃黏膜的修复和再生。
中医治疗疣状胃炎的优点是疗效温和,无明显的副作用,适合长期治疗。
除了药物、食疗和中医治疗,其他辅助治疗方法也可以结合使用,以提高治疗效果。
如胃镜下黏膜下注射治疗,即通过胃镜将药物直接注射到病变区域,促进胃上皮细胞的再生。
此外,一些肠道保护剂、胃粘膜保护剂等药物也可以辅助治疗疣状胃炎。
当然,在选择和使用这些辅助治疗方法时,也需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判断和决策。
同时,合理的生活和饮食习惯对于疣状胃炎的治疗同样重要。
应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保持心情愉快,定期参加运动等。
疣状胃炎的中西医治疗进展作者:田敏来源:《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2年第11期关键词:疣状胃炎;中西医治疗;综述中图分类号:R57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349(2012)11-0067-03疣状胃炎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胃炎,也称痘疹性胃炎,隆起糜烂性胃炎,临床表现以中上腹痛,嗳气、恶心、呕吐、饱胀、泛酸、烧心、食欲不振为主。
其特征为胃黏膜出现多个丘疹样隆起,顶部中央呈脐样凹陷,凹陷处伴或不伴糜烂,隆起周围多见红晕,以胃窦部多见[1]。
目前现代医学对隆起糜烂性胃炎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的认识尚不清楚,认为与下列因素有关:(1)幽门螺旋杆菌感染;(2)免疫机制异常;(3)高酸分泌[2]。
疣状胃炎的诊断无特异性,目前主要借助内窥镜检查,根据胃黏膜的形态变化及病理学表现确诊。
现将近年来中西医治疗疣状胃炎的进展综述如下。
1中医治疗1.1辨证论治孙洁等[3]认为疣状胃炎中医辨证多责之虚与瘀,治疗应以扶助正气、理气、化湿、化痰、活血化瘀为主,采用六君子汤(组成:太子参、炒白术、茯苓各15g,清半夏、陈皮、白芍、枳壳、丹参各12g,白及、煅瓦楞各20g)辨证加减治疗非成熟型疣状胃炎56例,并与对照组服奥美拉唑肠溶胶囊做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94.6%、67.4%,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1.2辨因论治①从瘀论治:周恒军等[6]认为,其总病机为气虚血瘀。
治疗上以益气活血法治本。
自拟方益胃汤,药用黄芪20g,白术、茯苓、当归、三七、郁金、川芎各15g,阿胶、桃仁、甘草各10g治疗疣状胃炎48例,疗程4周,治疗总有效率为91.70%。
②从痰论治:杜晓泉等[7]认为,气滞痰瘀为疣状胃炎的基本证型,理气化痰法为治疗疣状胃炎的基本方法,拟慈贝调胃汤,药用川贝母、僵蚕各8g,郁金、陈皮各12g,半夏、川芎、柴胡、九香虫各10g,丹参、山慈菇、当归各15g治疗疣状胃炎30例,疗程1个月。
与西药对照组阿莫西林、胶体果胶铋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0%,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1.3辨病论治刘晏等[10]自拟护胃化疣方(黄芪9g,苍术9g,茯苓9g,蒲黄30g,制半夏6g,莪术9g,牡蛎15g,郁金12g,芙蓉叶15g,吴茱萸1g,白及9g)治疗疣状胃炎33例,并与奥美拉唑对照组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78.79%和65.52%,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2中西医结合治疗2.1中西药配合治疗万凤伟等[12]采用摩罗丹滴丸(百合、麦冬、石斛、茯苓、白术(麸炒)、乌药、白芍、三七、延胡索(醋炙)、鸡内金(炒香)、玄参、当归等)联合抗幽门螺杆菌药治疗疣状胃炎,并与对照组抗幽门螺杆菌药联合铝碳酸镁比较,2组总有效结果:观察组有效35例,占83.3%;对照组有效23例,占52.3%。
中西药合用治疗疣状胃炎46例与西药对照观察
龙德时;李超民;阳秋桂;陈来英;冯兴华;何夏秀;廖为民
【期刊名称】《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年(卷),期】1994(14)3
【摘要】对比观察了中西药合用治疗与单纯西药治疗疣状胃炎的临床疗效。
结果表明,前者的总有效率和治愈率分别为97.83%和84.7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14%和22.86%(P<0.05、0.01)。
停药6个月后随访,两组复发率分别为9.10%和43.75%,差异非常显著(P<0.05)。
认为本疗法疗效满意,值得推广运用。
【总页数】2页(P150-151)
【关键词】疣状胃炎;胃炎;中西医结合;治疗
【作者】龙德时;李超民;阳秋桂;陈来英;冯兴华;何夏秀;廖为民
【作者单位】湖南省邵阳市中心医院,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江西中医学院【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73.305
【相关文献】
1.中西药合用预防尖锐湿疣复发疗效对照观察 [J], 周萌
2.胃镜下射频联合中西药物治疗疣状胃炎的临床观察 [J], 幸军;冯青青;李春安;樊拖迎
3.内镜下微波治疗结合中西药治疗疣状胃炎408例疗效观察 [J], 吕福祥
4.高频电凝联合中西药治疗成熟型疣状胃炎疗效观察 [J], 葛素兰;郭永泽;刘建霞
5.中西药合用治疗膝关节慢性创伤性滑膜炎对照研究 [J], 梅立鹤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引言疣状胃炎是一种常见的胃病,主要表现为胃黏膜局限性增生和息肉样病变。
该病通常表现为胃突出的息肉,可引起上腹疼痛、胃肠道出血等不适症状。
为了降低患者的痛苦并有效治疗疣状胃炎,我们需要制定最佳的治疗方案。
本文将介绍疣状胃炎的治疗方法,并提供最佳治疗方案。
1. 诊断和评估在确定最佳治疗方案之前,首要任务是明确诊断。
疣状胃炎的诊断通常通过内镜检查和组织活检来确定。
除了确认疣状胃炎的存在,还需要评估它的严重程度。
常用的评估指标包括疣状病变的数量、大小和形态。
该评估有助于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案。
2.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在治疗疣状胃炎时,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非常重要的。
以下是一些建议:•饮食:避免刺激性食物,如辛辣食物、油炸食品和咖啡因,可以选择低脂、高纤维和容易消化的食物。
•不吸烟和不饮酒:抽烟和饮酒会刺激胃黏膜,导致疣状胃炎的加重。
•保持体重适中:肥胖会增加腹压,对胃黏膜产生不利影响。
•规律作息:保持充足的睡眠和规律的作息时间,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
药物治疗是治疗疣状胃炎的关键部分。
以下是常用的药物治疗方法:•抗酸药物:常用的抗酸药物包括质子泵抑制剂(PPI)和H2受体拮抗剂。
它们可以减少胃酸的分泌,减轻疣状胃炎的症状。
•抗生素:对于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患者,抗生素是必不可少的。
通常采用三联疗法,包括服用质子泵抑制剂和两种抗生素,通常为克拉霉素和氨氯地平。
•雾化治疗:可以使用雾化器将药物直接送入胃部,以减轻症状和促进病变的愈合。
4. 冷冻疗法冷冻疗法(cryotherapy)是治疗疣状胃炎的有效方法之一。
该方法通过使用液氮或其他冷冻剂冷冻疣状病变,并达到破坏病变组织的目的。
冷冻疗法具有简便、安全、无创和无痛苦等优点,适合一些疣状病变较小的患者。
5. 激光治疗激光治疗是另一种治疗疣状胃炎的选择。
激光可以通过凝固、切割和蒸发等作用破坏病变组织,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激光治疗通常在内镜下进行,具有精确控制和无痛苦的特点。
甲硝唑、雷尼替丁、硫糖铝治疗疣状胃炎158例临床疗效分
析
李平;薛红仙;周景龙;周国华;王大英;谢森
【期刊名称】《华南国防医学杂志》
【年(卷),期】1992()1
【摘要】疣状胃炎是胃炎的一种特殊类型,并具有特征形态,由于病因不明,目前治疗此病尚无疗效确定之药物。
从1988年3月~1991年4月我们应用甲硝唑、雷尼替丁、硫糖铝治疗疣状胃炎158例并进行临床观察,现总结如下:临床资料:本组158例均以上腹不适等症状就诊,全部经纤维胃镜检查确诊后住院治疗。
【总页数】2页(P67-68)
【关键词】疣状胃炎;硫糖铝;纤维胃镜检查;临床疗效;幽门螺旋菌;雷尼;临床观察;快速尿素酶试验;消化性溃疡;平胃散
【作者】李平;薛红仙;周景龙;周国华;王大英;谢森
【作者单位】169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
【相关文献】
1.奥美拉唑雷尼替丁硫糖铝治疗胃十二肠溃疡52例临床分析 [J], 白向阳;郭金喜;闫平
2.硫糖铝片和硫糖铝混悬液合用雷尼替丁治疗78例消化性溃疡临床观察 [J], 阮德锋;齐少义;杨薇薇;陈亚萍;李丽红;刘清学
3.甲硝唑,雷尼替丁,硫糖铝治疗疣状胃炎158例的疗效对比 [J], 李平;薛红仙
4.甲硝唑联合雷尼替丁治疗对口腔溃疡患者临床疗效及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2水平的影响 [J], 雷亚利
5.雷尼替丁加硫糖铝治疗疣状胃炎疗效观察 [J], 陈建芝;黄晓生;黄燕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疣状胃炎的诊疗及相关问题探讨目的:分析探讨疣状胃炎(VG)病变的相关因素和临床特征。
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2月-2012年2月收治的89例疣状胃炎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89例患者中上腹痛57例,以隐痛、胀痛多见,无规律性。
上腹胀74例,伴有嗳气、泛酸、食欲不振、恶心、呕吐、消瘦等。
上消化道出血(表现呕血、黑便)17例。
无症状者10例。
发生于胃窦部的最多,为62例,其次为同时发生于胃窦、体窦移行区(多沿胃角分布)及广泛分布的27例。
本组病例做病理检查的30例,其中未成熟型21例,成熟型9例。
有肠上皮化生者14例,异型增生者10例,合并萎缩者6例。
合并有十二指肠炎19例,消化性溃疡者14例,反流性食道炎9例,胃息肉5例。
全部病例都进行了Hp感染的检查,阳性者38例,阴性者51例。
结论:疣状胃炎轻者患者可无明显症状,但大多数患者可有程度不同的上腹饱胀不适、上腹痛、恶心、呕吐、食欲不振、消瘦,亦可出现上消化道大出血。
胃镜检查是疣状胃炎的主要诊断方式。
临床上应注意到疣状胃炎具有相当比例的Hp感染率及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及萎缩比率,对于病理检查结果为成熟型疣状胃炎的,应将列为一种具有高度癌变倾向的疾病。
标签:疣状胃炎;诊断;临床分析中图分类号R573.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1674-6805(2012)25-0138-02疣状胃炎(verrucosa gastritis,VG)是一种常见的具有特征性形态及病理特点的特殊胃炎。
国内报道检出率为1.2%~3.3%,本院VG检出率为3.3%。
目前国内对于疣状胃炎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其病因、发病机制仍不甚明了。
本文对本组疣状胃炎病例进行了相应的临床观察,并对其发病机理、适用治疗方案和注意事项进行了探讨。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所有病历资料均为2010年2月-2012年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疣状胃炎患者,共89例,其中男51例,女38例;年龄45岁22例。
浅析疣状胃炎的西医治疗作者:葛俊辰马建来源:《医学与法学·综合版》2013年第01期疣状胃炎(gastritis verrucosa,VG),是一种内镜下特殊表现的慢性糜烂性胃炎,其在内镜下表现为:隆起性糜烂,顶部有脐样凹陷,呈现疣状外观,病灶大小及形态表现不一,多为圆型或椭圆形,直径0.5~1.5cm,好发于胃窦部,其次为胃体部。
其可分为两型:A、未成熟型或不完全型、此型内镜下病变主要由组织炎症水肿引起,病变隆起较低,顶部脐凹大而浅,好发于胃窦部黏膜皱襞上;B、成熟型或完全型,此型多见,这种VG由未成熟型发展而来,内镜下的隆起为组织增生所致,不易消退,应与早期Ⅱ型胃癌、胃息肉、假性淋巴瘤及异位胰腺相鉴别,此隆起性病变采用一般口服药物治疗难以消失。
VG的发病年龄多分布于28~55岁,男性略多于女性,发病率为2.5%~3.7%[1],其病程一般较长,临床症状各异,无特异性表现。
1 西医对VG的认识目前西医对VG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有明确结论,但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VG的发生与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2]、免疫异常[3]、高胃酸等密切相关[4,5]。
国外报道89%的VG有HP的感染;有的学者研究发现HP感染后细胞毒素相关蛋白A与VG的发病密切相关[6];有的学者发现VG可能与Ⅰ型变态反应有关,VG患者的胃黏膜有IgE免疫细胞浸润,胃体和胃窦部的免疫细胞中包含IgE的细胞分别为11%和12%,萎缩性胃炎分别占3%和2.5%,而正常人群中胃体和胃窦免疫细胞中IgE分别为2%和1%。
可见VG患者胃黏膜层IgE 细胞明显增高;有的学者发现本病可与消化道溃疡合并存在,并认为也许有共同的发病机制,因两者并存病例很多,所以考虑VG的发生与高胃酸也许有一定的关联,H+的逆扩散,加重了胃黏膜细胞的炎症,而且发现合并VG的消化道溃疡的患者,溃疡难以愈合并易复发,两疾病患病年龄相仿,故两疾病存在相同致病因素。
浅析疣状胃炎的西医治疗发表时间:2013-11-04T14:32:27.047Z 来源:《医学与法学》2013年第1期供稿作者:葛俊辰马建[导读] 微波治疗VG是利用微波的热效应原理直接作用于病灶,达到消除炎症并改善局部症状的目的。
葛俊辰马建(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及内分泌科 150000)疣状胃炎(gastritis verrucosa,VG),是一种内镜下特殊表现的慢性糜烂性胃炎,其在内镜下表现为:隆起性糜烂,顶部有脐样凹陷,呈现疣状外观,病灶大小及形态表现不一,多为圆型或椭圆形,直径0.5~1.5cm,好发于胃窦部,其次为胃体部。
其可分为两型:A、未成熟型或不完全型、此型内镜下病变主要由组织炎症水肿引起,病变隆起较低,顶部脐凹大而浅,好发于胃窦部黏膜皱襞上;B、成熟型或完全型,此型多见,这种VG由未成熟型发展而来,内镜下的隆起为组织增生所致,不易消退,应与早期Ⅱ型胃癌、胃息肉、假性淋巴瘤及异位胰腺相鉴别,此隆起性病变采用一般口服药物治疗难以消失。
VG的发病年龄多分布于28~55岁,男性略多于女性,发病率为2.5%~3.7%[1],其病程一般较长,临床症状各异,无特异性表现。
1 西医对VG的认识目前西医对VG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有明确结论,但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VG的发生与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2]、免疫异常[3]、高胃酸等密切相关[4,5]。
国外报道89%的VG有HP的感染;有的学者研究发现HP感染后细胞毒素相关蛋白A与VG的发病密切相关[6];有的学者发现VG可能与Ⅰ型变态反应有关,VG患者的胃黏膜有IgE免疫细胞浸润,胃体和胃窦部的免疫细胞中包含IgE的细胞分别为11%和12%,萎缩性胃炎分别占3%和2.5%,而正常人群中胃体和胃窦免疫细胞中IgE分别为2%和1%。
可见VG患者胃黏膜层IgE细胞明显增高;有的学者发现本病可与消化道溃疡合并存在,并认为也许有共同的发病机制,因两者并存病例很多,所以考虑VG的发生与高胃酸也许有一定的关联,H+的逆扩散,加重了胃黏膜细胞的炎症,而且发现合并VG的消化道溃疡的患者,溃疡难以愈合并易复发,两疾病患病年龄相仿,故两疾病存在相同致病因素。
此外,有报道指出,VG的患者基因P21ras和癌胚抗原(CEA)有较高的表达水平,说明VG是一种有一定转化倾向的胃黏膜慢性增生性疾病,与胃癌有一定相关性[7,8]。
综上所述,VG的病因及发病机制虽然尚不是很清楚,但随着近十几年的研究发现,VG是一种由多因素引起的有一定危害性的疾病,其发生与HP的感染由为突出[9,10]。
2 西医针对VG的治疗目前西医针对VG的治疗有多种方法,如单纯口服药物保守治疗、内镜下微创性治疗或者在内镜微创性治疗基础上予以口服药物治疗,均有取得一定疗效,现将各种治疗方法例举如下,以便于进行对比观察。
2.1 单纯口服药物治疗有报道称,VG的发生与HP的感染、胃酸的分泌异常有其联系,因此,抑酸、抗HP及保护胃黏膜成为西医治疗VG的主要原则。
临床上采用抗HP三联疗法(即一种PPI制剂加一种铋剂再加2种抗生素)联合胃黏膜保护剂治疗VG,其中PPI制剂奥美拉唑肠溶片对改善临床症状治疗VG有肯定的疗效。
胃黏膜保护剂在临床中应用的研究表明替普瑞酮取得一定疗效,但因其费用较高,临床上硫糖铝联合多潘立酮在保护胃粘膜治疗中也取得较为理想效果。
但有研究报道称,单纯口服西药治疗,手段单一,VG易复发,且对隆起病灶消除仅率为28.5%,尤其HP阴性成熟性VG治疗效果欠佳[11]。
所以,临床上需要综合治疗VG。
2.2 微创治疗2.2.1 微波治疗微波治疗VG是利用微波的热效应原理直接作用于病灶,达到消除炎症并改善局部症状的目的。
微波的热效能可使胃黏膜小动脉和毛细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增加,改善了局部代谢,也使局部免疫防御功能得以改善,有利于炎症消退。
研究显示,用此法治疗VG并联合抗HP 药物,能消除引起疾病的重要因素,治疗效果巩固。
但报道称此疗法的疗效与微波功率、治疗持续时间和治疗次数有关[12]。
2.2.2 热极热极疗法是根据热传导和热辐射原理,使病变局部病变组织短时间内升温凝固,从而使病灶坏死,再利用胃黏膜自我修复功能以达到治疗的目的。
研究报道认为,热极治疗具有简便快捷、治疗彻底、损伤小、安全性高的优点,还有学者报道,热极与高频、射频和氩离子凝固等治疗方法相比,除了可以电灼外,还可以“平扫”,以达到快速大面积的内镜下治疗,还有学者报道利用此法取得一次治愈率95.8%的效果,但缺乏对照组和随访研究[13]。
2.2.3 高频电凝高频电凝是通过电凝电极与病变接触,使病灶处蛋白质凝固,以达到治疗疣状隆起的目的。
研究表明,此法疗效显著且并发症少,予以口服抑酸及胃黏膜保护剂疗效确切,尤其对疣状隆起病灶较多的患者,对其采用分次点灼疗法,并术后予以口服制酸剂及胃黏膜保护剂可以明显缓解症状并且促进病灶愈合[14]。
但此疗法暂无大样本临床实验予以支持,仍有待学者们进一步探讨。
2.2.4 氩离子凝固术氩离子凝固治疗VG是近期来在临床报道较多的一种微创性治疗,我们科室现也采用此种方法治疗内镜下局部病变。
氩离子凝固术是一种新型的非接触式利用电流通过离子化的氩气将其导向病灶,使其产生高温凝固及止血,其最大的优点是凝固深度不会超过3mm,穿孔几率较其他微创治疗明显降低,其次氩离子束可自动导向需要治疗的病灶处,不仅可治疗喷头前方及侧向的病灶,还可以治疗轴向、侧向和逆向的病灶,操作灵活自如。
目前,我们在临床中治疗VG时,应用氩离子凝固治疗其VG的局部病灶,术中及术后观察是否发生出血、穿孔等并发症,并给予补液和口服奥美拉唑每日20 mg,4周,康复新液每次10ml,每日3次,2周。
氩离子凝固治疗术联合药物的治疗方法与单纯口服奥美拉唑每日20 mg,4周,康复新液每次10ml,每日3次,2周进行对比,1月后复诊依照疗效判定标准结果提示氩离子凝固治疗术的VG患者临床表现及内镜下表现均优于单纯口服药物组。
3月后复诊,氩离子凝固治疗术联合药物治疗的患者复发率明显低于单纯口服组。
近来,氩离子凝固治疗疣状胃炎确实有不少临床报道取得满意的疗效[15]。
以上是西医针对VG治疗的各种临床报道,总体上可分为两大类,即单纯口服药物治疗和内镜下局部微创治疗后联合口服药物治疗。
根据相关的文献报道,可以发现后者是目前研究一种趋势,并且研究表明[16],单纯口服抑制胃酸、抗Hp及胃黏膜保护剂等药物对成熟型疣状隆起治疗效果差,很难达到消除疣状隆起的目的,局部微创治疗可高效的消除疣状隆起,以达到治疗VG的目的,再联合药物治疗比单纯药物治疗能取得更为理想的临床效果,但针对微创治疗后存在或可能存在的并发症,仍需临床上进一步观察和验证,并且术后再予以常规抑酸、抗HP及黏膜保护剂会增加患者就医的经济成本,并因为VG本身就缺乏临床的特异性表现,所以目前西医治疗也很难一步到位,很难用一种治疗方法治愈临床上所以的VG患者。
以上两点不足也正是中医治疗的优势,可以在适当的时机予以中医药治疗,这样既可以降低患者的就医成本,还可以针对VG患者的具体情况而辩证施治,所以临床应用前景很广阔。
3 结论以上是西医对VG的病因、发病机制及其治疗的一些相关报道,因为VG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是很清楚,治疗也无统一认识,所以临床上医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及理解,对VG进行治疗,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针对内镜下特点进行局部的治疗,应该为有效的治疗措施,这样可以大大提高治疗的效率,但VG是一种临床症状复杂,表现各异的疾病,单纯予以局部治疗后很难缓解其所有症状,所有还需要作进一步的治疗。
这时适当的予以中医治疗,就可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将中医的优势充分发挥,所以我认为也许中西医结合治疗VG能取得理想疗效,能各自发挥其优势,这也许是我们以后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1]陆敏,田耀洲,夏军权.疣状胃炎内镜表现和病理的相关性研究[J].医学临床研究,2006,23(11):1776一1778.[2]余跃荣,文介夫,卢放根,等.疣状胃炎与幽门螺杆菌、胃泌素和表皮生长因子三者的关系[J].中国内镜杂志,1998,4(6):56.[3]丁西平,壬巧民,郑帮海,等.疣状胃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及其临床意义[J].临床消化病杂志,2003,15(3):111.[4]金永日.扶正抗疣灵治疗疣状胃炎6例临床观察[J].江苏中医药,2007,39(10):43-44.[5]叶任高等.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396.[6]张玲霞,白骊群,白西平,等.幽门螺杆菌细胞毒素相关蛋白A与痘疣状胃炎的关系[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02,5(9):910.[7]王志红,石振旺,姚莉.内镜下射频消融联合药物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的成熟型疣状胃炎56例[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8,16(1):98一l00.[8]樊代明,陈强.第lO届世界胃肠病学大会报道[J].中华消化杂志,1995,15(1):34.[9]俞菊英,吕荣,考璇.幽门螺杆菌感染对疣状胃炎发生和发展的影响(附78例报告)[J].中国医师杂志,2007,9(1):76.[10]郭锐,王萌.幽门螺杆菌感染与疣状胃炎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07,30(10):62—63.[11]陈朝元,方岚,刘臣璋.持续型疣状胃炎50例的内镜及高频电治疗分析[J].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4,14(3):8—9.[12]林绮娜.赵勇,沈小芳.内镜微波治疗消化道疾病78例[J].临床医学,2004.24(2):15一16.[13]武育卫,郭先科.内镜F热极治疗疣状胃炎118例疗效观察[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08,lO(1):70—71.[14]宋金东,王建平,旅有奎.高频电治疗疣状胃炎临床疗效观察[J].浙江临床医学。
2008,10(2):210.[15]诸琦,贺益萍,吴云林,等.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治疗胃息肉及疣状胃炎的临床研究[J].中国消化内镜,2007,1(3):16一19.[16]林国伟,黄跃,李剑英,等. 疣状胃炎1897例临床分析[J].中国内镜杂志, 2005,11( 12) : 1320-1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