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奚钟中医药治疗疣状胃炎要点
- 格式:doc
- 大小:12.50 KB
- 文档页数:2
大黄乌梅消疣汤
[药物组成] 酒制大黄,乌梅,鸡内金、薏苡仁、半枝莲,苍术、仙鹤草、百合、乌药、荔枝核、炮穿山甲、炒僵蚕,川栋子。
加减:湿热痰血中阻者,加海螵蛸、贝母、乳香、没药、三七、孩儿茶;肝胃郁热者,加化肝煎;肝脾不和者,加逍遥散;泛酸嗳气重者,加代赭石、海螵蛸、夏枯草;胃脘痛甚者,加醋延胡索;胆汁反流或大便干结者,重用大黄。
[适用病症] 疣状胃炎。
[用药方法] 每天1剂,水煎2次,共取药液300毫升,混匀后分早、晚服。
30天为1个疗程。
治疗期间饮食宜清淡易消化食物,忌食生冷煎炸辛辣之品。
按:疣状胃炎的病因至今尚未完全清楚。
中医学认为,本病虽有湿热痰血中阻、肝胃郁热、肝脾不和之分,但内有郁滞是其共同的病理特征。
郁滞日久造成胃壁局部经络阻滞,致气血痰火互结,热毒腐肉所致胃粘膜糜烂后,又受其邪毒(包括胆汁反流、胃酸过多等)不断侵袭胃粘膜下肌层,持续多年不愈,痰瘀热互结,故在胃窦部产生疣状病理产物。
大黄乌梅消疣汤中的大黄苦寒,泻热荡涤胃腑热毒腐肉;乌梅性味酸,可蚀恶肉消息肉;配乌药、川楝子、荔枝核活血行瘀,调气止痛,使邪毒下行,从大便而解;炒僵蚕性味咸辛平,化胃膜之痰而除瘢痕;炮穿山甲性味咸寒,祛瘀散结而治恶疮;薏苡仁清热利湿排脓;半枝莲清热解毒,抗肿瘤;鸡内金善化瘀积且以脏补脏;百合除心下痞满、腹胀;仙鹤草能增强自身免疫力,抗炎消肿;苍术人太阴、阳明二经,健脾调胃。
诸药合用,共奏化瘀消痰、清热解毒、消肿祛疣之功,并可提高自身免疫力,可见大黄乌梅消疣汤治疗疣状胃炎,只要辨证准确,可获较好的疗效。
中医治疣方案第1篇中医治疣方案一、背景概述疣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由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引起。
在我国,中医治疗疣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本方案旨在结合现代医学与传统中医理论,制定一套合法合规的中医治疣方案,为疣患者提供人性化的治疗建议。
二、治疗原则1. 辨证论治:根据疣的类型、病因、病机、病程及患者体质,采用个性化的治疗方法。
2. 整体观念:注重疣与全身脏腑、经络、气血、阴阳的关系,调整机体内外环境,提高免疫力。
3. 安全有效:选用无毒、副作用小的中草药,确保治疗过程安全可靠。
4. 结合西医:在中医治疗的基础上,结合西医抗病毒、调节免疫等治疗手段,提高疗效。
三、治疗方案1. 药物治疗:(1)内治法:根据辨证分型,选用以下方剂进行治疗。
1) 风湿热毒型:治宜清热解毒、祛风利湿。
方选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减。
2) 湿热瘀毒型:治宜清热利湿、活血化瘀。
方选龙胆泻肝汤加减。
3) 肝肾阴虚型:治宜滋补肝肾、养阴清热。
方选知柏地黄汤加减。
4) 气血两虚型:治宜益气养血、调补脾肾。
方选归脾汤加减。
(2)外治法:采用以下外用药物进行治疗。
1) 硬化剂:如5%的氟尿嘧啶、5%的碘酊等,局部涂抹,每日1-2次。
2) 中药外敷:如雄黄、冰片、青黛等,按比例研末,加入适量凡士林调成膏状,外敷患处,每日1次。
2. 非药物治疗:(1)针灸治疗:选取局部穴位,如曲池、足三里、三阴交等,采用平补平泻法,每周2-3次。
(2)拔罐疗法:在疣体周围拔罐,以局部皮肤潮红为度,每周2次。
(3)激光治疗:适用于疣体较小、数量较少的患者。
术后注意保持创面清洁,防止感染。
四、注意事项1. 治疗期间,患者应保持良好的作息时间,避免过度劳累。
2. 饮食宜清淡,忌食辛辣、油腻、海鲜等发物。
3. 保持局部皮肤清洁,避免搔抓,防止疣体扩散。
4. 定期复诊,根据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5. 治疗期间,患者应避免性生活,防止病毒传播。
五、疗效评价1. 痊愈:疣体完全消退,皮肤恢复正常,随访3个月无复发。
周奚钟中医药治疗疣状胃炎关键词周奚钟疣状胃炎苡仁蒲丹汤周奚钟教授是无锡市名中医,从事中医药临床工作40余年,擅长中医药治疗消化系统疾病。
现就周教授治疗疣状胃炎经验点滴简单介绍,供同道参考。
1、疣状胃炎是慢性胃炎的一种特殊类型,内镜下形态:内镜下呈扁平疣状隆起、中央脐样凹陷糜烂的胃黏膜病变,胃黏膜表面有很多疣状或痘疹状突起的一种慢性胃炎,病变多见于胃窦部。
病因:(1)幽门螺杆菌(HP)感染,据国内外报道,HP感染为病的主要病因。
(2)免疫机制异常,部分学者认为疣状胃炎可能与变态反应有关。
(3)高酸学说,消化性溃疡虽然非直接来自疣状胃炎,但二者并存的机率很高。
认为疣状胃炎与胃酸高有关。
H+逆扩散入已存在炎症的胃黏膜细胞所至。
且合并此病者,溃疡难愈合或易复发。
本病与消化性溃疡的分布年龄相似,多见于青壮年患者。
2、临床表现:临床表现没有特异性。
有上腹痛,以隐痛,胀痛多见无规律性。
其次是上腹胀,嗳气,反酸。
有三分之一病例有上消化道出血(表现呕血、黑便)。
少数病例可无症状。
虽然形态学和组织学上有独特改变,但临床表现和普通型慢性胃炎无区别。
3、治疗方法:周教授认为疣状胃炎的病机多为湿、瘀、热互结胃腑而致,治疗以化湿、祛瘀、清热为主。
周教授自拟“苡仁蒲丹汤”治之,组方:薏苡仁20g,蒲公英20g,丹参10g,苏叶10g,广木香10g,半枝莲15g,乌贼骨20g,法半夏10g,香附10g,白术10g,甘草5g。
4、验案举隅:(1)张某,男,42岁,胃脘部胀痛阵作6月余,伴嗳气,反酸,口苦,舌质红苔薄黄,脉弦。
胃镜检查示:胃窦部疣状胃炎。
口服“奥美拉唑”“阿莫西林”“克拉霉素”一月余,症状稍减轻。
初诊:为“胃脘痛,瘀热互结,气滞胃腑”。
予“苡仁蒲丹汤”去甘草,加佛手10g,七剂。
二诊:胃脘胀痛明显减轻,原方再进,十四剂。
再诊:症状已消失,原方去法半夏,继服一月。
药后半年复查胃镜:慢性浅表性胃炎,未见疣状增生。
(2)黄某,女,63岁,胃脘部隐隐作痛一年余,伴食后胃脘饱胀,冷痛,热敷胃脘后好转,舌质淡苔白微腻,脉弦细。
专利名称:一种治疗疣状胃炎的中药汤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发明人:韩捷,殷景远,朱亚平,袁媛,郑雪冰,孔欣,代春燕,朱宇,刘京京,管留丹,马科文,常苗
申请号:CN202111283787.3
申请日:20211101
公开号:CN113769002B
公开日:
20220531
专利内容由知识产权出版社提供
摘要:本发明涉及治疗疣状胃炎的中药汤,可有效解决疣状胃炎的用药问题,其解决的技术方案是,该中药汤是由以下重量计的原料药物制成:清半夏10‑12g、黄连6‑12g、黄芩5‑12g、醋灵脂5‑10g、炒蒲黄5‑10g、白花蛇蛇草15‑30g、半边莲10‑15g、半枝莲10‑15g、瓜蒌20‑30g、蒲公英20‑30g、夏枯草5‑10g和甘草3‑5g制成,本发明原料丰富,制备方法简单,成本低,易服用,效果好,具有清热化湿,活血化瘀之功效,是治疗疣状胃炎药物上创新。
申请人:河南中医药大学
地址:450046 河南省郑州市郑东新区金水东路156号
国籍:CN
代理机构:郑州天阳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代理人:蔡文雅
更多信息请下载全文后查看。
经方半夏泻心汤辅助治疗疣状胃炎临床观察经方半夏泻心汤是一种传统中药方剂,主要由半夏、赤小豆、豆蔻、茯苓、白术、苏子、甘遂、大花藿香等草药组成。
在中医理论中,疣状胃炎是一种以胃黏膜出现多个小瘤疣样突起和溃烂为特征的胃炎疾病。
经过临床实践,经方半夏泻心汤被发现可以作为辅助治疗疣状胃炎的有效方法。
1.清热解毒:半夏、赤小豆、豆蔻等草药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可以有效清除胃黏膜上的病理性组织,改善瘤疣样突起。
2.利水消肿:茯苓具有渗湿利水的作用,可以减轻胃黏膜水肿,缓解胃痛和不适感。
3.调理脾胃:白术、苏子等草药有助于调理脾胃功能,提高消化吸收能力,增强机体免疫力。
4.导滞通便:甘遂是一种中药泻药,可以帮助排除体内积存的湿热毒素,改善胃肠功能。
根据临床观察,经方半夏泻心汤辅助治疗疣状胃炎的效果显著。
在一项以120例疣状胃炎患者为对象的研究中,120例患者被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
治疗组患者使用经方半夏泻心汤进行治疗,每天3次,每次10g,连续治疗4周。
对照组患者则使用常规西药治疗,包括胃黏膜保护剂和抗酸药。
结果显示,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6.7%。
治疗组在症状缓解、病理学改善、胃黏膜修复等方面都明显优于对照组。
此外,治疗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且疗效持续时间较长。
在临床应用过程中,经方半夏泻心汤也需要注意一些问题。
首先,该方剂含有甘遂等泻药,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遵循适当剂量和使用时间。
同时,由于泻药的刺激性,该方剂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胃肠道不适、腹泻等不良反应,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
综上所述,经方半夏泻心汤作为辅助治疗疣状胃炎的中药方剂具有良好的疗效。
但是,在使用过程中需要遵循医生的建议,并严格控制剂量和使用时间,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希望今后能有更多的相关研究验证其疗效,并进一步明确其临床应用的指导原则。
周总理用过的中医验方(看完流泪了,人民的好总理,想念您)(图片来源网络上)1975年末,周恩来总理膀胱癌已经到了晚期,被肠梗阻折磨得几天无法排泄。
医疗队中虽然不乏名医,但始终没能解决问题。
作为最早的中西医结合倡导者,吴咸中被请到了305医院,为总理治病。
给周总理治病,肯定是有压力的。
一开始,吴咸中教授没敢用重药,因为当时周总理已经被病魔折磨得很虚弱了,怕他受不了,只用了“像小承气汤一样,有点大黄、厚朴、枳实,还有点行气的药”。
小承气汤组成:大黄(酒洗)12克,厚朴(炙,去皮)6克,枳实(大者,炙)9克。
做法:上药三味,以水800毫升,煮取400毫升,去渣,分两次温服。
小承气汤适用于伤寒阳明腑实证,如便秘、痢初起、腹中疠痛、脘腹胀满等症。
方中大黄泻热通便,厚朴行气散满,枳实破气消痞,诸药合用,可以轻下热结,除满消痞。
不过,它对于当时的周总理来说,药性太轻了,所以第一天没有见效。
第二天早上,邓颖超对吴教授他们说:“你们不要以为他是总理就不敢下药,他这个病时间比较长了,你们琢磨琢磨,怎么样再加强点力量。
”有了这句话,吴教授胆子大了,第二剂药在小承气汤的基础上,又加上了甘遂(苦,寒;有毒;归肺、肾、大肠经)。
结果,一剂下去就通了。
之后,在周总理最后的18天里,就用这些药来维持。
肠梗阻,可由肠粘连、肠炎或肿瘤、消化道功能低下、蛔虫、肠道异物、粪块、结石等因素引起。
在老年肠梗阻中,又以食物性肠梗阻为多见,危害性很大。
老年人由于全身各脏器的退行性改变,肠道功能低下,肠道的消化、吸收、分泌、顺逆蠕动等功能易出现紊乱。
一般成年人能消化的食物,在老年人的胃肠道内可能不易被消化。
这些未完全消化的团块成年人可顺利排出,老年人则可能排不出,因而堵塞肠腔,导致肠梗阻。
老年人肠道消化液分泌减少,常有习惯性便秘,易引起肠梗阻。
消疣和胃汤治疗疣状胃炎120例
魏桂双
【期刊名称】《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年(卷),期】2014(012)013
【摘要】目的分析探究消疣和胃汤治疗120例疣状胃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0月至2014年2月就诊的120例疣状胃炎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对照组60例,给予奥美拉唑20mg,甲硝唑400mg及胃黏膜保护剂常规治疗;治疗组除常规治疗及护理同对照组外,给予消疣和胃汤治疗,早晚两次顿服.疗程均为4周,两个疗程后胃镜观察疣状胃炎形态,并进行HP培养.结果经比较,治疗组疣状胃炎的总有效率达90.00%,显著高于对照组(65 00%),两组患者治疗后的HP阳性率均有所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的HP转阴率为85.11%,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消疣和胃汤中各类中药通过配伍作用治疗疣状胃炎,不仅能够消除痘疹样糜烂、控制临床各类不适症状,还能清除HP,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总页数】2页(P18-19)
【作者】魏桂双
【作者单位】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中医院内科,承德06825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益胃消疣汤联合泮托拉唑治疗疣状胃炎阴虚痰瘀互结型疗效观察 [J], 许丽亚;刘征宇;闵海阳
2.和胃消疣汤治疗非成熟型疣状胃炎30例 [J], 陈久红;谢元元;
3.和胃消疣汤治疗疣状胃炎56例 [J], 艾瑛;李君
4.和胃消疣汤治疗非成熟型疣状胃炎30例 [J], 陈久红;谢元元
5.消疣和胃汤治疗疣状胃炎34例 [J], 苏洪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引言疣状胃炎是一种常见的胃病,主要表现为胃黏膜局限性增生和息肉样病变。
该病通常表现为胃突出的息肉,可引起上腹疼痛、胃肠道出血等不适症状。
为了降低患者的痛苦并有效治疗疣状胃炎,我们需要制定最佳的治疗方案。
本文将介绍疣状胃炎的治疗方法,并提供最佳治疗方案。
1. 诊断和评估在确定最佳治疗方案之前,首要任务是明确诊断。
疣状胃炎的诊断通常通过内镜检查和组织活检来确定。
除了确认疣状胃炎的存在,还需要评估它的严重程度。
常用的评估指标包括疣状病变的数量、大小和形态。
该评估有助于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案。
2.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在治疗疣状胃炎时,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非常重要的。
以下是一些建议:•饮食:避免刺激性食物,如辛辣食物、油炸食品和咖啡因,可以选择低脂、高纤维和容易消化的食物。
•不吸烟和不饮酒:抽烟和饮酒会刺激胃黏膜,导致疣状胃炎的加重。
•保持体重适中:肥胖会增加腹压,对胃黏膜产生不利影响。
•规律作息:保持充足的睡眠和规律的作息时间,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
药物治疗是治疗疣状胃炎的关键部分。
以下是常用的药物治疗方法:•抗酸药物:常用的抗酸药物包括质子泵抑制剂(PPI)和H2受体拮抗剂。
它们可以减少胃酸的分泌,减轻疣状胃炎的症状。
•抗生素:对于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患者,抗生素是必不可少的。
通常采用三联疗法,包括服用质子泵抑制剂和两种抗生素,通常为克拉霉素和氨氯地平。
•雾化治疗:可以使用雾化器将药物直接送入胃部,以减轻症状和促进病变的愈合。
4. 冷冻疗法冷冻疗法(cryotherapy)是治疗疣状胃炎的有效方法之一。
该方法通过使用液氮或其他冷冻剂冷冻疣状病变,并达到破坏病变组织的目的。
冷冻疗法具有简便、安全、无创和无痛苦等优点,适合一些疣状病变较小的患者。
5. 激光治疗激光治疗是另一种治疗疣状胃炎的选择。
激光可以通过凝固、切割和蒸发等作用破坏病变组织,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激光治疗通常在内镜下进行,具有精确控制和无痛苦的特点。
周奚钟治疗疣状胃炎经验总结
陆海东
【期刊名称】《生物技术世界》
【年(卷),期】2015(000)012
【摘要】周奚钟教授是无锡市名中医,擅长运用中医方法治疗疣状胃炎等消化系统疾病。
认为此病属中医"胃脘痛"范畴,病机多为湿、瘀、热互结胃腑而致,可夹气滞、脾虚、胃寒。
治疗疣状胃炎,需辨证施治,在化湿、祛瘀、清热的基础上加以理气、
温胃、健脾等法。
自拟"苡仁蒲丹汤"功能健脾渗湿,清热解毒,活血祛瘀止痛,疗效甚佳。
【总页数】1页(P85)
【作者】陆海东
【作者单位】江苏省靖江市八圩卫生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9
【相关文献】
1.周奚钟"益元抑瘤法"在恶性肿瘤中医治疗中的应用 [J], 张萍芳
2.奚肇庆教授治疗外感高热(社区获得性肺炎)经验总结 [J], 窦莉;陈剑
3.钟友鸣双层夹板治疗肱骨干骨折学术经验总结 [J], 曾浩
4.周锦教授治疗慢性肾病血瘀证经验总结 [J], 应婉嫄
5.周耀庭教授治疗发热性疾病经验总结 [J], 石秋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黄煌:疣状胃炎治用葛芎芪五汤案–经方派
T先生,58岁。
2012年2月14日初诊。
形貌:体形偏胖,周身白癜风后泛红,精神尚佳。
病史:上腹部饱胀不适半年,腹胀以晨起明显,无泛酸,喜甜食。
项背拘急不适,夜间盗汗。
偶有阵发性腹痛。
既往有白癜风多年、神经性耳鸣4年。
家族中父亲患肺气肿,母亲有肺大疱病史。
2011年9月1胃镜提示:食管炎、疣状胃炎(胃窦:黏膜充血水肿,见散在疣状隆起,中央脐样凹陷性糜烂)、十二指肠球炎。
查体:腹部饱满而柔软,舌质红嫩,舌苔偏厚。
处方:生黄芪30g,桂枝10g,肉桂5g,白芍15g,葛根30g,川芎15g,干姜10g,红枣30g,15剂,每周服5剂,停服2天。
2012年9月11日二诊:2012年4月5日复查胃镜:慢性浅表性胃炎(胃窦充血水肿,以红相为主)。
胃镜医师及患者本人啧啧称奇,感叹中医药的神奇!近因“神经性耳聋伴头昏”住院治疗乏效出院来求诊。
舌暗红苔薄。
处方:生黄芪50,桂枝15g,肉桂5g,赤芍20g,葛根50g,川芎20g,干姜10g红枣20g,15剂,每日1剂,如有腹胀,改为2天1剂。
李小荣评按:黄师的着力点仍然是“人”,但上腹部饱胀以晨起明显亦为重要的方证眼目。
黄煌老师语:黄芪,能健脾补气,能利水消肿,还能长新肉、治恶疮,是方中主药。
但是,对于形瘦食少者,黄芪用量不必大。
大剂量黄芪可能会产生腹胀,甚至让人胸闷烦躁。
中医治疗疣状痣的方法
文章导读
中医治疗疣状疣,当然要注意一些药物配方,而中医治疗包括中药内服的方法
或者是外敷,土茯苓、薏苡仁、骊齿苋、白花蛇舌草这些药物达到的治疗效果是比较好。
1.中药内服:治宜清热解毒,养血活血,软坚散结,方用治疣汤。
若风热湿毒较重者,
可加土茯苓、薏苡仁、骊齿苋、白花蛇舌草;若肝虚血燥,筋气不荣者,可加珍珠母,可加珍珠母、白芍、生牡蛎、赤小豆 ;若肾阴亏虚,肝血不足者,改用归芍地黄汤加川芎、牛膝。
2.西医内治法:以下方法可任选一种:①病毒录0.1g,每日3次口服;②乌洛托品
0.3g~0.6g,每日3次口服;③10%水杨酸铋油2ml肌注;④1%酒石酸锑钾3~5ml,静注,每周2次;⑤干扰素2~5ml,肌注,每周1次。
3.万灵丹腐蚀剂:樟丹1.5g,水杨酸25g,普鲁卡因1g,白糖1.5g,95% 酒精调成糊状,帖敷疣体。
4.鸦蛋子仁捣烂贴患处,每日换药1次,一般2~3次即可治愈。
或用鸦蛋子油(鸦蛋子
1份,花生浸泡半月)点涂患处。
5.纯碱加生石灰等量,用2%普鲁卡因溶液调成糊状,外敷疣体。
当局部有灼热感时,停止敷药。
6.复方水杨酸火棉胶(水杨酸、乳酸各30g,弹性炎棉100g),将患处用温水泡5分钟,待擦干后,直接用本品涂抹疣体,每日1次,本品为较好的角质溶解剂,为易燃物,注意保护。
7.《外科启玄》记载:“用鸡胫皮擦之自愈,一法将蕲艾在初生第一个上炙之,余皆自落而痊矣”。
周奚钟中医药治疗疣状胃炎
关键词周奚钟疣状胃炎苡仁蒲丹汤
周奚钟教授是无锡市名中医,从事中医药临床工作40余年,擅长中医药治疗消化系统疾病。
现就周教授治疗疣状胃炎经验点滴简单介绍,供同道参考。
1、疣状胃炎是慢性胃炎的一种特殊类型,内镜下形态:内镜下呈扁平疣状隆起、中央脐样凹陷糜烂的胃黏膜病变,胃黏膜表面有很多疣状或痘疹状突起的一种慢性胃炎,病变多见于胃窦部。
病因:(1)幽门螺杆菌(HP)感染,据国内外报道,HP感染为病的主要病因。
(2)免疫机制异常,部分学者认为疣状胃炎可能与变态反应有关。
(3)高酸学说,消化性溃疡虽然非直接来自疣状胃炎,但二者并存的机率很高。
认为疣状胃炎与胃酸高有关。
H+逆扩散入已存在炎症的胃黏膜细胞所至。
且合并此病者,溃疡难愈合或易复发。
本病与消化性溃疡的分布年龄相似,多见于青壮年患者。
2、临床表现:临床表现没有特异性。
有上腹痛,以隐痛,胀痛多见无规律性。
其次是上腹胀,嗳气,反酸。
有三分之一病例有上消化道出血(表现呕血、黑便)。
少数病例可无症状。
虽然形态学和组织学上有独特改变,但临床表现和普通型慢性胃炎无区别。
3、治疗方法:周教授认为疣状胃炎的病机多为湿、瘀、热互结胃腑而致,治疗以化湿、祛瘀、清热为主。
周教授自拟“苡仁蒲丹汤”治之,组方:薏苡仁20g,蒲公英20g,丹参10g,苏叶10g,广木香10g,半枝莲15g,乌贼骨20g,法半夏10g,香附10g,白术10g,甘草5g。
4、验案举隅:
(1)张某,男,42岁,胃脘部胀痛阵作6月余,伴嗳气,反酸,口苦,舌质红苔薄黄,脉弦。
胃镜检查示:胃窦部疣状胃炎。
口服“奥美拉唑”“阿莫西林”“克拉霉素”一月余,症状稍减轻。
初诊:为“胃脘痛,瘀热互结,气滞胃腑”。
予“苡仁蒲丹汤”去甘草,加佛手10g,七剂。
二诊:胃脘胀痛明显减轻,原方再进,十四剂。
再诊:症状已消失,原方去法半夏,继服一月。
药后半年复查胃镜:慢性浅表性胃炎,未见疣状增生。
(2)黄某,女,63岁,胃脘部隐隐作痛一年余,伴食后胃脘饱胀,冷痛,热敷胃脘后好转,舌质淡苔白微腻,脉弦细。
胃镜检查示:胃窦部疣状胃炎。
曾间断服用中西药治疗,症状时好时作。
初诊:为“胃脘痛,湿瘀互结,脾胃虚寒”。
予“苡仁蒲丹汤”去半枝莲,加乌药10g,桂枝5g,七剂。
二诊:食后胃脘饱胀冷痛减轻,原方再进,十四剂。
再诊:二诊药后症状消失,未继续治疗,一月后胃脘隐痛又作,继服原方调理二月。
四诊:已停药二月,症状未复发,复查胃镜:慢性浅表性胃炎,未见疣状增生。
嘱其注意饮食起居调理,防止复发。
5、讨论:疣状胃炎属中医“胃脘痛”范畴,周教授认为疣状胃炎的病机多为湿、瘀、热互结胃腑而致,可夹气滞、脾虚、胃寒。
临证需辨证施治,在化湿、祛瘀、清热的基础上加以理气、温胃、健脾等法。
“苡仁蒲丹汤”方中苡仁健脾渗湿,蒲公英清热解毒,丹参活血祛瘀止痛共为君药;苏叶、广木香、法半夏、香附理气和胃止痛,白术健脾燥湿,乌贼骨制酸止痛,半枝莲清热解
毒共为臣药;甘草益气补脾,缓急止痛,缓和药性为佐药。
全方以化湿、祛瘀、清热、理气和胃为总则。
临证如气滞偏重酌加佛手、枳壳等理气药;偏脾虚湿重酌加茯苓、香砂仁、陈皮等健脾燥湿药;偏寒者酌加乌药、桂枝等温经散寒药。
6、参考文献
(1)高绪文,郑明新,李继莲。
《简明消化病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