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视角下的教师成长:社会化与个性化
- 格式:pdf
- 大小:238.45 KB
- 文档页数:3
第三章社会化的发展第一节社会化概述一、社会化的定义及其分析(-)社会化的定义社会化(socializatiori)通常指个体在社会影响下,通过社会知识的学习和社会经验的获得,形成一定社会所认可的心理一行为模式,成为合格社会成员的过程,个体的社会化是一个过程,是经过个体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它是一个逐步内化的过程。
人的社会化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稈。
每个人从来到社会的第一天起,就比人生活在一个具有某种关系(如阶级关系、亲属关系)的社会环境里,而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社会化的内容是不同的,因为不同的社会有不同的社会规范与行为标准,对人们的要求也不同。
例如,剥削行为在资木主义社会被视为合法的行为,而在我们社会主义社会则是不允许的。
所以说,个体的社会化体现了社会的特点与时代的风貌。
社会环境对于人的煤响,是通过务种育接与间接的渠道进行的。
所以,个人对社会要求的认识与掌握可能是白觉的、积极的与主动的,也可能是不白觉的、消极的与被动的。
也就是说,个人的社会化有时是有意识、有目的进行的,有时是无意识、潜移默化进行的。
总而言Z,社会化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的影响下,不管个人喜欢还是不喜欢,总是会在他身上实现的。
(二)社会化是一个学习社会角色与道德规范的过程人,作为一个生物体的个人,刚从母胎里分娩出来,就被置身于一个复杂的社会环境Z 屮。
任何时代的社会都会使川种种方法对个人施加影响,使其成为一个符合该社会要求的成员,使他憐得什么是正确的,是被社会所提侣与鼓励的;什么是错误的,是被社会所禁止与反对的。
与此同时,个人也随时随地对当前的社会环境以其H身的独特方式做出种种反应, 反作用于环境,从而表现出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由此可见,个人的成长与发展是一系列的社会化的过稈,是一个学习社会角色与道徳规范的过稈。
(三)只有经过社会化才能使自然人变为一个社会人许多事实证明,儿童要能健康地成长,成为一个符合社会要求的成员,不仅需要在身体上受到照顾,还需要与社会成员进行交往,发生感情上的联系,否则社会化就会受到损害。
心理学视角下的自我成长与发展自我成长与发展是每个人都关心的问题,而心理学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视角来理解和探讨这个话题。
本文将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自我成长与发展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并分析其对个体的影响以及推动自我成长与发展的策略。
一、自我成长与发展的心理学理论自我成长与发展是心理学领域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有多个理论对其进行解释和说明。
以下是其中几种常见的理论:1. 自我效能理论自我效能理论由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德拉设立,强调个体的信念和对自身能力的评估对于个体的自我成长与发展起到关键作用。
根据理论,个体对自身能力的认知会影响其对目标的设定和努力程度,从而影响其成长和进步。
2. 身份理论身份理论认为个体的自我成长与发展与其身份的建构与维护密切相关。
根据理论,个体的身份是由社会角色、价值观、个人特质和经验等多个因素共同塑造的。
个体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会经历身份探索、承认和合一等阶段,从而促进自我成长和发展。
3. 精力管理理论精力管理理论认为个体的自我成长和发展需要有效地管理精力。
根据理论,个体的精力是有限的资源,需要通过合理的分配和管理来实现自我成长和发展。
有效的精力管理包括合理的时间规划、注意力的集中以及控制情绪等方面。
二、自我成长与发展对个体的影响自我成长与发展对个体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以下是几个主要的方面:1. 自我认知与自尊通过自我成长与发展,个体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了解自身的优势和潜能,进而提高自尊心和自信心。
个体的自我认知和自尊水平与其绩效和幸福感密切相关。
2. 适应能力与心理韧性自我成长与发展有助于个体提高适应能力和心理韧性,更好地应对挑战和抵御压力。
个体通过学习和经验的积累,能够逐渐提高应对困难和逆境的能力,增强自己的抗压能力。
3. 健康与幸福感自我成长与发展对个体的身心健康和幸福感有着重要影响。
通过不断学习和成长,个体能够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提高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三、推动自我成长与发展的策略为了促进自我成长与发展,个体可以采取以下策略:1. 设置明确的目标个体应该设立明确的发展目标,并制定可行的计划和策略来实现这些目标。
心理学习题一、判断题(正确的选A,错误的选B。
)1、视杆细胞是一种暗视感光细胞,视锥细胞是一种明视感光细胞,所以视杆细胞对光的感受性比视锥细胞强。
(A)2、感觉适应的结果是使感觉器官的感受性下降。
(B)3、人的可受暗示性是稳定且无法改变的。
(B)4、丹塞路从其学习策略的定义出发,将学习策略划分为基本策略与辅助策略两类(A)。
5、个体社会化的结果就是抹杀了个性。
(B)6、很多时候,父母对子女婚姻干涉的,反而有助于他们之间的相爱。
(A)7、不同教师专业成长所需的时间,经历大体相同。
(A)8、期望效应的存在说明了认知者对认知对象是有影响的。
(A)9、心理发展就应该在发展中动态地加以把握。
(A)10、按"头脑风暴法"进行教学,对学生提出的观点先不做任何评价,以鼓励更多的想法。
(A)11、吉尔福特提出的智力理论中,认为产物有6种。
(B)12、在平时,首因效应远比近因效应更为明显和普遍。
(A)13、理论心理学致力于发现一般心理现象与心理规律,而应用心理学则致力于这些原理、方法的运用,所以要将他们截然分开以免混淆。
(B)14、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具体是指,教育者运用与心理学相关的多种学科的理论与技术,通过心理健康知识与技能的教育和心理咨询与辅导,帮助学生解决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问题,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和人格水平的一类教育活动。
(A)15、专家型教师是指有丰富学科知识的教师。
(B)16、心理发展研究的任务是揭示心理发展量变、质变的客观规律,阐明制约心理发展的根本原因以及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以期更有效地促进发展。
(A)17、热爱学生是教师重要的心理特征。
(A)18、非智力因素主要为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
(A)19、智力技能通常只与书本知识有关。
(B)20、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在认知、情感、意向发生矛盾时,认知因素总会起决定作用。
(B)21、自我意识中作为主体的我并不能像作为客体的我那样被个体直接观察到。
-002-2023年第32期(总第372期)理论探索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部分儿童沉迷于电子产品,长时间待在室内,缺乏运动以及和自然的接触,导致自身新陈代谢紊乱,情绪焦躁、易怒。
小学生非常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尤其是父母和老师的评价。
如果经常受到夸赞,他们就会觉得自己很优秀,对生活充满信心。
相反,如果平时听到的都是批评和指责,他们就会觉得自己很没用,什么事都做不好,产生自卑心理,进而失去对学习和生活的热情,降低幸福感。
作为小学班主任,在带班过程中要注重班级文化的建设,使学生能够在“阳光、快乐、幸福”的班级文化的滋养下茁壮成长。
班主任要积极提升团队的幸福感,努力实现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幸福成长教育。
一、概念界定及理论依据(一)概念界定马丁•塞利格曼认为,幸福是可以习得的,通过一定的学习,每个人都可以拥有积极的心态,拥有幸福的生活。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幸福成长教育,在教育目标上要引导学生形成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一种平等对待他人的态度,一种面对困难永不言弃的精神,一种面对挫折迎难而上的健康心理,一种积极向上的个性品质;在教育内容上要注重提升学生的幸福感;在教育方法上要注重在现实生活中增强学生对幸福流的体验[1]。
(二)理论依据积极心理教育理论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关注学生蓬勃向上的力量,发掘学生的优势与潜能,发现学生身上的正能量,让教师和学生都习惯于发现长处,而不是寻找缺点。
该理论倡导人人受重视,人人都自信,都能发现自己的优势并进行积极运用,使自己越来越强大,进而不断提升幸福感。
二、幸福成长教育的特点(一)幸福成长教育充分尊重孩子的心理需求,培养品质幸福成长教育充分尊重孩子的心理需求,能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我们不要总是拿自己的缺点和别人的优点进行比较。
有的学生或许不善言辞,但是他写作能力强,是班级中的小作家;有的学生或许学习成绩不理想,但是他情商很高,有很强的班级管理能力。
教师要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优点,并不断放大,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让他们对未来充满希望。
万方数据万方数据万方数据运用积极心理学理念促进学校心理教师的自我成长作者:刘桂芬作者单位:右江民族医学院学生工作处,广西百色,533000刊名:学术论坛英文刊名:ACADEMIC FORUM年,卷(期):2010,33(5)被引用次数:0次1.任俊积极心理学 20092.崔景贵积极心理学视野中的学校心理教师专业化发展 2009(9)3.周忠喜压弹在警察心理应激与健康中的价值思考 2005(11)4.赵崇莲高校专职心理教师职业倦怠与离职倾向的关系研究 2009(4)1.期刊论文宋志英积极心理学理念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江苏高教2009,""(4)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兴起于美国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积极心理学倡导心理学不仅要研究人的各种心理问题,更要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以积极心理学理念为指导,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以培养大学生的积极人格为首要目标;以塑造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为重点内容;以丰富和深化大学生的积极心理体验为手段;以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组织系统为保障.2.期刊论文张澜心理学发展的新视野——积极心理学——试述积极心理学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0,12(7)积极心理学是当今心理学发展的一个新的方向和重要的趋势,其思想理念受到人们的接受和认可.它突破了以往传统心理学过于关注人的心理问题与疾病的消极趋势,关注人类的积极力量和积极品质,以帮助所有人获得幸福为目标,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带来新的动机和活力,促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重新审视自己的任务与使命.3.期刊论文王仕勇.王磊积极心理学视阈下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观察2009,""(3)把积极心理学理念引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基于心理学研究的一贯人文取向、建设和谐社会的时代要求和政府扎实的政策基础,也基于当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注重全体与个体的积极整合、侧重培养积极心理品质、充分尊重大学生的主体积极性.同时,应正确认识积极心理学与传统心理学的继承发展关系,不能过分夸大积极的功能而忽视消极对人的某些有益功能,并应立足于中国优秀文化和健康的价值观.4.期刊论文胡慧.HU Hui运用积极心理学推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8(12) 积极心理学反对传统心理学有关人性的消极隐喻及其对消极心理研究的过度偏爱,强调人性的积极性,主张心理学重在研究和培养人固有的积极潜力.应把握积极心理学的基本理念,以积极心理学的取向赋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新内容和更高目标,从而推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理论基础、教育思路和技术手段上的创新.5.期刊论文孙雄辉从"消极"走向"积极"——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0,19(4)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基本沿袭了传统消极心理教育模式,重点关注预防和矫正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忽视了学生积极的心理体验和积极心理潜能的开发,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功效,也制约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发展,因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必须转换视角,应该将积极心理学理念引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从"消极"走向"积极",从而达到增进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培养学生积极的人格品质的目的.6.期刊论文陈树林谈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高校"阳光体育运动"-科技信息(学术版)2008,""(29)积极心理学是上世纪末兴起的一场心理学运动,它关注人类自身的积极因素,强调人类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着眼于人类的美好生活.积极心理学的积极研究取向与高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价值取向是一脉相承的,它对确立高校"阳光体育运动""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对建立"阳光体育运动"积极情绪体验基础,对加强"阳光体育运动"积极的社会环境保障,促进大学生积极人格品质形成具有重要意义.7.期刊论文吕君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文教资料2009,""(12)当代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面临诸多的社会心理压力,高校应通过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保证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针对目前国内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弊端,本文提出应通过积极心理学理念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开拓视野,提供方法,进而达到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功效.8.期刊论文李飒积极心理学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科教文汇2010,""(25)积极心理学以帮助所有人获得幸福为目标,倡导心理学要研究人心理的积极方面;强调用积极的方式对心理问题做出适当的解释.并从中获得积极意义.积极心理学的出现给处在困境中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指明了方向.9.期刊论文卓筱芸以积极心理学推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7(10)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的一门科学,它倡导心理学研究的积极取向,是当代心理学最新进展之一.以积极心理学推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进行重新定位并适应现代社会的新观念.本文从介绍积极心理学入手,分析了以积极心理学推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论述了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如何有成效地推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10.期刊论文曾秀兰积极心理学视野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三个维度-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高教版)2010,""(9)近十多年来掀起的积极心理学将心理学的视点转移到关注人性、社会和生活的积极面.积极心理学的思想与主张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即以学生为本,发掘学生积极品质的理念之维;以积极情感面对学生,实施正面引导教育的态度之维;通过积极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积极人格的方法之维.实现教学理念、教学态度、教学方法的变革,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目标.本文链接:/Periodical_xslt201005046.aspx授权使用:无锡市图书馆(wxstsg),授权号:3a626375-e28c-46c5-900c-9e6101158952下载时间:2011年1月4日。
人本主义心理学视角下对提高师范生教师职业成熟度的思考作者:丘文福李丽艳来源:《读与写·上旬刊》2014年第01期摘要:教师教育改革背景下,师范生教师职业成熟度的现状并不理想。
本文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视角出发,就促进师范生教师职业成熟度的提高提出了五点策略:(1)政府应着力提高教师待遇,满足教师的基本需要;(2)社会应给予广大教师和师范生更多的人文关爱和尊重;(3)家庭应对师范生的成长给予足够的鼓励和引导;(4)学校应着力构建全方位的教师教育体系,对师范生的成长给予足够的重视(5)师范生要增强忧患、责任意识,不断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词:师范生;教师职业成熟度;人本主义心理学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01-0015-021.问题的提出"教师职业成熟度是指教师在职业认知、职业情感、个性品质及业务能力等方面所达到的对教师工作的适应程度。
[1]" 它是一种状态,也是一个过程。
而师范生教师职业成熟度由态度和能力两个方面组成,态度成熟度是指对教师职业的主观的或心理的准备状态,对其职业行为具有能动的指导作用;能力成熟度是指师范生在从教方法、教学技能等方面的现实状况。
师范生作为准教师,正处于教师职业成熟度发展的最初阶段。
其教师职业成熟度的发展,直接关系到师范生未来的从教素质。
根据以往的研究表明,师范生的教师职业成熟度现状并不乐观。
缴润凯等人(2010)对东北地区高师院校在校师范生的教师职业成熟度研究发现,就整体而言,在教师职业态度成熟度上,师范生更注重通过教师职业,来实现自我价值,但对未来是否选择教师职业持中性倾向;而在教师职业能力成熟度方面,师范生表现为拥有比较充分的知识准备,但在教师专业技能方面的社会实践经验不足[2]。
丘文福等人(2013)对某高等师范大学在校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能力成熟度的研究也表明,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能力成熟度处于一般水平,其实践、研究能力不强[3]。
儿童心理学视角下的幼儿教育问题分析作者:王岩来源:《青年时代》2017年第08期摘要:随着教育教学模式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儿童心理学的教育和培养是教育行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环境的运用和发展对儿童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影响。
本文从家庭和学校的教育方式对儿童健康成长带来的影响进行了合理分析,并阐述了家庭教育方式对幼儿教育發展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儿童心理学;视角;幼儿教育;问题分析一、家庭教育理念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家庭的教育方式决定着孩子的思想方式和学习理念,父母是孩子成长和发展中的关键指导教师,父母的思想行为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成长教育。
经过相互数据调查发现,某幼儿园的调查结果为幼儿文化水平的高低与家庭教育环境有着直接的联系,文化素质较高的父母使得幼儿心理健康产生的问题越来越少,反之文化素质较低的父母导致幼儿的基本素养水平达不到,每个家庭的教育方式存在着明显的不同之处。
如果采用鼓励的方式进行正确引导有助于幼儿形成健康的发展心理,如果采用责骂的方式进行教学容易使幼儿心理发展产生扭曲,对学习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因此,幼儿心理健康发展与家长的交流对待方式有着重要影响,需要家长及时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行及时修改和完善,以民主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引导孩子形成健康的心理特征。
但是,有的家长的教育方式依然受到传统思维教育的影响,孩子出现错误后就会体罚孩子,长时间下来使得幼儿的心理压力比较大,容易出现思维幼稚、独立性差等弊端问题。
而且会使幼儿产生极端的抗拒力,情绪变得更加暴躁。
而且有的家长比较放纵孩子也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和发展,他们认为孩子都是靠经历才明白越来越多的道理,明显缺乏对孩子的关心,在这样家庭中成长会使孩子感到孤独寂寞,养成冷酷的态度,阻碍了幼儿的正常发展。
二、良好的家庭教育方式对幼儿健康发展的重要作用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氛围对幼儿的健康成长有着一定的影响,美国科学家通过数据调查分析得出,气氛和谐活跃的家庭能够培养孩子的智商,如果家庭不够和睦在心理上就会带来一定的负面情绪。
简述教师社会化的主要内容教师社会化是教师个体逐步融入教师群体,并接受和遵循教师职业规范和行为准则的过程。
以下是教师社会化的主要内容:1.职业认同感:教师需要理解并接受自己的职业角色,明确自己的职业定位,建立职业认同感。
这是教师工作的基础,也是教师社会化的重要环节。
2.价值观和职业道德:教师需要理解并接受教育行业的价值观和职业道德,例如公正、尊重、责任、奉献等。
这些价值观和职业道德是教师行为的准则,也是教师社会化的重要内容。
3.教育知识和技能:教师需要掌握教育知识和技能,包括课程设计、教学方法、评估方式等。
这些知识和技能是教师有效开展教学工作的基础,也是教师社会化的必要条件。
4.交流和合作能力:教师需要具备交流和合作能力,能够有效地与学生、家长、同事等进行沟通。
同时,教师也需要能够与他人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完成任务。
5.持续的专业发展意识:教师需要具备持续的专业发展意识,能够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这是教师适应社会和教育变革的重要能力,也是教师社会化的重要方面。
6.对社会和教育变革的敏感性和适应性:教师需要具备对社会和教育变革的敏感性和适应性,能够及时了解和应对变革的需要,同时也能够适应新的教学环境和教学要求。
7.理解和尊重多元文化:教师需要理解和尊重多元文化,能够关注学生的文化背景和差异,并在教学中体现多元文化的包容性和开放性。
这是教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能力,也是教师社会化的重要内容。
8.情绪管理和压力应对:教师需要具备情绪管理和压力应对的能力,能够妥善处理工作中遇到的挑战和压力,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和工作态度。
9.良好的师生关系和榜样作用:教师需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并为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榜样。
同时,教师也需要通过自身的行为和态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总之,教师社会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教师在职业认同感、价值观和职业道德、教育知识和技能、交流和合作能力、持续的专业发展意识、对社会和教育变革的敏感性和适应性、理解和尊重多元文化、情绪管理和压力应对以及良好的师生关系和榜样作用等方面进行全面的提升和发展。
一、社会化与个性化对于当前的大学生来说,竞争的压力、生存的焦虑、发展的期许、情感的困惑等各种因素交织在一起,当发现在实际得到的和期许得到的、自己得到的和他人得到的之间存在很大差距的时候,就会产生“相对剥夺感”。
加之多是独生子女,心理承受能力较弱,心理上的失衡就容易导致对身体的伤害,以至对生命的放弃。
只要懂得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很多问题自己就可以化解。
1.所以我们应加强自身的心理素质,进行心理的自我调适,从而健全人格合理和稳定性。
合理的调节自己的情绪,不偏激的看待事物,以正确的态度看待人生。
2.在我们顺应社会化的同时,也尊重个性化。
我们用我们的个性化为社会化做贡献。
在不违背社会化的前提下,坚持我们的个性。
不盲目的被社会化同化,有自己的观点见解。
3.做到社会化与个性化有效的统一,加强社会实践,提高自己的眼界,强化自己对外界的认识。
二、偏见当我们走进思想的误区时,看法偏激,往往会激发起负面情绪。
高中的时候班里后转来一个新的同学,衣着怪异,打扮新潮。
出于对新生的好奇于是我和几个比较好的哥们就上前去打招呼,可他总是对我们不理不睬的。
我们一起打篮球他也不去,平时很少跟我们有交集。
于是我们都把他看做怪人,不和他来往,也不主动搭理他。
有一次在回家途中碰见几个流氓欺负女生,我不管三七二十一就上前,可是他们人太多我明显处于劣势。
正巧那个新生路过。
他二话没说撇开书包就来帮我把流氓打跑了。
我以自己的偏见对待一个无辜的人,但是经过这件事我改正了自己对他错误的认识,平时会主动约他打篮球,吃饭。
他现在是我少有的几个最铁的兄弟。
三、归因大学忙碌的生活我尽全力去适应各种改变。
努力考前突击可有时也并不是有效。
有次流力考试,我前一周奋笔疾书,狂做笔记。
可是分数很低,刚刚级格。
室友考前一晚匆匆突击结果走运押对了题考的空前的高。
消极归因:我努力准备没考好,证明我没有学流力的思维,为此我感到很抱怨不满。
也不会对流力有太大期待反正也学不会,及格万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