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资料
- 格式:doc
- 大小:94.50 KB
- 文档页数:5
等厚干涉实验报告资料等厚干涉实验是一种利用光的干涉现象来确定样品厚度的技术。
其原理基于干涉仪的干涉原理,通过光路调节使两束光在样品内发生干涉,观察到干涉条纹后测算出样品的厚度。
等厚干涉实验具有非接触、无损、快速、准确等特点,适用于各种透明材料的表面形貌和厚度测量。
1. 实验原理光的干涉是指两束光相遇后的互相作用,使其中某些区域出现亮度变化的现象。
等厚干涉实验利用双色光源,一束为白光,一束为单色光,特定波长的光经过样品内部时,由于光速与样品折射率的不同而发生相位变化,造成两束光相遇时发生干涉现象。
图1 等厚干涉实验示意图等厚干涉实验通过调节干涉仪的光路使两束相干光在样品内部发生干涉,当两束光程差相等时,光波能互相干涉而形成一系列黑白相间的等厚干涉条纹;当两束光程差增大时,色序向红移;当两束光程差减小时,色序向蓝移。
样品的厚度可以通过两色干涉线的波长差和光程差计算得到。
假设样品厚度为d,两束光在样品中的光程差为Δ,则可以用下列公式计算样品厚度:d = (m+n/2)λ/2其中,λ是两种单色光的波长差,m是等厚干涉条纹数,n是横向平移的过半条纹数。
2. 实验设备等厚干涉仪由光源、分束器和合束器、干涉玻璃片、样品台、目镜、高度调节装置等组成。
实验过程中主要使用的实验设备包括:(1)干涉仪(2)光源(3)电子显微镜(4)样品(5)计算机3. 实验步骤实验前需首先调节干涉仪的光路使其达到最优状态,保证等厚干涉实验的准确性。
接下来的实验步骤如下:步骤一:设置样品将待测样品放在样品台上,并确保样品表面平整、无明显瑕疵和气泡。
步骤二:调节干涉仪开启干涉仪并采用最大亮度方法进行幅度调节。
调节分束器和合束器使两束光经过样品传播后干涉线条清晰明显。
步骤三:测量样品厚度通过目镜观察到等厚干涉条纹后,使用电子显微镜或计算机软件记录相应的干涉条纹数和横向平移过的条纹数,即可计算出样品厚度。
4. 实验注意事项(1)样品需要保持平整、光洁,无气泡或明显瑕疵。
酸碱中和滴定实验报告-资料类一、关键信息1、实验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实验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实验仪器与试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实验步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实验数据记录与处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实验误差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实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实验目的1、掌握酸碱中和滴定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
11 理解酸碱中和反应的化学计量关系。
111 学会准确判断滴定终点。
三、实验原理1、酸碱中和反应的实质是酸中的氢离子(H⁺)与碱中的氢氧根离子(OH⁻)结合生成水(H₂O),其化学方程式为:H⁺+ OH⁻=H₂O。
11 在酸碱中和滴定中,通常用已知浓度的标准溶液(滴定剂)来测定未知浓度的溶液(被滴定液)的浓度。
111 当滴入的标准溶液与被滴定液中的溶质恰好完全反应时,称为达到滴定终点。
112 此时,根据标准溶液的浓度、体积和被滴定液的体积,可以计算出被滴定液的浓度。
四、实验仪器与试剂1、仪器11 酸式滴定管、碱式滴定管。
111 锥形瓶、容量瓶、移液管。
112 玻璃棒、烧杯、铁架台(带滴定管夹)。
113 电子天平、pH 计(可选)。
2、试剂21 标准溶液:如已知浓度的盐酸溶液、氢氧化钠溶液等。
211 待测定溶液:未知浓度的酸溶液或碱溶液。
212 指示剂:如酚酞、甲基橙等。
五、实验步骤1、准备工作11 检查滴定管是否漏水,洗净并用待装溶液润洗 2-3 次。
111 配制标准溶液和待测定溶液,准确浓度需标定。
112 用移液管准确移取一定体积的待测定溶液于锥形瓶中,并加入适量的指示剂。
2、滴定操作21 将标准溶液装入滴定管中,调整液面至零刻度或某一刻度。
2011级专业综合实验报告姓名:班级:学号:专业:指导老师:时间:组员:目录实验一日用化学品复配实验——洗衣用洗涤剂 (1)实验二日用化学品复配实验——VE高级营养霜 (8)实验三日用化学品复配实验——香波 (10)实验四日用化学品复配实验——香水花露水 (12)实验五果胶的提取与分析 (16)实验六一种含N-P-Al阴离子配合物的制备及其对棉布的阻燃性 .. 20 实验七阿司匹林的合成 (23)实验一日用化学品复配实验——洗衣用洗涤剂一、实验目的1、掌握洗涤剂的配方设计及检验方法。
2、掌握泡沫测定法。
二、实验概要洗涤剂洗衣服一般最常用的是洗衣粉。
洗衣粉的生产,一是要将液体原料(烷基苯磺酸钠、硅酸钠等)喷雾干燥成粉;二是固体原料(三聚磷酸钠、NaCO3)溶解成浆状再喷雾干燥成粉。
而人们在使用时,洗衣粉又要溶解成水溶液才能进行洗涤。
这样生产时耗用大量热能与工时,使用亦有不便。
而液体洗涤剂制法简单,节能,使用方便,尤其在洗衣机中使用,更受重视。
洗衣用洗涤既要有较好的去污能力,又要在寒冷冬季和酷热的夏季都能保证透明,不分层、不混浊、不沉淀,并具有一定的粘度。
因此虽然生产设备简单,但配方设计却不那么容易。
配方中一般包含去污作用的表面活性剂,增加溶解度的增溶剂,适用硬水洗涤的螯合剂,同时还有缓冲剂,增粘剂、增泡剂等。
本实验就是洗涤剂配方设计选择并对其质量进行检测。
三、实验仪器和药品吸滤瓶500ml 酚酞指示剂古氏坩埚25—30ml 硝酸乙醇95% 铬酸钾5%无水乙醇AgNO3标准液0.1NPH试纸罗氏泡沫测定仪量筒1000ml分液漏斗无水CaCl21000ml容量瓶MgSO4·7H2O NaOH漂白布1张炭黑布4张电动搅拌白度计QBDJ–1型电炉(500W)搪瓷盘瓷研钵四、实验内容1、配制洗涤剂(1)按下表配制如下四种液体洗涤剂表1.洗涤剂配方组分配方编百分比号原料组分1 2 3 4作用烷基苯磺酸钠13 9 10 18 去污脂肪酸聚氧乙烯醚 5 10 5.4 去污烷基醇酰胺 3 1 增粘、增泡柠檬酸三钠2.1 8.2 螯合剂焦磷酸钾25 螯合剂甲基磺酸钠 3 5.7 PH缓冲剂硅酸钠 3 5 PH缓冲剂氯化钠1.6 增粘剂尿素 3 增溶剂将上表的原料每组按比例(配制50g)称取,在小烧杯中一一溶解,然后混合均匀,配制成四组洗涤剂。
实验一恒温槽的装配和性能测试一、实验目的:1.了解恒温槽的构造及恒温原理,初步掌握其装配和调试的基本技术。
2.绘制恒温槽灵敏度曲线。
3.掌握水银接点温度计,继电器的基本测量原理和使用方法。
4.掌握乌氏粘度计的构造和使用方法。
二、实验原理:恒温槽使实验工作中常用的一种以液体为介质的恒温装置。
用液体作介质的优点是热容量大和导热性好,从而使温度控制的稳定性和灵敏度大为提高。
根据温度控制的范围,可采用下列液体介质:-60℃~30℃—乙醇或乙醇水溶液;0℃~90℃—水;80℃~160℃—甘油或甘油水溶液;70℃~200℃—液体石蜡、汽缸润滑油、硅油。
三、实验装置四、实验步骤:(一)恒温槽操作步骤:1、根据所给元件和仪器,安装恒温槽,并接好线路。
经教师检查完毕,方可接通电源。
2、槽体中放入约4/5容积的蒸馏水。
3、旋松水银接点温度计上端的调节帽上的固定螺丝,旋转调节帽,使水银接点温度计的温度较希望控制的温度低一定温度,打开搅拌器,继电器。
然后加热。
加热过程中要严格观察恒温槽中的精密温度计,以防实际温度超过设定温度。
4、仔细观察恒温槽中的精密温度计,根椐其与控制温度差值的大小,进一步旋转调节帽来调节接点温度计,反复进行,直到实际温度在设定温度的一定范围内波动。
调节时刚开始可以调节幅度大些,当实际温度快接近设定温度时,调节幅度要很小,不然很容易冲温。
5、将调节帽固定螺丝旋紧,使之不再转动。
6、记录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值,以时间作为横坐标,实际温度与设定温度的温差作为纵坐标,绘制恒温槽灵敏度曲线。
7、实验完毕后,关闭电源,整理实验台。
8、注意:加热时最后插加热管的插头,关闭电源时首先拔掉加热管的插头。
(二)、粘度计操作步骤:1、将粘度计垂直夹在恒温槽内,将纯水自A管注入粘度计内,恒温5分钟左右,夹紧C管上连结的乳胶管,同时在连接B管制乳胶管上接洗耳球慢慢抽气,待液体升至G球的1/2左右时停止。
打开C管乳胶管上夹子使毛细管内液体同D球分开,用秒表测定液面在a,b两线间移动所需时间。
实验记录
实验一:化学混合反应
在这个实验中,我们尝试了混合不同化学物质引发的反应。
首先,我们将甲烷气体与氧气混合,然后添加火源进行点燃。
观察到橙色火焰的产生,说明了甲烷和氧气的反应产生了燃烧反应。
实验二:物理摩擦试验
接下来,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物体之间的摩擦试验。
我们选取了不同表面材质的物体,如金属、塑料和玻璃,并在它们之间施加摩擦力。
观察到不同表面间的摩擦系数有所不同,金属表面之间的摩擦力最小,塑料表面之间的摩擦力最大。
实验三:生物生长观察
最后,我们进行了生物生长的观察实验。
我们选取了一组种子,分别在不同浓度的营养液中进行培养。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记录,发现营养液浓度对植物生长有着显著影响,高浓度营养液下植物生长更加茂盛,而低浓度营养液下植物生长较慢。
通过这些实验,我们对化学反应、物理摩擦和生物生长等现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为我们未来的科学研究打下了坚实基础。
密立根油滴实验报告资料(1)密立根油滴实验报告资料密立根油滴实验是20世纪初,英国物理学家罗伯特·密立根通过这个实验首先确定了电子的电荷量的重要实验方法。
下面我们以含义、实验原理与方法、实验步骤、实验结果及分析、实验误差与改进等几个方面来进行详细的介绍。
一、含义密立根油滴实验是一种用电荷而不是质量来测量物体极微小量的方法。
由于在油滴上的能量储量来自于它所带的电荷,因此必须将电荷量定义为能量的极微小单位,这可以通过实验来测出。
密立根最早发现了电子的量子性质,并成功测定了电子荷质比。
此实验在当时震动整个物理学界,被誉为现代物理学的开端。
后来,这一基础性的实验成为了物理场中的重要实验之一。
二、实验原理与方法1、实验原理实验原理指的是利用油滴的下落时间和电场的作用量来测量电子的电量。
2、实验方法密立根油滴实验通过以下3个步骤来完成:(1)利用喷雾器制造油滴,产生一定数量的微小油滴。
(2)观察油滴的下落速度,从而判断油滴的质量。
(3)在电场中减速油滴,观察油滴的均匀性,确定其所带的电量。
三、实验步骤(1)制作油滴:利用喷雾器将微小的油滴喷到上面的金属板上,然后通过放电过程,将油滴的表面电荷置于零点。
(2)观察油滴下降速度:将所需物品放入电场中,观察油滴的下降速度和位移,绘制成适当的图形,计算油滴的重量。
(3)加入电荷:观察电荷带电油滴的电场行为,即在电场中减速,实验者分别改变电压,找出油滴的最佳油滴大小。
(4)测量油滴带电量:确定电子电量的计算方式,并量化所有必要的数据,包括电压、观察时间、空气密度、温度和油滴重量等。
四、实验结果及分析结果如下:(1)电子电量:电子电量被测定为每个电子Qe = 1.602×10(-19)千克。
(2)油滴重量:约为4.1514×10(-16)千克。
(3)密立根电荷:约为3.8215×10(-19)库伦。
实验结果表明,油滴的带电量整数倍,同时也是电子电量的整数倍。
金属线胀系数的测定实验报告资料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掌握金属线的胀系数的测定方法,了解线性膨胀系数的概念,掌握测量金属线胀系数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二、实验原理当一条金属线受热后,由于温度的升高导致其长度发生了改变,这种现象被称为热膨胀。
线性膨胀系数α是指物体在温度每变化1℃时,单位长度发生的变化量。
金属线胀系数的测定方法是采用差极式法。
实验中选用圆形金属丝,其胀系数可以用弹簧测微计来测量。
三、实验步骤1.将样品金属线固定在实验架上,线的一端用两片木板固定,另一端通过夹具固定在弹簧测微计的下端。
2.设定弹簧测微计的初始读数,并记录下来。
3.将电热器连接电源,并设置恒温水槽温度。
4.待水温稳定后,在恒温水槽中浸泡金属线,并等待其达到恒定温度。
6.将采样点数据整理,计算金属线的胀系数。
四、实验数据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温度(℃)弹簧测微计读数(mm)膨胀量ΔL(mm)20 124.5 040 125.0 0.560 125.5 1.080 126.0 1.5100 126.5 2.0由上表可知,金属线在温度上升到100℃时,长度发生了2.0mm的变化。
根据线性膨胀系数的公式:ΔL = L × α × ΔT其中ΔL为长度变化量,L为材料长度,α为线性膨胀系数,ΔT为温度变化量。
可以得到公式: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得到金属线的胀系数为:α = 2.0 ÷ 500 ÷ 80 = 0.00005 ℃-1五、实验结论通过差极式法测量,本实验测得圆形金属丝的胀系数为0.00005 ℃-1。
六、实验注意事项1. 金属线需保持一定的拉力,以保证数据结果的准确度。
2. 弹簧测微计需经常校准,以确保其读数的准确度。
3. 采样点的选取应尽量均匀,以得到更为准确的结果。
4. 实验前需检查实验设备的安全性,保证实验过程的安全。
科学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
探究X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熔点变化情况。
实验材料
•X物质样品
•温度计
•加热设备
实验步骤
1.从实验室取出X物质样品,记录初始温度。
2.将X物质置于加热设备上,开始逐渐升温。
3.每隔一定时间记录一次X物质的温度。
4.当X物质出现熔化现象时,记录下此时的温度值。
5.停止加热,待X物质完全冷却后记录凝固的温度。
实验数据
以下为X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熔点及凝固点数据表:
温度(摄氏度)状态
20 固态
35 半固半液
50 液态
实验结果分析
根据实验数据,X物质的熔点约为35摄氏度,凝固点约为50摄氏度。
实验结果表明X物质在不同温度下会呈现不同的状态,温度的升高会导致其由固态向液态转变。
实验结论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探究了X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熔点变化情况。
随着温度的升高,X物质会从固态逐渐转变为液态,而凝固点则表明X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的温度范围。
实验总结
本实验得出的数据与预期基本一致,但在实验过程中仍存在一些温度读数上的误差,可能造成实验结果的轻微偏差。
为了获得更准确的实验数据,我们应该加强对温度计使用方法的培训,提高实验操作的精准度。
实验结束。
四年上册科学实验在四年级上册科学实验中,学生们将会参与一系列有趣而具有教育意义的实验。
通过这些实验,他们将能够亲自动手,观察现象,提出假设,并进行实验验证。
以下是一些精彩的科学实验,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和培养科学思维。
1. 颜料混合实验在这个实验中,学生们将尝试将不同颜色的颜料进行混合,以探索颜色的混合原理。
首先,将红、黄和蓝三种颜色的颜料滴在不同的玻璃杯中。
然后,让学生们逐渐混合这些颜料,观察和记录它们的变化。
通过这个实验,学生们将能够发现颜料混合的原理,理解原色和混合色的概念。
2. 水的沸腾实验这个实验旨在帮助学生们理解水的沸腾过程以及沸腾的原理。
首先,老师将在烧杯中倒入一定量的水,并加热。
学生们可以仔细观察水的变化,包括起初的水面平静、随后的气泡产生和水的剧烈沸腾等现象。
通过这个实验,学生们将能够了解水的沸点和水的状态变化规律。
3. 风力推动物体实验这个实验将帮助学生们理解风力的原理和应用。
学生们将制作简易的风车,并将其放置在有风的地方。
他们可以观察风车在风的作用下的旋转情况,并比较不同风速对风车的影响。
通过这个实验,学生们将加深对风力的理解,并探索风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4. 水中植物的观察实验这个实验将帮助学生们了解水中植物的生长规律和植物对水的吸收作用。
学生们可以将水仙花或其他水中植物放入透明容器中,观察它们的生长和根系的扩展情况。
同时,学生们可以添加不同浓度的水或添加色素水来观察这些因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通过这个实验,学生们将理解植物对水的吸收作用,以及水质和浓度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5. 倾斜平面上物体滑动实验这个实验将帮助学生们探索倾斜平面上物体滑动的原理和规律。
学生们可以在倾斜平面上放置不同形状和重量的物体,并观察它们的滑动情况。
通过改变倾斜度和物体的重量,学生们可以进一步观察和记录物体滑动的变化。
通过这个实验,学生们将能够理解重力和倾斜平面对物体滑动的影响。
以上是四年级上册的科学实验的一些例子。
迈克尔逊干涉实验报告资料迈克尔逊干涉实验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物理学家迈克尔逊和莫雷进行的实验。
这个实验被认为是探索光速以及光的本质等方面的重要实验之一。
本文将介绍迈克尔逊干涉实验的原理、实验流程和结果。
1. 实验原理:迈克尔逊干涉实验的基本原理是利用光的干涉现象来探测光速的变化。
光线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恒定的,因此光线在固体和液体等介质中传播速度会有所变化。
利用这个原理,迈克尔逊发明了一种精密的干涉仪,用来检测光线在不同介质中的速度变化,并通过这个速度变化间接测量出光在真空中的速度。
2. 实验流程:迈克尔逊干涉仪由两个向同方向移动的平行壳体构成。
其中一个稳定的光源照射一束光线,经过分束镜分为两束光线,分别通过壳体的两个表面反射后,重新汇聚在分束镜上。
当壳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时,两束光线的相对路程差会发生变化,会在分束镜的两侧产生干涉条纹。
通过测量干涉条纹的位移,可以精确测量出光的速度。
3. 实验结果:迈克尔逊干涉实验的实验结果表明,在真空中,光的速度是不变的。
实验中发现,在干涉条纹上发生位移时,就意味着两束光线的相对路程差发生了变化。
在实验过程中,迈克尔逊使用银镜取代了空气中常用的玻璃材料,以避免垂直于银镜的光线在反射时出现相位差的情况。
通过精确地测量干涉条纹的位移,迈克尔逊精确测定了光在真空中的速度,并为今后的科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总之,迈克尔逊干涉实验在光学和物理领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成为了现代科学的重要里程碑之一。
它不仅向我们展示了光速恒定的特性,还为传感器、光纤通信技术等现代科技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实验总结题型:填空20-30个(每个1—2分)简答不到十个(有的2-3分)考试时间为一个小时主要内容:1、实验数据的处理{实验3.4.5.6.}2、实验注意事项{例如提取基因DNA时为什么不能振荡}3、重要试剂的作用和成份或者原理{例如溴化乙锭、loadingbuffer、溶液I、II、III}4、实验结果的分析{实验3、6}另外,实验原理不是主要内容,主要考接触的比较多的,写过两次以上的实验原理。
如考马斯。
另外,好几个实验都有涉及到的原理注意一下。
实验3和实验6的公式很重要,不考计算,以其他形式出现。
实验六综合性实验-细胞粗提液中多酶组分的分离纯化实验所用菌株为克雷伯杆菌实验原理:本实验是从细胞抽提液中提取、纯化GDH和PDOR,GDH和PDOR的纯化方法有许多种,本实验采用的提纯方法为离子交换层析(亲和层析没做)。
这两种酶的测活方法本实验采用的是初速度法。
本实验共有四个分实验:一、细胞培养与收集;二、细胞粗提液的制备;三、离子交换柱层析多酶纯化;四、多酶纯化各步活性和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一、细胞粗提液的制备—超声波细胞破碎法:胞内酶的提取首先需要破碎细胞,超声波破碎法是破碎细胞或细胞器的一种有效方法,尤其适用于本课题所使用的杆状细菌。
其机理可能与超声波作用溶液时,气泡产生、长大和破碎的空化现象有关。
空化现象引起的冲击波和剪切力使细胞裂解。
超声仪器有水浴式和探头式两种,本实验采用探头式超声波破碎仪。
注意事项:1、超声波处理中有升温的弊病,要注意处理液保持在低温状态,防止酶活丧失,在本实验中,我们采取的是冰水浴的形式保持温度处于低温状态。
2、在超声处理的时候,超声3s,要间歇2s,3、超声波处理中的空化作用所产生的活性氧容易使酶氧化而失活,因此,在超声处理细胞提酶时,往往要加一些巯基保护剂。
本实验所用的巯基保护试剂是二硫苏糖醇。
二、离子交换柱层析多酶纯化:离子交换层析是根据各种物质带电状态(或极性)的差别来进行分离的。
该法利用吸附在离子交换介质上的可解离基团(活性基团)对各种物质吸附力不同进行分离。
溶液中单一电荷蛋白质可以被离子交换介质上的小离子置换固定在介质上。
然后,通过提高溶液中相反离子浓度或者降低蛋白质所带电荷数等方法将蛋白质从介质上洗脱下来。
离子交换介质材料及含盐的缓冲流动相系统类似于蛋白质稳定存在的生理条件,有利于增加蛋白质活性回收率。
本实验采用的介质是商品名为DEAE SepHarose Fast Flow弱阴离子交换树脂,属琼脂糖凝胶型,由糖链间次级氢键来稳定网状结构,其疏密程度靠琼脂糖的浓度来控制。
主要试剂的成份:BufferA:0.05MPH为8.4的Tris-HCl(主要洗脱一些电荷较低的杂蛋白)BufferB:含1mol/LKCl的BufferA(主要作用是洗脱我们所要提取的酶)BufferC:含2mol/KCl的BufferA(把电荷更高的杂蛋白洗脱下来,使柱再生)实验注意事项:(1)层析柱一定要装好,它直接影响分离效果。
(2)层析柱要保持与地面垂直,加样时应小心注入床面中央,注意切勿冲动胶床。
(3)整个操作过程中凝胶必须处于溶液中,不得暴露于空气,否则将出现气泡和断层,应当重新装柱。
三、多酶纯化各步活性和蛋白质含量的测定1、GDH酶活力的测定:GDH使甘油脱氢生成二羟基丙酮,辅酶ⅠNAD+作为受体得氢被还原为NADH2,NADH2在340nm的紫外光下有最大吸收。
根据吸光度的增加情况,用初速度法测定GDH的活力。
实验注意事项:(1)在测定GDH酶活力的过程中,往比色皿中加E液时速度要快,加完E液后要立即关上分光光度计的盖子,测定酶活,因为酶催化甘油生成1,3丙二醇的反应很快,如果速度太慢,会导致测定的结果不准确。
(2)在测定酶活之前,加了混合试剂的比色皿要在45℃温浴至少五分钟才能进行GDH 酶活的测定。
2、蛋白质含量检测:考纳斯亮兰G-250(Coomassie brilliant blue G-250)测定蛋白质含量属于染料结合法的一种。
在游离状态下呈红色,最大光吸收在488nm ;当它与蛋白质结合后变为青色,蛋白质-色素结合物在595nm 波长下有最大光吸收。
其光吸收值与蛋白质含量成正比,因此可用于蛋白质的定量测定。
蛋白质与考马斯亮蓝G-250结合在2min 左右的时间内达到平衡,完成反应十分迅速;其结合物在室温下1h 内保持稳定。
该法是1976年Bradford 建立,试剂配制简单,操作简便快捷,反应非常灵敏,灵敏度比Lowry 法还高4倍,可测定微克级蛋白质含量,测定蛋白质浓度范围为0~1 000μg /mL ,是一种常用的微量蛋白质快速测定方法。
考马斯亮蓝有G250和R250两种。
其中考马斯亮蓝G250由于与蛋白质的结合反应十分迅速,常用来作为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考马斯亮兰G-250的优点:(1)灵敏度高,据估计比Lowry 法约高四倍,其最低蛋白质检测量可达1μg 。
(2)测定快速、简便,只需加一种试剂。
(3)干扰物质少。
缺点:1)由于各种蛋白质中的精氨酸和芳香族氨基酸的含量不同,因此Bradford 法用于不同蛋白质测定时有较大的偏差,在制作 标准曲线时通常选用 γ—球蛋白为标准蛋白质,以减少这方面的偏差。
(2)仍有一些物质干扰此法的测定,主要的干扰物质有:去污剂、 Triton X-100、十二烷基硫酸钠(SDS )和0.1N 的NaOH 。
(如同0.1N 的酸干扰Lowary 法一样)。
(3)标准曲线也有轻微的非线性,因而不能用Beer 定律进行计算,而只能用标准曲线来测定未知蛋白质的浓度。
注意事项:不可使用石英比色皿(因不易洗去染色),可用塑料或玻璃比色皿,使用后立即用少量95%的乙醇荡洗,以洗去染色。
塑料比色皿决不可用乙醇或丙酮长时间浸泡。
数据处理:1)GDH 的活力定义为:在上述条件下,每分钟还原1mol μ甘油的酶量为1个单位。
酶的比活力为每mg 蛋白所含酶的单位数(U/mg )。
酶活计算公式如下:酶活力单位(U/mL )=(V T ×△A ×K)/(ε×V S ) = (1.5×△A ×K ×60)/(6.3×0.1×0.5) 其中,V T :反应液总体积;V S :抽提液样品体积;△A :每分钟吸光度变化值;K :样品稀释倍数。
总酶活=E 活×提取液的体积 (单位 U )蛋白含量=【OD595值(平均)/△K 】×10-3×稀释倍数 (单位 mg/ml )总蛋白质=蛋白含量×提取液体积 (单位 mg )(2)比活力计算按上述方法测得的酶溶液蛋白质含量和总活力单位数,计算每毫克蛋白质所含的活力单位数,即为比活力。
比活力越高,表示酶纯度越高。
公式: 蛋白质每酶活力单位数比活力mg =(单位U/mg )(3)总回收率和纯化倍数的计算根据抽提的粗酶液和纯化后酶液(或称提纯酶液),可分别计算胰蛋白酶的总回收率及纯化倍数。
公式:粗酶比活力纯化酶比活力总回收率=粗酶比活力纯化酶比活力纯化倍数=实验九、十、十一实验九基因组DNA的提取与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实验原理:一、基因组DNA的提取:添加去垢剂是为了使蛋白质变性并溶解细胞膜中的脂质,从而导致细胞裂解。
再以酚:氯仿抽提并去除蛋白质。
得到的DNA经乙醇沉淀浓缩。
二、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DNA:琼脂糖凝胶电泳分离DNA的能力是通过电荷效应和分子筛效应来完成的。
DNA 分子在高于等电点的PH溶液中带负电荷,在电场中从负极向正极移动。
在一定的电场强度下,DNA分子的迁移速率取决于DNA分子本身的大小和构型。
DNA分子的迁移速率与相对分子量的对数值成反比关系。
在相对分子量相同的情况下,DNA分子的迁移速率依次为:超螺旋状DNA>线形DNA>带缺口的环状DNA。
凝胶中琼脂糖的百分含量由被分离的DNA大小决定(参照下表)。
电泳后的凝胶经溴化乙锭荧光染料染色,根据与DNA相对分子量标准物的比较,即可确定DNA片段的大小。
三、PCR:多聚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实际上是一个在模板DNA,引物(模板片段两端的已知序列)和四种脱氧核苷酸等存在的条件下,依赖于DNA聚合酶的酶促合成反应。
扩增的特异性取决于引物与模板DNA的特异结合。
整个过程分三个步骤:1、变性,加热使模板DNA双链间的氢键断裂形成两条单链。
2、退火,突然降温后,模板DNA与引物按碱基配对原则互补。
3、延伸,在DNA聚合酶的作用下,以单链DNA为模板,利用四种脱氧核苷酸,按5’→3’的方向复制出与模板互补的DNA链。
上述三步为一个循环,每经过一个循环,样品中的DNA量应增加一倍,新形成的链又可作为新一轮循环的模板。
主要是各种试剂的成份和作用1、10% SDS试剂(溶解细胞膜蛋白和细胞内蛋白,并结合行程“蛋白-SDS”复合物,是蛋白变性沉淀)2、裂解缓冲液:50mmol/L Tris-HCl, 50mmol/L EDTA pH8.0 (分散细胞,洗涤细胞)3、蛋白酶K: 0.5mg/mL (切断蛋白,使其容易洗脱)4、TE 缓冲液pH8.0 (DNA保存液,EDTA抑制DNA酶,防止DNA被降解)10mmol/L Tris-HCl pH8.01mmol/L EDTA pH8.05、RNase将RNase溶于10 mmol/L Tris·HCL(PH7.5),15mmol/L NaCl中,配成10mg/mL的溶液,100℃加热15分钟,去除DNA酶活性,然后缓慢冷却至室温,分装保存于-20℃。
(含RNaseA的TE缓冲液的作用是溶解DNA)6、溶菌酶:10mg/mL (溶解菌体细胞壁肽聚糖的B1,4糖苷键,即破坏菌体细胞壁)7、酚:氯仿(V:V)1:1 (使蛋白变性剂,进一步抽提DNA溶液中蛋白质,使蛋白变性沉淀)8、酚:氯仿:异戊醇=25:24:1 再次除蛋白,异戊醇在这里起到消泡剂的作用9、无水乙醇和70%乙醇,(无水乙醇的作用是除DNA的水化层,沉淀双链DNA,70%乙醇的作用是洗涤DNA,去除离子)10、LB液体培养基细菌培养用的酵母抽提物(yeast extract)0.5% 碳源细菌培养用的胰蛋白胨(Bacto—peptone)1% 氮源NaCl 1% 无机盐11、TAE电泳缓冲液2.42g Tris碱0.57g 冰醋酸0.372g 0.5mol/L EDTA(PH8.0)定容至500ml12、琼脂糖13、loading Buffer是有分子量最小的溴酚蓝和分子量最大的二甲苯青组成,是进行电泳时的指示剂14、溴化乙锭(EB)用水配制成10mg/mL的溶液,使用浓度为0.5ug/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