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与区域生态学的一般原理
- 格式:pdf
- 大小:267.22 KB
- 文档页数:7
一、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20分)1.生物种2.种群3.群落4.生态系统5.寄生6.生境7.多度8.分子生态学9.生态农业10. 景观的特征1.生物种:生物种不是按任意给定的特征划分的逻辑的类,而是由内聚因素(生殖、遗传、生态、行为、相互识别系统等)联系起来的个体的集合。
同种个体共有遗传基因库,并与其他物种生殖隔离。
2.种群:种群是栖息在同地域中间种个体组成的复合体,是由个体组成的群体,并在群体水平上出现了一系列群体的特征3.群落:群落是栖息在同一地域中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组成的复台体,或一定领域内不同物种种群的集合(assemblage)或混合体(mixture)。
4.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一定空间中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的复合体5.寄生:寄生是指一个种(寄生物)寄居于另一个种(寄主)的体内或体表,靠寄主体液、组织或已消化物质获取营养而生存。
6.生境: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特定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的生态环境称生境7.多度:多度(abundance-)是对植物群落中物种个体数目多少的一种估测指标,多用于植物群落的野外调查中,目前国内外尚无统一的标准,我国多采用Drude的七级制多度8.分子生态学:分子生态学足应用分子生物学方法研究生态学问题所产生的新的分支学科,其研究领域涉及进化生物学、种群生物学、系统进化地理学、保护遗传学、行为生态学、群落生态学和cMO(基因修饰生物)的释放后果。
9.生态农业:生态农业是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原理进行集约经营管理的综合农业生产体系。
其目的在于提高太阳能的利用率、生物能的转化率和农副业废弃物的再生循环利用,因地制宜地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提高农业生产力,以获得更多的农产品.满足人类社会的需要,达到持续发展。
10. 景观的特征:(1)结构:具体生态系统或存在“元素”的空间关系,主要指与生态系统的大小、形状、数量、类型压构型相关的能量、物质和物种的分布。
(2)功能:指空间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即物质、能量、物种在生态系统间的流动。
《景观生态学》讲义绪论景观生态学是地理学、生态学以及系统论、控制论等多学科交叉、渗透而形成的一门新的综合学科。
主要研究空间格局和生态过程的相互作用。
作为一门学科,景观生态学是20世纪60年代在欧洲形成的,土地利用规划和评价一直是其主要的研究内容。
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景观生态学在北美才受到重视,迅速发展成为一门很有朝气的学科,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学者的重视与参与。
景观生态学给生态学和地理学带来了新的思想和新的方法,已成为生态学和地理学和前沿学科之一。
第一章景观生态学的概念及发展一景观生态学中的基本概念1 生态学2 景观3 景观生态系统4景观生态学1 景观景观的特征与表象是丰富的,人们对景观的感知和认识也是多样的。
因此,对于景观不同学科有着不同的理解,甚至在同一学科中(如地理学)也长期存在着不同解释。
由于景观概念的不确定性,经常导致它与“风景”、“土地”、“环境”等词意的混淆。
1.1景观定义理解:景观(landscape)的定义有多种表述,但大都是反映内陆地形、地貌或景色的(诸如草原、森林、山脉、湖泊等),或是反映某一地理区域的综合地形特征。
(图)在生态学中,景观的定义可概括为狭义和广义两种。
狭义景观是指在几十千米至几百千米范围内,由不同类型生态系统所组成的、具有重复性格局的异质性地理单元(如Forman 和Godron,1986;Forman,1995)。
而反映气候、地理、生物、经济、社会和文化综合特征的景观复合体相应地称为区域(region;见Forman,1995)。
狭义景观和区域即人们通常所指的宏观景观;广义景观则包括出现在从微观到宏观不同尺度上的,具有异质性或缀块性的空间单元。
广义景观概念强调空间异质性,景观的绝对空间尺度随研究对象、方法和目的而变化。
(图)它体现了生态学系统中多尺度和等级结构的特征。
(在欧洲,“景观”一词最早出现在希伯来文的《圣经》(旧约全书)中,用来描绘具有所罗门王国教堂、城堡和宫殿的耶路撒冷城美丽的景色。
景观生态学复习资料09年4月一、名词解释景观:是由一个不同生态系统组成的镶嵌体。
景观生态学:是1939年德国生态学家特罗尔提出的,是地理学和生态学交叉的产物,是研究景观的结构功能和变化及景观的规划管理的学科。
景观结构:在景观生态学中一般将景观中景观要素的类型、分类属性及其数量关系特征称为景观结构。
景观功能:指的是不同景观要素之间的能流、物质流和物种流。
景观动态:景观的结构和功能随时间而发生的变化。
尺度:是对研究对象在空间上或试剑石的测度。
幅度:指生态系统可被改变并能迅速恢复原来状态的程度。
粒度:指组成景观镶嵌体的景观要素斑块的平均大小极其分异程度。
等级结构(等级系统):自然界是一个具有多水平分层等级结构的有序整体,在这个有序整体中,每一个层次或水平上的系统都是由低一级层次或水平上的系统组成,并产生新的整体属性。
内部种:一些需要稳定而相对单一环境资源条件的内部物种。
外部种(边缘种):一些需要多种环境资源条件或适应多变环境的物种,主要分布在边际带。
斑块:在外貌上与周围地区有所不同的一块非线性地表区域。
廊道:与本底有所区别的一条带状土地。
本底:范围广,连接度最高并且在景观功能上起着优势作用的景观要素类型。
斑块的形状系数:是实现斑块周长与相同面积圆形斑块周长之比的面积加权平均值。
景观破碎化:是景观变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更多的用来描述自然植被景观的变化和作为大型生物生境景观的变化。
景观的孔隙度(孔性):指单位面积本底中的斑块数目。
斑块密度:指单位面积本底中的斑块数目。
廊道密度:廊道在本底中的数量。
景观多样性:指生物圈内栖息地、生物群落和生态学过程的多样性。
景观空间格局:景观要素在景观空间内的配置和组合形式,是景观结构与景观生态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
景观异质性:由景观的多样性和景观要素的空间相互关系共同决定的景观要素属性的变异程度。
景观空间异质性:是由景观要素类型的数量和比例、形状、空间分布及景观要素之间的空间邻接关系所决定的空间不均匀性。
景观生态学期末复习资料第一章1、景观:概念:狭义——在几十千米至几百千米范围内,由不同类型生态系统所组成的、具有重复性格局的异质性地理单元。
广义——包括出现在从微观到宏观不同尺度上的具有异质性或斑块性的空间单元。
美学概念:地理学概念:生态学概念:2、景观有哪些基本特征?如何理解景观和景观要素之间联系与区别?基本特征:空间异质性、功能一致性、地域性、可辨识性、可重复性等①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的异质性镶嵌;②地貌、植被、土地利用和人类居住格局的特别结构;③生态系统以上区域以下的组织层次;④综合人类活动与土地的区域系统;⑤一种风景,其美学价值由文化所决定;⑥遥感图像中的像元排列。
景观要素是景观的构成基本单元,强调的是均质性,而景观则强调异质性。
在一定条件下其地位可以相互转化,二者的关系体现了景观现象的尺度效应。
景观景观要素相同点都具有等级结构特征,可在不用的问题或等级尺度上处于不同的地位整体景观的组成成分不同点空间实体的整体性组成景观的空间单元的均质性异质性地域单元从属性地域单元1、景观生态学概念:以景观为对象,重点研究其结构、功能、变化及其科学规划和有效管理的一门宏观生态学科。
研究对象和内容:①景观结构:即景观组成单元的类型、多样性及其空间关系;②景观功能:即景观结构与生态学过程的相互作用,或景观结构单元之间的相互作用;③景观动态:即指景观在结构和功能方面随时间的变化;④景观规划和管理。
第二章景观生态学基本理论:系统论、等级系统理论、空间异质性理论、时空尺度、渗透理论、复合种群理论等。
基本原理:系统整体性原理、尺度性原理、结构镶嵌原理、文化性原理、多重价值原理等。
第三章1、景观形成的自然因素气候:指的是地球上某一地区多年时段内大气的一般状态,是该时段各种天气过程的综合表现,是景观分异的最主要因素。
地貌:是指地球表面内外营力相互作用形成的多种多样的地貌或形态,式景观的基本构成要素之一。
土壤(发育):作为景观的主要成分,是连续分布在地球陆地表面的自然客体,其发生、发展与景观密不可分,是反映景观的一面镜子。
景观生态学重点第一章1、景观生态学的主体来源是什么?主体来源于地理学的景观学和生物学的生态学。
2、什么是景观?景观具有哪些基本的特征?景观:由一组以类似方式重复出现的,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所组成的异质性陆地区域。
基本特征:(1)是一个生态学系统:由不同的生态系统镶嵌组成的,不同生态系统之间通过物质交换、能量流动和物种交换途径而相互作用和影响,进而形成一个整体。
(2)具有一定自然和文化特征的地域空间实体:景观是在人类和自然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不仅具有特定的气候和地貌特征,而且与特定地域文化特征(人类的各种干扰活动、文化习俗等)相对应。
(3)是异质生态系统的镶嵌体:是由异质性生态系统镶嵌而成的。
(4)是人类活动和生存的基本空间:人类和动物均需要2种以上景观要素才能生存与发展。
即人类需要在多种生态系统内部才能完成各种活动。
(5)具有经济、生态、文化等多重价值:不仅具有生物生产力和资源开发利用价值,而且具有美学(观赏、文艺创作)价值和为教育、科研、性情熏陶等提供场所的价值。
3、什么是景观结构、景观功能、景观变化?景观中不同生态系统之间通过什么途径发生相互作用?景观结构:研究景观的组成与空间格局特征。
如各生态系统或景观要素的大小、形状、数量、类型、空间构型等特征,能量、物质和物种在景观中的分布状况。
景观功能:研究景观要素(生态系统)间的相互作用过程与机制。
即能量、物质和生物有机体在景观中不同生态系统之间的流动过程及其与景观结构、干扰等之间的关系。
景观动态:研究景观结构和功能随时间的变化及其机理。
具体地讲,景观的组成成分、形状和空间排列方式,能量、物质、生物有机体在不同生态系统之间的分布状况的变化,由此导致能量、物质、生物有机体在不同生态系统之间的流动过程的变化。
不同生态系统之间通过物质交换、能量流动和物种交换途径而相互作用和影响,进而形成一个整体。
4、什么是景观要素?它与景观有何区别与联系?景观是由若干不同生态系统组成的聚合体,因此:(1)景观要素:组成景观的生态系统,也称为景观成分。
景观生态学复习资料1、景观结构和功能原理(系统整体性原理或异质性原理)这一原理包括结构和功能两个方面的含义:(1)每个景观是由若干个不同的生态系统组成的,因此,每一景观均是一个异质性的地域,即景观内部的性质是不均匀的,表现在生物种类、生物量、物质、能量的分布等方面(结构的异质性)。
一个景观中不同生态系统类型越多,其空间异质性越高,多样性也越高。
景观结构的形成过程是景观的一种自组织过程,从理论上讲,通过自组织过程,景观最终形成为一种持续、稳定的耗散(开放)结构。
(2)景观中不同生态系统,由于物种、物质和能量分布不均匀,必然导致不同生态系统之间的不断地相互交换,相互作用。
使得不同生态系统具有不同的功能以及不同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不同的(功能的异质性)。
也就是说,构成景观的生态系统的类型、大小、形状、数目和外貌特征等对景观功能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即景观结构决定功能)3. 空间异质性与景观过程原理(1)空间异质性(spatial heterogeneity):是指系统或者系统属性在空间上的变异程度,具体地说,是景观生态学变量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均匀性和复杂性,在直观上表现了景观空间格局。
(2)景观过程:所谓“过程”就是强调事件或现象发生、发展的过程和特征。
景观过程常常涉及到许多生态学过程,如:种群动态、种子或生物体的传播、干扰扩散、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群落演替等。
景观过程既是景观的形成过程,也是景观功能的具体体现。
4、尺度效应与等级结构(1)尺度(scale)的定义①尺度:是指在研究某一物体或现象时所采用的空间单位或时间单位,同时又可指某一现象或过程在空间和时间上所涉及到的范围和发生频率。
尺度可分为空间尺度和时间尺度。
②在景观生态学中,尺度以粒度和幅度表达:粒度(grain):空间粒度是指景观中最小可辩识的单位所代表的特征长度、面积或体积。
时间粒度是某一现象在时间上发生(或取样)的频率或时间间隔。
幅度(extent):是指研究对象在空间上涉及的范围(空间幅度)、时间上持续的长度(时间幅度)。
,7弓一 『}学覃牡 .区域尘1 喾
生态学杂志1996·15(3)t 73 ̄79 、
景观与区域生态学的一般原理 Richard T.T. … .谯骆/[) /
‘H r u“i 。 哆'G “ ‘。 。。。 “’c MA。 。 'u A y21 I 引言 本文的目的是提出关于土地镶嵌体生态学的 些基本原理,作者希望以此引出一些讨论、改进 (refinement),替换、补充、假设、探究及更棵一步 的理解,并帮助阐明它们在多方面应用的基础.景 观与区域的生态学为当今社会提供了解决所有土 地利用问题的空间途径。 景观生态学的概念开始出现于半十世纪之前 (Troll,1939,1968ISchreiher,1990)。但固其集理 论与应用于一体,近十年来兼收并蓄.取得了蓬勃 发展。 有关的原理以前也曾经提出过一些.Risser 等(1984)与1983年Allerton公园研讨会的同仁 们就生态学与景观学融合的几十方面进行了讨 论,主要有 ①空间格局与生态过程一@空间与时 同尺度-③异质性对泷和干扰的影响 ④变化的格 局I@自然资源管理的框架。Forman与Godron (1986)确定了景观生态学区别于生态系统生态 学、生物地理学及自然地理学的一些基本原理 ① 景观结构与功能原理-@生物多样性原理-③物种 流动原理-④养分再分配原理-⑤能量流动原理I @景观变化原理 ⑦景观稳定性原理。Risser (1987)指出了描述这一领域状况的主要方面及其 面I 的挑战:①异质性与干扰,@结构与功能,@ 稳定与变化I④养分再分配-@等级组织。Turner (1989)对前述几十方面所取得的进展进行了有意 义的总结。本文所述的原理反映了景观生态学在 上述几十方面的发展,也总结了一些较新的概念 领域 广适性的理论不是一夜间就能发展起来的。 般来说,它们植根于 原理性 或背景性理论,并 且为相当数量的经验性证据所支持。诸如进化论 和能量守恒定律之类的原理,言简意赅,人所共 识.具有很强的生命力.一些庞大而复杂的研究对 象,如在地质学、天文学和橱理学中.有时难以安 排实验,但通过将观测到的现象同已有的原理相 结合,人们在这些顿域中取得了丰硕成果. 这一方法在探讨景观与区域时,应该扮演重 要角色。这就是说,物质流动原理.重力与趋流 (rheotaxis)原理,中心地理论,逆流原理(counter current principle)以及结构与功能原理等,对景观 镶嵌体的生态学研究都有帮助。实际上,前面所 提纠的有些是以小尺度理论为背景的、二级或中 间承平的原理,诸如分维、渗透、同络之类的模型, 是复杂系统的简化,可以用来加深对系统的理解。 这些模型可以不为众多的经验所证实,也不必具 有较强的说服力,但它们经常可以引出非常有用 的见解.从而获得一些推论和应用. 条原理的属性或检验,意味着一场长期的、 无休止的讨论.等者认为有六条属性似乎特别重 要,这就是一条基本原理必须 ①能将多领域的知 识相结合;②论述显要的问题-③有广{乏的应用价 值.尽管也经常存在特例{④具有掰测性,@以理 论为基础,并反过来能为之提供充分的证据I⑥具 有一些直观的证据束支持该原理.本文所提出的 基本原理大都能满足上述标准。 有些原理巳为本领域的学者所熟知,但有的 是新近才综合进来的.这里所提的基本原理没有 条可称得上是。定律”.因此不能象物质守恒定 律那样,放之四海而皆堆。然而,我认为在绝大多 数情况下,每条原理对其所涉及的问题是正确 的,置信度可达95 上.虽然所有这些原理的 部分可能披证伪,但相对于它 所提出的见解来 说,是微不足道的。这些见解往往包古了许多重要 的、先进的内容。况且,虽然说景观与区域生态学 的核心是科学的,这~领域显然也囊括和综合了 其它方面的一些知识内容。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74 生态学杂志第l5卷第3期 下述原理是概念性的.大多包含一些相关的 术语,如大或小,细或粗的粒度。明确的或过渡性 的边界等。在应用某一原理进行特定的研究工怍 或解决环境问题时。人们可以通过给定假设或为 定量观翻设定尺度来恬用这些术语。另外,也可将 这些原理进行数学描述。从而为验证一些假设提 供条件。 本文的十二条原理分成四个大的方面:景观 与区域j斑块与廊遭j镶嵌体;应用。有关这些原理 的国际性文献和证据,在Formau(1995)的新著中 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下面所列的每一条原理都给 出了一个简短精练的论述和一些参考文献t为广 大读者提供了对该书了解、人仃的机会 2量观与区域 2.I景观与区域 系列地方性的生态系统或土地利用类型相 混合,在一地重复出现,就构成了景观。在更大尺 度上的区域中,景观是互不重复、对比性强,粗粒 格局的基本结构单元。 景现与区域是两个不同的尺度,但都在“人类 尺度”上。它们都是土地镶嵌体。从亚显微到行星 乃至宇宙尺度上,镶嵌现象是普遍存在的 所有镶 嵌体都由空间单元组成。景观尺度上的空间单元。 通常就被称为景观单元j而区域尺度上的空间单 元,就是景观(Forman和G0droll,1986}Forman。 1995)。恰如要全面了解一个肝脏或一个城镇必 须要掌握更大和更小两方面的信息一样,要了解 十景现。也要掌握更大尺度上区域的信息和更 小尺度上地方性的生态系统信息 景观之间的边界通过记录沿断面,或随机、均 匀分布的样方中的景观要素来确定。例如。跨越某 农业景观的一个样方系列可能包括了玉米田、豆 田、树蓠、农庄、田间道路、林块、铺砌路、溪流。以 及其它一些稀有生态系统或土地利用类型 每个 样方大多包含有这些类型,虽然每种要素所占的 百分比在样方之间可能大相径庭。最终这条样方 线会遇到一组由截然不同的空坷组分构成的样 方。如居民点,学校。球场。商业区,街道,墓地,小 公日,以及一些稀有类型等。这就是一个近郊景观 了 与生态系统或土地利用斑块的直径大小相 比。斑块边界通常并非总是明确的,这取决于更小 尺度上的斑块格局、自然干扰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等。与景观的直径大小相比(即数公里.几十或几 百公里),景观之间的边界也比较明显,而从空中 看区域时,同样会看到类似的边界 这主要是由于 地貌和人类恬动因素造成的 景观内部和边界处 的生态条件是不同的(Angelstam.1992} Martinsson等。1993j Liu等.1994)。通过样方空 间要素的对比。景观之间的边界表现得非常明显 在这一尺度,可以运用多种统计分析方法来进行 精确描述(Mueller-Dombois和Ellenberg.1974; G ̄eig—Smith。1983;Formnn和C, ̄rdron,1986) 最不明确的边界是那些与地貌关系不大的土地利 用类型.如居民区等. 区域是一十大范围的地理区.这里具有一致 的大气候。相似的人类活动和兴趣(Koppen, 1931}Isard,l975;Foin,1976j Burke等. 1991) 区域被交通、通讯和宗教之类的活动相对 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但在生态上却常常是极其多 样化盼。 景观之间典型的明确边界t加上相邻景观之 间外观上的明显差异或土地利用的不同,形成了 区域的强烈对比性格局。再者,因为区域通常是由 些大的景观组成的,故而形成了其粗粒结构的 格局。景观内空间要素的重复性意味着不同区域 之间的农业或林业景观具有很强的相似性。相比 之下,没有重复的景观构成格局来标志一个区域. 固此每个区域在空间上都是确定的 2.2 斑块一廊遭一基质 景观中斑块、廊遭和基质的组合抑或结构格 局.是景观功能流的主要决定因素。也是其格局和 过程随时问发生变Jt的主要决定因素。 景观中的每一点都是属于斑块、廊道或基质 的,任何土地镶嵌体,包括林地、旱地、农田和郁 区,莫不如此。这种简单的模型为分析和对比研究 提供了方便。也为一般格局和原理的发现提供了 潜在可能性(Lovejoy等。1984;Fahrig和 Merriam。1985I Forman和God r0n。1吨6; KOZOV ̄等,1986j Saunders等。1987}Hasen和di Castri。1g92) 这也是一种用熟知的字典术语所表达的空间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Richard T.T.Forms.rt:景观与区域生态学的一般原理 75 语 ,它能有效地加强几种学科之间及决策者之 间的相互沟通(Forman,1979‘Baudry和Burel, 1984|Froment和W[Idmann.1987 I Schreiber, 1988‘Harms和O1xtam,1990j Haher,1990)。斑 块肓大有小,有长有圊,有规则和不规则之分·廓 遭电是有宽有窄,其连接度有高有低+形状有曲有 直:而基质更是从无限到有限,从连续状到孔隙 状.从聚集态到丹散态,多种多样。 我们今天所说的形态或称结构,是由昨天的 流所产生的(Watt,1947,Forman和Go ̄To/t, 19 ̄6) 但结构与功能之间的联轰或反馈也是很显 然的 不仅流产生了结构+而且结构也左右着流和 运动。最终,如同旋转万花筒来产生不同的图案一 般,长期的运动和流也会改变景观镶嵌体本身。 3斑块与廊道 3 1大型自然植被斑块 这是景观中唯一可以保护水源和相互沟通的 水系网络,使多数内部种得到生存+为许多太牺境 脊推动物提供棱心栖息地和避护所.并允许有近 自然状态干扰的一种结构。 大型自然植被斑块具有多种重要的生态功 能,并为景观带来许多益处,包括上面所列出的那 些方面(Forman.1995) 景观中没有太型斑块, 赣等于人没有了心脏,只剩下骨头。如果景观只有 几个大型的自然植被斑块组成,它仍 失其作为 个景观的价值 另一方面,小的自然植揸斑块可 做为物种迁移和再定居的“踏脚石”,保护分散 稀有种类或小生境,提高基质异质性.甚至还可 偶尔成为小斑块限制性物种的生境。所以,小斑块 可以为景观带来大斑块所不具备的一些好处,应 当看作是对大斑块的补充,但不能取而代之。 我们可以设想,最优景观是由几个大型tl然 植被斑块所组成的,并由丹散在基质中的一些小 斑块所补充。或者,多数小斑块的功能也可由基质 中的小廓遭来实现 3 2斑块形状 为完成斑块的几个关键功能,其生志学上的 舞 佳形状应为一个大的核心区域加上弯曲的边界 狭窄的指状凸起(1obes),且其延伸方向与周日 廿 的方向相一致 暨凑的或圆形的斑块有利于保护内部资源, 因为它减少了受外部影响的接触面(Harriss和 Kangas,1979),但是,斑块与景观中的许多生态 过程有着影响与披影响的关系(Forman,1995) 弯曲的边界通过多生境韧种或动物的逃避捕食等 活动,加强了与相邻生态系统问的联系。斑块与景 观中较远部分的联系是通过狭窄的指状凸起来实 现的,它可以有利于斑块内物种灭绝后的再定居 过程,或物种向其它斑块的扩散过程等等。 斑块长轴的方向与景观中的流有关,也就是 说,其长轴的方向角是几种生态现象的关键 (Forman和Go,ton,1986 Turner,1987{ Skidmore,1987I Brandle等,1988‘Gutzwiller和 Anderson,1992).这些现象包括风和水流.它们 塑造斑块的形状,产生明显的湍流区域,还造成土 j襄侵蚀。林地斑块的延伸方向也与迁徙鸟类对它 们的利用有关(Gutzw[1ler和Anders0n 1987, L992) 3 3 生态系统问的相互作用 景观中所有生态系统都是相互联系的,物质 适动或流的速率随着距离的增大迅速减小,但同 类生态系统中韧种间的相互作用减小l得较慢。 地理学第一 定律礓说任何事物都是相互联 系的,相近物体之间比较远物体之间的联系更加 紧密。有关邻近生态系统间或用地类型问相互作 用的实倒是为数不步的,也是人们所熟知的 (Swingland和Gi',penwood,L983‘Saunders等, 1987;Senit等,1987;Shaver等,lg91,Saunders 和Hobbs,1991;Noss,L993)。 由生态系统科学我们了解到,能量和矿质养 丹是从一十物体浇向另一十物体的,或者说,在生 态系统问流动。而根据行为科学,由于有的生境对 某物种来说比其它生境更为适合,许多有动力驱 使的运动(Locamotion driven mo ̄e-ments)是具 方向性的,通常是向着同种类型的斑块运动。将这 些原理同地理定律相结合,就形成了上述的空间 浇原理(Forrnan,1987,1995),其实用价值可表 现在进行规划管理时,应选择镶嵌体中的哪些生 态系统作为研究重点。 3 4碎裂种群动态 对于孤立斑块内的亚种群来说,局地灭绝率 随生境质量的提高或斑块的增大而减小,其重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