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骤停后综合征
- 格式:pdf
- 大小:493.94 KB
- 文档页数:3
心脏骤停后综合征,您需要知道的那些事儿心脏是人最重要器官之一,是循环系统中的动力。
心脏的作用是推动血液流动,向器官、组织提供充足的血流量,以供应氧和各种营养物质(如水、无机盐、葡萄糖、蛋白质、各种水溶性维生素等),并带走代谢的终产物(如二氧化碳、尿素和尿酸等),使细胞维持正常的代谢和功能。
体内各种内分泌的激素和一些其它体液因素,也要通过血液循环将它们运送到靶细胞,实现机体的体液调节,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相对恒定。
此外,血液防卫机能的实现,以及体温相对恒定的调节,也都要依赖血液在血管内不断循环流动,而血液的循环是由于心脏"泵"的作用实现的。
所以,心脏的搏动推动着血液的流动,是血液运输的动力器官。
一、什么是心脏骤停综合征心脏骤停后综合征是指发生心脏骤停后经抢救治疗自主心跳恢复,但由于心脏停跳期间心脏射血的中断、减少,会引起脑损伤、心脏损伤以及全身其他脏器损伤。
心脏骤停期间脑血流中断,而大脑对缺血、缺氧较敏感,可引起大脑微循环障碍、脑梗塞,表现为昏迷、肢体抽搐、肌阵挛,甚至脑死亡等,还可引起心肌缺血、心功能损害等。
心脏骤停后其他重要脏器的血液供应停止,会引起相应的功能受损表现,心跳恢复后还会出现全身缺血性再灌注损伤。
二、造成心脏骤停的原因1.主要病因(1)心源性病因绝大多数心脏性猝死发生在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
冠心病是导致成人心搏骤停的主要病因,约80%心脏性猝死是由冠心病及其并发症引起,而这些冠心病患者中,约75%有急性心肌梗死病史。
有器质性心脏病影响心脏电活动和生理功能,或引起心肌收缩力减弱,心输出量降低或引起冠状动脉灌注不足或导致心律失常,最终导致心搏骤停。
也可见于心肌疾病,比如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致心律失常性右室性心肌病、暴发性心肌炎、brugada综合征、长QT综合征等。
(2)非心源性病因因其他疾患或因素导致心肌细胞大量损伤或者影响心肌电活动所致,如严重的电解质与酸碱平衡失调,影响到心脏的自律性和心肌的收缩性,严重创伤导致低血容引起心肌严重缺血缺氧,最终均可引发心搏骤停。
2023中国成人心搏骤停后综合征中西医结合诊治专家共识(完整版)心搏骤停(ca rdiacarrest,CA)是指未预料到的短时间内心脏机械活动突然停止,循环征象消失的一种严重临床事件,其发病率高,生存率低,是全球重大医学难题之一据统计,全球每年成人CA的平均发病率为55/10万[1],我国CA发病率约为40.7/10万[2],2018年美国院外心搏骤停(out-of-hospitalcardiacarrest,OHCA)发病率为74.3/10万[3]。
尽管急救医疗服务系统和急救技术不断改进,CA早期的自主循环恢复(returnofspontaneouscirculation, ROSC)率有所升高,但出院存活率仍很低。
2018年美国统计数据显示,O HCA患者存活出院率为10.4%,功能状态良好出院率为8.2%[3]。
与国外先进国家和地区相比,目前我国OHCA患者复苏成功率和存活出院率更低4,5]。
国内一项针对北京地区9897例OHCA患者的研究显示,复苏成功率为5%,存活出院率仅为1.3%,神经功能良好者仅占1%[4]。
在美国,每年有超过29万成年人发生院内心搏骤停(in-hospitalcardiacarrest, IHCA), 2017年美国GWTG-R(getwiththeguidelines-resuscitation) 数据库登记处的IHCA患者出院存活率为25%,其中85%的存活患者出院时神经学结果良好6]。
2014年北京12家医院582242例患者中JHCA 发病率为1.75%,ROS(率为35.5%,存活出院率为9.1%,神经功能良好出院率为6.4%[7]。
CA可发生在任何年龄段,有心血管疾病的中老年人群发病率更高,给患者及其家庭和社会带来严重后果。
因此,提高CA患者的神经功能良好存活率是急危重症临床工作的重大挑战。
CA患者救治结果取决千患者的原发病、目击者高质量心肺复苏CP R)及复苏生存链的每一个环节。
心脏骤停综合征标准作业流程一、什么是心脏骤停综合征。
咱们先得知道啥是心脏骤停综合征呢。
简单来说,就是一个人心脏突然不跳了,这之后引发的一系列身体的状况就叫心脏骤停综合征。
这可不是小事儿啊,就像一辆车突然发动机熄火了,然后车的其他部件也会跟着出问题一样。
当心脏骤停的时候,身体各个器官就像失去了动力源,会迅速陷入危机。
比如说大脑,心脏一停,大脑很快就会缺血缺氧,要是不赶紧处理,那大脑的功能可能就会受到严重损害,人可能就会变傻,甚至醒不过来呢。
二、发现心脏骤停的情况。
那怎么知道有人心脏骤停了呢?这时候就需要咱们多留个心眼啦。
要是看到有人突然倒地,没了意识,那可就要警惕起来喽。
再去摸摸他的脉搏,要是脉搏也摸不到,还有呼吸也停止或者变得很微弱,那大概率就是心脏骤停啦。
就像你看到一个平时活蹦乱跳的小动物突然不动了,你得赶紧去看看是不是出大事儿了一样。
这个时候啊,可千万不能慌,虽然情况很紧急,但咱们得冷静应对。
三、呼叫急救。
发现这种紧急情况,第一时间就得呼叫急救。
这就好比遇到危险得喊救命一样。
大声喊人来帮忙,然后赶紧拨打120。
在打电话的时候呢,要把位置说清楚,可不能让救护车找不到地方呀。
要是周围有其他人,也让他们一起帮忙。
比如说,让一个人在路口等着救护车,这样救护车就能更快地找到事发地点。
这时候大家齐心协力,就像一个团队一样,每个人都出份力,就有可能把这个危机给化解掉。
四、心肺复苏。
在等待急救人员到来的时候,心肺复苏就非常关键啦。
这心肺复苏可是救命的本事呢。
咱们得把患者平放在硬的地方,比如说地上或者硬板床上。
然后双手交叠,放在患者两乳头连线的中点,用力按压。
按压的时候要注意频率,就像有节奏地敲鼓一样,每分钟大概100 - 120次。
按压的时候也要有一定的深度,至少要5厘米,但也不能太用力,把人家骨头按断了可不好。
每按压30次,就给患者做2次人工呼吸。
做人工呼吸的时候,要把患者的头后仰,捏住鼻子,然后嘴对嘴吹气,看到患者的胸廓起伏了,就说明气吹进去了。
・专家论坛・心脏骤停后综合征张新超 自20世纪50年代末现代心肺复苏学开创以来,历经半个世纪的医学实践与理论探讨,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就。
心脏骤停经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resuscitation,CPR)后约30%~40%患者自主循环恢复(restorationofspontaneouscirculation,ROSC),然而,由于心脏骤停而导致全身长时间的完全性缺血,机体在ROSC后又进入更为复杂的新的病理生理过程,主要包括:心脏骤停后的脑损害、心肌损害、全身性缺血/再灌注损伤、导致或促发心脏骤停的尚未消除的各种原有疾病(或病因)等[1]。
早在20世纪70年代,Vladimir教授就认识到复苏后ROSC由于全身缺血和再灌注损伤而产生的各种病理生理状态,称之为复苏后病(post-resuscitationdisease),但考虑到上述经复苏ROSC后的各种病理生理状态而表现多种不同的症候群,此后的学者将其称之“复苏后综合征”(post-resuscitationsyn-drome,PRS)。
PRS病理生理异常的严重程度与临床表现并不一致,取决于心脏停搏的时间、CPR的时间以及基础疾病等。
然而,现今“复苏”概念广泛应用,如严重脓毒症液体复苏、各种休克复苏等,但这些情况都不存在循环的停止;另外,从字面意义上讲,“复苏后”似乎意味着复苏过程的结束,而实际上,心脏骤停经CPR而ROSC后,机体又进入到一个需要进一步复苏的新的病理生理过程。
近期,由国际多个相关学会中有代表性的专家形成新的学术共识,将心脏骤停ROSC后的异常病理生理状态命名为心脏骤停后综合征(post-cardiacarrestsyndrome,PCAS)。
1 PCAS的主要病理生理改变1畅1 心脏骤停后的脑损害是患者死亡与神经致残的常见原因。
脑组织对缺氧耐受性差,脑血流突然停止(临床)15s即可昏迷;1min脑干功能停止(终末期呼吸、瞳孔固定);2~4min无氧代谢停止、不再有ATP产生;4~6minATP消耗殆尽,所有需能反应停止(钠泵、新陈代谢、生命活动),损伤不可逆。
ROSC后即使提供较高的灌注压,一方面,脑部灌注压的升高与脑血管自身调节的障碍通常会引起脑部再灌注性充血,由此导致脑水肿和再灌注损伤;另一方面,仍可见脑部微循环障碍,导致脑组织持续性缺血、灶性梗死。
表现为昏迷、抽搐、肌阵挛、认知障碍、脑卒中、植物状态、脑死亡等。
心脏骤停后脑损害的发生机制非常复杂,包括神经元兴奋毒性、钙离子失衡、自由基形成、病理性蛋白酶级联反应,以及细胞死亡信号传导通路激活等。
1畅2 心脏骤停后的心肌损害心脏骤停者在ROSC后血流动力学处于不稳定状态,表现为心排血量降低、低血压、心律失常;其发生机制包括心肌功能不全、血管内容量减少与血管自身调节失常。
应当认识到,心脏骤停者在ROSC后出现的心肌功能障碍,主要缘自弥漫性心肌运动减弱(心肌顿抑),是可逆的与可治的。
1畅3 全身性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肺复苏或胸部按压只能部分解决氧与营养物质的输送与排出问题,即使在ROSC后,由于心肌功能不全、血流动力学不稳定与微循环障碍等,组织氧供不足也是持续存在的。
而再灌注、重氧合必然导致再灌注损伤。
系统性缺血与再灌注引起广泛的免疫系统与凝血系统活化,进而产生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高凝状态、肾上腺功能受抑、组织氧供/氧需受损、感染易感性增高、酸碱失衡与水电解质紊乱、应激性溃疡和肠出血、高血糖、多器官功能衰竭等,与严重脓毒症有类似之处。
导致或促发心脏骤停的、尚未消除的各种原有疾病(或病因),诸如急性冠脉综合征、肺部疾病、脓毒症、出血以及各种中毒(毒物或药物过量)等。
原有疾病本身就很复杂,而在心脏骤停后的诊断与治・043・ChineseJournalofCardiovascularMedicine,October2010,Vol畅15,No畅5DOI:10畅3969/j畅issn畅1007-5410畅2010畅05畅005作者单位:100730卫生部北京医院急诊科疗更为困难。
2 PCAS特有的病理生理特征与死亡率相关在上述30%~40%ROSC的患者中,最终只有10%左右存活出院,据分析,ROSC后死亡原因大约为心脏性占50%、脑性30%、其他20%。
心脏骤停复苏后ROSC患者的高死亡率与其特有的病理生理特征相关。
首先,与局灶性血管病变所致的组织缺血性损伤不同,心脏停搏所致的全身组织缺氧性损伤,相互间是无代偿的;组织的半数细胞死亡即意味着组织功能不可逆,对许多生理功能无法替代。
其次,ROSC不等于大循环恢复。
ROSC仅仅是自主心搏恢复,而大循环的恢复则意味着有效的血流动力学状态即心排血量(CO)、外周血管阻力(TPR)与血压(BP)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第三,大循环复苏并不等同于微循环恢复。
停灌注15s后ROSC,50%组织微循环5min内无复流,导致氧供仍不足;即使自主循环完全恢复正常,脑循环的全面恢复根据断流时间、严重度、基础病的情况而不同,大约需6~12h。
第四,微循环灌注后又有损伤———再灌注损伤。
再灌注损伤可能涉及炎症因子介导、自由基损伤、钙超负荷损伤等多种机制,但目前尚不明确各介质间的因果关系,也不知如何拮抗,但无灌注必然导致死亡。
3 PCAS的处理如果心脏骤停后能够很快实现ROSC,那么PCAS将不发生。
不难理解,PCAS的处理强调其时效性,尤其注重时间在治疗策略中的作用:尽早恢复自主循环与组织微循环;拮抗再灌注损伤;降低组织代谢[2]。
3畅1 主要的监护内容(1)一般监护:生命体征、尿量、血氧饱和度、连续心电监护、中心静脉压(CVP)、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2)、动脉血气、血清乳酸、电解质、血常规、胸片;(2)血流动力学监测:超声心动图、心排出量(无创或有创性监测);(3)大脑监护:脑电图、CT、MRI。
3畅2 血流动力学早期治疗目标早期血流动力学优化即目标治疗是一种恢复、维持全身氧输送与需求之间平衡的主要方法,鉴于PCAS的基本病理生理状态———系统性缺血与再灌注损伤等,与脓毒症具有类同之处,理论上,血流动力学优化也应能改善心脏骤停后的转归;与此同时,PCAS可能同时表现脑损伤、心肌功能不全以及导致或促发心脏骤停的尚未消除的各种原有疾病(或病因),因而治疗目标和策略又与脓毒症不尽相同。
根据已有的研究和经验,早期血流动力学优化成功的关键在于尽早启动全面的监测措施以及采取积极的干预措施,争取在出现异常状况的几个小时内通过液体疗法、应用强心与血管加压药物、恰当的氧疗等在前负荷、心肌收缩力、动脉血氧含量与全身氧利用等重点方面达标。
然而尚无随机的前瞻性临床研究明确心脏骤停后早期血流动力学目标究竟如何,仅就有限的资料而言,以恢复或维持CVP在8~12mmHg、平均动脉压(MBP)在65~100mmHg、ScvO2不低于70%,以及尿量不低于1畅0ml・kg-1・h-1为宜。
此外,在ROSC后早期,血乳酸盐浓度是较高的,检测乳酸盐清除率也可很好地反映血流动力学的优化情况。
血红蛋白浓度的目标尚未确定(有一项关于PCAS血红蛋白浓度的研究报道目标值为90~100g/L)[3]。
3畅3 氧合与机械通气心肺复苏期间吸氧浓度为100%(FiO2=1畅0),临床医生也通常在患者ROSC后继续给予一段时间的纯氧;但越来越多的临床证据显示,血氧过多在组织再灌注的早期对缺血后的神经元是有害的;ROSC后立即降低吸氧浓度至恰好维持动脉血氧饱和度在94%~96%范围,对减少神经不良的后果是可取的。
有研究显示,过度通气会使脑动脉收缩而加重大脑缺血性损害,还会增高胸内压使心排出量降低;通气不足(采用低潮气量肺保护策略)可能导致低氧血症与高碳酸血症,而低氧血症与高碳酸血症使颅内压升高及产生混合性酸中毒(在ROSC后即很常见),对于复苏后患者同样可能是有害的。
遗憾的是,迄今暂无证据支持应将心脏骤停后的潮气量确定在某一特定数值,一般讲,可能需要潮气量≥6ml/kg。
根据动脉血气分析来调整以维持正常的PaCO2水平当是最为合理的。
3畅4 循环支持PCAS表现为血流动力学的不稳定状态,如心律失常、低血压、低心排血量。
心律失常的治疗方法包括维持电解质水平、电击转复及药物治疗等;低血压的有效干预是静脉补液以改善右心室的充盈压,・143・中国心血管杂志2010年10月第15卷第5期研究显示PCAS患者在第1个24h补充晶体液达(3畅5±1畅6)L,使CVP达8~12mmHg。
若充分补充血容量仍未达上述血流动力学目标,应使用强心与血管活性药;一般来说,心脏骤停后广泛的心肌功能不全是可逆的,而且对强心药物反应较好,但是心肌功能不全的严重程度与持续时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患者的生存率。
迄今尚无报道指出单独或联合应用何种强心与血管加压药物效果更优。
在补足容量和已使用血管活性药与强心药还不能恢复组织灌注时,要考虑使用机械循环辅助设备,如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后者可以起到良好的支持循环的作用。
3畅5 其他临床情况的治疗ACS:对ST段抬高心肌梗死致PCAS患者应立即行冠状动脉造影,有指征者可做PCI,如不能PCI者可考虑溶栓治疗。
亚低温:有证据表明,轻度亚低温是一项有效的疗法,对PCAS无意识成人患者需降温至32~34℃,并持续至少24h。
诱导低温可以通过静脉输入“冰凉”液体(生理盐水或林格液,30ml/kg),或者采用传统的在腹股沟、腋窝与头颈部放置冰袋的方法,使用镇静剂或神经肌肉阻滞剂对抗寒战。
使用体外低温装置(水或空气循环式低温毯或垫)或体内低温装置(股静脉或锁骨下静脉低温输液导管)是维持低温在特定范围(以免体温明显波动)的有效方法。
通过调节体外或体内低温装置、或是使用加热系统来进行复温,复温的速度尚未确定,目前的共识是0畅25~0畅5℃/h。
需要强调的是,在实施低温治疗的过程中,对诱导低温与复温两个阶段要给予格外的关注,因为此时机体的代谢率、血浆电解质浓度与血流动力学状态可能出现迅速变化。
在第1个72h,发热要用退热药治疗,同时注意癫痫的控制与预防[4]。
酸中毒:心肺复苏过程中,尽管进行有效的胸外按压,心排出量亦显著下降(最好的闭式CPR可产生正常CO的20%~30%),组织缺氧,细胞无氧酵解增强,乳酸等产生增多,发生较为严重的组织性、细胞性酸中毒,但由于缺乏强有力的证据证明在心肺复苏过程中使用碳酸氢钠有效,一般不常规应用。
然而,如果肺泡换气充分,代谢性酸中毒没有完全纠正,亦可应用少量碳酸氢钠,一般以使CO2结合力到20mmol/L、pH到7畅2为宜。
由于HCO-3在血浆中与H+结合解离出CO2,CO2为脂溶性,易进入细胞内,结果引起细胞内PaCO2上升和pH值下降,过快纠正可导致下述潜在危险:(1)CO2透过血脑屏障,脑脊液pH下降,加剧神经症状;(2)可致氧解离曲线左移,加剧组织缺氧;(3)HCO-3/H2CO3平衡时间需12~14h,过快可致一过性碱中毒;(4)加重心脏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