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宗羲教化思想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711.07 KB
- 文档页数:3
黄宗羲的启蒙教育思想黄宗羲,明末清初思想家、教育家,他的启蒙教育思想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黄宗羲主张“格物致知”,提倡“实学”,注重实践和经验,强调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他的教育思想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对后世的教育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黄宗羲的启蒙教育思想首先体现在对教育目的的思考上。
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而不是单纯地灌输知识。
他主张“格物致知”,即通过观察事物来获取知识,注重学生的实际经验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他强调教育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使学生能够从生活中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黄宗羲的启蒙教育思想体现在对教育内容的选择上。
他主张“实学”,即注重实践和经验。
他认为,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技能和实践能力,而不是空洞的理论知识。
他提倡学校应该注重实践教学,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他反对空泛的书本知识,主张教育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使学生能够从生活中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黄宗羲的启蒙教育思想体现在对教育方法的探索上。
他提出了“天下为公”的教育理念,主张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要注重个性化教育,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他反对教育的一刀切,主张教育要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特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他强调教育要尊重学生,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的来说,黄宗羲的启蒙教育思想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主张“格物致知”,提倡“实学”,注重实践和经验,强调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他的教育思想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对后世的教育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黄宗羲的启蒙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研究。
黄宗羲教育思想:学贵履践、经世致用黄宗羲教育思想:学贵履践、经世致用编者按:黄宗羲(1610-1695),字太冲,号梨洲。
明天清初著名思想家、教育家。
主张“穷经”、“通史”、“经世致用”,对浙东学派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明夷待访录》是黄宗羲的政治论著,里面提出了具有近代民主色彩的改革要求,对君主专制提出了猛烈的抨击,其中专列《学校》一篇,集中阐述了他对学校的主张。
首先他主张各类学校都要成为讲政议事、确定是非、监督政府的机关。
主持学校的是“学官”,为使学校能够真正地履行议论国政、监督朝廷的职权,学官应有崇高的地位和巨大的权力。
那么学官如何行使这种权力呢?黄宗羲主张天子和郡县官吏,都要接受祭酒和郡县学官的思想指导和政务监督。
另外一方面,广开言路,使学校成为舆论和议政的场所,限制君权。
这种力主学校议政、由学校决定是非的要求以及教学民主的思想,在当时无疑起到振聋发馈的作用。
黄宗羲继承了王阳明“夫道,天下之公道也;学,天下之公学也。
非朱子可得而私也,非孔子可得而私也。
天下之公,公言之而已矣”的思想,提出了“道”与“学”都“非一家之私”。
真可谓千古不刊之论。
正文:《明夷待访录·学校》[原文]学校,所以养士也。
然古之圣王,其意不仅此也,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而后设学校之意始备。
非谓班朝①、布令、养老、恤孤、讯馘②,大师旅则会将士,大狱讼则期吏民,大祭祀则享始祖,行之自辟雍③也。
盖使朝廷之上,闾阎④之细,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
是故养士为学校之一事,而学校不仅为养士而设也。
三代以下,天下之是非一出于朝廷。
天子荣之,则群趋以为是;天子辱之,则群擿以为非。
簿书、期会、钱壳、戎(讼)狱,一切委之俗吏。
时风众势之外,稍有人焉,便以为学校中无当于缓急之习气。
而其所谓学校者,科举嚣争,富贵熏心,亦遂以朝廷之势利一变其本领;而士之有才能学术者且往往自拔于草野之间,于学校初无与也,究竟养士一事亦失之矣。
试析黄宗羲的教育思想中图分类号:k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745(2008)10-00摘要:黄宗羲是明末清初伟大的启蒙主义思想家、学问家和杰出的史学家,同时也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
他主张躬行实践,力学致知;提出了“学贵适用”的原则;全面否定了明清之际以官方哲学——宋明理学为教学和考试为主要内容的陈腐体系,提出了崭新的教程方案;他主张的教学内容,是由经史之学为主体的文化类学科和由天文、地理、数学、乐律等组成的自然类学科。
他的这些教育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当时先进的社会意识与超前的时代精神,其中一些观点、理念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关键词:黄宗羲;学贵适用;现实意义黄宗羲是明末清初伟大的启蒙主义思想家、学问家和杰出的史学家,同时也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在我国教育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他对于政治学、史学、哲学、文学诸学科均有卓著的贡献,且在教育领域有着令人钦佩的建树,他的教育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当时先进的社会意识与超前的时代精神,其中一些观点、理念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黄宗羲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认真吸取前人的优秀成果,不断总结自己成功的经验,形成了颇具特色的教育思想。
在人的知识来源的问题上,黄宗羲虽然存在着“天地万物之理,即在吾心之中”,“穷理”即“穷心”的王学思想残余,但其基本的方面则是主张躬行实践,力学致知。
获取知识是人生立本之要义,也是教学的最基本的原则。
黄宗羲认为教育的根本的目的在于培养能“立功建业”、“纬天经地”的治国之才,为此,致知是成才的必然途径,一切教学也就应当围绕致知而进行。
他说:“(有人)生之非不贵重矣,乃不能积之以至亿人之人,兆人之人,而终成其为一人之人。
”[1] p176在黄宗羲看来,许多人并非具备与生俱来的良好的素质,只是因为缺乏自我的知识积累。
因此他主张广泛地读书,以求知识广博,并通过长期的知识积累达到成才的目的。
他自己更是以身作则,一生勤奋好学,并且老而弥坚。
浅谈黄宗羲教育思想及对当代素质教育的启发作者:刘晓来源:《江西教育·综合版》2011年第06期一、黄宗羲教育思想概述学贵实践,力学致知。
获取知识是人生立本之要义,也是教学最基本的原则。
黄宗羲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能“立功建业”和“纬天经地”的治国之才,为此,致知是成才的必然途径,一切教学也就应当围绕致知而进行。
他说:“(有人)生之非不贵重矣,乃不能积之以至亿人之人,兆人之人,而终成其为一人之人。
” 在黄宗羲看来,许多人并非具备与生俱来的良好素质,只是因为缺乏自我的知识积累。
因此他主张广泛地读书,以求知识广博,并通过长期的知识积累达到成才的目的。
他自己更是以身作则,一生勤奋好学,并且老而弥坚。
其弟子李杲堂在《奉答犁洲先生》中说:“先生年逾六十,尚嗜学不止,每寒意拥温被,以双足置土炉上,余膏荧荧,执一卷危坐,暑月则以麻帷蔽体,置小灯帷外,翻书隔光,每至丙夜。
直至年逾八旬,仍终日手不释卷。
”黄宗羲自己好学如此,正是他主张力学致知最有力的证据。
黄宗羲在教学实践中,对那种脱离社会现实,一味空谈之心性的“静坐参悟一类工夫”,表示极为反感,他曾明确指出:“道无定体,学贵适用。
奈何今日之人执一以为道,使学道与事功判为两途。
事功而不出于道,则机智用事而流于伪,道不能达之事功,论其学则有,于适用则无,讲一身之行为则似是,救国家之危难则非也,岂真儒哉?” 在他看来,学习最终是为了应用,若只是讲究个人“一身之行为”,而在“国家之急难”时刻无能为力,绝非真正的士人,要成为一个“真儒”,就必须将“学道”与“事功”紧密结合,既有学问,也会应用。
这些都有力地说明了黄宗羲在实践致知的教学原则时,既重视读书活动,也十分注重于实践中学习各种本领,即实际才能的培养。
黄宗羲提出要对所学习的问题进行深刻的思考,然而思考离不开在求学过程中善于提出各种怀疑。
所以,黄宗羲又强调“能疑”。
他把怀疑视为是“觉悟之机”,在《南雷学案答董吴仲论学书》中,明确指出:“小疑则小悟,大疑则大悟,不疑则不悟。
黄宗羲的教育思想总结黄宗羲是明末清初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被誉为中国明代思想的代表之一。
他的教育思想深受程朱理学的影响,强调以“经世致用”的实践教育为核心,主张以诚信、知行合一、明理实践为基础的全面教育。
以下是对黄宗羲教育思想的总结。
首先,黄宗羲强调诚信的重要性。
他认为人应以诚信为本,诚信是人与人交往最基本的道德原则。
他主张在教育中要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使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和人际交往能力。
他认为教育要通过学习传统经典,学习古人的道德行为,培养学生高尚的品格和道德情操。
其次,黄宗羲主张知行合一。
他认为知识应该与实践相结合,只有将知识应用于实践中,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
他主张教育要注重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他提倡将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再次,黄宗羲强调明理实践。
他认为教育应该以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为目标,使学生懂得如何正确面对人生的挑战和困境。
他主张教育要注重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成为有独立思想和判断力的人才。
最后,黄宗羲提出了教学方法的改革。
他主张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他主张教师要担任引导者的角色,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能力,个别化地培养学生的特长和优势。
总的来说,黄宗羲的教育思想是一种以诚信为基础,注重实践和思维培养的全面教育观。
他认为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实践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使学生能够做到知行合一,明辨是非,对社会负责。
他的教育思想对于今天的教育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尤其是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方面,可为我们提供很多有益的启示。
论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思想【摘要】黄宗羲作为明代著名思想家,提出了“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思想,寓意天下共主,君臣关系互为依存。
他批判传统儒家道德观念,主张以天地人为本,追求人性真理。
黄宗羲对中央集权提出批判,认为政治权力应分散于地方,以实现民众自治。
他建议建立学府,培养人才,推动政治改革。
黄宗羲的思想影响深远,为后人思想提供了重要启示。
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黄宗羲的思想具有独特价值,对后世思想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键词】关键词: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思想,内涵,传统儒家道德观念,中央集权,政治体制,建议,影响,独特价值,时代背景,深远影响。
1. 引言1.1 黄宗羲的生平黄宗羲(1610-1695),字伯嗣,又字為仁,號嵩山。
浙江绍兴人。
明末清初思想家、文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
黄宗羲出生于一个世代文人的家庭,自幼聪敏好学,博览群书。
年轻时即以文章才情著称,广结良朋,结识王国维、顾炎武等一批文人学士。
曾游学南京,与汤若望及黄韬亲交,探讨历史、经学、诗文等诸多领域。
后来,黄宗羲被明朝多次嘉奖,深得朝廷宠信。
明末宦官专权,朝纲日衰,社会动荡不安,黄宗羲深感时事危机,开始思考国家兴衰之道。
明亡后,黄宗羲深居简出,著书立说,致力于复兴儒学、整顿风俗。
他提倡“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政治理念,主张君臣之道、礼义道德,对传统儒家思想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与批评。
其思想对后世的影响深远,被誉为明清之际的“闵学德先生”。
2. 正文2.1 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思想的内涵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思想是其政治理念的核心。
这一思想体现了他对政治秩序的独特理解和主张。
黄宗羲认为,天下是广大人民的共同生活空间,君主只是其中一员,应当为人民的利益而管理国家。
他主张君臣关系应该建立在以人民利益为中心的基础上,君主应当以人民的利益为主,执政为民,为民而治。
君主应当具备谦虚和谨慎的态度,虚心倾听人民的意见和建议,确保国家政治稳定和民生安康。
日本学者关于黄宗羲政治思想的研究*孙宝山提 要:本文旨在对日本学者关于黄宗羲政治思想的研究成果进行系统介绍和总体评价。
为了避免主观概括的误解,本文采用了原著中最具代表性的语言来介绍作者的基本观点。
首先,根据观点的逻辑共性进行了总体分类,每个类别中的观点大致按照原著初次发表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在此基础上,对日本学者的基本观点及研究方法进行了评价,同时还对中日学者有代表性的观点加以比较,并分析了双方分歧的原因;最后,针对日本学者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日本学者 黄宗羲 民本 折衷 民主早在清朝的乾隆、道光年间,黄宗羲的著作《南雷文定》、《南雷文约》、《明儒学案》等就数度被输入到日本①,引起了日本学者的注意。
到了清末民初,随着《明夷待访录》的广泛流传,日本学者开始对黄宗羲的政治思想展开系统研究,并且一直兴趣不断,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果。
本文采用原典主义的方法,首先对日本学者的研究成果分门别类地加以系统的介绍;然后,对日本学者的基本观点及研究方法进行分析,并对中日学者有代表性的观点加以比较;最后,针对日本学者研究中存在的不足,着重从方法层次上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探讨。
一、关于黄宗羲政治思想的总体定位在清末变革的风潮中,梁启超、陈天华等从提倡“民权”、“共和”的立场出发,把黄宗羲推崇为“中国的卢梭”,日本传统上关于黄宗羲政治思想的研究主要是围绕这一说法展开的,并因此形成了三种观点:民本说(否定说)、折衷说、民主说(肯定说)。
(一)民本说。
这种观点完全否定“中国的卢梭”这一说法,将黄宗羲政治思想归为传统的民本思想,认为与近代民主思想绝对不可相提并论。
清水盛光是民本说的最典型代表,他说:“清初政治思想是对普遍专制的批判,其根据被从王道国家的重民思想中求得,因而这和在卢梭书中可以看到的王权批判、民主主义思想之间有着难以逾越的巨大的差距。
”“因此,有时有的说法或者称孟子的政治论是民主的,或者称黄宗羲的政治思想是民本的,但只 要二者是在承认王权的前提下谈论人民本位的政治,我们就应该强调意味着由全体人民治理 和为全体人民服务的原本的民权思想和中国的民享思想之间的本质的区别。
论述黄宗羲的教育思想一教育思想㈠“公其非是于学校”(低频名解)黄宗羲认为,学校不仅应具有培养人才,改进社会风俗的职能,而且还应该议论国家政事,“公其非是于学校”。
这是他对中国古代教育理论的独特贡献,闪烁着民主思想的光芒。
这一思想集中反映在《明夷待访录学校篇》中。
即在学校中,大家共同议论国家的政事之是非标准,学校议政可以使上至朝廷命官,下至里巷平民,逐渐养成普遍议政的风气,而不是以天子的是非为标准。
“公其非是于学校”思想的基本精神在于反对封建君主专制,改变国家政事之是非标准由天子一人决断的专制局面。
这是对中国古代关于学校职能理论的创新,反映了他要求国家决策民主化的强烈愿望,也是近代议会思想的萌芽,对中国近代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反对封建教育起了启蒙作用。
㈡论教学思想(低频论述结合其他教育家一起考)⒈力学致知在人的知识来源问题上,黄宗羲主张躬行实践以求知,力学致知。
⒉学贵适用为了改变自明中叶以后理学教学空书无用的学风,黄宗羲提出了“学贵适用”的思想,从这一思想出发,他强调只有适于实用的知识才是真正的学问,还将是否有真材实用作为选拔人才的重要原则。
⒊学贵独创⑴强调由博致精⑵重视“异同之论”⑶深思与能疑⑷讨论辩难㈢论教师(低频论述和其他教育家一起考)⒈教师的地位和作用黄宗羲十分重视教师在人类文化知识传递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主张尊师,要求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
黄宗羲还认为教师除了向学生进行传道,授业,解惑之外,还必须从事清议。
⒉为师的资格黄宗羲主张教师不仅要有真才实学,还必须品行端正。
此外他还提出地方官学的学官不应该由政府委任,而应由“郡县公议”产生。
⒊论教师的影响黄宗羲有关教师的思想突破了传统的教师理论,鲜明地反映了他的民主思想,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
二历史影响黄宗羲的教育思想具有近代色彩的民主教育思想,对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的教育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