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肺隐球菌病诊治专家共识
- 格式:pdf
- 大小:1.54 MB
- 文档页数:11
肺隐球菌病怎样治疗?
*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肺隐球菌病的治疗方法,治疗肺
隐球菌病常用的西医疗法和中医疗法。
肺隐球菌病应该吃什么药。
*肺隐球菌病怎么治疗?
*一、西医
*1、治疗
1、本病常在免疫功能降低时发病,故应消除各种诱发因素。
早期局限性肺部肉芽肿或空间,可采用抗真菌药物治疗,必要时可手术切除。
2、对于单纯有呼吸道隐球菌寄生的慢阻肺病人,当没有肺
部受侵犯的证据时应定期随访。
对胸片有肺实质受侵犯,呼吸道分泌物培养中分离出新型隐球菌的病人应给予积极的治疗,防止发生血源性播散。
对于免疫功能低下的病人因病变极易由肺播散到中枢神经系统所以既使其脑脊液检查还是阴性结果,亦应极早开始系统治疗。
3、治疗中以两性霉素B作为首选药物,单用两性霉素B时
从小剂量开始每天0.1~0.25mg/kg,逐渐增加至每天1mg/kg,
加入5%葡萄糖液中,滴注时间不少于6~8h,一个疗程总剂量为1~2g。
*2、预后
该病原菌主要侵犯中枢神经,对脑膜和脑组织有亲和性,故脑隐球菌病80%以上,死亡率最高。
*温馨提示:上面就是对于肺隐球菌病怎么治疗,肺隐球菌病中西医治疗方法的相关内容介绍,更多更详尽的有关肺隐球菌病方面的知识,请关注疾病库,也可以在站内搜索“肺隐球菌病”找到更多扩展资料,希望以上内容对大家有帮助!。
120.《隐球菌性脑膜炎诊治专家共识》(2018)要点我国2010年由《中国真菌学杂志》编辑委员会发布的“隐球菌感染专家共识”,并无专门针对隐球菌性脑膜炎诊治的共识或指南供临床医生参考,另外国内隐球菌性脑膜炎的诊治也存在一些不规范之处。
为此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组织全国有关专家一起制订了本“隐球菌性脑膜炎诊治专家共识”。
隐球菌性脑膜炎既可发生于艾滋病(AIDS)和其他免疫功能低下人群,也可发生在免疫功能正常者,它是AIDS患者主要机会性感染和常见死亡原因之一,随着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的流行,隐球菌病发病呈显著增加趋势,据报道约6%~10%的AIDS患者会合并隐球菌感染,在美国AIDS高发城市旧金山、亚特兰大等地,隐球菌病的发病率约为5/100000,其中1/5出现中枢神经系统(CNS)受累。
近年随着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的应用,AIDS相关隐球菌性脑膜炎的发病率已显著下降;但值得关注的是,欧美、澳洲、南亚等地的流行病学数据显示,在非AIDS相关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中,多数患者有免疫功能低下基础疾病,仅7%~32%患者免疫功能正常;而我国内地、香港、台湾地区,以及新加坡华裔患者的数据显示,高达50%~77%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为免疫功能正常者。
新近研究结果显示,所谓“免疫功能正常”患者可能存在潜在的免疫遗传功能缺陷,由此可见,我国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有其一定特殊性。
第一部分病原学以及实验室检查隐球菌性脑膜炎的病原菌为隐球菌,隐球菌属至少有30多个种,其中具有致病性的绝大多数为新型隐球菌和格特隐球菌(过去分别称之为新型隐球菌新生变种和新型隐球菌格特变种),其他种类隐球菌如罗伦隐球菌、浅白隐球菌等偶可引起人类感染。
一、隐球菌的微生物学鉴定1.脑脊液墨汁染色涂片:2.脑脊液的隐球菌培养:3.新型隐球菌的菌落形态:4.隐球菌的生理生化实验:二、隐球菌病的免疫学诊断(血清学试验)1.乳胶凝集试验(LA):2.侧流免疫层析法(LFA):三、隐球菌的药敏试验四、隐球菌病的组织病理学第二部分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表现非HIV感染患者隐球菌性脑膜脑炎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
・专家论坛・隐球菌感染诊治专家共识《中国真菌学杂志》编辑委员会【关键词】 隐球菌病;诊断;治疗【中图分类号】 R756.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23827(2010)022*******1 简 介隐球菌属在真菌分类学上归入半知菌亚门、芽孢菌纲、隐球酵母目、隐球酵母科,引起人类感染的隐球菌主要是新生隐球菌和格特隐球菌。
两种隐球菌的无性繁殖体均为无菌丝的单芽孢酵母样菌,在体外为无荚膜或仅有小荚膜,进入人体内后很快形成厚荚膜,有荚膜的隐球菌菌体直径明显增加,致病力明显增强。
隐球菌可以感染人体的任何组织和脏器,最常见的部位是中枢神经系统,其次为肺部和皮肤。
目前,在免疫抑制患者中,隐球菌感染的发病率约为5%~10%,在A I D S患者中,隐球菌的感染率可以高达30%;而在免疫功能正常的人群中,隐球菌的感染率约为十万分之一左右[1]。
在加拿大曾经发生格特隐球菌感染在正常人群和动物中大流行[2]。
2 H I V阴性患者的隐球菌感染治疗方案2.1 肺隐球菌感染肺隐球菌感染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从无症状的结节到严重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
主要表现为咳嗽、咳少量黏液痰或血痰、伴发热,部分患者可出现胸痛、咯血、乏力、盗汗等。
临床亦常见慢性隐匿起病的无症状患者,仅在体检时胸部X 线检查发现,多见于免疫功能正常者。
急性重症多见于免疫抑制尤其是A I D S患者,临床表现为严重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有高热、呼吸困难等症状,伴有明显的低氧血症,可发展为急性呼吸衰竭,如不及时诊断和治疗,病死率较高。
肺是隐球菌感染的主要门户,H I V阴性的免疫抑制患者发展成播散性感染的危险性很高,因此所有发生于免疫抑制患者的隐球菌感染均需治疗。
通讯作者:温海,E2mail:wenhai98@s H I V阴性的免疫正常的患者中,部分痰培养阳性的患者未经治疗也可自愈。
诊断 确诊主要依靠组织病理检查和病灶内脓液穿刺标本的病原学涂片和培养。
隐球菌性脑膜炎诊治专家共识隐球菌性脑膜炎是由隐球菌属真菌引起的一种严重的感染性疾病。
该疾病在全球范围内发病率不断上升,特别是在免疫功能低下人群中更为常见。
随着HIV感染的增加,隐球菌病的发病率也在不断增加。
在美国,隐球菌病的发病率约为5/100 000,其中1/5出现中枢神经系统(CNS)受累。
在我国,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有其一定特殊性,高达50%~77%的患者为免疫功能正常者。
因此,对于隐球菌性脑膜炎的病原学和实验室检查的认识十分重要。
第二部分诊断标准隐球菌性脑膜炎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
对于临床表现,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常表现为头痛、发热、恶心、呕吐等症状,同时还可能出现意识障碍、癫痫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实验室检查方面,隐球菌菌抗原检测、真菌培养和PCR检测等方法可以用于诊断。
影像学检查方面,脑脊液检查、头颅CT和MRI检查可以帮助确定诊断。
在诊断隐球菌性脑膜炎时,需要综合考虑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方面的信息。
第三部分治疗原则隐球菌性脑膜炎的治疗主要包括抗真菌治疗和对基础疾病的治疗。
对于抗真菌治疗,目前推荐使用两种药物联合治疗,包括氟康唑和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
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注意药物的剂量和疗程,以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对于基础疾病的治疗,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治疗,包括免疫调节治疗、抗病毒治疗等。
在治疗期间,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结论隐球菌性脑膜炎是一种严重的感染性疾病,对于其诊断和治疗需要进行规范和科学的管理。
本文介绍了隐球菌性脑膜炎的病原学、诊断标准和治疗原则,希望对临床医生在诊治该疾病时有所帮助。
同时,需要注意的是,针对我国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特殊性,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对该疾病的研究和管理。
隐球菌性脑膜炎是由隐球菌引起的疾病,隐球菌属包括至少30多个种类,其中大多数有致病性,如新型隐球菌和格特隐球菌(过去分别称之为新型隐球菌新生变种和新型隐球菌格特变种),其他种类如罗伦隐球菌、浅白隐球菌等则很少引起人类感染。
隐球菌病治疗指南摘要由8人组成的全国变态反应性和感染性疾病协会(NIAID)真菌病研究组评估了现有的有关隐球菌病治疗的资料。
基于个人的经验及文献资料总结了隐球菌病最佳治疗的方法。
每种推荐方法的相对推荐强度是根据相应的临床证据的类型和级别作出分级的,与美国感染疾病学会(IDSA)此前公布的指南相一致。
专门小组通过2次电话会议和撰写原稿评论加以确定。
新生隐球菌病的治疗方法的选择依赖于侵犯部位及感染宿主的免疫状态。
对于免疫正常宿主的局限性肺隐球菌病必须保证严密的观察。
在有症状的病例,建议使用氟康唑,200~400mg/d,共3~6个月。
对于那些血清隐球菌抗原滴度>1:8而无CNS侵犯的隐球菌血症,或泌尿道、皮肤感染的病例,推荐使用唑类(氟康唑)3~6个月。
在所有病例中,均需严密观测以排除潜在的CNS感染可能。
对于不能耐受氟康唑的病人,伊曲康唑(200~400mg/d,共6~12个月)是一种可接受的选择方案。
对于严重的感染病例,需采用两性霉素B(0.5~1mg/kg/d)治疗6~10周。
对于健康宿主的CNS感染病例,标准的治疗方案是采用两性毒素B(0.7~1mg/kg/d),与氟胞嘧啶(100mg/kg/d)联合使用2周,然后使用氟康唑(400mg/d)至少10周。
根据病人的临床状况,氟康唑“巩固”治疗需持续6~12个月。
对HIV阴性的免疫抑制病例,不管其感染部位,均需按CNS感染来治疗。
HIV感染的隐球菌病病例均需治疗。
对于局限性肺部或泌尿道感染的HIV阳性病例,建议采用氟康唑,200~400mg/d。
尽管与高活性抗病毒治疗(HAART)的冲突还不清楚,但推荐所有HIV感染的病例需终生维持抗真菌治疗。
对于不能耐受氟康唑的病人,伊曲康唑(200~400mg/d)是一种可接受的选择方案。
对于严重的感染病例,需联合使用氟康唑(400mg/d)和氟胞嘧啶(100~150 mg/kg/d)10周,然后采用氟康唑维持治疗。
肺隐球菌病诊治进展【摘要】肺隐球菌病是一种由于吸入隐球菌孢子而引起的肺部急性、亚急性或慢性真菌病,在免疫功能正常和低下者中均可发生,其临床表现及影像学与患者的免疫状况息息相关,但无特异性,容易误诊或延迟诊断致病情恶化。
本文就肺隐球菌病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临床影像特点、诊断和治疗作一简要综述,以加强临床医生对诊断和治疗的重视。
肺隐球菌病是指主要经呼吸道吸入环境中的新生隐球菌或格特隐球菌而引起的一种急性、亚急性或慢性肺部真菌病,是一种机会性感染疾病。
近年来,随着诊断技术的提高及人们体检意识的增强,肺隐球菌病的发病率和报道逐年增多,因其临床及影像学表现缺乏特异性,易导致误诊与漏诊,须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
1. 流行病学新生隐球菌和格特隐球菌是隐球菌中最主要的致病菌种。
易侵入中枢神经系统,导致隐球菌性脑膜炎。
肺部和皮肤也是常见的感染部位,黏膜、骨骼及肝脏等组织亦可发生。
肺隐球菌病既往被认为主要发生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实体器官移植、长期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等免疫缺陷宿主中。
然而近年来,免疫功能正常的肺隐球菌病患者的比例呈上升趋势。
我国一项HIV阴性宿主肺隐球菌病多中心临床研究显示,在纳入研究的457例肺隐球菌病患者中,87.75%(401/457)无已知免疫缺陷。
新生隐球菌分为格鲁比变种、新生变种及混合变种,血清型分别为A型、D型及AD型,基因型为VNⅠ-VNⅣ。
感染新生隐球菌的患者临床上90%为血清A型,即格鲁比变种,其中94%~98%基因型为VNⅠ;格特隐球菌的血清型主要为B型和C型,基因型为VGⅠ-VGⅣ,我国感染的格特隐球菌主要为VGⅠ型菌株。
VGⅡ型菌株在我国较少报道,感染者主要为免疫功能正常的男性,且多有中枢神经系统受累症状。
新生隐球菌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的环境中,常见于干燥鸽粪中。
鸟禽类是人类隐球菌病的重要传染源。
而格特隐球菌的分布则多限于澳洲、非洲、东南亚和北美洲。
隐球菌病多为散发性,偶呈爆发性流行。
肺隐球菌病诊治浙江省专家共识(全文)隐球菌病是由隐球菌感染引起的一种全球性的真菌病。
人类对隐球菌的研究已有一个多世纪,但由于自然气候的变化、隐球菌自身不断的进化及易感人群的增多等因素,隐球菌病已成为一种常见的机会感染性疾病[1]。
隐球菌最常见的感染部位是中枢神经系统,但近年来,肺隐球菌病发病率逐年增高,其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无特异性,容易误诊或延迟诊断而使病情恶化。
虽然关于肺隐球菌病的研究已有不少,但仍未能有效地控制其流行。
目前对于肺隐球菌病的病原学、诊断和治疗仍存在诸多困惑。
制定针对该问题的权威共识将能规范并提高我省临床医生对肺隐球菌病的防控及诊治水平。
1 肺隐球菌病流行病学认识并了解肺隐球菌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对该病的防控及诊治具有重要的意义。
国外流行病学研究显示,肺隐球菌病的发生率在1999年至2006年升高了6倍以上,达到了每百万人中38例,而增加的病例大多为非HIV 感染[2]。
国内荟萃分析发现,2000年以后报道的肺隐球菌病病例明显增多[3]。
国外的研究中,肺隐球菌病患者中无免疫抑制人群的比例较少(17%~35%)[4,5],而国内的肺隐球菌病更常见于无免疫抑制患者(54%~70%)[3,6]。
导致人类隐球菌病的隐球菌主要为新生隐球菌(Cryptococcus neoformans)和格特隐球菌(Cryptococcus gattii)。
新生隐球菌广泛分布于全球各地,分为格鲁比变种(C. neoformans var. grubii,血清A型)、新生变种(C. neoformans var. neoformans,血清D型)及混合变种(AD hybrid,血清AD型)。
格特隐球菌的血清型主要为B型和C型[7]。
隐球菌的基因型包括新生隐球菌的VNI-VNIV和格特隐球菌的VGI-VGIV。
国内外研究数据显示,临床分离的隐球菌菌株中,90%为新生隐球菌格鲁比变种,且血清A型为临床主要流行血清型,其中主要是VNI基因型(94%~98%)[8,9,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