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隐球菌病
- 格式:ppt
- 大小:4.76 MB
- 文档页数:32
肺隐球菌病怎样治疗?
*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肺隐球菌病的治疗方法,治疗肺
隐球菌病常用的西医疗法和中医疗法。
肺隐球菌病应该吃什么药。
*肺隐球菌病怎么治疗?
*一、西医
*1、治疗
1、本病常在免疫功能降低时发病,故应消除各种诱发因素。
早期局限性肺部肉芽肿或空间,可采用抗真菌药物治疗,必要时可手术切除。
2、对于单纯有呼吸道隐球菌寄生的慢阻肺病人,当没有肺
部受侵犯的证据时应定期随访。
对胸片有肺实质受侵犯,呼吸道分泌物培养中分离出新型隐球菌的病人应给予积极的治疗,防止发生血源性播散。
对于免疫功能低下的病人因病变极易由肺播散到中枢神经系统所以既使其脑脊液检查还是阴性结果,亦应极早开始系统治疗。
3、治疗中以两性霉素B作为首选药物,单用两性霉素B时
从小剂量开始每天0.1~0.25mg/kg,逐渐增加至每天1mg/kg,
加入5%葡萄糖液中,滴注时间不少于6~8h,一个疗程总剂量为1~2g。
*2、预后
该病原菌主要侵犯中枢神经,对脑膜和脑组织有亲和性,故脑隐球菌病80%以上,死亡率最高。
*温馨提示:上面就是对于肺隐球菌病怎么治疗,肺隐球菌病中西医治疗方法的相关内容介绍,更多更详尽的有关肺隐球菌病方面的知识,请关注疾病库,也可以在站内搜索“肺隐球菌病”找到更多扩展资料,希望以上内容对大家有帮助!。
传染病防治:隐球菌病隐球菌病是由隐球菌所致全身感染性疾病,好发于细胞免疫功能低下患者,主要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和肺脏,亦可侵犯皮肤、粘膜、骨骼及肝脏等组织、器官。
本病多见于成年人,临床感染常呈亚急性或慢性过程。
近年来,由于艾滋病的流行、免疫低下患者的显著增多,隐球菌病的发病率也呈明显上升趋势,在国外已成为艾滋病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同时,也是艾滋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而早期诊断和积极治疗可降低病死率。
(一)病原学隐球菌属至少有30多个种,其中具有致病性的绝大多数为新生隐球菌和格特隐球菌,过去分别称之为新生隐球菌新生变种和格特变种,其它种类隐球菌如罗伦隐球菌、浅白隐球菌等偶有引起人类感染的临床报道,而我们通常所指隐球菌主要是新生隐球菌。
隐球菌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一般在4~6μm,大小为红细胞的2~3倍,个别可达20Um。
能保留革兰染色,PAS染色菌体呈红色,菌体为宽厚透明的荚膜所包裹,荚膜可比菌体大1~3倍,不形成菌丝和抱子,赖出芽生殖。
隐球菌在普通培养基生长良好,生长最适宜温度为30?C左右,且能在37?C生长,而非致病性隐球菌在37?C不能生长。
能同化D-葡萄糖、D-半乳糖、蔗糖、麦芽糖等,而不能同化乳糖、蜜二糖。
其氮源主要为含氮有机化合物,但不利用缴氨酸,也不能还原硝酸盐。
绝大多数隐球菌产生尿素酶,在隐球菌胞内有酚氧化酶,能作用于多巴、单酚或双酚化合物,产生黑色素(melanin),保护自身在宿主体内存活,同时又有致病性。
隐球菌荚膜的主要成分荚膜多糖是确定血清型特异性的抗原基础,并与其毒力、致病性以及免疫原性密切相关。
根据隐球菌荚膜多糖的生化特性将其分为2个种和5个血清型:①新生隐球菌,有性阶段为新生线黑粉菌,血清型表现为A、D和AD型;②格特隐球菌,有性阶段为棒杆抱线黑粉菌,血清型表现为B、C型。
两种隐球菌在生化特性、流行病学分布、遗传学以及感染的严重程度等方面各不相同。
(一)流行病学1.传染源鸽粪是新生隐球菌的重要传染源,中性、干燥鸽粪易于本菌的生长,鸽子栖息多年的场所如旧房屋、塔楼等易于分离到。
-诊断技术-肺隐球菌病的CT表现<附3例报告D莆田县医院<3511OOD许祖梅陈国章肺隐球菌病属于肺霉菌病一类较少见[1]但随着抗菌素~激素的广泛应用有逐渐增多趋势肺隐球菌病CT表现缺乏特征性[2]现将3例经CT引导下穿刺活检病理证实为肺隐球菌病报告如下1病例报告例1 男性33岁左胸痛不适半个月深呼吸时加剧无发热~咳嗽行胸部平片检查诊断左胸膜肥厚经消炎抗菌等治疗无效后行胸部CT检查平扫见:左肺下叶外基底段靠近胸壁处见团块状软组织密度灶大小约4.2>2.2cm边缘毛糙无小棘状突起内密度不均CT值35~65Hu相应的胸膜增厚粘连增强扫描病灶无强化内可见二个小空泡征CT 诊断炎性病灶或结核灶行CT引导下穿刺活检术病理报告:肺隐球菌病例2 男性6O岁右下胸痛月余无发热~咳嗽~咯血胸部平片检查提示右下肺团状阴影行胸部CT检查平扫见右肺下叶外基底段靠近胸壁处见不规则软组织密度灶大小约3.O>2.1cm内密度尚均匀CT值58Hu边缘毛糙可见点状钙化影周围可见散在点状卫星子灶相应胸膜增厚粘连增强扫描后病灶无强化CT诊断结核灶可能行CT引导下穿刺活检术病理报告:肺隐球菌病病人最后行手术切除治疗手术病理报告同活检病理报告例3 男性64岁左下胸痛一年~加剧2天无咳嗽~发热~咯血胸部平片检查提示左肺占位行胸部CT检查平扫见:左肺下叶内基底段靠近胸壁处见类圆形软组织密度灶大小约2.6>2.9cm内密度不均CT值12~23Hu边缘尚光整内见小片状低密度区增强扫描无强化相应的胸膜增厚CT诊断炎性假瘤可能行CT引导下穿刺活检术病理报告肺隐球菌病2讨论肺隐球菌病是由于新型隐球菌感染引起对免疫功能低下病人或正常人均可致病感染途径为吸入性[3]本病病理改变取决于机体免疫状况[4]免疫功能完善者在肺内形成肉芽肿病灶内可有干酪样坏死并形成小空洞本组2例病灶有小空洞及坏死区免疫功能抑制者在病原体周围发生炎症反应肺泡实变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多为肺内播散病灶表现为广泛肺泡实变影本组3例均属于免疫功能完善者所以病灶在肺内以肉芽肿的形态存在其中1例病灶周围有散在点状炎症反应由于肺隐球菌病CT表现缺乏特征性诊断较困难需与结核~炎性假瘤肿瘤鉴别肺结核者临床一般有低热~咳嗽~消瘦有时有咯血CT表现病灶边缘毛刺较长内有较多钙化灶周围可有卫星子灶痰检结核菌可有助于诊断肺炎性假瘤临床有发热和呼吸道症状CT表现一般病灶较大边缘光整内密度均匀周围型肺癌CT特征性表现如病灶边缘呈分叶状有小棘状突起增强扫描后病灶可强化瘤周有胸膜凹陷征等这些均有助于肺癌的诊断本组3例病灶边缘均无分叶状及毛刺相应的胸膜呈增厚粘连改变所以均未考虑肺癌但由于对肺隐球菌病缺乏足够的认识因此也未考虑肺隐球菌病由于本组3例病灶均靠近胸壁易行CT引导下穿刺活检术在征得病人及家属同意下行活检术取得病理结果最后确诊为肺隐球菌病所以作者认为肺部孤立性斑片征状或结节状或团块状软组织病灶在CT征象不典型时应考虑肺隐球菌病可能必要时行CT引导下穿刺活检取得病理结果参考文献1.吴茂雄王玉凯孙洪勋等主编.临床影像诊断新进展.第1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5 42~43.2.李果珍主编临床CT诊断学.第1版.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321.3.张国桢编著.实用胸部CT诊断学.第1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4 74~75.4.李铁一主编.呼吸系统疾病影像诊断图谱.第1版.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137.。
肺隐球菌病治愈的标准包括:
临床症状消失:例如,原有的咳嗽、咳痰、胸闷、发热等症状应完全消失。
影像学检查正常:通过X光、CT等影像学检查,肺部病变应得到明显吸收或完全消失。
患者自身免疫力恢复到正常水平:隐球菌病是由新型隐球菌(一种有荚膜包绕的酵母菌)感染引起的亚急性或慢性内脏真菌病,主要侵犯肺和中枢神经系统,但也可以侵犯骨骼、皮肤、黏膜和其他脏器。
因此,治愈的标准也应包括患者自身免疫力的恢复,以防止复发。
综上所述,肺隐球菌病的治愈标准应综合考虑患者的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结果和自身免疫力的恢复情况。
请注意,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建议咨询专业医生获取准确信息。
肺隐球菌病例分享病例信息男性,43岁,一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轻微咳嗽,干咳为主,未特殊治疗,一周前患者出现发热症状,咳嗽较前加重,粘白痰,量少,口服“布洛芬”及头孢效果不佳。
遂进行影像学检查后进行右肺穿刺活检。
镜下形态图一:HE染色,镜下见由组织细胞、多核巨细胞及上皮样组织细胞聚集形成以慢性炎症纤维化为背景的肉芽肿,并隐约可见部分淡灰色周围透亮的小圆形球体,可疑隐球菌感染。
为进一步明确诊断,我们对该组织进行了PAS染色和六胺银染色。
图二:PAS染色(+),能够非常清晰地看到大量隐球菌孢子被染成玫红色。
图三:六胺银染色(+),隐球菌孢子被染色黑色病理诊断:(右肺穿刺活检)慢性肉芽肿性炎,符合隐球菌感染。
讨论肺隐球菌病(pulmonary cryptococcus) 是由孢子菌属酵母菌样真菌-新型或格特隐球菌引起的系统性感染性疾病。
【好发部位及人群】可感染健康的个体,病变主要是肺部,但多数是发生在细胞免疫功能损害或有其他严重疾病的患者,且常表现为播散性隐球菌病,特别是霍奇金淋巴瘤、长期使用激素治疗患者、结节病、糖尿病患者以及AIDS和其他被破坏了细胞免疫的个体。
该病好发于青壮年,但常发生在30~50岁,大约1/3患者无症状。
【临床表现】患者常表现为慢性咳嗽、低度发热、胸膜性或非胸膜性胸痛、咳黏液痰、身体不适和体重减轻。
胸部X线表现为肺和间质浸润改变,可有单个或多个结节。
肺段和小叶实变,可发生空洞变(10%~15%发生率),肺门淋巴结肿大和胸水少见。
进展性肺隐球菌病,较常见是由肺经血行播散到脑膜,其他器官受累相对较少,但可经肺原发病灶播散到皮肤、骨、关节、淋巴结、肾、前列腺、脾、肝和其他内脏。
【大体】受累肺脏切面可见实性灰黄-棕黄色团块状实变区(图5-154A),可单个或多发,切面呈黏液样或胶样改变。
在播散性感染的肺脏重量较重,有实变。
【光镜】免疫功能正常的患者,隐球菌组织学改变常表现为肉芽肿性炎症反应。
肺隐球菌病临床诊疗进展
韩文雅;周阳煜;王梅芳;薛新颖
【期刊名称】《中国防痨杂志》
【年(卷),期】2024(46)7
【摘要】肺隐球菌病是呼吸道吸入隐球菌引发的侵袭性真菌病,既可见于免疫功能低下者,也可见于免疫功能正常人群。
隐球菌病最初影响患者肺部,可出现全身播散,如脑、血液等播散。
其中,隐球菌脑膜炎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并发症。
近年来,肺隐球菌病的发病率呈增长趋势,而其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易出现误诊和漏诊。
笔者对肺隐球菌病的诊疗进展进行综述,旨在加强临床医生对该疾病的认识及重视程度,以提高该疾病的早诊早治率,改善患者预后。
【总页数】9页(P830-838)
【作者】韩文雅;周阳煜;王梅芳;薛新颖
【作者单位】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十堰市太和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63
【相关文献】
1.第四届国际眼科临床诊疗进展及药物临床试验研究高峰会议暨全国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新生血管性眼病诊治新进展学习班报名通知
2.进展性卒中的临床诊疗进展
3.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放射学专业委员会功能与分子影像临床转化分委会第二次学术
大会暨医学影像规范化诊疗新进展学习班暨分子影像学研究进展与应用学习班征文及参会通知4.辽宁省肺隐球菌病51例临床诊疗分析5.1例肺隐球菌病误诊为肺结核病例的临床诊疗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预防医学知识点:新型隐球菌(下)预防医学知识点:新型隐球菌做是医疗卫生事业单位考试的重要考察内容,今天帮助大家梳理相关内容,以便大家更好地复习和记忆。
三、新型隐球菌临床表现潜伏期为数周至数年不等。
临床表现轻重不一,变化多样。
(一)中枢神经系统新型隐球菌病以新型隐球菌脑膜炎最常见。
患者起病缓慢,病初症状不明显,常有头痛,可位于前额、双侧颞部、枕后或眼眶后,多为胀痛或钝痛,呈间歇性。
伴低热或不发热。
以后头痛程度逐渐加重,发作频率和持续时间增加。
在数周之内,随着颅内压的进一步增加,患者的头痛剧烈,可伴有恶心、呕吐、烦躁和性格改变等表现,体检可发现步态蹒跚,颈项强直、布鲁津斯基征或凯尔尼格征征等脑膜刺激征阳性。
在老人可仅表现为痴呆,其他神经系统的表现不明显。
(二)肺新型隐球菌病新型隐球菌主要肺进入人体,但是,肺新型隐球菌病所占的比例少于15%,远比中枢神经系统新型隐球菌病少见。
肺新型隐球菌病可发生在无肺外病变的情况下;同样,中枢神经系统新型隐球菌病等肺外感染,肺也可没有感染病灶。
四、新型隐球菌的诊断新型隐球菌病是一种临床疾病谱复杂多变的全身性真菌病。
诊断可依据以下资料综合分析。
(一)流行病学资料应注意患者有否暴露露于鸟粪、特别是鸽粪的病史;有否存在影响免疫防御功能的基础疾病和因素:如恶性肿瘤、结缔组织病、器官移植和使用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等,其中,艾滋病病毒感染是本病重要的易感因素。
但是,没有流行病学资料也不能排除本病。
(二)临床表现典型的肺新型隐球菌病有咳嗽、黏液痰、胸痛等表现。
中枢神经系统新型隐球菌病有逐渐加重的剧烈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阳性;严重时,可有意识障碍、抽搐、病理神经反射阳性等表现。
皮肤新型隐球菌病有痤疮样皮疹,皮疹中间坏死形成溃疡等表现。
骨骼新型隐球菌病有胀痛、冷脓肿形成等表现。
(三)实验室检查除外痰液检査,脑脊液、血液、皮肤病灶和全身其他组织和体液标本墨汁涂片、培养分离以及组织病理标本找到有荚膜的酵母菌是新型隐球菌病的确诊依据。
肺隐球菌病的诊断和治疗作者:牟向东来源:《中国社区医师》2008年第08期肺隐球菌病(PC)是由新生隐球菌感染引起的急性、亚急性或慢性肺真菌病。
病原学和流行病学新生隐球菌广泛存在于土壤、禽粪和腐败植物中。
自然界中的隐球菌没有荚膜,易形成气溶胶,经呼吸道吸入引起PC。
有机体内的隐球菌形成厚而黏着的荚膜,不易气溶胶化,因此本病从未发现人与人之间的传播。
PC属于散发病,世界各地均有报道。
国外主要见于AIDS/HIv患者,其发病率约为6%~10%;而国内报道的PC主要发生在免疫功能正常者,其发病率约为(0.4~0.9)/10万。
临床表现根据PCI临床表现可分为以下3种类型。
无症状型,慢性隐匿起病,绝大多数是在体检时胸片偶然发现,见于免疫功能健全者。
轻微症状型,常为亚急性起病,表现为发热、咳嗽、咳痰、胸痛、乏力、盗汗等症状,偶有咯血。
查体一般无阳性发现。
急性重症型,临床表现为严重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有高热、呼吸困难等症状,伴有明显的低氧血症,可发展为I型呼吸衰竭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ARDS),如不及时诊断和治疗,死亡率较高。
这种情况尤其多见于AIDS或免疫抑制患者。
影像学表现PC的影像学特点:无症状患者多表现为孤立性或多发性结节状阴影,边界清晰,可伴有晕征,病灶相对稳定:有症状患者表现为多发斑片状浸润影或实变影,边缘模糊,伴有明显的晕征,病灶往往有融合变大;急性重症患者表现为双肺大面积毛玻璃影或浸润影,很快进展为大叶性实变。
所有患者的肺部病灶多位于肺野外带。
胸痛者病灶往往累及胸膜,注意和肺梗死相鉴别。
实变病灶可见支气管气相和空泡征,极少有坏死空洞形成,这和曲霉菌明显不同,既往许多文献将支气管气相和空泡征误认为坏死性空洞。
组织病理学PC组织病理学表现为非坏死性肉芽肿炎,伴有淋巴细胞和多核巨细胞浸润,在多核巨细胞和肺间质内可见多个空泡样改变,这些空泡是没有被HE染色的隐球菌病原体。
PC组织病理学诊断必须结合特殊染色:PAS染色将其胞体染为红色,阿申蓝染色将其荚膜染成蓝色,六胺银染色将其胞壁染为黑色。
肺隐球菌病有哪些症状?*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肺隐球菌病症状,尤其是肺隐球菌病的早期症状,肺隐球菌病有什么表现?得了肺隐球菌病会怎样?以及肺隐球菌病有哪些并发病症,肺隐球菌病还会引起哪些疾病等方面内容。
……*肺隐球菌病常见症状:咳嗽、痰呈粘液脓性、低热、呼吸困难、隐球菌囊膜多糖堆积*一、症状肺部隐球菌感染的初期,多数病人可无症状。
少数病人出现低热、轻咳,咳黏液痰,偶有胸膜炎症状。
在艾滋病人中隐球菌感染经常是广泛播散的。
在免疫功能重度受损的病人中可以发生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
X线表现为多形性,轻者仅表现为双肺下部纹理增加或孤立的结节状阴影,偶有空洞形成。
急性间质性炎症可表现为弥漫性浸润或粟粒样病灶。
需与肺结核、原发或转移性肺癌鉴别。
John.R.Perfect的经验是隐球菌感染时,X 线表现可以是在任何一个肺叶,任何类型的浸润、结节或渗出都可以发生。
近年来在同时有艾滋病毒(HIV)感染的病人中更常见的表现有酷似卡氏肺囊虫感染的间质浸润。
由于肺部隐球菌感染可以与肺部其他疾病过程重复出现,所以X线更无典型特征。
*以上是对于肺隐球菌病的症状方面内容的相关叙述,下面再看下肺隐球菌病并发症,肺隐球菌病还会引起哪些疾病呢?*肺隐球菌病常见并发症:脑膜炎*一、并发病症可有胸腔积液、隐球菌脑膜炎等。
出现低热、轻咳,咳黏液痰,偶有胸膜炎症状。
可有轻度咳嗽、咳少量黏液痰或血痰、胸痛、低热、乏力及体重减轻等。
少数病例呈急性肺炎表现,偶有胸痛或肺实变和胸腔积液的体征。
患侧呼吸运动减弱,语颤消失,积液区叩诊呈浊音或实音,听诊呼吸音减弱或消失,气管、纵隔均移向健侧。
*温馨提示:以上就是对于肺隐球菌病症状,肺隐球菌病并发症方面内容的介绍,更多疾病相关资料请关注疾病库,或者在站内搜索“肺隐球菌病”可以了解更多,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肺隐球菌病诊治进展【摘要】肺隐球菌病是一种由于吸入隐球菌孢子而引起的肺部急性、亚急性或慢性真菌病,在免疫功能正常和低下者中均可发生,其临床表现及影像学与患者的免疫状况息息相关,但无特异性,容易误诊或延迟诊断致病情恶化。
本文就肺隐球菌病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临床影像特点、诊断和治疗作一简要综述,以加强临床医生对诊断和治疗的重视。
肺隐球菌病是指主要经呼吸道吸入环境中的新生隐球菌或格特隐球菌而引起的一种急性、亚急性或慢性肺部真菌病,是一种机会性感染疾病。
近年来,随着诊断技术的提高及人们体检意识的增强,肺隐球菌病的发病率和报道逐年增多,因其临床及影像学表现缺乏特异性,易导致误诊与漏诊,须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
1. 流行病学新生隐球菌和格特隐球菌是隐球菌中最主要的致病菌种。
易侵入中枢神经系统,导致隐球菌性脑膜炎。
肺部和皮肤也是常见的感染部位,黏膜、骨骼及肝脏等组织亦可发生。
肺隐球菌病既往被认为主要发生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实体器官移植、长期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等免疫缺陷宿主中。
然而近年来,免疫功能正常的肺隐球菌病患者的比例呈上升趋势。
我国一项HIV阴性宿主肺隐球菌病多中心临床研究显示,在纳入研究的457例肺隐球菌病患者中,87.75%(401/457)无已知免疫缺陷。
新生隐球菌分为格鲁比变种、新生变种及混合变种,血清型分别为A型、D型及AD型,基因型为VNⅠ-VNⅣ。
感染新生隐球菌的患者临床上90%为血清A型,即格鲁比变种,其中94%~98%基因型为VNⅠ;格特隐球菌的血清型主要为B型和C型,基因型为VGⅠ-VGⅣ,我国感染的格特隐球菌主要为VGⅠ型菌株。
VGⅡ型菌株在我国较少报道,感染者主要为免疫功能正常的男性,且多有中枢神经系统受累症状。
新生隐球菌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的环境中,常见于干燥鸽粪中。
鸟禽类是人类隐球菌病的重要传染源。
而格特隐球菌的分布则多限于澳洲、非洲、东南亚和北美洲。
隐球菌病多为散发性,偶呈爆发性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