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部隐球菌病
- 格式:ppt
- 大小:2.00 MB
- 文档页数:20
-诊断技术-肺隐球菌病的CT表现<附3例报告D莆田县医院<3511OOD许祖梅陈国章肺隐球菌病属于肺霉菌病一类较少见[1]但随着抗菌素~激素的广泛应用有逐渐增多趋势肺隐球菌病CT表现缺乏特征性[2]现将3例经CT引导下穿刺活检病理证实为肺隐球菌病报告如下1病例报告例1 男性33岁左胸痛不适半个月深呼吸时加剧无发热~咳嗽行胸部平片检查诊断左胸膜肥厚经消炎抗菌等治疗无效后行胸部CT检查平扫见:左肺下叶外基底段靠近胸壁处见团块状软组织密度灶大小约4.2>2.2cm边缘毛糙无小棘状突起内密度不均CT值35~65Hu相应的胸膜增厚粘连增强扫描病灶无强化内可见二个小空泡征CT 诊断炎性病灶或结核灶行CT引导下穿刺活检术病理报告:肺隐球菌病例2 男性6O岁右下胸痛月余无发热~咳嗽~咯血胸部平片检查提示右下肺团状阴影行胸部CT检查平扫见右肺下叶外基底段靠近胸壁处见不规则软组织密度灶大小约3.O>2.1cm内密度尚均匀CT值58Hu边缘毛糙可见点状钙化影周围可见散在点状卫星子灶相应胸膜增厚粘连增强扫描后病灶无强化CT诊断结核灶可能行CT引导下穿刺活检术病理报告:肺隐球菌病病人最后行手术切除治疗手术病理报告同活检病理报告例3 男性64岁左下胸痛一年~加剧2天无咳嗽~发热~咯血胸部平片检查提示左肺占位行胸部CT检查平扫见:左肺下叶内基底段靠近胸壁处见类圆形软组织密度灶大小约2.6>2.9cm内密度不均CT值12~23Hu边缘尚光整内见小片状低密度区增强扫描无强化相应的胸膜增厚CT诊断炎性假瘤可能行CT引导下穿刺活检术病理报告肺隐球菌病2讨论肺隐球菌病是由于新型隐球菌感染引起对免疫功能低下病人或正常人均可致病感染途径为吸入性[3]本病病理改变取决于机体免疫状况[4]免疫功能完善者在肺内形成肉芽肿病灶内可有干酪样坏死并形成小空洞本组2例病灶有小空洞及坏死区免疫功能抑制者在病原体周围发生炎症反应肺泡实变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多为肺内播散病灶表现为广泛肺泡实变影本组3例均属于免疫功能完善者所以病灶在肺内以肉芽肿的形态存在其中1例病灶周围有散在点状炎症反应由于肺隐球菌病CT表现缺乏特征性诊断较困难需与结核~炎性假瘤肿瘤鉴别肺结核者临床一般有低热~咳嗽~消瘦有时有咯血CT表现病灶边缘毛刺较长内有较多钙化灶周围可有卫星子灶痰检结核菌可有助于诊断肺炎性假瘤临床有发热和呼吸道症状CT表现一般病灶较大边缘光整内密度均匀周围型肺癌CT特征性表现如病灶边缘呈分叶状有小棘状突起增强扫描后病灶可强化瘤周有胸膜凹陷征等这些均有助于肺癌的诊断本组3例病灶边缘均无分叶状及毛刺相应的胸膜呈增厚粘连改变所以均未考虑肺癌但由于对肺隐球菌病缺乏足够的认识因此也未考虑肺隐球菌病由于本组3例病灶均靠近胸壁易行CT引导下穿刺活检术在征得病人及家属同意下行活检术取得病理结果最后确诊为肺隐球菌病所以作者认为肺部孤立性斑片征状或结节状或团块状软组织病灶在CT征象不典型时应考虑肺隐球菌病可能必要时行CT引导下穿刺活检取得病理结果参考文献1.吴茂雄王玉凯孙洪勋等主编.临床影像诊断新进展.第1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5 42~43.2.李果珍主编临床CT诊断学.第1版.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321.3.张国桢编著.实用胸部CT诊断学.第1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4 74~75.4.李铁一主编.呼吸系统疾病影像诊断图谱.第1版.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137.。
隐球菌病确诊标准
一、临床表现
隐球菌病患者通常会出现发热、咳嗽、咳痰、胸痛、恶心、呕吐、头痛、脑膜炎等症状。
此外,患者还可能出现其他系统的表现,如皮肤损害、肺部感染等。
二、实验室检查
1. 血液培养:血液中培养出隐球菌是确诊隐球菌病的主要依据。
多次血培养阳性可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2. 脑脊液培养:对于怀疑有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患者,脑脊液培养出隐球菌也是确诊的依据。
3. 痰液培养:对于怀疑有肺部感染的患者,痰液培养出隐球菌也可以作为诊断的依据。
4. 其他标本培养:如尿液、粪便、组织等也可以用于隐球菌的培养,但阳性率相对较低。
三、病理学检查
病理学检查发现组织切片中存在隐球菌也是确诊隐球菌病的重要方法。
在病理切片中,可以看到隐球菌形成的荚膜和菌体周围形成的空洞。
综合以上三个方面,如果一个患者具有临床表现,且实验室检查和病理学检查均发现隐球菌的存在,即可确诊为隐球菌病。
肺隐球菌病例分享病例信息男性,43岁,一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轻微咳嗽,干咳为主,未特殊治疗,一周前患者出现发热症状,咳嗽较前加重,粘白痰,量少,口服“布洛芬”及头孢效果不佳。
遂进行影像学检查后进行右肺穿刺活检。
镜下形态图一:HE染色,镜下见由组织细胞、多核巨细胞及上皮样组织细胞聚集形成以慢性炎症纤维化为背景的肉芽肿,并隐约可见部分淡灰色周围透亮的小圆形球体,可疑隐球菌感染。
为进一步明确诊断,我们对该组织进行了PAS染色和六胺银染色。
图二:PAS染色(+),能够非常清晰地看到大量隐球菌孢子被染成玫红色。
图三:六胺银染色(+),隐球菌孢子被染色黑色病理诊断:(右肺穿刺活检)慢性肉芽肿性炎,符合隐球菌感染。
讨论肺隐球菌病(pulmonary cryptococcus) 是由孢子菌属酵母菌样真菌-新型或格特隐球菌引起的系统性感染性疾病。
【好发部位及人群】可感染健康的个体,病变主要是肺部,但多数是发生在细胞免疫功能损害或有其他严重疾病的患者,且常表现为播散性隐球菌病,特别是霍奇金淋巴瘤、长期使用激素治疗患者、结节病、糖尿病患者以及AIDS和其他被破坏了细胞免疫的个体。
该病好发于青壮年,但常发生在30~50岁,大约1/3患者无症状。
【临床表现】患者常表现为慢性咳嗽、低度发热、胸膜性或非胸膜性胸痛、咳黏液痰、身体不适和体重减轻。
胸部X线表现为肺和间质浸润改变,可有单个或多个结节。
肺段和小叶实变,可发生空洞变(10%~15%发生率),肺门淋巴结肿大和胸水少见。
进展性肺隐球菌病,较常见是由肺经血行播散到脑膜,其他器官受累相对较少,但可经肺原发病灶播散到皮肤、骨、关节、淋巴结、肾、前列腺、脾、肝和其他内脏。
【大体】受累肺脏切面可见实性灰黄-棕黄色团块状实变区(图5-154A),可单个或多发,切面呈黏液样或胶样改变。
在播散性感染的肺脏重量较重,有实变。
【光镜】免疫功能正常的患者,隐球菌组织学改变常表现为肉芽肿性炎症反应。
隐球菌肺炎痊愈的标准隐球菌肺炎是一种由隐球菌引起的肺部感染,通常发生在免疫系统受损的人群中。
隐球菌是一种真菌,存在于土壤、鸟粪和植物中,可以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
对于免疫系统正常的人来说,隐球菌通常不会引起疾病,但对于免疫系统受损的人群,特别是艾滋病患者、器官移植术后患者和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的人来说,隐球菌肺炎可能会成为严重的健康威胁。
隐球菌肺炎的治疗通常需要长期的抗真菌药物治疗,并且需要严密的监测和管理。
在治疗过程中,病人需要遵循一定的标准来评估痊愈情况,以确保疾病得到有效控制。
下面将介绍隐球菌肺炎痊愈的标准,帮助病人和医生更好地了解治疗过程和痊愈标准。
首先,隐球菌肺炎痊愈的标准之一是临床症状的改善。
在治疗过程中,病人通常会出现发热、咳嗽、呼吸困难等症状,而在治疗有效后,这些症状会逐渐减轻甚至消失。
通过观察病人的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可以初步判断治疗的有效性和痊愈的可能性。
其次,影像学检查结果的改善也是评估隐球菌肺炎痊愈的重要标准之一。
隐球菌肺炎患者通常会进行X光、CT等影像学检查,以评估肺部病变的情况。
在治疗有效后,肺部病变会逐渐减轻甚至消失,这些改善的影像学检查结果可以作为痊愈的重要依据。
此外,隐球菌肺炎痊愈的标准还包括真菌培养和血清学检测结果的阴性转化。
在治疗过程中,医生通常会通过真菌培养和血清学检测来监测病原体的存在和数量。
当这些检测结果转为阴性时,表明病原体已经被有效清除,痊愈的可能性较大。
最后,免疫学指标的恢复也是评估隐球菌肺炎痊愈的重要标准之一。
隐球菌肺炎通常发生在免疫系统受损的人群中,因此监测免疫学指标的恢复情况对于评估痊愈至关重要。
当免疫学指标恢复到正常范围时,痊愈的可能性较大。
综上所述,隐球菌肺炎痊愈的标准包括临床症状的改善、影像学检查结果的改善、真菌培养和血清学检测结果的阴性转化以及免疫学指标的恢复。
在治疗过程中,病人和医生需要密切合作,严格遵循这些痊愈标准,以确保疾病得到有效控制,最终实现痊愈。
畅快呼吸肺隐球菌病为新型隐球菌感染引起的亚急性或慢性肺部真菌病。
隐球菌是一种酵母菌,广泛存在于土壤、禽粪和腐败植物或蔬菜中。
自然界中的隐球菌没有荚膜,易形成气溶胶,经呼吸道吸入引起隐球菌病。
由于身体内的隐球菌会形成厚而黏着的荚膜,不易气溶胶化,因此,隐球菌肺炎并不属于传染性疾病,罕见人与人之间的传播,仅有极少数新生儿由母体经胎盘感染。
主要侵犯肺和中枢神经系统新型隐球菌几乎全部经肺入侵而感染人体,在二氧化碳浓度的影响下,形成多糖荚膜保护层以拮抗宿主的防御机制。
该菌主要侵犯肺和中枢神经系统,其感染的首发部位是肺,对脑膜和脑实质也有亲和性,因此中枢神经系统也是常见的受累部位,其他少见的受侵部位有皮肤、骨骼、前列腺、肝、心、眼等。
隐球菌感染后在肺组织内形成最初的感染灶,多仅引起轻度炎症反应,如肺门淋巴结肿大;也可以在胸膜下形成小结节,酷似结核分枝杆菌感染。
90%病损仅局限于肺部,形成肺隐球菌病,另有10%可经血行传播扩散至其他器官。
X 线无典型特征,表现为多样性肺部隐球菌感染的早期,多数无症状,少数可出现低热、轻咳,咳黏液痰,偶有胸膜炎症状等轻微的炎症反应。
晚期病变为肉芽肿,肺部偶有干酪样坏死和空洞形成。
由于肺部隐球菌感染可以与肺部其他疾病重叠出现,因此X 线影像无典型特征,其表现为多样性。
轻者仅表现为双肺下部纹理增加或孤立的结节状阴影,偶有空洞形成。
急性间质性炎症表现为弥漫性浸润或粟粒样病灶。
实验室检查可表现为血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轻度或中度增高,中晚期可有贫血和血沉增快。
应注意与肺结核、原发或转移性肺癌等肺部疾病的鉴别诊断。
一旦拟诊肺隐球菌病,可采集患者的外周静脉血、支气管肺泡灌洗液、脑脊液或穿刺液等行隐球菌乳胶凝集试验,检测隐球菌荚膜多糖抗原。
如试验阳性,或上述标本做墨汁染色阳性和隐球菌培养阳性可临床诊断。
病变肺组织标本用组织化学染色或细胞化学染色方法检出隐球菌可确诊。
免疫功能低下为发病诱因免疫功能低下为肺隐球菌病发病的重要诱因,因而它好发于艾滋病、恶性肿瘤、器官移植、糖尿病、肝硬化、结缔组织性疾病、长期激素治疗等免疫受损的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