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3下数学】第7课时 解决问题(1)
- 格式:doc
- 大小:316.50 KB
- 文档页数:3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2单元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目录第1课时口算除法(1)第2课时口算除法(2)第3课时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第4课时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三位数)第5课时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第6课时练习课第7课时商中间有0的除法.第8课时商末尾有0的除法第10课时解决问题(1)第11课时解决问题(2)第2单元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第1课时口算除法(1)【教学内容】教材第11页例1及“做一做”,练习三第1、2题。
【教学目标】1.会口算整十、整百、整千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
2.利用已有的经验想出多种计算方法,并能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学重难点】重点:探究并掌握用一位数除的口算方法。
难点:弄清除数是一位数的算理。
【教学过程】一、复习铺垫1.出示。
6÷3 12÷6 16÷4 24÷3 36÷932÷8 72÷9 64÷8 49÷7 80÷42.组织学生两人一个小组,互相算一算,然后指名口算,出示结果,使学生重温表内除法的计算过程。
3.当学生口算80÷4时,教师适时引出:这道算式和前面的算式有什么区别?(被除数是80,这样的除法算式以前没有学过)二年级时我们已经学过了简单的口算除法,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口算除法。
[板书课题:口算除法(1)]二、探究新知1、学习教材第11页例1。
(1)教师:我们来帮助小朋友解决问题吧。
提问:一共有多少张纸?平均分给几人?怎样理解平均分给几人?求每人得到多少张,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列式?教师板书:60÷3(2)尝试解答60÷3(3)交流、汇报计算方法。
(4)动手操作。
请同学们拿出6捆小棒,分一分。
(5)说说谁的方法最简单,你喜欢用哪种方法进行口算。
(6)同桌交流60÷3的口算过程。
教师指导,对于个别学习存在困难的学生可以提示用小棒摆一摆。
第2单元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第1课时口算除法(1)【教学内容】教材第11页例1及“做一做”,练习三第1、2题。
【教学目标】1.会口算整十、整百、整千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
2.利用已有的经验想出多种计算方法,并能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学重难点】重点:探究并掌握用一位数除的口算方法。
难点:弄清用一位数除的算理。
【教学过程】一、复习铺垫1.出示。
6÷3 12÷6 16÷4 24÷3 36÷9 32÷8 72÷9 64÷8 49÷7 80÷42.组织学生两人一个小组,互相算一算,然后指名口算,出示结果,使学生重温表内除法的计算过程。
3.当学生口算80÷4时,教师适时引出:这道算式和前面的算式有什么区别?(被除数是80,这样的除法算式以前没有学过)二、探究新知教学例1。
1.课件出示教材第11页例1的情境图。
师:从这幅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2.出示例1问题。
3.学生自己列出算式后,教师揭示课题:二年级时我们已经学过了简单的口算除法,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口算除法。
[板书课题:口算除法(1)]4.提问:60÷3等于多少呢?学生独立思考,再小组进行交流,教师巡视指导,对于个别学习存在困难的学生可以提示用小棒摆一摆。
5.各小组派代表在班级中反馈本小组想到的计算方法。
预设学生出现以下三种算法。
(1)20×3=60 60÷3=20。
(2)6÷3=2 60÷3=20。
(3)通过摆小棒看出,把60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0根。
6.结合摆小棒的过程,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一位数除整十数的算理。
(1)60里面有几个十?(6个十)(2)60÷3可以看成什么?(6个十除以3)(3)6个十除以3等于多少?(2个十,就是20)教师结合提问和学生的回答板书。
(4)反馈练习。
教师出示60÷2,90÷3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第7课时解决问题人教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1000以内数的连减计算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连减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 1000以内数的连减计算方法。
2. 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 理解并运用连减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复习旧知:让学生回顾1000以内数的加减法计算方法。
2. 导入新课: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1000以内数的连减计算,它可以帮助我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探究1. 教师出示例题:小明有832个糖果,先分给小红200个,又分给小刚150个,小明还剩多少个糖果?2. 引导学生用连减计算方法解决这个问题。
3. 让学生尝试用连减计算方法解决其他实际问题。
三、练习1. 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
2. 教师巡回指导,发现并纠正学生的错误。
四、巩固1. 让学生复述本节课所学内容。
2.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五、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
2. 准备下一节课的学习内容。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例题和练习题,让学生掌握了1000以内数的连减计算方法,并能运用该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连减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并纠正学生的错误。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继续加强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基本达成,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
希望通过不断努力,能够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和数学素养。
重点关注的细节:教学过程中的“探究”环节详细补充和说明:在“探究”环节中,教师通过出示例题和引导学生用连减计算方法解决问题,使学生掌握1000以内数的连减计算方法,并能运用该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核心,也是教学目标得以实现的关键。
第七课时小数除法--解决问题一、学习目标(一)学习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39页例10及第40页练习九第7、8、9、11 题。
本节课学习是在学生已经熟练堂握了小数除法的计算的基础上,能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商的近似数。
“用小数除法解决问题”就是在此基础上根据实际需要取商的近似数解决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实际需要”的现实意义;掌握用“进一法”和“去尾法”取商的近似数的方法。
(二)核心能力能根据实际需要恰当地选择“进一法”或“去尾法”来解决问题。
(三)学习目标1.通过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体会近似值的意义,初步感知“进一法”和“去尾法”存在的价值。
2.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能根据实际情况采用“进一法”或“去尾法”取商的近似值。
(四)学习重点能根据实际情况采用“进一法”或“去尾法”取商的近似值。
(五)学习难点合理的运用取商的近似值的方法,灵活解决实际问题。
(六)配套资源实施资源:《解决问题》名师教学课件二、学习设计(一)课前设计(一).复习任务小强的生日那天,他邀请了 17 位好朋友一起去参加他的生日会。
他的生日会在七点开始,他的爸爸五点半才下班。
爸爸的公司离家有80千米。
他下班开小汽车回家,小汽车每小时行驶60千米。
小强很担心爸爸不能准时赶到。
你能帮小强算一算吗?(1)爸爸的公司离家有80千米。
他下班小汽车回家,小汽车每小时行 60千米。
爸爸回家大约要多少小时?(2)小强的生日会在七点开始,他的爸爸五点半才下班,能准时赶到吗?(3)我们是根据什么方法来求出商的近似值?【设计意图:复习旧知,让学生感受到其实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是第(1)问,商是循环小数,为了下一问判断的精准些,学生可以保留不同的位数,体会根据实际生活的需要来求商的近似值,为探求新知做铺垫。
】(二)课堂设计(1).导入交流课前复习任务。
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利用商的近似值来解决问题。
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第7课《用两步连乘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第7课《用两步连乘解决实际问题》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掌握用两步连乘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两步连乘的含义,并能够运用两步连乘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两步连乘的方法。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乘法的基本运算,但是对于两步连乘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理解两步连乘的含义,并能够运用两步连乘解决实际问题。
此外,学生可能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还比较陌生,需要教师通过引导和示范,让学生理解实际问题中蕴含的数学信息,并能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两步连乘的含义,并能够运用两步连乘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体验两步连乘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两步连乘的含义,并能够运用两步连乘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理解实际问题中蕴含的数学信息,并能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体验两步连乘的过程。
2.引导发现法:教师通过提问和引导,让学生发现两步连乘的方法。
3.合作交流法: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和交流,共同解决实际问题。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师需要准备一些实际的例子,用于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两步连乘的方法。
2.学生准备:学生需要准备好数学课本和相关的学习用品。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一个情境,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例如,教师可以拿出一个篮球,告诉学生篮球的价格是80元,然后问学生买两个篮球需要多少钱。
第二单元 第7课时 用减法解决问题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 知道图中加大括号和问号的用意,能从图中理解已知和未知的内容,知道从一个数里去掉一部分后求还剩多少,是用减法计算。
2.通过解决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会正确地口述图意及列式计算。
【教学难点】明确问题,知道要求的是哪一部分,并正确地列出算式。
【学情分析】对减法的理解是本课的难点,教学时注意强调大括号表示合起来的数,还可以通过手势等帮助学生理解题意,让学生明白表示去掉一部分时,就用减法计算。
通过比较,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加、减法之间的联系,感受知识结构的完整性。
针对剩余部分的“?只”,学生在表达上可能有困难,要注意指导。
【核心素养】再次经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体会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掌握基本方法,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学习任务单教学流程创设情境,新课导入【设计意图:通过猜谜语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1.你能猜出这个谜语的谜底吗?一位游泳家,说话呱呱呱,小时有尾没有脚,大时有脚没尾巴。
(打一动物)预设:学生能猜出谜底是青蛙。
师:对,这个谜语描述的就是青蛙。
青蛙是人类的好朋友,今天它还带来了数学问题请我们帮忙解决呢。
下面我们就去帮青蛙解决问题吧!2.你能说说下面这些图的意思吗?3.改变上图问号的位置,可以把问号放在哪?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习任务一:用减法解决问题【设计意图:通过变换问号的位置,使学生加深对大括号的理解,在解决用大括号和问号表述的问题时,一定要看清问号的位置,问号在大括号下面时,表示要计算总和,用加法计算;如果问号在大括号的上面,表示给出总数,求其中的一部分,应该用减法计算。
同时感悟到问号的位置决定着列式方法。
】课件出示教材第46页例31.阅读理解。
(1)你能从图中找到哪些数学信息?预设1:一共有7只青蛙。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7单元4解决问题人教新课标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用乘法口诀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判断和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1. 掌握乘法口诀。
2. 学会运用乘法口诀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 理解乘法口诀的含义。
2. 学会选择合适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乘法口诀的意义和用法。
2. 演示法:通过实际操作演示如何运用乘法口诀解决实际问题。
3. 练习法:让学生通过练习加深对乘法口诀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过程第一阶段: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简单的数学游戏或者数学谜语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数学课堂。
2. 教师简要回顾上节课的内容,为学生复习乘法口诀。
第二阶段:新课导入(10分钟)1. 教师通过生动的例子,向学生介绍乘法口诀的意义和用法。
2. 教师通过实际操作,演示如何运用乘法口诀解决实际问题。
第三阶段:课堂练习(10分钟)1. 教师布置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尝试运用乘法口诀解决。
2. 教师对学生的解答进行点评,指出错误和不足,引导学生进行改正。
第四阶段:拓展练习(10分钟)1. 教师布置一些较为复杂的问题,让学生尝试运用乘法口诀解决。
2. 教师对学生的解答进行点评,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第五阶段:总结和布置作业(5分钟)1.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乘法口诀的重要性和用法。
2.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乘法口诀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 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的观察、分析、判断和推理能力。
教学反思1.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乘法口诀的含义,避免死记硬背。
2. 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要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3.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反思在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7单元4解决问题的教学过程中,有一个细节是需要重点关注的,那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乘法口诀的含义,避免死记硬背。
第7课时 解决问题(4)【教学内容】教材第42~43页例7及第43页“做一做”和练习九第6~9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工程问题”的解题思路。
2.会解答较简单的工程问题。
3.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
【重点难点】会解答较简单的工程问题。
分析例7的数量关系。
【复习导入】1.(1)一本书4天看完,平均每天看这本书的()。
(2)一本书每天看51 ,看完这本需要()天。
2.修一段600m 长的公路,甲工程队单独做20天完成,由乙工程队单独做30天完成,两队合作多少天完成?学生:600 ÷20=30(m )600 ÷30=20(m )600 ÷(30+20)=600 ÷50=12(天)老师:同学们,我们回忆一下,以前学过的做工问题涉及到哪三种量?学生: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老师:那它们的关系又如何呢?(课件出示)学生: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新课讲授】老师:如果不给出具体的工作总量,该怎么解决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工程问题。
(老师板书:工程问题)老师:什么是工程呢?就是我们平常所看到的建房子,修公路,造桥,运货等等这些都可统称为“工程”。
1.出示例7。
(课件出示)(1)“阅读与理解”。
①理解什么是单独修,什么是合修。
②现场演示。
我们就以同学的课桌的长度为一项工程,以笔的运作为工作效率,同桌分别扮演甲乙工程队,独做就是一个同学从左运作到右,另一个同学从右运作到左。
合做就是两个同学相向运作,直到相遇表示这项工程完成了。
同学们看看,完成一项工程是独做的快还是合做的快?老师:同学们,你们得出的结论是……学生:合做的快。
老师:对,这就像我们平时做值日工作一样,如果只有一个人做,需要的时间就长,如果几个人一起做,需要的时间就短。
这也像建设祖国一样,只靠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如果我们大家齐心协力,就会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美丽,更加富强,团结就是力量,是吧?(2)分析与解答。
第二单元 6~10的认识和加、减法2.2.2 用加法解决问题【课题名称】第7课时用加法解决问题【课型、课时】新授课 1课时【教学内容】人教版一年级上册45页。
【教学目标】1.知道图中大括号和问号的意义,能正确列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收集信息的能力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兴趣。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能看懂图意,会正确地口述题意和列式,并正确进行运算。
教学难点:理解大括号和问号所表示的意思。
【课前准备】1.教师:教学课件:《七彩课堂》课件2.学生:课前预习:标注完成《七彩课堂素养提升手册预习卡》【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兔爸爸和兔妈妈带领小兔子们采蘑菇。
它们采了好多蘑菇。
看!它们多开心。
课件出示教材45页情境图:教师:请大家认真观察这幅图,你能从图中找到哪些数学信息?预设1:学生可能会说有兔爸爸、兔妈妈,还有4只兔宝宝。
预设2:学生能回答左边有4只兔子,右边有2只兔子。
教师:你能根据图中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吗?预设1:一共有几只兔子?预设2:一共有6只兔子,左边有4只,右边有几只兔子?预设3:一共有6只兔子,右边有2只,左边有几只兔子?教师:兔妈妈还给我们带来了一个问题,下面我们就去帮兔妈妈解决问题吧!【设计意图】直接出示情境图,在情境中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交流实践,探究新知。
1.认识大括号。
教师:(手指着情境图中的大括号)你们认识它吗?(学生回答:大括号)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经见过它了,那么大括号表示什么意思呢?预设:引导学生说出大括号就是“合起来”的意思。
(教师板书:合起来)教师示范把两部分合起来的手势,带领学生一起做。
教师:在这里,大括号表示把什么和什么合起来呢?预设:学生会说是把左边的兔子和右边的兔子合起来。
教师:对,我们把左边的兔子看成一部分,右边的兔子看成一部分,大括号表示的是把这两部分合起来。
第4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
第7课时解决问题(1)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两步乘法计算解决问题。
2、通过解决具体问题,让学生获得一些用乘法计算解决问题的活动经验,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确运用两步乘法计算解决问题。
难点:正确运用两步乘法计算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例题图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复习解决一步乘法的问题。
教师:请同学们认真听、仔细想,看谁能很快解决下面的问题。
三(1)班同学,在做广播操时需站4队,每队12人,三(1)班一共有多少人?
让学生读题,并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果。
12×4=48(人)
实用文档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