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7课时 解决问题
- 格式:doc
- 大小:83.00 KB
- 文档页数:1
---------------------------------------------------------------最新资料推荐------------------------------------------------------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解决问题》教学设计解决问题人教版二下《两步解决问题》教学设计大庙中心小学黄国军教学内容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第 53-54 页及相关内容。
学段目标 1、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
2、了解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知道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3、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
4、尝试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学目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借助画图分析数量关系、用找出中间问题的方法解决需要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策略,进一步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实践应用等方式,经历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
3、培养认真审题、善于分析、回顾检查的良好学习习惯,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解决需要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和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用画图分析数量关系的方法,找准隐藏的中间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堂学习单、实物展台。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2 分钟)上课!(起立,老师好)同学们好,请坐!坐好!(坐直)我自信(我成功)我1/ 9自信(我成功)同学们今天可真精神!你们看(出示图片),谁来了?(熊大、熊二、光头强)那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进动画片《熊出没》。
(播放视频)过年啦,森林里又发生了许多有趣的故事。
熊大、熊二、光头强遇到了许多数学问题,想请你们帮忙,你们愿意吗?(愿意)那我们就开动脑筋来想办法解决他们的问题吧!(板书:解决问题)二、探究方法,解决问题(2 25 5 分钟)(一)认真读题,收集信息(2 分钟)咱们看看这个贪吃的熊二遇到了什么问题?(课件出示)我一共存了 90 个苹果,已经吃了 36 个。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七单元《认识时间》知识点及练习题知识点1.1 时=(60) 分2.钟面上有 (12) 个数这些数把钟面分成了 (12) 个相等的大格每个大格又分成了(5) 个相等的小格钟面上一共有 (60) 个小格。
3.钟面上有 (2) 根针短粗一点的针叫 ( 时) 针细长一点的针叫 ( 分) 针。
分针走1 小格是 (1) 分走 1 大格是 (5) 分时针走 1 大格是 (1) 时。
分针从 12 走到 6走了(30) 分;时针从 12 走到 6走了 (6) 小时;时针从 12 开始绕了一圈又走回了 12走了 (12) 时。
4.( 30) 分也可以说成半小时 (15) 分也可以说成一刻钟。
如 8 时 30 分是 8 时半9 时 15 分是 9 时一刻。
5.(3 或 9) 时整钟面上时针和分针成直角。
6.公式1 时 =60 分 1 分=60 秒半时 =30 分 60 分=1 时60 秒=1 分30 分=半时练习题一、在()里填上时间单位。
1. 一节数学课上了40()。
小红上午在校时间约4()。
2. 小芳跳绳 20 下用了 15()。
课间休息 10()。
3. 小明吃饭用了 20()。
小明做 20 道口算题用了2()。
4. 爸爸每天工作约8()。
王艳跑 50 米用了 10()。
5.南京乘火车去上海用了 5()。
晚间新闻联播时间大约是 30()。
6. 看一场电影用了90()。
做一次深呼吸大约7()。
7. 从教室前面走到后面用了5()。
夏天午睡大约1()。
8. 脉搏跳 10 次用了 8()。
跑 100 米需要13()。
9.小红下午在学校的时间是2()。
一集电视剧的播放时间是 50()。
10. 小惠每天晚上睡觉9()。
小芳早晨起床穿衣服大约用了5()。
11. 学生一天在校时间大约是6( )。
爷爷每天晨练 1()。
12. 运动会上小明跑60 米用了 12()。
二、填空1. 我们学过的时间单位有()、()和()其中()是最小的时间单位。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指导教师: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6页例13,以及练习十九的部分内容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初步学会用加、减法估算的策略解决问题。
2.通过万以内数加、减法估算方法的交流,使学生懂得应根据要解决的问题及数据特点选择适当的估算方法,初步培养学生的数感及估算意识,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3.经历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继续培养学生的“四能”,同时培养学生的推理与判断能力。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初步感受估算的价值。
教学重点:学会用加、减法估算解决问题,体会算法多样化。
教学难点:根据实际需要选择估算方法解决问题,培养估算的意识。
教学准备:情境图、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教师呈现如下计算题目,让学生进行口算。
300+200= 400+600= 5000+4000= 700-400=500-300= 700+900= 7000-4000= 1500-700=教师:你们怎么算得这么快呀?学生:这些都是整百或整千数的加减法,很容易计算。
教师:看来大家对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掌握得好。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用加减法的计算来解决的实际问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解决一些这样的问题。
教师板书:解决问题(设计意图:复习旧知,巩固整百、整千数加减法的口算,为学习估算作准备)(二)探究新知1.收集信息,理解问题教师呈现第96页例13的如下情境图。
教师:请同桌同学互相说一说这幅图是什么意思,从图中你都知道了什么,问题是什么。
教师:谁愿意把自己找到的信息和问题大声地告诉同学们?学生:从图中我知道,一部电话358元,一个电吹风218元。
问题是“用500元买这两件商品够吗?”(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看图提取教学信息,明确要解决的问题,为后面学习用估算解决问题作好铺垫。
)2.探索尝试,解决问题教师:要解决“买这两件商品,500元够吗?”这个问题,你想怎样解答吗?同学们可以自己先想一想、写一写。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二节(第七课时)《解决问题练习(2)》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二节(第七课时)《解决问题练习(2)》主要让学生进一步掌握用加法和减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加减法和基本的数量关系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巩固和提高。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实际情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加减法的运用。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加减法和数量关系有一定的理解。
但是,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还可能存在对问题理解不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具体的情境和图片,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加减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加减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难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合作学习法和引导发现法。
通过具体的图片和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互相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包含具体的图片和情境。
2.练习题:包括不同类型的问题,以供学生练习。
3.教学道具:用于展示和解释问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出示具体的图片,引导学生发现图片中的数学问题。
例如,出示一张图片,图片中有3只小鸟和2只小鸟,问一共有几只小鸟?让学生用加法或者减法来解答。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出示不同类型的问题,让学生用加减法来解答。
问题包括:购物的总价、分配物品的数量等。
在呈现问题时,教师引导学生注意问题的关键词,如“一共”、“还剩”等。
《解决问题》乘加、乘减应用题第一课时:乘加、乘减应用题教学内容:教学乘加、乘减应用题。
教科书第8页例3。
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认识乘加、乘减两步应用题的结构,学会列式解答乘加、乘减应用题。
2.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自主解决问题,让学生知道可以用多种方法解决同一问题。
教具准备:教科书第8页例3的挂图。
教学过程设计:一、复习1.商店里有4盒乒乓球,每盒6个,一共有多少个?2.商店里有20个红皮球和17个花皮球。
卖出35个皮球,还剩下多少个?(要求学生列综合算式解答,并说出每一步算式表示的意义。
)二、新授课1.教学例3。
(1)出示:教科书第8页例3的挂图,让学生认真观察画面。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画面的内容。
再根据画面的内容编一道应用题。
学生自由编题后,教师出示:跷跷板乐园有3个跷跷板,每个跷跷上有4人在玩,还有7人在旁边看。
跷跷板乐园里一共有多少人?(2)全班读题后提问,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是什么?根据题目的已知条件,能不能一步就算出跷跷板乐园里一共有多少人?(不能)那我们要求“跷跷板乐园里一共有多少人?”应该知道什么条件?(有多少人在玩?旁边有多少人?)大家想一想我们第一步要先算什么?(有多少人在玩跷跷板)根据题目的哪些条件可以求出“有多少人在玩跷跷板”?(有3个跷跷板,每个跷跷板上有4人在玩)怎样列式?[4X3=12(人)]为什么用乘法计算?(因为它是求3个4是多少,所以用乘法计算)现在我们已经知道有12人在玩跷跷板,那第二步该算什么?(跷跷板乐园里一共有多少人)怎样列式?[12+7=19(人)]谁会用一个算式表示?[4X3+7=19]请一个同学说一说每一步表示的意思。
应用题解答完要记住写答案。
列式:4X3=12(人) 或4X3+712+7=19(人) =12+7=19(人)答:跷跷板乐园里一共有19人。
(3)小结:这一道应用题时用乘法先求出一共有多少人在玩跷跷板,再用加法求出跷跷板乐园里一共有多少人。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混合运算<解决问题>教案背景分析:本节课是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混合运算>第53-54页例4解决问题。
在前期的学习中,学生已了解了一步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并学会解决连续两问的数学问题。
在此基础上,教学需要两步计算才能解决的较简单的实际问题,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这类问题,思维难度比较大,掌握得好坏会直接影响到后续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为此,教材用完整的色条图比较直观地呈现数量关系,展示解决问题的过程,教给学生思考的方法和思考问题的顺序,以此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进而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们知道,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画图对学生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之前的学生接触的画图方式与这节课的画图方式不一样,让学生自己画有难度,教师自己“端”出来,起不了作用,怎样出示这个色条图,以及怎样利用色条图帮助找到解题思路,是这节课中值得研究的地方。
另外根据小学二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在找两步解决问题的思路时,是从综合法入手,还是从分析法入手,学生更好接受?连续两问的解决问题是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基础,在这节课中如何体现两者之间的关系,也是在教学中需要探讨的问题。
教学目标:1、继续经历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利用连续两问解决问题的经验,学习通过连贯思考找出中间问题,解决需要多步计算的问题,培养学生发现、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习用直条图表示信息,分析数量关系,感受其使问题简明直观、便于分析的作用,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3、在分步列式的基础上,逐步学会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会合理运用小括号。
教学重点:学习用直条图表示信息、分析数量关系,会通过连贯思考解决需要多步计算的问题。
教学难点:会连贯思考,发现并提出中间问题,并合理利用小括号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说一说:下列各式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① 27+6-2 ② 18+4×2 ③(12-5) ×3 ④ 16÷(7+1)2、解决问题。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7 第10课时用估算的策略解决问题》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7 第10课时用估算的策略解决问题》这一课时,主要让学生通过具体的情境,感受估算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通过生动的实例,引导学生发现估算的方法,并运用估算解决问题,从而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加减法和乘除法运算,对数学问题有一定的分析能力。
但是,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往往还是依赖于精确计算,对于估算的方法和策略还不够了解。
因此,在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估算的必要性,体会估算的方法和策略。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估算的概念,知道估算的方法和策略。
2.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估算意识。
3.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估算的方法和策略,能够运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
2.难点: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灵活运用估算的方法和策略。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生动的情境,引导学生发现估算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启发学生发现问题的解决策略。
同时,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具:课件、黑板、粉笔。
2.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
3.教学素材: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案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购物时找零、烹饪时食材的配比等,引导学生发现这些问题都可以通过估算来解决。
让学生体会到估算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示范,向学生介绍估算的方法和策略。
例如,对于购物找零的问题,可以先估计一下商品的价格,然后计算出需要找回的零钱。
对于烹饪时食材的配比问题,可以先估计一下食材的用量,然后进行调整。
【名师公开课】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用估算解决问题》课堂实录逐字稿及教学反思教学内容小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万以内数的认识(例13)《用估算解决问题》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两位数的加减法,整百数和整千数的加减法以及估算的基础近似数。
根据前测发现:学生解决问题时必会精算,并且多数学生能够计算三位数加减三位数,不能接受218的近似数是300等。
结合学情,本课例通过两次对比,精算和估算,小估和大估,培养学生的数感、推理意识、模型意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教学目标1.初步培养学生的数感及估算意识,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2.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选择恰当的方法进行简单的估算,体会估算在生活中的作用。
3.积累解决问题的基本经验。
教学重难点重点:学会用加减法估算解决问题,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难点:根据实际需要选择恰当的方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
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首先我们来玩一个游戏,开火车口算。
师:同学们算得又对又快!有窍门吗?这些都是整百或整千的数的加减法,很容易计算。
师:我们的火车继续往前开,来到了哪里?(出示新世纪图片)师:你们去过这里吗?你一般都去这里干什么呢?(买零食,买衣服,买电器等)师:这是奉节的购物中心。
今天的数学课,寿老师也带大家一起去逛逛新世纪。
师:在商场里,我碰到了李阿姨,她想请你们帮忙解决问题。
(板书:解决问题)复习旧知,巩固整百、整千数加减法的口算,为学习估算做准备。
二、探究新知师:(课件出示)请大家看图,从图上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电话机的价格是358元,电吹风的价格是218)大家一起说一说,问题是什么?(买这两件商品,500元够吗?)师:500元够吗是什么意思?(把电话机和电吹风的钱数合在一起,如果超过了500元就不够,如果不到500元就够了)师:说得非常准确,有两个词用得特别好(板书:超过,不到)。
谁想再说一次,请同学们自己练习说一次。
师: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现在请同学们独立思考,用算式或者其它的方式把你的想法记录下来。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7 万以内数的认识解决问题-人教版教学内容本节课的内容主要包括万以内数的认识以及如何解决与这些数相关的问题。
学生将通过具体例子学习万以内数的概念,并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数的理解。
此外,将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数的比较、排序和简单的算术运算。
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万以内数的概念。
2. 培养学生运用万以内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教学难点1. 万以内数的理解和运用。
2. 解决与万以内数相关的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1. 数字卡片。
2. 算术题练习册。
3. 计数器或计数玩具。
4. 教学PPT。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一些与万以内数相关的图片和例子,引起学生的兴趣。
2. 新课内容讲解:详细讲解万以内数的概念,并通过具体例子让学生理解。
3. 动手操作:让学生使用计数器或计数玩具,进行实际操作,加深对数的理解。
4. 问题解决:提出一些与万以内数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决。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经验。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板书设计1. 万以内数的认识解决问题2. 重点内容:万以内数的概念、解决问题的方法。
3. 辅助内容:相关例子、图表等。
作业设计1. 书面作业:完成练习册中与万以内数相关的题目。
2. 实践作业:让学生在家中或学校环境中寻找与万以内数相关的事物,进行实际操作。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生动的PPT展示、实际操作和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对万以内数的概念有了深入的理解。
同时,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部分学生对某些概念的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加强个别辅导和指导。
重点细节:教学难点详细补充和说明教学难点是教学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它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在本节课中,万以内数的理解和运用以及解决与万以内数相关的问题是教学难点。
二年级数学下册《解决问题》教学设计(新版多篇)二年级数学下册《解决问题》教学设计篇一教学内容:解决问题(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53、54页的内容)教材分析:“解决问题”是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混合运算”中的内容。
本单元学生将系统学习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主要是学习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并用相关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掌握好本单元的相关知识,将是学生在第二学段学习两步以上混合运算的重要基础。
本节课教学需要两步计算才能解决的较简单的实际问题。
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这类问题,其掌握得好坏会直接影响到后续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教材用烤面包的情境提供了现实素材。
目的是使学生在理解图意的基础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同时结合已知条件分析问题,为列式解决问题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在此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知道了小括号的作用,积累了一定的解决问题的经验。
但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这类需要两步才能解决的较简单的实际问题,由于信息的复杂性,学生在理解问题()、解决问题上都存在一定的困难。
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色条图分析数量关系,感受其使问题简明、直观,便于分析的作用,渗透数形结合思想,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
2、使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学会用找出中间问题的方法解决需要两步解决的问题,丰富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
3、在分步列式解决问题的基础上,逐步学会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会合理运用小括号改变运算顺序。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四能”,体会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同时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利用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掌握解决需要两步解决的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教学难点:会找出隐藏的中间问题,并合理利用小括号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
设计理念:1、《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在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得到发展。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7 第10课时用估算的策略解决问题》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7 第10课时用估算的策略解决问题》,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的加减法、认识人民币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学会用估算的策略来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材通过生活中的实际情境,让学生感受到估算的重要性,并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掌握估算的方法和技巧。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计算能力,对加减法有了一定的认识,同时也认识人民币。
但是,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往往过于依赖计算,缺乏估算的能力。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出发,运用估算的策略来解决问题。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用估算的策略来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够运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运用估算的能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四. 说教学重难点重点:让学生掌握用估算的策略来解决问题的方法。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出发,运用估算的策略来解决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实践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教学卡片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际情境,让学生感受到估算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导入:介绍估算的方法和技巧,让学生初步认识估算。
3.实践操作:让学生进行实际的估算练习,掌握估算的方法和技巧。
4.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估算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5.总结提升:对估算的方法进行总结,让学生明确估算的重要性。
6.课堂练习:布置一些实际的估算题目,让学生进行练习。
7.课后作业:布置一些估算题目,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能够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1.猜猜年龄【专题简析】小朋友,今年你8岁,明年你几岁?妈妈今年34岁,比你大26岁,明年妈妈比你大多少岁呢?我们就讨论和年龄有关的数学问题。
在解答年龄问题时,要记住:每过一年,每人年龄都要长大一岁。
今年两人差几岁,再过几年两人还差几岁,这个差是不会变的。
【例题1】爷爷今年65岁,小明今年8岁,5年以后,爷爷比小明大几岁?练习11.妈妈今年40岁,小兵今年13岁,10年以后,小兵比妈妈小几岁?2.15年前,爷爷62岁,小冬10岁,今年爷爷比小冬大多少岁?【例题2】小华今年8岁,她比爸爸小27岁,5年前爸爸多少岁?5年后爸爸多少岁?练习21.小宝宝今年2岁,她比妈妈小25岁,7年前妈妈多少岁?7年后妈妈多少岁?2.爸爸今年30岁,小红比爸爸小26岁,3年后小红几岁?3年前小红几岁?【例题3】慢羊羊村长今年60岁,懒羊羊今年6岁,再过几年他们的年龄和为88岁?练习31.小红今年10岁,妈妈今年30岁,再过几年两人的年龄和为50岁?2.乐乐今年11岁,爸爸今年39岁,妈妈今年38岁,再过几年她们一家人的年龄和为100岁?【例题4】伟伟今年8岁,爸爸今年32岁,几年后爸爸的岁数是伟伟的3倍?练习41.妈妈今年38岁,小刚今年10岁,几年前妈妈的年龄是小刚的8倍?2.今年妹妹8岁,姐姐14岁,几年前姐姐的年龄是妹妹的2倍?3.小华今年18岁,小冬今年3岁,小华年龄是小冬年龄4倍的那一年,他们的年龄和是多少?【例题5】爸爸、妈妈、小敏三人的年龄总和是73岁,爸爸比妈妈大3岁,小敏比妈妈小23岁,小敏今年多少岁?练习51.小象今年4岁,它的妈妈28岁,小象问妈妈什么时候我能长到你那么大个子?妈妈告诉它,等你和我的年龄之和是40岁时,你的个子就长大了。
小象还要等几年才能长大?2.小乐、小佳和小云的年龄之和是37岁,小佳比小乐大3岁,小云比小佳大1岁,小乐、小佳和小云各是多少岁?3.明明、小龙、大龙三人的年龄之和是32岁,明明比大龙大3岁,明明的年龄是小龙的2倍,问三人的年龄各是几岁?2.植树问题【专题简析】植树的学问真不少,这里面有许多有趣的问题,做这类题目要多动脑筋,弄清题意,理解树的棵数与间隔数的关系,掌握植树的解题方法,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全册)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一)课时分配:1课时教材分析:本内容是在学生学会计算两步式题的基础上编排的。
主要内容有:运用加法和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让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研究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教学重、难点分析:重点: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含义,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会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知道小括号的作用,会在解决问题中使用小括号。
难点: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法学法:练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教具准备:小黑板教学过程(包含师生活动):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1、谈话:询问学生是否去过游乐园,以及最喜欢玩什么。
2、指导学生观察游乐园情境图,引导学生发现画面中小朋友们在做什么。
3、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
教师适当启发引导:有多少人在看木偶戏?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1、观察主题图,问学生看到这个画面,想知道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有选择的板书: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2、观察了解信息: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3、小组交流讨论:(1)应该怎样计算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2)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
(3)选派组内代表在班中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4、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
方法一:22+13=35(人)35-6=29(人)方法二:22-6=16(人)16+13=29(人)5、比较两种方法的异同。
明确两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略有不同。
第七课时解决问题
15、16、17题。
教材第119页第14、
通过复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用一步计算解决问题
1.从情境中了解信息。
“玩碰碰车每人每次需要3元,小明用12元可以玩几次?”
引导学生理解12元里面有几个3元,就可以玩几次。
2.要求学生写出解答过程。
(注意书写格式)
3.学生讨论完成:
(1)“小强有8个碗,14根筷子,一次可以给几位客人。
为什么?”
(2)教材第119页第15题,16题。
二、用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1.二(3)班有男生22人,女生20人,每7人坐一个小组,全班同学可以分成几个小组?
2.同学们在公路两边种树,每边都种8棵,如果每组种4棵,需要几个小组?
3.讨论以上两题的解题思路。
三、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A型袜子15元可买5双,B型袜子5元可买1双,C型袜子12元可买3双,这三种袜子你认为哪一种袜子最便宜?(1)你是怎么知道哪一种最便宜的?(2)如果是你购买,你会买哪一种?为什么?
由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后,再个别提问,只要讲出道理即可。
根据学生情况,可以另行补充或深或浅的应用题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