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第7课时 解决问题
- 格式:doc
- 大小:517.50 KB
- 文档页数:4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第7课时解决问题人教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和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
教学内容1. 复习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法则。
2. 学习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3. 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
4. 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和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PPT课件,例题,练习题。
2. 学生准备:练习本,文具。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发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复习:引导学生复习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法则,为解决问题做好准备。
3. 新课导入:通过PPT展示例题,引导学生学习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4. 例题讲解:通过讲解例题,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
5. 练习题: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6.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练习题,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
板书设计1. 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和方法2. 副例题讲解,练习题,小组讨论3. 板书内容: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
作业设计1. 布置适量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 设计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课后反思1. 教师要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是否达到教学目标。
2. 教师要反思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3. 教师要反思学生的学习情况,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详细补充和说明1. 导入导入环节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步骤。
用估算解决问题教学目标:1.掌握不同的估算策略。
2.结合具体情境,灵活应用估算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一、板书课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估算解决问题”(板书课题)过渡语:我们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呢?请看大屏幕;二、出示学习目标。
(30秒)1.掌握不同的估算策略。
2.结合具体情境,灵活应用估算策略解决问题。
师:能顺利达标的请举手。
生:(举手)过渡语:为了完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请看自学指导。
三、自学指导:认真看课本第23、24页。
思考:1. 从题中得到哪些信息?2.怎样列出算式?3.你能用估算的方法算出结果吗?(4分钟后,比谁能正确回答思考题并做对检测题。
)四、看一看:学生认真看书,教师巡视,督促人人都在认真地看书。
五、做一做:(一)提问(“做一做”前的准备)同学们,看完并看懂的请举手?接下来我们就来比一比谁能准确回答思考题。
1. 从题中得到哪些信息?2.怎样列出算式?3.你能用估算的方法算出结果吗?小结:在估算时,估算方法不同,估算的结果也会不同。
我们在解决问题时可以有多个估算方法,而在这些方法中会有某一估算方法解决问题更具合理性,这就是最佳方法。
(二)书面检测刚才大家回答的不错,下面比谁能用今天的知识做对检测题,请练检测题(见课件练一练)六、议一议:(一)同桌交换试卷(二)出示标准答案(三)学生对照答案,打出对错(四)了解学情:全对的同学请举手,口头表扬(五)未全对的同学把自己的试卷交给老师。
(六)投影出示错题,让做错的同学说:错在哪里?为什么错?如找不出错误,再让做对的学生帮助补充、更正,必要时让冒尖生代替老师点拨。
(不出示、不讨论做对的题)七、练一练今天的知识学会了吗?用我们今天学习的知识完成下列当堂练习题,看谁做得又对又快。
(见课件上的当堂训练)八、板书设计用估算解决问题267÷3≈100(元)267÷3≈90(元)267÷3≈80(元)(300)(270)(240)九、反思。
3、解决问题第7课时解决问题(1)课题:解决问题(1)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两步乘法计算解决问题。
2、通过解决具体问题,让学生获得一些用乘法计算解决问题的活动经验,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正确运用两步乘法计算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通过解决数学中的具体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一、学前准备复习解决一步乘法的问题。
教师:请同学们认真听、仔细想,看谁能很快解决下面的问题。
三(1)班同学,在做广播操时需站4队,每队12人,三(1)班一共有多少人?让学生读题,并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果。
12×4=48(人)答:三(1)班一共有48人.教师引导: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用乘法解决问题。
二、探究新知学习教材第52页例3.出示例3.教师:观察情景,你从中知道了哪些信息?跟同伴说一说。
师生共同探究解题思路。
学生汇报如下:(1)可以先求一箱保温壶能卖多少钱,再求5箱卖多少钱。
45×12=540(元)540×5=2700(元)(2)也可以先算出5箱共有多少个保温壶,再根据每个保温壶的价格求出一共卖了多少钱。
教师指名学生列式解答。
12×5=60(个)60×45=2700(元)教师:还有其他的方法吗?教师引导学生用综合算式解答:45×12×5=2700(元)12×5×45=2700(元)三、课堂作业新设计1、每盒有2个球,每排5盒,求3排一共有多少个球。
2、每辆汽车每次运货物9吨,有6辆汽车,这些汽车4次运货物多少吨?3、一中高级瓷砖每块13元,每箱有25块。
小刚家装修时买了3箱一共要用多少元?四、思维训练1、菜市场运来5车黄瓜,每车70袋,每袋20千克。
一共运来黄瓜多少千克?2、光明小学教学楼有3层,每层有12间教室,每间教室安装6盏日光灯。
这些教室一共安装多少盏日光灯?3、在一条公路的一边种树,先在一头种一棵树,以后每隔5米种一棵,一共种了324棵就种到另一头了,这条路长多少米?反思:。
第7课时解决问题(2)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易经》原创不容易,【关注】店铺,不迷路!▶教学内容教科书P30例9,教科书P32“练习六”第5~8题。
▶教学目标1.认识约等号,能根据实际情况采用“进一法”取商的近似值,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情推理、自主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掌握具体的求近似值的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用“进一法”求商的近似值的合理性。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解决问题请同学们独立思考、分析,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学情预设】预设1:9÷2=4(个)……1(升),余下的1升也要装入小桶中,所以需要5个这样的小桶。
预设2:4×2=8(升),5×2=10(升),所以4个小桶不够,需要5个这样的小桶。
【设计意图】这里增加一个生活例子,请学生按照步骤解决问题,既增加了学生对类似情况的了解,也为这节课学习采用“进一法”取商的近似值做铺垫,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二、探究新知1.情境引入,探究问题。
课件出示教科书P30例9情境图。
2.阅读与理解。
师:观察情境图,大家从中知道了哪些信息?跟同伴说一说。
【学情预设】学生从图中能读出:一共摘了182个菠萝,每箱装8个,问18个纸箱够不够装。
3.分析与解答。
师:要求18个纸箱够不够装,怎样列式呢?请独立解答。
(1)学生独立列式解决问题。
(2)全班集中展示交流。
【学情预设】预设1:182÷8=22(个)……6(个),用22个纸箱装还会余下6个菠萝,所以18个纸箱肯定不够装。
预设2:18×8=144(个),144<182,装不下。
预设3:18×8≈160(个),160<182,把18看成20,积约等于160。
也就是用20个纸箱才只能装下160个菠萝,所以18个纸箱肯定不够装。
预设4:18×8≈180(个),180<182,把8看成10,积约等于180。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第7课时解决问题人教版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第7课时解决问题人教版我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今天我要为大家分享的是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第7课时的教学内容,本节课的主题是解决问题。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第三单元的第7课时,涉及到问题解决的方法和技巧。
具体内容包括:如何理解问题的本质,如何分析问题,如何运用基本的数学运算解决实际问题,以及如何检验答案的正确性。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能够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巧,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数学思维。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学会如何分析问题,如何运用基本的数学运算解决问题。
难点在于如何引导学生理解问题的本质,如何让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更好地进行课堂教学,我准备了一些教具和学具,包括黑板、粉笔、多媒体教学设备、数学教材、练习册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际的问题情景引入本节课的主题,例如:“小明有3个苹果,小华有5个苹果,他们一共有几个苹果?”让学生思考并尝试解答。
2. 分析问题: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的本质,理解问题所要求的量,以及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
3. 解决问题: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进行计算和推理,得出问题的答案。
在这个过程中,我会引导学生运用基本的数学运算,如加法、减法等。
4. 检验答案:引导学生通过逻辑推理和实际意义来检验答案的正确性。
5. 练习:通过一些类似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的方法和技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主要包括本节课的主题“解决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理解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检验答案。
七、作业设计1. 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练习题。
2. 选择一个实际问题,尝试运用所学的解决问题方法,写出解题过程和答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结束后,我会进行课后反思,思考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以及我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是否有效。
数学人教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7课时解决问题(一)》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六单元的《第7课时解决问题(一)》,主要围绕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进行讲解。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加减法运算和简单的问题解决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旨在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例题的引导,也有大量的练习题供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三年级之前,已经初步掌握了加减法的运算方法,并且有了一定的问题解决经验。
但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往往缺乏条理性和逻辑性,对于复杂一些的问题,不知道如何下手。
因此,在教学本课时,我需要引导学生理清解决问题的思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和策略,能够独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数学,愿意动脑思考的良好习惯,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和策略。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归纳,从而解决实际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我将以引导为主,通过讲解、示范、练习等方式,引导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在教学过程中,我会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图片、动画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际问题,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解:讲解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和策略,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3.示范:通过一个具体的例子,示范如何运用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4.练习:让学生通过大量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让学生明确学习的重点。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能够突出本节课的重点。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7单元4解决问题人教新课标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用乘法口诀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判断和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1. 掌握乘法口诀。
2. 学会运用乘法口诀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 理解乘法口诀的含义。
2. 学会选择合适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乘法口诀的意义和用法。
2. 演示法:通过实际操作演示如何运用乘法口诀解决实际问题。
3. 练习法:让学生通过练习加深对乘法口诀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过程第一阶段: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简单的数学游戏或者数学谜语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数学课堂。
2. 教师简要回顾上节课的内容,为学生复习乘法口诀。
第二阶段:新课导入(10分钟)1. 教师通过生动的例子,向学生介绍乘法口诀的意义和用法。
2. 教师通过实际操作,演示如何运用乘法口诀解决实际问题。
第三阶段:课堂练习(10分钟)1. 教师布置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尝试运用乘法口诀解决。
2. 教师对学生的解答进行点评,指出错误和不足,引导学生进行改正。
第四阶段:拓展练习(10分钟)1. 教师布置一些较为复杂的问题,让学生尝试运用乘法口诀解决。
2. 教师对学生的解答进行点评,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第五阶段:总结和布置作业(5分钟)1.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乘法口诀的重要性和用法。
2.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乘法口诀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 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的观察、分析、判断和推理能力。
教学反思1.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乘法口诀的含义,避免死记硬背。
2. 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要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3.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反思在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7单元4解决问题的教学过程中,有一个细节是需要重点关注的,那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乘法口诀的含义,避免死记硬背。
三年级数学上册6多位数乘一位数2笔算乘法第7课时解决问题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第7课时 解决问题(2)▶教学内容教科书P71例8及“做一做”,完成教科书P73~74第5,7~10题.▶教学目标1.能运用乘、除法的知识解决含有“归一"数量关系的实际问题。
2。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能力.3.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
▶教学重点理解“归一问题”中各数量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建立“归一问题”的数学模型,掌握一般的解题规律.▶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一、教学铺垫,引入新课1。
复习旧知识.完成教科书P73“练习十五”第5题。
师:谁能不计算直接得出结果?学生尝试估一估,逐题分析解答。
2。
简化知识点,导入课题. ◎教学笔记【教学提示】 让学生在脱离具师:你是怎么解决的?【学情预设】4÷2=2(幅)。
师:为什么要用除法计算?【学情预设】这个问题学生不难回答,题目问的“平均每天”,意思是每天画的同样多,4幅画是平均分的,所以用除法计算。
师:你的回答很精彩.想一想,如果小红画3天,一共可以画多少幅画呢?我们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学生尝试回答。
师:学习了今天的课程,你们就会知道答案了。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2)]【设计意图】通过对除法定义的复习,为后面学习“归一问题”做好铺垫,同时设置了问题来制造悬念,充分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情境导入,自主探究师:小红的妈妈昨天去超市遇到了一个问题,我们一起来看看。
课件出示教科书P71例8.1。
阅读与理解。
师:仔细读题,你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教学笔【学情预设】搜集信息对于三年级的学生而言并不困难,但是这里应引导学生尽可能地找全并说完整。
师:要解决什么问题呢?【学情预设】学生的表述可能只注重“需要多少钱”而忽视了“8个同样的碗”,教师注意要加以指导补充.【设计意图】数学学习活动来源于生活.通过课件的演示效果,学生发现数学信息,便于学生观察提问,从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五单元第7课时解决问题教案: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五单元第7课时解决问题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我深知教学目标、难点与重点、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作业设计以及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重要性。
下面,我将详细阐述我在教学过程中的设计与思考。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下册的第五单元,第7课时,主要涉及解决问题的相关知识。
教材内容以实际问题引入,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解答的方式,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技巧。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能够理解问题的实质,明确解决问题的目标。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归纳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4. 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的习惯,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归纳的能力。
2.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问题的实质,明确解决问题的目标,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教学设备。
2. 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课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以日常生活中的人数分配问题为例,让学生观察、分析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2. 例题讲解:以教材中的例题为载体,讲解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步骤,强调观察、分析、推理、归纳的重要性。
3. 随堂练习: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实践操作,巩固所学知识。
4.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针对具体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板书设计1. 问题情境:以实际问题引入,让学生明确问题所求。
2. 解题步骤:观察、分析、推理、归纳、解答。
3. 解题方法: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七、作业设计1. 题目:小明家有苹果和香蕉两种水果,苹果有10个,香蕉有5根,请问小明家一共有多少个水果?2. 答案:小明家一共有15个水果。
第4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第7课时解决问题(1)【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两步乘法计算解决问题。
2、通过解决具体问题,让学生获得一些用乘法计算解决问题的活动经验,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重点:正确运用两步乘法计算解决问题。
难点:正确运用两步乘法计算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例题图【教学过程】一、学前准备复习解决一步乘法的问题。
教师:请同学们认真听、仔细想,看谁能很快解决下面的问题。
三(1)班同学,在做广播操时需站4队,每队12人,三(1)班一共有多少人?让学生读题,并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果。
12×4=48(人)答:三(1)班一共有48人.教师引导: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用乘法解决问题。
二、探究新知学习教材第52页例3。
出示例3。
教师:观察情景,你从中知道了哪些信息?跟同伴说一说。
师生共同探究解题思路。
(1)每箱卖了多少钱?45×12=540(元)(2)一共卖了多少钱?(1)5箱共有多少个保温壶?12×5=60(个)(2)一共卖了多少钱?45×12×5= 12×5×45= (1)学生思考。
(2)讨论、交流。
(3)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方法一:可以先求出一周一共卖出了多少个保温壶?列式为:12×5=60(个)再求这60个保温壶一共多少钱?列式为:60×45=2700(元)答:一共卖了2700元。
方法二:先求出每箱可以卖多少钱?列式为:45×12=540(元)再求一共卖了多少钱?列式为:540×5=2700(元)答:一共卖了2700元。
(4)如何列综合算式呢?学生讨论交流并汇报。
方法一:12×5×45=60×45=2700(元)方法二:45×12×5=540×5=2700(元)4.回顾与反思。
第5单元面积
第7课时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巩固复习面积和面积单位,区别面积单位和长度单位,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和周长公式。
2、提高综合运用面积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确运用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面积公式和周长公式。
难点:正确灵活地运用面积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让学生从大到小说出已学过的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
(教师板书)说出它们之间的进率,并说出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和周长公式。
二、探究新知
1、学习教材第71页例7。
出示例7标识牌和问题。
教师:观察图,从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我们怎样计算呢?怎样换算成平方米呢?
师生共同温习面积单位的换算方法。
(1)较大面积单位的数换算为较小面积单位的数
方法一:乘它们之间的进率。
方法二:两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中有几个“0”,就在数字后添几个“0”。
(2)较小面积单位的数换算为较大面积单位的数。
方法一:除以它们之间的进率。
方法二:两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中有几个“0”,就在数字后去掉几个“0”。
所以6400平方厘米=64平方分米
2、学习教材第72页例8。
出示例8。
教师:观察图,从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师生共同探求计算方法。
知道客厅的长和宽,也知道地砖是边长为3分米的正方形,可以先算出客厅地面的面积,再除以每块地中的面积,就可以得出一共需要的地砖数量;也可以先算出客厅的长和宽分别可以铺多少块地砖,然后再用乘法计算出一共需要的地砖数量。
方法一:6×3=18(平方米)
18平方米=1800平方分米
3×3=9(平方分米)
1800÷9=200(块)
答:一共要用200块地砖。
方法二:6米=60分米
3米=30分米
60÷3=20(块)
30÷3=10(块)
20×10=200(块)
答:一共要用200块地砖。
教师:我们计算得对不对呢。
下面来验证一下。
9×200=1800(平方分米),1800平方分米=18平方米正好与客厅的面积相等,解答正确。
三、巩固练习
1、让学生在教材上完成第74页的第5题,集体订正。
2、判断下面各题,错的要说明原因。
(1)6平方米=60平方分米。
(2)边长为4米的正方形,它的周长和面积相等。
(3)用8个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只有一种拼法。
(4)用8个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拼成的图形它们的面积都是8平
方分米。
3、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74页的第6—8题。
让学生先读题,并理解题意,说明每题要解决的问题和解决问题所需的信息数据,然后独立完成。
学生在解答过程中教师注意巡视,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重点辅导。
最后指名学生说出解题思路、计算过程和计算结果。
第6题:18×12=216(平方分米)
答:墙报的面积是216平方分米。
(18+12)×2=60(分米)
答:花边总长60分米。
通过练习,明白需解决的两个问题:一是求面积,二是求周长,所用公式不同,所用的单位也不同。
第7题:6×3=18(平方米) 18-3=15(平方米)
答:要粉刷的面积是15平方米。
解决此题时要让学生明白:用墙壁的面积减去黑板的面积,才是粉刷的面积。
第8题:200×6=1200(米) 1200×8=9600(平方米)
答:能给9600平方米的地面洒上水。
让学生明白洒水车洒水的面积是长方形,用长方形面积公式解决问题。
洒水的宽度是8米不变,洒水的长度是(200×6)米,长×宽就是洒水的面积。
4、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75页的第10题。
让学生读题,了解题意,独立完成。
四、课堂作业新设计
1、在横线上填写适当的单位名称。
楼房高15()数学书厚6()
课桌面的面积33()课桌长8()
足球场的占地面积是7200()
1、教室的黑板长35分米,宽2分米,它们的面积是多少?在黑板四周贴一条彩带,彩带的总长是多少?
2、一台压路机,压路的宽度是3米,每分钟行驶38米,压路机15分钟能压多大面积的路?
3、学校要粉刷教室左边的墙壁,墙壁长8米,宽4米,墙上有3扇窗户,每扇窗户2平方米,现在要粉刷这面墙壁,要粉刷的面积是多少。
五、思维训练
1、判断。
(1)用14米的铁丝围成的正方形,要比围成的长方形面积小。
(2)数学书封面的面积是26厘米。
(3)6公顷=600平方米
(4)边长为1分米的正方形的面积与边长为10厘米的正方形的面积相等。
(5)用6个相同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只有一种拼法。
(6)用4个1平方米的正方形拼成的图形,它们的面积都是4平方米,但周长不一定相等。
2、一根铁丝能做成长2分米,宽8厘米的长方形。
如果用这根铁丝做两个同样的的正方形,那么这两个正方形的边长应是多少厘米?
3、一个长方形花池长3米、宽2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如果把它的宽延长2米,长不变,它的面积增加多少?周长增加多少?
【板书笔记】
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