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美术《笔墨千秋》优质教学课件
- 格式:pptx
- 大小:14.34 MB
- 文档页数:26
第1课《笔墨千秋》第2课时优质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美术》教材第四册,第1课《笔墨千秋》第2课时。
内容主要包括中国画的笔法和墨法,重点解析教材中的第二章“笔与墨的韵味”。
详细内容涉及笔触的种类、墨色的深浅、干湿变化以及如何运用笔和墨来表达情感。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画的笔法和墨法的基本技巧,能够灵活运用。
2. 培养学生对传统中国画的兴趣,提高审美能力,激发创作热情。
3. 引导学生通过实践体验,感受笔与墨的韵味,培养他们的艺术表现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笔法和墨法的灵活运用,以及如何通过笔触和墨色表达情感。
教学重点:掌握笔触的种类、墨色的深浅干湿变化,以及运用这些技巧创作出具有个性和情感的中国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示范用笔、墨、宣纸、画架等。
学具:学生用笔、墨、宣纸、毛毡、水盂、调色盘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幅具有代表性的中国画作品,引导学生关注画中的笔触和墨色变化,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笔触的种类、墨色的深浅干湿变化,以及如何运用这些技巧表达情感。
3. 示范:现场演示如何运用笔和墨,创作一幅简单的中国画作品,强调笔法和墨法的重要性。
4. 实践:学生根据讲解和示范,进行课堂练习,尝试运用笔触和墨色表达自己的情感。
5. 互动:学生互相展示作品,进行评价和交流,教师给予指导和鼓励。
六、板书设计1. 《笔墨千秋》2. 内容:笔触的种类:中锋、侧锋、逆锋、拖笔等墨色的深浅干湿变化:焦、浓、重、淡、清等创作要点:运笔、用墨、情感表达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运用笔触和墨色创作一幅具有个性的中国画作品。
2. 答案:学生作品。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笔法和墨法的掌握程度,以及情感表达的能力。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收集和欣赏更多的中国画作品,深入了解中国画的笔法和墨法,提高审美能力和创作水平。
第1课《笔墨千秋》第2课时精品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美术》第1课《笔墨千秋》的第2课时,详细内容主要包括中国画的笔法和墨法。
重点讲解不同笔触产生的效果、墨色的浓淡干湿变化及其在画面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中国画的笔法和墨法的基本技巧。
2. 培养学生对传统美术的欣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3. 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激发他们对中国画艺术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中国画的笔法和墨法的运用。
难点:如何运用笔触和墨色表现出画面的意境。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课件、实物投影仪、画笔、墨、宣纸等。
学具:毛笔、墨、宣纸、绘画工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幅中国山水画,让学生观察并说出画中的笔法和墨法特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知识讲解:(1)介绍中国画的笔法,如中锋、侧锋、顺锋、逆锋等;(2)讲解墨法的浓淡干湿变化,以及其在画面中的应用。
3. 例题讲解:(1)以一幅简单的山水画为例,演示笔法和墨法的运用;(2)分析画作中的笔触和墨色变化,引导学生理解其表达意境。
4. 随堂练习:(1)让学生运用所学笔法和墨法,进行简单的画作练习;(2)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练习中遇到的问题。
(1)邀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创作心得;六、板书设计1. 笔法:中锋、侧锋、顺锋、逆锋等;2. 墨法:浓、淡、干、湿;3. 笔触与墨色在画面中的应用。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运用所学笔法和墨法,创作一幅简单的山水画。
2. 答案:无固定答案,要求画面结构合理,笔触和墨色运用得当。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笔法和墨法的掌握程度,以及课堂参与度;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进一步了解中国画的其他技巧,如设色、构图等,提高自己的绘画水平。
同时,关注生活中的美,尝试用所学技巧表现生活中的美好画面。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的“了解并掌握中国画的笔法和墨法的基本技巧”;2. 教学难点中的“如何运用笔触和墨色表现出画面的意境”;3. 教学过程中的“知识讲解”和“例题讲解”环节;4. 作业设计中的“运用所学笔法和墨法,创作一幅简单的山水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