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代文学的生态主义
- 格式:docx
- 大小:16.95 KB
- 文档页数:5
Vol.33No.5M ay 2012第33卷第5期2012年5月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 (Soc.Sci )哈代(Thomas Hardy,1840~1937)是英国最杰出的乡土小说家,同时也是位造诣非凡的诗人。
他最著名的小说都是以英国西南部威塞克斯郡为背景,他用生动形象、细致入微的笔触无限留恋地描绘出乡村的自然风光,展现了当地人们的语言、习俗和生活方式。
哈代被誉为“英国现代文学的直接先驱”,在思想意识方面哈代对20世纪的英国小说家的影响可说多于其他任何一个维多利亚小说家。
一、生态批评与哈代作品生态思想的来源哈代小说从问世以来就一直受到关注,评论家们从不同的侧面对哈代的作品进行分析评说。
有的关注哈代的生平对其作品的影响,有的从文化的角度探讨了威塞克斯郡在整个哈代的威塞克斯郡小说体系中的意义,有的从宗教、科学、哲学等方面揭示了哈代作品主要思想变迁的原因,有的研究哈代作品对性的态度和其独特的处理方式,有的着重研究哈代诗中的现代主义倾向,更多学者关注的是其小说中表现出的背离传统,强调个性的悲剧美学观。
“性格与环境小说”是最能代表哈代创作成就的作品,小说中“人按照两条法则生活———自然法则与人类自身愿望及志向的法则。
但是自然法则并不在某种叫做‘自然世界’的疆界面前止步,它就像支配蚂蚁和蚁冢那样支配人类与社会”。
自然法则与人类法则的冲突,即自然与人的意志的冲突,构成了哈代小说的基本冲突之一。
20世纪末,随着生态批评(ecocriticism )的兴起,从生态角度对哈代作品进行解读也应运而生。
人们发现哈代的小说和诗歌中所描绘的原始的山野乡村、淳朴的荒原居民都体现了他的生态意识和生态思想,赞美了一个人们“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世界。
早在1978年,美国生态批评家鲁克尔特(William Rueckert )在其《文学与生态学:一次生态批评实验》(Literature and Ecology:An Experimentin Ecocriticism )一文中,首次使用了“生态批评”(Ecocriticism )这一批评术语,提出“将文学与生态学结合起来”。
解读《德伯家的苔丝》中的生态女性观《德伯家的苔丝》是英国作家托马斯·哈代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一部具有深刻的生态女性观的文学作品。
通过对主人公苔丝的塑造和她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小说展现了作者对生态环境和女性地位的关注和思考。
在这部小说中,观察者可以看到作者对生态女性观的表现,以及他对女性在自然和社会环境中所遭受的不公和伤害的关注。
本文将通过解读《德伯家的苔丝》,来探讨其中所呈现的生态女性观。
苔丝在《德伯家的苔丝》中的形象展现了生态女性观的特点。
苔丝是一个与自然环境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人物,她在乡村环境中长大,对自然生态有着深厚的感情。
小说中描写了她和动植物的亲密互动,她对大自然的敏感和热爱,成为了她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证据。
她不仅懂得如何与动植物相处,并且还通过自己的劳作来维护和保护自然环境。
在苔丝的身上,作者展现了一种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女性形象,她的善待和关怀自然,表现了女性对于自然保护的责任和担当。
苔丝在小说中所面临的不公和遭遇,也展现了生态女性观的另一面。
苔丝出生在一个贫穷的乡村家庭,她的生活充满了艰辛和不公。
在男权社会中,女性的地位往往受到压制和局限,而苔丝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的。
她所遭受的悲惨遭遇,既来自于社会的不公,也来自于自然环境的残酷。
她的经历展现了女性在自然和社会环境中所受到的伤害和不公,呈现了生态女性观中女性受到的双重压迫和伤害。
小说中的人物关系和情节发展也展现了生态女性观的具体内容。
苔丝在与三个男性人物的关系中,经历了不同的挫折和考验,最终也走上了不幸的结局。
在与弗兰奇、安吉尔和亨利的情感纠葛中,苔丝始终处于弱势地位,她的生活和命运被他人左右和摆布。
这种人际关系的展示,揭示了女性在男权社会中所面对的困境和挑战,也表现了生态女性观对女性社会地位和权利的关注和思考。
引言引言托马斯·哈代不仅是英国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也是大胆探索和开拓的“现代诗歌之父”,他是一位站在维多利亚时代和新时代交接线上的文学巨匠,他在小说和诗歌这两个领域为人类艺术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在发扬英国文学传统和勃兴英国当代文学上起到了独特而不可取代的“桥梁”作用。
哈代1840年出生在英国南部多塞特郡多切斯特县博克汉普顿村的一个石匠家庭,他自幼生活在农业郡的氛围中,对农民的生活、性格、风俗、语言等都非常熟悉。
哈代1862年前往伦敦,在著名建筑师布洛姆非尔德手下当绘图员,同时他还钻研文学和哲学,并且在伦敦大学皇家学院进修近代语言,尤其是法语,但因身体不能适应伦敦气候,他于1867年返回故乡,从事建筑工作,并开始文学创作。
在伦敦的五年时间里,由于哈代的思想受到受达尔文的进化论、赫青黎的不可知论、叔本华的“唯意志论”哲学、以及穆勒的诗歌《论自由》等的影响,他的社会观、道德观、诗学观产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促使他放弃在家乡初步形成的基督教观念而转变为一名自由主义者。
尤其是他在城市生活的实践经历,不仅使他看清了城市与农村在思想、道德、风俗、习惯上的显著差异,更对他日后的文学创作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
哈代一生共创作了七部长篇小说,四个短篇小说集、八卷诗和两部诗剧。
他的创作一般以英国西南部威塞克斯的农村地区为背景,描写了世纪之交的英国农村市镇出现的政治、经济、道德、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剧烈变化,并透过资本主义因素的渗入,从宇宙、生命、制度的矛盾关系等角度来探求这种变化的成因,因此作品充满了宿命意识、批判色彩以及悲情和诗意。
他还以史诗般的笔触记录了在资本主义势力的侵蚀下农村自然经济秩序的土崩瓦解,揭示了威塞克斯的悲剧和整个英国社会的悲剧。
其中哈代的“性格和环境小说”包括《德伯家的苔丝》、《无名的裘德》、《远离尘嚣》、《林地居民》、《卡斯特桥市长》、《绿荫下》、《还乡》等七部小说代表了哈代现实主义创作的最高成就。
哈代作品中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摘要:哈代通过他的小说表达了对女性和自然的双重关注,揭示了女性和自然都是男性和文明社会的压迫对象,因而他是一位具有生态女性主义意识的作家,关键词:托马斯·哈代;生态女性主义思想;自然;工业文明;男权;女性abstract: hardy expressed the dual concern of women and nature through his novels, reveal women and nature are the oppression object of men and civilized society, and therefore he is a writer of the eco-feminist consciousness,key words: thomas hardy; eco-feminist ideology; nature; industrial civilization; patriarchal; women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生态女性主义是20世纪70年代女性主义和生态运动相结合的产物,其首要的内容就是认同自然和女性。
它试图探索普遍存在的贬低自然和贬低女性之间的关系,认为二者都被否定和边缘化了,在人类历史和文化中往往缺席。
同时,生态女性主义强烈反对父权制世界观和二元思维方式对女性和自然的压迫。
其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瓦伦认为只有推翻主张控制自然和女性的父权制社会观,才能最终使人与自然,男性和女性和睦相处,协调发展。
托马斯·哈代的“性格与环境小说”的主题一直是自然和女性。
在他的小说中,他把自然和女性联系起来,同时他在小说中大量描写自然生态,通过批判文明与自然的关系来唤醒人们追求和谐的生态意识。
此外,他还在其作品中揭示了男性对女性的统治,因此可以说他的小说其实就是充满生态女性主义内涵的经典作品。
哈代诗歌中的生态思想揭示的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
标题:哈代诗歌中的生态思想揭示
研究背景:
随着人类活动的日益增长,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在这个背景下,文学作品中所呈现的生态思想备受关注。
哈代作为英国著名的小说家和诗人,其作品
中也涉及到了生态环境的问题。
然而,哈代诗歌中的生态思想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和
研究。
研究内容:
本研究将通过对哈代诗歌中的生态思想的分析,探讨哈代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关注和反思。
具体研究方法包括:
1. 文本分析法:选择哈代的几首代表性诗歌进行深入研究,对其中涉及到的生态问题进行逐字逐句的分析和解读。
2. 对比研究法:通过对哈代诗歌中的生态思想与其时代背景、英国生态文化的发展以及其他文学作品中的生态思想进行比较,揭示哈代诗歌中的生态思想的特点和意义。
预期研究结果:
本研究预期达到的结果如下:
1. 揭示哈代诗歌中的生态思想,探讨哈代对环境问题的态度和对生命的尊重愿望。
2. 探究哈代作品中的生态文化内涵,分析其与英国生态文化的联系。
3. 研究结果将为生态文化理论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参考。
研究意义:
本研究的意义在于:
1. 认识到文学创作在生态环境问题中的作用,深化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鉴赏。
2. 为进一步的生态文化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3. 对于今后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启示和借鉴。
托马斯·哈代作品的生态视角刍议作者:方明来源:《牡丹》2018年第32期托马斯·哈代的小说凸显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性,体现出生态和谐、共荣共生的鲜明观念。
哈代的这种生态观构建起了人类社会与自然世界的一体性,人与自然应当和睦共生,相互依存。
此外,在两性的生态关系上,哈代也表现出了对女性争取自由、平等、同权的深刻思考与人文关怀。
一、自然观哈代的作品离不开一个永恒的主题,那就是自然与生态,他的许多小说都蕴含着生态自然观。
比如,哈代对于自然的关注就始终贯穿于《还乡》这部小说中。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由于哈代早期的成长环境以及哈代对于生活、自然的理解,他十分热爱和尊重大自然。
以《绿荫下》为例,在这部小说中,哈代展现出一幅充满田园风的画面,使用荷兰派的田园画作为这部小说的副标题,由此可以看出哈代对自然生态的热爱和推崇。
在小说《绿荫下》中,哈代以绿荫下的农民欢歌鹊舞、庆祝丰收、欢度节日等画面,突出了农民在自然生态环境下与自然和睦相处,充满活力、充满朝气的场景。
因此,哈代的自然观是将人看作是自然中的一员,构建起人与自然的和谐平等关系。
二、生态伦理思想从哈代的多部叙事小说可以看出,他始终认为大自然是一个原始的、永恒的、具有极强生命力的共同体。
在小说作品中,哈代主张尊重自然就是尊重生命,尊重生态就是尊重人类社会本身,人类社会在发展中不能遗忘、更不能抛弃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
哈代的这种生态伦理思想也在其文学作品中一一展现,如《还乡》中,他将爱敦荒原写成了具有生命力、雄伟壮丽的一片大地,这片荒原中孕育着无限的生命。
山的高耸入云、大地的粗犷有力都向人们展现着大自然的魅力,也传达出人们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
《还乡》中还包含大量哈代的生态伦理思想,例如,哈代这样描述道,住在荒原上的人们以割草皮、编制草具为生,这样的生活方式亘古不变,在这样一片荒原中,任何具有生命力的动植物都必须经历生长、腐烂、再生长,这就是这个荒原全部的面貌,也是这个荒原最为原始的面貌,不论是人类社会还是自然生态都会经历这一过程。
哈代作品中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摘要:哈代通过他的小说表达了对女性和自然的双重关注,揭示了女性和自然都是男性和文明社会的压迫对象,因而他是一位具有生态女性主义意识的作家,关键词:托马斯·哈代;生态女性主义思想;自然;工业文明;男权;女性Abstract: Hardy expressed the dual concern of women and nature through his novels, reveal women and nature are the oppression object of men and civilized society, and therefore he is a writer of the eco-feminist consciousness,Key words: Thomas Hardy; eco-feminist ideology; nature; industrial civilization; patriarchal; women生态女性主义是20世纪70年代女性主义和生态运动相结合的产物,其首要的内容就是认同自然和女性。
它试图探索普遍存在的贬低自然和贬低女性之间的关系,认为二者都被否定和边缘化了,在人类历史和文化中往往缺席。
同时,生态女性主义强烈反对父权制世界观和二元思维方式对女性和自然的压迫。
其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瓦伦认为只有推翻主张控制自然和女性的父权制社会观,才能最终使人与自然,男性和女性和睦相处,协调发展。
托马斯·哈代的“性格与环境小说”的主题一直是自然和女性。
在他的小说中,他把自然和女性联系起来,同时他在小说中大量描写自然生态,通过批判文明与自然的关系来唤醒人们追求和谐的生态意识。
此外,他还在其作品中揭示了男性对女性的统治,因此可以说他的小说其实就是充满生态女性主义内涵的经典作品。
一、自然和女性生态女性主义思想认为,女性和自然都遭受着父权制文化的压迫和统治,因而二者有着共同的命运,成为处于弱势地位的“他者”。
《林地居民》中的生态哲思摘要:本文主要探讨哈代小说《林地居民》中的生态哲学思想,对小说中体现的生态整体观和达尔文进化论思想进行解读。
生态整体观具体体现在对动植物的灵性描写,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
达尔文进化论思想则表现为自然的生存竞争和社会进化趋向。
关键词:哈代《林地居民》生态整体观达尔文进化论作为19世纪英国著名的现实主义小说家,托马斯·哈代(thomas hardy, 1840-1928)常被称作“生态的哈代”。
他的作品不仅展现了真实生动的自然世界,同时也突出了对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亲和关系的诉求。
哈代始终关注人类的生存状态。
在他生活的时代,工业革命的影响极大的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同时,达尔文《物种起源》的问世,使人们对自然与社会的进化有了更深的认识。
在此背景下,哈代的许多作品不仅彰显了其天人合一的生态整体观,也反应了自然与社会进化的哲学思想。
出版于1887年的小说《林地居民》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小说讲述了林区中几个青年的情感经历。
农村小伙基尔斯与当地木材商的女儿格雷丝自小交好,但是格雷斯被父亲送到城里接受文化教育,再回乡时已是知书达理富有教养的她却与定居于此的年轻医生菲茨皮尔斯热恋结婚。
基尔斯仍忠实的爱着格雷丝,同时淳朴的农村姑娘玛蒂暗恋着基尔斯。
当格雷斯发现丈夫有外遇想与基尔斯重归于好时,基尔斯却为格雷斯献出了生命,因病去世。
小说的背景设在多塞特郡一带林地中的一个与世隔绝,自成格局的村庄——小辛托克。
通过对小辛托克的自然环境与人物的刻画,小说体现了哈代生态整体观与达尔文进化论的生态哲学思想。
一、生态整体观“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是生态哲学的基本问题,也是生态哲学观察现实事物和理解现实世界的基本价值尺度。
”[1]生态整体主义的核心思想即“把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作为最高价值而不是把人类的利益作为最高价值,把是否有利于维持和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和谐、稳定、平衡和持续存在作为衡量一切事物的根本尺度,作为评判人类生活方式、科技进步、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终极标准。
哈代文学的生态主义哈代文学的生态主义哈代,英国文学史上备受瞩目的作家,其作品的文学价值和思想深度受到广泛认同。
而哈代对生态主义的关注和呼吁,更是在现代时代具有重要的意义。
哈代文学的生态主义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自然与人类共生共荣哈代文学中的生态主义思想认为,自然和人类之间应该是一种共生共荣的关系。
这种关系是基于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依赖而建立起来的,不仅包括了人们对自然的保护,还包括了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
在哈代的小说中,对于自然环境的描写显得尤为生动和深入。
他不仅通过对大自然的描绘,凸显了自然美的独特魅力,更是将自然环境作为一个社会和个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紧密联系。
在哈代的小说作品《德伯家的苔丝》中,哈代生动地描绘了英国南部的农村风光,将自然的景色描绘的十分唯美,其中对于荒芜之地上开满了鲜花的描述,更是流露出了作者强烈的感性情怀。
二、现代化与生态保护的矛盾哈代文学中的生态主义思想还体现在了对于现代化和环保之间关系的思考和剖析中。
环保问题是当前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而哈代在其小说中也提出了一些有趣而深刻的见解。
他认为,现代化的进程和工业化的发展带来了许多危害环境的因素,这些不合理的发展方式不仅给自然带来了伤害,也对人的健康带来了负面影响。
在这种背景下,环保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哈代的著名小说《麦兜格丽》,他描述了英国北部的农业领域的发展,探讨了农田灌溉和干旱的问题,并建议有必要在农业生产中采取更为环保的做法,从而实现自然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哈代文学的生态主义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倡导合理、可持续的发展方式。
在大家不断追求更好的生活的今天,充分认识和弘扬哈代文学的生态主义思想,是对环保与自然生态的一种极为有用和必要的表现。
《德伯家的苔丝》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一、本文概述《德伯家的苔丝》是英国作家托马斯·哈代创作的一部脍炙人口的长篇小说,它深刻地描绘了19世纪末英国农村的社会景象,并通过主角苔丝的悲剧性命运,揭示了社会现实与人性冲突的多重层面。
在这部作品中,哈代塑造了一个鲜活、丰满的女性形象,苔丝,她的一生充满了对爱与自由的渴望,对传统的反抗,以及最终无法摆脱悲剧命运的无奈。
本文将从生态女性主义的视角出发,对《德伯家的苔丝》进行深入的解读,以期揭示哈代笔下女性的生态意识,以及这种意识如何与她们的生活和命运紧密相连。
生态女性主义作为一种理论视角,它强调女性与自然之间的紧密联系,认为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与自然环境的命运是息息相关的。
在《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的形象塑造与她的生活环境、社会背景以及个人经历紧密相连,她的命运与自然环境、社会制度以及传统道德观念等多重因素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这部小说的丰富内涵。
本文将从苔丝的生活经历出发,分析她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以及她如何在对抗传统道德和追求自由爱情的过程中,展现出强烈的生态女性意识。
本文还将探讨苔丝悲剧命运的成因,以及这种命运如何与她的生态女性意识相互关联。
通过这一解读,我们不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哈代笔下女性的生态意识,还可以从中获得对现代社会中女性地位和生态环境问题的启示。
二、苔丝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在《德伯家的苔丝》中,哈代巧妙地将苔丝的人生经历与自然环境相互映照,从而呈现出一种生态女性主义的视角。
苔丝,这位来自农村的女孩,她的命运与自然环境的变迁紧密相连,体现了一种深深的和谐共生关系。
苔丝的一生都在与自然进行对话。
她的纯真、善良和坚韧,就如同那田野间坚韧不拔的野花,无论生活如何压迫,她都能在其中找到生存的力量。
她的反抗,就如同那狂风骤雨,虽然猛烈,但却充满了力量。
她的痛苦,就如同那深夜的寂静,虽然深沉,但却充满了无尽的哀愁。
苔丝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不仅体现在她的生活中,更体现在她的心灵深处。
哈代文学的生态主义
一、引言
生态问题是现当代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
1962年卡逊出版了《寂静的春天》。
该书的问世被认为是“现代环境主义运动开始的标志”(张艳梅,2007:1)。
1993年,生态文学研究成为公认的批评学派。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后,一些生态文学批评的专著相继出版。
英国著名的生态文学研究者乔纳森•贝特在《大地之歌》中指出:“环境已经完全变了,我们必须再次提出那个老问题:我们究竟从哪里开始走错了路?”(张艳梅,2007:4)因此,生态文学旨在以文学的形式唤醒人们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引导人们形成内心的生态信仰。
生态问题也引起了很多作家的思考和关注,并把这种危机展现在了作品中。
随着工业革命在十九世纪席卷英国,许多农民和手工业者面临着很大的困境。
他们中很多人没有了房子、工作,也丢掉了祖祖辈辈延续下来的生活方式。
而工业化进程对自然则有着更为强大的冲击,很多原有的田园乡村被铁路、城镇所取代。
哈代作为这些社会变革的亲历者和见证人,把工业革命对社会带来的冲击和改变融入他的作品中。
哈代的小说以他所生长生活的英格兰西南部地区为背景,富有浓重的地方色彩。
在哈代的小说中,尤其是在他的“性格与环境小说”系列,对环境和自然的描述占据了很大的篇幅。
而且,自然在他的小说中不是简单的人物活动的背景,更多的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在小说中扮演
着重要的角色。
在小说《德伯家的苔丝》中,读者可以感觉到社会文明发展对自然的破坏,对人性的忽视。
哈代对工业发展、人类物质文明进步所带来的弊端表达了深刻的关注和思考,体现了他的生态主义思想。
以下将从生态批评的角度,从自然、人类和动物三个方面,分析哈代的生态主义思想。
二、自然的角色
在小说中,自然环境提供了故事发展的自然背景。
哈代对人物活动的周围环境进行了细致而生动的描写。
比如,在小说的开始部分,哈代描绘了黑原谷的自然景观,这是苔丝的出生地,是尚未被工业革命吞噬的一块净土。
在哈代眼中,黑原谷里的大气是“懒洋洋的,泛一片浓浓的蔚蓝”,远处的天际是“深重浓郁的紫兰”,一眼望去几乎到处是“绿草和树木,丰美芊绵,覆盖着高山大壑之间的这片丘陵小谷”(哈代,1993:9—10)。
首先,哈代呈现给读者的是一幅美好的画面,幽静安详,却又生机勃勃。
这里之所以这么静谧和美好,是因为它还未被工业化的浪潮污染,是一个人和自然和谐相融的地方。
作者选择了“懒洋洋”这个词来描写这个地方的大气,而很显然,这个词大多数时间是用来形容一个人的状态的。
另外,不同的颜色,“蔚蓝”,“深重浓郁的紫兰”等表达帮助读者在大脑中构建出一幅五彩缤纷、生机盎然的画面。
作者对于大自然之美的喜爱反映在了这些文字里,也从反面暗示了对于工业化对自然的破坏这种现象的排斥。
值得一提的
是,在哈代的小说中,自然并不是简单地被角色感知的景观,它不仅仅提供了人物活动的场所,事实上,自然也以某种形式参与了人物的内心情感,因此可以把自然看做是人物之外的另一个重要角色。
例如,自然界的冬去春来给了遭受生活苦难的女主人公的活力和追求新生活的动力。
另外,女主人公的心理感受,也会受到周围自然景观的影响,得到回应或强化。
劳伦斯认为,在哈代的小说里,存在着一个重要的背景,这个背景很关键也很生动,甚至比在这个背景下活动的人物还要重要(Lawrence,2001:503)。
在小说《苔丝》中,自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有着其组成的部分,各个部分都有其独特的生命和个性(Howe,1985:22)。
哈代笔下的自然环境是独立于人类意愿之外的实体。
正如一些生态批评者们所认为的,自然是一个可以影响到我们,也会被我们影响的实体,如果我们一味地破坏自然,那么自然对我们的影响有可能是致命的(Barry,2002:252)。
这就意味着只有人类尊重自然,才能和自然和谐共处,否则的话,如果自然被不断打扰甚至威胁,它就会反过来对人类施加影响。
哈代小说中自然的独立性和重要地位反映了他积极的生态意识。
在小说里,不仅有黑原谷这样的和谐画面,而且有工业化发展对自然带来的挑战和威胁,这一点集中地体现在机器耕种对人性的摧残。
三、机器对人性的摧残
在该小说里,一个很重要的主题就是自然和文明发展的冲突。
在
维多利亚时期(1837—1901),英国在经济、工业、艺术及政治领域都发展得非常快。
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多高级的生产工具出现了,并且这些现代文明的产物大大就提高了劳动效率,也大范围地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
作为一个思维敏锐的作家,哈代看到的不仅仅是表面的繁荣,他强烈地感觉到了社会发展带来的负面效应,最明显的一点就是随着现代化机器的出现,人类被迫和自然及土地分离。
原本和自然有着紧密联系的农民和工人,和自然分离以后,一定程度上沦为了机器的奴隶。
虽然现代化机器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但是它也使劳动本身失去了乐趣,因为机器作业要求的是劳动者一味地重复相同枯燥的动作。
而在此之前,人们是用一种原始和古老的方式进行耕作,这样的劳动方式使他们和土地更为紧密。
通过辛勤劳动,他们从自然力获取必要的生存的物品,人和自然保持着平衡、协调的关系。
但是,现代文明的发展打破了这种平衡,原本人与自然的紧密关系失去了,人们只能服务于机器。
小说中脱粒机的描写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它被称作“天不饱的大肚魔王”(哈代,1993:364),使人们“投入了一种昏昏沉沉,恍恍惚惚的境界,一双手脱离了意识的支配,只是机械地工作着”(哈代,1993:364)。
除了剥夺劳动者劳动的快乐外,现代化机器也同样无视人的尊严,使人们成为工作的奴隶。
以下描述司机的句子就能够让读者认识到机器生产对人们的危害有多严重。
“他那份与众不同的神气和颜色简直像是个来自托斐特的生灵,偶然闯入了这个只有黄色的麦子、白色的土壤、清明的空气、却没有黑色烟雾的地区。
他跟这里毫无共同之处,只是让当地的乡下人感到惊讶
和惶恐”(哈代,1993:355)。
很明显,机器耕作把劳动者变成了简单、枯燥的生产工具。
这里的司机已经失去了作为人的身份,完全沦为发动机的奴隶。
他如同一个没有生命的木乃伊,看不出任何思想和活力。
从这个角色读者可以了解到现代文明的发展对人造成的伤害。
另外,这个司机身上沾满了烟灰,也间接地揭示了机器对人们健康的威胁,以及对环境的污染。
对于哈代来说,传统耕作被工业化所吞噬表明了一种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死亡,这种生产和生活方式不是以剥削利用为基础,而是以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紧密联系为基础。
对于大多数哈代同时代的人来说,他们从工业化看到的是繁荣,高效,以及财富的迅速累积,而哈代看到的却是对人性的忽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