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欣赏_哈代作品分析
- 格式:ppt
- 大小:354.50 KB
- 文档页数:42
《美丽的磨坊女》和《天鹅之歌》都是英语文学中的经典作品,它们在不同的文学背景下展现了不同的主题和意境。
本文将对这两部作品进行背景介绍、主题分析和艺术特点的讨论,以便读者更好地了解和欣赏这两部优秀的英语文学作品。
一、《美丽的磨坊女》《美丽的磨坊女》是英国作家托马斯·哈代的代表作之一,它讲述了一个女子在社会道德和个人情感之间挣扎的故事。
以下是对《美丽的磨坊女》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点的分析:1. 故事背景《美丽的磨坊女》的故事发生在19世纪英国乡村,当时的社会道德观念非常保守,男权主义盛行,女性地位低下,社会阶层固化。
这样的社会背景为主人公的命运和遭遇提供了重要的外部条件。
2. 主题分析《美丽的磨坊女》的主题主要涉及到爱情、婚姻、道德和社会阶层等方面。
主人公苏珊娜因为一时的感情冲动,而在社会道德和个人情感之间陷入困境,最终导致悲剧的结局。
作品通过对苏珊娜的命运进行深刻的描写,反映了当时英国社会的伦理道德观念和对女性的压迫,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3. 艺术特点《美丽的磨坊女》以其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社会洞察力而闻名,作品中人物的形象栩栩如生,情节跌宕起伏。
作者通过对苏珊娜命运的描述和揭示,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端和对个体命运的影响,展现了浓厚的现实主义色彩。
二、《天鹅之歌》《天鹅之歌》是美国作家约翰·肯尼迪·托尔克的代表作之一,它讲述了一个关于爱情、家庭和个人成长的故事。
以下是对《天鹅之歌》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点的分析:1. 故事背景《天鹅之歌》的故事发生在20世纪的美国,当时的社会风气开放,人们对爱情、婚姻和家庭的理解和追求也有了一定的变化。
这样的社会背景为主人公的人生选择和命运提供了重要的外部条件。
2. 主题分析《天鹅之歌》的主题主要涉及到爱情、家庭、个人成长和人生意义等方面。
主人公艾米丽在追求自由、选择爱情、经营家庭之间不断挣扎,最终在人生的道路上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作品通过对艾米丽的成长历程和心灵历程的描写,反映了当时美国社会的价值观念和对个人成长的关注,具有深刻的人文关怀。
哈代《德伯家的苔丝》主要内容概要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哈代《德伯家的苔丝》主要内容概要及赏析【导语】:《德伯家的苔丝》外国文学作品简析作者:[英]哈代类型:小说本书成书于1891年。
哈代诗歌赏析
哈代的诗歌分析
托马斯·哈代,一位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小说家和诗人,他的作品不仅在文
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哈代的诗歌以其深沉的情感、独特的风格和对生活的深刻洞察而著称。
他的诗歌常常以生活小事为题材,深入探索人类的情感世界,展现出他对人类和世间一切生物的深深关爱。
哈代的诗歌中,情感的表达是核心。
无论是哀怨、喜悦、低沉还是高歌,他都能以独特的笔触将之描绘得淋漓尽致。
他并不追求形式上的创新,而是更注重情感的真实与深沉。
他的诗明白易懂,亲切感人,朴素自然,在淡雅中蕴含着深沉的韵味和诗意。
这种风格使得他的诗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能够引起读者感情上的共鸣。
哈代的诗歌中经常散发出浓郁的乡土气息,这是他对故乡的深深眷恋的体现。
这种乡土情感与他的诗歌主题紧密相连,使得他的作品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
与此同时,他的诗歌也经常探讨命运、社会等深层次的问题,使得他的作品具有普遍意义。
除了抒情诗,哈代还写过一篇以拿破仑战争为题材的宏大的史诗《群王》。
这首诗以其宏大的主题、丰富的情感和精湛的技艺而备受赞誉。
这首诗不仅展示了哈代对历史事件的深刻理解,也展现了他对人类命运的深深关注。
总的来说,托马斯·哈代的诗歌是英国文学的一块瑰宝。
他的诗歌以其深沉的情感、独特的风格和对生活的深刻洞察而著称。
无论是探讨人类情感、乡土情怀还是历史事件,他的作品都展现出他对人类和世间一切生物的深深关爱。
这种真挚的情感和独特的风格使得他的诗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能够引起读者感情上的共鸣。
一个纯洁的女人—德伯家的苔丝托马斯〃哈代(1840-1928)是十九世纪英国的现实主义作家,其创作生涯延续到了二十世纪初。
其作品体裁丰富多样,在文学史上,他以着重反映英国十九世纪农村生活而著称。
一、生平与创作哈代生于英国西南部小镇博克汉斯顿的一个石匠家庭。
这个小鎮紧邻多塞特郡的大荒原。
多郡是个农业郡,到十九世纪后期都很少有现代工业。
郡城之外就是田园村落,这种自然环境日后成为哈代创作的主要背景。
哈代一生从未离开故乡,其母有良好的文化素养,有意识地引导少年哈代阅读研习古典文学。
他八岁时上学,十六岁时跟一名建筑师当学徒。
他师傅的邻居是当时多塞特郡有名的学者和诗人巴恩斯。
在巴的影响下,哈代开始进行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
他自己说这段时期的每一天都是“职业生活,学者生活和农村生活,合而为24小时的一日”。
这使他对农村的风习、语言、农民的生活状况和思想感情无不熟悉深知。
1862-1867年,哈代曾到伦敦从事建筑业,同时在伦敦大学皇家学院进修语言学。
后因身体不适应伦敦的空气而重返家乡。
1874年,哈代婚后曾作欧洲之游,后定居在故乡自建的马克斯门住宅一直到去世。
哈代的创作生涯将近七十年。
作品主要是小说和诗歌。
就他本人的创作活动而言,二者可以说是平分秋色;就对后世的影响而言,小说的成就更大。
哈代的诗歌有《威塞克斯诗集》(1898)、《即事讽刺诗集》(1914)、《幻象的瞬间》(1917)、《人生小景》(1925)和《冬日的话》(1928)等八个诗集和一部史诗剧《列国》(1908)。
它们题材广泛,手法多样,有哲学抒情诗、爱情抒情诗、战争抒情诗、宗教抒情诗、乡村抒情诗、历史抒情诗。
哈代把诗歌当成自由地表现自己激进思想的手段。
他这样说:“大概在诗里,我可以更充分地表现与顽石般的保守思想相对立的思想和情绪〃〃〃〃〃〃如果伽利略在诗里宣布地球自转的话,宗教裁判所就可能不会纠缠他了。
”因此当时一些信奉乐观主义的批评家称他为“对这个最好世界发表奇怪的和不恭敬观点的哈代先生。
《德伯家的苔丝》赏析
《德伯家的苔丝》是英国作家托马斯·哈代创作的经典小说,以下是对《德伯家的苔丝》的赏析:
《德伯家的苔丝》以托马斯·哈代独特的笔触和对社会问题的深入思考而闻名。
它描绘了一个贫穷的乡村女孩苔丝·德伯的命运和她与三个男人之间复杂而痛苦的关系。
苔丝成长于贫困的环境中,为了改善家庭的经济状况,她离开家乡去德伯家做女仆。
在那里,她遭受了许多不公和困境,但她始终保持着坚强和乐观的态度。
然而,她的命运开始因为与三个男人的关系而逐渐改变。
首先是农场主弗里兹,他对苔丝产生了深厚的感情,但由于地位和财务的差距,他们之间的爱情无法被接受。
接着是牧师安東尼,他冷漠和虚伪的态度使苔丝心碎。
最后是苔丝的旧日恋人艾利克,他在苔丝最困难的时刻给予了她帮助,但后来出现了一系列的错误判断和不幸的事件。
《德伯家的苔丝》着重描写了社会的约束与压制,尤其是对女性地位和社会格局的思考。
苔丝的命运既受到社会不公的影响,也受到她自身选择的影响。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人物性格与命运之间的交织和冲突使故事更加引人入胜。
此外,小说还探讨了爱情、婚姻、阶级固化等主题,突显了作者对社会道德和伦理观念的质疑。
《德伯家的苔丝》的真实而残酷的描写方式使其成为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经典之作。
通过对苔丝命运的描绘,托马斯·哈代成功地展现了社会不公和个人命运交织的复杂性。
这部小说充满人性的探索和对社会问题的深入思考,通过敏锐的观察和复杂的情感揭示了现实的残酷。
它被广泛地赞颂为一个具有深刻洞察力和文学价值的经典作品。
论哈代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研究哈代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是一件有趣且富有挑战性的事情。
哈代所写的19世纪末的英国社会中,女性处在一种不平等的地位,无论是经济上还是社会上,都明显落后于男性。
然而,哈代笔下的女性形象,却有着不同寻常的力量和魅力。
她们有着强烈的内心世界和独立的思考能力,她们也有自己的目标和追求。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哈代小说中几位典型的女性形象,以及她们在小说中所起的作用。
一、巴斯蕾特·艾弗雷特《苔丝·得梅因》中的巴斯蕾特·艾弗雷特,是哈代创作的最为出色的女性形象之一。
她高贵、聪颖、美丽,受到了男主人公安吉尔的热烈追求。
然而,她并不是一个被动的女性。
她有着自己的追求和价值观,毅然离开了安吉尔,选择跟随自己的爱情和信仰。
她相信自己的能力,坚持自己的选择,让人钦佩和敬重。
这一形象在当时的社会中尤为珍贵。
19世纪末的英国,女性处在极度的压制和束缚之中。
她们没有受教育的机会,没有独立的经济来源,甚至没有自由的行动权。
但是,哈代并不将她们描绘成一群毫无自我意识的被动存在。
相反,他通过笔下的女性形象,表达出了一种属于女性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世界。
二、苔丝·得梅因《苔丝·得梅因》这部小说,可以说是哈代创作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女主人公苔丝,是一个强烈而自由的灵魂。
她既坚守自己的信仰,又懂得在现实中抵御压力和困境。
她为自己的爱情勇敢地挺身而出,为自己的价值观而奋斗,最终用生命诠释了自己对真理和自由的追求。
苔丝的一生,是一段不同寻常的旅程。
从一个小小的乡村女孩,到成为一个意志坚定、反抗压迫的女性,她的经历和实践,都体现了哈代对女性力量的无比敬意。
正是这种力量,让她成为了19世纪末英国文学中的经典形象之一。
三、爱伦娜·霍莉哈代的小说中,不仅有充满坚韧和勇气的女性形象,也有一些比较脆弱和受到伤害的女性形象。
《扫帚边的人》中的爱伦娜·霍莉,就是这样的一个形象。
哈代及其作品1.评价哈代是19世纪末英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他的作品反映了资本主义侵入英国农村后所引起的社会经济、政治、道德、风俗等方面的变化和破产农民的悲惨命运,揭示了在“维多利亚盛世”帷幕掩盖下英国社会的深刻危机。
2.小说创作哈代把自己的小说分为三类:“罗曼史和幻想”、“爱情阴谋故事”及“性格和环境的小说”。
他的全部重要小说归在最后一类。
(1)长篇小说《绿荫下》开始描绘英国西南部农村的生活,揭开了一系列“性格和环境的小说”的序幕。
(2)《远离尘嚣》是哈代第一部得到一致赞扬的长篇小说。
在这部小说里,田园诗的气氛已渐消失,全书中悲剧气氛多于喜剧气氛,已透露出作者创作中的悲剧性主题。
(3)《还乡》标志着作者从田园诗式的幻想中解脱出来,对宗法制社会的必然灭亡有了更清楚的认识。
但由于看不到社会的出路,从而转向悲观主义。
在这部作品中,爱敦荒原成为一种永恒精神的象征,具有一种驾临宇宙之上并支配着人类命运的神秘力量,而人类在它面前是渺小的、软弱无力的,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
(4)《卡斯特桥市长》中的宿命论色彩比前几部小说更为浓厚。
作者通过亨察尔的悲剧告诉读者,冥冥中有一种力量支配着人的命运,把人的生活变成一系列的不幸和绝望。
(5)其代表作《德伯家的苔丝》,由于加强了对造成苔丝悲剧的社会因素的现实主义描绘,使这部作品具有鲜明的社会批判色彩。
(6)《无名的裘德》对社会进一步展开批判,可以说是《德伯家的苔丝》的姊妹篇。
小说通过裘德与淑的悲剧,指出了社会道德、婚姻制度等如何扼S人们的自由意志和合理愿望。
但作者又把小说中的婚姻悲剧归结为宗J上灵与肉的搏斗以及命运对他们的播弄和他们对家族命运的反抗,因而把这一社会悲剧加以神秘化,削弱了作品的批判力量和控诉力量。
3.诗歌创作(1)早年诗歌有一部分收入他的《威塞克斯诗集》和《过去与现在诗集》中。
此外有《时光的笑柄》、《即事讽刺诗集》、《幻象的瞬间》、《晚期和早期抒情诗集》、《人生小景》等,以及在他去世后出版的诗集《冬话》。
试析《无名的裘德》中哈代的悲剧意识及其象征手法的运用摘要:《无名的裘德》是英国小说家托马斯·哈代的最后一部小说。
哈代的悲剧意识在这部小说里表现得淋漓尽致。
哈代通过雨、雾、画像这些意象烘托了悲惨的气氛,暗示了主人公不幸的结局,突出了小说的主题。
关键词:悲剧意识根源象征手法《无名的裘德》是托马斯·哈代(Thomas Hardy)最后的一部小说,也是争议最大的小说。
英国20世纪著名意识流小说大师弗吉尼亚·伍尔夫称他为“英国小说家中的最伟大的悲剧大师。
”[1]而哈代的悲剧意识在《无名的裘德》中表露无遗。
1 哈代悲剧意识的根源1.1社会因素哈代的悲剧意识与他所处的时代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
哈代生活在19世纪维多利亚时代,英国工业资本主义逐渐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各种社会矛盾急剧尖锐。
社会财富越来越集中在少数人手里,上层贵族过着奢华的生活,入则庄园别墅,出则香车宝马,而下层民众却连基本的生存也有困难。
“哈代曾多次到伦敦等地学习、打工和旅游,对流落城市的破产农民的境遇非常了解,对生态难民的命运高度关注。
哈代的家乡在十九世纪中期以前几乎没有近代工业的影响,受这样的生活环境的浸染,哈代对农村淳朴的生活非常留恋,对破坏乡村自然生态的现代工业文明非常反感。
”[2]因此,哈代的心中充满悲剧情结。
1.2个人因素受语言学家和诗人巴恩斯的影响,哈代16岁就开始阅读《圣经》,《圣经》对他的思想有着深远的影响,其中原罪说对他的悲剧意识的形成有重大影响。
《圣经》认为人类的祖先亚当和夏娃因偷食禁果而违背上帝的旨意被逐出伊甸园,他们在大地上生活并繁衍后代,他们的子孙后代就承袭了他们的罪过,因此,人类从一开始就是有罪的。
所以哈代认为人类从出生开始就是来赎罪的,就必须要经历磨难。
1862年,哈代到伦敦工作。
在此期间,他接受了叔本华的“唯意志论”哲学。
“尽管哈代曾经说过,‘我的作品同达尔文、休谟、穆勒等人的思想一致,我读这些书比读叔本华的著作多’,但在实际的创作中,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和唯意志论深深的影响着他”。
从哈代的悲剧命运视角解读《苔丝》
纵观英国作家托马斯·哈代的创作,其笔下多为悲剧命运的人物,而《苔丝》也不例外。
本文将从文本内容、人物性格和社会背景等方面出发,探究《苔丝》中蕴含的悲剧命运视角。
首先,从文本内容出发,该小说所描绘的就是一个充满悲剧色彩的故事。
主人公苔丝出身贫寒,年少时被强迫离开故乡到县城去当女佣,之后又被农场主父子索求,最终被抛弃而自杀身亡。
苔丝的命运可谓是注定,无论她如何努力,都无法逃脱那个贫穷、艰辛和不公平的现实。
其次,在人物塑造方面,哈代着重描绘了苔丝的一腔纯真和对爱情的执着,这也是悲剧命运的重要元素之一。
苔丝在遭受种种不幸后,依然坚信自己可以走出困境,而这一信念最终也成为了她的悲剧命运的源头。
苔丝不断追寻自己的爱情,却不自知地走向了绝境,直到无法承受痛苦而选择自杀。
最后,在社会背景方面,哈代通过苔丝的命运,展现了当时社会的不公和性别歧视。
苔丝作为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受到了过多的限制和忽视,而这也直接影响了她的命运。
社会的不公和制度压迫成为了苔丝悲剧命运的重要因素之一。
总之,哈代鲜明的悲剧命运视角在《苔丝》中得到了体现。
小说通过描绘苔丝的一生,折射出当时社会的阶级压迫、性别歧视和人性的脆弱。
这一视角深刻地反映了当时英国社会的局面,更强调了人们命运不可抗拒的命题。
内容提要托马斯·哈代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文坛上一颗耀眼的明星,他以诗人的身份登上文坛,又以诗人的身份结束文学生涯,诗人是他更喜欢的头衔。
但是,对中国读者来说,哈代作为小说家的身份似乎更加容易接受,他的长篇小说《苔丝》、《还乡》、《远离尘嚣》等作品的名声不能说是如雷贯耳,但也拥有着大量的拥护者,哈代也因此成为最受关注的英国作家之一。
但是,他创作的一系列短篇小说却似乎并没有引起太大的关注,它们往往淹没在长篇小说耀眼的光环下,不被人们注意,虽然说这些短篇小说节奏轻快、情节紧凑、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故事本身极具可读性。
出于这样的原因,本文拟从试探的目的出发,挑选哈代笔下那些特色鲜明的小人物作为分析的对象,力图从这个角度出发展现哈代短篇小说的魅力,并希望能引起更多的人来关注、欣赏这些被忽视的短篇小说。
关键词:哈代小人物悲喜人生目录引言 (1)一威赛克斯与小人物 (3)二小人物和他们的悲喜人生 (5)1.凄苦的爱情 (5)2.无望的人生 (10)3.侥幸的命运 (13)4.不屈的性情 (16)三小人物悲喜人生溯源 (19)1.社会环境 (19)2.命运 (22)3.性格 (25)结语 (31)注释 (33)参考文献 (34)论文摘要(中文) (1)论文摘要(英文) (1)后记导师及作者简介引言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世界文坛上,托马斯·哈代可以当之无愧地被称为全能型作家,他是一个小说家,也是一个诗人。
哈代一生创作有14部长篇小说,47部短篇小说,8卷诗和2部诗剧;作为一个诗人,哈代的诗受到了人们的广泛欣赏和赞誉,而他的诗剧《群王》更是被许多评论家誉为是可以同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相媲美的伟大作品;作为一个小说家,哈代的长篇小说在世界范围内都享有极大的声誉,像《苔丝》、《还乡》、《远离尘嚣》这样的作品更是为中国的读者所熟知和喜爱。
与这些笼罩在光环下的作品相比,哈代的短篇小说似乎黯淡了许多,有时,人们只是在谈到长篇小说时顺便提一下,而有时则是一笔带过,更有时是完全忽略不计。
欧洲现实主义文学之二十:哈代欧洲现实主义文学之二十:哈代托马斯.哈代(1840-1928)是19世纪末期英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他出生于英国南部的道塞特郡,父亲是建筑师,母亲喜好文学,对他有一定影响。
他22岁时到伦敦学建筑,并研究文学、哲学和神学,6 年后还乡,当了几年建筑师,后来转而从事文学创作。
一生基本在家乡农村度过。
哈代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的长短篇小说、诗歌及剧本等,其中成就最高的是被他自己命名为" 性格和环境小说" 的一组长篇小说。
有《绿荫下》(1872)、《远离尘嚣》(1874)、《还乡》(1878)、《卡斯特桥市长》(1886)、《无名的裘德》(1896)以及代表作《德伯家的苔丝》(1891)等。
这一组长篇小说写于19世纪后30年,反映了英国工业资本侵入农村后乡镇人民的悲惨命运。
哈代的第一部小说《绿荫下》描述一对情侣克服种种困难终成眷属的故事,美化了农村田园生活,充满诗情画意。
说明他对残存的宗法制还抱有幻想,企望到恬静的田园生活中去躲避险恶的社会现实。
但在他的第二部小说《远离尘嚣》中,这种观念就有所改变。
他在这部小说中描写破产的农民沦为佃户,遭遗弃的姑娘惨死贫民窟,说明他已开始面对现实。
随着他的这种认识的深化,他在《还乡》、《卡斯特桥市长》、《无名的裘德》和《德伯家的苔丝》等小说中,就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进行了无情地揭露,对劳动人民的悲惨遭遇寄予了无限同情。
如《卡斯特桥市长》,描写打草工人亨察尔因酒醉拍卖了妻子女儿,后极度痛悔,于是勤劳致富,并当选为市长,妻子女儿也重新回到他身边。
但狡诈的合伙人伐尔伏雷使用阴谋手段使他破产,妻子也死去,女儿又被人领走,弄得他家破人亡,最后死于一个破草棚中。
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人际间的尔虞我诈。
《无名的裘德》写一个有理想有才华的青年石匠裘德与两个女性的悲欢离合故事。
他本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追求幸福的生活,干出一番成绩,但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他的这些理想处处碰壁。
外国文学经典作品解读——哈代:《德伯家的苔丝》内容梗概五月末的一个傍晚,一位牧师告诉约翰德伯,他原是当地古老的武士世家德伯氏的嫡系子孙。
德伯17岁的大女儿苔丝被送到一个有钱的德伯老太那里去认本家,幻想借此摆脱经济上的困境。
老太的儿子亚雷见苔丝美貌,便假装好心让她在家里养鸡。
三个月后,亚雷乘机奸污了她。
苔丝失身之后又气又恨,她回到家中,可是母亲惟一不安的只是亚雷不打算娶她,村里的人也讥笑和议论她。
苔丝发现自己怀孕了,但婴儿生下后不久就夭折了。
苔丝决心离开这个让她窒息的地方,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去开始新生活。
她来到南部的一家牛奶厂做挤奶工。
在这里她认识了安玑克莱。
克莱是一个低教派牧师的儿子,他不愿继承父业做牧师,却热衷于务农。
在共同的劳动生活中苔丝和克莱相爱了。
克莱决心放弃家里为他安排的门当户对的婚姻娶苔丝为妻。
苔丝几次想把自己失身的事告诉克莱,却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做到。
新婚之夜,克莱先告诉苔丝,他曾和一个不相识的女人有过放荡的生活,苔丝马上原谅了他。
可是当苔丝也说出自己的往事之后,貌似开通的安玑克莱却翻脸无情,他遗弃了苔丝,独自一人去了巴西。
苔丝的心碎了,但为了全家的生活,她只好忍辱负重,也期盼着克莱能回心转意。
一天她又碰到了亚雷,如今的他已经是满口仁义道德的牧师。
亚雷仍然对苔丝纠缠不休,想把她占为己有。
苔丝受不了沉重的体力活和亚雷无休止的纠缠,她给克莱写了封长信,哀求他迅速归来救她脱离苦海。
克莱在巴西贫病交加,历尽磨难。
他也开始追悔过去,决定返回英国与苔丝言归于好。
但这时苔丝家又发生变故:父亲猝然去世,全家栖身无所。
为了解脱母亲和五个弟妹的困境,苔丝被迫和亚雷同居了。
克莱的归来使苔丝从麻木浑噩的状态中惊醒,她觉得自己的一生都被亚雷毁了。
在绝望中,她杀死了亚雷,追上克莱,两人躲避着追捕,在荒野的一所空房子里度过了他们婚后最幸福的几天。
最后苔丝被捕,并被处以绞刑。
克莱遵照苔丝的嘱托,和苔丝的妹妹开始了新的生活。
《德伯家的苔丝》简析介绍赏析鉴赏《德伯家的苔丝》外国文学作品简析英国小说家哈代(1840—1928)的长篇小说。
小说描述农村少女苔丝短暂而悲惨的一生。
伦敦附近*** 村小贩约翰·德伯的女儿苔丝,年方17,纯洁美丽。
为让父母摆脱贫困,尚无人生经验的苔丝,去找父亲认定的“本家”,求职谋生,结果被纨袴公子亚雷奸污。
苔丝怀了身孕后,被亚雷遗弃,忍辱回到父母身边,又受到本村舆论的打击,只得背井离乡,到塔布篱牛奶厂当挤奶工。
爱姆寺牧师之子安玑·克莱,不甘心继操父业,放弃深造,决意务农,来牛奶厂学习养牛经验,结识了苔丝。
日常的劳动和生活使两人情投意合。
纯洁的苔丝在新婚之夜向新郎如实诉说自己的不幸经历,不料世俗偏见和自私心理使丈夫翻脸无情,弃家出走,他远涉重洋去巴西创业。
从此苔丝更加孤苦伶仃,为生计所迫,不得不委身于亚雷。
不久,克莱在巴西创业失败,旧情复萌,悔恨不已,便重返家园,欲与苔丝言归于好,可是客观情势已不能使他们破镜重圆。
苔丝闻讯后,陷入绝望之中,气愤之下,杀死了万恶不赦的亚雷,以报复他毁她一生之仇。
事后她追赶克莱,同去荒原,过逃亡生活。
不几天,苔丝被捕,处以极刑。
小说通过对主人公苔丝的描述,揭示了英国维多利亚时期农村的现实画面,批判了资产阶级的道德观念,抨击了不公允的法律制度。
小说的副标题为“一个纯洁的女人”,由此可见作者的写作动机。
苔丝是英国农村少女的形象,她形貌出众,心灵手巧,勤劳朴实,善良坚贞。
她所处的时代是英国历史上的所谓“黄金时代”,按理她的天性和美德应当使她有健康成长,蓬勃发展的机遇,可是,她一踏上人生的道路,就受到社会的歧视、迫害和遗弃。
她在精神上和肉体上饱经邪恶势力和陈腐观念的摧残和折磨之后,法律不仅不为她伸冤,反而置她于死地。
作者不仅以人道主义的精神对逆境弱女寄予深切同情,同时面对旧势力、旧观念敢于挺身而出,进行无情的揭露和批判,因此小说主人公勇敢刚毅,富于反抗的一面得到充分的表现。
对世界文学的审视:哈代作品解读引言托马斯·哈代(Thomas Hardy)是英国才华横溢的小说家和诗人,他以其深刻描绘自然景观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而闻名。
本文将重点关注哈代的作品,并通过对其小说中重要主题、故事情节和角色分析,来理解和解读哈代作品背后所传达的深层意义。
1. 自然与命运哈代的作品常常探讨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复杂关系,暗示着命运和环境在个体生活中起到的决定性作用。
通过分析《远离尘嚣》等作品中自然元素的象征意义,我们可以看到人类与自然界紧密相连的命运纽带。
1.1 自然景观与情感表达哈代善于利用自然景观来传递情感和表达主题。
例如,在《好女儿》中,作者巧妙地将荒凉、寒冷的风景与主角苦难经历相呼应,进一步加深了读者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共鸣。
1.2 环境限制与社会压力哈代作品中的角色往往受到环境和社会压力的束缚,他们的命运被注定好像无法逃脱。
在《远离尘嚣》中,巴斯特号农民随着城市化的发展遭受了破坏,暗示着人类对自然的侵害将给个体和社区带来灾难性的结果。
2. 社会与爱情哈代作品中普遍存在社会约束对爱情产生的影响,以及个体对社会压力做出选择的困境。
2.1 爱情与阶级在哈代作品中,阶级地位常常成为爱情障碍。
例如,《小说家》揭示了上层社会对异类恋情抱有偏见和排斥的心态。
2.2 婚姻制度与自由意志哈代对婚姻制度提出了质疑,并探讨了个体应如何面对传统观念和自由意志之间的冲突。
《城市之光》就是一个典型例子,故事描述了两个不同背景下幸福不能长久维系的婚姻。
3. 性别与社会地位哈代的作品经常关注女性在当时社会中的地位和挣扎。
3.1 女性反抗与自主权通过塑造独立、勇敢的女性角色,《苔丝·达佛人》和《雾都孤儿》等作品揭示了女性因为社会地位限制而付出的代价,以及她们对不公平对待反抗的力量。
3.2 社会压迫与女性命运哈代作品中也展现了女性在男权社会中命运无法改变的悲剧。
在《红房子》中,菲比被迫接受命运安排,最终身陷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