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基沉降观测
- 格式:wps
- 大小:40.00 KB
- 文档页数:3
路基工程1、路基沉降变形观测(1)路基沉降观测控制标准无砟轨道地段路基可压缩性地基均进行沉降分析。
按照《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设计指南》4.1.4条:路基在无砟轨道铺设完成后的工后沉降,应满足扣件调整和线路竖曲线圆顺的要求。
工后沉降一般不应超过扣件允许的沉降调高量15mm;沉降比较均匀、长度大于20m的路基,允许的最大工后沉降量为30mm,并且调整轨面高程后的竖曲线半径应能满足下列要求:R sh≥ 0.4V sj2式中:R sh——轨面圆顺的竖曲线半径(m);V sj——设计最高速度(km/h)。
(2)一般规定1)观测的目的是通过沉降观测,利用沉降观测资料分析、预测工后沉降,指导进行信息化施工,必要时提出加速路基沉降的措施,确定无砟轨道的铺设时间,评估路基工后沉降控制效果,确保无砟轨道结构的安全。
2)路基上无砟轨道铺设前,应对路基沉降变形作系统的评估,确认路基的工后沉降和沉降变形满足无砟轨道铺设要求。
3)路基填筑完成或施加预压荷载后应有不少于6个月的观测和调整期。
观测数据不足以评估或工后沉降评估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应延长观测时间或采取必要的加速或控制沉降的措施。
4)评估时发现异常现象或对原始记录资料存在疑问,要进行必要的检查。
(3)沉降观测的内容路基变形监测的内容主要有:路基面沉降变形监测、路基基底沉降监测、既有线监测、水平位移监测、地基土深层沉降监测。
(4)沉降观测断面和观测点的设置沉降观测装置应埋设稳定,观测期间应对观测装置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
根据经验,埋设的观测设施的有效性以及对其保护是否得力是决定整个观测工作成败的关键。
各部位观测点应设在同一横断面上,这样有利于测点看护,便于集中观测,统一观测频率,更重要的是便于各观测项目数据的综合分析。
路基沉降观测断面及观测断面的观测点的布置应按设计要求进行布设,并根据地形地质条件、地基处理方法、路堤高度、地形地势的起伏情况、堆载预压等具体情况,结合沉降观测方法和工期要求核对设计资料,根据施工核对的地质、地形等情况调整或增设。
路基沉降观测方案说明1.背景介绍路基沉降是指路基土层由于自身重量和外界荷载的作用下,发生的垂直沉降变形。
观测路基沉降的目的是为了及时掌握路基变形的情况,以便采取相应的维修和加固措施,确保路基的安全。
2.观测目的通过观测路基沉降,可以获得以下信息:(1)了解路基的沉降速率和变形趋势,为维修和加固提供依据;(2)判断路基土层的稳定性,评估路基工程的安全性;(3)记录和监测路基沉降的历史数据,为后续工程的设计提供参考。
3.观测方法(1)传统方法:使用水准仪、水平仪等测量仪器,在已建立的基准点上进行直接测量,获取沉降点的高程变化。
(2)全站仪法:使用全站仪测量仪器,通过摄像测量和数据处理,获得沉降点的三维坐标变化。
4.观测点选择选择观测点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对于重要的交通干线和重大工程,观测点应覆盖整个路段,均匀分布,反映整体情况;(2)对于特殊地质条件或已知存在沉降问题的路段,观测点应密集设置,以便更加准确地监测变形情况;(3)观测点应尽可能选择在路基上的固定建筑物或地物,以确保稳定的基准。
5.现场观测要点(1)观测前应进行周边环境的调查,了解可能影响沉降观测的因素;(2)观测时应照明良好,保证观测点的能见度;(3)观测时应避免触碰设备,以防影响观测结果的准确性;(4)观测过程中应注意记录和标注观测时间、温度、湿度等环境参数,以便后期数据处理和分析;(5)观测结束后,应及时处理观测数据,计算分析沉降变形情况,制作观测报告。
6.数据处理和分析对观测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可以采用以下方法:(1)计算路基的平均沉降速率和变形趋势;(2)利用统计学方法,分析观测点之间的差异性和相关性;(3)根据观测数据,生成沉降曲线和变形云图,直观地展示路基的变形情况;(4)将观测数据与设计参数进行比较,评估路基工程的稳定性。
7.观测报告根据观测数据和分析结果,编写观测报告(1)观测目的和方法的介绍;(2)观测点选择和布置方案的说明;(3)观测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和操作步骤;(4)观测数据的处理和分析结果;(5)对路基的沉降情况进行评价和建议;(6)如果需要,还可以提出相应的维修和加固措施建议。
桥梁和路基变形观测实施方案一、沉降观测网沉降观测网可采用全线统一的二等水准网,精度按二等水准测量精度控制,高程采用施工高程控制网系统。
沉降测量点分为基准点、工作基点和沉降观测点。
以设计院交桩并经过复测合格的CPI、CPII二等水准点作为基准点。
基准点应选设在变形影响范围以外便于长期保存的稳定位置。
使用时应做稳定性检查与检验,并应以稳定或相对稳定的点位作为测定变形的参考点。
1、工作基点应设在比较稳定的位置。
对观测条件较好或观测项目较少的工程,可不设立工作基点,在基准点上直接测量沉降观测点。
2、沉降观测点应设在能反映沉降特征的变形体上。
二、沉降观测1.每次观测前,对所使用的仪器和设备进行检验校正,并保留检验记录。
2.每次沉降观测时,宜符合下列规定:(1)采用相同的图形或观测路线和观测方法;(2)使用同一仪器和设备;(3)固定观测人员(4)在基本相同的环境和观测条件下工作。
三、沉降变形监测测量工作基本要求1.水准基点使用时应作稳定性检验,并以稳定或相对稳定的点作为沉降变形的参考点,并应有一定数量稳固可靠的点以资校核。
2.每次观测前,对所使用的仪器和设备应进行检验校正,并保留检验记录。
3.每次沉降变形观测时应符合:(1)严格按水准测量规范的要求施测。
首次观测每个往返测均进行两次读数。
(2)参与观测的人员必须经过培训才能上岗,并固定观测人员。
(3)为了将观测中的系统误差减到最小,达到提高精度的目的,各次观测应使用同一台仪器和设备,前后视观测最好用同一水平尺,必须按照固定的观测路线和观测方法进行,观测路线必须形成附合或闭合路线,使用固定的工作基点对应沉降变形观测点进行观测。
(4)观测时要避免阳光直射,且在基本相同的环境和观测条件下工作。
(5)成像清晰、稳定时再读数。
(6)随时观测,随时检核计算,观测时要一次完成,中途不中断。
(7)对工作基点的稳定性要定期检核,在雨季前后要联测,检查水准点的标高是否有变动。
(8)数据计算方法和计算用工作基点一致。
路基沉降观测规范标准路基沉降是指道路路基在使用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而发生的沉降现象。
路基沉降观测是为了及时发现路基沉降情况,采取相应的维护和修复措施,保障道路的安全和稳定运行。
为了规范路基沉降观测工作,制定了一系列的观测规范标准,以确保观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本文将对路基沉降观测规范标准进行详细介绍。
一、观测设备和工具的准备。
在进行路基沉降观测之前,需要准备好相应的观测设备和工具。
首先是测量仪器,包括水准仪、全站仪、测距仪等,这些设备要求精度高、稳定性好。
其次是观测工具,如标尺、铁锤、支架等,这些工具要求使用方便、操作简单。
在准备设备和工具的同时,还需要对观测现场进行勘察,确定观测点的位置和布设方式。
二、观测点的设置。
观测点的设置是路基沉降观测的关键环节。
观测点应该选择在路基沉降可能发生的位置,如路基边坡、桥梁下部等。
观测点的设置要均匀分布,以全面反映路基的沉降情况。
在设置观测点的同时,还需要确定好观测点的编号和坐标,以便后续的数据处理和分析。
三、观测方法和步骤。
路基沉降的观测方法主要包括水准观测和全站仪观测两种。
水准观测是通过水准仪进行高程测量,全站仪观测是通过全站仪进行水平和垂直方向的测量。
在进行观测时,需要按照规定的步骤进行,包括设站、测量、记录等。
观测数据应该及时上传到数据库中,以便后续的数据处理和分析。
四、数据处理和分析。
观测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是路基沉降观测的关键环节。
在进行数据处理时,需要对观测数据进行校核和筛选,去除异常数据和误差数据。
在数据分析时,需要绘制沉降曲线和变形图,以直观反映路基的沉降情况。
同时,还需要对观测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得出路基沉降的趋势和规律。
五、报告编制和归档。
路基沉降观测结束后,需要编制观测报告,并将观测数据进行归档保存。
观测报告应该包括观测设备和工具的使用情况、观测点的设置情况、观测方法和步骤的执行情况、观测数据的处理和分析结果等内容。
观测数据的归档保存要求完整、可靠、方便查阅。
内容提要:路基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路基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一、观测标的设置1、路基工程沉降变形观测以路基面沉降观测和地基沉降观测为主,应根据不同的结构部位、填方高度、地基条件、堆载预压等具体情况来设置沉降变形观测断面。
同时应根据施工过程中掌握的地形、地质变化情况调整或增设观测断面。
2、观测断面一般按以下原则设置,同时应满足设计文件要求;1)沿线路方向的间距一般不大于50m;对地势平坦且地基条件均匀良好的路堑、填方高度小于5m 且地基条件均匀良好的路堤及路堑可放宽到100m。
2)对于地形、地质条件变化大的地段应适当加密,在变化点附近应设观测断面,以确保能够反映真实差异沉降,覆盖型岩溶地段,沉降监测断面适当加密。
3)一个沉降观测单元(连续路基沉降观测区段为一单元)原则上应不少于2个观测断面。
4)对地形横向坡度大于1:5或地层横向厚度变化的地段应布设不少于1个横向观测断面。
3、观测点设置原则;1)为有利于测点看护、集中观测、统一观测频率、观测数据的综合分析,各部位观测点须设在同一横断面上。
2)断面观测点包括沉降观测桩、沉降板、单点沉降计等设备。
其中沉降观测桩和沉降板需要进行水准测量,其余剖面沉降管、分层沉降计等设备用于特殊监测项目,由设计单位根据工程情况和地质情况明确设置位置、规格型号、观测技术要求及成果输出格式。
4、路基面沉降监测:一个监测断面共设3个监测点,分别在路基中心、两侧路肩各设一个监测桩,于路基成形后设置。
本线一般不采用预压措施。
当路基有预压土时,在中心两侧向外3.5m处增设2个沉降板,位于基床底层顶部,并将基底沉降监测的中心沉降板接管至预压土顶部,预压期间按规定要求进行观测;预压土卸除后,将基底沉降板截管至基床表层高度,两侧沉降板拆除,待级配碎石填筑完成后,再设沉降观测桩。
5、基底沉降监测:1)一般情况于线路中心预埋1个单点数码沉降计,单点沉降计的埋设深度原则上应将沉降计的锚固端埋设至强风化岩面,当强风化岩埋深很大,单点沉降计的埋设深度应根据路堤填高等确定,即黏性土地基单点沉降计应埋至附加应力等于0.1倍自重应力的深度处,砂类土、碎石类土地基单点沉降计应埋至附加应力等于0.2倍自重应力的深度处,路堤基底单点沉降计的顶面应至路基基底垫层底面。
路基沉降观测作业指导书一、路基沉降观测的目的1、沉降推算:指根据实测沉降观测资料,利用数学方法对后期沉降速率、总沉降量、以及工后沉降值进行计算分析,是确保客运专线路基,尤其是松软土路基沉降得到有效控制的必须环节(工序).2、预测预压时间:在施工期任意时刻(TN),根据拟合曲线计算出满足工后沉降的时间(T),预测还需预压的时间(T-TN),指导下步施工计划的安排.3、预测施工期沉降:合理预留沉降量.4、过程控制:根据沉降观测资料控制填土速率,及时评价地基加固措施的有效性.5、路基施工监测工作包括了地基沉降观测和边坡稳定性观测等内容。
综上所述,观测的目的在于通过施工期间观测数据分析、判定路基结构的稳定性,同时通过长期观测数据的分析评价路基结构的变形发展情况,为后续施工提供理论支持。
二、路基沉降观测的要求1、沉降观测应采用二等几何水准测量,按二级沉降观测要求,使用DS1或DS05型水准仪、因瓦合金标尺,按光学测微法观测。
实施过程中应参照《客运专线铁路路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暂行标准》和《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 8-97)中的相关规定进行。
2、边桩及沉降在施工期间每天应进行一次观测,在沉降量突变的情况下,每天应观测2-3次。
当两次填筑间隔时间较长时,每三天至少观测一次。
路堤经过分层填筑达到预压高程后,在预压期的前2-3个月内,每五天观测一次;三个月后7-15天观测一次;半年后一个月观测一次,一直观测到预压期末。
预压期后每三个月观测一次直至移交,当沉降速率变化大时,增加观测频率。
3、在填土过程中,应根据观测结果整理绘制“填土高-时间-沉降量”关系曲线图,分析土体的侧向位移值及其发展趋势,判断地基的稳定性。
4、边坡支挡施工监测在如下情况下应进行边坡位移监测:1)、滑坡、堆积体等不良地质边坡;2)、白垩系、下第三系泥岩、粉砂岩、砂砾岩;元古界泥质板岩、千枚状板岩等软质岩高边坡;二迭、石炭、泥盆系的炭质页岩、砂页岩、煤系地层、泥岩等易浸水软化的软质岩及软硬互层路堑,边坡高度≥20m时,或存在顺层现象或受构造影响结构面发育,发育不利结构面,边坡高度≥15m时;3)、土质高边坡,边坡高度≥15m时。
路基沉降观测钢球法路基沉降观测是对道路或铁路路基沉降情况进行测量的一种方法。
其中,钢球法是一种常用的观测方法之一。
钢球法通过在路基表面放置钢球,并测量钢球下沉的深度来判断路基的沉降情况。
下面是关于钢球法的相关参考内容。
1. 原理及测量步骤:钢球法的原理是利用钢球在路基表面滚动的特性,通过测量钢球下沉的深度来推算路基的沉降情况。
具体的测量步骤包括:1)选择适当的测量点位,保证测量的代表性和可比性;2)在路基表面放置钢球,并记录钢球的初始位置;3)根据设计要求,进行一定时间的观测,记录钢球的最终位置;4)测量钢球的下沉深度,计算沉降量。
2. 测量仪器和设备:一般情况下,进行钢球法测量所需要的仪器和设备包括:1)测距仪:用于测量钢球的初始位置和最终位置之间的距离;2)水平仪:用于保证钢球放置的水平度;3)刻度尺或卡尺:用于测量钢球下沉的深度;4)记录表格或软件:用于记录和处理测量数据。
3. 测量注意事项:在进行钢球法观测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1)选择代表性的测量点位,要涵盖路基的不同地质特征和工程条件;2)确保钢球放置的水平度,可以使用水平仪来校准;3)测量前需要将钢球位置和测量点位置标记清楚;4)测量时要避免外力的干扰,如人为压力、风力等;5)测量结束后要及时将测量数据记录下来,并进行处理和分析。
4. 数据处理与分析:钢球法观测结束后,需要对测量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以得出路基的沉降情况。
常用的数据处理方法包括:1)计算单次观测的沉降量:根据测量的初始和最终位置,计算钢球的下沉深度;2)求取平均沉降量:根据多次观测的结果,计算平均沉降量,用于反映路基的整体沉降情况;3)分析沉降趋势:通过将观测时间与沉降量绘制成曲线图,可以分析沉降的趋势和变化情况;4)对比分析:将观测结果与设计要求或历史数据进行对比,以评估路基的稳定性和工程质量。
5. 应用范围与意义:钢球法是一种简便、经济且有效的路基沉降观测方法,广泛应用于道路和铁路工程中。
路基沉降观测及变形观测实施方案一、引言路基沉降观测及变形观测是对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或运营过程中路基沉降、变形等问题进行监测和评估的重要手段,能够提供实时、准确的数据,为工程的设计、施工、运营和维护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针对路基沉降观测及变形观测的实施方案进行详细介绍。
1.沉降观测点布设根据实际工程情况,确定沉降观测点的布设位置。
通常情况下,观测点要覆盖整个路基范围,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位置进行观测。
观测点要均匀分布,覆盖各种地质条件和工程环境。
2.观测点标志设置在观测点处设置具有固定位置的标志物,如地脚螺栓等,确保观测点的位置不会发生变化。
标志物要固定可靠,不受外力影响。
3.观测设备选择根据观测需要和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沉降观测设备。
常用的观测设备有测水管、水准仪、全站仪等。
在选择设备时要考虑设备的测量精度、稳定性和可靠性,并进行校准和养护。
4.观测方法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观测方法。
常用的观测方法有静态观测、动态观测、连续观测等。
观测方法要与设备配套,确保测量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5.观测频率根据工程的重要性和监测的需要,确定观测的频率。
通常情况下,初期观测频率要高,随着工程的进行,观测频率可以逐渐降低,但要保持一定的连续性。
1.观测点布设根据实际工程情况,确定变形观测点的布设位置。
观测点要能够反映工程变形的情况,覆盖整个工程范围,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位置进行观测。
2.观测点标志设置在观测点处设置具有固定位置的标志物,确保观测点的位置不会发生变化。
标志物要固定可靠,不受外力影响。
3.观测设备选择根据观测需要和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变形观测设备。
常用的观测设备有测距仪、全站仪、测角仪等。
在选择设备时要考虑设备的测量精度、稳定性和可靠性,并进行校准和养护。
4.观测方法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观测方法。
常用的观测方法有静态观测、动态观测、连续观测等。
观测方法要与设备配套,确保测量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5.观测频率根据工程的重要性和监测的需要,确定观测的频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