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路基沉降观测记录表(沉降桩观测)

路基沉降观测记录表(沉降桩观测)

路基沉降观测记录表(沉降桩观测)
路基沉降观测记录表(沉降桩观测)

公路路基沉降观测方案总结

路基沉降变形观测专项方案 1.工程概况 *********工程起点位于**市外环路北端附近的国道321上,里程为K0+000~K6+624.054。K0+000~K1+400为市政道路,一般路基宽度为60m,跨***高速路的分离式立交桥宽为50米。在K0+700~K0+786.5处设置变宽段,此处压缩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的绿化带,渐变为50米宽,与桥梁宽度一致,车行道保持不变。K1+000 ~K1+200处设置渐变段,该路段内路幅宽度逐渐变化,路基宽度从50m渐变为24.5m。由于该路段正好处于圆曲线上,因此在K1+200~K1+400段设置过渡段,该路段范围内路幅宽度为24.5m,设计时速为60Km/h,过渡段后路段按一级公路设计,设计时速为80Km/h。线路通过区域有鱼塘、水田、菜地,地基沉载力较差,设计要求进行地基加固处理;路堑高边坡地段设计要求进行锚杆框架及方格浆砌片石防护处理。 为及时掌控路基填挖方的沉降、位移情况,指导路基施工过程,保证工后沉降满足设计要求和路基稳定性,有效控制路基工程质量,制定本方案。 2.编制依据 2.1《公路路基设计规范》 2.2《路基工程施工图设计》

2.3《工程测量规范》 2.4《公路路基横断面图》 3.路基沉降变形监测的目的 3.1控制和保证路基过程质量,确保工后沉降满足设计要求(一般地段不大于15cm,年沉降速率小于4cm/年,涵背过渡段不大于8cm)。 3.2.通过连续、正确、完整、系统的观测和分析,预测沉降趋势,验证和指导施工,正确控制路堤填筑速率,以确保路基和路面的完成时间。 3.3确保路基稳定和施工安全 4路基沉降变形观测方案 4.1 观测内容 根据设计及规范要求,确定观测的主要内容有:填方段的基底沉降观测、水平位移观测、路基本体沉降观测;挖方段的水平位移观测;路隧、桥涵、路堤的过渡段沉降观测。 4.2观测断面设置 4.2.1基底沉降观测 根据设计要求,沿线路方向每隔50m设置一个观测断面,路堤填筑施工前,在基底地面的线路中心线位置埋设一个沉降板,并进行首

建筑物沉降观测记录

一、依据 ?《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 ?《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 ?《建筑基础工程施工验收规范》GB50202-2002 ?《建筑桩基技术规程》JGJ94-2008 二、适用 ?记录建筑物施工过程直至沉降稳定的变化情况,为工程验收提供质量安全保证依据。 三、填写 ?根据测量得出的每个观测点高层及其逐次沉降量的成果表(单位工程沉降观测记录》 ?根据建筑物和构筑物的平面图绘制的观测点的位置图; ?绘制沉降量、荷载与延时间三者的关系曲线图(要求每一观测点均应绘制曲线图) ?建筑物沉降观测测量汇总表(总沉降量、最后100d沉速率、总沉降量汇总曲线图) 四、要求点埋设 ?建筑物四角或沿外墙每10~15处或每2~3根基上,一般观测点少于6点 ?裂缝或沉降缝或伸缩缝的两侧;新旧建筑物或高低建筑物以级纵横墙交接处

?学人工地基和天然地基的接壤处;建筑物不同结构的分界处。 ?烟囱、水塔和大型储藏等高耸高低位构筑物的基础轴线的对称部位,每一构筑物不得少于4点 五、次数和时间 ?沉降观测应在基础施工完成后开始,首次测量(即零周开始)应连接进行两次独立观测,关取观测点结果中的中数作为测量初始值。?施工阶段的沉降观测频次应根据建筑物的地基类型和加荷情况确。 一、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结构、砖砌外墙的单层或多层的工业厂房,按不同施工阶段(应至少在增加荷载的25%,50%,75%和100%各观测一次)分别进行观测。 二、多层民用建筑及其他工业建筑物,每施工完毕1~3层后观测一次,停工期间,可每隔2~3个月观测一次。 三、建筑物和构造物封顶后,应每三个月观测一次,观测一年。 四、沉降观测必要委托第三方检测机构进行。

沉降观测表格

说明: 1、鉴于业主和设计院没有正式发文对沉降观测资料及表格进行规范,但监理多次要求我们整个标段各分部资料表格要统一,经同监理协商。特规定以下表格。 2、可能下一步业主或设计院还要正式下发通知,还有可能改动,但没有办法兄弟们,先照着这个各分部统一再说吧。 3、目前各分部桥梁沉降观测主要用附表1、附表2,附表10和附表11。 其中附表2可采用电子水准仪导出的电子记录,我正在跟厂家联系请他们帮尽快把电子记录输出成表格形式。 4、附表10和附表11是主要填的表格,各分部要认真及时填写。这两个表格要按墩号填写和保存。 工程名称填桥名测量单位填SZ-2标n分部测量编号写墩号-n 不要每次测多个墩台就把多个墩台写在一个表里 5、表格每月汇总一次打印出来找监理签字。 6、请各分部尽快完善沉降观测资料。 7、详见后面附表

观测数据处理文件格式要求 1 电子水准仪原始观测数据:以电子水准仪直接导出,不需要人工干预。 2控制点文件: 点号1,高程1 点号2,高程2 点号3,高程3 …… 3观测手簿文件:按附表2 4高差文件:见表1高差文件格式示例。 5平差文件 控制点1,高程1 控制点2,高程2 …… 点号1,点号2,高差12,距离12 点号2,点号3,高差23,距离23 点号3,点号4,高差34,距离34 ……

表1 高差文件格式示例

6高差闭合差统计文件 --------------------------------------------------------------------- 高差闭合差计算结果 --------------------------------------------------------------------- 附和路线号: 1 线路点号: CPII073 S019 S017 S015 S013 S011 S009 S007 S005 S003 S001 BM28 高差闭合差: -0.61(MM) 闭合环长度: 0.6250(KM) 平原限差: 3.1623(MM) --------------------------------------------------------------------- 闭合环号: 1 线路点号: CPII073 S019 S020 高差闭合差: 0.37(MM) 闭合环长度: 0.2240(KM) 平原限差: 1.8931(MM) --------------------------------------------------------------------- 闭合环号: 2 线路点号: BM28 S001 S002 高差闭合差: -0.04(MM) 闭合环长度: 0.3970(KM) 平原限差: 2.5203(MM) --------------------------------------------------------------------- ……

桥梁沉降观测

沉降观测3.2 桥梁 因产生的原3.2.1 桥梁沉降 1)桥梁自重和其上所行驶的车辆重量极易导致桥梁出现变形,从而诱发桥梁(沉降。 2)桥梁施工中多采用一般粘性土来作为回填土,完成施工后将其压实,但由(于回填土压实作业难度大,施工后往往会由于压不实导致压实密度无法满足需求,从而导致沉降变形。 )桥梁施工中与桥头部分连接所设置的搭板所产生的弹性力会落在桥墩上,(3 会从而导致桥头呈现出不均匀受力的状态,在桥梁投入使用后车辆荷载的作用导致桥头搭板两端荷载受力不均从而导致搭板末端产生沉降。 求观降测方法及规范要3.2.2 桥梁沉 )沉降监测网布设(1 沉降观测点分为基准点、工作基点和沉降观测点。 1 于 3 个稳定可靠的基准点,且基准点间距不应大①每个独立的监测网不少于公里,基准点应设在变形影响范围以外能够长期保存的稳定位置。 ,②工作基点应选在比较稳定的位置,位置适宜的基准点可以作为工作基点使用。沿线路方向不宜大于200m50~100m工作基点距线路中心, ③基准网施测之前,通常先测量导线,求得所有工作基点的平面坐标,确保施工中有足够的控制点可用。待工作基点基本稳定后,根据测量规范利用二等水准或其他标准施测基准网。基准网的初始高程以网中所有基准点为拟稳点,通个月,要对基准网进行复过拟稳平差求得。根据沿线地面稳定情况,每隔3~6 取较为稳定的基准点为拟稳点,测。复测后,首先判定基准点的稳定情况,,选重新对整网进行平差,以评定工作基点的稳定性。对于不稳定的工作基点,复测后应及时修正其高程。 )布设和BA ④监测网如图1 所示,在相邻两个工作工作基点之间(如图中的 。A-B-A AB 和BA 两条符合水准路线,将沉降监测点纳入其中,形成单一水准环

2. 沉降变形观测工作总结报告

新建九景衢铁路 I I标段一分部 沉降变形观测工作总结报告 (DK264+909.71~DK165+187.50段) 中铁四局集团九景衢铁路II标段一工区 2015年9月

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工作报告 (DK264+909.71~DK265+187.50段) 一、工程概况 九景衢铁路II标段一分部承建的九景衢铁路DK264+909.71~DK265+187.50段,全长0.277公里,位于浙江省衢州市常山县,管段主要工程项目为桥梁1座、路基277m、涵洞1座。 二.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概况 1、地形地貌:本路基段地势为多山,中间为沟壑地形。 2、地层岩性: (1):粉质粘土,褐黄色,硬塑,厚0.5~3.1m,σ0=180kPa,III; (2)-1:角砾凝灰熔岩,全风化,褐灰色,厚0.5~3.2m,σ0=200kPa,III; (2)-2:角砾凝灰熔岩,强风化,灰褐色,节理裂隙发育,岩体破碎,厚7.5~13.3m,σ0=500kPa,Ⅳ (2)-3:较砾凝灰熔岩,强风化,褐灰色,节理裂隙发育,岩体破碎,厚>5.0m,σ0=800kPa,Ⅴ。 3、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为空隙潜水及基岩裂隙水,不发育,测时水位深0~3.3m。 4、物理地质: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 三.设计依据 1、路段稳定安全系数:考虑列车荷载时Kmin≥1.25,预压荷载条件下Kmin≥1.15,架桥荷载条件下Kmin≥1.15。 2、路基工后沉降标准:工后沉降一般不应超过15mm;路桥交界处的差异沉降不应大于5mm。 3、敬沉降计算分析,桥头工后沉降不满足控制标准,采用预压处理。计算分析采用指标:填土:γ=20kN/m3,Cu=10kPa,Φu=30° (1)层:ω=25.8%,γ=17.5kN/ m3,e=0.97,Cu=74.25kPa,ΦCu=11.45°,Es=8.56MPa,Ps=2.02MPa; (2)-1层:Es=15.0MPa。 4、路堤边坡高小于3m时,边坡采用混凝土空心砖内培土撒草籽、种灌木防护;路堤边坡搞大于等于3m时,采用M7.5浆砌片石拱型截水骨架,内培土撒草籽、种灌木防护,并在填筑过程中边坡3.0m宽度范围内铺设一层双向土工格栅,层间距0.5m。

沉降观测记录表

沉降观测记录表 编号:001 工程名称建技中研乌拉特后旗获各琦风电场一期 49.5MW工程 施工单位内蒙古第三电力建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测量人谢俊 机构部位1#风机基础浇注日期2014年8月26日记录人孟建明 观测点编号 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 2014 年8月27日 2014年9月30日 2014年10月2日 2014年10月12日 标高(m) 沉降量(mm) 标高(m) 沉降量(mm) 标高(m) 沉降量(mm) 标高(m) 沉降量(mm)本次累计本次累计本次累计本次累计 1 1.65 1 1 1.65 1 2 1.65 1 3 1.65 1 4 2 1.66 0 0 1.66 1 1 1.66 1 2 1.66 1 3 3 1.6 4 1 1 1.64 1 2 1.64 1 3 1.64 0 3 4 1.63 1 1 1.63 1 2 1.63 1 3 1.63 0 3 沉降点布置简图: 注:1、2、3、4号点为 沉降观测点。 沉降曲线: 浇筑后风机吊装前风机吊装完风机吊装后1 2 3 4 项目专业技术负责人: 项目专业质量检查员: 班组长:

沉降观测记录表 编号:002 工程名称建技中研乌拉特后旗获各琦风电场一期 49.5MW工程 施工单位内蒙古第三电力建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测量人谢俊 机构部位 2#风机基础 浇注日期2014年8月26日记录人孟建明 观测点编号 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 2014 年8月27日 2014年9月30日 2014年10月2日 2014年10月12日 标高(m) 沉降量(mm) 标高(m) 沉降量(mm) 标高(m) 沉降量(mm) 标高(m) 沉降量(mm)本次累计本次累计本次累计本次累计 1 1.65 1 1 1.65 1 2 1.65 1 3 1.65 1 4 2 1.66 0 0 1.66 1 1 1.66 1 2 1.66 1 3 3 1.6 4 1 1 1.64 1 2 1.64 1 3 1.64 0 3 4 1.63 1 1 1.63 1 2 1.63 1 3 1.63 0 3 沉降点布置简图: 注:1、2、3、4号点为 沉降观测点。 沉降曲线: 浇筑后风机吊装前风机吊装完风机吊装后1 2 3 4 项目专业技术负责人: 项目专业质量检查员: 班组长:

桥梁沉降观测方案

连镇铁路LZZQ-5标沉降观测方案 1、编制依据 (1)《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2006); (2)《建筑沉降变形测量规程》(JGJ/T8-2007); (3)《铁路客运专线竣工验收暂行办法》(铁建设[2007]183号);(4)《客运专线铁路有碴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铁建设[2006]158号) (5)《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18314-2009); (6)《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 10601-2009); (7)《高速铁路桥涵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 10752-2010);(8)《高速铁路设计规范》(TB 10621-2014); (9)客运专线铁路变形观测评估技术手册(修订版); (10)高邮特大桥、路基等相关图纸文件; (11)铁路总公司有关规定。 (12)连镇铁路沉降变形观测评估实施细则。 2、工程概况 新建连云港至镇江铁路地处我国东部沿海地带,位于江苏省南北纵向中轴线上。线路北起苏北连云港市,沿宁连高速公路引入淮安市,与京杭运河、京沪高速公路并行,向南经苏中扬州市,跨长江后止于苏南镇江市,正线全长304.883km。 连镇5标地处扬州境内,起讫里程为DK177+218.46-DK205+504.97,全长28.287km。其中,DK177+218.46-DK179+282.375为界首站和区间路基段,高邮特大桥(DK179+282.375~DK203+866.39)全长24.584km。本标段桥梁占比87.85%。

本标段共有9联连续梁,1孔现浇简支箱梁,3座刚构-连续梁桥,桥梁其余部分采用721片32m和24m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简支箱梁通过。一分部管段内包含路基和2座刚构-连续梁桥,二分部管段内包含5联连续梁,三分部管段内包含4联连续梁和1联刚构-连续梁桥。 桥梁基础采用打入法PHC-800-130管桩基础和钻孔灌注桩,桩基直径采用1.0m、1.25m、1.5m、2.0m。桥梁墩身采用圆端形实心桥墩,桥台采用矩形桥台。 涵洞孔径采用1.5-6.0m,采用圆涵、框架涵结构,兼顾排水、交通等功能。 3、沉降观测的意义 有碴轨道对桥梁等线下工程的工后沉降要求非常严格,工程在设计中虽然对每个桥墩进行了沉降量的计算,但是沉降变形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单靠理论计算很难满足轨道对工后沉降的要求。施工期间必须按设计要求进行沉降观测,通过对沉降观测数据的分析处理和评估,验证或调整沉降设计参数,必要时进行地质复查并采取沉降控制措施使结构物达到规定的变形控制要求。通过对设计沉降的验证和修改,分析、预测出最终沉降量和工后沉降量,合理确定轨道的铺设时间,确保设计目标顺利实现。 4、沉降观测的范围和内容 (1)沉降观测范围:DK171+218.46-DK179+100段站场路基(其中,D K177+527.15-DK177+604.85为子婴干渠中桥、DK178+713.15-DK178+846. 85为龙翔大桥)、DK179+100-DK179+282.375段区间路基、路基段落内的涵洞、高邮特大桥的所有墩台及梁体。 (2)沉降观测的内容:路基、涵洞、桥梁的垂直位移监测和水平位移监测。

高填方路基沉降观测专项方案

京台高速公路南平段A10合同段 高填方路基沉降及位移观测专项方案 中交第二公路工程局有限公司 南平京台高速公路A10合同段项目经理部

南平京台高速公路A10合同段高填方路基沉降及位移观测 专项方案 施工单位:中交第二公路工程有限公司 编制: 审核: 审批: 中交二公局南平京台高速公路A10项目部 2012年11月18日

目录 一、工程概况 (2) 二、相关技术要求 (2) 三、时间安排 (2) 四、施工观测内容 (2) 五、施工观测人员及设备 (3) 六、施工观测方法 (3) (一)、位移桩埋设及观测 (3) (二)、沉降管设置及观测 (4) (三)、基桩的设置 (5) (四)、观测的管理 (6)

一、工程概况 本合同段路基填方48.054万 m3,基底采用清淤换填透水性材料21450 m3,路基填方主要集中在K59+925~K60+135段,最大填土高度28.543 m,属高填方路基;路基填料主要采用隧道洞渣进行填筑,基底为粘质性淤泥,采用换填透水性材料(隧道洞渣)进行回填处理。 防护工程主要有:M7.5浆砌片石拱形骨回护坡1020.1 m3,浆砌片石挡土墙5316.2m3,三维土工网垫边坡防护7135.7㎡,TBS护坡12344㎡。 二、相关技术要求 1、京台线建瓯至闽侯高速公路南平段路基土建工程A10合同段招标文件、设计图纸、补遗书、答疑书等有关内容。 2、南平京台高速公路A10合同段路基部分施工图; 3、《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_F80-2004); 4、《公路工程施工技术规范》(JTJ 032)。 5、《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相关规定与《工程测量规范》; 三、时间安排 计划于该段软基处理结束后,路基开始填筑时预埋沉降检测管及位移桩,并在路基施工全过程进行观测,直至工程竣工。 四、施工观测内容 1、稳定性观测,在路堤趾部(距路堤坡脚4m处)埋设位移桩,观测其位移情况;

路基沉降观测指导方案

路基沉降观测指导方案 (一)一般规定 1、观测的目的是通过沉降观测,利用沉降观测资料分析、预测工后沉降,提出加速路基沉降的措施,确定无碴轨道的铺设时间,评估路基工后沉降控制效果,确保无碴轨道结构的安全。 2、路基上无碴轨道铺设前,应对路基变形作系统的评估,确认路基的工后沉降和变形满足无碴轨道铺设要求。 3、路基填筑完成或施加预压荷载后应有不少于6个月的观测和调整期。观测数据不足以评估或工后沉降评估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应延长观测或采取必要的加速或控制沉降的措施。 4、观测期内,路基沉降实测值超过设计值20%及以上时,应及时查明原因,必要时进行地质复查,并根据实测结果调整计算参数,对设计预测沉降进行修正或采取沉降控制措施。 5、评估时发现异常现象或对原始记录资料存在疑问,要进行必要的检查。 (二)观测的内容 1、路基沉降观测应以路基面沉降和地基沉降观测为主。 2、路堑沉降观测部位为基床表层的底面处。 3、路堤沉降是由路堤本体和地基组成,为了观测到路堤

的沉降与时间的关系,及沉降主要产生的部位,一般路堤观测的内容应为:基床底层顶面的路基总沉降和地基面处地基部分总沉降。 4、对于地基条件复杂和填土高度大的路堤,还包括如下内容:路堤中部的沉降观测;地基处理范围的下限处地基深部的沉降观测。 (三)观测断面和观测点的布置 1、观测断面布置 (1)沉降观测断面的间距一般不应大于50 m。地形、地质条件变化较大地段应适当加密(以设计文件为准),应 不大于25m布设一个断面。 (2)对地形横向坡度大或地层横向厚度变化的路基工点应布设不少于1个横向观测断面。 (3)一个沉降观测单元(连续路基沉降观测区段为一单元)应不少于2个观测断面。 2、观测点布置 (1)沉降观测可在线路两侧地基、路肩和线路中心设置观测桩或在线路中心设置沉降板。 (2)对于路堤观测断面,在线路中心线布设一组沉降板,路肩两侧布设变形观测桩。 (3)有预压土路堑地段,每个路堑断面在线路中心设沉降板一组,两侧路肩各设观测桩1个。无预压土路堑

基础沉降观测作业指导书

基础工程沉降观测施工作业书 一、目的 编制基础工程沉降观测作业指导书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指导现场作业人员能够更好地进行基础工程的沉降观测。 二、适用范围本作业指导书适用于施工期及正式验收通过前的沉降观测评估工作。 三、总则 1、为指导郑西铁路客运专线做好施工期间的沉降观测,通过对路基、桥梁 及隧道工程的沉降观测资料进行分析,预测工后沉降,提出加速路基沉降的措 施,确定无碴轨道的铺设时间,评估路基工后沉降控制效果,确保无碴轨道结构的安全,制定本指导书。 2、无碴轨道铺设条件评估的重点应是线下工程的变形,评估应综合考虑沿线路方向各种结构物间的变形关系。 3、基础工程的沉降观测数据必须采用先进、成熟、科学的检测手段取得,且必须真实可靠,全面反映工程实际状况。 四、主要依据的标准及规范 1、《客运专线无碴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铁建[2006]158 号); 2、《客运专线无碴轨道铁路工程测量技术暂行规定》; 3、《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79-91) 4、《工程测量规范》(GB0026-93) 5、《全球定位系统(GPS)铁路测量规程》(TB10054 —97) 五、沉降变形监测网建立及测量技术要求 1、沉降监测网的建立、精度要求等应符合《客运专线无碴轨道铁路工程测量技术暂行规定》的要求;

2、沉降监测网应在施工高程控制网的基础上进行加密建立,按二等水准测量的精度和测量方法要求进行施测。 3、高程基准网点间距一般不宜大于200m,以便于对沿线桥梁和路基等建筑物或构筑物进行沉降观测。隧道沉降观测高程基准网点应根据观测断面的布设情况合理设置。 4、观测前,对所使用的仪器和设备,应进行检验校正,并保留检验记录。 5、在沉降观测基准网建立后,应对水准基点做好保护工作,发现丢桩或桩位有移动现象,应尽快恢复和补测桩点。另外,应定期对沉降观测基准网进行复测,提出复测成果,复测周期不大于 6 个月。 6、应使用精度不低于DSZ1 的自动安平水准仪或DS1 的气泡式水准仪, 水准标尺应采用与之配套的带有两排分划的线条式铟瓦合金标尺,水准仪和水准标尺各项技术指标应符合《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 ( GB 12897-91)有关规定,在沉降观测前和沉降观测过程中的规定时间段应对仪器和标尺进行标定。 7、沉降观测置镜点、观测路线、观测人员、观测设备一般应固定,在成像清晰稳定的条件下进行观测,不得在日出后及日出前约半小时及其他不宜观测的天气情况下作业;作业中应经常对水准仪及水准尺的水准器和i 角进行检查;在同一测站观测时,不得两次调焦,以确保观测成果的质量。 8、每一设计单元的工程变形测量任务完成以后要及时进行测量成果整理, 主要应提交下列沉降观测成果资料: 1)施测方案; (2)观测基准点与观测点平面布置图; (3)仪器检验与校正资料; (4)观测记录手簿;

2019公路桥涵工程沉降观测方案.doc

沉降观测方案 一、编制依据 1)《公路桥涵工程施工技术指南》TZ213-2005; 2)《桥梁混凝土工程施工技术指南》TZ210-2005; 3)《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 F10-2006); 4)《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GB/T12898-2009)。 二、适用范围 适用于本标段所有桥梁工程,盖板涵、高填方路基段。 三、测量依据 1、设计图纸; 2、设计院交桩成果; 四、观测目的 1、观测目的 为了确保工程施工质量,保证工程按预期目标顺利进行,必须对桥涵和路基进行沉降观测,以便充分了解桥涵和高填方路基的沉降值,沉降变化趋势和稳定情况,从而控制软土填土速率。在实际填筑中应严密监视各种埋设仪器的观测指标,及时进行综合分析而定。根据沉降量资料分析确定规定日期后沉降是否满足要求,根据沉降变化情况指导施工。 五、沉降观测网 本项目的沉降观测网可采用全线统一的四等等水准网,精度按四等水准测量精度控制,高程采用施工高程控制网系统。沉降测量点分

为基准点、工作基点和沉降观测点。 我们以设计院交桩并经过复测合格的CPI、CPII、四等水准点以及按四等水准加密的加密点作为基准点。基准点应选设在变形影响范围以外便于长期保存的稳定位置。使用时应做稳定性检查与检验,并应以稳定或相对稳定的点位作为测定变形的参考点。 基准点应做好保护工作,半年定期复测一次。如发现丢桩或桩位有移动现象,应尽快恢复和补测。 沉降观测等级及精度应符合下表的规定: 沉降观测等级 沉降测量 沉降观测点的高程中误差 (mm) 相邻沉降观测点的点位中误差 (mm) 四等±0.5 ±0.3 六、沉降观测 1.每次观测前,对所使用的仪器和设备进行检验校正,并保留检验记录。 2.每次沉降观测时,宜符合下列规定: (1)采用相同的图形或观测路线和观测方法; (2)使用同一仪器和设备; (3)固定观测人员 (4)在基本相同的环境和观测条件下工作。 3.沉降观测点的精度要求: 等级高程中误差相邻点高差往返较差、附合或环线闭合

桥梁沉降观测

3.2桥梁沉降观测 3.2.1桥梁沉降产生的原因 (1)桥梁自重和其上所行驶的车辆重量极易导致桥梁出现变形,从而诱发桥梁沉降。 (2)桥梁施工中多采用一般粘性土来作为回填土,完成施工后将其压实,但由于回填土压实作业难度大,施工后往往会由于压不实导致压实密度无法满足需求,从而导致沉降变形。 (3)桥梁施工中与桥头部分连接所设置的搭板所产生的弹性力会落在桥墩上,从而导致桥头呈现出不均匀受力的状态,在桥梁投入使用后车辆荷载的作用会导致桥头搭板两端荷载受力不均从而导致搭板末端产生沉降。 3.2.2桥梁沉降观测方法及规范要求 (1)沉降监测网布设 沉降观测点分为基准点、工作基点和沉降观测点。 ①每个独立的监测网不少于3个稳定可靠的基准点,且基准点间距不应大于1公里,基准点应设在变形影响范围以外能够长期保存的稳定位置。 ②工作基点应选在比较稳定的位置,位置适宜的基准点可以作为工作基点使用,工作基点距线路中心50~100m,沿线路方向不宜大于200m。 ③基准网施测之前,通常先测量导线,求得所有工作基点的平面坐标,确保施工中有足够的控制点可用。待工作基点基本稳定后,根据测量规范利用二等水准或其他标准施测基准网。基准网的初始高程以网中所有基准点为拟稳点,通过拟稳平差求得。根据沿线地面稳定情况,每隔3~6个月,要对基准网进行复测。复测后,首先判定基准点的稳定情况,,选取较为稳定的基准点为拟稳点,重新对整网进行平差,以评定工作基点的稳定性。对于不稳定的工作基点,复测后应及时修正其高程。 ④监测网如图1所示,在相邻两个工作工作基点之间(如图中的A和B)布设AB和BA两条符合水准路线,将沉降监测点纳入其中,形成单一水准环A-B-A。 A B C 线路中线工作基点施工便道桥墩左右的监测点 图1

沉降观测方案

沉降观测方案 1. 工程概况 本合同段南海区丹横路跨线桥工程,起点丹横路以东550M,终点在丹灶医院附近接珠二环桂丹立交,线路全长1.17KM,起止桩号为:K9+050—K10+220,按一级公路兼城市主干道标准设计,主路双向六车道,路基宽度28M,辅路双向四车道,路基宽度16M,沿线主要共有大桥一座(丹横路跨线桥),桥长405.4M,桥跨布置为32+33+33+32+30+30+30.5+6×30M 预应力砼连续箱梁,设计荷载为公路Ⅰ级;中桥(西基桥)一座,采用3×13M预应力砼空心板。本标段沿线沟渠纵横,地质条件复杂,路基设计多为软基处理段,根据设计及规范要求,路基填土采用换填等进行路堤填筑,必须进行沉降观测和稳定观测。 2. 沉降观测内容及观测目的及执行标准 2.1 观测内容: 2.1.1 路基(1)路基基底沉降观测(2)路基面的沉降观测 (3) 坡脚水平位移桩 2.1.2 桥梁(1)墩、台基础沉降观测(2)墩台身及桥面系的沉降观测。 2.2 观测目的 超载预压期间,为避免加载过程中加载速度过快而致使路堤破环,以及控制卸载时间,保证超载预压质量。沉降观测根据观测数据调整填土速率,预测沉降趋势,确定超载预压时间。提供施工期间沉降土方量的计算依据。稳定观测,监测地表水平位移及隆起情况,以确保路堤施工的安全

和稳定。桥梁通过对结构体的沉降变形观测,预测工后沉降量,为桥梁今后的养护及维修决策提供依据。 2.3 执行标准: 《佛山市公路水运工程质量管理手册》、《建筑沉降变形测量规范(JGJ 8-2007)》《工程测量规范 (GB50026-2007) 》、总监办下发的《佛山市南海区道路建设管理处软基监测作业指导书》及设计要求。 3. 路基沉降观测测点埋设及断面布置 3.1 水准基点的布设 一个断面或一组相邻观测断面左右侧各设置1个水准基点,并妥善保管。根椐本管段现场实际情况水准点设置采用深埋粗钢筋或利用现有不再沉降物体进行布设。 3.2 路基沉降观测元件设置 主要有地基沉降观测的深层沉降板、路基面沉降观测的浅层观测桩和控制填土速率的水平位移桩。 3.2.1 沉降板:由沉降板、测杆、套管等组成,按照设计要求进行加工制作。沉降板采用600mm×600mm×9mm的钢板。测杆用38mm×3.5mm的裂缝钢管制成,两头制成螺纹接头,一端为外丝,另一端用内丝。测管与沉降板之间进行焊接,并用3条φ10mm的斜钢筋焊接牢固见沉降板构造图。 3.2.2 观测桩:采用钢筋混凝土预制,混凝土标号为C25,断面尺寸为15cm ×15cm×50cm,并在桩顶预埋钢筋测头。待路基填筑结束后埋设。 3.2.3 水平位移桩:采用1m长的φ16钢筋,中间锯十字丝,埋设在坡脚外2m处,并挖坑用C20混凝土保护使其稳定。

桥梁隧道沉降观测要点

桥涵隧道沉降观测学习总结 太焦高铁沿线工程地质条件复杂,其中不乏不良土质和采空区。隧道,大型桥涵结构物较多,速度达200km/h 以上的高速铁路,其路基、轨道和桥梁的列车动力作用远大于普通铁路,轨道的不平顺对快速行车引起的列车振动也远比相同条件下普通速度的列车严重,。因此,高速铁路对路线沉降有严格要求,通过学习桥梁隧道沉降观测相关规范后,本人对自己的学习成果做出以下总结: 一、沉降观测的目的 因隧道开挖断面大,必须加强及支护的施工沉降观测工作,并贯穿于施工施工全过程。其目的是: 1、提供监控设计的依据和信息。掌握围岩力学形态的变化和规律,掌握支护的工作状态; 2、指导施工预报险情。做出工作预报,确立施工对策,做到监视险情、安全施工。 3、通过回归分析,确定围岩变形收敛的准确时间和最大变形量,为隧道二次衬砌的施工提供科学依据; 针对大桥正常工作状态下进行定期沉降观测,通过对各期监控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并借助桥梁结构、工程地质等资料,得出大桥正常运营状态下的下沉值,找出大桥下沉规律和趋势,分析大桥下沉的原因。为桥梁的运营养护、道路标高调整提供技术依据,同时检查大桥设计,施工质量,同时为科学研究提供相关信息。 二 、沉降观测技术要求 变形监测应建立独立的变形监测网,覆盖范围一般不宜小于4公里, 基准点选择应优先考虑利用CPI 、CPII 和水准基点。 2..沉降变形监测网主要技术要求及建网方式 (1).垂直位移监测网 1.垂直位移监测网主要技术要求按下表执行:

2垂直位移监测网建网方式 垂直位移监测一般按沉降变形等级三等的要求(国家二等水准测量)施测,根据沉降变形测量精度要求高的特点,以及标志的作用和要求不同,垂直位移监测网布设方法分为三级; 1)基准点。要求建立在沉降变形区以外的稳定地区,同大地测量点的比较,要求具有更高的稳定性,其平面控制点一般应设有强制归心装载。基准点使用全线二等精密高程控制测量布设的基岩点、深埋水准点; 2)工作点。要求这些点在观测期间稳定不变,测定沉降变形点时作为高程和坐标的传递点,同基准点一样,其平面控制点应设有强制归心装置。工作点除使用普通水准点外,按照国家二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进一步加密水准基点或设置工作基点至满足工点垂直位移监测需要。加密后的水准基点(含工作基点)间距200m左右时,可基本保证垂直位移监测需要。 3)沉降变形点。直接埋设在要测定的沉降变形体上。点位应设立在能反映沉降变形体沉降变形的特征部位,不但要求设置牢固,便于观测,还要求形式美观,结构合理,且不破坏沉降变形体的外观和使用。沉降变形点按桥涵专业布点要求进行。 对于技术特别复杂、垂直位移监测沉降变形测量等级要求二等及以上的重要桥隧工点,应独立建网,并按照国家一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进行施测或进行特殊测量设计。 (2).水平位移监测网 1.水平位移监测网主要技术要求

沉降观测点式及沉降观测记录统一标准

山东电力建设第一工程公司内部备忘录 (SEPCC1 MEMO) 发至(To) 建筑公司、各项目工地 签发(From)日期(Date) 2008年2月2日 发文编号(Our Ref. No.) 起草(Draft out)工程部 事由(Subject) 规范、统一各项目工地沉降观测点型式及沉降观测记录的通知 为了在建筑变形测量中,及时、准确地为工程建设提供正确的测绘资料,保证测量的成果和记录符合各个测绘阶段的要求,特制定本办法,供项目工地参考。 一、沉降观测点 1、沉降观测点的留设位置: 建筑物、构筑物的沉降观测点,首先应按设计图纸埋设,当设计无要求时,可设置在以下位置: (1)建筑物的四角、大转角处及沿外墙每10~15m处或每隔2~3根柱基上。 (2)高低层建筑物、新旧建筑物、纵横墙等交接处的两侧。 (3)建筑物裂缝和沉降缝两侧、基础埋深相差悬殊处、人工地基与天然地基接壤处、不同结构的分界处及填挖方分界处。 (4)宽度大于等于15m或小于15m而地质复杂以及膨胀土地区的建筑物,在承重内隔墙中部设内墙点,在室内地面中心及四周设

地面点。 (5)邻近堆置重物处、受振动有显著影响的部位及基础下的暗浜(沟)处。 (6)框架结构建筑物的每个或部分柱基上或沿纵横轴线设点。 (7)片筏基础、箱形基础底板或接近基础的结构部分之四角处及其中部位置。 (8)重型设备基础和动力设备基础的四角、基础型式或埋深改变处以及地质条件变化处两侧。 (9)烟囱、水塔、油罐等高耸建筑物,沿周边在与基础轴线相交的对称位置上布点,点数不少于4个。 (10)沉降观测点埋设位置应避开障碍物。根据经验,观测点上方至少1000mm范围不得有雨水管、窗台线、暖气片、暖水管、电气开关等有碍观测的障碍物,并应视立尺需要离开墙(柱)面和地面一定距离。(详见附图1、附图2) 2、沉降观测点的型式和保护: 沉降观测点可按照附图1、附图2制作、安装。 二、沉降观测记录 1、沉降观测的周期和观测时间 建筑物施工阶段需按照设计要求对其进行沉降观测,如设计中无明确规定,可按照下列要求并结合具体情况确定。 (1)大型、高层建筑,可在零米以下基础施工完成后埋设临时沉降观测点,做好临时沉降观测记录。待零米以上第一层结构施工完成后换成永久沉降观测点。

路基沉降板

一、观测点元器件的制作 1、沉降板的制作 沉降板采用600×600(mm),厚40(mm)的钢筋混凝土沉降板,测杆使用直径16mm的圆钢,并保证每节长不超过100(cm)。测杆外设直径50mm的PVC塑料管组成,随着填土的增高,测杆与套管亦相应加高,接高后测杆顶面应高于套管上口。 2、监测桩的制作 监测桩采用C15钢筋混凝土进行埋设,断面采用10×10厘米正方形,长度大于0.5米,并在桩中心埋设直径1毫米钢筋,顶部磨圆并刻画十字丝。埋设在路基表层以下0.45米,路出地面0.05米。 3、位移桩的制作 位移边桩采用不易开裂的圆木,圆木直径0.1米长度保持在1米以上,且中间钉一带有

十字的小钉。在埋设时保证外露5厘米。 4、单点沉降计 是一种埋入式电感调频类智能型位移传感器,由电测位移传感器、测杆、锚头、锚板及金属软管和塑料波纹管等组成。采用钻孔引孔埋设,钻孔孔径Ф108或Ф127,钻孔垂直,孔深应达到硬质稳定层(最好为基岩),并与沉降仪总长一致。孔口应平整密实。安装前先在孔底灌浆,以便固定底端锚板,安装时锚杆朝下,法兰沉降板朝上,注意要用拉绳保护以防止元件自行掉落,采用合适方法将底端锚板压至设计深度。每个测试断面埋设完成后,位移计引出导线用钢丝波纹管进行保护,并挖槽集中从一侧引出路基,引入坡脚观测箱内(观测箱采用0.6X0.6米正方体混凝土箱,其内空为0.5X0.5 X0.5,其顶部用钢筋混凝土盖盖上),一般埋设完成后 3~5 天待缩孔完成后测试零点。观测路堑换填基底沉降或隆起变形埋设在换填基底面,表面应平整密实;观测路基本体变形按设计断面图埋设。 二、沉降观测断面分类 1、A型监测断面: (1)一般路堤地段指地基土良好,无下卧软层,地基未作加固处理地段,主要进行路基面沉降监测、基底沉降监测、路基本体沉降监测。 (2)路堤基底或压缩层为平坡时,路堤主监测点为路堤中心线,即采用A-1(见图)型监测断面;当地表横坡大于20%时,在填方高一侧或压缩层厚的一侧增加监 测点,即采用A-2(见图)型监测断面。 (3)路基本体沉降监测: a、当路基采用A、B组填料时,于基床底层底面设单点沉降计; b、当路基采用改良土填筑时,采用多点沉降计,一般设置2~3个监测点,即分别 于基床表层底面、基床底层底面设单点沉降计;当路基填高较大(≥6.0m ) 时,于基床以下路基填土中增加一监测点。 (4)路堤基底沉降监测除于路堤基底处设置单点沉降计外,每间隔一监测断面增设沉降板进行校核监测(重要监测断面亦考虑增加沉降板监测)。 2、B型监测断面: (5)一般软弱土地基路堤地段沉降监测,该种路堤地段指:软土、松软土地基厚度≤6.0m,地基采用水泥土搅拌桩、旋喷桩、CFG桩等复合地基加固地段,设置 路基面沉降监测、路堤基底沉降监测、路基本体沉降监测、软土地基水平位移

储罐基础沉降观测试验记录簿.doc

实用标准文档 储罐基础沉降观测记录GY-48 单位工程名称杏十八注水、变电站扩改建工程工程编号(05)0504C1-05 设备名称 3 设备位号注水站200M 冷却水罐 规格型号H=6米, Ф=7 米安装地点注水站场区 观测时间荷载阶段观测点标高 安装前 A B C D 2005.9.15 充水前144.152 144.153 144.149 144.153 2005.9.16 充水至1/2h 147.195 147.194 147.190 147.191 2005.9.16 充水至 3 /4h 147.192 147.191 147.190 147.190 2005.9.17 充水至1h 147.190 147.187 147.188 147.187 充水至/h 2005.9.19 48 小时后147.185 147.182 147.180 147.184 最后稳定时 2005.9.20 放水后147.185 147.181 147.180 147.182 最终沉降量(㎜)18 19 24 22 任意直径方向沉降差允许值(㎜)105 最大实测值(㎜) 6 沉降观测点编号示意图: D 观测日期 建北 C A 自 05 年 09 月 15 日至 B 05 年09 月20 日 施工班(组)长:建设(监理)单位专业工程师: 质量检查员:

年月日年月日 说明:由施工单位观测填写。“h”为设计液位高度;“/ ”斜线为分数线:如“1/2h ”。观测点不够时可另表填写. 储罐基础沉降观测记录GY-48 单位工程名称杏十八注水、变电站扩改建工程工程编号(05)0504C1-05 设备名称 3 设备位号注水站1500M 深度水罐 规格型号H=13.5 米 , Ф =12 米安装地点注水站场区 观测时间荷载阶段观测点标高 安装前 A B C D 2005.9.12 充水前147.200 147.200 147.203 147.201 2005.9.14 充水至1/2h 147.191 147.192 147.190 147.191 2005.9.15 充水至 3 /4h 147.188 147.187 147.185 147.184 2005.9.15 充水至1h 147.182 147.180 147.180 147.182 充水至/h 2005.9.17 48 小时后147.178 147.177 147.171 147.174 最后稳定时 2005.9.18 放水后147.178 147.177 147.171 147.172 最终沉降量(㎜)22 23 32 29 任意直径方向沉降差允许值(㎜)180 最大实测值(㎜)10 沉降观测点编号示意图: D 观测日期 建北 C A 自 05 年 09 月 12 日至 B 05年09 月18 日

路基沉降观测方案说明

新泾路东延工程(苏虞张~塘桥北环段)(K0+235~K4+443.59) 沉降观测 施 工 方 案

新泾路东延工程项目经理部 2012年8月 沉降观测实施方案 一、总则: 为掌握路堤在施工期中的变形动态,道路的变形监测工作是评价道路路基处理方式适宜性的重要手段之一,由于该工程项目所处的区域和地质情况,需要客观、科学地了解和掌握路基沉降的原因、搞清填筑材料、填筑高度与路基沉降的关系、路基的沉降规律,为减少或消除路基沉降引起的质量病害和指导路基、路面施工提供依据,保证道路的正常施工与运营。 二、编制依据: 1、新泾路东延工程施工图设计要求; 2、《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3、《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12894-2006; 4、《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F10-2006; 三、路基沉降位移观测技术要求: 1、观测断面设置桩号: K1+200、K1+250、K1+300、K1+745、K1+795、K1+900(河塘)、K3+460、K3+560、K3+640、EK0+060(河塘)、

FK0+280(河塘)、K2+054(箱涵) 、K2+407(箱涵) 、K2+924(箱涵) 、K4+020(箱涵) 、K0+594(箱涵),设置沉降板。 以上沉降断面的设定均根据本工程堆载预压段落设置。 本工程堆载预压段落为: ①、K1+180-K1+310、K1+735-K1+960、 K3+460-K3+570、K3+630-K3+700锡十一圩大桥及规划桥两侧高填方段落; ②、EK0+042-EK0+160、FK0+200-FK0+355互通区 匝道段; ③、K2+054、K2+407、K2+924、K4+020等4道箱涵, 堆载至河道两侧河岸线外侧各5m; ④、K0+594(8*4.5m)箱涵,堆载范围为箱涵加两侧开 挖回填宽度。 以上堆载部位堆载高度2.5m。 2、沉降位移观测点布设 本工程路基沉降观测布设根据不同地质情况、不同部位变化情况设置3种断面类型: (a)断面一:一般堆载预压段,沉降观测板在每个断面设置3处,分别位于路中和两侧路肩位置处; (b)断面二:堆载预压段且为河塘部位,仅在路基中心布置一个观测沉降板;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